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91965U - 一种换能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能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91965U
CN216291965U CN202122614798.7U CN202122614798U CN216291965U CN 216291965 U CN216291965 U CN 216291965U CN 202122614798 U CN202122614798 U CN 202122614798U CN 216291965 U CN216291965 U CN 216291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ducer
water
outer shell
hol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147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147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91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91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91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能器,涉及超声波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上的换能器主体;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部设有至少一组进气组;在所述外壳体靠近所述换能器主体的外周壁沿所述外壳体周向形成有若干第一通孔;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换能器散热效率低,无法满足大功率换能器的散热需求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换能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超声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能器。
背景技术
换能器为超声波设备中的其中一零部件,其功能是将输入的电功率转换成机械功率(即超声波)再传递出去。
换能器在工作中会产生热量,当其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散热,则会影响其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损坏;传统的换能器散热采用气流式的散热方式,通过单孔进气,单孔出气令换能器内部在空气流动中带走一部分热量,然后现有的换能器其进气孔与出气孔大多同侧设置,散热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大功率换能器的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能器,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换能器散热效率低,无法满足大功率换能器的散热需求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换能器,包括外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上的换能器主体;
在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端部设有至少一组进气组;
在所述外壳体靠近所述换能器主体的外周壁沿所述外壳体周向形成有若干第一通孔;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本申请将进气位置与出气位置有效分开,不同于传统的换能器进气与出气同侧设置,在本方案中,进气组设于外壳体一端,而于外壳体外侧壁形成有若干的第一通孔可供出气,如此减小进气流向与出气流向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进出气效率,从而提升散热效率;另外,由于进气与出气分开设置,也使得进气组具有更多的空间可排布,从而可通过控制进气组的数量两适应散热需求,如针对大功率的换能器,散热需求高,可通过增加第一通孔的数量以及进气组的数量,来获得更大的空气流动,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优选的,在所述外壳体外侧壁套设有防尘套,且所述防尘套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上;
所述防尘套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二通孔,且所述防尘套内侧壁沿其周向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防尘套可对第一通孔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可避免外部灰尘杂质从第一通孔处进入到外壳体内部,影响内部零部件;防层套在实现防尘作用的同时,也不会影响第一通孔的出气,由于凹槽的存在,令防尘套与外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存在有足够的空间,而第一通孔中导出的气流则可通过该空间最终通过第二通孔流出,如此在不影响气流流动的情况下,实现对第一通孔的保护,同时也实现了防尘作用。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通孔处设置有消音器;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第二通孔出设置消音器,可有效减缓在采用气流散热过程中产生的杂音,从而降低设备工作时的噪音污染。
优选的,在所述防尘套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可进一步提升防尘套套设于外壳体外周壁的气密性,避免位于凹槽内的气流通过除第二通孔外的其他位置流出。
优选的,所述换能器主体包括变幅杆;在所述变幅杆外周壁套设有水冷机构;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水冷机构,可进一步提升换能器的整体散热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散热,可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如高功率工作等。
优选的,所述水冷机构包括套设于所述变幅杆外周壁且形成有环形水流通道的水冷套,以及设于水冷套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所述环形水流通道连通;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水体从入水口进入至水流通道中,最后通过出水口流出,水流通道沿着冷水套环绕于变幅杆外周,水体流动过程中带走热量,从而实现降温;其中,水流通道的设置可以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水流通道为中空设置,即设置于冷水套内,水体并不直接接触变幅杆外壁;另一种为开放式设置,水体可直接接触到变幅杆外壁。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相对设置;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进水口和出水口相对设置可令水体流动更有效率,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水流通道的腔体与所述变幅杆外侧壁相通;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水流通道与变幅杆外壁相同,即当水流通道中有水体流动时,水体是直接与变幅杆外壁接触,从而可直接带走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优选的,在所述水冷机构与所述变幅杆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二密封圈可保证水流通道的密闭性,避免水流通道内的水体外露。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绕所述外壳体周向均匀分布;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通孔均匀分布可令气流可从多个方向导出,令气流的流动也更加均匀,散热效果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通过对换能器外壳体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改进,改变了传统的换能器散热的气流走向,令其可实现更大效率的散热,从而可满足大功率换能器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传统换能器的散热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换能器的散热气流流向示意图;
其中:10、外壳体;11、第一通孔;12、进气组;13、正极线;20、换能器主体;21、变幅杆;30、防尘套;31、消音器;311、第二通孔;32、第一密封圈;33、凹槽;40、水冷机构;41、水冷套;42、进水口;43、出水口;44、第二密封圈;45、水流通道;
S1、第一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申请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申请。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换能器在工作中会产生热量,当其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散热,则会影响其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损坏;请参见图5,传统的换能器散热采用气流式的散热方式,通过单孔进气,单孔出气令换能器内部在空气流动中带走一部分热量,然后现有的换能器其进气孔与出气孔大多同侧设置,散热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大功率换能器的散热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能器,包括外壳体10以及设于外壳体10上的换能器主体20;
进一步的,请参见图1和图3,在外壳体10的第一端部设有至少一组进气组12;
具体的,在所外壳体10靠近换能器主体20的外周壁沿外壳体10周向形成有若干第一通孔11;
在上述方案中,本申请将进气位置与出气位置有效分开,不同于传统的换能器进气与出气同侧设置,在本方案中,进气组12设于外壳体10一端,而于外壳体10外侧壁形成有若干的第一通孔11可供出气,如此减小进气流向与出气流向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进出气效率,从而提升散热效率;另外,由于进气与出气分开设置,也使得进气组12具有更多的空间可排布,从而可通过控制进气组12的数量两适应散热需求,如针对大功率的换能器,散热需求高,可通过增加第一通孔11的数量以及进气组12的数量,来获得更大的空气流动,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换能器主体20属于现有技术中较为成熟的技术,其具体结构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故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部指代的是外壳体10的两端之中的其中一端,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理解为进气组12所在的一端,而换能器主体20则设置相对与第一端部的另外一端;第一通孔11靠近换能器主体20设置;
具体的,请参见图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组12包括两组,气流从进气组12进入到外壳体10内部,气流从第一端部进入其要朝向换能器主体20所在位置流动,才可从第一通孔11处流出,采用该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流经换能器主体20的气流量,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具体的,请参见图3,正极线接入端设于外壳体的第一端部;
进一步的,第一通孔11绕外壳体10周向均匀分布;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通孔11均匀分布可令气流可从多个方向导出,令气流的流动也更加均匀,散热效果更好。
具体的,请参见图1和图3,在外壳体10外侧壁套设有防尘套30,且防尘套30盖设于第一通孔11上;
进一步的,防尘套30至少形成有一第二通孔311,且防尘套30内侧壁沿其周向形成有与第一通孔11对应的凹槽33;凹槽33与第二通孔311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防尘套30可对第一通孔11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可避免外部灰尘杂质从第一通孔11处进入到外壳体10内部,影响内部零部件;防层套在实现防尘作用的同时,也不会影响第一通孔11的出气,由于凹槽33的存在,令防尘套30与外壳体10的外侧壁之间存在有足够的空间,而第一通孔11中导出的气流则可通过该空间最终通过第二通孔311流出,如此在不影响气流流动的情况下,实现对第一通孔11的保护,同时也实现了防尘作用。
进一步的,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311包括两个,且呈相对设置。
具体的,在第二通孔311处设置有消音器31;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第二通孔311出设置消音器31,可有效减缓在采用气流散热过程中产生的杂音,从而降低设备工作时的噪音污染;
具体的,在防尘套30与外壳体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2;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32可进一步提升防尘套30套设于外壳体10外周壁的气密性,避免位于凹槽33内的气流通过除第二通孔311外的其他位置流出。
具体的,换能器主体20包括变幅杆21;在变幅杆21外周壁套设有水冷机构40;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水冷机构40,可进一步提升换能器的整体散热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散热,可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如高功率工作等。
具体的,水冷机构40包括套设于变幅杆21外周壁且形成有环形水流通道45的水冷套41,以及设于水冷套41上的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与环形水流通道45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水体从入水口进入至水流通道45中,最后通过出水口43流出,水流通道45沿着冷水套环绕于变幅杆21外周,水体流动过程中带走热量,从而实现降温;其中,水流通道45的设置可以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水流通道45为中空设置,即设置于冷水套内,水体并不直接接触变幅杆21外壁;另一种为开放式设置,水体可直接接触到变幅杆21外壁。
进一步的,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相对设置;
在上述方案中,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相对设置可令水体流动更有效率,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具体的,水流通道45的腔体与变幅杆21外侧壁相通;
在上述方案中,水流通道45与变幅杆21外壁相同,即当水流通道45中有水体流动时,水体是直接与变幅杆21外壁接触,从而可直接带走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汇总,水流通道45为中空设置,此时变幅杆21的热量通过冷水套导热,而水流通道45中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则带走冷水套上的热量,实现散热。
具体的,在水冷机构40与变幅杆2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4;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密封圈44可保证水流通道45的密闭性,避免水流通道45内的水体外露。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10)上的换能器主体(20);
在所述外壳体(10)的第一端部设有至少一组进气组(12);
在所述外壳体(10)靠近所述换能器主体(20)的外周壁沿所述外壳体(10)周向形成有若干第一通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10)外侧壁套设有防尘套(30),且所述防尘套(30)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1)上;
所述防尘套(30)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二通孔(311),且所述防尘套(30)内侧壁沿其周向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1)对应的凹槽(33);所述凹槽(33)与所述第二通孔(3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通孔(311)处设置有消音器(3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尘套(30)与所述外壳体(1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器主体(20)包括变幅杆(21);在所述变幅杆(21)外周壁套设有水冷机构(4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机构(40)包括套设于所述变幅杆(21)外周壁且形成有环形水流通道(45)的水冷套(41),以及设于水冷套(41)上的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所述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与所述环形水流通道(4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42)和出水口(43)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45)的腔体与所述变幅杆(21)外侧壁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冷机构(40)与所述变幅杆(2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4)。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绕所述外壳体(10)周向均匀分布。
CN202122614798.7U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换能器 Active CN216291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4798.7U CN216291965U (zh)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换能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14798.7U CN216291965U (zh)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换能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91965U true CN216291965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7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14798.7U Active CN216291965U (zh) 2021-10-28 2021-10-28 一种换能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919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0810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声波振动辅助焊接装置及焊接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0810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声波振动辅助焊接装置及焊接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91965U (zh) 一种换能器
CN206023442U (zh) 一种机壳散热式电机
CN211162434U (zh) 激光头及激光切割装置
CN109757084B (zh) 一种风冷控制器壳体
CN206498297U (zh) 一种高效散热防尘电机
CN209944579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111335994A (zh) 一种汽车消声器排气冷却循环装置
CN207926337U (zh) 电机壳体
CN210889481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元件的涵道式冷风扇
CN108377056A (zh) 一种电机液冷套
WO2022188520A1 (zh) 一种吹风机散热结构
CN209119953U (zh) 一种双定子轴向磁场电机
WO2012041210A1 (zh) 碎纸机
CN217656499U (zh) 一种电机用散热型前端盖
CN113508571A (zh) 散热结构、相机及无人飞行器
CN220605620U (zh) 电机定子
CN110890804A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机的散热结构
CN216929800U (zh) 一种高速鼓风机的散热结构
CN213338293U (zh) 散热结构、相机及无人飞行器
CN212992080U (zh) 一种电机
CN109788674A (zh) 一种用于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
CN215871059U (zh) 一种自散热水泵变频驱动一体机
CN21334185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
CN216982353U (zh) 一种无线对讲机的散热结构
CN211239605U (zh) 一种电动执行器专用防爆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