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4721U -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4721U
CN220474721U CN202321879310.6U CN202321879310U CN220474721U CN 220474721 U CN220474721 U CN 220474721U CN 202321879310 U CN202321879310 U CN 202321879310U CN 220474721 U CN220474721 U CN 220474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late
medium
cavity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793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杰
杨友进
徐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793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4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4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4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该换热板包括:壳体和翅片,壳体内形成换热腔,壳体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换热腔位于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之间,壳体上开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均与换热腔相连通;翅片设置在换热腔内,翅片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板部,翅片的另一端固定于与第一板部相对设置的对侧板部,且翅片与第一板部、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板,第一板部和对侧板部在受到挤压力时,能够挤压翅片变形,翅片与第一板部、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

Description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池液冷技术多为间接式液冷,即电池通过导热垫或导热胶形式接触液冷板,液冷板内布置流道,冷却介质在流道内流动时带走电池的热量。根据液冷板的摆放位置可分为底部冷板和侧面冷板,侧面冷板与电池的接触面积大,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的最高温度,提升电池均温性和充放电效率。但电池老化过程中会膨胀,直接贴附的侧面冷板会在膨胀力的作用下挤压变形,存在破裂漏液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板,可吸收电池膨胀时对换热板产生的挤压力,降低换热板破损漏液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板的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包括:壳体和翅片,所述壳体内形成换热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均与所述换热腔相连通;所述翅片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所述翅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翅片的另一端固定于与所述第一板部相对设置的对侧板部,且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一板部、所述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通过将翅片设置成与第一板部、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使得换热板的整体刚性小,换热板的第一板部和对侧板部在受到挤压力时,能够挤压翅片变形,翅片与第一板部、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一板部之间的夹角为30°~60°,所述翅片与所述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为30°~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腔为单层腔,所述第二板部形成为所述对侧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腔包括多层换热分腔,相邻两层所述换热分腔通过隔板分隔开,至少与所述第一板部接触的所述换热分腔内设有所述翅片,所述隔板形成为所述对侧板部,所述翅片与所述隔板相连且与所述隔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相邻两层所述换热分腔内均设有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一板部分离开的所述换热分腔内的翅片固定于所述隔板且与所述隔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相邻两层所述换热腔内的翅片倾斜角度相同;或,相邻两层所述换热腔内的翅片倾斜角度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本体部和集流部,所述换热腔包括形成在所述本体部内的本体腔和形成在所述集流部内的集流腔,所述集流腔与所述本体腔相连通,所述翅片设置在所述本体腔内,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设置在所述集流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流腔包括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另一端,所述介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腔的腔壁上,所述介质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腔的腔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流腔包括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另一端;所述换热腔包括第一换热分腔和第二换热分腔,所述介质进口包括介质第一进口和介质第二进口,所述介质出口包括介质第一出口和介质第二出口,所述介质第一进口和所述介质第一出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连通,所述介质第二进口和所述介质第二出口均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连通,所述介质第一进口和所述介质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腔的腔壁上,所述介质第二进口和所述介质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腔的腔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介质第一进口和所述介质第一出口的连线相交于所述介质第二进口和所述介质第二出口的连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腔包括多层换热分腔,相邻两层所述换热分腔通过隔板分隔开,同一层的所述集流腔与所述本体腔相连通;所述隔板包括隔板本体、第一进口翻边、第二进口翻边、第一出口翻边和第二出口翻边,所述第一进口翻边、所述第二进口翻边、所述第一出口翻边、所述第二出口翻边均与所述隔板本体相连且相对于所述隔板本体翻折,所述第一进口翻边、所述第一出口翻边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分腔的一部分腔壁,所述第二进口翻边、所述第二出口翻边形成为所述第二换热分腔的一部分腔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和上述的换热板,所述电池适于与所述第一板部和/或所述第二板部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电池老化膨胀时会对换热板产生挤压力,通过将换热板的翅片设置成与第一板部、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使得换热板的整体刚性小,换热板的第一板部和对侧板部在受到电池挤压力时,能够挤压翅片变形,翅片与第一板部、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避免换热板破裂,降低了换热板的漏液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板的本体部与第二集流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换热板具有一个换热腔时,翅片与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相邻两层换热腔内的翅片倾斜角度相同的示意图;
图5是相邻两层换热腔内的翅片倾斜角度相反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板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换热板的翅片、隔板、第一集流部、第二集流部的示意图;
图8是介质第一进口处的介质流向示意图;
图9是是介质第一出口处的介质流向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11是介质进口与第一换热分腔、第二换热分腔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包100、换热板10、壳体1、第一板部11、第二板部12、换热腔13、第一换热分腔131、第二换热分腔132、介质进口14、介质第一进口141、介质第二进口142、介质出口15、介质第一出口151、介质第二出口152、本体部16、第一集流部171、第二集流部172、翅片2、第一翅片21、第二翅片22、隔板3、第一进口翻边31、第一出口翻边32、第二进口翻边33、第二出口翻边34、隔板本体35、电池20、大面201、侧面202、端面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1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10及具有该换热板10的电池包100。
参照图1、图3-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10可以包括壳体1和翅片2,壳体1内形成换热腔13,壳体1包括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12相对设置,换热腔13位于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之间,壳体1上开设有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均与换热腔13相连通。换热介质可以经介质进口14进入换热腔13内,换热腔13内的换热介质可以经介质出口15流出去。
可选地,换热介质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例如水、油或氦气。当电池20需要降温时,向换热腔13内通入低温换热介质,以吸收电池20的热量;当电池20需要升温时,向换热腔13内通入高温换热介质,以向电池20传递热量,由此能够实现对电池20的热管理。下面为了描述方便,以向换热板10内通入低温换热介质,以吸收电池20的热量,对电池20降温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1的实施例中,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口。可选地,介质进口14处可以设置进口管路,方便连接外部介质源,介质出口15处也可以设置出口管路,方便连接外部介质回收罐。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也可以集成为一个口,例如水泵正转时通过该集成口向换热腔13内通入换热介质,水泵反转时通过该集成口将换热腔13内的换热介质排出去。
翅片2设置在换热腔13内,翅片2能够增加换热腔13的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可选地,翅片2的数量可以一个或多个。
翅片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板部11,翅片2的另一端固定于与第一板部11相对设置的对侧板部,且翅片2与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换言之,翅片2不垂直于第一板部11,翅片2也不垂直于对侧板部,这样,翅片2对第一板部11和对侧板部的支撑作用较小,当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受到沿换热板10厚度方向(F1/F2方向)的挤压力时,翅片2容易变形,翅片2与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避免换热板10破裂,降低了换热板10的漏液风险。
参照图3所示,翅片2与第一板部11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0°<α<90°。翅片2与对侧板部(这里为第二板部12)之间的夹角为β,β满足关系式:0°<β<90°。
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为换热板10上面积最大的板,在将换热板10用于对电池20换热时,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可以是与电池20相对的板,这样有利于增加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当电池20老化膨胀时,会挤压第一板部11和/或第二板部12,使其变形,在此过程中,翅片2受到挤压而发生变形,以吸收挤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板10,通过将翅片2设置成与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使得换热板10的整体刚性小,换热板10的第一板部11和对侧板部在受到挤压力时,能够挤压翅片2变形,翅片2与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避免换热板10破裂,降低了换热板10的漏液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翅片2与第一板部11之间的夹角为30°~60°,即30°<α<60°,可选地,α可以是30°、45°、50°、60°等,当然,翅片2与第一板部11之间的夹角α也可以是30°~60°之间的其他数值,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翅片2与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为30°~60°,即30°<β<60°,可选地,β可以是30°、45°、50°、60°等,当然,翅片2与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β也可以是30°~60°之间的其他数值,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地,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翅片2均为平板,且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平行,翅片2与第一板部11所呈的夹角等于翅片2与对侧板部所呈的夹角,即α=β。当翅片2为多个时,相邻两个翅片2与第一板部11、对侧板部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平行四边形受到挤压力时容易变形,从而吸收挤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换热腔13为单层腔,第二板部12形成为上述的对侧板部。翅片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板部11,翅片2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板部12,翅片2与第一板部11、第二板部12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翅片2不垂直于第一板部11,翅片2也不垂直于第二板部12。这样,翅片2对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的支撑作用较小,当第一板部11或第二板部12受到沿换热板10厚度方向(F1/F2方向)的挤压力时,能够挤压翅片2变形,翅片2与第一板部11、第二板部12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即α、β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避免换热板10破裂,降低了换热板10的漏液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3包括多层换热分腔,相邻两层换热分腔通过隔板3分隔开,至少与第一板部11接触的换热分腔内设有翅片2,隔板3形成为上述的对侧板部,翅片2与隔板3相连,且翅片2与隔板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层”的含义是至少两层,例如两层,三层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图4-图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换热腔13包括第一换热分腔131、第二换热分腔132,第一换热分腔131位于第一板部11和隔板3之间,第一换热分腔131内设有多个第一翅片21,第一翅片21的一端与第一板部11固定,第一翅片21的另一端与隔板3固定,多个第一翅片21相互平行。在第一板部11受到朝向F2方向的挤压力时,第一翅片21与第一板部11变形,第一翅片21与第一板部11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吸收一部分挤压力。第二换热分腔132位于第二板部12和隔板3之间,第二换热分腔132内设有多个第二翅片22,第二翅片22的一端与第二板部12固定,第二翅片22的另一端与隔板3固定,多个第二翅片22相互平行。在第二板部12受到朝向F1方向的挤压力时,第二翅片22与第二板部12变形,第二翅片22与第二板部12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吸收一部分挤压力。
当然,朝向F2方向的另一部分挤压力能够进一步传递至隔板3、第二翅片22和第二板部12,隔板3与第二翅片22变形,第二翅片22与隔板3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吸收另一部分挤压力。朝向F1方向的另一部分挤压力能够进一步传递至隔板3、第一翅片21与第一板部11,隔板3与第一翅片21变形,第一翅片21与隔板3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吸收另一部分挤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相邻两层换热分腔内均设有翅片2,与第一板部11分离开的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固定于隔板3,且该翅片2与隔板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可选地,参照图4所示,相邻两层换热腔13内的翅片2倾斜角度相同;或可选地,参照图5所示,相邻两层换热腔13内的翅片2倾斜角度相反。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分腔为三层,中间一层换热分腔位于两个隔板3之间,该中间一层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均与两侧的隔板3固定连接,且翅片2与两侧隔板3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与第一板部11接触的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板部1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与第一板部11相对的隔板3。与第二板部12接触的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板部1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与第二板部12相对的隔板3。
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分腔多于三层,中间的换热分腔均位于两个隔板3之间,且中间的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均与两侧的隔板3固定连接,翅片2与两侧隔板3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与第一板部11接触的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板部1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与第一板部11相对的隔板3。与第二板部12接触的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板部1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与第二板部12相对的隔板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本体部16和集流部,换热腔13包括形成在本体部16内的本体腔和形成在集流部内的集流腔,集流腔与本体腔相连通,翅片2设置在本体腔内,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设置在集流部上。也就是说,集流腔内不设置翅片2,防止翅片2对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处的流速造成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集流部包括第一集流部171和第二集流部172,第一集流部171设置在本体部16的一端,第二集流部172设置在本体部16的另一端,集流腔包括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第一集流腔形成在第一集流部171内,第二集流腔形成在第二集流部172内,这样,第一集流腔设置在本体腔的一端,第二集流腔设置在本体腔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介质进口14设置在第一集流腔的腔壁上,介质出口15设置在第二集流腔的腔壁上。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相距较远,有利于换热介质与待换热物体(例如电池20)充分换热。冷却介质由介质进口14进入左侧的第一集流部171,经过翅片2间流道对待换热物体进行冷却,汇集至右侧第二集流部172的介质出口15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3包括第一换热分腔131和第二换热分腔132,介质进口14包括介质第一进口141和介质第二进口142,介质出口15包括介质第一出口151和介质第二出口152,介质第一进口141和介质第一出口151均与第一换热分腔131连通,介质第二进口142和介质第二出口152均与第二换热分腔132连通,介质第一进口141和介质第二出口152设置在第一集流腔的腔壁上,介质第二进口142和介质第一出口151设置在第二集流腔的腔壁上。这样,一部分换热介质从介质第一进口141流入第一换热分腔131、从介质第一出口151流出第一换热分腔131,另一部分换热介质从介质第二进口142流入第二换热分腔132、从介质第二出口152流出第二换热分腔132,第一换热分腔131内的介质流动方向与第二换热分腔132内的介质流动方向相反,有利于减小换热板10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10的均温性,防止换热板10两端温差较大而导致对电池20不同位置的换热效果有差异的问题出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介质第一进口141和介质第一出口151的连线相交于介质第二进口142和介质第二出口152的连线。在图6的示例中,介质第一进口141和介质第一出口151的连线为左上-右下线,介质第二进口142和介质第二出口152的连线为右上-左下线,左上-右下线与右上-左下线相交叉,这样,第一换热分腔131内的介质流动方向与第二换热分腔132内的介质流动方向相交叉,能够形成对冲,有利于减小换热板10的温度差,提升换热板10的均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3包括多层换热分腔,相邻两层换热分腔通过隔板3分隔开,同一层的集流腔与本体腔相连通;隔板3包括隔板本体35和第一进口翻边31、第二进口翻边33、第一出口翻边32、第二出口翻边34,第一进口翻边31、第二进口翻边33、第一出口翻边32、第二出口翻边34均与隔板本体35相连,且第一进口翻边31、第二进口翻边33、第一出口翻边32、第二出口翻边34均相对于隔板本体35翻折,第一进口翻边31、第一出口翻边32形成为第一换热分腔131的一部分腔壁,第二进口翻边33、第二出口翻边34形成为第二换热分腔132的一部分腔壁。结合图6-图9所示,第一换热分腔131位于第二换热分腔132的F1侧,第二进口翻边33、第二出口翻边34均相对于隔板本体35朝F1方向翻折,第一进口翻边31、第一出口翻边32均相对于隔板本体35朝F2方向翻折。以前侧(F1侧)第一换热分腔131流道为例,流动示意如图8所示,冷却介质由介质第一进口141流入进入第一换热分腔131,同侧的介质第二出口152位置使用第二出口翻边34进行分隔,因此冷却介质不会进入后侧(F2侧)第二换热分腔132流道。同样的,如图9所示,当冷却介质吸收电池热量流入右侧第二集流部172时,由于介质第二进口142位置第二进口翻边33的阻隔作用,流体只能由介质第一出口151流出换热板10。同理,后侧第二换热分腔132流道的冷却介质由介质第二进口142进入,由介质第二出口152流出换热板10。由于前后流道的进口、出口位置相对,即介质第一进口141的低温介质会与介质第二出口152的高温介质的温度相平衡,因此换热板10整体不存在温度差或温度差较小,均温性较优。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包括电池20和上述实施例的换热板10,换热板10用于与电池20换热,具体而言,电池20适于与第一板部11和/或第二板部12换热,例如,电池20可以设置在第一板部11上,仅与第一板部11换热,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板部12上,仅与第二板部12换热,还可以在换热板10的两侧均设置电池20,以使电池20与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换热。换热板10可以有效降低电池20的最高温度,提升电池20均温性和充放电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板10与电池20直接贴合,换热板10与电池20直接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板10与电池20之间设有导热胶或导热垫等导热结构,换热板10与电池20通过导热结构实现换热。
可选地,电池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电池包100括大面201、侧面202、端面203,大面201的面积大于侧面202的面积,且大面201的面积大于端面203的面积。
在图10的示例中,电池20为多个,且多个电池20排布为多排两列的形式,每列电池20的至少一侧设有换热板10,电池20的侧面202与换热板10换热。
可选地,参照图11所示,换热板10为多个,每个换热板10的换热腔13均包括第一换热分腔131、第二换热分腔132,第一换热分腔131、第二换热分腔132被隔板3分隔开,介质进口14的管路同时贯通每个换热板10的第一换热分腔131、第二换热分腔132,类似地,介质出口15的管路同时贯通每个换热板10的第一换热分腔131、第二换热分腔132。当然,不同换热板10也可以采用独立的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
在图12的示例中,电池20为多个,且多个电池20排布为三排多列的形式,每排电池20的至少一侧设有换热板10,电池20的大面201与换热板10换热。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板10也可以与电池20的端面203换热。
可选地,参照图12所示,换热板10为多个,介质第二进口142的管路同时贯通每个换热板10的换热腔13,介质第一出口151的管路同时贯通每个换热板10的换热腔13,类似地,介质第一进口141的管路同时贯通每个换热板10的换热腔13,介质第二出口152的管路同时贯通每个换热板10的换热腔13。当然,不同换热板10也可以采用独立的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电池20老化膨胀时会对换热板10产生挤压力,通过将换热板10的翅片2设置成与第一板部11、第二板部12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使得换热板10的整体刚性小,换热板10的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在受到电池20挤压力时,能够挤压翅片2变形,翅片2与第一板部11、第二板部12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减小,从而吸收挤压力,避免换热板10破裂,降低了换热板10的漏液风险。以翅片2形变吸收膨胀力,换热板10整体刚性小,换热板10受挤压后不会破碎漏液,且轻微变形后也不会造成流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可应用于动力设备上,动力设备可以是车辆、机床、家用电器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换热腔(13),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2),所述换热腔(13)位于所述第一板部(11)和所述第二板部(12)之间,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介质进口(14)和介质出口(15),所述介质进口(14)和所述介质出口(15)均与所述换热腔(13)相连通;
翅片(2),所述翅片(2)设置在所述换热腔(13)内,所述翅片(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板部(11),所述翅片(2)的另一端固定于与所述第一板部(11)相对设置的对侧板部,且所述翅片(2)与所述第一板部(11)、所述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
所述壳体(1)包括本体部(16)和集流部,所述换热腔(13)包括形成在所述本体部(16)内的本体腔和形成在所述集流部内的集流腔,所述集流腔与所述本体腔相连通,所述翅片(2)设置在所述本体腔内,所述介质进口(14)和所述介质出口(15)设置在所述集流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2)与所述第一板部(11)之间的夹角为30°~60°,所述翅片(2)与所述对侧板部之间的夹角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13)为单层腔,所述第二板部(12)形成为所述对侧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13)包括多层换热分腔,相邻两层所述换热分腔通过隔板(3)分隔开,至少与所述第一板部(11)接触的所述换热分腔内设有所述翅片(2),所述隔板(3)形成为所述对侧板部,所述翅片(2)与所述隔板(3)相连且与所述隔板(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至少相邻两层所述换热分腔内均设有所述翅片(2),与所述第一板部(11)分离开的所述换热分腔内的翅片(2)固定于所述隔板(3)且与所述隔板(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相邻两层所述换热腔(13)内的翅片(2)倾斜角度相同;或,相邻两层所述换热腔(13)内的翅片(2)倾斜角度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腔包括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另一端,所述介质进口(14)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腔的腔壁上,所述介质出口(15)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腔的腔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腔包括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腔设置在所述本体腔的另一端;
所述换热腔(13)包括第一换热分腔(131)和第二换热分腔(132),所述介质进口(14)包括介质第一进口(141)和介质第二进口(142),所述介质出口(15)包括介质第一出口(151)和介质第二出口(152),所述介质第一进口(141)和所述介质第一出口(151)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131)连通,所述介质第二进口(142)和所述介质第二出口(152)均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132)连通,所述介质第一进口(141)和所述介质第二出口(152)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腔的腔壁上,所述介质第二进口(142)和所述介质第一出口(151)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腔的腔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第一进口(141)和所述介质第一出口(151)的连线相交于所述介质第二进口(142)和所述介质第二出口(152)的连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13)包括多层换热分腔,相邻两层所述换热分腔通过隔板(3)分隔开,同一层的所述集流腔与所述本体腔相连通;
所述隔板(3)包括隔板本体(35)、第一进口翻边(31)、第二进口翻边(33)、第一出口翻边(32)和第二出口翻边(34),所述第一进口翻边(31)、所述第二进口翻边(33)、所述第一出口翻边(32)、所述第二出口翻边(34)均与所述隔板本体(35)相连且相对于所述隔板本体(35)翻折,所述第一进口翻边(31)、所述第一出口翻边(32)形成为所述第一换热分腔(131)的一部分腔壁,所述第二进口翻边(33)、所述第二出口翻边(34)形成为所述第二换热分腔(132)的一部分腔壁。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20)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10),所述壳体(1)包括第二板部(12),所述换热腔(13)位于所述第一板部(11)和所述第二板部(12)之间,所述电池(20)适于与所述第一板部(11)和/或所述第二板部(12)换热。
CN202321879310.6U 2023-07-17 2023-07-17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Active CN220474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9310.6U CN22047472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9310.6U CN22047472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4721U true CN220474721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801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79310.6U Active CN22047472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47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15826A1 (zh) 电池组热管理组件
WO2021018675A1 (en) Contra flow channel battery heat exchanger
CN217507473U (zh) 电池包
CN114583326A (zh)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CN113471604A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
CN113113694A (zh) 一种集成液冷功能的锂电池模组
CN115000578A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热管理系统
WO2024087801A1 (zh) 电芯托盘、电池模组及车辆
CN113488722A (zh) 电池系统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20474721U (zh)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CN217740647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包
CN216120476U (zh) 一种具有相变蓄热液冷式电池组散热装置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CN221126048U (zh) 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20821779U (zh) 电池包和具有其的储能装置
CN219163517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CN220774508U (zh) 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
CN21987374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158331U (zh) 一种逆流式圆柱电池堆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329308U (zh) 电池包
CN220106746U (zh) 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CN221080142U (zh) 液冷装置及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储能系统
CN220627922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N220984634U (zh) 冷却板、电芯冷却系统、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8975587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