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2497U -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2497U
CN216122497U CN202122281741.XU CN202122281741U CN216122497U CN 216122497 U CN216122497 U CN 216122497U CN 202122281741 U CN202122281741 U CN 202122281741U CN 216122497 U CN216122497 U CN 216122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ircuit board
key structure
side ke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817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牟海英
严彩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filed Critical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817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2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2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2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侧键结构用于安装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所述侧键结构包括:柔性电路板;补强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补强件包括侧板和延伸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侧板与所述延伸板连接;所述侧板和所述延伸板均用于与壳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补强板的侧板和延伸板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延伸板所述侧板连接,因此,当将所述补强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时,具有夹角的侧板和延伸板均与壳体连接,可实现完全约束补强板,可防止补强板移位,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补强件连接,因此可实现通过所述补强件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以防止所述柔性电路板移位晃动。

Description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按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等移动终端上通常设置有用于侧键,其中侧键的功能通常为用于控制移动终端的开关机以及调节音量等。在移动终端的日常使用中,侧键的使用频率较高。传统的手机结构,一般拆分为屏幕组件、前壳、后壳和电池盖四大件,采用此结构的手机侧键的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又简称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通常采用前壳侧面的结构特征来定位。
近几年,为了节省成本,越来越多的手机拆分为三大件:屏幕组件、中框以及电池盖。也就是说中框一个结构件代替了传统的前壳和后壳两大结构件,中框通常挖槽来放置侧键的柔性电路板,但由于模具结构的限制,槽内无法设计太多限位结构,所以侧键的柔性电路板在手机厚度方向只能依靠中框的底部定位。
在侧键的装配过程中,若工人按压不到位,侧键的柔性电路板就会移位,导致侧键手感不良。并且,当侧键的柔性电路板移位严重时,侧键可能会失效,影响用户使用。部分厂家对侧键的使用次数要求通常为10万次至20万次,当侧键发生移位后,其使用次数会显著降低。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侧键的柔性电路板容易移位失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侧键结构,用于安装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所述侧键结构包括:
柔性电路板;
补强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补强件包括侧板和延伸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侧板与所述延伸板连接;所述侧板和所述延伸板均用于与所述壳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夹角为直角。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板上开设有穿孔;所述壳体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卡合在所述穿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侧键结构还包括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贴附在所述补强件朝向所述壳体的面上,所述补强件通过所述粘接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粘接件包括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
所述第一粘接部贴附在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壳体的面上;
所述第二粘接部贴附在所述延伸板朝向所述壳体的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主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所述第一电路板贴合所述侧板设置,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顶部朝向所述延伸板延伸,并贴合在所述延伸板上;
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还设有贴片开关,所述贴片开关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远离所述侧板的一侧;
所述贴片开关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贴片开关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板上;
当按压各所述贴片开关时,各所述贴片开关均向所述主板传递电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侧键结构还包括按钮,所述按钮穿设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且与所述贴片开关对应;
当按压所述按钮时,对应的所述贴片开关被按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壳体、主板以及上述侧键结构;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侧键结构通过所述安装槽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主板与所述侧键结构电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补强板的侧板和延伸板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延伸板所述侧板连接,因此,当将所述补强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时,具有夹角的侧板和延伸板均与壳体连接,可实现完全约束补强板,可防止补强板移位,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补强件连接,因此可实现通过所述补强件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以防止所述柔性电路板移位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省略了部分组件。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另一方向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移动终端;
10、侧键结构;101、补强件;1011、侧板;1011a、第一板块;1011b、第二板块;1012、延伸板;1012a、穿孔;102、柔性电路板;1021、第一电路板;1022、第二电路板;1023、贴片开关;103、粘接件;1031、第一粘接部;1032、第二粘接部;104、按钮;20、壳体;201、凸起部;202、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键结构10,用于安装在移动终端100的壳体20上,以便于用户控制移动终端100。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为手机,但是,该移动终端100并不局限于手机,例如,移动终端100还可以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侧键结构10在上述设备上均可应用。
壳体20为是移动终端100的基础组件,其作用是为移动终端100的屏幕、电池以及所述侧键结构10等提供安装附着。
为便于描述,现以图2中所述壳体20的正投影的长边所在的方向记为长度方向,以短边所在的方向记为宽度方向。投影方向即为移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
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所述侧键结构10安装在移动终端100的所述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侧键结构10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壳体20上的补强件101和安装在所述补强件101上的柔性电路板102。所述补强件101沿所述壳体2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补强件101包括侧板1011和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具有角度的延伸板1012,所述侧板1011和所述延伸板1012均与所述壳体20贴合,并均与所述壳体20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102呈扁平带状,且具有一定柔性。
因此,当将所述补强件101安装在所述壳体20上时,具有夹角的侧板1011和延伸板1012均与壳体20连接,可实现完全约束补强板,可防止补强板移位,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与所述补强件101连接,因此可实现通过所述补强件101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以防止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移位晃动。
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即所述补强板沿所述壳体2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呈“L”形。因此,当将所述补强板安装到所述壳体20上时,所述壳体20上通常设有槽,将所述补强板贴合壳体20的槽壁安装,使得所述补强板与所述壳体20贴合,因此所述补强板沿所述壳体20的高度方向得到准确定位,可实现所述补强板的准确安装。所述补强板准确安装后,将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粘接连接在所述补强板上,即可实现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的固定安装,可防止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移位。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与所述补强板的粘接连接可通过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与所述补强板的接触面涂抹胶水来实现。
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的夹角并不应局限于90°,例如,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85°或95°,即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的夹角在90°上下波动。
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延伸板1012与所述侧板1011沿二者的连接处折弯,以实现所述补强件101沿所述壳体2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呈“L”形。
请参阅图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延伸板1012上开设有穿孔1012a。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穿孔1012a的直径为0.8毫米,且所述穿设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穿孔1012a在所述延伸板1012上间隔设置。但是,所述穿孔1012a的直径并不局限于0.8毫米,例如,所述穿孔1012a的直径还可以为0.7毫米或0.9毫米等。并且,所述穿孔1012a的数量也不局限于两个,示例性地,所述穿孔1012a还可以三个或是三个以上。
对应地,所述壳体20设有凸起部201,所述凸起部201大致呈圆柱形。所述凸起部201的尺寸与所述穿孔1012a的尺寸大致相等,即所述凸起部201的直径略小于0.8毫米。安装时,将所述补强件101上的穿孔1012a对准所述凸起部201安装,可对补强件101进行限位,可防止补强件101移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强件101与所述壳体20之间通过螺栓实现连接,具体的,使用螺栓穿设所述通孔,并将所述螺栓拧入所述壳体20内,以实现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壳体20和所述补强件101。
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侧板1011包括第一板块1011a和第二板块1011b,所述第一板块1011a和所述第二板块1011b均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板块1011a靠近壳体20的底部,所述第二板块1011b位于所述第一板块1011a的上方,所述第二板块1011b向上超出所述延伸板1012。所述第一板块1011a与所述第二板块1011b沿所述壳体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板块1011a与所述第二板块1011b之间具有间隙,因此,当所述壳体20的槽沿长度方向也对应做成相分隔的两部分,可防止所述补强件101在槽内沿壳体20的长度方向晃动。
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侧键结构10还包括粘接件103,所述粘接件103又叫背胶,其具有一定的粘性,所述粘接件103贴附在所述补强件101朝向所述壳体20的面上,所述补强件101通过所述粘接件103与所述壳体20连接。通过在所述补强件101朝向所述壳体20的面上设置粘接件103,从而使得所述补强件101通过所述粘接件103与所述壳体20牢固接触。
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粘接件103包括第一粘接部1031和第二粘接部1032。所述第一粘接部1031贴附在所述侧板1011朝向所述壳体20的面上,所述第二粘接部1032贴附在所述延伸板1012朝向所述壳体20的面上,使得所述补强件101的所述延伸板1012和所述侧板1011都能与所述壳体20牢固连接。
请参阅图4至图5,并结合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移动终端100还包括主板(图未示),所述柔性电路板102包括第一电路板1021和第二电路板1022。所述主板为矩形电路板,所述主板安装在所述壳体20上。主板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上面安装组成电脑的主要电路系统。所述主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电连接,使得所述柔性电路板102可向所述主板传递电信号。所述主板的具体结构和组成可参照相关技术,本文不再详细描述。
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贴合所述侧板1011设置,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的顶部朝向所述延伸板1012延伸,并贴合在所述延伸板1012上,使得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与所述补强件10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与所述补强件101的接触面上涂抹有胶水,使得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与所述补强件101牢固接触,从而防止所述柔性电路板102发生移位,使得侧键结构10的使用寿命增长。所述第二电路板10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路板1022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请参阅图4至图5,并结合图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上还设有贴片开关1023,所述贴片开关1023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21远离所述侧板1011的一侧。所述贴片开关1023是一种控制按钮104,当按压所述贴片开关1023时,所述贴片开关1023向所述主板传递电信号,以实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100。所述贴片开关102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贴片开关1023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板1011上。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贴片开关1023设有三个,三个贴片开关1023的作用分别为开关机、加大音量以及降低音量。作用为开关机的贴片开关1023最靠近壳体20的底端,作用为降低音量的贴片开关1023设置在作用为开关机的贴片开关1023上方,作用为加大音量的贴片开关1023设置在作用为降低音量的贴片开关1023的上方。
但是,所述贴片开关1023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个,例如,其数量哈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三个以上。并且,所述贴片开关1023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开关机和控制音量,示例性地,所述贴片开关1023的功能还可以为打开相机、通话或发短信的功能。
请参阅图4至图5,并结合图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侧键结构10还包括按钮104,所述按钮104呈长条状。所述按钮104穿设在所述壳体20的侧面,并且向外暴露于所述壳体20。所述按钮104与所述贴片开关1023对应,当按压所述按钮104时,所述按钮104朝所述柔性电路板102运动,对应的所述贴片开关1023被按压,使得所述主板接收到相应的电信号,以实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1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钮104设有两个,两个按钮104在所述壳体20长度方向的侧边间隔设置。两个按钮104中靠近所述壳体20底端的所述按钮104与作用为开关机的贴片开关1023相对,当按压该按钮104时,作用为开关机的按钮104被按压,并向主板发送相应的电信号,以控制所述移动终端100的开关机。另一按钮104的长度相对较长,该按钮10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作用为加大音量的贴片开关1023以及作用为降低音量的贴片开关1023相对应,当按压该按钮104的两端,对应的贴片开关1023被按压,并向主板发送相应的电信号,以调节所述移动终端100的音量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所述按钮104对应三个所述贴片开关1023,即所述按钮104的数量与所述贴片开关1023的数量不一致。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按钮104的数量与所述贴片开关1023的数量可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键结构10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侧面,但是,所述侧键结构10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侧键结构10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宽度方向的侧边上或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正面或者背面。
所述侧键结构10的安装方法为:先将所述按钮104穿设在所述壳体20的预设位置,再将所述粘接件103的第一粘接部1031和第二粘接部1032分别粘贴在所述侧板1011和所述延伸板1012上。再将所述补强件101安装到预设位置,并使所述延伸板1012上的穿孔1012a对准所述壳体20上的凸起部201。最后,将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粘接到所述补强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键结构10,用于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上,所述移动终端100包括壳体20。所述侧键结构10包括:柔性电路板102;补强件101,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02连接;所述补强件101包括侧板1011和延伸板1012,所述侧板1011和所述延伸板1012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侧板1011与所述延伸板1012连接;所述侧板1011和所述延伸板1012均用于与壳体20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补强板的侧板1011和延伸板1012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延伸板1012所述侧板1011连接,因此,当将所述补强件101安装在所述壳体20上时,具有夹角的侧板1011和延伸板1012均与壳体20连接,可实现完全约束补强板,可防止补强板移位,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与所述补强件101连接,因此可实现通过所述补强件101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102,以防止所述柔性电路板102移位晃动,进而可增加所述侧键结构1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100,请参阅图1至图3,该移动终端100包括壳体20、主板以及上述侧键结构10,其中,所述主板和所述侧键结构10的结构和功能可参照上文,本文不再详细描述。
所述壳体20大致呈矩形。所述壳体20作为所述移动终端100的基本装配平台,其材质通常为塑料。所述壳体20的正面用于安装屏幕,所述壳体20的背面用于安装电池,所述屏幕和所述电池的结构可参照相关技术,本文不在详细描述。
所述壳体20上开设有安装槽202,所述安装槽202位于所述壳体20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安装槽202大致呈“T”形,所述安装槽202的内部对应所述延伸板1012处呈台阶状,以便于安装所述补强件101。所述安装槽202的内部对应所述侧板1011的第一板块1011a和第二板块1011b之间设有填充部,该填充部与所述壳体20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然,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描述较为细致,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侧键结构,用于安装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键结构包括:
柔性电路板;
补强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补强件包括侧板和延伸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具有夹角,且所述侧板与所述延伸板连接;所述侧板和所述延伸板均用于与所述壳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直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上开设有穿孔;所述壳体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卡合在所述穿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键结构还包括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贴附在所述补强件朝向所述壳体的面上,所述补强件通过所述粘接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件包括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
所述第一粘接部贴附在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壳体的面上;
所述第二粘接部贴附在所述延伸板朝向所述壳体的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主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所述第一电路板贴合所述侧板设置,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顶部朝向所述延伸板延伸,并贴合在所述延伸板上;
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还设有贴片开关,所述贴片开关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远离所述侧板的一侧;
所述贴片开关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贴片开关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板上;
当按压各所述贴片开关时,各所述贴片开关均向所述主板传递电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键结构还包括按钮,所述按钮穿设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且与所述贴片开关对应;
当按压所述按钮时,对应的所述贴片开关被按压。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主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侧键结构;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侧键结构通过所述安装槽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主板与所述侧键结构电连接。
CN202122281741.XU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Active CN216122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1741.XU CN216122497U (zh)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1741.XU CN216122497U (zh)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2497U true CN216122497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5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81741.XU Active CN216122497U (zh) 2021-09-18 2021-09-18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24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5231A (zh) 按键开关
CN214591927U (zh) 压力检测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7317898B (zh) 移动终端
CN107331948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329429A (zh) 具有背面端子的电声变换装置
CN113437550B (zh) 电子设备
CN216122497U (zh) 一种侧键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CN211128697U (zh) 电子设备
CN107257514B (zh) 麦克风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6134923U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天线结构和移动终端
CN213717101U (zh) 电子设备
CN211959184U (zh) 一种压电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02287116A (ja) Lcdの保持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16490580U (zh) 电子设备
CN215833928U (zh) 防水指纹模组及终端
JP3766000B2 (ja) バッテリー
CN214481695U (zh) 电子设备
CN201060949Y (zh) 天线与pcb板间的接触连接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设备
CN212413241U (zh) 防水侧键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840214U (zh) 电路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783872U (zh) 一种连接器与主板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1599376B (zh) 按键结构
CN111107200B (zh) 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KR20150025291A (ko) 결합 구조물
CN111447352A (zh) 支架、摄像组件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