CN216580513U -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0513U
CN216580513U CN202122474119.0U CN202122474119U CN216580513U CN 216580513 U CN216580513 U CN 216580513U CN 202122474119 U CN202122474119 U CN 202122474119U CN 216580513 U CN216580513 U CN 216580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dge
bogie
friction
diamond
cast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741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光才
祝笈
罗汉江
冯成礼
张显锋
吴畅
王云贵
廖军
张锐
敬宣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Mei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Mei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Mei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Mei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7411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0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0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0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和减振弹簧;斜楔采用宽体斜楔,斜楔包括两个主摩擦面、两个副摩擦面、斜楔底面及圆脐;两个主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两个副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斜楔底面设置有圆脐,斜楔底面的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定位减振弹簧。该减振装置兼具了变摩擦减振装置和常摩擦减振装置的优点,不仅提高了运行中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也提高了空、重车工况下的减振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装卸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转向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转向架的减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铁路货车转向架大多采用铸钢三大件式转向架,其减振装置通常采用摩擦减振器,常用的摩擦减振器分为变摩擦减振器和常摩擦减振器。
目前货车转向架使用的变摩擦减振器的斜楔近似为三角形结构,减振弹簧上顶面与斜楔底面接触,弹簧下底面座落于侧架中央方框承台面。变摩擦减振器提供的减振摩擦力随着载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变摩擦减振器转向架能够适应空、重车工况下车辆稳定的特点。但在斜楔与摇枕、斜楔与侧架接触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摇枕和侧架联系不够,会导致转向架抗菱刚度不足。现有提高转向架抗菱刚度的措施有:加装交叉支撑、轮对径向等装置,不但增加转向架成本,还让转向架结构变得复杂,不利于转向架维修。
常摩擦减振器斜楔普遍采用宽体斜楔,减振弹簧预压缩后与斜楔一起装入摇枕端部的凹进部分,减振弹簧的下平面支承在摇枕端部铸出的平台上,弹簧的上平面顶在斜楔内部的空腔处。常摩擦减振器采用宽体斜楔后,斜楔与摇枕、侧架接触面积增加,加强了转向架侧架与摇枕之间的联系,对转向架的菱形变形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提高了转向架的蛇形运动稳定性。但缺点是减振弹簧装配完成后其变形量就不发生变化,使得车辆在空、重车工况下减振性能差别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这些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不仅能够提高运行中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也能够提高空、重车工况下的减振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和减振弹簧;斜楔采用宽体斜楔,斜楔包括两个主摩擦面、两个副摩擦面、斜楔底面及圆脐;两个主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两个副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斜楔底面设置有圆脐,斜楔底面的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定位减振弹簧。
所述的斜楔为适用于顶角32°的斜楔。
所述的主摩擦面为平面。
所述的副摩擦面两面为圆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宽体斜楔和减振弹簧,增加了主摩擦面与侧架立柱磨耗板、副摩擦面与摇枕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转向架的抗菱刚度,能够满足我国铁路货车设计速度120km/h的要求,与现有转向架配置相比较,不需要增加交叉支撑装置/轮对径向装置等结构,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转向架运营过程中的检修时间。
二、本实用新型采用变摩擦减振器,减振摩擦力能够随着车辆载荷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在空、重车工况下提供不同的减振摩擦力,使车辆达到运行平稳的效果。
三、本实用新型的斜楔适用于顶角32°的常规斜楔,具有普遍性;本实用新型主、副摩擦面都为两摩擦面,且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主摩擦面为平面,副摩擦面两面为圆弧面,使斜楔能够在摇枕端部凹陷处可以有轻微的转动,避免出现卡滞现象,同时也提高了斜楔与侧架、摇枕的贴合面积,提高了减振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基于变摩擦转向架,通过增加斜楔宽度,较常规变摩擦斜楔宽度增加35mm,并设计为对称结构,通过斜楔梁两边增加了转向架摇枕和侧架之间的联系,兼具了变摩擦减振装置和常摩擦减振装置的优点,不仅提高了运行中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也提高了空、重车工况下的减振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装卸方便等优点,在安装时,利用原有工装即可完成,并不增加其他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斜楔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斜楔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斜楔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斜楔、2-减振弹簧。
11-主摩擦面、12-副摩擦面、13-斜楔底面、14-圆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1和减振弹簧2。斜楔1采用宽体斜楔,宽度较常规变摩擦减振装置斜楔增加约35mm,增加了斜楔1与摇枕、斜楔1与侧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作用。斜楔1包括两个主摩擦面11、两个副摩擦面12、斜楔底面 13及圆脐14。两个主摩擦面11为平面,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增加了与侧架立柱磨耗板接触面积。两个副摩擦面12两面为圆弧面,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增加了与摇枕端部接触面积。斜楔底面3设置有圆脐14,其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2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14定位减振弹簧2。
综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Claims (4)

1.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1)和减振弹簧(2);斜楔(1)采用宽体斜楔,斜楔(1)包括两个主摩擦面(11)、两个副摩擦面(12)、斜楔底面(13)及圆脐(14);两个主摩擦面(11)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两个副摩擦面(12)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斜楔底面(13)设置有圆脐(14),斜楔底面(13)的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2)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14)定位减振弹簧(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斜楔(1)为适用于顶角32°的斜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摩擦面(11)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副摩擦面(12)两面为圆弧面。
CN202122474119.0U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Active CN216580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74119.0U CN216580513U (zh)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74119.0U CN216580513U (zh)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0513U true CN216580513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74119.0U Active CN216580513U (zh)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0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34263A1 (zh) 铁道货车转向架
CN216580513U (zh)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WO2020073420A1 (zh) 一种可提供复合减振力的铁路货车转向架减振装置
CN114701531A (zh) 一种关节车组
CN2920770Y (zh) 宽轨焊接转向架
CN207762169U (zh) 一种沙漏型橡胶弹簧
CN211848882U (zh) 铁路用球型钢支座
CN205769308U (zh) 一种低地板轨道车辆转向架二系悬挂装置及转向架
CN208248403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减震装置
CN208376773U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
CN210636304U (zh) 一种可调节实用的桥梁支座
EP3135553B1 (en) Method to prevent rupture of steel spring
CN210284096U (zh) 一种新型的行李架安装支架结构
CN111747046B (zh) 大型转炉运输重型承载及运输装置
CN209414495U (zh) 一种具有侧向力缓冲作用的空气弹簧减震器总成
CN106080081A (zh) 轻量型整体焊接式空气悬挂系统
CN213138786U (zh) 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旁承结构
CN207539249U (zh) 一种汽车减振器
CN110682932A (zh) 一种铁路货车转向架的一系悬挂定位系统
CN111301462A (zh) 一种兼具常摩擦和变摩擦楔块减振性能的铁路货车转向架
CN2059405U (zh) 一种车辆液压自动减震平衡装置
CN108944692A (zh) 一种减震踏板
CN212950609U (zh) 一种铁道货车转向架用长行程旁承
CN220134512U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二级刚度减振器
CN219406071U (zh) 一种电动车避震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