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0903U -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0903U
CN214120903U CN202022463207.6U CN202022463207U CN214120903U CN 214120903 U CN214120903 U CN 214120903U CN 202022463207 U CN202022463207 U CN 202022463207U CN 214120903 U CN214120903 U CN 214120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water storage
tube
shell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632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轩
何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632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0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0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0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支撑件包括本体。本体设有定位块和定位端,本体的定位块和定位端用于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且定位块和定位端分别与储水腔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用于卡接装设管型换热器的分隔板。定位块和定位端分别与储水腔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使得支撑件稳定地设于储水腔中,进而使至少两个分隔板在储水腔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直接装设于支撑件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储水腔中,这样便无需如传统地将分隔板通过焊接或安装件安装方式单独固定装设到储水腔的侧壁,如此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地,燃气热水设备有用于实现由于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与水之间的热交换的换热器,从而能够利用被加热的水进行供暖或供应热水。
换热器中的管型换热器形成为如下结构:管壳,管壳内配备有使通过燃烧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流动于内部的多个换热管,并且使水在换热管的外侧流动而实现燃烧气体与水之间的热交换。
为了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在管壳内部配备有改变水流向的间隔设置的多个分隔板,换热管贯穿分隔板,并分别与管壳的端部焊接连接。在分隔板的分隔作用下,能实现水在管壳内迂回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与换热管接触换热,一定程度地能提高换热效率,但是传统的管型换热器分隔板的数量较多,不便于工作人员将分隔板焊接或是采用安装件固定装设于管壳中,组装到管壳内后容易出现分隔板上下移动的不良现象,在管壳内的固定效果不佳,组装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支撑件,其能有效地将分隔板稳定地装设于壳体中,能避免分隔板出现上下移动的不良现象,组装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管型换热器,其能有效地将分隔板稳定地装设于壳体中,能避免分隔板出现上下移动的不良现象,组装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其能有效地将分隔板稳定地装设于壳体中,能避免分隔板出现上下移动的不良现象,组装效率较高。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定位块和定位端,所述定位块和所述定位端用于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且所述定位块和所述定位端分别与所述储水腔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接装设管型换热器的分隔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件,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支撑件应用于管型换热器时,可以将至少两个分隔板一一对应装设于本体的至少两个第一卡槽中,以及将至少两个分隔板与支撑件一起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中,由于定位块和定位端分别与储水腔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使得支撑件稳定地设于储水腔中,进而使至少两个分隔板在储水腔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从而保证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的间隔恒定;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直接装设于支撑件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储水腔中,这样便无需如传统地将分隔板通过焊接或安装件安装方式单独固定装设到储水腔的侧壁,如此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管型换热器,所述管型换热器包括所述的支撑件,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燃烧腔,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燃烧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端板,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端板相对的第二端板,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端板围成所述储水腔,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端板相抵触,所述定位端与所述第二端板相抵触,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分隔板与换热管,所述分隔板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隔板沿着所述第二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储水腔内将所述储水腔分隔形成至少三个分体腔,所述分隔板的板缘对应卡装到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分隔板上设有与所述换热管相适应的安装口,所述换热管装入所述储水腔内,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安装口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型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管型换热器,由于采用上述的支撑件,定位块和定位端分别与储水腔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使得支撑件稳定地设于储水腔中,进而使至少两个分隔板在储水腔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从而保证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的间隔恒定;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直接装设于支撑件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储水腔中,这样便无需如传统地将分隔板通过焊接或安装件安装方式单独固定装设到储水腔的侧壁,如此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分隔板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部时,能实现将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分隔为至少三个分体腔,使得水在至少三个分体腔内迂回流动,以提高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所述本体的第二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至少两个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分隔板上的所述第二卡槽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槽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的壁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分隔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对应的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凸起卡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卡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槽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其中一侧,所述本体的另一侧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块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槽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板相连的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端板相连的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套设在所述第一围板的外部,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第二围板形成与所述储水腔相连通的降温腔,所述降温腔围绕所述燃烧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绕所述第一壳体设置的均流环;所述均流环上设有至少两个均流孔,所述降温腔经所述均流孔与所述储水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设有与所述定位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伸入到所述降温腔中,且所述自由端上设有卡入所述均流环的第三卡槽,所述均流环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所述本体的第四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槽的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均流环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应的第二卡孔,所述第二凸起卡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卡孔中。
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包括所述的管型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热水设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的燃气热水设备,由于采用上述的管型换热器,定位块和定位端分别与储水腔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使得支撑件稳定地设于储水腔中,进而使至少两个分隔板在储水腔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从而保证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的间隔恒定;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直接装设于支撑件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储水腔中,这样便无需如传统地将分隔板通过焊接或安装件安装方式单独固定装设到储水腔的侧壁,如此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分隔板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内部时,能实现将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分隔为至少三个分体腔,使得水在至少三个分体腔内迂回流动,以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第一分隔板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第一分隔板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第一分隔板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第二分隔板时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分解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仰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均流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分隔板;11、第一分隔板;111、第一安装口;112、第二安装口;113、第三安装口;114、第一出水孔;115、第二出水孔;116、导流叶片;117、第二卡槽;118、第一卡孔;12、第二分隔板;121、进水孔;20、第一壳体;21、燃烧腔;22、第一安装孔;23、第一围板;231、第一翻边;24、第一端板;30、第二壳体;31、储水腔;311、分体腔;32、进水管;33、出水管;34、第二安装孔;35、降温腔;36、第二围板;361、第二翻边;37、第二端板;40、换热管;41、第一换热管;42、第二换热管;43、第三换热管;50、支撑件;501、本体;51、第一卡槽;511、第一凸起;52、定位块;53、定位端;54、第三卡槽;541、第二凸起;55、自由端;56、第一凸块;57、第二凸块;60、均流环;61、均流孔;64、第四卡槽;65、第二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图2、图8及图9,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支撑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第一分隔板11的结构图,图8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的剖视图。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支撑件50,支撑件50包括本体501。本体501设有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本体501的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用于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内,且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分别与储水腔31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本体501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第一卡槽51用于卡接装设管型换热器的分隔板10。
上述的支撑件50应用于管型换热器时,可以将至少两个分隔板10一一对应装设于本体501的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中,以及将至少两个分隔板10与支撑件50一起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中,由于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分别与储水腔31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使得支撑件50稳定地设于储水腔31中,进而使至少两个分隔板10在储水腔31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从而保证相邻两个分隔板10之间的间隔恒定;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10直接装设于支撑件50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储水腔31中,这样便无需如传统地将分隔板10通过焊接或安装件安装方式单独固定装设到储水腔31的侧壁,如此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请参阅图6至图8,图6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分解结构图,图8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管型换热器,管型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支撑件50,管型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分隔板10与换热管40。第一壳体20内形成有燃烧腔21,第一壳体20上设有与燃烧腔21连通的第一安装孔22。第二壳体30套设在第一壳体20的外部,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端板24,第二壳体30包括与第一端板24相对的第二端板37,第二壳体30与第一端板24围成储水腔31,定位块52与第一端板24相抵触,定位端53与第二端板37相抵触,第二壳体30上设有与储水腔3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34。分隔板1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隔板10沿着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储水腔31内将储水腔31分隔形成至少三个分体腔311,分隔板10的板缘对应卡装到第一卡槽51中,分隔板10上设有与换热管40相适应的安装口,换热管40装入储水腔31内,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34连通,换热管40穿设于安装口中。
上述的管型换热器,由于采用上述的支撑件50,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分别与储水腔31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使得支撑件50稳定地设于储水腔31中,进而使至少两个分隔板10在储水腔31内相对固定不会上下滑动,从而保证相邻两个分隔板10之间的间隔恒定;此外,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分隔板10直接装设于支撑件50上,然后再一起装设于储水腔31中,这样便无需如传统地将分隔板10通过焊接或安装件安装方式单独固定装设到储水腔31的侧壁,如此能够简化组装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分隔板10装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内部时,能实现将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分隔为至少三个分体腔311,使得水在至少三个分体腔311内迂回流动,以提高换热效果。
请参阅图1、图2与图8,图2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分隔板10为第一分隔板11时的结构图。进一步地,分隔板10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本体501的第二卡槽117。如此,由于分隔板10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本体501的第二卡槽117,使本体501的第一卡槽51对着第二卡槽117进行组装,能使得本体501卡接装设分隔板10的板缘的同时,本体501位于第二卡槽117中,这样支撑件50不会凸出到分隔板10的边缘以外区域,即分隔板10的边缘可以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仍然保证抵触配合,使得分隔板10与第二壳体30的侧壁间的密封性较好,而不会受到支撑件50的影响。
请参阅图1、图2与图8,进一步地,支撑件50为至少两个并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壳体30内,分隔板10上的第二卡槽117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卡槽117与至少两个支撑件50一一对应设置。如此,同一个分隔板10通过至少两个支撑件50进行支撑安装,能提高分隔板10在第二壳体30内的安装稳固性。具体而言,支撑件50例如为两个、三个或其它数量,当然支撑件50也可以是一个,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图2与图8,进一步地,第一卡槽51的壁上设有第一凸起511,分隔板10上设有与第一凸起511相对应的第一卡孔118,第一凸起511卡设固定于第一卡孔118中。如此,分隔板10装设到支撑件50上后,通过第一凸起511卡入到第一卡孔118中起到定位作用,避免支撑件50沿着分隔板10的径向方向移动,能实现分隔板10较为稳定地装设于支撑件50上。此外,第一凸起511本身可以保证卡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间隔地设置于本体501的其中一侧,本体501的另一侧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块56,至少两个第一凸块56与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凸块56与第一卡槽51一一对应设置指的是,一方面指的是数量上的对应,也即一个第一凸块56对应一个第一卡槽51,另一方面指的是位置上的对应,具体是第一卡槽51相对于本体501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与第一凸块56的中心相对于本体501的底端的高度位置相同。如此,由于本体501的侧部设有第一凸块56,第一凸块56与第一凸起511能实现支撑件50较为稳固地装设分隔板10,能增强支撑件50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卡槽51处发生断裂。此外,第一凸块56抵触第二壳体30的内壁,避免本体501的侧面全部与第二壳体30的内壁发生抵触而导致角落水流动不畅,同时节省材料。
请参阅图1、图2与图8,进一步地,第一壳体20还包括与第一端板24相连的第一围板23,第二壳体30还包括与第二端板37相连的第二围板36。第二围板36套设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第一围板23与第二围板36形成与储水腔31相连通的降温腔35,降温腔35围绕燃烧腔21设置。如此,由于管型换热器的降温腔35围绕燃烧腔21设置,因此,降温腔35内的水流(温度一般在65℃左右)会包围燃烧腔21,与第一壳体20的外壁面(工作时,在燃烧腔21内燃烧温度可达1200℃左右,会对第一壳体20的壁面进行热辐射。)充分接触进行换热,有效降低第一壳体20的外侧表面温度,如此,相比于传统设备,本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通过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之间围成降温腔35,无需像传统换热器所采用的盘管形式,有效解决管路过长水阻过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降温腔35围绕燃烧腔21的外围设置应理解为:降温腔35围绕在燃烧腔21的整个外围,即360°包围在燃烧腔21,请参考图;或者,降温腔35围绕在燃烧腔21的部分外围上,即降温腔35不是360°包围燃烧腔21。此时,第二壳体30套设在第一壳体20外部时,第一壳体20的至少一外侧面与第二壳体30的至少一个内侧面贴合,导致降温腔35呈或者近似呈“C”状结构。
请参阅图1、图9与图11,图11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型换热器中的均流环60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30内并绕第一壳体20设置的均流环60。均流环60上设有至少两个均流孔61,降温腔35经均流孔61与储水腔31连通。如此,当水流流入储水腔31时,水流被均流环60阻挡,使得水流顺着均流环60表面流动,并从至少两个均流孔61中流入降温腔35中,从而使得流入降温腔35中的水流均匀分散,保证储水腔31内的水与降温腔35内的水充分混合。
请参阅图1、图8与图11,进一步地,本体501还设有与定位端53相对的自由端55,自由端55伸入到降温腔35中,且自由端55上设有卡入均流环60的第三卡槽54,均流环60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本体501的第四卡槽64。如此,均流环60可以固定装设于自由端55的第三卡槽54中,且均流环60与第二壳体30的侧壁间的密封性不受到自由端55的影响,从而能保证均流效果。
请参阅图1、图8与图11,进一步地,第三卡槽54的壁上设有第二凸起541,均流环60上设有与第二凸起541相对应的第二卡孔65,第二凸起541卡设固定于第二卡孔65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卡槽54设置于本体501的其中一侧,本体501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三卡槽54相对应的第二凸块57。如此,第二凸块57的作用类似于第一凸块56,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图8与图11,更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均流孔61围绕第一壳体20的外围均匀等间隔设置,如此,增大水流的分散度,进一步保证水流在降温腔35内混合均匀。
请参阅图1、图8与图11,具体地,均流环60为圆环状结构,均流环60的内壁形状与第一壳体20的第一围板23外壁相适应,均流环60的外壁形状与第二壳体30的第二围板36内壁相适应。
可选地,均流环60不限于是固定装设于支撑件50上,而是例如在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焊接、螺栓连接、销接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7与图9,进一步地,第二壳体30上还设有进水管32与出水管33,进水管32和出水管33均与储水腔31连通。
请参阅图7至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降温腔35与燃烧腔21位于储水腔31的上方,进水管32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上,出水管33贯穿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经过储水腔31伸入到降温腔35并与降温腔35相连通。如此,一方面,进水管32贯穿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后与储水腔31相连通,并非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对应于第二围板36)上,从而不会占据第二壳体30的侧方空间,同样地,出水管33也是贯穿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后穿过储水腔31并伸入到降温腔35中,这样第二壳体30也并不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上,也不会占据第二壳体30的侧方空间,从而能够减小管型换热器的体积尺寸。另一方面,由于燃烧腔21内的烟气经过换热管40向下排放,这样便于换热管40内壁产生的冷凝水随着烟气一起向下排放,保持较好换热效果。同时,减少换热管40内壁的积炭积灰,保持较好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进水管32不限于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上,还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上。出水管33也不限于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第二端板37上,还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壳体30的侧壁上,贯穿第二壳体30的侧壁后伸入到降温腔35中。
需要说明的是,进水管32和出水管33均可设置在第二围板36上;也可设置在第二端板37上;当然,进水管32还可设置在第二围板36上,出水管33设置在第二端板37上等。同时,第二安装孔34设置在第二端板37上,第一安装孔22设置在第一端板24上。
可选地,第一端板24在第一围板23上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同时,第二端板37在第二围板36上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卡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可采用挤压、铸造、压装、注塑等工艺。
请参阅图6至图8,具体地,第二端板37上设有折边,折边沿着第二端板37的边缘设置,折边贴合在第二围板36上,如此,在组装第二壳体30过程中,通过折边增大第二端板37与第二围板36之间的结合面积,提高第二壳体3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通过折边,也有利于提高第二端板37与第二围板36之间密封性能。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壳体30的密封性能,在折边与第二围板36之间可设置密封材料,比如:设置密封胶、密封橡胶、防水胶布等材料。
请参阅图6至图8,进一步地,第一围板23上设有第一翻边231。第二围板36上设有第二翻边361。第二围板36套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时,第二翻边361抵触在第一翻边231上,如此,使得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密封配合,保证降温腔35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只有第一围板23上设有第一翻边231,当第二围板36套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时,第二围板36的一端抵触在第一翻边231上;或者,第一围板23不设第一翻边231,第二围板36设置向内翻折的翻边,当第二围板36套在第一围板23的外部时,翻边抵触在第一围板23的侧面上。
请参阅图6至图10,进一步地,换热管40为至少两个,安装口为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22为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34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安装口、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22、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34均与至少两个换热管40一一对应设置。
请参阅图2至图5,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安装口在分隔板10上呈圆周间隔分布,且安装口为沿着分隔板10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条形口。条形口的具体形状例如可以是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参阅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管型换热器的换热管40分为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41、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42及至少两个第三换热管43,至少两个安装口分为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41一一对应设于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42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至少两个第三换热管43一一对应地设于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换热管40采用第一换热管41、第二换热管42及第三换热管43相组合的形式,第一换热管41的管口长度大于第二换热管42与第三换热管43,一方面,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减少换热管40的数量,从而便可以减少由于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34的数量,这样便能够减小换热管40与壳体的端板间焊接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焊接接口产生晶间腐蚀。
此外,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口111、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均分别在分隔板10上呈圆周间隔分布,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与第三安装口113均为沿着分隔板10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条形口,第一安装口111的长度分别大于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相邻两个第一安装口111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口112及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口113,第二安装口112的布置位置相对于第三安装口113的布置位置更加靠近分隔板10的边缘。
相应地,第一安装口111内装设的第一换热管41的管口形状相应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第二安装口112内装设的第二换热管42的管口形状相应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第三安装口113内装设的第三换热管43的管口形状相应为长方形口、长椭圆形口或腰型孔。此外,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及第三安装口113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在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口111的长度指的是第一安装口111在沿着第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上的两个相对口壁之间的距离,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定义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定义参考第一安装口111,在此不进行赘述。
如此,对于换热管40的安装,第一分隔板11上不再如传统地设置统一长度的安装口,而是调整设置为长度相对较长的第一安装口111,以及长度相对较短的第二安装口112与第三安装口113,相应地,扁状的换热管40不再采用统一口径尺寸,而是分别与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第三安装口113对应设置,也就是采用第一安装口111、第二安装口112与第三安装口113相组合的形式,能更好地在有限空间里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面积,能更好地增大换热管40的管壁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另外,第一换热管41、第二换热管42、第三换热管43也均会沿着分隔板10的径向方向设置,对分体腔311内水的流动起动扰流作用,即当水从外周流向中心,或从中心流向外周流动时,换热管40会对水流状态起改变,增加水与管壁的有效接触面积,从面提高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尺寸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此不进行限定。相应地,第二换热管42的口径尺寸与第三换热管43的口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此不进行限定。
具体而言,第二安装口112的长度尺寸与第三安装口113的长度尺寸相同,这样第二换热管42的口径尺寸与第三换热管43的口径尺寸相同,生产制造同一种尺寸型号的换热管40较为方便,使得产品生产效率提高。
参阅图8与图9,进一步地,分隔板10分为至少两个第一分隔板11(如图2至4任意一幅所示)与至少两个第二分隔板12(如图5所示)。第一分隔板11与第二分隔板12交替设于储水腔31内。第一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设有第一出水孔114,第二分隔板12的外围部位设有进水孔121。如此,在沿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出水孔114和进水孔121错位设置。因此,有效干扰储水腔31内的水流,改变水流在储水腔31内原先流动路径,延长水流在储水腔31停留时间,提高水流与换热管40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加快水温的提升速度。
请参阅图6至图8,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板11、第二分隔板12的外径大小接近第二围板36内径大小与之相配,从而相邻的第一分隔板11与第二分隔板12,及第二围板36便可以形成密封性相对较好的分体腔311。
参阅图2至图4,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上还设有导流叶片116。导流叶片116设置于第一出水孔114朝向第一分隔板11中心的一侧并相对于第一分隔板11倾斜设置,导流叶片116用于将经第一出水孔114向外流出的水流导向到第一分隔板11的边缘部位。
此外,导流叶片116起到扰流作用,可以改变通过第一出水孔114的水的流向,使水流与换热管40的管壁形成一定夹角,对管壁进行有效冲刷,减轻涡流区流动慢状态,增大水流与换热管40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参阅图2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水孔114为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6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孔114与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6一一对应设置。如此,能对管壁进行有效冲刷,减轻涡流区流动慢状态,增大水流与换热管40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孔114呈圆周间隔分布于第一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6呈圆周间隔分布于第一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上还设有第二出水孔115,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孔114绕第二出水孔115周向设置。如此,当水流流入储水腔31内时,水流不止是在第一出水孔114中实现进出,同时还同步在第二出水孔115中实现进出,进水孔121能增大进出水流的流量,并能实现对水流起到分流作用,实现水流更好地有分体腔311的中部向四周流动。
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导流叶片116与至少两个第三安装口113一一对应设置。如此,能对换热管40的管壁进行有效冲刷,减轻涡流区流动慢状态,增大水流与换热管40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参阅图3,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叶片116与第三安装口113一一对应设置指的是,一方面,一个导流叶片116对应于一个第三安装口113,另一方面,导流叶片116、第三安装口113沿着第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设置。
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请再参阅图2及图4,导流叶片116与第三安装口113为数量对应,但是导流叶片116无需与第三安装口113沿着第一分隔板11的径向方向设置,导流叶片116可以对着相邻两个第三安装口113的间隔区域。可选地,参阅图4,导流叶片116与相邻两个第三安装口113的间隔区域对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流叶片116相对于第一分隔板11倾斜设置的倾斜角度为a,a为30°至60°。如此,导流叶片116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可以改变通过该第一出水孔114的水的流向,使水流与换热管40的管壁形成一定夹角,对管壁进行有效冲刷,减轻涡流区流动慢状态,增大水流与换热管40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进水孔121沿着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由此可知,第一出水孔114与第二出水孔115设置于第一分隔板11的中部部位,进水孔121设置于第二分隔板12的边缘部位,当水流流入由第一分隔板11与第二分隔板12形成的分体腔311内时,水流在经过位于边缘部位的进水孔121进入后、再经过位于中部部位的第一出水孔114与第二出水流出,以延长水流行程,如此,使得水流与换热管40之间的换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将进水孔121设置在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使得进水孔121流出的水流能够紧贴在第一安装口111内的第一换热管41的侧壁流动,使得第一换热管41与水流之间的换热作用力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孔121沿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包括两种分布结构:一、进水孔121与第一安装口1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此时,第一安装口111的尺寸与第一换热管41的侧壁尺寸相适配;二、进水孔121与第一安装口111相通,如此,在进水孔121的制作过程中,只需将第一安装口111的尺寸扩大,使之大于第一换热管41的尺寸即可,有利于简化管型换热器的制作工序。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进水孔121与第一安装口111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的数量配置可根据实际产品而定,比如:每个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均设置至少一个进水孔121;当然,也可为只有部分第一安装口111的外围设置至少一个进水孔121等。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进水孔121设置在第二安装口112的外围,使得进水孔121流出的水流能够紧贴在第二安装口112内的第二换热管42的侧壁流动,使得第二换热管42与水流之间的换热作用力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参阅图5,进一步地,进水孔121设置于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第二分隔板12边缘的一端侧面。具体而言,每个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第一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一个进水孔121,每个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第一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端面与第一换热管41相抵触,从而能实现稳定地装设固定第一换热管41,这样也就是说第一安装口111靠近于第一分隔板11边缘的一端端面并不需要开设进水孔121,而是直接与第一换热管41的管壁相抵触,从而能实现对第一换热管41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管型换热器。
上述的燃气热水设备,由于包括上述的管型换热器,技术效果由管型换热器带来,有益效果与管型换热器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支撑件(5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50)包括本体(501),所述本体(501)设有定位块(52)和定位端(53),所述定位块(52)和所述定位端(53)用于设于管型换热器的储水腔(31)内,且所述定位块(52)和所述定位端(53)分别与所述储水腔(31)的两个相对内壁对应抵触,所述本体(501)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槽(51),所述第一卡槽(51)用于卡接装设管型换热器的分隔板(10)。
2.一种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换热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50),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壳体(20),所述第一壳体(20)内形成有燃烧腔(21),所述第一壳体(20)上设有与所述燃烧腔(21)连通的第一安装孔(22);
第二壳体(30),所述第二壳体(30)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20)的外部,所述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端板(24),所述第二壳体(30)包括与所述第一端板(24)相对的第二端板(37),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一端板(24)围成所述储水腔(31),所述定位块(52)与所述第一端板(24)相抵触,所述定位端(53)与所述第二端板(37)相抵触,所述第二壳体(30)上设有与所述储水腔(31)连通的第二安装孔(34);
分隔板(10)与换热管(40),所述分隔板(1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隔板(10)沿着所述第二壳体(3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储水腔(31)内将所述储水腔(31)分隔形成至少三个分体腔(311),所述分隔板(10)的板缘对应卡装到所述第一卡槽(51)中,所述分隔板(10)上设有与所述换热管(40)相适应的安装口,所述换热管(40)装入所述储水腔(31)内,所述换热管(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2)、所述第二安装孔(34)连通,所述换热管(40)穿设于所述安装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0)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所述本体(501)的第二卡槽(1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50)为至少两个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内,所述分隔板(10)上的所述第二卡槽(117)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槽(117)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50)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51)的壁上设有第一凸起(511),所述分隔板(1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511)相对应的第一卡孔(118),所述第一凸起(511)卡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卡孔(118)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槽(51)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本体(501)的其中一侧,所述本体(501)的另一侧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块(56),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凸块(56)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槽(51)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板(24)相连的第一围板(23),所述第二壳体(3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端板(37)相连的第二围板(36);所述第二围板(36)套设在所述第一围板(23)的外部,所述第一围板(23)与所述第二围板(36)形成与所述储水腔(31)相连通的降温腔(35),所述降温腔(35)围绕所述燃烧腔(21)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内并绕所述第一壳体(20)设置的均流环(60);所述均流环(60)上设有至少两个均流孔(61),所述降温腔(35)经所述均流孔(61)与所述储水腔(3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501)还设有与所述定位端(53)相对的自由端(55),所述自由端(55)伸入到所述降温腔(35)中,且所述自由端(55)上设有卡入所述均流环(60)的第三卡槽(54),所述均流环(60)的板缘上设有卡入所述本体(501)的第四卡槽(6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槽(54)的壁上设有第二凸起(541),所述均流环(6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541)相对应的第二卡孔(65),所述第二凸起(541)卡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卡孔(65)中。
11.一种燃气热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管型换热器。
CN202022463207.6U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Active CN214120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3207.6U CN214120903U (zh)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63207.6U CN214120903U (zh)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0903U true CN214120903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01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63207.6U Active CN214120903U (zh) 2020-10-30 2020-10-30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09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3407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6016688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10617616B (zh) 燃烧器组件和燃气热水器
CN110145860B (zh) 燃烧室结构和燃气热水器
CN214148963U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4120903U (zh) 支撑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4148962U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114459274A (zh) 扰流件、管型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8472081U (zh) 液冷组件及电池总成
CN210317442U (zh) 一种排气冷却水套结构
US11802741B2 (en) Fluid cooling device
CN111412658A (zh)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2320516U (zh)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CN113218230A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4665253U (zh) 燃烧箱及燃气热水器
CN109612304B (zh) 一种圆块石墨换热器及方法
CN215892773U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模块
CN108266888B (zh) 一种电加热器
CN216523330U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4148358U (zh) 换热组件及换热器
CN216566791U (zh) 节能型石墨列管换热器
CN216953571U (zh) 燃气换热装置及燃烧室结构
CN216203347U (zh) 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
CN215892777U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
CN220187475U (zh) 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