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4374U -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 Google Patents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4374U
CN216204374U CN202121465864.2U CN202121465864U CN216204374U CN 216204374 U CN216204374 U CN 216204374U CN 202121465864 U CN202121465864 U CN 202121465864U CN 216204374 U CN216204374 U CN 216204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heat exchange
hole
gap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58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凡
何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58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4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4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4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利用套接形成的冷却通道即可避免燃烧室壳体的表面温度过高,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相比传统的采用铜管进行水冷的方式而言,不会在外壳体上产生焊点,避免出现漏水的问题,也能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防止冷凝水对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干扰或损坏,还能避免因铜管过长而造成的过大水阻问题。另外,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出气通孔与换热腔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的下游,从而使得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出气通孔流入至换热腔内时不会对换热造成影响,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背景技术
燃气热水器等换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燃烧器将燃气供入燃烧腔内进行燃烧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流入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的换热管和换热翅片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通过集烟罩排出。为了避免燃烧室壳体的表面温度过高而损坏周围的电器元件,需要对燃烧室壳体进行降温。传统的方式为在燃烧室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铜管,通过冷水在铜管内的流动而对燃烧室壳体进行降温。传统的方式导致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烧室壳体,其能够避免表面温度过高,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其能够避免表面温度过高,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烧室壳体,包括: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燃烧腔及换热腔;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内壳体的外侧,且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冷却通道;
出气通孔,所述出气通孔的一侧连通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出气通孔的另一侧连通所述换热腔,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所述出气通孔与所述换热腔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的下游。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烧室壳体,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通过内壳体与外壳体的相互套接,利用套接形成的冷却通道即可避免燃烧室壳体的表面温度过高,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相比传统的采用铜管进行水冷的方式而言,不会在外壳体上产生焊点,避免出现漏水的问题,也能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防止冷凝水对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干扰或损坏,还能避免因铜管过长而造成的过大水阻问题。传统的方式中,为了达到冷却的效果,冷空气直接进入燃烧腔和换热腔,影响燃烧工况和换热效率,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室壳体,出气通孔与换热腔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的下游,从而使得冷却通道内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出气通孔流入至换热腔内时不会对换热造成影响,换热效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通孔包括第一出气通孔,所述内壳体的侧壁开设有所述第一出气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包括对应所述燃烧腔设置的第一内壳、及对应所述换热腔设置的第一挡边和第二挡边,所述第一挡边与所述第二挡边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边及所述第二挡边均与所述第一内壳连接,且所述第一挡边和/或所述第二挡边设有所述第一出气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内壳的外侧壁的第一外壳、对应所述第一挡边设置的第三挡边、及对应所述第二挡边设置的第四挡边,所述第三挡边及所述第四挡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内壳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三挡边与所述第一挡边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四挡边与所述第二挡边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三间隙,且所述第二间隙及所述第三间隙均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还包括对应所述换热腔设置的第五挡边和第六挡边,所述第五挡边与所述第六挡边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挡边及所述第六挡边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挡边与所述第二挡边之间,且所述第五挡边及所述第六挡边均与所述第一内壳连接并均设有第一插槽;所述外壳体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五挡边设置的第七挡边、及对应所述第六挡边设置的第八挡边,所述第七挡边及所述第八挡边均设置于所述第三挡边与所述第四挡边之间,所述第七挡边及所述第八挡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壳连接并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槽对应连通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七挡边与所述第五挡边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四间隙,所述第八挡边与所述第六挡边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五间隙,且所述第四间隙及所述第五间隙均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通孔还包括第二出气通孔;所述燃烧室壳体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设置于换热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形成有与所述第四间隙连通的第六间隙、用于供换热管穿过的第一安装通孔、及与所述第六间隙和所述换热腔均连通的所述第二出气通孔;和/或所述燃烧室壳体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设置于换热组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形成有与所述第五间隙连通的第七间隙、用于供换热管穿过的第二安装通孔、及与所述第七间隙和所述换热腔均连通的所述第二出气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边的顶端及所述第二挡边的顶端均设有朝向所述冷却通道设置的第五翻边,所述第三挡边及所述第四挡边均设有朝向所述冷却通道设置的第六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六翻边相互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的底端设有第九挡边及第十挡边,所述第九挡边与所述第一挡边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十挡边与所述第二挡边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九挡边及所述第十挡边均用于与燃烧器插接安装并与所述燃烧器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安装间隙,且所述第九挡边的底端及所述第十挡边的底端均设置于燃烧器的单片火孔端面的下方;所述第一外壳的底端设有对应所述第九挡边设置的第十一挡边、及对应所述第十挡边设置的第十二挡边,所述第十一挡边及所述第十二挡边均用于与燃烧器的外侧壁贴合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的底端设有朝向所述冷却通道设置的第七翻边,所述第七翻边设置于所述第一挡边与所述第二挡边之间,且所述第七翻边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气通孔。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换热设备,包括:
所述的燃烧室壳体;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对应所述换热腔设置;
集烟罩,所述集烟罩设置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上方并与所述换热腔对应连通;
风机,所述风机对应所述冷却通道设置;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下方并与所述燃烧腔对应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设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燃烧器从下方将可燃气体供入燃烧室壳体的燃烧腔内,可燃气体在燃烧腔内燃烧而形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从下往上流入燃烧室壳体的换热腔内,高温烟气在换热腔内与换热组件进行换热,从而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以对外输出热水,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流入上方的集烟罩并最终排出。同时,高温烟气在从下往上流通过程中,风机运转,从而使得外界的冷空气在冷却通道内流通,进而能够对燃烧室壳体的表面进行降温与冷却,能够避免燃烧室壳体的表面温度过高。并且,在燃烧室壳体上设置冷却通道并利用风机使得冷空气在冷却通道内流通以进行降温与冷却,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相比传统的采用铜管进行水冷的方式而言,不会在燃烧室壳体上产生焊点,避免出现漏水的问题,也能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防止冷凝水对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干扰或损坏,还能避免因铜管过长而造成的过大水阻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器的外侧壁上对应第七翻边设有第八翻边,所述第八翻边上设有与第一进气通孔对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器的底壁设有与安装间隙连通的第三进气通孔。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换热设备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爆炸图;
图5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燃烧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换热设备的燃烧室壳体的爆炸图;
图7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换热组件与第一安装组件及第二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燃烧室壳体;110、内壳体;111、燃烧腔;112、换热腔;113、第一出气通孔;114、第一内壳;1141、第七翻边;115、第一挡边;116、第二挡边; 117、第五挡边;1171、第一插槽;118、第九挡边;119、第十挡边;120、外壳体;121、第一外壳;122、第三挡边;123、第四挡边;124、第七挡边;1241、第二插槽;125、第十一挡边;126、第十二挡边;130、第一安装组件;131、第一安装板;1311、第一翻边;132、第二安装板;1321、第一限位部;1322、第一定位部;1323、第二翻边;133、第一安装通孔;134、第二出气通孔;135、第六间隙;140、第二安装组件;141、第三安装板;142、第四安装板;150、冷却通道;160、第六翻边;200、换热组件;210、换热翅片;220、换热管; 300、集烟罩;310、第九翻边;400、风机;500、燃烧器;510、第八翻边;520、第三进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需要进行解释的是,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关原理和结构,以高温烟气的流通方向(如图2的A方向所示)为从下往上流动进行举例说明,不得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高温烟气的流通方向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为其他方向。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具体地,换热设备包括燃烧室壳体100、换热组件200、集烟罩300、风机400及燃烧器 500。其中,换热组件200对应换热腔112设置;集烟罩300设置于燃烧室壳体 100的上方并与换热腔112对应连通;风机400对应冷却通道150设置;燃烧器 500设置于燃烧室壳体100的下方并与燃烧腔111对应连通。
上述实施例的换热设备,使用时,燃烧器500从下方将可燃气体供入燃烧室壳体100的燃烧腔111内,可燃气体在燃烧腔111内燃烧而形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从下往上流入燃烧室壳体100的换热腔112内,高温烟气在换热腔112 内与换热组件200进行换热,从而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以对外输出热水,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流入上方的集烟罩300并最终排出。同时,高温烟气在从下往上流通过程中,风机400运转,从而使得外界的冷空气在冷却通道内流通,进而能够对燃烧室壳体100的表面进行降温与冷却,能够避免燃烧室壳体100的表面温度过高。并且,在燃烧室壳体100上设置冷却通道并利用风机400使得冷空气在冷却通道150内流通以进行降温与冷却,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相比传统的采用铜管进行水冷的方式而言,不会在燃烧室壳体100上产生焊点,避免出现漏水的问题,也能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防止冷凝水对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干扰或损坏,还能避免因铜管过长而造成的过大水阻问题。
其中,换热设备可以是燃气热水器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器件。
其中,燃烧室壳体100可以采用钣金件制得,例如可以采用镀锌板、不锈钢板等元件,降低使用成本。
其中,换热组件200可以是现有的换热管220与换热翅片210相互套设的形式。
其中,风机400可以安装固定在上方的集烟罩300上,也可以安装固定在下方的燃烧器500上,只需满足利用风机400能够使得冷空气进入冷却通道内进行流动即可。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以风机400安装固定在集烟罩300上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燃烧器500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能够将可燃气体供入燃烧腔111 内进行燃烧以产生高温烟气的元件。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燃烧室壳体100,包括内壳体110、外壳体120及出气通孔(未标注)。其中,内壳体110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燃烧腔111及换热腔112;外壳体120套设于内壳体110的外侧壁,且外壳体120与内壳体110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冷却通道150;出气通孔的一侧连通冷却通道150,出气通孔的另一侧连通换热腔112,并且,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出气通孔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
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室壳体100,高温烟气从燃烧腔111流入换热腔112内,由于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之间间隔设置并采用冷空气作为填充介质,从而能够降低传递至外壳体120的热量,避免外壳体120的表面的温度过高。同时,高温烟气流动过程中,风机400运转,使得冷空气在冷却通道150内流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外壳体120进行降温与冷却,进而能够进一步避免外壳体120 的表面温度过高。另外,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出气通孔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从而使得冷却通道150内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出气通孔流入至换热腔112内时不会对换热组件200的换热造成影响,换热效率高。
其中,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出气通孔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是指出气通孔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上方。
具体地,换热组件200的换热翅片210设置于换热腔112内,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出气通孔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翅片210的上方。
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室壳体100,通过内壳体110与外壳体120的相互套接,利用套接形成的冷却通道150即可避免燃烧室壳体100的表面温度过高,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相比传统的采用铜管进行水冷的方式而言,不会在外壳体120上产生焊点,避免出现漏水的问题,也能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防止冷凝水对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干扰或损坏,还能避免因铜管过长而造成的过大水阻问题。传统的方式中,为了达到冷却的效果,冷空气直接进入燃烧腔 111和换热腔112,影响燃烧工况和换热效率,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室壳体100,出气通孔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从而使得冷却通道150内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出气通孔流入至换热腔112内时不会对换热造成影响,换热效率高。
如图5及图6所示,可选地,出气通孔包括第一出气通孔113,内壳体110 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气通孔113。如此,冷却通道150内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内壳体110上的第一出气通孔即可进入换热腔112内;并且,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第一出气通孔113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换热翅片210的上方,使得冷空气不会对换热翅片210的换热造成干扰,保证换热效率。最终,冷空气能够随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一起进入集烟罩300内。
如图5及图6所示,可选地,内壳体110包括对应燃烧腔111设置的第一内壳114、及对应换热腔112设置的第一挡边115和第二挡边116。其中,第一挡边115与第二挡边116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挡边115及第二挡边116均与第一内壳114连接,且第一挡边115和/或第二挡边116设有第一出气通孔113。
如图5及图6所示,可选地,外壳体120包括套设于第一内壳114的外侧壁的第一外壳121、对应第一挡边115设置的第三挡边122、及对应第二挡边116 设置的第四挡边123。其中,第三挡边122及第四挡边123均与第一外壳121连接,第一外壳121与第一内壳114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间隙,第三挡边122 与第一挡边115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间隙,第四挡边123与第二挡边116 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三间隙。并且,第二间隙及第三间隙均与第一间隙连通。如此,将外壳体120套设在内壳体110的外侧壁上时,使得第一外壳121套设在第一内壳114的外侧壁,使得第三挡边122正对第一挡边115设置,使得第四挡边123正对第二挡边116设置,进而使得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相互连通,冷空气从下往上经过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后从第一出气通孔113处流入至换热腔112内,并最终同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一起流入集烟罩300内。
其中,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第一挡边115上的第一出气通孔113和第二挡边116上的第一出气通孔113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均位于换热翅片210 的上方位置。
优选地,第一挡边115、第二挡边116与第一内壳114一体成型,节省生产成本。当然,第一挡边115、第二挡边116与第一内壳114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向组装而成。
优选地,第三挡边122、第四挡边123与第一外壳121一体成型,节省生产成本。当然,第三挡边122、第四挡边123与第二内壳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向组装而成。
其中,第一挡边115、第二挡边116、第三挡边122及第四挡边123均可以是板状等结构。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壳体110还包括对应换热腔112 设置的第五挡边117和第六挡边(未图示)。其中,第五挡边117与第六挡边相对间隔设置,第五挡边117及第六挡边均设置于第一挡边115与第二挡边116 之间,并且,第五挡边117及第六挡边均与第一内壳114连接并均设有用于供换热管220穿过的第一插槽1171。外壳体120还包括对应第五挡边117设置的第七挡边124、及对应第六挡边设置的第八挡边(未图示)。其中,第七挡边124 及第八挡边均设置于第三挡边122与第四挡边123之间,第七挡边124及第八挡边均与第一外壳121连接并均设有与第一插槽1171对应连通的第二插槽 1241,第七挡边124与第五挡边117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四间隙,第八挡边与第六挡边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五间隙,且第四间隙及第五间隙均与第一间隙连通。如此,将换热组件200对应换热腔112进行安装时,换热翅片210套设在换热管220上,换热翅片210完全设置于换热腔112内,换热管220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插槽1171和第二插槽1241,从而实现整个换热组件200与燃烧室壳体100的安装固定。同时,风机400运转时,使得冷空气在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四间隙及第五间隙中流动,也能实现降温与冷却。
优选地,第五挡边117、第六挡边与第一内壳114一体成型,节省生产成本。当然,第五挡边117、第六挡边与第一内壳114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向组装而成。
优选地,第七挡边124、第八挡边与第一外壳121一体成型,节省生产成本。当然,第七挡边124、第八挡边与第二内壳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向组装而成。
其中,第五挡边117、第六挡边、第七挡边124及第八挡边均可以是板状等结构。
如图4所示,可选地,出气通孔还包括第二出气通孔134;燃烧室壳体100 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其中,第一安装组件130对应换热组件200的一端设置,第一安装组件130设有与第四间隙连通的第六间隙、用于供换热管220穿过的第一安装通孔133、及与第六间隙135和换热腔112均连通的第二出气通孔134。并且,且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第二出气通孔134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如此,冷空气通过第四间隙进入第六间隙内,最终通过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不仅能够对换热组件200的端部进行冷却与降温,还不影响换热组件200的换热效率。
如图4所示,可选地,出气通孔还包括第二出气通孔134;燃烧室壳体100 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140。其中,第二安装组件140对应换热组件200的另一端设置,第二安装组件140设有与第五间隙连通的第七间隙、用于供换热管220 穿过的第二安装通孔、及与第七间隙和换热腔112均连通的第二出气通孔134。并且,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第二出气通孔134与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如此,冷空气通过第五间隙进入第七间隙内,最终通过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不仅能够对换热组件200的端部进行冷却与降温,还不影响换热组件200的换热效率。并且,利用第一安装组件130 和第二安装组件140分别对换热组件200的两端进行封装,使得换热翅片210 封装在换热腔112内。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组件130包括对应第五挡边117 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31、及对应第七挡边124设置的第二安装板132。第一安装板131及第二安装板132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第六间隙135,第一安装板131及第二安装板132均设有第一安装通孔133。如此,将换热管220的一端穿过第一安装通孔133,即可实现换热管220与第一安装板131和第二安装板132的安装固定。第一安装板131设有第二出气通孔134。如此,冷空气通过第四间隙进入第六间隙135内,最终通过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第五挡边117插设于第六间隙135内并与第一安装板131贴合设置,第七挡边124设置于第六间隙135外并与第二安装板132贴合设置。如此,采用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将第五挡边117与第一安装板131进行连接,采用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将第七挡边 124与第二安装板132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安装组件130与第一内壳114和第一外壳121的装配连接,使得第一间隙、第四间隙及第六间隙135相互连通,进而使得冷空气在冷却通道150内流动后,可以灵活的从第一出气通孔113及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冷却效果好,也不影响换热效率。
如图3及图7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板132设有朝向第一安装板131 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321,第一限位部1321与第一安装板131间隔设置形成用于供第五挡边117插入的第一插接间隙(未标注)。如此,将第五挡边117插入第六间隙135内时,使得第五挡边117插入第一插接间隙内,从而能够对第五挡边117实现初步的预定位与预固定,便于实现第一内壳114与第一安装组件130 的安装连接。其中,第一限位部1321可以是限位凸起或限位凸包。
更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1321设有第一安装孔(未标注),第五挡边117 设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未标注),第一安装板131设有与第二安装孔对应连通的第三安装孔(未标注),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一紧固件用于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及第三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五挡边117插入第一插接间隙内,使得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对应连通,再利用第一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及第三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从而实现第五挡边117与第一安装板131的连接固定。其中,第一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及第三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组件140包括对应第六挡边设置的第三安装板141、及对应第八挡边设置的第四安装板142。第三安装板141及第四安装板142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第七间隙,第三安装板141及第四安装板142 均设有第二安装通孔。如此,将换热管220的一端穿过第二安装通孔,即可实现换热管220与第三安装板141和第四安装板142的安装固定。第三安装板141 设有第二出气通孔134。如此,冷空气通过第五间隙进入第七间隙内,最终通过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第六挡边插设于第七间隙内并与第三安装板141贴合设置,第八挡边设置于第七间隙外并与第四安装板142贴合设置。如此,采用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将第六挡边与第三安装板141进行连接,采用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将第八挡边与第四安装板142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安装组件140与第一内壳114和第一外壳121的装配连接,使得第一间隙、第五间隙及第七间隙相互连通,进而使得冷空气在冷却通道150内流动后,可以灵活的从第一出气通孔113及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冷却效果好,也不影响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四安装板142设有朝向第三安装板141设置的第二限位部(未图示),第二限位部与第三安装板141间隔设置形成用于供第六挡边插入的第二插接间隙。如此,将第六挡边插入第七间隙内时,使得第六挡边插入第二插接间隙内,从而能够对第六挡边实现初步的预定位与预固定,便于实现第一内壳 114与第二安装组件140的安装连接。其中,第二限位部可以是限位凸起或限位凸包。
更进一步地,第二限位部设有第四安装孔(未图示),第六挡边设有与第四安装孔对应连通的第五安装孔(未图示),第三安装板141设有与第五安装孔对应连通的第六安装孔(未图示),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用于与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及第六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六挡边插入第二插接间隙内,使得第五安装孔与第四安装孔和第六安装孔对应连通,再利用第二紧固件与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及第六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从而实现第六挡边与第三安装板141的连接固定。其中,第二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及第六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可选地,第七挡边124设有第七安装孔,第二安装板132设有与第七安装孔对应连通的第八安装孔,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三紧固件,第三紧固件用于与第七安装孔及第八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七挡边124与第二安装板 132贴合,使得第七安装孔与第八安装孔对应连通,再利用第三紧固件与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从而实现第七挡边124与第二安装板132的安装连接与固定。其中,第三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七安装孔及第八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可选地,第八挡边设有第九安装孔,第四安装板142设有与第九安装孔对应连通的第十安装孔,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四紧固件,第四紧固件用于与第九安装孔及第十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八挡边与第四安装板142贴合,使得第九安装孔与第十安装孔对应连通,再利用第四紧固件与第九安装孔和第十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从而实现第八挡边与第四安装板142的安装连接与固定。其中,第四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九安装孔及第十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如图3及图7所示,可选地,第二安装板132设有朝向第一安装板131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322,第一定位部1322与第一安装板131定位配合。如此,利用第一定位部1322与第一安装板131的定位配合,使得第二安装板132与第一安装板131之间形成第六间隙135,便于冷空气流通而从第二出气通孔134处进入换热腔112内。其中,第一定位部1322可以是定位凸起或定位凸包。
可选地,第四安装板142设有朝向第三安装板141设置的第二定位部(未图示),第二定位部与第三安装板141定位配合。如此,利用第二定位部与第三安装板141的定位配合,使得第四安装板142与第三安装板141之间形成第七间隙,便于冷空气流通而从第二出气通孔134处进入换热腔112内。其中,第二定位部可以是定位凸起或定位凸包。
如图3及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131的顶端设有第一翻边1311,第二安装板132的顶端设有第二翻边1323,第二翻边1323与第一翻边1311贴合设置,且第二翻边1323在高温烟气流通方向上的投影落在第一翻边1311上。如此,利用第一翻边1311与第二翻边1323之间的相互贴合,从而能够对第一安装组件130的顶端进行封闭,避免冷空气发生泄漏,也避免高温烟气发生泄漏。
进一步地,第一翻边1311设有第十一安装孔,第二翻边1323设有第十二安装孔,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五紧固件,第五紧固件用于与第十一安装孔及第十二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一翻边1311与第二翻边1323贴合后,利用第五紧固件与第十一安装孔和第十二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使得第一翻边1311与第二翻边1323能够稳定、可靠的连为一体。其中,第五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十一安装孔及第十二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板141的顶端设有第三翻边(未图示),第四安装板142的顶端设有第四翻边(未图示),第四翻边与第三翻边贴合设置,且第四翻边在高温烟气流通方向上的投影落在第三翻边上。如此,利用第三翻边与第四翻边之间的相互贴合,从而能够对第二安装组件140的顶端进行封闭,避免冷空气发生泄漏,也避免高温烟气发生泄漏。
进一步地,第三翻边设有第十三安装孔,第四翻边设有第十四安装孔,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六紧固件,第六紧固件用于与第十三安装孔及第十四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三翻边与第四翻边贴合后,利用第六紧固件与第十三安装孔和第十四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使得第三翻边与第四翻边能够稳定、可靠的连为一体。其中,第六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十三安装孔及第十四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挡边115的顶端及第二挡边116的顶端均设有朝向冷却通道150设置的第五翻边,第三挡边122及第四挡边123均设有朝向冷却通道150设置的第六翻边160,第五翻边与第六翻边160相互贴合。如此,利用第五翻边与第六翻边160之间的相互贴合,从而能够对燃烧室壳体100的顶端进行封闭,避免冷空气发生泄漏,也避免高温烟气发生泄漏。
进一步地,第五翻边设有第十五安装孔,第六翻边160设有第十六安装孔,燃烧室壳体100还包括第七紧固件,第七紧固件用于与第十五安装孔及第十六安装孔紧固配合。如此,将第五翻边与第六翻边160贴合后,利用第七紧固件与第十五安装孔和第十六安装孔的紧固配合,使得第五翻边与第六翻边160能够稳定、可靠的连为一体。其中,第七紧固件优选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第十五安装孔及第十六安装孔可以是能够与螺纹件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壳114的底端设有第九挡边 118及第十挡边119。第九挡边118与第一挡边115设置于同一侧,第十挡边119 与第二挡边116设置于同一侧,第九挡边118及第十挡边119均用于与燃烧器 500插接安装。并且,第九挡边118及第十挡边119均与燃烧器50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形成与冷却通道150连通的安装间隙。而且,第九挡边118的底端及第十挡边119的底端均设置于燃烧器500的单片火孔端面的下方。第一外壳121 的底端设有对应第九挡边118设置的第十一挡边125、及对应第十挡边119设置的第十二挡边126,第十一挡边125及第十二挡边126均用于与燃烧器500的外侧壁贴合设置。如此,使得第九挡边118和第十挡边119插入燃烧器500的内部并与内侧壁间隔设置,并且,第九挡边118和第十挡边119的插入深度越过燃烧器500的单片火孔端面,第十一挡边125和第十二挡边126贴合于燃烧器 500的外侧壁贴合,能够避免高温烟气进入冷却通道150内。
如图1所示,可选地,还可以在燃烧器500的底壁上设置于安装间隙连通的第三进气通孔520。如此,外界的冷空气通过第三进气通孔520进入安装间隙内,再进入冷却通道150内,冷空气最终通过第一出气通孔113和/或第二出气通孔134进入换热腔112内并随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一同进入集烟罩300内。
具体地,可以在第九挡边118和第十挡边119上设置相应的翻边结构,使得翻边结构与燃烧器500的内侧壁贴合抵触,从而使得安装间隙与燃烧器500 的内部隔离开。
如图6所示,可选地,第一内壳114的底端设有朝向冷却通道150设置的第七翻边1141,第七翻边1141设置于第一挡边115与第二挡边116之间,且第七翻边1141设有与冷却通道150连通的第一进气通孔(未标注)。如此,通过第一进气通孔使得冷空气进入冷却通道150内,冷空气在冷却通道150内流通以进行冷却与降温,冷空气最终通过第一出气通孔113和/或第二出气通孔134 进入换热腔112内并随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一同进入集烟罩300内。并且,结合冷空气能够从第三进气通孔520进入冷却通道150内,使得冷空气的进气与流动更加灵活。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燃烧器500的外侧壁上对应第七翻边1141 设置第八翻边510,第八翻边510上设有与第一进气通孔对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孔。如此,使得第七翻边1141与第八翻边510贴合,使得整个燃烧室壳体100 与燃烧器500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实现更加稳定、可靠的装配连接,冷空气依次穿过第二进气通孔和第一进气通孔后进入冷却通道150内。
优选地,第九挡边118、第十挡边119与第一内壳114一体成型,节省生产成本。当然,第九挡边118、第十挡边119与第一内壳114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向组装而成。
优选地,第十一挡边125、第十二挡边126与第一外壳121一体成型,节省生产成本。当然,第十一挡边125、第十二挡边126与第二内壳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等方向组装而成。
如图3及图4所示,可选地,为了实现集烟罩300与燃烧室壳体100的装配连接,还可以在集烟罩300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九翻边310,通过第九翻边310 与第六翻边160、第一翻边1311及第三翻边的贴合并采用焊接或螺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体(110),所述内壳体(110)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燃烧腔(111)及换热腔(112);
外壳体(120),所述外壳体(120)套设于所述内壳体(110)的外侧,且所述外壳体(120)与所述内壳体(110)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冷却通道(150);
出气通孔,所述出气通孔的一侧连通所述冷却通道(150),所述出气通孔的另一侧连通所述换热腔(112),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所述出气通孔与所述换热腔(112)的连通部位位于换热组件(200)的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孔包括第一出气通孔(113),所述内壳体(110)的侧壁开设有所述第一出气通孔(1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10)包括对应所述燃烧腔(111)设置的第一内壳(114)、及对应所述换热腔(112)设置的第一挡边(115)和第二挡边(116),所述第一挡边(115)与所述第二挡边(116)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边(115)及所述第二挡边(116)均与所述第一内壳(114)连接,且所述第一挡边(115)和/或所述第二挡边(116)设有所述第一出气通孔(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20)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内壳(114)的外侧壁的第一外壳(121)、对应所述第一挡边(115)设置的第三挡边(122)、及对应所述第二挡边(116)设置的第四挡边(123),所述第三挡边(122)及所述第四挡边(123)均与所述第一外壳(121)连接,所述第一外壳(121)与所述第一内壳(114)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三挡边(122)与所述第一挡边(115)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四挡边(123)与所述第二挡边(116)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三间隙,且所述第二间隙及所述第三间隙均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10)还包括对应所述换热腔(112)设置的第五挡边(117)和第六挡边,所述第五挡边(117)与所述第六挡边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挡边(117)及所述第六挡边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挡边(115)与所述第二挡边(116)之间,且所述第五挡边(117)及所述第六挡边均与所述第一内壳(114)连接并均设有第一插槽(1171);所述外壳体(120)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五挡边(117)设置的第七挡边(124)、及对应所述第六挡边设置的第八挡边,所述第七挡边(124)及所述第八挡边均设置于所述第三挡边(122)与所述第四挡边(123)之间,所述第七挡边(124)及所述第八挡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壳(121)连接并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槽(1171)对应连通的第二插槽(1241),所述第七挡边(124)与所述第五挡边(117)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四间隙,所述第八挡边与所述第六挡边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五间隙,且所述第四间隙及所述第五间隙均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孔还包括第二出气通孔(134);所述燃烧室壳体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130),所述安装组件(130)设置于换热组件(200)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组件(130)形成有与所述第四间隙连通的第六间隙(135)、用于供换热管穿过的第一安装通孔(133)、及与所述第六间隙(135)和所述换热腔(112)均连通的所述第二出气通孔(134);和/或所述燃烧室壳体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140),所述第二安装组件(140)设置于换热组件(20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安装组件(140)形成有与所述第五间隙连通的第七间隙、用于供换热管穿过的第二安装通孔、及与所述第七间隙和所述换热腔(112)均连通的所述第二出气通孔(134)。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边(115)的顶端及所述第二挡边(116)的顶端均设有朝向所述冷却通道(150)设置的第五翻边,所述第三挡边(122)及所述第四挡边(123)均设有朝向所述冷却通道(150)设置的第六翻边(160),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六翻边(160)相互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114)的底端设有第九挡边(118)及第十挡边(119),所述第九挡边(118)与所述第一挡边(115)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十挡边(119)与所述第二挡边(116)设置于同一侧,所述第九挡边(118)及所述第十挡边(119)均用于与燃烧器(500)插接安装并与所述燃烧器(50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形成安装间隙,且所述第九挡边(118)的底端及所述第十挡边(119)的底端均设置于燃烧器(500)的单片火孔端面的下方;所述第一外壳(121)的底端设有对应所述第九挡边(118)设置的第十一挡边(125)、及对应所述第十挡边(119)设置的第十二挡边(126),所述第十一挡边(125)及所述第十二挡边(126)均用于与燃烧器的外侧壁贴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室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114)的底端设有朝向所述冷却通道(150)设置的第七翻边(1141),所述第七翻边(1141)设置于所述第一挡边(115)与所述第二挡边(116)之间,且所述第七翻边(1141)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150)连通的第一进气通孔。
10.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室壳体(100);
换热组件(200),所述换热组件(200)对应所述换热腔(112)设置;
集烟罩(300),所述集烟罩(300)设置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上方并与所述换热腔(112)对应连通;
风机(400),所述风机(400)对应所述冷却通道(150)设置;
燃烧器(500),所述燃烧器(500)设置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下方并与所述燃烧腔(111)对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500)的外侧壁上对应第七翻边(1141)设有第八翻边(510),所述第八翻边(510)上设有与第一进气通孔对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500)的底壁设有与安装间隙连通的第三进气通孔(520)。
CN202121465864.2U 2021-06-29 2021-06-29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Active CN216204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5864.2U CN216204374U (zh) 2021-06-29 2021-06-29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5864.2U CN216204374U (zh) 2021-06-29 2021-06-29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4374U true CN216204374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59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5864.2U Active CN216204374U (zh) 2021-06-29 2021-06-29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4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3407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0120215U (zh) 电池包的冷却板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106016688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JP6642098B2 (ja) 温水機器
CN216204374U (zh)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CN215892777U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
CN215892773U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模块
CN214148963U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9283617U (zh) 燃气设备
CN211781908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燃烧器总成和一种燃气热水器
CN216204376U (zh) 燃气换热装置、燃烧结构及燃烧室
CN210919275U (zh) Egr冷却器及带egr系统的发动机
US2023013246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water heater
CN113218230A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8993699U (zh) 换热器及燃气设备
CN114459274A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4665253U (zh) 燃烧箱及燃气热水器
CN219283614U (zh) 燃气设备和燃烧室箱体
CN218993702U (zh) 燃气设备
JP4935297B2 (ja) 熱源機
CN216953571U (zh) 燃气换热装置及燃烧室结构
CN215360845U (zh) 水暖ptc加热器
CN219976889U (zh) 风冷隔热系统、燃气热水器及壁挂炉
CN212481459U (zh) 采暖装置
CN217423609U (zh) 燃气换热器及壳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