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4762U - 锅具和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和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64762U CN216364762U CN202123000353.6U CN202123000353U CN216364762U CN 216364762 U CN216364762 U CN 216364762U CN 202123000353 U CN202123000353 U CN 202123000353U CN 216364762 U CN216364762 U CN 2163647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inner pot
- bottom wall
- wave
- troug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5000011389 fruit/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锅具和厨具,锅具包括外锅以及至少底部开设有贯穿孔的内锅,至少部分内锅位于外锅中,内锅的外壁面与外锅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腔体;内锅的锅底壁具有排气区,位于排气区内的内锅的锅底壁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和至少一个排气部,支撑部距内锅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排气部距内锅的锅口的距离,至少部分贯穿孔开设在排气部上,本申请能够保持内锅中的汤汁通气沸腾,并防止当食材堵住支撑部时,使得加热产生的气体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和厨具。
背景技术
锅具一般包括锅体、蒸格和锅盖,使用时,蒸格放置在锅体上,锅盖盖设在蒸格上,其中在对食材烹煮的过程中,蒸格的大部分位于锅体内,食材位于锅体中,当锅体内的食材煮熟后,将蒸格从锅体内提起,以将锅体的食材带入到蒸格上,从而便于用户夹取食材。
然而,上述锅具在使用过程中,食材容易堵住蒸格底部的贯穿孔,导致加热产生的气体易从蒸格与锅体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和厨具,能够保持内锅中的汤汁通气沸腾,并避免当食材堵住支撑部时,使得加热产生的气体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锅具,包括外锅以及至少底部开设有贯穿孔的内锅,至少部分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中,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与所述外锅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内锅的锅底壁具有排气区;
位于所述排气区内的所述内锅的锅底壁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和至少一个排气部,所述支撑部距所述内锅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所述排气部距所述内锅的锅口的距离,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开设在所述排气部上。
通过包括外锅和内锅,内锅的锅底壁具有排气区,位于所述排气区内的所述内锅的锅底壁包括支撑部和排气部,支撑部距内锅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排气部距内锅的锅口的距离。
其中,当降下内锅烹煮时,食材首先覆盖在距内锅锅口较近的支撑部上,这样支撑部容易被食材堵塞,而导致外锅与内锅之间的气体不能顺利排出,此时由于支撑部与距内锅锅口较远的排气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这样外锅与内锅之间的气体可以从排气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从而继续维持内锅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支撑部堵住,而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能够保持内锅中的汤汁通气沸腾,并避免当食材堵住支撑部时,使得加热产生的气体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内锅和外锅均具有锅底壁,所述腔体包括形成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与所述外锅的锅底壁之间的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汤汁通过所述排气部上的所述贯穿孔排出。
其中,内锅的锅底壁与所述外锅的锅底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即内锅的锅底壁与外锅的锅底壁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样一方面以确保内锅上的食材不会再接触外锅的锅底;另一方面,外锅中的水与内锅的锅底壁相接触,这样当水沸腾时,可以保证内锅中的食材翻滚的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因局部翻滚厉害而导致水溅射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锅具的安全性能,再一方面内锅与外锅之间存在距离,这样便于取放内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位于所述排气区内的所述内锅的锅底壁呈波浪形,且所述支撑部为波峰部,所述排气部为波谷部。
所述波峰部距所述内锅锅口的距离小于所述波谷部距所述内锅锅口的距离。
这样保证了支撑部与排气部距内锅锅口的距离不等,其中,波峰部距所述内锅锅口的距离小于所述波谷部距所述内锅锅口的距离,这样内锅下降至外锅的过程中,食材首先覆盖在波峰部,波峰部上的贯穿孔容易被食材堵塞,而导致气体不能顺利从贯穿孔排气,此时加热产生的气体可以从位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至内锅中,从而继续维持内锅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气体无法排出,而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波峰部距所述内锅锅口的距离与所述波谷部距所述内锅锅口的距离之间的高度差范围介于0.5-15mm。
其中,通过对两者距锅口之间的高度差进行范围限定,这样当波峰部上的贯穿孔被食材覆盖并堵塞时,仍然能够保证食材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之间留有通气间隙,从而使得气体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排出并维持汤汁沸腾,进而防止汤汁洒到锅体外,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能够避免用户被溢出的气体烫伤。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波峰部为多个,所述波谷部为多个,多个所述波峰部和多个所述波谷部依次交错排布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上;
相邻两个所述波峰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2-30mm;和/或相邻两个所述波谷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2-30mm。
通过设置多个波峰部和多个波谷部,并交错排布在内锅的锅底壁上,一方面波峰部和波谷部呈波浪形,波浪形中间会具有很多空隙,这样气体在到达至波谷部上时,接触面积较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气体排出;另一方面,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为光滑过渡,这样当食材堵住波峰部上的贯穿孔后,气体能够很快的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至内锅,并且也不会划伤外锅;再一方面波浪形相比而言抗压等方面能力较强。
其中,通过对相邻的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的跨度范围进行限定,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气体到达波峰部上的接触面积为最大,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将气体排出。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波谷部为条状;条状的所述波谷部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呈径向延伸,条状的所述波谷部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上呈辐射状分布。这样保证了波谷部和波峰部为依次交错排布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上,并且能够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贯穿孔排出至内锅中并维持汤汁沸腾。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波谷部为弧状,弧状的所述波谷部在内锅的锅底壁上朝向同一方向弯曲。这样同样保证了波谷部和波峰部为依次交错排布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上,并且能够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贯穿孔排出至内锅中并维持汤汁沸腾。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中心至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波谷部的宽度逐渐增大。其中,波谷部的宽度具体根据贯穿孔的均匀性,以及气体通过贯穿孔时的均匀性而进行设定,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位于所述排气区中的所述贯穿孔的数量为多个,靠近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中心的贯穿孔的数量和靠近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边缘的贯穿孔的数量不等。
通过设置多个贯穿孔,这样能够加快对食材的过滤,其中,具体可以根据波谷部和波峰部的排布均匀性,对贯穿孔的数量进行设定。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中心至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贯穿孔的数量依次增加。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沿所述内锅锅底壁的中心至所述内锅锅底壁的边缘的方向上,靠近边缘的所述贯穿孔的内径大于靠近中心的所述贯穿孔的内径,所述贯穿孔的内径范围介于1-15mm。其中,贯穿孔的内径具体可以根据波谷部和波峰部的排布均匀性进行设定。其次,对于贯穿孔的内径范围进行限定,这样能够避免在冲孔的时候出现毛刺等而不利于抛光以及划伤手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
这样,一方面,当内锅下降至外锅中,或将内锅从外锅中提起时,通过在支撑部上开设有贯穿孔,有助于汤汁更好的从贯穿孔中流出,同时,该贯穿孔能够对食材与汤汁进行分离,从而便于用户夹取食材;
另一方面,当降下内锅烹煮,且当食材未完全遮盖住支撑部上的贯穿孔时,支撑部上的贯穿孔同样可以起到排气的作用,以使外锅与内锅之间的气体从支撑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从而继续维持内锅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内锅和所述外锅均具有锅侧壁,所述腔体包括形成在所述内锅的锅侧壁与所述外锅的锅侧壁之间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这样在对外锅进行加热时,外锅内的水沸腾蒸发成气体,并通过贯穿孔可蒸熟内锅上的食物,其中,一部分气体通过内锅上的贯穿孔排出至内锅中,另一部分气体从第二腔体中向外排出。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内锅的锅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贯穿所述内锅的锅侧壁,通过开设排气孔,这样当一部分气体从第二腔体向外排出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排气孔进入至内锅中,同时,内锅中的气体也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波峰部,和/或所述波谷部的远离所述内锅锅口的一侧呈弧面,相邻的所述波峰部和所述波谷部之间的过渡面呈弧面。
这样,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的表面过渡平稳,不产生尖角,进而不会导致划伤用户,另外,弧面外观美观并且表面圆滑容易清理,波峰部、所述波谷部的远离所述内锅锅口的一侧呈弧面,这样在装配时,不会划伤内锅和外锅,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内锅的锅底壁上还具有中心区,所述排气区围设在所述中心区的外周,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开设在所述中心区上。
通过开设有中心区,并且中心区上也相应开设有贯穿孔,这样加热产生的气体同时可以从中心区上的贯穿孔排出,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气体无法从内锅上的贯穿孔排出,而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内锅在所述外锅上可升降设置,这样内锅在外锅上使用时实现了不同高度的调整,大大满足了用户在使用时的不同需求。
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内锅上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手柄,每个所述第一手柄包括握持部以及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
所述外锅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手柄,且所述内锅在所述外锅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内锅上的所述第一手柄的连接部抵在所述外锅上的所述第二手柄或者所述外锅的锅沿上;
所述内锅在所述外锅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内锅的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外锅上的第二手柄错开,所述内锅的外沿或所述内锅上的所述第一手柄抵在所述外锅的锅沿上;
且所述内锅在所述外锅上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高度大于所述内锅在所述外锅上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高度。
通过设置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这样便于用户使用,并且第一手柄通过包括握持部以及与握持部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这样有助于将内锅放置在外锅上,其次,通过设置连接部,这样当内锅在外锅上升起时,支撑部的底端抵接在第二手柄或者外锅的锅沿上,进而起到支撑内锅的作用。
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厨具,包括锅盖和锅具,锅盖盖合在所述锅具的内锅的外沿上;或所述锅盖盖合在所述锅具的外锅的锅沿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厨具,通过包括锅盖和锅具,锅盖盖合在锅具上,可使热量保持在锅具中,食材可以热的更快,味道也更鲜美,即可以减少水蒸气的散发,减少厨房和房间里结露的可能性,还可以防止热气从锅里散发出来。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内锅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贯穿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下降时与外锅配合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下降时与外锅配合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一种剖面图;
图13是图12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15是图14中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锅; 11-外锅的锅底壁; 12-外锅的锅侧壁;
13-第二手柄; 20-内锅; 21-贯穿孔;
22-内锅的锅底壁; 23-内锅的锅侧壁; 24-排气区;
241-支撑部; 242-排气部; 25-第一手柄;
251-握持部; 252-连接部; 26-中心区;
30-腔体; 31-第一腔体; 32-第二腔体;
4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锅具一般包括锅体和锅盖,使用时,食材位于锅体内,锅盖盖合在锅体上,这样可使热量保持在锅体中,食材可以热的更快,味道也更鲜美,可以减少水蒸气的散发,减少厨房和房间里结露的可能性,还可以防止热气从锅里散发出来。其中,传统的锅具可以用来煮火锅、煮面条等,煮火锅时往往将火锅料放入汤中与食物一起烹煮,这样使得容易浑汤,食物在汤里较难寻找,因此部分锅具会配有蒸格或者蒸屉。
使用时,蒸格放置在锅体上,锅盖盖设在蒸格上,其中在对食材烹煮的过程中,蒸格的大部分位于锅体内,蒸格的外壁面与锅体的内壁面之间留有空隙,这样便于烹煮,食材位于锅体中,当锅体内的食材煮熟后,将蒸格从锅体内提起,以将锅体的食材带入到蒸格上,从而便于用户夹取食材,同时也解决了食物在汤里较难寻找、容易浑汤的问题。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蒸格和锅体在配合使用时,当烹煮较多的、或者体积较大的食材时,食材容易堵住蒸格底部的贯穿孔,导致加热产生的气体易从蒸格与锅体之间的空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
基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锅具和厨具,通过包括外锅和内锅,内锅的锅底壁具有排气区,位于排气区内的内锅的锅底壁包括支撑部和排气部,支撑部距内锅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排气部距内锅的锅口的距离。
其中,当降下内锅烹煮时,食材首先覆盖在距内锅锅口较近的支撑部上,这样支撑部上的贯穿孔容易被食材堵塞,而导致气体不能顺利从贯穿孔排气,此时由于支撑部与距内锅锅口较远的排气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则加热产生的气体可以从距内锅锅口较远的排气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至内锅中,从而继续维持内锅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气体无法排出,而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能够保持内锅中的汤汁通气沸腾,并避免当食材堵住内锅底部的贯穿孔时,使得汤汁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内锅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贯穿孔的结构示意图,图 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下降时与外锅配合的俯视图,图9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下降时与外锅配合的剖面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俯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一种剖面图,图13是图12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锅上升时与外锅配合的另一种剖面图,图15是图14中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参见图1至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锅具,该锅具可以包括锅盖40、内锅20和外锅10,也可以包括内锅20和外锅10,或者该锅具还可以仅为内锅20,或者该锅具还可以为汤锅或者蒸锅,其中,具有内锅20的外锅10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厨房用具,内锅20一般呈圆形,且具有若干个贯穿内锅20底部开设的贯穿孔21,使用时,规格相近的内锅20 与外锅10配合。
其中,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外锅10可以用于煮火锅,还可以用于同时烹煮至少两种不同的食物,例如同时煮饺子、煮面条和煮馄饨等,其中,在对食材加热的过程中,在外锅10内放入水,再将内锅20水平放置在外锅10的锅口或者将内锅20嵌入外锅10内部,可在内锅20上放置待加热的食物,锅盖 40盖设在内锅20上,通过对外锅10加热使外锅10内的水沸腾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贯穿孔21可蒸熟内锅20上的食物,当内锅20内的食材煮熟后,内锅20往往从锅体内提起,并通过内锅20上的手柄支撑在外锅10上的手柄上,以实现内锅20在锅体上升起的目的。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7所示,锅具可以包括外锅10以及至少底部开设有贯穿孔21的内锅20,至少部分内锅20位于外锅10中,内锅20的外壁面与外锅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腔体30;内锅20的锅底壁具有排气区24,位于排气区24内的内锅20的锅底壁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241 和至少一个排气部242,其中,支撑部241距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排气部242距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至少部分贯穿孔21开设在排气部242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排气区24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内锅20下降至外锅10的过程中,食材首先覆盖在支撑部241 上,这样支撑部241上的贯穿孔21容易被食材堵塞,而导致气体不能顺利从贯穿孔21排气,此时由于支撑部241与距内锅20锅口较远的排气部24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则加热产生的气体可以从排气部242上的贯穿孔21中排出至内锅20中,从而继续维持内锅20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气体无法从内锅20上的贯穿孔21排出,而从内锅20与外锅10 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外锅10和内锅20的尺寸等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外锅10和内锅20等的尺寸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锅具来具体设置。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能够保持内锅20中的汤汁通气沸腾,并避免当食材堵住内锅20底部的贯穿孔21时,使得加热产生的气体从内锅 20与外锅10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至图7所示,内锅20具有锅底壁,外锅10具有锅底壁,内锅的锅底壁22与外锅的锅底壁11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30(具体参见图9所示),位于第一腔体30中的汤汁通过排气部242上的贯穿孔21排出。
其中,内锅的锅底壁22与外锅的锅底壁11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30,即内锅的锅底壁22与外锅的锅底壁11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这样一方面以确保内锅20上的食材不会再接触外锅10的锅底,另一方面,外锅10中的水与内锅的锅底壁22相接触,这样当水沸腾时,可以保证内锅20中的食材翻滚的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因局部翻滚厉害而导致水溅射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锅具的安全性能,再一方面内锅20与外锅10之间存在距离,这样便于取放内锅20,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继续参见图9所示,位于排气区24内的内锅的锅底壁22呈波浪形,且支撑部241为波峰部,排气部242为波谷部,并且波峰部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小于波谷部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
这样能够保证两个支撑部241和排气部242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不等,其中,波峰部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小于波谷部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这样内锅20下降至外锅10的过程中,食材首先覆盖在波峰部,波峰部上容易被食材堵塞,而导致气体不能顺利从贯穿孔排气,此时加热产生的气体可以从位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至内锅20中,从而继续维持内锅20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气体无法从内锅20上的贯穿孔排出,而从内锅20与外锅10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波峰部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与波谷部距内锅20锅口的距离之间的高度差范围可以介于 0.5-15mm,具体的,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范围可以设置为H,其中,H可以为 0.5mm,H可以为13mm,H可以为15mm,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其中,通过对两者距锅口之间的高度差进行范围限定,这样当波峰部上的贯穿孔被食材覆盖并堵塞时,仍然能够保证食材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之间留有通气间隙,从而使得气体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排出并维持汤汁沸腾,进而防止汤汁洒到锅体外,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能够避免用户被溢出的气体烫伤。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2至图4所示,波峰部可以为多个,波谷部可以为多个,多个波峰部和多个波谷部依次交错排布在内锅的锅底壁上,其中,沿内锅20锅侧壁的一侧至内锅20锅侧壁的相对另一侧的方向上,相邻的波峰部之间的跨度范围介于2-30mm,相邻的波谷部的跨度范围介于 2-30mm。
具体的,参见图9所示,相邻的波峰部之间的跨度范围可以设置为D1,其中,D1可以为2mm,D1可以为10mm,D1可以为30mm;相邻的波谷部的跨度范围可以设置为D2,其中,D2可以为2mm,D2可以为10mm,D2 可以为30mm,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通过设置多个波峰部和多个波谷部,并交错排布在内锅的锅底壁上,一方面波峰部和波谷部呈波浪形,波浪形中间会具有很多空隙,这样气体在到达至波峰部和波谷部上时,接触面积较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气体排出;另一方面,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为光滑过渡,这样当食材堵住波峰部上的贯穿孔后,气体能够很快的从波谷部上的贯穿孔中排出至内锅20,并且也不会划伤外锅10;再一方面波浪形相比而言抗压等方面能力较强。
其中,通过对相邻的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的跨度范围进行限定,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气体到达波峰部上的接触面积为最大,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将气体排出。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波谷部为条状,其中,对于波谷部的排布方式不做限定,例如:条状的波谷部在内锅的锅底壁上可以呈径向分布,条状的波谷部在内锅的锅底壁的周向上也可以呈辐射状分布。
这样在使用时,一方面可以保证波谷部和波峰部为依次交错排布在内锅的锅底壁上,并且另一方面能够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贯穿孔排出至内锅20中并维持汤汁沸腾。
具体的,条状的波谷部等宽,其中,本实施例中,波谷部的一端靠近内锅20锅底壁的中心,波谷部的另一端靠近内锅20锅底壁的边缘。这样在使用时,当设置波谷部为等宽时,即波峰部也为等宽,这样使得排布较均匀,接触面积也较均匀。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2至图4所示,波谷部可以为弧状,并且弧状的波谷部在内锅的锅底壁22上朝向同一方向弯曲。这样同样保证了波谷部和波峰部为依次交错排布在内锅的锅底壁22上,并且能够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贯穿孔21排出至内锅20中并维持汤汁沸腾。
具体的,继续参见图2至图4所示,沿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至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的方向上,波谷部的宽度逐渐增大。其中,波谷部的宽度具体为根据贯穿孔21的均匀性,以及气体通过贯穿孔21时的均匀性而进行设定,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位于排气区24中的贯穿孔21的数量为多个,靠近内锅20锅底壁的中心和靠近内锅20锅底壁的边缘的数量不等,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贯穿孔21,这样能够加快对食材的过滤,其中,具体可以根据波谷部和波峰部的排布均匀性,对贯穿孔21的数量进行设定。
具体的,沿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至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的方向上,贯穿孔21的内径逐渐增大,其中,贯穿孔21的内径具体可以根据波谷部和波峰部的排布均匀性进行设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贯穿孔21的内径范围可以介于1-15mm,具体的,贯穿孔21的内径可以设置为d,其中,d可以为1mm,d可以为10mm, d可以为15mm,通过对于贯穿孔21的内径范围进行限定,这样能够避免在冲孔的时候出现毛刺等而不利于抛光以及划伤手的问题。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支撑部241上开设有至少部分贯穿孔21,这样,一方面,当内锅20下降至外锅10中,或将内锅20从外锅10中提起时,通过在支撑部241上开设有贯穿孔21,有助于汤汁更好的从贯穿孔21中流出,同时,该贯穿孔21能够对食材与汤汁进行分离,从而便于用户夹取食材;
另一方面,当降下内锅20烹煮,且当食材未完全遮盖住支撑部241上的贯穿孔21时,该贯穿孔21同样可以起到排气的作用,以使外锅10与内锅 20之间的气体从支撑部241上的贯穿孔21中排出,从而继续维持内锅20中的汤汁处于通气沸腾状态。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9所示,内锅20具有锅侧壁,外锅 10具有锅侧壁,内锅的锅侧壁23与外锅的锅侧壁12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30,第二腔体30与第一腔体30连通,这样在对外锅10进行加热时,外锅10内的水沸腾蒸发成气体,并通过贯穿孔21可蒸熟内锅20上的食物,其中,一部分气体通过内锅20上的贯穿孔排出至内锅20中,另一部分气体从第二腔体30中向外排出。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内锅的锅侧壁23上可以开设有排气孔,排气孔贯穿内锅的锅侧壁23,通过开设排气孔,这样当一部分气体从第二腔体30 向外排出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排气孔进入至内锅20中,同时,内锅20中的气体也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波峰部和波谷部的远离内锅20锅口的一侧呈弧面,相邻的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的过渡面呈弧面。
这样,波峰部和波谷部之间的表面过渡平稳,不产生尖角,进而不会导致划伤用户,另外,弧面外观美观并且表面圆滑容易清理,波峰部,和/或波谷部的远离内锅20的锅口的一侧呈弧面,这样在装配时,不会划伤内锅20 和外锅10,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2至图4所示,内锅的锅底壁22上还可以具有中心区26,排气区24围设在中心区26的外周,至少部分贯穿孔21 开设在中心区26上。
通过开设有中心区26,并且中心区26上也相应开设有贯穿孔21,这样加热产生的气体同时可以从中心区26上的贯穿孔21排出,进而确保汤汁不会因气体无法从内锅20上的贯穿孔21排出,而从内锅20与外锅10之间的间隙排出并造成溢锅现象。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8至图15所示,内锅20在外锅10上可升降设置,这样内锅20在外锅10上使用时实现了不同高度的调整,大大满足了用户在使用时的不同需求。
其中,本实施例中,内锅20在外锅10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第一种为内锅20在外锅10上升起的状态,第二种为内锅20在外锅10上下降的状态。
其中,内锅20在外锅10上升起时,具体的,内锅20上可以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手柄25,每个第一手柄25包括握持部251以及与握持部251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252,外锅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手柄13,且内锅20在外锅1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内锅20上的第一手柄25的连接部252抵在外锅 10上的第二手柄13或者外锅10的锅沿上(具体参见图10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状态指的是内锅20在外锅10上升起的状态。
接着,内锅20在外锅1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内锅20的第一手柄25与外锅10上的第二手柄13错开,内锅20的外沿或内锅20上的第一手柄25抵在外锅10的锅沿上(具体参见图9所示),其中,内锅20在外锅1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高度大于内锅20在外锅1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状态具体指内锅20在外锅10上下降的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手柄25和第二手柄13,这样便于用户使用,并且第一手柄25通过包括握持部251以及与握持部251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252,这样有助于将内锅20放置在外锅10上,其次,通过设置连接部252,这样当内锅20在外锅10上升起时,连接部252的底端抵接在第二手柄13或者外锅 10的锅沿上,进而起到支撑内锅20的作用。
当然,在一些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外锅10上可以设置有卡接部,内锅 20上可以设置有卡扣,这样当内锅20从外锅10上升起时,卡扣卡接在卡接部中,以完成内锅20的上升状态,当卡扣从卡接部中脱离出来时,以完成内锅20的下降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升状态与下降状态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厨具,包括锅盖40和锅具,锅盖40 盖合在锅具的内锅20的外沿上;或锅盖40盖合在锅具的外锅10的锅沿上。其中,通过包括锅盖40和锅具,锅盖40盖合在锅具上,可使热量保持在锅具中,食材可以热的更快,味道也更鲜美,即可以减少水蒸气的散发,减少厨房和房间里结露的可能性,还可以防止热气从锅里散发出来。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厨具,能够保持内锅20中的汤汁通气沸腾,并避免当食材堵住内锅20底部的贯穿孔21时,使得加热产生的气体从内锅 20与外锅10之间的间隙溢出而造成溢锅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锅(10)以及至少底部开设有贯穿孔(21)的内锅(20),至少部分所述内锅(20)位于所述外锅(10)中,所述内锅(20)的外壁面与所述外锅(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腔体(30);所述内锅(20)的锅底壁具有排气区(24);
位于所述排气区(24)内的所述内锅(20)的锅底壁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241)和至少一个排气部(242),所述支撑部(241)距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所述排气部(242)距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21)开设在所述排气部(24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20)和所述外锅(10)均具有锅底壁,所述腔体(30)包括形成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与所述外锅的锅底壁(11)之间的第一腔体(31),位于所述第一腔体(31)中的汤汁通过所述排气部(242)上的所述贯穿孔(21)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排气区(24)内的所述内锅(20)的锅底壁呈波浪形,且所述支撑部(241)为波峰部,所述排气部(242)为波谷部;所述波峰部距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小于所述波谷部距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部距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与所述波谷部距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距离之间的高度差范围介于0.5-1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部为多个,所述波谷部为多个,多个所述波峰部和多个所述波谷部依次交错排布在所述内锅(20)的锅底壁上;
相邻两个所述波峰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2-30mm;和/或相邻两个所述波谷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2-3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谷部为条状,条状的所述波谷部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径向延伸,条状的多个所述波谷部在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上呈辐射状分布;
所述波谷部的一端靠近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设置,所述波谷部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谷部为弧状,弧状的所述波谷部在内锅的锅底壁(22)上朝向同一方向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至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波谷部的宽度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排气区(24)中的所述贯穿孔(21)的数量为多个,靠近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的所述贯穿孔(21)的数量和靠近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的所述贯穿孔(21)的数量不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至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贯穿孔(21)的数量依次增加。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中心至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的边缘的方向上,靠近边缘的所述贯穿孔(21)的内径大于靠近中心的所述贯穿孔(21)的内径;
所述贯穿孔(21)的内径范围介于1-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41)上开设有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21)。
13.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20)和所述外锅(10)均具有锅侧壁,所述腔体(30)包括形成在所述内锅的锅侧壁(23)与所述外锅的锅侧壁(12)之间的第二腔体(32),所述第二腔体(32)与所述第一腔体(31)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锅侧壁(23)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贯穿所述内锅的锅侧壁(23)。
15.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部,和/或所述波谷部的远离所述内锅(20)的锅口的一侧呈弧面,相邻的所述波峰部和所述波谷部之间的过渡面呈弧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锅底壁(22)上还具有中心区(26),所述排气区围设在所述中心区(26)的外周,至少部分所述贯穿孔(21)开设在所述中心区(26)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20)在所述外锅(10)上可升降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20)上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手柄(25),每个所述第一手柄(25)包括握持部(251)以及与所述握持部(251)的一端相连的连接部(252);
所述外锅(1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手柄(13),且所述内锅(20)在所述外锅(10)上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内锅(20)上的所述第一手柄(25)的连接部(252)抵在所述外锅(10)上的所述第二手柄(13)或者所述外锅(10)的锅沿上;
所述内锅(20)在所述外锅(10)上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内锅(20)的所述第一手柄(25)与所述外锅(10)上的第二手柄(13)错开,所述内锅(20)的外沿或所述内锅(20)上的所述第一手柄(25)抵在所述外锅(10)的锅沿上;
且所述内锅(20)在所述外锅(10)上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高度大于所述内锅(20)在所述外锅(10)上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高度。
19.一种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盖(40)和上述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所述锅盖(40)盖合在所述锅具的内锅(20)的外沿上;或所述锅盖(40)盖合在所述锅具的外锅(10)的锅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00353.6U CN216364762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锅具和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00353.6U CN216364762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锅具和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64762U true CN216364762U (zh) | 2022-04-26 |
Family
ID=81220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00353.6U Active CN216364762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锅具和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64762U (zh) |
-
2021
- 2021-11-29 CN CN202123000353.6U patent/CN2163647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364762U (zh) | 锅具和厨具 | |
TWI584765B (zh) | 可翻掀式蒸盤 | |
KR101350636B1 (ko) | 다용도 조리기구 | |
JP2002300966A (ja) | 容器兼用蒸し器 | |
CN207745009U (zh) | 方形煎锅 | |
CN214230873U (zh) | 烹煮器具 | |
CN212234105U (zh) | 一种双层蒸烤锅 | |
CN212465747U (zh) | 滤糖蒸笼和烹饪器具 | |
CN212815915U (zh) | 多功能蒸笼和烹饪器具 | |
CN211212717U (zh) | 烤盘 | |
CN213282599U (zh) | 多功能蒸烤炊具 | |
CN220045574U (zh) | 烹饪器具组件 | |
CN214414643U (zh) | 一种专用于多味煲仔饭烹饪的瓦煲 | |
CN211299581U (zh) | 多功能锅及餐桌 | |
CN212591611U (zh) | 一种用于火锅的多功能炊具 | |
CN218186308U (zh) | 一种易取的多层蒸锅 | |
JP2001017312A (ja) | 多機能鍋 | |
CN216628221U (zh) | 一种燕窝炖煮装置 | |
CN214230874U (zh) | 烹煮器具 | |
CN209899072U (zh) | 一种养生锅 | |
CN211354935U (zh) | 火锅 | |
KR200245632Y1 (ko) | 불판 겸용 냄비 | |
CN115089004A (zh) | 一种多功能锅具 | |
TWM598102U (zh) | 複合式電鍋 | |
JP2001321263A (ja) | 多用途鍋セ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