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5608U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05608U CN216205608U CN202122776694.6U CN202122776694U CN216205608U CN 216205608 U CN216205608 U CN 216205608U CN 202122776694 U CN202122776694 U CN 202122776694U CN 216205608 U CN216205608 U CN 2162056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ipe
- pipe
- heat exchanger
- seat
- microchannel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接管,与换热器芯体的接管座插接连通;和洛克环,套设在接管及接管座的外侧,并与接管及接管座固定连接。换热器芯体的接管座与接管通过洛克环固定连接在一起,替代了常规的手工火焰钎焊连接固定方式。由于洛克环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即可实现接管座与接管的牢固连接,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可以避免手工钎焊操作技能波动导致的泄露问题,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技术,具体是指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微通道换热器(或者叫平行流换热器)的接管座与接管采用手工火焰钎焊固定连接,受人为因素影响大,质量不稳定,容易导致泄露问题,且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采用洛克环实现接管座与接管的固定连接,可避免手工钎焊操作技能波动导致的泄露问题,并降低劳动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集流管、分流管和接管座,所述分流管及所述接管座均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接管,与所述接管座插接连通;和洛克环,套设在所述接管及所述接管座的外侧,并与所述接管及所述接管座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接管和洛克环。换热器芯体的接管座与接管通过洛克环固定连接在一起,替代了常规的手工火焰钎焊连接固定方式。由于洛克环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即可实现接管座与接管的牢固连接,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可以避免手工钎焊操作技能波动导致的泄露问题,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洛克环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操作,还可以避免钎焊工艺的高温条件对接管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如软化、变形、裂纹、裂缝等),从而有利于提高接管的使用可靠性,也有利于扩大接管的材质选择范围,进而有利于优化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和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接管座包括管接头和过渡管,所述过渡管与所述管接头相连;所述接管与所述过渡管插接连通,所述洛克环套设在所述接管及所述过渡管的外侧,并与所述接管及所述过渡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过渡管与所述管接头材质相同,且通过炉中钎焊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芯体为铝合金芯体;和/或,所述换热器芯体为炉中钎焊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所述接管远离所述接管座的一端设置为连接冷媒管;所述接管为同一材质的一体式结构,所述接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介于所述接管座的标准电极电位与所述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之间。
进一步,所述接管座为铝合金接管座,所述冷媒管为紫铜冷媒管,其中:所述接管为不锈钢接管;或者所述接管为不锈铁接管;或者所述接管为钛合金接管。
进一步,所述接管为折弯成型的一体式接管。
进一步,所述分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流管并列设置;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与多个所述分流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加强条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材质相同,所述加强条与所述换热器芯体通过炉中钎焊形成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加强条与多个所述分流管粘接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采用炉中钎焊工艺制备所述换热器芯体;和/或,采用折弯工艺制备所述接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洛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仰视图;
图7为图5中过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换热器芯体,11接管座,111管接头,112过渡管,12集流管,13分流管,2接管,3洛克环,4加强条,41基体,411折弯部,412定位槽,42粘接层,43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1、接管2和洛克环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其中,换热器芯体1包括集流管12、分流管13和接管座11,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分流管13及接管座11均与集流管12连通。接管2与换热器芯体1的接管座11插接连通。洛克环3套设在接管2及接管座11的外侧,并与接管2及接管座11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1、接管2和洛克环3。换热器芯体1的接管座11与接管2通过洛克环3固定连接在一起,替代了常规的手工火焰钎焊连接固定方式。由于洛克环3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即可实现接管座11与接管2的牢固连接,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可以避免手工钎焊操作技能波动导致的泄露问题,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洛克环3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操作,还可以避免钎焊工艺的高温条件对接管2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如软化、变形、裂纹、裂缝等),从而有利于提高接管2的使用可靠性,也有利于扩大接管2的材质选择范围,进而有利于优化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和成本。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进一步,接管座11包括管接头111和过渡管112,如图5和图6所示。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相连。接管2与过渡管112插接连通。洛克环3套设在接管2及过渡管112的外侧,并与接管2及过渡管112固定连接。
相较于只有管接头111而没有过渡管112的方案,本方案采用管接头111与过渡管112的配合形式,可以延长接管座11的长度,有利于扩大洛克环3连接的操作空间,便于采用液压钳等设备实现洛克环3的自动化压接,这样可以显著降低接管座11与接管2通过洛克环3连接的连接难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连接质量,且便于批量化生产。
相较于直接将管接头111加长的方案,本方案便于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可以直接将现有的接管座11作为管接头111,只需增加过渡管112即可,这样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也便于快速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其中,过渡管112对接接管2的部位可以设置扩口,如图7所示,以便于接管2插入过渡管112中。
在一个示例中,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材质相同,且通过炉中钎焊固定连接。
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材质相同,则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之间不存在电位差,这样可以避免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之间因发生电化学腐蚀而导致泄露的问题,从而提高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的连接可靠性。
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通过炉中钎焊工艺实现固定,既保证了过渡管112与管接头111的连接强度和连接质量,且属于自动焊,因而也不易产生质量波动,且劳动强度相对较低。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换热器芯体1为铝合金芯体。
换热器芯体1为铝合金芯体,则微通道换热器为铝微通道换热器,导热性能好,且质量轻。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换热器芯体1为炉中钎焊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换热器芯体1的各部件(如集流管12、分流管13、接管座11等结构)可以通过炉中钎焊工艺实现一次性焊接固定,劳动强度低,焊接质量好,且通过一道工序可以实现多个部件的连接固定,有利于减少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缩短生产周期。
并且,对于接管座11包括管接头111和过渡管112的方案,虽然相较于现有的换热器芯体1,增加了一个部件,但是加工工序并未增加,仍然可以通过一道炉中钎焊工序实现换热器芯体1各部件的牢固连接,因而在加工难度和生产周期相当的基础上,实现了换热器芯体1的升级换代。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接管2远离接管座11的一端设置为连接冷媒管。接管2为同一材质的一体式结构,如图4所示。接管2的标准电极电位(或者叫化学电位)介于接管座11的标准电极电位与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之间。
常规的接管2为两种材质的管段,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两种材质的管段分别与接管座11及冷媒管连接。其中,与接管座11连接的管段与接管座11的材质相同,以防止接管2与接管座11之间因电位差过大而发生电化学腐蚀。与冷媒管连接的管段与冷媒管的材质相同,以防止接管2与冷媒管之间因电位差过大而发生电化学腐蚀。然而,采用两种材质的接管2,两个管段之间的焊缝也会因电位差过大而发生电化学腐蚀,导致冷媒泄露。为了避免接管2的两个管段之间的焊缝内进入电化学腐蚀电解液,在微通道换热器加工完成后,需要在接管2的焊缝表面套上热缩套管(带胶)。安装热缩套管时,需要用热风机加热热缩套管,使热缩套管内部的胶体熔化,保证热缩套管收缩后紧贴焊缝。
而本方案采用同一材质的一体式接管2,因而接管2本身不存在电化学腐蚀的问题。由于接管2表面没有焊缝,也无需套上热缩套管,从而简化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也同步取消了热缩套管的装配工序及相应操作,从而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
并且,接管2的标准电极电位介于接管座11的标准电极电位与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之间,使得接管2与接管座11之间的电位差相对较小,接管2与冷媒管之间的电位差也相对较小。换言之,接管2与接管座11之间的化学电位较为接近,接管2与冷媒管之间的化学电位也较为接近,这样可以避免接管2与接管座11之间以及接管2与冷媒管之间因电位差过大而发生电化学腐蚀导致微通道换热器泄露的质量问题,保证了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接管座11为铝合金接管座,冷媒管为紫铜冷媒管。
接管座11为铝合金接管座,则微通道换热器为铝微通道换热器,铝合金的导热性能较好,且质量较轻。冷媒管采用紫铜冷媒管,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对于铝微通道换热器,接管2通常采用铜铝接管,即铜管与铝管焊接固定形成的接管2,存在铜铝焊缝,容易出现电化学腐蚀问题,需要套上热缩套管。
其中,3003铝合金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83V。紫铜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20V。
在一个示例中,接管2为不锈钢接管。
在另一个示例中,接管2为不锈铁接管。
在又一个示例中,接管2为钛合金接管。
不锈钢、不锈铁、钛合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均位于铝合金与紫铜之间,因而与铝合金接管座的标准电极电位较为接近,与紫铜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也较为接近,不会存在电化学腐蚀导致泄露的质量问题。并且,不锈钢、不锈铁、钛合金本身的耐腐蚀性能极佳,更不易发生电化学腐蚀,且不锈钢、不锈铁还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此外,铝合金接管座与不锈钢接管(或不锈铁接管或钛合金接管)采用洛克环3连接固定,在常温条件下操作即可保证接管2与接管座11的牢固连接,这样可以杜绝或避免采用传统钎焊连接工艺时,接管2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加热导致接管2在“敏化区间”时间过长而出现晶间腐蚀问题,从而避免接管2因出现晶间腐蚀导致接管2的耐腐蚀性能降低,甚至出现泄露等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传统的铜铝接管与接管座11采用手工钎焊的方式进行连接,而不能采用炉中钎焊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是因为铜铝焊缝在钎焊炉中会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发生熔化,并且铜在钎焊炉中也会发生挥发现象,这些因素会导致铜铝接管质量严重受损而导致后续无法正常使用。而采用洛克环3连接工艺,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当然,接管座和冷媒管的材质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接管的材质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接管2为折弯成型的一体式接管。
接管2采用折弯工艺一体成型,既保证了接管2的强度,也便于根据装配需求合理设计接管2的具体形状,以便于接管2与冷媒管的对接。
示例地,接管2折弯形成直角形,如图4所示。
当然,接管2也可以为直管、弧形管或其他形状。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分流管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流管13并列设置。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加强条4,加强条4与多个分流管13固定连接。
换热器芯体1包括集流管12、分流管13和接管座11。示例地,集流管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集流管12平行排布。多个分流管13平行并列设置,每个分流管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集流管12连通。分流管13可以为扁管。接管座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管座11均与集流管12连通,可以连接至同一个集流管12上,分别作为换热器芯体1的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相应地,接管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管2与两个接管座11一一对应,并通过洛克环3固定连接。工作过程中,冷媒管内的冷媒经对应的接管2接管2、作为冷媒入口的接管座11进入集流管12,经集流管12分流至多个分流管13,再汇流至集流管12,经作为冷媒出口的接管座11、对应的接管2流回另一冷媒管,形成冷媒循环。
其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加强条4,加强条4与多个分流管13固定连接,可以对多个分流管13起到加强固定作用,防止因分流管13尺寸长、壁厚薄等因素导致分流管13变形,也能够改善分流管13在高温钎焊后发生软化的问题,保证分流管13形状和位置的稳定性,保证满足涂导热胶的间距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条4与换热器芯体1的材质相同,加强条4与换热器芯体1通过炉中钎焊形成一体式结构。
加强条4与换热器芯体1采用相同的材质,比如都采用铝合金,便于通过炉中钎焊的方式实现加强条4以及换热器芯体1各部件的一次固定,即:通过一道自动钎焊工序完成集流管12、分流管13、接管座11、加强条4等多个部件的装配固定,并保证连接强度和连接质量,且劳动强度低。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条4与多个分流管13粘接固定。
加强条4也可以与分流管13采用粘接固定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相较于钎焊工艺,粘接工艺无需涂抹钎料、钢丝捆扎加强条4、进炉高温钎焊和出炉剪断钢丝等操作工序,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操作效率,并可杜绝因虚焊、加强条4脱焊和分流管13压痕等导致的微通道换热器产品报废的质量问题。另外,采用粘接工艺时,可以采用非金属材质作为加强条4的基体41材料,有利于降低加强条4成本。
其中,加强条4包括基体41和粘接层42,如图8所示。粘接层42设在基体41上,用于与分流管13粘接固定。
示例地,粘接层42可以采用固定胶,如3M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粘接层42与基体41为不同材质,二者相对便于区分。当然,也可将粘接层42设置为与基体41本身明显不同的颜色,以进一步方便区分。
在一个示例中,基体41为平板状结构,如图8所示,基体4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粘接层42。该方案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大批量生产时经济效益显著。在基体41的一侧表面设置粘接层42,设置方式简单,无需在加强条4上找准与分流管13对应的位置,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42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4固定方便。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9所示,基体41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411,折弯部411设置为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13。其中,基体41设置有折弯部41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粘接层42。折弯部411的内侧表面也可以设置粘接层42。
这样,折弯部411可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13,即,加强条4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并且,基体41两端的折弯部411,便于加强条4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加强条4在安装过程中无需复杂的找准,直接使两端的折弯部411卡住最外侧的分流管13即可,同时避免加强条4安装位置产生过多偏差,提高了加强条4的安装效率。折弯部411对微通道换热器两侧扁管的安装位置进行精准限位,以保证生产时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和生产效率。
在又一个示例中,如图10所示,基体4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定位槽412,定位槽412设置为与分流管13插装配合。其中,定位槽412的槽壁设置有粘接层42。基体41设有定位槽412的一侧表面也可以设置粘接层42。
在安装过程中直接将分流管13卡在对应的定位槽412中即可,定位槽412与分流管13配合并对分流管13进行限位。安装位置精准,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1所示,基体41既设有上述示例中的折弯部411,也设有上述示例中的定位槽412,对加强条4的固定方式也更加可靠。
在上述任一示例中,进一步,加强条4还包括贴覆在粘接层42上的保护膜43,如图12所示。
在加强条4安装在分流管13上之前,粘接层42表面还贴覆有保护膜43。设置保护膜43可保护粘接层42免受灰尘等杂质的影响,避免影响粘接层42的粘接效果,保证后续加强条4与分流管13粘接固定可靠。在粘接层42上设置保护膜43,可便于加强条4的堆放、运输等,避免在粘接层42对堆放、运输等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加强条4的固定:当微通道换热器芯体1出炉后,撕掉粘接层42表面的保护膜43后,将微通道换热器芯体1放平至工装台上,将分流管13与加强条4进行压紧,使加强条4通过的粘接层42与分流管13粘接固定,实现对分流管13中部进行加强和紧固的目的。
进一步,基体41为非金属件。
基体41采用非金属材料或非金属软性材料,在保证加强条4对分流管13的基本固定作用的同时,可避免加强条4固定后对分流管13产生过大的应力或扭矩,保护分流管13。且非金属软性材料,有利于提高粘接效果,提高固定可靠性。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基体41也可采用金属材料进行粘接固定,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示例地,基体41为聚丙烯件或聚苯硫醚件。
基体41采用聚丙烯或聚苯硫醚,强度高、重量轻、且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不仅可以用于空调器,也可以用于热泵热水机等产品。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方法,包括:
步骤S100:制备换热器芯体和接管;
步骤S200:采用洛克环连接换热器芯体的接管座与接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方法,采用洛克环3连接工艺替代了常规的手工火焰钎焊连接固定方式,来连接换热器芯体1的接管座11以及接管2。由于洛克环3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即可实现接管座11与接管2的牢固连接,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可以避免手工钎焊操作技能波动导致的泄露问题,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洛克环3连接方式在常温条件下操作,还可以避免钎焊工艺的高温条件对接管2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如软化、变形、裂纹、裂缝等),从而有利于提高接管2的使用可靠性,也有利于扩大接管2的材质选择范围,进而有利于优化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和成本。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采用炉中钎焊工艺制备换热器芯体1。
采用炉中钎焊工艺来制备换热器芯体1,使得换热器芯体1的各部件(如集流管12、分流管13、接管座11等结构)可以通过炉中钎焊工艺实现一次性焊接固定,劳动强度低,焊接质量好,且通过一道工序可以实现多个部件的连接固定,有利于减少微通道换热器的加工工序,从而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缩短生产周期。
并且,对于接管座11包括管接头111和过渡管112的方案,虽然相较于现有的换热器芯体1,增加了一个部件,但是加工工序并未增加,仍然可以通过一道炉中钎焊工序实现换热器芯体1各部件的牢固连接,因而在加工难度和生产周期相当的基础上,实现了换热器芯体1的升级换代。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接管2远离接管座11的一端设置为连接冷媒管。接管2为同一材质的一体式结构,接管2的标准电极电位介于接管座11的标准电极电位与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之间。
进一步,接管座11为铝合金接管座,冷媒管为紫铜冷媒管。
示例地,接管2为不锈钢接管。
示例地,接管2为不锈铁接管。
示例地,接管2为钛合金接管。
接管座11为铝合金接管座,则微通道换热器为铝微通道换热器,铝合金的导热性能较好,且质量较轻。冷媒管采用紫铜冷媒管,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对于铝微通道换热器,接管2通常采用铜铝接管,即铜管与铝管焊接固定形成的接管2,存在铜铝焊缝,容易出现电化学腐蚀问题,需要套上热缩套管。
而不锈钢、不锈铁、钛合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均位于铝合金与紫铜之间,因而与铝合金接管座的标准电极电位较为接近,与紫铜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也较为接近,不会存在电化学腐蚀导致泄露的质量问题。
此外,铝合金接管座与不锈钢接管(或不锈铁接管或钛合金接管)采用洛克环3连接固定,在常温条件下操作即可保证接管2与接管座11的牢固连接,这样可以杜绝或避免采用传统钎焊连接工艺时,接管2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加热导致接管2在“敏化区间”时间过长而出现晶间腐蚀问题,从而避免接管2因出现晶间腐蚀导致接管2的耐腐蚀性能降低,甚至出现泄露等问题。
进一步,采用折弯工艺制备接管2。
接管2采用折弯工艺一体成型,既保证了接管2的强度,也便于根据装配需求合理设计接管2的具体形状,以便于接管2与冷媒管的对接。
进一步,步骤S200包括:
1)在待连接管端涂抹密封液,以提升洛克环3的密封性和可靠性,防止连接密封表面因存在划痕、沟槽或凹坑等结构而影响洛克环3的密封性能。密封液通常采用厌氧密封胶,在一定环境和无氧条件下与游离的金属离子接触时会变硬,硬化后会保持永久密封性。
2)将洛克环3装配到待连接管路的管端。
3)采用液压钳压紧洛克环3及管端组件,使连接部分形成牢固接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集流管、分流管和接管座,所述分流管及所述接管座均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接管,与所述接管座插接连通;和
洛克环,套设在所述接管及所述接管座的外侧,并与所述接管及所述接管座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座包括管接头和过渡管,所述过渡管与所述管接头相连;
所述接管与所述过渡管插接连通,所述洛克环套设在所述接管及所述过渡管的外侧,并与所述接管及所述过渡管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管与所述管接头材质相同,且通过炉中钎焊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芯体为铝合金芯体;和/或
所述换热器芯体为炉中钎焊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远离所述接管座的一端设置为连接冷媒管;
所述接管为同一材质的一体式结构,所述接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介于所述接管座的标准电极电位与所述冷媒管的标准电极电位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座为铝合金接管座,所述冷媒管为紫铜冷媒管,其中:
所述接管为不锈钢接管;或者
所述接管为不锈铁接管;或者
所述接管为钛合金接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为折弯成型的一体式接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流管并列设置;
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与多个所述分流管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条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材质相同,所述加强条与所述换热器芯体通过炉中钎焊形成一体式结构;或者
所述加强条与多个所述分流管粘接固定。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76694.6U CN216205608U (zh) | 2021-11-11 | 2021-11-11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76694.6U CN216205608U (zh) | 2021-11-11 | 2021-11-11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05608U true CN216205608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910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76694.6U Active CN216205608U (zh) | 2021-11-11 | 2021-11-11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05608U (zh) |
-
2021
- 2021-11-11 CN CN202122776694.6U patent/CN2162056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15381B2 (en) | Heat exchanger with aluminum tubes rolled into an aluminum tube support | |
CN100533034C (zh) | 热交换器 | |
US6988539B2 (en) | Heat exchanger | |
MXPA05005637A (es) | Tubo resistente de ciclacion termica para junta de cabezal para intercambiadores de calor. | |
US6513582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fluid pipe therefor | |
WO2011156700A2 (en) |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suitable for heat pump water heater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 |
EP1306156A1 (en) | Heat exchanger | |
WO2004083745A1 (ja) | 熱交換器 | |
JP6590536B2 (ja) | クラッド材、および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 |
CN216205608U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
JP2017002341A5 (zh) | ||
CN113945026A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加工方法和空调器 | |
CN215373051U (zh) | 制冷剂管路和空调器 | |
CN215063003U (zh) | 集气管组件 | |
CN213067252U (zh) | 配管组件和空调器 | |
JPH0749264Y2 (ja) | 熱交換器 | |
CN110017720A (zh) | 铆钉安装方法、铆钉安装结构及壁挂炉用钎焊式换热器 | |
CN219141562U (zh) | 一种基于新能源电芯的u形流蛇形管连接结构 | |
JPS5922623B2 (ja) |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 |
CN216205607U (zh) |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 |
CN218096711U (zh) | 管路装置及具有该管路装置的制冷系统 | |
CN217604779U (zh) | 连接管及包含其的热交换器 | |
EP1004841B1 (en) | Heat exchanger tank | |
CN219955605U (zh) | 一种空调系统用铜铝连接管及冷媒循环系统、空调器 | |
CN219140085U (zh) | 空调用管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