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7473U - 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7473U
CN217507473U CN202221455345.2U CN202221455345U CN217507473U CN 217507473 U CN217507473 U CN 217507473U CN 202221455345 U CN202221455345 U CN 202221455345U CN 217507473 U CN217507473 U CN 2175074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liquid
inlet
heat exchang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553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553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74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74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74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单体电池,单体电池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换热板,换热板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的面积大于第二侧面的面积,第一侧面被配置为与单体电池相接触,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换热板的内部设有换热流道,换热流道的两端口分别与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将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设置于换热板的大侧面上,既便于与液冷管之间的连接,又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通过将换热板的大侧面与单体电池相接触,提高了换热板与单体电池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在电池包中,为了提高换热效率,会在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之间设置换热板,以同时给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换热。但是,现有的换热板的换热效率低,且不易实现与冷管路的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且易实现与也冷管路连接的电池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换热板,所述换热板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一侧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单体电池相接触,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所述换热板的内部设有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的两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将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设置于换热板的大侧面上,既便于与液冷管之间的连接,又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通过将换热板的大侧面与单体电池相接触,提高了换热板与单体电池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中换热板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单体电池;11、第三侧面;12、第四侧面;
20、换热板;
21、第一侧面;211、第一进液口;212、第一排液口;213、第二进液口;214、第二排液口;
22、第二侧面;
23、换热流道;231、第一流道;232、第二流道;233、容置腔;234、分支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申请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单体电池10,单体电池1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单体电池10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换热板20,换热板20能够与单体电池10进行热交换,在本实用新型中,以换热板20对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冷却单体电池10为例进行说明,换热板20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2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22,第一侧面21的面积大于第二侧面22的面积,第一侧面21被配置为与单体电池10相接触,也即,换热板20的大侧面与单体电池10相接触,以提高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第一侧面21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这样的结构,便于与液冷管之间的连接,且只需要在电池包内占用一个管路插头的直径大小的空间即可实现连接,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有效地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换热板20的内部设有换热流道23,换热流道23的两端口分别与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相连通,在使用时,换热介质(冷却液)通过第一进液口211进入换热流道23,通过换热流道23对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以冷却单体电池10,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排液口212排出,不断向第一进液口211投入冷却液,即可实现持续对单体电池10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将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设置于换热板20的大侧面上,既便于与液冷管之间的连接,又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通过将换热板20的大侧面与单体电池10相接触,提高了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单体电池10包括顶壁、底壁以及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侧壁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1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12,第三侧面11的面积大于第四侧面12的面积,第三侧面11与第一侧面21相接触,也即单体电池10的大侧面与换热板20的大侧面相接触,这样的结构,有效提高了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了换热效果。
进一步,如图1所示,电池包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0,多个单体电池10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形成电池列,电池包包括多列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的电池列,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且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位于同一平面内,换热板20沿第二方向Y延伸,以能通过一块换热板20同时对至少两列电池列中邻近的各单体电池10进行热交换,并使得电池包的结构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每列电池列可以通过端板和侧板固定在电池箱体内,多个单体电池10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以排列形成电池列,此时,可以去除端板和侧板。
再进一步,每一换热板20贯穿并排设置的多列电池列,以便于换热板20的安装,同时进一步使得电池包的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换热流道23包括上下间隔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且第一流道231的两端和第二流道232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第一侧面21延伸,也即,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沿换热板20的大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流道231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流道23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以确保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在热交换过程中的一致。
具体的,当一块换热板20同时对多个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处理时,从第一进液口211进去的换热介质(冷却液)经过第一块单体电池10时的温度是最低的,当带走第一块单体电池10的热量后冷却液的温度上升,因此并列设置的每块单体电池10换热后的温度不一致,但是经过这样一个管道设计,可以提高各个单体电池10的热一致性。
进一步,换热板20的至少一端延伸出单体电池10形成延伸部,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均位于换热板20的延伸部上,使得单体电池10不会影响换热板20与液冷管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液冷管能够顺畅地与换热板20相连通,且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相连通,以使得换热流道23大致呈卧U形结构,以增加换热流道23的流通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且流道连接处为圆弧过渡,更有利于冷却液的流通,提高流速,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当然,换热流道23也可以成蛇形或者波浪状,或者V形,只要实现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相连通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流道231作为进液流道,第二流道作为排液流道,相较于第二流道232,第一流道231邻近于单体电池10的极柱设置,具体的,极柱设置于单体电池10的上端,第一流道231设置于换热板20的上部,第二流道232设置于换热板20的下部,由于极柱连接汇流排,热量比较集中,而进液流道位于排液流道之上,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确保各个单体电池10的热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流道231作为进液流道,第二流道作为排液流道,第一流道231位于第二流道232的下方,也即,相较于进液流道,排液流道更邻近单体电池10的极柱,具体的,极柱设置于单体电池10的上端,进液流道位于排液流道之下,即换热流道为从下往上进水,由于从下往上进水需要一定压力,液体流动时间相对较慢,使得冷却液与单体电池10接触的时间更多,因此,可以提高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交换的热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换热流道23包括上下间隔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且第一流道231的两端和第二流道232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第一侧面21延伸,也即,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沿换热板20的大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流道231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流道23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以确保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在热交换过程中的一致。
进一步,换热板20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单体电池10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均位于第一延伸部上,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二进液口213和第二排液口214,且第二进液口213与第二排液口214相连通,具体的,第二进液口213与第二排液口214通过连接管相连通;
第一流道231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具体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设置于第一流道231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入口邻近第一延伸部设置,第一出口邻近第二延伸部设置,第一入口与第一进液口211相连通,第一出口与第二排液口214相连通,第二流道232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具体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第二流道232的相对两端,且第二入口邻近第二延伸部设置,第二出口邻近第一延伸部设置,第二入口与第二进液口213相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一排液口212相连通。
在使用时,换热介质(冷却液)从第一进液口211进入第一流道231,从第二排液口214流出,再流入第二进液口213,随后流入第二流道232,最后从第一排液口212流出,以在一块换热板20同时对多个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处理时,提高各个单体电池10的热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流道231作为进液流道,第二流道作为排液流道,相较于第二流道232,第一流道231邻近于单体电池10的极柱设置,具体的,极柱设置于单体电池10的上端,第一流道231设置于换热板20的上部,第二流道232设置于换热板20的下部,由于极柱连接汇流排,热量比较集中,而进液流道位于排液流道之上,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确保各个单体电池10的热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流道231作为进液流道,第二流道作为排液流道,第一流道231位于第二流道232的下方,也即,相较于进液流道,排液流道更邻近单体电池10的极柱,具体的,极柱设置于单体电池10的上端,进液流道位于排液流道之下,即换热流道为从下往上进水,由于从下往上进水需要一定压力,液体流动时间相对较慢,使得冷却液与单体电池10接触的时间更多,因此,可以提高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交换的热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换热流道23包括上下间隔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且第一流道231的两端和第二流道232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第一侧面21延伸,也即,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沿换热板20的大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流道231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流道23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以确保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在热交换过程中的一致。
进一步,换热板20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单体电池10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均位于第一延伸部上,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二进液口213和第二排液口214;
第一流道231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具体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设置于第一流道231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入口邻近第一延伸部设置,第一出口邻近第二延伸部设置,第一入口与第一进液口211相连通,第一出口与第二排液口214相连通,第二流道232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具体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第二流道232的相对两端,且第二入口邻近第二延伸部设置,第二出口邻近第一延伸部设置,第二入口与第二进液口213相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一排液口212相连通。
在使用时,一部分换热介质(冷却液)从第一进液口211进入第一流道231,从第二排液口214流出,另一部分换热介质从第二进液口213进入第二流道232,从第一排液口212流出,以快速冷却单体电池10,从而在一块换热板20同时对多个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处理时,提高各个单体电池10的热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流道231作为进液流道,第二流道作为排液流道,相较于第二流道232,第一流道231邻近于单体电池10的极柱设置,具体的,极柱设置于单体电池10的上端,第一流道231设置于换热板20的上部,第二流道232设置于换热板20的下部,由于极柱连接汇流排,热量比较集中,而进液流道位于排液流道之上,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并确保各个单体电池10的热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流道231作为进液流道,第二流道作为排液流道,第一流道231位于第二流道232的下方,也即,相较于进液流道,排液流道更邻近单体电池10的极柱,具体的,极柱设置于单体电池10的上端,进液流道位于排液流道之下,即换热流道为从下往上进水,由于从下往上进水需要一定压力,液体流动时间相对较慢,使得冷却液与单体电池10接触的时间更多,因此,可以提高换热板20与单体电池10交换的热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实施例四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换热流道23包括容置腔233,换热板20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单体电池10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进液口211位于第一延伸部上,第一排液口212位于第二延伸部上,具体的,换热介质从第一进液口211进入容置腔233,从第一排液口212流出,由于单体电池10的中下部热量相对于上部热量没有那么集中,液冷流动途径加长,从而在一块换热板20同时对多个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处理时,提高了各个电池的热一致性。
进一步,如图7所示,换热流道23还包括分支流道234,分支流道234邻近单体电池的极柱设置,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均与分支流道234相连通,具体的,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一排液口21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由第一进液口211进入换热流道23内的换热介质,一部分进入分支流道234,另一部分进入容置腔233,并经由第一排液口212排出,一方面,通过分支流道234能够对极柱处进行快速降温,提高换热速率,另一方面,由于单体电池10的中下部热量相对于上部热量没有那么集中,通过容置腔233使得换热介质的流动途径加长,从而在一块换热板20同时对多个单体电池10进行换热处理时,提高了各个电池的热一致性。
具体实施例五
如图8所示,换热流道23包括上下间隔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且第一流道231的两端和第二流道232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第一侧面21延伸,也即,第一流道231和第二流道232沿换热板20的大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流道231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流道23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同,以确保提高换热板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换热板20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单体电池10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进液口211设置于第一延伸部上,第一延伸部上还设有第二进液口213,第一排液口212设置于第二延伸部上,第二延伸部还设置有第二排液口214;
第一流道231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具体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设置于第一流道231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入口邻近第一延伸部设置,第一出口邻近第二延伸部设置,第一入口与第一进液口211相连通,第一出口与第二排液口214相连通,第二流道232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具体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第二流道232的相对两端,且第二入口邻近第二延伸部设置,第二出口邻近第一延伸部设置,第二入口与第二进液口213相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一排液口212相连通。
在使用时,一部分换热介质(冷却液)从第一进液口211进入第一流道231,从第二排液口214流出,另一部分换热介质从第二进液口213进入第二流道232,从第一排液口212流出,以快速冷却单体电池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将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设置于换热板的大侧面上,既便于与液冷管之间的连接,又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通过将换热板的大侧面与单体电池相接触,提高了换热板与单体电池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调整换热流道的结构、第一进液口、第一排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的位置,既可以快速冷却单体电池,又能在一块换热板同时对多个单体电池进行换热处理时,提高各个单体电池的热一致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本申请工作状态下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的至少一侧面设置有换热板,所述换热板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一侧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单体电池相接触,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排液口,所述换热板的内部设有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的两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电池包括顶壁、底壁以及位于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流道包括上下间隔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所述第一侧面延伸,所述第一流道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的至少一端延伸出所述单体电池形成延伸部,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均位于所述换热板的延伸部上,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单体电池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均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且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排液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流道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排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液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单体电池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均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
所述第一流道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排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液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为进液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为排液流道,所述第一流道邻近所述单体电池的极柱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为进液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为排液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流道包括容置腔,所述换热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单体电池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一排液口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邻近所述单体电池的极柱设置,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液口均与所述分支流道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流道包括上下间隔且并排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朝向两所述第一侧面延伸,所述第一流道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单体电池的相对两侧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进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还设有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排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上,所述第二延伸部还设置有第二排液口;
所述第一流道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排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液口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包包括多个所述单体电池,多个所述单体电池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形成电池列,所述电池包包括多列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所述电池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换热板贯穿并排设置的多列所述电池列。
CN202221455345.2U 2022-06-10 2022-06-10 电池包 Active CN2175074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5345.2U CN217507473U (zh) 2022-06-10 2022-06-10 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5345.2U CN217507473U (zh) 2022-06-10 2022-06-10 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7473U true CN217507473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59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55345.2U Active CN217507473U (zh) 2022-06-10 2022-06-10 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747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10841A (zh) * 2023-02-09 2023-03-17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
WO2024082285A1 (zh) * 2022-10-21 2024-04-2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电池模块、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285A1 (zh) * 2022-10-21 2024-04-2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电池模块、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115810841A (zh) * 2023-02-09 2023-03-17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
CN115810841B (zh) * 2023-02-09 2023-05-09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
US12057590B1 (en) 2023-02-09 2024-08-06 Shenzh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End cover assembly,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electricity-consumption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507473U (zh) 电池包
CN108258367A (zh) 一种蛇形扁管液体冷却电池模块
CN108306072B (zh) 一种并联式热交换电池包
CN108832222A (zh) 一种集成式电池包冷却装置
CN113488722A (zh) 电池系统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池包
CN109326847A (zh) 一种电池模组液冷管道
CN115000578A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热管理系统
CN217158331U (zh) 一种逆流式圆柱电池堆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7114545U (zh) 一种储能液冷电池包
CN21066861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9892252U (zh) 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CN217740647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包
CN209929443U (zh) 电池包热交换系统
CN218568986U (zh) 模组托盘以及电池模组
CN217562661U (zh) 电池包
CN217788542U (zh) 动力电池的换热器、电池包及车辆
CN218827450U (zh) 电池装置、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0379340U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13546405U (zh)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3883942A (zh) 一种模块化管翅式蓄冷板
CN220474721U (zh) 换热板及具有该换热板的电池包
WO2024087016A1 (zh) 电池冷却板及电池模组
CN220553501U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21262511U (zh) 一种液冷电池包
CN212870851U (zh)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