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5607U -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5607U
CN216205607U CN202122755979.1U CN202122755979U CN216205607U CN 216205607 U CN216205607 U CN 216205607U CN 202122755979 U CN202122755979 U CN 202122755979U CN 216205607 U CN216205607 U CN 2162056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inforcing
adhesive layer
strip
microchanne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559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观军
谢波
许帅
朱利华
朱晓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559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56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56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56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加强条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加强条包括:基体;粘接层,设在所述基体上,用于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管粘接固定。加强条能够有效对分流管进行固定,且操作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常用的微通道换热器(或平行流换热器),由于换热器尺寸长、扁管壁厚薄易变形、扁管高温钎焊后软化和涂导热胶间距要求等因素,需要在换热器中部位置设置加强条,以对扁管进行固定。
对于加强条,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是:将表面带有钎料复合层的金属加强条,预固定在换热器的扁管上,然后在钎焊炉中钎料复合层熔化使金属加强条固定在扁管上。但这种形式的加强条及固定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固定方式复杂、成本高、固定不可靠、容易损坏换热器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能够有效对分流管进行固定,且操作简单、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强条,用于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加强条包括:基体;粘接层,设在所述基体上,用于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管粘接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通过粘接层固定在分流管上,固定方式简单可靠,无需复杂的“涂抹钎料、绑带预固定、钎焊炉钎焊”等步骤,操作便捷,加强条直接粘接固定在分流管上。并且,粘接层不会对分流管造成损伤:加强条粘接固定,不会产生“钎焊可能使分流管产生裂缝、漏洞”等情况,保证固定可靠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分流管的完好性。加强条的安装效率高、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基体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基体设置为平板状结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大批量生产时经济效益显著。在基体的一侧表面设置粘接层,设置方式简单,无需在加强条上找准与分流管对应的位置,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固定方便。
进一步,所述基体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设置为抵住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所述基体设置有所述折弯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和/或,所述折弯部的表面内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基体的两端设置折弯部,折弯部可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即,加强条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并且,基体两端的折弯部,便于加强条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加强条在安装过程中无需复杂的找准,直接使两端的折弯部卡住最外侧的分流管即可,同时避免加强条安装位置产生过多偏差,提高了加强条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所述基体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设置为与所述分流管插装配合;所述基体设置有所述定位槽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粘接层,和/或,所述定位槽的槽壁设置有所述粘接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基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与分流管配合的定位槽,在安装过程中直接将分流管卡在对应的定位槽中即可。安装位置精准,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
进一步,所述加强条还包括贴覆在所述粘接层上的保护膜。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加强条安装在分流管上之前,粘接层表面还贴覆有保护膜。设置保护膜可保护粘接层免受灰尘等杂质的影响,避免影响粘接层的粘接效果,保证后续加强条与分流管粘接固定可靠。在粘接层上设置保护膜,可便于加强条的堆放、运输等,避免在粘接层对堆放、运输等造成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为非金属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基体采用非金属材料,在保证加强条对分流管的基本固定作用的同时,可避免加强条固定后对分流管产生过大的应力或扭矩,保护分流管。且非金属软性材料,有利于提高粘接效果,提高固定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基体为聚丙烯件或聚苯硫醚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基体采用聚丙烯或聚苯硫醚,强度高、重量轻、且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和前述的加强条;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两根集流管和多根所述分流管,多根所述分流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集流管连通;
所述加强条通过所述粘接层与多根所述分流管粘接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的分流管被加强条粘接固定,加强条无需复杂的焊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分流管不易变形和软化等,微通道换热器工作可靠,且制造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和加强条;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两根集流管和多根分流管,多根所述分流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集流管连通;
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粘接层,所述加强条通过所述粘接层与多根所述分流管粘接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的分流管被加强条粘接固定,加强条无需复杂的焊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分流管不易变形和软化等,微通道换热器工作可靠,且制造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前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设备,具有前述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全部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加强条,11-基体,111-折弯部,112-折弯部内侧,113-定位槽,12-粘接层,13-保护膜,2-换热器芯体,21-集流管,211-冷媒入口,212-冷媒出口,22-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对于加强条,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是:将表面带有钎料复合层的金属加强条,预固定在换热器的扁管上,然后在钎焊炉中钎料复合层熔化使金属加强条固定在扁管上。
在实际生产中,预固定通常采用铁丝手工捆扎的方式将加强条和扁管固定,但捆扎位置和捆扎松紧度等受人为因素影响大,难以精准控制。存在因捆扎位置不合适和捆扎过松导致加强条在钎焊过程中滑出和掉落等问题,进而导致加强条脱焊的质量隐患。为了避免加强条脱焊,操作人员可能会捆扎过紧,而这又会导致扁管表面出现压痕,当压痕过深时导致微通道存在泄漏风险。此外,因钎料复合层与铝合金在外观上无明显差异,操作人员可能会将加强条设置有钎料复合层的一面与未设置钎料复合层的一面弄混,导致加强条没有与扁管焊接固定,而是与定位工装粘接在一起。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强条,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如图1至图6所示,加强条1包括:基体11;粘接层12,设在基体11上,用于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管22粘接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1,通过粘接层12固定在分流管22(即扁管)上,固定方式简单可靠,无需复杂的“涂抹钎料、绑带预固定、钎焊炉钎焊”等步骤,操作便捷,加强条1直接粘接固定在分流管22上。并且,粘接层12不会对分流管22造成损伤:加强条1粘接固定,不会产生“钎焊可能使分流管22产生裂缝、漏洞”等情况,保证固定可靠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分流管22的完好性。加强条1的安装在常温情况下即可完成,仅需将加强条1压紧在分流管22上即可实现粘接固定,安装效率高、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的制造成本。
粘接层12可以采用固定胶,例如:3M胶。加强条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分流管22的长度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粘接层12与基体11为不同材质,二者相对便于区分。当然,也可将粘接层12设置为与基体11本身明显不同的颜色,以进一步方便区分。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基体11为平板状结构,基体1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粘接层12。
基体11设置为平板状结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大批量生产时经济效益显著。在基体11的一侧表面设置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无需在加强条1上找准与分流管22对应的位置,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1固定方便。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加强条1还包括贴覆在粘接层12上的保护膜13。
在加强条1安装在分流管22上之前,粘接层12表面还贴覆有保护膜13。设置保护膜13可保护粘接层12免受灰尘等杂质的影响,避免影响粘接层12的粘接效果,保证后续加强条1与分流管22粘接固定可靠。在粘接层12上设置保护膜13,可便于加强条1的堆放、运输等,避免在粘接层12对堆放、运输等造成不利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保护膜13的形状可以与基体11设置有粘接层12的一侧相对应,例如:基体1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槽113时,保护膜13的形状可以与基体11相对应(即保护膜13上也具有定位槽113形状)。保护膜13也可以直接设置为平面形状,直接贴覆在粘接层12表面,而忽略基体11设置有粘接层12一侧的具体形状。
对于加强条1的固定:当换热器芯体2出炉后,撕掉粘接层12表面的保护膜13后,将换热器芯体2放平至工装台上,将分流管22与加强条1进行压紧,使加强条1通过的粘接层12与分流管22粘接固定,实现对分流管22中部进行加强和紧固的目的。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体11为非金属件。
基体11采用非金属材料或非金属软性材料,在保证加强条1对分流管22的基本固定作用的同时,可避免加强条1固定后对分流管22产生过大的应力或扭矩,保护分流管22。且非金属软性材料,有利于提高粘接效果,提高固定可靠性。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基体11也可采用金属材料进行粘接固定,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体11为聚丙烯件或聚苯硫醚件。
基体11采用聚丙烯或聚苯硫醚,强度高、重量轻、且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如图4和图5所示,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2和前述的加强条1;换热器芯体2包括两根集流管21和多根分流管22,多根分流管2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集流管21连通;其中一根集流管21上设置有冷媒入口211和冷媒出口212;加强条1通过粘接层12与多根分流管22粘接固定。
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是铝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的分流管22被加强条1粘接固定,加强条1无需复杂的焊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分流管22不易变形和软化等,微通道换热器工作可靠,且制造成本低。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强条,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主要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此处主要描述二者不同之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与实施例一中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基体11的形状及粘接层12在基体11上的设置位置。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基体11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111,折弯部111设置为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22;基体11设置有折弯部111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12,和/或,折弯部内侧112设置有粘接层12。
在基体11的两端设置折弯部111,折弯部111可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22,即,加强条1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并且,基体11两端的折弯部111,便于加强条1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加强条1在安装过程中无需复杂的找准,直接使两端的折弯部111卡住最外侧的分流管22即可,同时避免加强条1安装位置产生过多偏差,提高了加强条1的安装效率。折弯部111对微通道换热器两侧扁管的安装位置进行精准限位,以保证生产时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和生产效率。
在基体11设置有折弯部111的一侧设置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1固定方便。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基体11折弯部内侧112设置粘接层12,减少了粘接层12的面积和用量,粘接层12配合折弯部111的卡接作用,仍可达到固定可靠的效果。
此外,还可同时在基体11设置有折弯部111的一侧和折弯部内侧112设置粘接层12,以进一步提高加强条1固定可靠性,以应对微通道换热器可能产生的震动等情况,扩大了加强条1的适用范围。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强条1,如图9和图10所示,其主要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此处主要描述二者不同之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1与实施例一中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基体11的形状及粘接层12在基体11上的设置位置。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基体1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定位槽113,分流管22安装在定位槽113中;基体11设置有定位槽113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12,和/或,定位槽113的槽壁设置有粘接层12。
基体1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与分流管22配合的定位槽113,在安装过程中直接将分流管22卡在对应的定位槽113中即可,定位槽113与分流管22配合并对分流管22进行限位。安装位置精准,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
定位槽113的深度可与分流管22的厚度相同,以便于分流管22安装在定位槽113中且不会凸出。设置有定位槽113的加强条1,对各分流管22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分流管22的磨损等情况,延长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加强条1的实用性。
相邻定位槽113的间距与相邻分流管22的间距相同,即,定位槽113与分流管22是一一对应的。当然,定位槽113的数量也可少于分流管22的数量,即,部分分流管22安装在定位槽113中,与加强条1之间为“卡接+粘接”的固定方式;另一部分分流管22与加强条1之间仅为粘接连接。
基体11可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
在基体11设置有定位槽113的一侧设置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1固定方便。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定位槽113的槽壁设置粘接层12,减少了粘接层12的面积和用量,粘接层12配合定位槽113的卡接作用,仍可达到固定可靠的效果。
此外,还可同时在基体11设置有定位槽113的一侧和定位槽113的槽壁设置粘接层12,以进一步提高加强条1固定可靠性,以应对微通道换热器可能产生的震动等情况,扩大了加强条1的适用范围。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强条1,其主要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此处主要描述二者不同之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条1与实施例一中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基体11的形状及粘接层12在基体11上的设置位置。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基体11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111,折弯部111设置为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22;基体11设置有折弯部111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12,和/或,折弯部内侧112设置有粘接层12。
在基体11的两端设置折弯部111,折弯部111可抵住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22,即,加强条1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并且,基体11两端的折弯部111,便于加强条1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加强条1在安装过程中无需复杂的找准,直接使两端的折弯部111卡住最外侧的分流管22即可,同时避免加强条1安装位置产生过多偏差,提高了加强条1的安装效率。
在基体11设置有折弯部111的一侧设置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1固定方便。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基体11折弯部内侧112设置粘接层12,减少了粘接层12的面积和用量,粘接层12配合折弯部111的卡接作用,仍可达到固定可靠的效果。
此外,还可同时在基体11设置有折弯部111的一侧和折弯部内侧112设置粘接层12,以进一步提高加强条1固定可靠性,以应对微通道换热器可能产生的震动等情况,扩大了加强条1的适用范围。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基体1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定位槽113,分流管22安装在定位槽113中;基体11设置有定位槽113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12,和/或,定位槽113的槽壁设置有粘接层12。
基体1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与分流管22配合的定位槽113,在安装过程中直接将分流管22卡在对应的定位槽113中即可,定位槽113与分流管22配合并对分流管22进行限位。安装位置精准,采用粘接+卡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方式更加可靠。
定位槽113的深度可与分流管22的厚度相同,以便于分流管22安装在定位槽113中且不会凸出。设置有定位槽113的加强条1,对各分流管22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分流管22的磨损等情况,延长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加强条1的实用性。
相邻定位槽113的间距与相邻分流管22的间距相同,即,定位槽113与分流管22是一一对应的。当然,定位槽113的数量也可少于分流管22的数量,即,部分分流管22安装在定位槽113中,与加强条1之间为“卡接+粘接”的固定方式;另一部分分流管22与加强条1之间仅为粘接连接。
在基体11设置有定位槽113的一侧设置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直接整个侧面设置即可,粘接层12设置方式简单方便、且加强条1固定方便。
另一方面,在定位槽113的槽壁设置粘接层12,减少了粘接层12的面积和用量,粘接层12配合定位槽113的卡接作用,仍可达到固定可靠的效果。
此外,还可同时在基体11设置有定位槽113的一侧和定位槽113的槽壁设置粘接层12,以进一步提高加强条1固定可靠性,以应对微通道换热器可能产生的震动等情况,扩大了加强条1的适用范围。
实施例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主要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如:换热器芯体2结构、加强条1基体11形状、加强条1基体11材质等。此处主要描述二者不同之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与实施例一中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粘接层12的设置主体。即,本申请中粘接层12设置在分流管22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2和加强条1;换热器芯体2包括两根集流管21和多根分流管22,多根分流管2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集流管21连通;其中一根集流管21上设置有冷媒入口211和冷媒出口212;分流管22上设置有粘接层12,加强条1通过粘接层12与多根分流管22粘接固定。
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是铝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的分流管22被加强条1粘接固定,加强条1无需复杂的焊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分流管22不易变形和软化等,微通道换热器工作可靠,且制造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上述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设备,具有前述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全部优点。
实施例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主要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如:换热器芯体2结构、加强条1基体11形状、加强条1基体11材质等。此处主要描述二者不同之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与实施例一中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粘接层12的设置主体。即,本申请中粘接层12设置在加强条1的基体11以及分流管22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2和实施例一至四中任意一种加强条1;换热器芯体2包括两根集流管21和多根分流管22,多根分流管2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集流管21连通;其中一根集流管21上设置有冷媒入口211和冷媒出口212;分流管22上设置有粘接层12,加强条1通过粘接层12与多根分流管22粘接固定。
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是铝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的分流管22被加强条1粘接固定,加强条1无需复杂的焊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分流管22不易变形和软化等,微通道换热器工作可靠,且制造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上述微通道换热器。
换热设备可以是空调、热泵热水机等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设备,具有前述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全部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此外,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所述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加强条,用于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包括:
基体;
粘接层,设在所述基体上,用于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流管粘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基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设置为抵住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
所述基体设置有所述折弯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和/或,所述折弯部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设置为与所述分流管插装配合;
所述基体设置有所述定位槽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粘接层,和/或,所述定位槽的槽壁设置有所述粘接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贴覆在所述粘接层上的保护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非金属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强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聚丙烯件或聚苯硫醚件。
8.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芯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加强条;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两根集流管和多根所述分流管,多根所述分流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集流管连通;
所述加强条通过所述粘接层与多根所述分流管粘接固定。
9.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芯体和加强条;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两根集流管和多根分流管,多根所述分流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集流管连通;
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粘接层,所述加强条通过所述粘接层与多根所述分流管粘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设置为抵住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最外侧的分流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包括基体,所述基体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设置为与所述分流管插装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非金属件。
13.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2122755979.1U 2021-11-11 2021-11-11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Active CN2162056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5979.1U CN216205607U (zh) 2021-11-11 2021-11-11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55979.1U CN216205607U (zh) 2021-11-11 2021-11-11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5607U true CN216205607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09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55979.1U Active CN216205607U (zh) 2021-11-11 2021-11-11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56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9554B (zh) 水冷式二次电池
US7823630B2 (en)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ube
US4311193A (en) Serpentine fin heat exchanger
JP3998880B2 (ja) 熱交換器
US6742572B2 (en) Mounting bracket for heat exchanger cores
CN210403834U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US20220120505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017061A (zh) 热交换器
JP6123193B2 (ja) 冷媒熱交換器
GB2407054A (en) Brazing method
CN216205607U (zh) 加强条、微通道换热器和换热设备
WO2022127599A1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JP2010127506A (ja) 熱交換装置
JP2989855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JP5796939B2 (ja) 熱交換器、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LU101675B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header plate reinforcement
US20020134535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6205608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JP6083272B2 (ja) 熱交換器
JP5726042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用フィ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EP4113046A1 (en) Adaptive side plate for automotive heat exchanger
JPS6336690Y2 (zh)
CN110530180A (zh) 换热器
JP6182876B2 (ja) 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212841930U (zh) 防护网、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