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20516U -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20516U
CN212320516U CN202020719905.5U CN202020719905U CN212320516U CN 212320516 U CN212320516 U CN 212320516U CN 202020719905 U CN202020719905 U CN 202020719905U CN 212320516 U CN212320516 U CN 2123205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base
water inlet
mounting hol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99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聪
潘同基
李罗标
张华平
李学研
张上兵
潘泽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990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205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205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205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将底座连接在换热壳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与换热壳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与换热壳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换热壳内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换热管或者冷却管在换热壳上的结构稳定,使得换热管或者冷却管稳定运行。同时,本流通空腔由底座与面板围合而成,这样,使得进出接头与换热管之间、换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等都有独立的连通空间,有效避免各自的水流发生串流。此外,由于底座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底座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

Description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热水设备均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换热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换热管内的水温上升。
在目前产品中,换热器上的换热直管与冷却管分别对应与进水接头、出水接头连接,以实现换热器的冷水输入、热水输出。在换热直管与进水接头之间以及冷却管与出水接头之间的连通通常采用盖板结构,将盖板结构直接盖在换热壳的外侧面;再将进水接头焊接在盖板上。然而,这种连通方式,很容易导致高温烟气破坏换热直管或者冷却管与换热壳之间的焊接结构,导致水直接漏至换热壳内。同时,该连通结构,也很容易导致水在换热壳表面发生串水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其能有效地避免高温烟气易破坏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上的密封性,避免换热壳内发生漏水现象;同时,也有效解决换热壳表面的串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有效地避免高温烟气易破坏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上的密封性,避免换热壳内发生漏水现象;同时,也有效解决换热壳表面的串水问题。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所述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插入换热管或者冷却管,所述底座用于与所述换热管或者所述冷却管密封连接,且所述底座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的外侧面;及面板,所述面板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面板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的流通空腔,所述面板上设有与所述流通空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插入进出水接头,且所述面板用于与所述进出水接头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通过第一安装孔套在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上;再将进出水接头插入第二安装孔中,使得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与进出水接头之间通过流通空腔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密封连接。由于本方案将底座连接在换热壳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与换热壳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与换热壳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换热壳内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换热管或者冷却管在换热壳上的结构稳定,使得换热管或者冷却管稳定运行。同时,本流通空腔由底座与面板围合而成,这样,使得进出接头与换热管之间、换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等都有独立的连通空间,有效避免各自的水流发生串流。此外,由于底座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底座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朝向所述流通空腔的一侧设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沿着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用于与所述进出水接头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由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边缘向所述流通空腔内折弯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流通空腔的一侧设有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用于与所述换热管或者所述冷却管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焊接部由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缘向所述流通空腔内折弯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背向所述流通空腔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一倒角部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部用于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换热壳上的第二倒角部之间形成容纳缝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背向所述流通空腔一侧面用于与所述进出水接头的连接板贴合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为至少两个,所述面板和/或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流通空腔一侧上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用于对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水进行导流。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进出水接头、换热管、冷却管、换热壳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所述进出水接头分为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冷却管均位于所述换热壳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冷却管的两端穿出所述换热壳外,并与所述换热壳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冷却管通过所述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二接头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通过第一安装孔套在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上;再将进出水接头插入第二安装孔中,使得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与进出水接头之间通过流通空腔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一侧面与换热壳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密封连接。由于本方案将底座连接在换热壳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与换热壳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与换热壳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换热壳内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换热管或者冷却管在换热壳上的结构稳定,使得换热管或者冷却管稳定运行。同时,本流通空腔由底座与面板围合而成,这样,使得进出接头与换热管之间、换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等都有独立的连通空间,有效避免各自的水流发生串流。此外,由于底座与换热壳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底座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底座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或者冷却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与冷却管配合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10、底座;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二焊接部;1121、第一倒角部;113、第一翻边;120、面板;121、第二安装孔;122、第一焊接部;123、第二翻边;130、流通空腔;140、容纳缝隙;150、导流板;200、换热壳;210、第一端板;220、第二端板;230、第一侧板;240、第二侧板;250、第三焊接部;251、第二倒角部;300、进出水接头;310、连接板;320、第一接头;330、第二接头;400、换热管;410、换热管的连通结构;500、冷却管;510、冷却管的连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5,一种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包括:底座110与面板120。底座11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1。第一安装孔111用于插入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底座110用于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密封连接,且底座110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面板120连接在底座110上,且面板120与底座110围合形成与第一安装孔111连通的流通空腔130,面板120上设有与流通空腔130连通的第二安装孔121。第二安装孔121用于插入进出水接头300,且面板120用于与进出水接头300密封连接。
上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110通过第一安装孔111套在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上;再将进出水接头300插入第二安装孔121中,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与进出水接头300之间通过流通空腔130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110一侧面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密封连接。由于本方案将底座110连接在换热壳200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130与换热壳200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110与换热壳200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200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换热壳200内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在换热壳200上的结构稳定,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稳定运行。同时,本流通空腔130由底座110与面板120围合而成,这样,使得进出接头与换热管400之间、换热管400与换热管400之间等都有独立的连通空间,有效避免各自的水流发生串流。此外,由于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130内的水会通过底座110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200的表面高温对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密封连接应理解为: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插入第一安装孔111中,或多或少与第一安装孔111的孔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通过密封连接方式,将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连接,且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与第一安装孔111的孔壁之间的缝隙封闭。其中,密封连接的方式可为焊接、橡胶垫圈与螺母组合结构、结构胶粘接等。同样,面板120与进出水接头300密封连接应理解为:进出水接头300插入第二安装孔121中,或多或少与第二安装孔121的孔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通过密封连接方式,将面板120与进出水接头300之间连接,且使得进出水接头300与第二安装孔121的孔壁之间的缝隙封闭。
具体地,请参考图1与图5,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进行焊接,同时,面板120与进出水接头300焊接。其中,底座110的焊接部分可为第一安装孔111的孔壁;也可为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上的凸台结构。同时,底座110与面板120均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使得换热器的抗氧化性能大大增强,有利于增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还需说明的是,底座110通过第一安装孔111套在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上时,可通过胀管工艺,对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冷态扩张,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与第一安装孔111之间保持径向压力,实现两者紧密连接,从而使得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
可选地,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连接可为焊接、粘接、螺栓连接、卡接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2与图3,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以及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均进行焊接。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在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伸出换热壳200外的部分上装上焊料;再将底座110套在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上;接着,在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装入焊料;装入后,将底座110压紧在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并对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进行胀管工艺,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与底座110稳定结合;最后,在底座110上装上焊料,再将面板120装在底座110上,并将换热器进入焊炉中进行焊接。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4,第一安装孔111与第二安装孔121错开设置,有效避免第一安装孔111与第二安装孔121之间的水流处于直流直通状态,使得从第一安装孔111或者第二安装孔121处输送的水先进入流通空腔130内,再对应从第二安装孔121或者第一安装孔111中输出,如此,保证输入的水在流通空腔130内充分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使得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降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面板120朝向流通空腔130的一侧设有第一焊接部122,第一焊接部122沿着第二安装孔121的边缘设置,第一焊接部122用于与进出水接头300焊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焊接部122呈环状结构。当进出水接头300插入第二安装孔121中时,进出水接头300一部分也插入第一焊接部122内;通过将第一焊接部122与进出水接头300进行焊接,有效增加了面板120与进出水接头300之间的焊接面积,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一焊接部122与进出水接头30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面板120与进出水接头30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具体地,第一焊接部122沿第二安装孔121的边缘形成的孔与进出水接头300的尺寸相适配,即,第一焊接部122与进出水接头300紧密配合。同时,第一焊接部122围成的孔、第二安装孔121及进出水接头300均呈或者近似呈圆形。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一焊接部122由第二安装孔121的边缘向流通空腔130内折弯形成,使得第一焊接部122与面板120为一体化结构,不仅简化第一焊接部122的制作工艺,而且还有利于增强第一焊接部122与面板120之间的结构强度,提高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底座110朝向流通空腔130的一侧设有第二焊接部112,第二焊接部112沿着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第二焊接部112用于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焊接。同理,有效增加了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焊接面积,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二焊接部112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具体地,第二焊接部112沿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形成的孔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的尺寸相适配,即,第二焊接部112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紧密配合。同时,第二焊接部112围成的孔、第一安装孔111及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均呈或者近似呈椭圆形。
进一步,请参考图1,第二焊接部112由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向流通空腔130内折弯形成,如此,有利于增强第二焊接部112与底座110之间的结构强度,提高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图3,底座110背向流通空腔13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121。第一倒角部1121沿着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第一倒角部1121用于与换热壳200上的外侧面或者换热壳200上的第二倒角部251之间形成容纳缝隙140。由此可知,当底座110套接在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上,并压紧在换热壳200时,第一倒角部1121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或者换热壳200上的第二倒角部251之间会形成容纳缝隙140,方便作业人员将焊料装入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进一步提高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焊接可靠性。同时,本实施例将底座110焊接在换热壳200上,使得流通空腔130与换热壳200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110与换热壳200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200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110与冷却管500之间而导致两者之间的焊接被氧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容纳缝隙140可单独由第一倒角部1121构成,也可由第一倒角部1121与第二倒角部251共同形成。当容纳缝隙140由第一倒角部1121单独形成时,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则没有倒角部结构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底座110与面板120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3,且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3均围绕流通空腔130设置。第二翻边123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或者外部,如此,通过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3套接,增加底座110与面板120之间的焊接面积,保证面板120与底座110紧密结合,避免流通空腔130内的水从面板120与底座110之间渗漏出。同时,分别在底座110与面板120上增设翻边,有利于增加流通空腔130内的空间,提高水流流通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翻边123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或者外部应理解为: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3均围绕流通空腔130设置,因此,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3均呈环状结构,当第二翻边123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时,第一翻边113的环内面积大于第二翻边123的环内面积;当第二翻边123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外部时,第一翻边113的环内面积小于第二翻边123的环内面积。
具体地,第二翻边123套接在第一翻边113的内部,这样,在焊接过程中,方便作业人员对第一翻边113与第二翻边123之间进行焊接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底座110背向流通空腔130一侧面用于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设置。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底座110一侧面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平面度相适配,当底座110压紧在换热壳200上时,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接触更加紧密,这样,使得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之间的换热效果更佳,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换热壳200上的表面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面板120背向流通空腔130一侧面用于与进出水接头300的连接板310贴合设置,如此,将面板120与连接板310贴合,有利于热量的传递。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进出水接头300与面板120之间结构的紧凑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6,第一安装孔111为至少两个。面板120和/或底座110朝向流通空腔130一侧上设有导流板150。导流板150用于对第一安装孔111与第二安装孔121之间水进行导流,如此,通过导流板150,使得流通空腔130内的水流更加平稳。
具体地,第一安装孔111为两个,两个第一安装孔111分别对应插入两个冷却管500,这样,使得两个冷却管500中的水在流通空腔130内汇流,并集中从第二安装孔121处排出。
进一步地,导流板150为面板120和/或底座110朝向流通空腔130内凹形成环形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5,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进出水接头300、换热管400、冷却管500、换热壳200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进出水接头300分为第一接头320与第二接头330。换热管400与冷却管500均位于换热壳200内。换热管400与冷却管500的两端穿出换热壳200外,并与换热壳200密封连接,换热管400与冷却管500通过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分别对应与第一接头320、第二接头330连通。
上述的换热器,采用以上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在组装过程中,将底座110通过第一安装孔111套在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上;再将进出水接头300插入第二安装孔121中,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与进出水接头300之间通过流通空腔130实现连通;接着,将底座110一侧面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贴合固定;最后,将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密封连接。由于本方案将底座110连接在换热壳200上,因此,使得流通空腔130与换热壳200内之间构成两层密封结构,即:底座110与换热壳200的侧壁,有效防止换热壳200内的高温烟气渗入至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而易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被氧化破坏,有效解决换热壳200内发生漏水问题,如此,保证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在换热壳200上的结构稳定,使得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稳定运行。同时,本流通空腔130由底座110与面板120围合而成,这样,使得进出接头与换热管400之间、换热管400与换热管400之间等都有独立的连通空间,有效避免各自的水流发生串流。此外,由于底座110与换热壳200保持贴合接触状态,因此,流通空腔130内的水会通过底座110吸收换热壳200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200的表面高温对底座11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连通结构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换热壳200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三焊接部250。第三焊接部250围绕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设置,且第三焊接部25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焊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三焊接部250呈环状结构。当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穿出换热壳200外时,将第三焊接部25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进行焊接,增加换热壳20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焊接面积,如此,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三焊接部25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换热壳200与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气现象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6,换热壳200包括第一端板210、第二端板220及连接在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之间的第一侧板230及第二侧板240,换热管400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同时,换热管400具有两排,一排中具有多个换热管400,且两排中的换热管400相互错开分布。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6,第一接头320通过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与一个换热管400连通;第二接头330通过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与两个换热管400连通。同时,换热器还包括冷水管的连通结构与换热管的连通结构410,冷水管的连通结构用于冷水管与冷水管之间的连通,换热管的连通结构410用于换热管400与换热管400之间的连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包括:
底座(110),所述底座(11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1),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用于插入换热管(400)或者冷却管(500),所述底座(110)用于与所述换热管(400)或者所述冷却管(500)密封连接,且所述底座(110)一侧面用于贴合固定于换热壳(200)的外侧面;及
面板(120),所述面板(120)连接在所述底座(110)上,且所述面板(120)与所述底座(110)围合形成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连通的流通空腔(130),所述面板(120)上设有与所述流通空腔(130)连通的第二安装孔(121),所述第二安装孔(121)用于插入进出水接头(300),且所述面板(120)用于与所述进出水接头(300)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21)错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20)朝向所述流通空腔(130)的一侧设有第一焊接部(122),所述第一焊接部(122)沿着所述第二安装孔(12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122)用于与所述进出水接头(300)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122)由所述第二安装孔(121)的边缘向所述流通空腔(130)内折弯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0)朝向所述流通空腔(130)的一侧设有第二焊接部(112),所述第二焊接部(112)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112)用于与所述换热管(400)或者所述冷却管(500)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接部(112)由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向所述流通空腔(130)内折弯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0)背向所述流通空腔(13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121),所述第一倒角部(1121)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部(1121)用于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换热壳(200)上的第二倒角部(251)之间形成容纳缝隙(140)。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20)背向所述流通空腔(130)一侧面用于与所述进出水接头(300)的连接板(310)贴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为至少两个,所述面板(120)和/或所述底座(110)朝向所述流通空腔(130)一侧上设有导流板(150),所述导流板(150)用于对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21)之间水进行导流。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进出水接头(300)、换热管(400)、冷却管(500)、换热壳(200)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所述进出水接头(300)分为第一接头(320)与第二接头(330),所述换热管(400)与所述冷却管(500)均位于所述换热壳(200)内,所述换热管(400)与所述冷却管(500)的两端穿出所述换热壳(200)外,并与所述换热壳(200)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400)与所述冷却管(500)通过所述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100)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接头(320)、所述第二接头(330)连通。
CN202020719905.5U 2020-04-30 2020-04-30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Active CN2123205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9905.5U CN212320516U (zh) 2020-04-30 2020-04-30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9905.5U CN212320516U (zh) 2020-04-30 2020-04-30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20516U true CN212320516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4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9905.5U Active CN212320516U (zh) 2020-04-30 2020-04-30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205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6982A1 (zh) * 2021-04-01 2022-10-06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设备的水箱组件以及加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6982A1 (zh) * 2021-04-01 2022-10-06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设备的水箱组件以及加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20516U (zh)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US20210135305A1 (en) Full perimiter cylindrical cell battery carrier
CN111412658A (zh)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2721078U (zh) 冷却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CN217383905U (zh) 一种加热器及加热罐
CN212720309U (zh)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5114158U (zh) 导流装置及换热器
CN212340043U (zh) 换热管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CN213902024U (zh) 壳管换热器
CN109612304B (zh) 一种圆块石墨换热器及方法
CN113644336B (zh) 电池箱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2339639U (zh)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0553724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213119528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2720310U (zh)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5491209U (zh) 换热器和净水机
CN214665253U (zh) 燃烧箱及燃气热水器
CN215491208U (zh) 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和净水机
CN214148359U (zh) 换热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CN220250768U (zh) 一种新型螺旋板换热器
CN215571221U (zh) 一种双胆电热水器
CN212132901U (zh) 换热板组与换热器
CN213931464U (zh) 一种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727573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换热组件
CN218270353U (zh) 用于换热器的法兰结构及液体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