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0310U -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0310U
CN212720310U CN202020719902.1U CN202020719902U CN212720310U CN 212720310 U CN212720310 U CN 212720310U CN 202020719902 U CN202020719902 U CN 202020719902U CN 212720310 U CN212720310 U CN 212720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avity
heat exchanger
flow
flu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99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聪
张上兵
潘同基
李罗标
王作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99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0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0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0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在换热壳内设置两组以上的换热管组,并将换热管组按照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当高温烟气进入换热壳内,并进行流动时,高温烟气会逐一流经不同层的换热管组,以便换热通路内的水进行换热作业。由于相邻两组换热管组中,不同层之间的换热管相互错位布置,因此,当高温烟气流经上层换热管时,会被下层的换热管阻挡,使得高温烟气向周边扩散,减缓高温烟气通过换热壳的速度,使得换热通路内的水有充分时间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大大提升了显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如此,有利于提高显热换热器在热水设备中的换热效率占比,从而减少潜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占比,使得热水设备内的结构得到优化。

Description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背景技术
燃气热水设备经过几十年发展,产品处于成熟期阶段,因出热水快,节能、舒适且方便等诸多优点深受广大用户喜爱,这为行业技术发展提供良好应用环境。为了保证热水设备的整体换热效率,通常采用显热换热器与潜热换热器组合方式。其中,显热为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潜热为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潜热换热器大部分也称为冷凝器,通常为板式换热结构。
在传统热水设备中,显热换热器与潜热换热器按照一定配比进行配置,即,潜热换热器需要一定的规格以满足热水设备的整体换热效率。同时,为避免潜热换热器因焊接腐蚀而出现漏水隐患,目前技术多采用镍基焊料。然而潜热换热器在结构设计上相对显热换热器较为复杂,焊料用量难以控制,焊料成本高,综合导致热水设备整体制造成本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显热换热器,在保证整体换热效率前提下,优化热水设备的结构配比,有效降低整机制造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水设备,在保证整体换热效率前提下,优化热水设备的结构配比,有效降低整机制造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显热换热器,所述显热换热器包括:换热壳;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装设于所述换热壳,至少两组所述换热管组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组所述换热管组中,一组中的所述换热管与另一组中的所述换热管错位分布;及盖板,所述换热壳的相对两侧面均装有所述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一流通空腔,所述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流通空腔连通以形成换热通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显热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本显热换热器设置两组以上的换热管组,并将换热管组按照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当高温烟气进入换热壳内,并进行流动时,高温烟气会逐一流经不同层的换热管组,以便换热通路内的水进行换热作业。由于相邻两组换热管组中,不同层之间的换热管相互错位布置,因此,当高温烟气流经上层换热管时,会被下层的换热管阻挡,使得高温烟气向周边扩散,减缓高温烟气通过换热壳的速度,使得换热通路内的水有充分时间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大大提升了显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如此,有利于提高显热换热器在热水设备中的换热效率占比,从而减少潜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占比,使得热水设备内的结构得到优化,有效降低整机制造成本,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通空腔的相对两腔壁中,至少一腔壁上设有第一凸部,且所述第一凸部位于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如此,使得第一流通空腔的至少一腔壁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状,改善第一流通空腔的腔壁上的受力分布,提高第一流通空腔的腔壁的抗水压形变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通空腔的相对两腔壁均设有所述第一凸部,两个所述第一凸部正对设置。如此,使得盖板的抗形变能力更强,使得潜热换热器的密封性能更好、以及使用寿命更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背向所述换热壳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压包,所述第一压包内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腔,所述第一压包包括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由所述第一压包的一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流通空腔内凸起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热换热器还包括冷却管组,所述换热壳内沿烟气流动方向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与换热腔,所述换热管组装设在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所述冷却管组装设在所述冷却腔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组均与所述换热通路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组为两组,其中一侧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流通空腔,两组所述冷却管组中的冷却管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流通空腔连通,其中一组所述冷却管组中的冷却管均与所述换热通路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通空腔的相对两腔壁中,至少一腔壁上设有第二凸部,且所述第二凸部位于两个所述冷却管之间。如此,改善第二流通空腔的腔壁上的受力分布,提高第二流通空腔的腔壁的抗水压形变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部沿着所述第二流通空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上还设有第三流通空腔,所述第三流通空腔用于将所述冷却管组与出水接头连通;或者,将所述换热通路一端与进水接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热换热器还包括热交换片,所述热交换片位于所述换热壳内,且所述换热管组均安装在所述热交换片上。如此,通过热交换片,增加换热管与高温烟气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之间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出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热水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热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水设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显热换热器,在换热壳内设置两组以上的换热管组,并将换热管组按照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当高温烟气进入换热壳内,并进行流动时,高温烟气会逐一流经不同层的换热管组,以便换热通路内的水进行换热作业。由于相邻两组换热管组中,不同层之间的换热管相互错位布置,因此,当高温烟气流经上层换热管时,会被下层的换热管阻挡,使得高温烟气向周边扩散,减缓高温烟气通过换热壳的速度,使得换热通路内的水有充分时间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大大提升了显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如此,有利于提高显热换热器在热水设备中的换热效率占比,从而减少潜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占比,使得热水设备内的结构得到优化,有效降低整机制造成本,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热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热换热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其中一个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另一个盖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盖板,110、第一压包,111、第一流通空腔,112、第一凸部,120、第二压包,121、第二流通空腔,122、第二凸部,130、第三压包,131、第三流通空腔,1311、第一分体腔,1312、第二分体腔,132、安装孔,133、分隔槽,134、第三凸部,140、第四压包,141、第四流通空腔,200、换热壳,210、第一端板,220、第二端板,230、第一侧板,231、安装槽,240、第二侧板,250、第一焊接部,260、第二焊接部,270、挡烟板,280、冷却腔,290、换热腔,300、换热管组,310、换热管,320、换热通路,400、冷却管组,410、冷却管,500、进水接头,600、出水接头,700、热交换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组,例如两组,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组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组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及图3,一种显热换热器,显热换热器包括:换热壳200、换热管组300及盖板100。换热管组300装设于换热壳200。至少两组换热管组300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组换热管组300 中,一组中的换热管310与另一组中的换热管310错位分布。换热壳200的相对两侧面均装有盖板100,盖板100上设有第一流通空腔111,换热管组300中的换热管310之间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连通以形成换热通路320。
上述的显热换热器,本实施例设置两组以上的换热管组300,并将换热管组 300按照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当高温烟气进入换热壳200内,并进行流动时,高温烟气会逐一流经不同层的换热管组300,以便换热通路320内的水进行换热作业。由于相邻两组换热管组300中,不同层之间的换热管310相互错位布置,因此,当高温烟气流经上层换热管310时,会被下层的换热管310 阻挡,使得高温烟气向周边扩散,减缓高温烟气通过换热壳200的速度,使得换热通路320内的水有充分时间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大大提升了显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如此,有利于提高显热换热器在热水设备中的换热效率占比,从而减少潜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占比,使得热水设备内的结构得到优化,有效降低整机制造成本,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显热换热器具体组装过程中,将换热管组300安装在换热壳200 内,并将换热管310的两端分别穿出换热壳200;接着,将盖板100分别盖在换热壳200的相对两侧面,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使得换热管310与换热管310 之间实现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32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热是指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而显热换热器则利用这种热量获得热水的换热设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烟气流动方向,以图1为例,烟气流动方向为图1中S表示的方向。
还需说明的是,换热管组300为由一根或者多根换热管310组成。同时,换热管组300中的换热管310之间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320应理解为:换热管310与换热管310之间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连通,形成一条换热通路320,使得水流从其中一根换热管310一端进入,流经所有换热管310,并从最后一根换热管310一端流出。至于换热管310与换热管310之间具体如何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实现连通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比如:先将同一组的换热管310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连通,再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实现不同组的换热管310串联;或者,先将不同组的换热管310通过第一流通空腔111连通,再将流通后的换热管310进行串联;又或者,在连通过程中,同一组的换热管310与不同组的换热管310相互交叉连通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1,换热壳200内设有第一焊接部250,第一焊接部250 绕换热管310的周向设置,第一焊接部250与换热管310焊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焊接部250呈环状结构。当换热管310一端穿出换热壳200时,将第一焊接部250与换热管310进行焊接,如此,有效增加了换热壳200与换热管310之间的焊接面积,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一焊接部 250与换热管31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换热壳200与换热管31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一流通空腔111的相对两腔壁中,至少一腔壁上设有第一凸部112,且第一凸部112位于两个换热管310之间,如此,在第一流通空腔111的腔壁上设置第一凸部112,使得第一流通空腔111的至少一腔壁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状,改善第一流通空腔111的腔壁上的受力分布,提高第一流通空腔111的腔壁的抗水压形变能力,从而使得第一流通空腔111在满足一定水流量要求的前提下,减小因水压而发生的结构变形量,进而有利于提高潜热换热器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
具体地,请参考图3,第一凸部112朝向第一流通空腔111的一侧面为弧形面,如此,保证第一流通空腔111中的水流顺着第一凸部112表面流动时,水流更加平稳、顺畅。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一流通空腔111的相对两腔壁均设有第一凸部 112。两个第一凸部112正对设置,如此,使得盖板100的抗形变能力更强,使得潜热换热器的密封性能更好、以及使用寿命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一凸部112正对设置应理解为:两个第一凸部112 在第一流通空腔111内相对设置,两者位置没有错位或者基本没有错位,且两者之间形成一条相对较窄的通道。具体结构可参考图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盖板100背向换热壳20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压包110。第一压包110内围合形成第一流通空腔111,第一压包110包括第一凸部112,第一凸部112由第一压包110的一侧壁朝向第一流通空腔111内凸起形成。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凸部112与第一压包110为一体化结构,这样,不仅简化第一凸部112在第一压包110上的成型工艺,而且还提高第一凸部112与第一压包110之间结构强度,使得第一凸部112与第一压包110能够承受更大的水压,提高潜热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第一凸部112在凸起过程中,第一压包110的外侧面上也相应形成凹槽结构。其中,凹槽结构的弧度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以及第一压包110的长宽比而具体设计。
具体地,第一压包110由盖板100沿远离换热壳200的方向外凸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显热换热器还包括冷却管组400。换热壳200内沿烟气流动方向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80与换热腔290。换热管组 300装设在换热腔290的腔壁上。冷却管组400装设在冷却腔280的腔壁上,且冷却管组400均与换热通路320一端连通。由此可知,换热通路320中水进过换热后,会流入冷却管组400内;进入冷却管组400内的水会对换热壳200进行冷却降温,降低换热壳200的表面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管组400为由一根或者多根冷却管410组成。同时,冷却管组400安装在冷却腔280的方式为:将冷却管组400装入冷却腔280内;再将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壳200;接着,将将换热壳200与冷却管410进行密封连接。其中,密封连接可为焊接、橡胶垫圈与螺母组合结构、结构胶粘接等。
具体地,请参考图1,冷却腔280的腔壁上设有第二焊接部260,第二焊接部260绕冷却管410的周向设置,第二焊接部260与冷却管410焊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二焊接部260呈环状结构。当冷却管410一端穿出换热壳200 时,将第二焊接部260与冷却管410进行焊接,如此,有效增加了换热壳200 与冷却管410之间的焊接面积,大大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同时,将第二焊接部260与冷却管410进行焊接,也有效增加换热壳200与冷却管410之间的密封面积,进一步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冷却管组400为两组。其中一侧盖板100上设有第二流通空腔121。两组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之间通过第二流通空腔121 连通。其中一组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均与换热通路320的一端连通。由此可知,两组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为并联方式连通。水从换热通路 320排出后,会统一流入一组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中;再经由对应的第二流通空腔121,流入另一组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中;最后,分别从一根或者多根冷却管410同时排出。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二流通空腔121的相对两腔壁中,至少一腔壁上设有第二凸部122,且第二凸部122位于两个冷却管410之间。如此,在第二流通空腔121的腔壁上设置第二凸部122,使得第二流通空腔121的至少一腔壁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状,改善第二流通空腔121的腔壁上的受力分布,提高第二流通空腔121的腔壁的抗水压形变能力。
具体地,请参考图3,第二凸部122朝向第二流通空腔121的一侧面为弧形面,如此,保证第二流通空腔121中的水流顺着第二凸部122表面流动时,水流更加平稳、顺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冷却腔280的相对两腔壁上均设有安装槽 231,安装槽231分别用于装入冷却管41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31的槽壁与冷却管410的侧面相适配,如此,使得冷却管410更好地贴合在冷却腔 280的腔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盖板100背向换热壳20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压包120。第二压包120内围合形成第二流通空腔121,且第二凸部122由第二压包120的一侧壁朝向第二流通空腔121内凸起形成。如此,使得第二凸部 122与第二压包120之间结构强度,从而使得第二凸部122与第二压包120能够承受更大的水压,有利于提高潜热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请参考图3,第二压包120由盖板100沿远离换热壳200的方向外凸形成。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二凸部122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凸部122 沿着第二压包1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及图4,盖板100上还设有第三流通空腔131,第三流通空腔131用于将冷却管组400与出水接头600连通;或者,将换热通路320一端与进水接头500连通。由此可知,通过第三流通空腔131,可将冷却管组400与出水接头600以及换热通路320一端与进水接头500连通,如此,在换热过程中,水从进水接头500流入换热通路320一端;在换热通路 320内流动,并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接着,从换热通路320一端流入冷却管410中,此时,水在冷却管410中与换热壳200进行热交换,使得换热壳200表面温度降低;最后,从冷却管410流入出水接头600中,并由出水接头600输出,以供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4,盖板100背向换热壳20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三压包130。第三压包130内围合形成第三流通空腔131,且第三压包130的一侧壁朝向第三流通空腔131内凸起形成第三凸部134,如此,有利于提升第三压包130的抗形变能力,从而提高潜热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三压包130由盖板100沿远离换热壳200的方向外凸形成。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与图4,第三压包130上设有与第三流通空腔131 连通的安装孔132,安装孔132用于与进水接头500或者出水接头600连通。且安装孔132与换热通路320一端或者冷却管410一端错位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图4,其中一侧盖板100的第三压包130上设有分隔槽133,分隔槽133将第三流通空腔131分隔成连通的第一分体腔1311 与第二分体腔1312,第一分体腔1311与第二分体腔1312分别与其中一组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盖板100背向换热壳20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四压包140。第四压包140内围合形成第四流通空腔141,第四流通空腔141用于将换热通路320一端与其中一组冷却管组400连通,如此,通过第四压包140,实现换热管310与冷却管410之间水路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显热换热器还包括热交换片700。热交换片 700位于换热壳200内,且换热管组均安装在热交换片700上,如此,通过热交换片700,增加换热管310与高温烟气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管310的换热效率。同时,通过热交换片700,使得散热管稳定安装在换热壳20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换热壳200包括第一端板210、第二端板220 及连接在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之间的第一侧板230及第二侧板240。换热管310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
具体地,请参考图2,换热管310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 220。同时,冷却管410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此外,安装槽231分别开设在第一侧板230与第二侧板240,且第一侧板230与第二侧板240上均设有挡烟板27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及图3,一种热水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显热换热器。
上述的热水设备,采用以上显热换热器,在换热壳200内设置两组以上的换热管组300,并将换热管组300按照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当高温烟气进入换热壳200内,并进行流动时,高温烟气会逐一流经不同层的换热管组 300,以便换热通路320内的水进行换热作业。由于相邻两组换热管组300中,不同层之间的换热管310相互错位布置,因此,当高温烟气流经上层换热管310 时,会被下层的换热管310阻挡,使得高温烟气向周边扩散,减缓高温烟气通过换热壳200的速度,使得换热通路320内的水有充分时间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大大提升了显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如此,有利于提高显热换热器在热水设备中的换热效率占比,从而减少潜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占比,使得热水设备内的结构得到优化,有效降低整机制造成本,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热水设备可为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炉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热换热器包括:
换热壳(200);
换热管组(300),所述换热管组(300)装设于所述换热壳(200),至少两组所述换热管组(300)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组所述换热管组(300)中,一组中的换热管(310)与另一组中的换热管(310)错位分布;及
盖板(100),所述换热壳(200)的相对两侧面均装有所述盖板(100),所述盖板(100)上设有第一流通空腔(111),所述换热管组(300)中的换热管(31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11)连通以形成换热通路(3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11)的相对两腔壁中,至少一腔壁上设有第一凸部(112),且所述第一凸部(112)位于两个所述换热管(3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11)的相对两腔壁均设有所述第一凸部(112),两个所述第一凸部(112)正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00)背向所述换热壳(20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压包(110),所述第一压包(110)包括所述第一凸部(112),所述第一压包(110)内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11),且所述第一凸部(112)由所述第一压包(110)的一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11)内凸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热换热器还包括冷却管组(400),所述换热壳(200)内沿烟气流动方向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80)与换热腔(290),所述换热管组(300)装设在所述换热腔(290)的腔壁上,所述冷却管组(400)装设在所述冷却腔(280)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组(400)均与所述换热通路(320)一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组(400)为两组,其中一侧所述盖板(100)上设有第二流通空腔(121),两组所述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流通空腔(121)连通,其中一组所述冷却管组(400)中的冷却管(410)均与所述换热通路(320)的一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通空腔(121)的相对两腔壁中,至少一腔壁上设有第二凸部(122),且所述第二凸部(122)位于两个所述冷却管(4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122)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凸部(122)沿着所述第二流通空腔(1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00)上还设有第三流通空腔(131),所述第三流通空腔(131)用于将所述冷却管组(400)与出水接头(600)连通;或者,将所述换热通路(320)一端与进水接头(500)连通。
10.一种热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热换热器。
CN202020719902.1U 2020-04-30 2020-04-30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Active CN212720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9902.1U CN212720310U (zh) 2020-04-30 2020-04-30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9902.1U CN212720310U (zh) 2020-04-30 2020-04-30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0310U true CN212720310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44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9902.1U Active CN212720310U (zh) 2020-04-30 2020-04-30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0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42696U (zh) 一种具有增大电池模组冷却面积的口琴管结构液冷板
CN109599640B (zh) 一种圆柱形动力电池模组液体热管理方案
CN212720310U (zh) 显热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1739967U (zh) 一种板式组合换热器
CN210425515U (zh) 高效电加热器
CN212339639U (zh)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110726314A (zh) 一种螺旋扁管换热器
CN214371878U (zh) 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CN212132901U (zh) 换热板组与换热器
CN209894020U (zh) 一种燃气轮机燃气空气换热芯及换热器
CN212320516U (zh)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CN212299442U (zh) 换热件、换热结构及热水器
CN209783360U (zh) 一种管翅式换热器
CN210092290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204350U (zh) 换热片、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2842199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5766640U (zh) 一种深度余热利用板式换热器
CN220474721U (zh)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N217483300U (zh) 一种采暖机节能式翅片换热器
CN216869266U (zh) 一种高效波节管换热器
CN219572767U (zh) 一种整体式联排热管换热器组件
CN214470241U (zh) 一种双通道壁挂炉热交换器
CN212567063U (zh) 换热件及加热器具
CN216432606U (zh) 管壳换热器
CN218120206U (zh) 燃气热水器及其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