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69561U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69561U CN216269561U CN202122976073.2U CN202122976073U CN216269561U CN 216269561 U CN216269561 U CN 216269561U CN 202122976073 U CN202122976073 U CN 202122976073U CN 216269561 U CN216269561 U CN 2162695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main beam
- girder
- body structure
- reinforc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和两组后大梁,两组后大梁对称设置于所述下车体上;所述后大梁包括主梁体、延伸件和加强板;所述主梁体的与所述延伸件连接,所述主梁体和所述延伸件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下车体;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主梁体。本实用新型中,制造车身结构时,先将加强板与主梁体连接,再将主梁体与下车体连接,最后将延伸件与主梁体和下车体连接。安装后大梁的过程中,通过依次有序的安装主梁体、延伸件和加强板,实现将后大梁安装在下车体上,每次安装的部件体积小,减少对安装操作的影响,方便人工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的车身结构尤为重要,当出现交通事故时,强度高的车身结构通常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保护车内的人员的安全。
车身结构中,后大梁是车身结构中力的主要承载部件和传力部件。后大梁安装于下车体上,但因为下车体的结构复杂,安装后大梁时空间狭小,不方便人工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后大梁安装时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和两组后大梁,两组所述后大梁对称设置于所述下车体上;所述后大梁包括主梁体、延伸件和加强板;所述主梁体与所述延伸件连接,所述主梁体和所述延伸件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下车体;所述主梁体与所述下车体均连接于所述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主梁体包括第一连接段、倾斜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下车体连接;所述倾斜段自下而上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延伸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延伸件向远离所述主梁体的一侧延伸。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竖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斜边贴合并固定于所述倾斜段。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斜边贴合并固定于所述倾斜段。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延伸件贴合并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梁体和延伸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主梁体和延伸件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下车体。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主梁体,所述加强板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下车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制造车身结构时,先将加强板与主梁体连接,再将主梁体与下车体连接,最后将延伸件与主梁体和下车体连接。安装后大梁的过程中,通过依次有序的安装主梁体、延伸件和加强板,实现将后大梁安装在下车体上,每次安装的部件体积小,减少对安装操作的影响,方便人工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身结构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身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后大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结构。
请参照图1至图3,在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100和两组后大梁200,两组后大梁200对称设置于下车体100上;后大梁200包括主梁体201、延伸件202和加强板203;主梁体201的与延伸件202连接,主梁体201和延伸件20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于下车体100;加强板203连接于主梁体201。
制造车身结构时,先将加强板203与主梁体201连接,再将主梁体201与下车体100连接,最后将延伸件202与主梁体201和下车体100连接。安装后大梁200的过程中,通过依次有序的安装主梁体201、延伸件202和加强板203,实现将后大梁200安装在下车体100上,每次安装的部件体积小,减少对安装操作的影响,方便人工操作。
进一步地,加强板203连接于下车体100。通过加强板203与下车体100的连接,增加主梁体201与下车体100之间的连接,当下车体100受到冲击时,通过加强板203将下车体100所受的冲击传递至后大梁200,提高车身结构的整体强度,减少车祸时车内乘客和司机受伤的可能。
具体地,下车体100呈水平设置,后大梁200设置于下车体100的上表面。延伸件202向整车的前方延伸。
进一步地,主梁体201包括第一连接段2011、倾斜段2012和第二连接段2013,第一连接段2011与下车体100连接;倾斜段2012自下而上向远离第一连接段2011的一侧倾斜,第二连接段2013与延伸件202连接。倾斜段2012更加符合车身结构的设置,倾斜段2012减少对车内其它结构的阻挡,并且减少体积,方便人工操作,方便安装后大梁200。
具体地,倾斜段2012也与下车体100连接。第一连接段2011、倾斜段2012和第二连接段2013均通与下车体100连接,进一步提高车身结构的强度。
进一步地,延伸件202向远离主梁体201的一侧延伸。延伸件202延伸至下车体100靠近车辆前方的一侧,延伸件202始终与下车体100贴合并连接,提高后大梁200与下车体100之间连接的强度与稳定性。
具体地,延伸件202的横截面为L形,提高延伸件202两个方向的抗弯折性能,提高了延伸件202的强度,减少延伸件202折弯的可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延伸件202的横截面为U形,且U形的开口处朝向下车体100,进一步提高了延伸件202的强度,并且提高车身结构的美观度。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3,进一步地,加强板203包括竖直的第一连接板2031,第一连接板2031呈直角三角形,第一连接板2031的斜边贴合并固定于倾斜段2012。第一连接板2031将主梁体201与下车体100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板2031下方的直角边与下车体100连接;下车体100具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弯折段101,第一弯折段101的顶端连接有水平的第二弯折段102,第一弯折段101呈竖直设置,第一连接板2031竖直的直角边与第一弯折段101贴合并连接。第一连接板2031符合下车体100的设计,并且第一连接板2031的各个边均与结构连接,进一步增强了后大梁200与下车体100之间连接的强度。
进一步地,加强板203还包括第二连接板2032,第二连接板2032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031靠近第二连接段2013的一侧。第二连接板2032贴合并连接于第二弯折段102,提高加强板203与下车体100的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2032与延伸件202贴合并连接。第二连接板2032的上表面部分与主梁体201连接,另一部分与延伸件202连接。进一步提高车身结构的强度。
进一步地,加强板203通过焊接固定于主梁体201,加强板203通过焊接固定于下车体100。主梁体201和延伸件202通过焊接固定;主梁体201和延伸件202通过焊接固定于下车体100。焊接为常用的连接方式,且连接稳定,强度大。
进一步地,所述主梁体201为等梁体且截面呈U形。
本实用新型中,后大梁200有两根且对称的设置于下车体100上,两根后大梁200平行且呈水平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结构应用于车辆,后大梁200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同。主梁体201、延伸件202和第一连接板2031上均开设有螺纹孔,通过螺纹孔能够方便后大梁200与车内部其它结构的连接。下车体100上也开设有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车体内部其他结构连接。下车体100上还开设有漏水孔,当车辆漏水或涉水行进时,部分水流会流入下车体100,通过漏水孔进行排水,减少积水对车内结构、线路或电器元件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下车体100上设置有后防撞梁,通过后防撞梁增强下车体100的结构强度,减少撞车时下车体100损坏的可能。后防撞梁位于主梁体201远离延伸件202的一侧。下车体100上设置有加强梁,加强梁呈水平设置且与后大梁200垂直,加强梁的下表面固定于下车体100的上表面,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主梁体201固定。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下车体100上冲压有腰形槽,腰形槽的长度方向与后大梁200的长度方向相同。下车体100的钣金厚度相同,腰形槽的厚度与下车体100其它部分钣金相同,腰型槽具有竖直的侧壁,通过该侧壁提高下车体100的结构强度,当车辆受到前进方向的撞击时,通过腰型槽的侧壁进行缓冲,减少车辆受到损坏的可能。
安装时,第一步,人工先将加强板203的下表面与下车体100的上表面焊接;第二步,将主梁体201与下车体100焊接;第三步,将主梁体201与加强板203焊接;第四步,将延伸件202与主梁体201焊接;第五步,将延伸件202与下车体100焊接;第六步,将下车体100与加强板203焊接。
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先将主梁体201、延伸件202与加强板203之间焊接,再将后大梁200焊接于下车体10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包括后大梁200与下车体100,后大梁200设置于下车体100上,下车体100上还设置有车轮、车架、座椅等结构。后大梁200与下车体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体和两组后大梁,两组所述后大梁对称设置于所述下车体上;所述后大梁包括主梁体、延伸件和加强板;所述主梁体与所述延伸件连接,所述主梁体和所述延伸件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下车体;所述主梁体与所述下车体均连接于所述加强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体包括第一连接段、倾斜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下车体连接;所述倾斜段自下而上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延伸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件向远离所述主梁体的一侧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斜边贴合并固定于所述倾斜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延伸件贴合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体和延伸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主梁体和延伸件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下车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主梁体,所述加强板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下车体。
9.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体为等梁体且截面呈U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的所述车身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76073.2U CN216269561U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76073.2U CN216269561U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69561U true CN216269561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41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76073.2U Active CN216269561U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69561U (zh) |
-
2021
- 2021-11-30 CN CN202122976073.2U patent/CN2162695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415865B1 (en) | Bumper beam for automobiles | |
CN101965277B (zh) | 保险杠梁 | |
CN215622274U (zh) | 一种汽车车身c柱结构 | |
CN216269561U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04309904U (zh) | 一种汽车b柱 | |
CN212267638U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0133189U (zh) | 一种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11167095U (zh) |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 |
CN216783637U (zh) | 敞篷车的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
CN107933696B (zh) | 前车身框式结构及汽车 | |
CN110588785A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0882325U (zh) | 汽车纵梁前段的溃缩吸能连接装置 | |
CN201961383U (zh) | 汽车中立柱总成 | |
CN216783636U (zh) | 车辆的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218400717U (zh) | 一种汽车的支撑防护梁 | |
CN220199425U (zh) | 风窗横梁结构及车辆 | |
CN214396960U (zh) | D柱及汽车 | |
CN219506103U (zh) | 一种汽车左前围总成及车辆 | |
CN204641906U (zh) | 一种座椅后地脚加强板结构及汽车 | |
CN217994571U (zh) | 一种a柱加强的连接结构 | |
CN218287901U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2473657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6783455U (zh) | 车辆的安全带安装结构和车辆 | |
CN218777597U (zh) | 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 | |
CN213948587U (zh) | 内门槛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