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0691U -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0691U
CN216300691U CN202123138352.8U CN202123138352U CN216300691U CN 216300691 U CN216300691 U CN 216300691U CN 202123138352 U CN202123138352 U CN 202123138352U CN 216300691 U CN216300691 U CN 216300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body structure
plate
bending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3835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3835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00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0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0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板、分别连接在底板上的且依次两两连接的前挡板、左挡板、后挡板和右挡板;前挡板、左挡板、后挡板和右挡板分别用于相对底板向上弯折,以配合底板形成具有腔体的车体主体;车体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前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上方的前顶板;车体结构还包括一端连接在前挡板内侧的支撑横杆、一端连接在前顶板内侧的第一支撑纵杆、一端连接在底板内侧的第二支撑纵杆,支撑横杆、第一支撑纵杆及第二支撑纵杆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制备过程较为简单,且连接强度相对较高,密封性能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拆卸结构的车体,一种是固定结构的车体。
对于可拆卸结构的车体,在着陆时需要拆除船体漂浮部分,使用较为不便;
对于固定结构的车体,一般由多块板材拼接制成,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连接强度相对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制备过程较为简单,且连接强度相对较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且依次两两连接的前挡板、左挡板、后挡板和右挡板;
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右挡板分别用于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以配合所述底板形成具有腔体的车体主体;
所述车体结构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上方的前顶板;
以及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挡板内侧的支撑横杆、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顶板内侧的第一支撑纵杆、一端连接在所述底板内侧的第二支撑纵杆,所述支撑横杆、所述第一支撑纵杆及所述第二支撑纵杆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右挡板由一整块蜂窝板裁切折弯而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纵杆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杆,两者一体成型或分别与所述支撑横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体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挡板、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上方的后顶板,所述前顶板和所述后顶板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
优选地,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右挡板四者中,相邻两者的其中一者上设有折弯部,并通过所述折弯部与另一者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前挡板包括前挡本体、设于所述前挡本体左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左挡板内侧的第一折弯板、设于所述前挡本体右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右挡板内侧的第二折弯板;
所述后挡板包括后挡本体、设于所述后挡本体左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左挡板内侧的第三折弯板、设于所述后挡本体右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右挡板内侧的第四折弯板。
更优选地,所述左挡板包括左挡本体、设于所述左挡本体前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前挡板内侧的第五折弯板、设于所述左挡本体后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后挡板内侧的第六折弯板;
所述右挡板包括右挡本体、设于所述右挡本体前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前挡板内侧的第七折弯板、设于所述右挡本体后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后挡板内侧的第八折弯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横杆包括用于连接踩踏组件的另一端。
优选地,所述支撑横杆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平行于所述前挡板和所述后挡板的排列方向。
优选地,所述车体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前挡板上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用于连接前轮组件和把手组件。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车体主体由前挡板、左挡板、后挡板和右挡板分别相对底板向上弯折制成,制备过程较为简单;通过支撑横杆、第一支撑纵杆和第二支撑纵杆分别连接车体结构的三个侧面,从三个方向对车体结构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大幅提高了车体结构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自行车车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自行车车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车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二中自行车车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底板;2、前挡板;21、第一折弯板;22、第二折弯板;3、左挡板;4、后挡板;41、第三折弯板;42、第四折弯板;5、右挡板;6、前顶板;7、支撑横杆;8、第一支撑纵杆;9、第二支撑纵杆;10、后顶板;11、踩踏组件;12、连接座;13、前轮组件;14、把手组件;15、后轮组件;16、螺旋桨组件;17、第一转轴;18、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板1、分别连接在底板1上的且依次两两固定连接的前挡板2、左挡板3、后挡板4和右挡板5;底板1、前挡板2、左挡板3、后挡板4和右挡板5由一整块蜂窝板裁切折弯而成,前挡板2、左挡板3、后挡板4和右挡板5分别相对底板1向上弯折,以配合底板1形成具有腔体的车体主体,该腔体底部和侧部闭合,顶部开口。
前挡板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挡板3和右挡板5焊接,后挡板4的左右两侧也分别与左挡板3和右挡板5焊接。
前挡板2、左挡板3、后挡板4和右挡板5四者中,相邻两者的其中一者上设有折弯部,并通过该折弯部与另一者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前挡板2包括前挡本体、设于前挡本体左侧的且用于抵接左挡板3内侧的第一折弯板21、设于前挡本体右侧的且用于抵接右挡板5内侧的第二折弯板22;
后挡板4包括后挡本体、设于后挡本体左侧的且用于抵接左挡板3内侧的第三折弯板41、设于后挡本体右侧的且用于抵接右挡板5内侧的第四折弯板42。
前挡板2通过第一折弯板21和第二折弯板22分别与左挡板3和右挡板5固定连接,后挡板4通过第三折弯板41和第四折弯板42分别与左挡板3和右挡板5固定连接。通过这个设置,使得车体主体的连接更为稳固牢靠,密封性能更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左挡板3包括左挡本体、设于左挡本体前侧的且用于抵接前挡板2内侧的第五折弯板、设于左挡本体后侧的且用于抵接后挡板4内侧的第六折弯板;
右挡板5包括右挡本体、设于右挡本体前侧的且用于抵接前挡板2内侧的第七折弯板、设于右挡本体后侧的且用于抵接后挡板4内侧的第八折弯板。
左挡板3通过第五折弯板和第六折弯板分别与前挡板2和后挡板4固定连接,右挡板5通过第七折弯板和第八折弯板分别与前挡板2和后挡板4固定连接。通过这个设置,同样能够使车体主体的连接更为稳固牢靠,密封性能更好。
上述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还包括:
固定连接在前挡板2、左挡板3和右挡板5上方的前顶板6;
以及固定连接在后挡板4、左挡板3和右挡板5上方的后顶板10。前顶板6和后顶板10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通过设置前顶板6和后顶板10,不仅加强了车体主体的连接强度,同时还能够减小风阻,使车体在陆地和水中的行进更为轻松。
参见图1所示,前顶板6沿靠近后顶板10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后顶板10沿远离前顶板6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前挡板2沿靠近后挡板4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后挡板4沿远离前挡板2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前顶板6和前挡板2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后顶板10与后挡板4之间的角度同样为锐角。通过这个设置,能够减小车体结构的整体风阻。
上述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还包括一端连接在前挡板2内侧的支撑横杆7、一端连接在前顶板6内侧的第一支撑纵杆8、一端连接在底板1内侧的第二支撑纵杆9,支撑横杆7、第一支撑纵杆8及第二支撑纵杆9相互连接。
通过支撑横杆7、第一支撑纵杆8和第二支撑纵杆9分别连接车体结构的三个侧面,从三个方向对车体结构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大幅提高了车体结构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该支撑横杆7沿前后方向延伸,其一端与前挡板2固定连接,其另一则端则用于连接踩踏组件11。第一支撑纵杆8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撑纵杆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支撑横杆7的中部。
通过将踩踏组件11连接在支撑横杆7上,省去了额外安装踩踏组件11的部件,使车体结构较为简单,并降低了安装成本。
在实施例二中,参见图4所示,第一支撑纵杆8和第二支撑纵杆9一体成型构成支撑纵杆。支撑横杆7的一端与前挡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则连接在支撑纵杆的中部,支撑横杆7的中部用于连接踩踏组件11。
上述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还包括设于前挡板2上的连接座12,该连接座12用于连接前轮组件13和把手组件14。
左挡板3和右挡板5用于连接第一转轴17以安装后轮组件15,后挡板4用于连接第二转轴18以安装螺旋桨组件16。
通过上述设置,前轮组件13、把手组件14、后轮组件15和螺旋桨组件16均直接安装在车体主体上,同样使得车体结构较为简单。
该车体结构在陆地上形成车体,在水中形成船体,车体结构简单,质量相对较轻,制造成本较低,安装较为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且依次两两连接的前挡板、左挡板、后挡板和右挡板;
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右挡板分别用于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以配合所述底板形成具有腔体的车体主体;
所述车体结构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上方的前顶板;
以及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挡板内侧的支撑横杆、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顶板内侧的第一支撑纵杆、一端连接在所述底板内侧的第二支撑纵杆,所述支撑横杆、所述第一支撑纵杆及所述第二支撑纵杆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右挡板由一整块蜂窝板裁切折弯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纵杆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杆,两者一体成型或分别与所述支撑横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挡板、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上方的后顶板,所述前顶板和所述后顶板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后挡板和所述右挡板四者中,相邻两者的其中一者上设有折弯部,并通过所述折弯部与另一者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包括前挡本体、设于所述前挡本体左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左挡板内侧的第一折弯板、设于所述前挡本体右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右挡板内侧的第二折弯板;
所述后挡板包括后挡本体、设于所述后挡本体左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左挡板内侧的第三折弯板、设于所述后挡本体右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右挡板内侧的第四折弯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挡板包括左挡本体、设于所述左挡本体前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前挡板内侧的第五折弯板、设于所述左挡本体后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后挡板内侧的第六折弯板;
所述右挡板包括右挡本体、设于所述右挡本体前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前挡板内侧的第七折弯板、设于所述右挡本体后侧的且用于抵接所述后挡板内侧的第八折弯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横杆包括用于连接踩踏组件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横杆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平行于所述前挡板和所述后挡板的排列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前挡板上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用于连接前轮组件和把手组件。
CN202123138352.8U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Active CN216300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8352.8U CN216300691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8352.8U CN216300691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0691U true CN216300691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4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38352.8U Active CN216300691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006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2170C (zh) 四轮微型车车架
CN103359174A (zh) 一种铝合金全承载式车身
CN203651907U (zh) 一种可拆卸式副车架结构
CN204037691U (zh) 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结构
CN216300691U (zh)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车体结构
CN214564778U (zh) 一种前排座椅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09305660U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用v形车架总成
CN214451307U (zh)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CN203666874U (zh)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
CN215751862U (zh) 汽车机舱托架总成
CN201272405Y (zh) 四轮微型车车架
CN204801979U (zh) 一种锻钢骨架与异型管结合式越野摩托车增强车架
CN210734284U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电动车辆
CN211617878U (zh) 前围板布置结构及汽车
CN208931441U (zh) 一种汽车前端模块总成
CN210455070U (zh) 一种车架
CN113665673A (zh) 一种反凹形太阳能赛车的承载式车架
CN107972745B (zh) 一种备胎安装点加强组件
CN201825183U (zh) 一种新型电动三轮车车架
CN217864017U (zh) 一种越野车大梁和护板的加强连接结构
CN216002932U (zh) 一种两轮踏板摩托车车架
CN220865568U (zh) 一种高度融合的电机动力的越野车车架机构
CN213619965U (zh) 简易式高强度多功能拖车架
CN220662740U (zh)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
CN210882349U (zh) 一种电动汽车铝合金下车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