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9274A -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9274A
CN114459274A CN202011193139.4A CN202011193139A CN114459274A CN 114459274 A CN114459274 A CN 114459274A CN 202011193139 A CN202011193139 A CN 202011193139A CN 114459274 A CN114459274 A CN 114459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mounting
tube
heat exchanger
parti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31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轩
何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31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59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59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9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4Arrangements for promoting turbulent flow of heat-exchange media, e.g. by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10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2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4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by tubes, e.g. bent in serpentine form
    • F24H1/145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by tubes, e.g. bent in serpentine form using fluid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05Details for water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扰流件包括分隔板。分隔板用于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分隔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第一安装口用于穿设管型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第二安装口用于穿设管型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第三安装口用于穿设管型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的管壁面积,能增大换热管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换热管沿着分隔板的径向方向设置,对分体腔内水的流动起动扰流作用,当水从外周流向中心,或从中心流向外周流动时,换热管会对水流状态起改变,增加水与管壁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地,燃气热水设备有用于实现由于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与水之间的热交换的换热器,从而能够利用被加热的水进行供暖或供应热水。
换热器中的管型换热器形成为如下结构:管壳,管壳内配备有使通过燃烧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流动于内部的多个换热管,并且使水在换热管的外侧流动而实现燃烧气体与水之间的热交换。
为了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在管壳内部配备有改变水流向的间隔设置的多个扰流挡板,换热管贯穿扰流挡板,并分别与管壳的端部焊接连接。在扰流挡板的作用下,能实现水在管壳内迂回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与换热管接触换热,一定程度地能提高换热效率,但是传统的管型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仍然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扰流件,其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管型换热器,其能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其能有效地换热效率。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扰流件,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用于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所述分隔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用于穿设所述管型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安装口用于穿设所述管型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安装口用于穿设所述管型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口、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均分别在所述分隔板上呈圆周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所述第三安装口均为沿着所述分隔板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条形口,所述第一安装口的长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三安装口的长度,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口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口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的布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三安装口的布置位置更加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边缘。
本发明所述的扰流件,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扰流件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部时,能实现将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分隔为两个以上分体腔,使得水在两个以上分体腔内迂回流动,以提高换热效果。此外,对于换热管的安装,分隔板上不再如传统地设置统一长度的安装口,而是调整设置为长度相对较长的第一安装口,以及长度相对较短的第二安装口与第三安装口,相应地,扁状的换热管不再采用统一口径尺寸,而是分别与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第三安装口对应设置,也就是采用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与第三安装口相组合的形式,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外,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也均会沿着分隔板的径向方向设置,对分体腔内水的流动起动扰流作用,即当水从外周流向中心,或从中心流向外周流动时,换热管会对水流状态起改变,增加水与管壁的有效接触面积,从面提高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及所述第三安装口均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管型换热器,所述管型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的扰流件,所述的扰流件将所述储水腔分隔为至少两个分体腔,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燃烧腔,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燃烧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储水腔,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水管、出水管和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进水管与和所述出水管均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装入所述储水腔内,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所述换热管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与至少两个第三换热管;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
本发明所述的管型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由于包括了上述的扰流件,因此便包括扰流件的有益效果,此外,换热管采用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及第三换热管相组合的形式,第一换热管的管口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与第三换热管,一方面,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减少换热管的数量,从而便可以减少由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数量,这样便能够减小换热管与壳体的端板间焊接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焊接接口产生晶间腐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件分为第一扰流件与第二扰流件,所述第一扰流件的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扰流件的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扰流件和所述第二扰流件将所述储水腔分隔为至少三个所述分体腔,在沿所述第二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孔和所述第二导流孔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所述第一扰流件的分隔板的中部区域,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绕设于所述第一导流孔的外围;所述第二导流孔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外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口靠近于所述第二扰流件的分隔板边缘的一端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件的所述分隔板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三导流孔,所述第三导流孔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口所形成的圆环内,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导流孔绕所述第一导流孔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件的所述分隔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叶片,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导流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流叶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导流孔朝向所述分隔板的中心的一侧并相对于所述分隔板倾斜设置,所述导流叶片用于将经所述第三导流孔向外流出的水流导向到所述第一扰流件的分隔板的边缘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一一对应设置;或者,所述导流叶片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的间隔区域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储水腔相互连通的降温腔,所述降温腔围绕所述燃烧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温腔与所述燃烧腔位于所述储水腔的上方,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端板上,所述出水管贯穿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端板经过所述储水腔伸入到所述降温腔并与所述降温腔相连通;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支撑件,所述分隔板固定装设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所述分隔板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支撑件还设有定位块和定位端;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板相抵触,所述定位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板相抵触;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绕所述第一壳体设置的均流环,所述均流环上设有至少两个均流孔,所述降温腔经所述均流孔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所述均流环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槽卡接配合的第四卡槽。
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包括所述的管型换热器。
本发明所述的燃气热水设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由于包括了上述的扰流件,因此便包括扰流件的有益效果。此外,换热管采用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及第三换热管相组合的形式,第一换热管的管口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与第三换热管,一方面,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减少换热管的数量,从而便可以减少由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数量,这样便能够减小换热管与壳体的端板间焊接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焊接接口产生晶间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扰流件为第一扰流件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扰流件为第一扰流件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扰流件为第二扰流件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的分解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的仰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中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中的均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述的扰流件为第一扰流件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扰流件;101、第一扰流件;102、第二扰流件;11、分隔板;111、第一安装口;112、第二安装口;113、第三安装口;114、第一导流孔;115、第二导流孔;116、第三导流孔;117、导流叶片;118、第二卡槽;119、第一卡孔;20、第一壳体;21、燃烧腔;22、第一安装孔;23、第一围板;231、第一翻边;24、第一端板;30、第二壳体;31、储水腔;311、分体腔;32、进水管;33、出水管;34、第二安装孔;35、降温腔;36、第二围板;361、第二翻边;37、第二端板;40、换热管;41、第一换热管;42、第二换热管;43、第三换热管;50、支撑件;51、第一卡槽;511、第一凸起;52、定位块;53、定位端;54、第三卡槽;541、第二凸起;55、第一凸块;56、第二凸块;60、均流环;61、均流孔;64、第四卡槽;65、第二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图6及图7,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扰流件10为第一扰流件101时的结构图,图6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剖视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扰流件10,包括分隔板11。分隔板11用于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内。分隔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第一安装口111用于穿设管型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41,第二安装口112用于穿设管型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42,第三安装口113用于穿设管型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43。
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均分别在分隔板11上呈圆周间隔分布,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与第三安装口113均为沿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条形口。第一安装口111的长度分别大于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相邻两个第一安装口111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口113,第二安装口112的布置位置相对于第三安装口113的布置位置更加靠近分隔板11的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口111的长度指的是第一安装口111在沿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上的两个相对口壁之间的距离,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定义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定义参考第一安装口111,在此不进行赘述。
上述的扰流件10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内部时,能实现将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分隔为两个以上分体腔311,使得水在两个以上分体腔311内迂回流动,以提高换热效果。此外,对于换热管40的安装,分隔板11上不再如传统地设置统一长度的安装口,而是调整设置为长度相对较长的第一安装口111,以及长度相对较短的第二安装口112与第三安装口113,相应地,扁状的换热管40不再采用统一口径尺寸,而是分别与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第三安装口113对应设置,也就是采用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与第三安装口113相组合的形式,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外,第一换热管41、第二换热管42、第三换热管43也均会沿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设置,对分体腔311内水的流动起动扰流作用,即当水从外周流向中心,或从中心流向外周流动时,换热管40会对水流状态起改变,增加水与管壁的有效接触面积,从面提高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尺寸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此不进行限定。相应地,第二换热管42的口径尺寸与第三换热管43的口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此不进行限定。
具体而言,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尺寸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尺寸相同,这样第二换热管42的口径尺寸与第三换热管43的口径尺寸相同,生产制造同一种尺寸型号的换热管40较为方便,使得产品生产效率提高。
请参阅图1至图3任意一幅,图2示意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扰流件10为第一扰流件101时的结构图,图3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扰流件10为第二扰流件102时的结构图。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及第三安装口113均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如此,第一安装口111内装设的第一换热管41的管口形状相应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第二安装口112内装设的第二换热管42的管口形状相应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第三安装口113内装设的第三换热管43的管口形状相应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此外,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及第三安装口113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4至图6,图4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分解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管型换热器,管型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实施例扰流件10,扰流件10将储水腔31分隔为至少两个分体腔311。
管型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及换热管40。
请参阅图5至图8,图8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仰视图,第一壳体20内形成有燃烧腔21,第一壳体20上设有与燃烧腔21连通的第一安装孔22。第二壳体30套设在第一壳体20的外部,第二壳体30与第一壳体20的端部之间形成储水腔31,第二壳体30上设有进水管32、出水管33和与储水腔3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34。进水管32与和出水管33均与储水腔31连通。
换热管40装入储水腔31内,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34连通。换热管4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41、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42与至少两个第三换热管43。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41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42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至少两个第三换热管43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
上述的管型换热器,由于包括了上述的扰流件10,因此便包括扰流件10的有益效果,此外,换热管40采用第一换热管41、第二换热管42及第三换热管43相组合的形式,第一换热管41的管口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2与第三换热管43,一方面,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减少换热管40的数量,从而便可以减少由于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34的数量,这样便能够减小换热管40与壳体的端板间焊接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焊接接口产生晶间腐蚀。
进一步地,扰流件10分为第一扰流件101与第二扰流件102。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114,第二扰流件102的分隔板11上开设有第二导流孔115。第一扰流件101和第二扰流件102将储水腔31分隔为至少两个分体腔311,在沿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导流孔114和第二导流孔115错位设置,对于同一分体腔311而言,第一导流孔114与第二导流孔115两者中,其中一个所在位置为进水位置,另一个所在位置为出水位置。由于分体腔311的两端上进水位置和出水位置在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错位分布,因此,有效干扰储水腔31内的水流,改变水流在储水腔31内原先流动路径,延长水流在储水腔31停留时间,提高水流与换热管40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加快水温的提升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沿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导流孔114和第二导流孔115错位设置指的是,在沿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导流孔114在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流孔115在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上的投影设有间隔。
请再参阅图1、图3及图7,进一步地,第一导流孔114位于所述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的中部区域,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绕设于第一导流孔114的外围。第二导流孔115沿着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由此可知,第一导流孔114设置于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第二导流孔115设置于分隔板11的边缘部位,当水流流入储水腔31内时,水流在经过位于中部部位的第一导流孔114后、再经过位于边缘部位的第二导流孔115流出,以延长水流行程,如此,使得水流与换热管40之间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将第二导流孔115设置在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使得第二导流孔115流出的水流能够紧贴在第一安装口111内的第一换热管41的侧壁流动,使得第一换热管41与水流之间的换热作用力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流孔115沿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包括两种分布结构:一、第二导流孔115与第一安装口1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此时,第一安装口111的尺寸与第一换热管41的侧壁尺寸相适配;二、第二导流孔115与第一安装口111相通,如此,在第二导流孔115的制作过程中,只需将第一安装口111的尺寸扩大,使之大于第一换热管41的尺寸即可,有利于简化管型换热器的制作工序。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第二导流孔115与第一安装口111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的数量配置可根据实际产品而定,比如:每个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均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流孔115;当然,也可为只有部分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流孔115等。
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第二导流孔115设置于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第二扰流件102的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侧面。具体而言,每个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一个第二导流孔115,这样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端面中部部位并不开设第二导流孔115,而是直接与第一换热管41的管壁相抵触,从而能实现对第一换热管41的固定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流孔115的尺寸大小不进行限定,当第二导流孔115的尺寸越大时,将使得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端面宽度尺寸越小;当第二导流孔115的尺寸越小时,将使得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端面尺寸越大。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流孔115也不限于是设置在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还可以将第二导流孔115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安装口112的外围,使得第二导流孔115流出的水流能够紧贴在第二安装口112内的第二换热管42的侧壁流动,使得第二换热管42与水流之间的换热作用力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请再参阅图1及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三导流孔116。第三导流孔116位于第三安装口113所形成的圆环内,至少两个第三导流孔116绕第一导流孔114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当水流流入储水腔31内时,水流不止是在第一导流孔114中实现进出,同时还同步在第三导流孔116中实现进出,第三导流孔116能增大进出水流的流量,并能实现对水流起到分流作用,实现水流更好地有分体腔311的中部向四周流动。
请再参阅图1及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7。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7与至少两个第三导流孔116一一对应设置,导流叶片117设置于第三导流孔116朝向分隔板11的中心的一侧并相对于分隔板11倾斜设置,导流叶片117用于将经第三导流孔116向外流出的水流导向到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的边缘部位。如此,导流叶片117起到扰流作用,可以改变通过该第三导流孔116的水的流向,使水流与换热管40的管壁形成一定夹角,对管壁进行有效冲刷,减轻涡流区流动慢状态,增大水流与换热管40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7与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一一对应设置。如此,能对换热管40的管壁进行有效冲刷,减轻涡流区流动慢状态,增大水流与换热管40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叶片117与第三安装口113一一对应设置指的是,一方面,一个导流叶片117对应于一个第三安装口113,另一方面,导流叶片117、第三安装口113沿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设置。
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请再参阅图1,导流叶片117与第三安装口113为数量对应,但是导流叶片117无需与第三安装口113沿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设置,导流叶片117可以对着相邻两个第三安装口113的间隔区域。可选地,请参阅图11,图11示意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扰流件10为第一扰流件101时的结构图,导流叶片117与相邻两个第三安装口113的间隔区域对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与第一壳体2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与储水腔31相互连通的降温腔35,降温腔35围绕燃烧腔21设置。如此,由于管型换热器的降温腔35围绕燃烧腔21设置,因此,降温腔35内的水流(温度一般在65℃左右)会包围燃烧腔21,与第一壳体20的外壁面(工作时,在燃烧腔内燃烧温度可达1200℃左右,会对第一壳体20的壁面进行热辐射。)充分接触进行换热,有效降低第一壳体20的外侧表面温度,如此,相比于传统设备,本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通过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之间围成降温腔35,无需像传统换热器所采用的盘管形式,有效解决管路过长水阻过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降温腔35围绕燃烧腔21的外围设置应理解为:降温腔35围绕在燃烧腔21的整个外围,即360°包围在燃烧腔21,请参考图2;或者,降温腔35围绕在燃烧腔21的部分外围上,即降温腔35不是360°包围燃烧腔21。此时,第二壳体30套设在第一壳体20外部时,第一壳体20的至少一外侧面与第二壳体30的至少一个内侧面贴合,导致降温腔35呈或者近似呈“C”状结构。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降温腔35与燃烧腔21位于储水腔31的上方,进水管32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也就是对应于后文的第二端板37)上,出水管33贯穿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经过储水腔31伸入到降温腔35并与降温腔35相连通。如此,一方面,进水管32贯穿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后与储水腔31相连通,并非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对应于第二围板36)上,从而不会占据第二壳体30的侧方空间,同样地,出水管33也是贯穿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后穿过储水腔31并伸入到降温腔35中,这样第二壳体30也并不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上,也不会占据第二壳体30的侧方空间,从而能够减小管型换热器的体积尺寸。另一方面,由于燃烧腔21内的烟气经过换热管40向下排放,这样便于换热管40内壁产生的冷凝水随着烟气一起向下排放,保持较好换热效果。同时,减少换热管40内壁的积炭积灰,保持较好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进水管32不限于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上,还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上。出水管33也不限于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上,还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的顶部,贯穿第二壳体30的侧壁的顶部后伸入到降温腔35中。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围板23和装设在第一围板23上的第一端板24。第二壳体30包括第二围板36和装设在第二围板36上的第二端板37。第二围板36套设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第一围板23与第二围板36形成降温腔35。第一端板24、第二端板37和第二围板36形成储水腔31。由此可知,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均由围板和端板构成,在组装过程中,将第二围板36套设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即可形成降温腔35与储水腔31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进水管32和出水管33均可设置在第二围板36上;也可设置在第二端板37上;当然,进水管32还可设置在第二围板36上,出水管33设置在第二端板37上等。同时,第二安装孔34设置在第二端板37上,第一安装孔22设置在第一端板24上。
可选地,第一端板24在第一围板23上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同时,第二端板37在第二围板36上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可采用挤压、铸造、压装、注塑等工艺。
请参阅图5至图7,具体地,第二端板37上设有折边,折边沿着第二端板37的边缘设置,折边贴合在第二围板36上,如此,在组装第二壳体30过程中,通过折边增大第二端板37与第二围板36之间的结合面积,提高第二壳体3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通过折边,也有利于提高第二端板37与第二围板36之间密封性能。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壳体30的密封性能,在折边与第二围板36之间可设置密封材料,比如:设置密封胶、密封橡胶、防水胶布等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围板23上设有第一翻边231。第二围板36上设有第二翻边361。第二围板36套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时,第二翻边361抵触在第一翻边231上,如此,使得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密封配合,保证降温腔35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只有第一围板23上设有第一翻边231,当第二围板36套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时,第二围板36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翻边231上;或者,第一围板23不设第一翻边231,第二围板36设置向内翻折的翻边,当第二围板36套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时,翻边抵触在第一围板23的侧面上。
请参阅图5至图7,进一步地,分隔板11的外径大小接近第二围板36内径大小与之相配,从而相邻设置的第一扰流件101与第二扰流件102,两个分隔板11及第二围板36便可以形成密封性相对较好的分体腔311。
请参阅图5与图9,图9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中的支撑件5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30内的支撑件50。分隔板11固定装设于支撑件50上。如此,支撑件50支撑住至少两个分隔板11,能避免分隔板11沿着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从而保证相邻两个分隔板11之间的间隔恒定;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11直接装设于支撑件50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第二壳体30中,这样便无需将分隔板11单独固定到第二壳体30的侧壁,从而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当然省去支撑件50,将分隔板11直接装设于第二壳体30内也是可行的方案,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及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5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分隔板11的边缘设有与第一卡槽51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118。如此,一方面,分隔板11通过卡接的方式装设到支撑件50上,安装操作较为快速;另一方面,分隔板11装设于支撑件50上后,支撑件50由于位于分隔板11的第二卡槽118中,这样支撑件50并不会凸出到分隔板11的边缘以外区域,即分隔板11的边缘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仍然相抵触,不会受到支撑件50的影响。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分隔板11也不限于是采取卡接的方式装设于支撑件50上,还可以是例如采用焊接、铆接、粘接、螺钉连接的方式等等装设固定于支撑件50上。
请参阅图1及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50为两个以上并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壳体30内,分隔板11上的第二卡槽118为两个以上,分隔板11上的两个以上第二卡槽118与支撑件50的两个以上第一卡槽5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卡槽51的壁上设有第一凸起511,分隔板11上设有与第一凸起511相对应的第一卡孔119,第一凸起511卡设固定于第一卡孔119中。如此,一方面,通过两个以上支撑件50对分隔板11进行支撑固定,能实现分隔板11较为稳定地装设于第二壳体30中;另一方面,分隔板11装设到支撑件50上后,通过第一凸起511卡入到第一卡孔119中起到定位作用,避免支撑件50沿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移动,能实现分隔板11较为稳定地装设于支撑件50上。此外,第一凸起511本身可以保证卡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间隔地设置于支撑件50的其中一侧,支撑件50的另一侧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块55,至少两个第一凸块55与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凸块55与第一卡槽51一一对应设置指的是,一方面指的是数量上的对应,也即一个第一凸块55对应一个第一卡槽51,另一方面指的是位置上的对应,具体是第一卡槽51相对于支撑件50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与第一凸块55的中心相对于支撑件50的底端的高度位置相同。如此,由于支撑件50的侧部设有第一凸块55,第一凸块55与第一凸起511能实现支撑件50较为稳固地装设扰流件11,能增强支撑件50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卡槽51处发生断裂。此外,第一凸块55抵触第二壳体30的内壁,避免支撑件50的侧面全部与第二壳体30的内壁发生抵触而导致角落水流动不畅,同时节省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50还设有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定位块52与第一壳体20的第一端板24相抵触,定位端53与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相抵触。如此,支撑件50便不会上下滑动,进而使分隔板11在储水腔31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
请参阅图5、图6、图9及图10,图10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均流环6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30内并绕第一壳体20设置的均流环60。均流环60上设有至少两个均流孔61,降温腔35经均流孔61与储水腔31连通。支撑件5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54,均流环60的边缘设有与第三卡槽54卡接配合的第四卡槽64。
由此可知,当水流流入储水腔31时,水流被均流环60阻挡,使得水流顺着均流环60表面流动,并从至少两个均流孔61中流入降温腔35中,从而使得流入降温腔35中的水流均匀分散,保证储水腔31内的水与降温腔35内的水充分混合。
进一步地,第三卡槽54的壁上设有第二凸起541,均流环60上设有与第三凸起相对应的第二卡孔65,第二凸起541卡设固定于第二卡孔65中。
进一步地,第三卡槽54设置于支撑件50的其中一侧,支撑件50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三卡槽54相对应的第二凸块56。如此,第二凸块56的作用类似于第一凸块56,在此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均流孔61围绕第一壳体20的外围均匀等间隔设置,如此,增大水流的分散度,进一步保证水流在降温腔35内混合均匀。
具体地,均流环60为圆环状结构,均流环60的内壁形状与第一壳体20的第一围板23外壁相适应,均流环60的外壁形状与第二壳体30的第二围板36内壁相适应。
可选地,均流环60不限于是固定装设于支撑件50上,而是例如在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焊接、螺栓连接、销接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
上述的燃气热水设备,一方面,由于包括了上述的扰流件10,因此便包括扰流件10的有益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分体腔311的两端上进水位置和出水位置在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错位分布,因此,有效干扰储水腔31内的水流,改变水流在储水腔31内原先流动路径,延长水流在储水腔31停留时间,提高水流与换热管40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加快水温的提升速度。此外,换热管40采用第一换热管41、第二换热管42及第三换热管43相组合的形式,第一换热管41的管口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2与第三换热管43,一方面,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减少换热管40的数量,从而便可以减少由于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34的数量,这样便能够减小换热管40与壳体的端板间焊接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焊接接口产生晶间腐蚀。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扰流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隔板(11),所述分隔板(11)用于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内;
所述分隔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所述第一安装口(111)用于穿设所述管型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41),所述第二安装口(112)用于穿设所述管型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42),所述第三安装口(113)用于穿设所述管型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43);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均分别在所述分隔板(11)上呈圆周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安装口(111)、所述第二安装口(112)与所述第三安装口(113)均为沿着所述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条形口,所述第一安装口(111)的长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与所述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口(111)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所述第二安装口(112)的布置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三安装口(113)的布置位置更加靠近所述分隔板(11)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口(111)、所述第二安装口(112)及所述第三安装口(113)均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
3.一种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换热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扰流件(10),所述的扰流件(10)将所述储水腔(31)分隔为至少两个分体腔(311),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壳体(20),所述第一壳体(20)内形成有燃烧腔(21),所述第一壳体(20)上设有与所述燃烧腔(21)连通的第一安装孔(22);
第二壳体(30),所述第二壳体(30)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20)的外部,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一壳体(20)的端部之间形成储水腔(31),所述第二壳体(30)上设有进水管(32)、出水管(33)和与所述储水腔(3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34),所述进水管(32)与和所述出水管(33)均与所述储水腔(31)连通;
换热管(40),所述换热管(40)装入所述储水腔(31)内,所述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2)、所述第二安装孔(34)连通;所述换热管(4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41)、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42)与至少两个第三换热管(43);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41)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42)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口(112),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换热管(43)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10)分为第一扰流件(101)与第二扰流件(102),所述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114),所述第二扰流件(102)的分隔板(11)上开设有第二导流孔(115);所述第一扰流件(101)和所述第二扰流件(102)将所述储水腔(31)分隔为至少三个所述分体腔(311),在沿所述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孔(114)和所述第二导流孔(115)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孔(114)位于所述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的中部区域,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绕设于所述第一导流孔(114)的外围;所述第二导流孔(115)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孔(115)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所述第二扰流件(102)的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101)的所述分隔板(11)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三导流孔(116),所述第三导流孔(116)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口(113)所形成的圆环内,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导流孔(116)绕所述第一导流孔(114)的周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件(101)的所述分隔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7),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117)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导流孔(116)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流叶片(117)设置于所述第三导流孔(116)朝向所述分隔板(11)的中心的一侧并相对于所述分隔板(11)倾斜设置,所述导流叶片(117)用于将经所述第三导流孔(116)向外流出的水流导向到所述第一扰流件(101)的分隔板(11)边缘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117)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一一对应设置;或者,所述导流叶片(117)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口(113)的间隔区域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一壳体(2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储水腔(31)相互连通的降温腔(35),所述降温腔(35)围绕所述燃烧腔(21)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腔(35)与所述燃烧腔(21)位于所述储水腔(31)的上方,所述进水管(3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上,所述出水管(33)贯穿所述第二壳体(30)的底端端板经过所述储水腔(31)伸入到所述降温腔(35)并与所述降温腔(35)相连通;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内的支撑件(50),所述分隔板(11)固定装设于所述支撑件(50)上;所述支撑件(5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所述分隔板(11)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51)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118);所述支撑件(50)还设有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所述定位块(52)与所述第一壳体(20)的第一端板24相抵触,所述定位端(53)与所述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相抵触;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内并绕所述第一壳体(20)设置的均流环(60),所述均流环(60)上设有至少两个均流孔(61),所述降温腔(35)经所述均流孔(61)与所述储水腔(31)连通;所述支撑件(5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槽(54),所述均流环(60)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三卡槽(54)卡接配合的第四卡槽(64)。
12.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3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管型换热器。
CN202011193139.4A 2020-10-30 2020-10-30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Pending CN114459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3139.4A CN114459274A (zh) 2020-10-30 2020-10-30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3139.4A CN114459274A (zh) 2020-10-30 2020-10-30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9274A true CN114459274A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04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3139.4A Pending CN114459274A (zh) 2020-10-30 2020-10-30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592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90247A (zh) * 2023-01-06 2023-03-1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均流部件及换热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90247A (zh) * 2023-01-06 2023-03-1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均流部件及换热装置
CN115790247B (zh) * 2023-01-06 2023-04-2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均流部件及换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3407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6016688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4148962U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110145860B (zh) 燃烧室结构和燃气热水器
CN110617616B (zh) 燃烧器组件和燃气热水器
CN114459274A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4148963U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WO2017206305A1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4120903U (zh)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113218230A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0471913U (zh) 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饮水机
CN216953571U (zh) 燃气换热装置及燃烧室结构
CN210471912U (zh) 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饮水机
CN215490303U (zh) 燃气热水设备
CN214148357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6204376U (zh) 燃气换热装置、燃烧结构及燃烧室
CN220061744U (zh) 一种远红外燃烧机及安装有该燃烧机的蒸汽发生器
CN214665157U (zh) 燃气热水设备及其主换热器
CN216523330U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4120411U (zh) 一种全预混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装置
CN216204374U (zh) 换热设备及燃烧室壳体
CN214148358U (zh) 换热组件及换热器
CN215892777U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
CN219014317U (zh) 燃气灶
CN214665253U (zh) 燃烧箱及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