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32561U -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32561U
CN216232561U CN202122909132.4U CN202122909132U CN216232561U CN 216232561 U CN216232561 U CN 216232561U CN 202122909132 U CN202122909132 U CN 202122909132U CN 216232561 U CN216232561 U CN 216232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e rod
rod mounting
front cross
cross beam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091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on Zhi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on Zhih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ron Zhi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091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32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32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32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其中,后副车架结构包括车架主体,以及设于车架主体上的两个相对布置的横拉杆安装部;车架主体包括分设于两相对侧的两根纵梁,以及连接于两侧的纵梁之间的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横拉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且前横梁与两侧纵梁的连接处各设有一个横拉杆安装部,各侧的横拉杆安装部均与前横梁和相应侧的纵梁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通过将横拉杆安装部设置在前横梁和纵梁连接的位置,可利用前横梁和纵梁的强度,而提升横拉杆安装位置的整体强度。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结构,以及设于该后副车架结构上的横拉杆安装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横拉杆安装部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后副车架主要承载轮胎载荷以及运动激励,其安装点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轮胎激励传递至车身引起整车的振动噪声水平。现有后副车架与横拉杆连接结构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后副车架与横拉杆连接面加强结构造型较弱;后副车架与横拉杆连接加强梁未进行造型加强设计,强度不够,未有效利用结构形状刚度提升整体安装位置及局部刚度,结构偏弱,容易引起车内噪声振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其可有效提升横拉杆安装位置的整体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包括车架主体,以及设于所述车架主体上的两个相对布置的横拉杆安装部;
所述车架主体包括分设于两相对侧的两根纵梁,以及连接于两侧的所述纵梁之间的前横梁和后横梁;
所述横拉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且所述前横梁与两侧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各设有一个所述横拉杆安装部,各侧的所述横拉杆安装部均与所述前横梁和相应侧的所述纵梁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至少一侧的所述纵梁上设有拱形部,所述拱形部位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拉杆安装部相连的部位,且所述拱形部向所述横拉杆安装部一侧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与至少一侧的所述横拉杆安装部相连的部位形成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内形成有空腔,且所述加强部向所述横拉杆安装部凸出,而与所述横拉杆安装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呈三角形;
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前横梁一体成型,所述空腔与所述前横梁自身内的腔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横拉杆安装部与所述加强部焊接相连;
所述横拉杆安装部与所述加强部之间的焊接轨迹沿所述加强部的边缘布置而呈拱形。
进一步的,所述横拉杆安装部与所述纵梁焊接相连,且两者之间的焊接轨迹由所述纵梁的一侧延伸至相邻侧而呈拱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通过将横拉杆安装部设置在前横梁和纵梁连接的位置,可利用前横梁和纵梁的强度,而提升横拉杆安装位置的整体强度。
(2)通过在纵梁上设置拱形部,以利用拱形稳定性特点,进一步提升横梁安装位置的整体强度。
(3)通过在前横梁与横拉杆安装部相连的部位设置有具有空腔的加强部,能够提升横拉杆安装部处的结构强度。
(4)加强部设成三角形,能够利用三角形强度大的特性,以提升横拉杆安装部和前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5)横拉杆安装部与前横梁和纵梁之间的焊接轨迹布置而成拱形,从而能够利用拱形强度大的特点,提升横杆安装部与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横拉杆安装部,所述横拉杆安装部设于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上;所述横拉杆安装部包括具有横拉杆安装孔的安装主体,所述安装主体的横截面呈“几”字形而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翻边。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翻边之间连接有连接板。
进一步的,沿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各所述翻边的长度渐小设置,而使所述翻边呈三角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将横拉杆安装部,通过设置于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上,能够有效提高该横拉杆安装部处的结构强度,另外,将安装主体设计为横截面为几字形结构而相对布置的翻边,利用几字形具有拱形稳定性特点,以提升横拉杆安装部与前横梁之间连接位置的连接强度。
(2)通过在翻边之间连接有连接板,可使横拉杆安装部和连接板围构形成盒状,从而可以提升横拉杆安装部处的局部刚度。
(3)将翻边的长度渐小设置而呈三角形,从而可降低安装主体的重量,同时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以提升安装主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前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和横拉杆安装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主体;11、纵梁;12、前横梁;121、加强部;13、后横梁;
2、横拉杆安装部;21、安装主体;211、横拉杆安装孔;22、翻边;23、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包括车架主体1,以及设于车架主体1上的两个相对布置的横拉杆安装部2。其中,车架主体1包括分设于两相对侧的两根纵梁11,以及连接于两侧的纵梁11之间的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横拉杆安装部2位于前横梁12和纵梁11的连接处,且前横梁12与两侧纵梁11的连接处各设有一个横拉杆安装部2,各侧的横拉杆安装部2均与前横梁12和相应侧的纵梁11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结构,通过将横拉杆安装部2设置在前横梁12和纵梁11连接的位置,可利用前横梁12和纵梁11的强度,而提升横拉杆安装位置的整体强度。
基于上述的整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为提高使用效果,在两个纵梁11上均设有拱形部,该拱形部位于纵梁11与上述横拉杆安装部2相连的部位K处,且拱形部向横拉杆安装部2一侧弯曲。通过在纵梁11上设置拱形部,可利用拱形稳定性的特点,而提升该位置的结构强度。
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仅在其中一个纵梁11上设置拱形部。
为进一步提升横拉杆安装部2与前横梁12之间的连接位置的整体强度,上述前横梁12与至少一侧的横拉杆安装部2相连的部位形成有加强部121,以增大横拉杆安装部2与前横梁12的连接面积。而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横梁12的两侧均形成有加强部121,进一步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而且,为提高横拉杆安装部2和前横梁1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加强部121内形成有空腔,且加强部121向横拉杆安装部2凸出,而与横拉杆安装部2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式,由图4所示,加强部121呈三角形,以利用三角形强度大的特性,更好的提升该连接位置的强度。并且,为保证加强部121的稳固,加强部121与前横梁12一体成型,且上述空腔与前横梁12自身内的腔体相连通,也还可采用螺栓等形式固连,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结构,将横拉杆安装部2设在纵梁11和前横梁12的连接处,并通过上述的从整体到局部加强结构的设计,可提升横拉杆安装位置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有效衰减轮胎激励振动传递的能量,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目的,改善车内乘员乘坐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横拉杆安装结构,设置于实施例一后副车架的前横梁12和纵梁11的连接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2和图5至图7中所示,横拉杆安装部2包括具有横拉杆安装孔211的安装主体21,该安装主体21的横截面呈“几”字形而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翻边22。通过将安装主体21设成“几”字形结构,可利用几字形具有拱形稳定性特点,而使安装主体21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另外,本实施例的安装主体21具体与上述纵梁11焊接相连,且为提高连接效果,两者之间的焊接轨迹由纵梁11的一侧延伸至相邻侧而呈拱形。如此设置,可利用拱形稳定性特点,进一步增大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可提高焊接长度,增大横拉杆安装部2与纵梁11之间的连接面积。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将安装主体21与纵梁11焊接相连,亦可将两者螺接相连。此外,为提升安装主体21的结构强度,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参照图5和图6所示,沿远离纵梁11的方向,各翻边22的长度渐小设置,而使翻边22呈三角形。通过在安装主体21的结构上设计三角形结构的翻边22,可在降低重量的同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提升安装主体21的结构强度。当然,除了将翻边22设为三角形,亦可设为其他形状,例如设为矩形、梯形或其他形状。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参照图6和图7所示,两个翻边22之间连接有连接板23,该连接板23与安装主体21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翻边22围构形成盒状,从而可提高横拉杆安装部2的刚度。而且,如图6中所示,为进一步提高安装主体21的安装强度,本实施例的连接板23为与纵梁11随形设置的弧形,且连接板23的一侧与纵梁11焊接相连。
本实施例的横拉杆安装部2可在激烈驾驶工况下,可有效避免局部撕裂,可提高车辆耐久安全性,并在进行操稳操作时,由于该横拉杆安装部2位置的连接刚度较大,可提升操作稳定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通过装配有实施例二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有效的提高了车辆整体结构的安装强度,可进一步减缓整个车辆的振动,减少车内的噪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架主体(1),以及设于所述车架主体(1)上的两个相对布置的横拉杆安装部(2);
所述车架主体(1)包括分设于两相对侧的两根纵梁(11),以及连接于两侧的所述纵梁(11)之间的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
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位于所述前横梁(12)和所述纵梁(11)的连接处,且所述前横梁(12)与两侧所述纵梁(11)的连接处各设有一个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各侧的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均与所述前横梁(12)和相应侧的所述纵梁(11)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侧的所述纵梁(11)上设有拱形部,所述拱形部位于所述纵梁(11)与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相连的部位,且所述拱形部向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一侧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梁(12)与至少一侧的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相连的部位形成有加强部(121),所述加强部(121)内形成有空腔,且所述加强部(121)向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凸出,而与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121)呈三角形;
所述加强部(121)与所述前横梁(12)一体成型,所述空腔与所述前横梁(12)自身内的腔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与所述加强部(121)焊接相连;
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与所述加强部(121)之间的焊接轨迹沿所述加强部(121)的边缘布置而呈拱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与所述纵梁(11)焊接相连,且两者之间的焊接轨迹由所述纵梁(11)的一侧延伸至相邻侧而呈拱形。
7.一种横拉杆安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拉杆安装部设于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结构上;所述横拉杆安装部(2)包括具有横拉杆安装孔(211)的安装主体(21),所述安装主体(21)的横截面呈“几”字形而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翻边(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翻边(22)之间连接有连接板(2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其特征在于:
沿远离所述纵梁(11)的方向,各所述翻边(22)的长度渐小设置,而使所述翻边(22)呈三角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横拉杆安装部。
CN202122909132.4U 2021-11-24 2021-11-24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Active CN216232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09132.4U CN216232561U (zh) 2021-11-24 2021-11-24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09132.4U CN216232561U (zh) 2021-11-24 2021-11-24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32561U true CN216232561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56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09132.4U Active CN216232561U (zh) 2021-11-24 2021-11-24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32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50401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CN215205067U (zh) 前车体传力构造
CN111137363B (zh)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CN110949528B (zh)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12267638U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216232561U (zh)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CN112298366A (zh) 车身的横梁结构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211731603U (zh)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CN211167095U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JP200506734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JP2010018052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5281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8662040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112519887A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18662065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1281197U (zh) 一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装置、相交角焊结构及汽车
CN218703529U (zh) 带有充电机安装平台的后车身框架及新能源车
JP2003063454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18558962U (zh) 后悬架安装点结构及非承载式汽车
CN219728349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6269525U (zh)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76 1902, floor 16, building 3, yard 4, No.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after: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1902, floor 16, building 3, yard 4, No.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haron Zhiha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06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1902, floor 16, building 3, yard 4, No.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