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85598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85598U
CN216185598U CN202122666644.2U CN202122666644U CN216185598U CN 216185598 U CN216185598 U CN 216185598U CN 202122666644 U CN202122666644 U CN 202122666644U CN 216185598 U CN216185598 U CN 216185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frame
opening
compartment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66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峰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66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85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85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85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框架(1),设置有开口(11);以及车厢(2),能够通过所述开口(11)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1)中,所述车厢(2)与所述车身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所提供的车辆中的车厢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到车身框架上,既有利于灵活应对车厢功能需求的变更,又能够提升总装产线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制造过程中,用于载货或者载物的车厢通常依靠车身骨架、底板、侧围钣金等部件围合而成。随着行业发展,车辆在不同领域内有着各种专用的用途,传统的车辆制造方式不能满足当前的多样化需求。
以用于货物配送无人配送车为例,当前无人配送车正处在不断迭代研发的阶段,包括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软硬件系统方案的迭代,传感器布置形式的迭代,业务模式的迭代,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无人配送车产品定义的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去推动量产必然要采用灵活的策略。如上所述,车辆的货箱结构和车身为一体式结构,如果业务需要不同形式的货箱功能或结构,比如要改变货箱格的数量和布置形式,增加制冷或保温功能,那么这些变更都将会影响到车身结构,不利于业务的快速迭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框架,设置有开口;以及车厢,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中,所述车厢与所述车身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厢中形成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取物口,所述车身框架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取物口的避让口,所述避让口配置为:当所述车厢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中时,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取物口对齐,所述车辆的车门连接在所述车身框架上,并遮盖所述避让口和所述取物口。
可选地,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行驶方向的侧方,以使所述车厢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插入到所述车身框架中。
可选地,所述车厢包括底壁、前侧壁、后侧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之间的一个边壁,所述车厢的顶部以及所述边壁的对侧构造为敞口以共同形成所述取物口。
可选地,所述底壁、所述前侧壁、所述后侧壁以及所述边壁的边缘分别形成有朝向所述取物口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避让口的边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翻边位置对应的第二翻边,当所述车厢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中时,所述第二翻边抵顶在所述第一翻边的外侧。
可选地,沿所述车厢的插入方向,所述车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的末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止挡凸缘,当所述车厢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中时,所述止挡凸缘止挡在所述开口的外侧,并与所述车身框架的顶部平齐。
可选地,所述车身框架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底纵梁和顶纵梁,所述底纵梁和所述顶纵梁之间设置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立柱,所述开口由所述底纵梁、所述顶纵梁以及所述立柱围绕而成。
可选地,所述底纵梁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底纵梁之间间隔设置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横梁,所述车厢的底部被支承在所述横梁和所述底纵梁上。
可选地,所述车身框架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以使得所述车身框架中能够容纳多个所述车厢。
可选地,所述车辆为无人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中,车身框架与车厢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使得车身框架在不改变结构的同时,能够与满足不同业务形式的车厢装配,既有利于灵活应对车厢功能需求的变更,又能够提升总装产线的装配效率。针对不同的车厢,其外部构造可以大体相同,即具有不同功能的车厢的外部轮廓可以大致相同,以与车身框架相适配,而具有不同功能的车厢的内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不同的设计,例如,根据运送的物品的不同,可以在车厢内设计不同大小的储物格或设计间距不同的限位板,以确保不同尺寸的物品在车厢内均能够被稳固的收纳,从而避免运送过程中物品的移位或倾倒;又或者,不同的车厢内可以提供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来满足不同品类的货物存放。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车身框架与车身的爆炸图;
图2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框架,11-开口,12-避让口,13-第二翻边,101-底纵梁,102-顶纵梁,103-立柱,104-横梁,2-车厢,201-底壁,202-前侧壁,203-后侧壁,204-边壁,21-容纳腔,22-取物口,23-止挡凸缘,24-第一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车辆在正常使用状态时的上、下,“前、后”通常是指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时的前、后,“内、外”是指相对于相应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外。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参考图1至图3所示,该车辆可以包括车身框架1和车厢2,其中,车身框架1上设置有开口11,车厢2能够通过开口11插入并保持在车身框架1中,且车厢2与车身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其中,车厢2为能够容纳货物的承载空间,其可以为封闭但能够通过门体打开的封闭结构或者为下述的本身具有敞口的开放式结构;车身框架1定义为与车厢2配合的部件,并不限定为由多根横梁和立柱形成的结构,该车身框架1可以为车辆总装后不含车厢的全部结构的总成,也可以为车辆部装过程中的中间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中,车身框架1与车厢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使得车身框架1在不改变结构的同时,能够与满足不同业务形式的车厢2装配,既有利于灵活应对车厢功能需求的变更,又能够提升总装产线的装配效率。针对不同的车厢2,其外部构造可以大体相同,即具有不同功能的车厢2的外部轮廓可以大致相同,以与车身框架1相适配,而具有不同功能的车厢2的内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不同的设计。例如,根据运送的物品的不同,可以在车厢2内设计不同大小的储物格或设计间距不同的限位板,以确保不同尺寸的物品在车厢2内均能够被稳固的收纳,从而避免运送过程中物品的移位或倾倒;又或者,不同的车厢2内可以提供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来满足不同品类的货物存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车厢2和车身框架1可以以任意适当的形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二者可以通过自身构造实现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外部紧固件间接连接。例如,根据一些实施例,车厢2在插入到车身框架1后,可以通过贯穿二者的螺栓进行连接,与螺栓配合的螺母可以为外置零件,也可以集成在车身框架1或车厢2上与其母体形成一体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仅通过对车厢2的各个方向的限位来实现对其的固定,而不需要一般的连接件。
此外,车身框架1和车厢2之间可以形成插接导向结构以确保车厢2能够安装到位。例如,根据一些实施例,车身框架1上可以形成条状的导轨,车厢2上开设与该导轨滑动配合的滑槽即可。
本公开以车厢2具有敞口结构的形式为例做示例性说明,参考图1和图3所示,车厢2中形成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容纳腔21,容纳腔21具有取物口22,通过取物口22能够向容纳腔21中放入物品,或从容纳腔21中取出物品。相应地,参考图1和图2所示,车身框架1上可以设置有用于避让取物口22的避让口12,避让口12配置为当车厢2保持在车身框架1中时,避让口12与取物口22对齐,以避免车身框架1遮挡取物口22。其中,避让口12与取物口22对齐是指二者至少有部分区域重叠以露出容纳腔21内的物品从而方便取放,例如避让口12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取物口22的尺寸,只要能够确保取物口22不被车身框架1所遮挡即可,当然,避让口12的轮廓与取物口22的轮廓可以完全对齐。这里,车身框架1上的避让口12可以由该车身框架1的梁架直接形成,即,可以形成在车身框架1的最外侧轮廓位置,以最大程度地提供能够容纳车厢2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车门(未示出)可以连接在车身框架1上的避让口12对应的位置,以并遮盖避让口12和取物口22,以避免车辆在行走过程中有灰尘杂质进入容纳腔21中,其中,车门可以通过推拉或翻转的形式连接在车身框架1上,例如车门可以通过转轴铰接于车身框架1上,转轴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使得车门可转动地连接在车身框架1的侧面,或沿水平方向延伸以使得车门可转动地连接在车身框架1的顶部,车门的打开方向可以根据车厢2的功能以及使用者的身高来适应性设置。根据取物口22的实际尺寸大小,同一个取物口22上可以设置一扇车门或多扇车门。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定开口11的位置,亦即不限定车厢2安装时的插入方向,例如车厢2可以沿车身框架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插入车身框架1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车身框架1的开口11设置在车身框架1的行驶方向的侧方(即车辆的宽度方向)为例,车厢2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插入到车身框架1中,从而便于车厢2与车身框架1之间的拆装。
此外,车身框架1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开口11,多个开口11可以互不干涉地分布在车身框架1的前后端、行驶方向的侧方以及车身框架1的顶部,以使得多个车厢2可以分别沿车身框架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插入车身框架1中。例如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车身框架1上可以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开口11,以使得车身框架1中能够容纳多个车厢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开口11互不干涉,以便于不同的车厢2与车身框架1之间的拆装。在多个开口11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情况下,各个开口11位置可以不同,例如,多个开口11可以沿前后方向在车身框架1的沿行驶方向的两侧交替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身框架1设置有多个开口11的情况下,多个开口11可以选择性地投入使用而不必均插入连接有车厢2。即,本公开的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可以使车厢2灵活使用,根据载货量的需求,可以只设置一个车厢2或者设置多个车厢2。另一方面,多个开口11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以提供更多的车厢2形状的选择。
参考图1和图3所示,在车厢2配置为侧向插入车身框架1的情况下,为了使车厢2形成有容纳腔21和取物口22,车厢2可以包括底壁201、前侧壁202、后侧壁203以及连接在前侧壁202和后侧壁203之间的一个边壁204。其中,前侧壁202和后侧壁203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当车厢2保持在车身框架1中时,边壁204可以封堵开口11,底壁201、前侧壁202、后侧壁203以及边壁204围绕形成半封闭式的容纳腔21,车厢2的顶部以及边壁204的对侧可以构造为敞口以共同形成尺寸较大的L型的取物口22,以便于不同身高的人根据需要从车辆的侧面或顶部拿取容纳腔21内的物品。当取物口22构造为上述的L型开口时,避让口12可以与之形状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车门可以构造为鸥翼门,鸥翼门的一侧可以通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车身框架1的顶部,另一侧抵接到车辆对侧的门槛位置。
为了避免车厢2从车身框架1中滑落,参考图3所示,底壁201、前侧壁202、后侧壁203以及边壁204的边缘分别形成有朝向取物口22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24,参考图1和图2所示,避让口12的边缘形成有与第一翻边24位置对应的第二翻边13,当车厢2保持在车身框架1中时,第二翻边13抵顶在第一翻边24的外侧,以对车厢2进行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限位,避免车厢2在车身框架1中的晃动和滑落。此外,参照图3,第一翻边24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包围容纳腔21,避免存放其中的货物脱离,例如从底壁201的边缘滑出。
此外,为了避免车厢2过度插入车身框架1中,参考图3所示,沿车厢2的插入方向,车厢2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末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止挡凸缘23,当车厢2保持在车身框架1中时,止挡凸缘23能够止挡在开口11的外侧,以避免车厢2过度进入车身框架1中。进一步地,止挡凸缘23的顶部可以设计为与车身框架1的顶部平齐,以保证车辆外观的美观性。
参考图2所示,车身框架1可以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底纵梁101和顶纵梁102,其中,顶纵梁102大体位于底纵梁101的上方,即在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底纵梁101和顶纵梁102之间可以设置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立柱103,以对顶纵梁102起到支承作用,开口11可以由底纵梁101、顶纵梁102以及立柱103围绕而成,车厢2能够保持在底纵梁101和顶纵梁102围绕而成的空间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立柱103可以为通过焊接或铆接等形式固定到底纵梁101、顶纵梁102上的单独的部件,也可以是与底纵梁101或顶纵梁102中的一者一体成型。
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底纵梁10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车身框架1的两侧,顶纵梁102设置在其中一个底纵梁101的而上方。两个底纵梁101之间可以间隔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横梁104,车厢2的底部被支承在底纵梁101与至少两个横梁104所围成的区域上,以确保车身框架1对车厢2的稳固承托。
此外,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车辆可以为无人车,具有上述模块化设计的无人车具有针对不同货物需求的快速响应的特点。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框架(1),设置有开口(11);以及
车厢(2),能够通过所述开口(11)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1)中,所述车厢(2)与所述车身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2)中形成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容纳腔(21),所述容纳腔(21)具有取物口(22),
所述车身框架(1)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取物口(22)的避让口(12),所述避让口(12)配置为:当所述车厢(2)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1)中时,所述避让口(12)与所述取物口(22)对齐,
所述车辆的车门连接在所述车身框架(1)上,并遮盖所述避让口(12)和所述取物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设置在所述车身框架(1)的行驶方向的侧方,以使所述车厢(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插入到所述车身框架(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2)包括底壁(201)、前侧壁(202)、后侧壁(203)以及连接在所述前侧壁(202)和所述后侧壁(203)之间的一个边壁(204),所述车厢(2)的顶部以及所述边壁(204)的对侧构造为敞口以共同形成所述取物口(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201)、所述前侧壁(202)、所述后侧壁(203)以及所述边壁(204)的边缘分别形成有朝向所述取物口(22)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24),所述避让口(12)的边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翻边(24)位置对应的第二翻边(13),当所述车厢(2)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1)中时,所述第二翻边(13)抵顶在所述第一翻边(24)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车厢(2)的插入方向,所述车厢(2)的在所述宽度方向的末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止挡凸缘(23),当所述车厢(2)保持在所述车身框架(1)中时,所述止挡凸缘(23)止挡在所述开口(11)的外侧,并与所述车身框架(1)的顶部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1)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底纵梁(101)和顶纵梁(102),所述底纵梁(101)和所述顶纵梁(102)之间设置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立柱(103),
所述开口(11)由所述底纵梁(101)、所述顶纵梁(102)以及所述立柱(103)围绕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纵梁(1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底纵梁(101)之间间隔设置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横梁(104),所述车厢(2)的底部被支承在所述横梁(104)和所述底纵梁(10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1)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11),以使得所述车身框架(1)中能够容纳多个所述车厢(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无人车。
CN202122666644.2U 2021-11-02 2021-11-02 车辆 Active CN216185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6644.2U CN216185598U (zh) 2021-11-02 2021-11-02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6644.2U CN216185598U (zh) 2021-11-02 2021-11-02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85598U true CN216185598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00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6644.2U Active CN216185598U (zh) 2021-11-02 2021-11-02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855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29156B2 (en) Vehicle lower structure
CN210805843U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US7219941B1 (en) Enclosed storage for trucks
US9033406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CN100420601C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7119819B2 (ja) 電動車両
CN100439153C (zh) 货厢外钩装配结构及其装配方法和采用该装配结构的车辆
EP0077215B1 (en) Combined storage cabinet and ventilation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CN100441443C (zh) 用于舱背式车辆的后窗台
US6447051B1 (en) Extended cab pickup truck with cab load container
JP2021095116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シル構造
CN115503455A (zh) 用于电池电动车辆的三维支撑性结构接合系统
CN216185598U (zh) 车辆
US6874844B2 (en) Notchback motor vehicle
EP2743207A1 (en) Iso standard-compliant container
US20030159359A1 (en) Vehicle door or flap
CN216467949U (zh) 一种笼车
US11485273B2 (en) Attachment of cargo holding belt to a vehicle loading platform
KR20220095274A (ko) 차량용 루프박스
CN216002460U (zh) 一种带旋转门的箱式货车隔板总成
JPH10297889A (ja) 産業車両
US11691481B2 (en) Maintenance window structure for large vehicle
CN211166401U (zh) 电动牵引车和电池安装架
CN219350525U (zh) 储能集装箱
CN213366686U (zh) 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