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66890U -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66890U
CN216066890U CN202122649309.1U CN202122649309U CN216066890U CN 216066890 U CN216066890 U CN 216066890U CN 202122649309 U CN202122649309 U CN 202122649309U CN 216066890 U CN216066890 U CN 216066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hammer head
grinding
fixing
fix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493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福令
陈家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493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668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66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668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锤头打磨装置,包括固定单元、夹持单元、升降单元、水平转动单元、打磨单元和负压单元。其优点在于,利用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能够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的锤头,从而满足一台机器适用于多种规格的锤头,减少占地面积以及购置成本,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利用升降单元、水平转动单元的共同作用,能够对不同高度、不同宽度的锤头进行全方位打磨,避免出现打磨死角的问题;利用负压单元对打磨过程产生的粉尘进行吸附,避免粉尘飞扬。

Description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锤头的生产过程中,打磨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能够使锤头的表面光滑且无铁锈,提高锤头的良率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在相关技术中,打磨方式包括人工打磨和机器打磨。对于人工打磨而言,打磨时间长、打磨效率低,其人力成本高昂,仅是用于小规模生产。对于机器打磨而言,一般需要针对特定尺寸的锤头进行打磨,即对于不同规格的锤头而言,需要设置多个机器打磨,占地体积大、机器运行率低。此外,机器打磨还容易出现打磨死角,容易遗漏锤头的部分区域,导致需要人工二次打磨。
此外,在打磨过程中,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四处飞扬,影响生产车间环境,危害生产工人身体健康。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适用多种规格的锤头、打磨不完整、打磨形成的粉尘飞扬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锤头打磨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适用多种规格的锤头、打磨不完整、打磨形成的粉尘飞扬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包括:
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水平面,用于固定锤头的第一端;
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并与所述固定单元滑动连接,用于夹持锤头;
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部;
水平转动单元,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上部,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
打磨单元,所述打磨单元与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用于对锤头进行打磨,以及用于在所述水平转动单元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往复运动;
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部,用于吸附所述打磨单元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打磨单元还与所述升降单元转动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底板元件;
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用于与锤头的第一端连接;
三第一滑槽元件,三所述第一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并分布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旁侧;
三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滑动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的内部,用于固定锤头的第一端;
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的内部,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连接;
至少一第二滑槽元件,所述第二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并与所述夹持单元滑动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
第一通孔元件,所述第一通孔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并与所述升降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单元包括:
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
滑动元件,所述滑动元件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固定单元滑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在所述固定单元的上部进行往复运动;
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滑动元件;
两夹持元件,两所述夹持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作用下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以夹持锤头或松开锤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三滑槽元件,所述第三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滑动元件的一侧,并分别与两所述夹持元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第一伸缩元件,所述第一伸缩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伸缩元件的第二端、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
第一转动元件,所述第一转动元件与所述安装元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元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打磨单元连接;
第二通孔元件,所述第二通孔元件贯穿所述安装元件设置;
第三限位元件,所述第三限位元件与所述第二通孔元件、所述固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与所述固定单元之间,并套设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转动单元包括:
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上部;
第三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与所述第三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打磨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三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打磨单元在水平面转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还包括;
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转动元件的上部;
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定位元件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打磨单元连接;
第四滑槽元件,所述第四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元件的第一端,并与所述定位元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打磨单元包括:
第二伸缩元件,所述第二伸缩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
第四驱动元件,所述第四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伸缩元件的第二端;
打磨元件,所述打磨元件与所述第四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在所述第四驱动元件的作用下打磨锤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单元包括:
负压元件,所述负压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用于吸附所述打磨单元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储存元件,所述储存元件与所述负压元件连接,用于储存所述负压单元吸附的粉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挡板单元,所述挡板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侧部,用于防止所述打磨单元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向外飞散。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单元包括:
至少两挡板元件,两所述挡板元件对称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锤头打磨装置,利用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能够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的锤头,从而满足一台机器适用于多种规格的锤头,减少占地面积以及购置成本,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利用升降单元、水平转动单元的共同作用,能够对不同高度、不同宽度的锤头进行全方位打磨,避免出现打磨死角的问题;利用负压单元对打磨过程产生的粉尘进行吸附,避免粉尘飞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锤头打磨装置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降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平转动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负压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板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锤头打磨装置的示意图(二);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降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平转动单元的示意图(二)。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固定单元;11、底板元件;12、第一限位元件;13、第一滑槽元件;14、第二限位元件;15、弹性元件;16、第二滑槽元件;17、第一通孔元件;
20、夹持单元;21、第一驱动元件;22、滑动元件;23、第二驱动元件;24、夹持元件;25、第三滑槽元件;
30、升降单元;31、第一伸缩元件;32、安装元件;33、第一转动元件;34、第二转动元件;35、第二通孔元件;36、第三限位元件;37、支撑元件;
40、水平转动单元;41、第三驱动元件;42、第三转动元件;43、定位元件;44、连接元件;45、第四滑槽元件;
50、打磨单元;51、第二伸缩元件;52、第四驱动元件;53、打磨元件;
60、负压单元;61、负压元件;62、储存元件;
70、挡板单元;71、挡板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锤头打磨装置,包括固定单元10、夹持单元20、升降单元30、水平转动单元40、打磨单元50和负压单元60。其中,固定单元10设置于水平面(如地面、生产线、桌面),用于固定锤头的一端;夹持单元2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部,并与固定单元10滑动连接,用于夹持锤头的两侧;升降单元3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部,并位于夹持单元20的对侧;水平转动单元40设置于升降单元30的上部,并与升降单元30连接(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30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打磨单元50与水平转动单元40连接,用于在水平转动单元40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往复运动、以及用于对锤头进行打磨;负压单元6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部,用于吸附打磨单元50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如图2所示,固定单元10包括底板元件11、第一限位元件12、三第一滑槽元件13、三第二限位元件14、三弹性元件15以及至少一第二滑槽元件16。其中,底板元件11设置于水平面;第一限位元件12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用于与锤头的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三第一滑槽元件13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并分布设置于第一限位元件12的旁侧,并呈“品”字形设置;三第二限位元件14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13滑动连接,用于固定锤头的第一端;三弹性元件15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13的内部,并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13的内部、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4连接,用于提供弹性力,以使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4始终抵靠锤头;第二滑槽元件16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并与夹持单元20滑动连接。
具体地,在锤头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元件12进行可拆卸连接的情况下,锤头的第一端的外侧分别挤压三第二限位元件14,三弹性元件15施加对应的反弹力,从而使第二限位元件14紧紧抵靠锤头的第一端的外侧,用于完成对锤头的第一端的固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2为限位柱,第二限位元件14为限位板,弹性元件15为复位弹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2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槽元件16的数量为1~3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槽元件16为一个,并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一侧的中央位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槽元件16为两个,两个第二滑槽元件16对称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的一侧。
如图3所示,夹持单元20包括第一驱动元件21、滑动元件22、第二驱动元件23和两夹持元件24。其中,第一驱动元件21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一侧;滑动元件22(后侧)与第一驱动元件21的输出端连接,并与固定单元10滑动连接,用于在第一驱动元件21的作用下在固定单元10的上部进行往复运动;第二驱动元件23设置于滑动元件22的上部;两夹持元件24分别与第二驱动元件23连接,用于在第二驱动元件23的作用下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以夹持锤头或松开锤头。
具体地,第一驱动元件21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一侧,滑动元件22与第二滑槽元件16滑动连接。在第一驱动元件21的作用下,滑动元件22沿第二滑槽元件16的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其中,滑动元件22的下端面设置有至少一凸起滑块,用于与对应的第二滑槽元件16相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21为液压伸缩装置或手动装置。其中,手动装置包括限位挡板和螺纹杆,螺纹杆与限位挡板螺纹连接,螺纹杆的一端与滑动元件22固定连接,通过旋转螺纹杆以带动滑动元件22往复运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23包括驱动电机、螺纹杆、轴承座,驱动电机设置于滑动元件22的第一端,轴承座设置于滑动元件22的第二端,螺纹杆的第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螺纹杆的第二端与轴承座转动连接,螺纹杆分别与两夹持元件24连接。螺纹杆的第一端至其中部的螺纹为顺时针螺纹,螺纹杆的中部至其第二端的螺纹为逆时针螺纹。驱动电机驱动螺纹杆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即可带动两夹持元件24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23包括两轴承座、螺纹杆和转动把手,两轴承座分别设置于滑动元件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螺纹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两轴承座转动连接,钻洞把手与螺纹杆的第一端连接,并位于轴承座的外侧。螺纹杆的第一端至其中部的螺纹为顺时针螺纹,螺纹杆的中部至其第二端的螺纹为逆时针螺纹。通过转动把手驱动螺纹杆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即可带动两夹持元件24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
进一步地,夹持单元20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滑槽元件25,第三滑槽元件25设置于滑动元件22的一侧(前侧),并分别与两夹持元件24滑动连接,用于限制夹持元件24的滑动方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滑槽元件25为1~3个。
其中,夹持元件24的后侧设置有滑块,用于与第三滑槽元件25相配合。
如图4所示,升降单元30包括第一伸缩元件31和安装元件32。其中,第一伸缩元件31的第一端与固定单元10的上端面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安装元件32与第一伸缩元件31的第二端连接,其上端面与水平转动单元40连接。
具体地,第一伸缩元件31的第一端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元件31为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元件31为带有限位锁定机构的手动伸缩杆。
如图5所示,水平转动单元40包括第三驱动元件41和第三转动元件42。其中,第三驱动元件41与升降单元3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转动元件42与第三驱动元件41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打磨单元50连接,用于在第三驱动元件41的作用下进行自转,以带动打磨单元50在水平面进行往复运动。
具体地,第三驱动元件41与安装元件32的上端面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元件41为驱动电机,第三转动元件42为转盘。
如图6所示,打磨单元50包括第二伸缩元件51、第四驱动元件52和打磨元件53。其中,第二伸缩元件51的第一端与水平转动单元40连接;第四驱动元件52设置于第二伸缩元件51的第二端;打磨元件53与第四驱动元件5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在第四驱动元件52的作用下打磨锤头。
具体地,第二伸缩元件51的第一端与第三转动元件42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伸缩元件51为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伸缩元件51为带有限位锁定机构的手动伸缩杆。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驱动元件52为驱动电机。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打磨元件53为打磨盘,其可以更换打磨砂纸。
如图7所示,负压单元60包括负压元件61和储存元件62。其中,负压元件61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侧面,用于吸附打磨单元50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储存元件62与负压元件61连接,用于储存负压元件61吸附的粉尘。
具体地,负压元件61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侧面,储存元件62设置于底板元件11上侧面或外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负压元件61为负压风机,储存元件62为储尘盒。
进一步地,锤头打磨装置还包括挡板单元70,挡板单元7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侧部,用于防止打磨单元50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向外飞散。
如图8所示,挡板单元70至少两挡板元件71,挡板元件71对称地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侧部(如左侧和右侧)。
具体地,挡板元件71对称地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侧部(如左侧和右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元件71为2~4个。优选地,挡板元件71为2个或3个。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操作人员将锤头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元件12进行插接,并与三第二限位元件14进行卡接,以完成对锤头的第一端的固定;
控制第一驱动元件21,以使滑动元件22沿第二滑槽元件16运动,以靠近锤头,并抵住锤头的第二端;
控制第二驱动元件23,以使两夹持元件24相向运动,以靠近锤头,并夹持锤头的两侧;
调节第一伸缩元件31和第二伸缩元件51,以使打磨元件53覆盖并抵住锤头的表面;
启动第三驱动元件41和第四驱动元件52,以使打磨元件53对锤头的表面进行无死角打磨;
启动负压元件61,以吸附打磨元件53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能够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的锤头,从而满足一台机器适用于多种规格的锤头,减少占地面积以及购置成本,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利用升降单元、水平转动单元的共同作用,能够对不同高度、不同宽度的锤头进行全方位打磨,避免出现打磨死角的问题;利用负压单元对打磨过程产生的粉尘进行吸附,避免粉尘飞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如图9所示,一种锤头打磨装置,包括固定单元10、夹持单元20、升降单元30、水平转动单元40、打磨单元50、负压单元60和挡板单元70。其中,固定单元10设置于水平面(如地面、生产线、桌面),用于固定锤头的一端;夹持单元2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部,并与固定单元10滑动连接,用于夹持锤头的两侧;升降单元3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部,并位于夹持单元20的对侧;水平转动单元40设置于升降单元30的上部,并与升降单元30连接(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30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打磨单元50分别与升降单元30、水平转动单元40连接,用于在水平转动单元40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往复运动、以及用于对锤头进行打磨;负压单元6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上部,用于吸附打磨单元50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挡板单元70设置于固定单元10的侧部,用于防止打磨单元50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向外飞散。
其中,夹持单元20、打磨单元50、负压单元60和挡板单元70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固定单元10包括固定单元10包括底板元件11、第一限位元件12、三第一滑槽元件13、三第二限位元件14、三弹性元件15、至少一第二滑槽元件16以及第一通孔元件17。其中,底板元件11设置于水平面;第一限位元件12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用于与锤头的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三第一滑槽元件13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并分布设置于第一限位元件12的旁侧,并呈“品”字形设置;三第二限位元件14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13滑动连接,用于固定锤头的第一端;三弹性元件15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13的内部,并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13的内部、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4连接,用于提供弹性力,以使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14始终抵靠锤头;第二滑槽元件16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并与夹持单元20滑动连接;第一通孔元件17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表面,用于与升降单元3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底板元件11、第一限位元件12、第一滑槽元件13、第二限位元件14、弹性元件15和第二滑槽元件16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元件17的横截面为圆形、正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
如图11所示,升降单元30包括第一伸缩元件31、安装元件32、第一转动元件33、第二转动元件34、第二通孔元件35、第三限位元件36和支撑元件37。其中,第一伸缩元件31的第一端与固定单元10的上端面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安装元件32的第一端与第一伸缩元件31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一端的上端面与水平转动单元40连接;第一转动元件33设置于安装元件32的第二端的上部,并与安装元件32固定连接;第二转动元件34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动元件33转动连接,其第二端与打磨单元50固定连接;第二通孔元件35设置于安装元件32的中部,贯穿安装元件32设置;第三限位元件36依次与第二通孔元件35、固定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螺纹连接);支撑元件37设置于安装元件32与固定单元10之间,套设第三限位元件36,且支撑元件3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住安装元件32和固定单元10。
其中,第一伸缩元件31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二转动元件34的第二端与第二伸缩元件5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通孔元件35与第一通孔元件17相对应设置,第三限位元件36依次与第二通孔元件35、第一通孔元件17进行可拆卸连接,支撑元件37设置于安装元件32与底板元件11之间,支撑元件3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住安装元件32的下端面和底板元件11的上端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元件33为转动环,第二转动元件34为转动柱,第三限位元件36为螺纹杆,支撑元件37为支撑套筒。
如图12所示,水平转动单元40包括第三驱动元件41、第三转动元件42、定位元件43、连接元件44和第四滑槽元件45。其中,第三驱动元件41与升降单元3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转动元件42与第三驱动元件41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在第三驱动元件41的作用下进行自转;定位元件43设置于第三转动元件42的上部(上端面),用于跟随第三转动元件42转动;连接元件44的第一端与定位元件43滑动连接,连接元件44的第二端与打磨单元50连接(抵接、卡接);第四滑槽元件45设置于连接元件44的第一端,并与定位元件43滑动连接。
其中,第三驱动元件41、第三转动元件42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连接元件44的第二端与第二伸缩元件51的第一端抵接或卡接,即非固定连接。
在第三转动元件42的作用下,定位元件43以第三转动元件4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连接元件44通过第四滑槽元件45与定位元件43的相对滑动进行水平面的往复运动,连接元件44带动第二伸缩元件51以第二转动元件34为转轴进行水平面的转动。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操作人员将锤头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元件12进行插接,并与三第二限位元件14进行卡接,以完成对锤头的第一端的固定;
控制第一驱动元件21,以使滑动元件22沿第二滑槽元件16运动,以靠近锤头,并抵住锤头的第二端;
控制第二驱动元件23,以使两夹持元件24相向运动,以靠近锤头,并夹持锤头的两侧;
调节第一伸缩元件31,以使打磨元件53靠近锤头的表面;
将支撑元件37放置于第一通孔元件17与第二通孔元件35之间,然后将第三限位元件36依次与第二通孔元件35、支撑元件37和第一通孔元件17连接,以固定支撑安装元件32的位置;
调节第二伸缩元件51,以使打磨元件53覆盖锤头的表面;
启动第三驱动元件41和第四驱动元件52,以使打磨元件53对锤头的表面进行无死角打磨;
启动负压元件61,以吸附打磨元件53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利用升降单元和水平转动单元的组合,可以扩大打磨单元的打磨半径,进一步避免打磨死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水平面,用于固定锤头的第一端;
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并与所述固定单元滑动连接,用于夹持锤头;
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部;
水平转动单元,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上部,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
打磨单元,所述打磨单元与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用于对锤头进行打磨,以及用于在所述水平转动单元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往复运动;
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部,用于吸附所述打磨单元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底板元件;
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用于与锤头的第一端连接;
三第一滑槽元件,三所述第一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并分布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旁侧;
三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滑动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的内部,用于固定锤头的第一端;
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的内部,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元件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的第二限位元件连接;
至少一第二滑槽元件,所述第二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端面,并与所述夹持单元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包括:
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
滑动元件,所述滑动元件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固定单元滑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在所述固定单元的上部进行往复运动;
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滑动元件;
两夹持元件,两所述夹持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作用下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以夹持锤头或松开锤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三滑槽元件,所述第三滑槽元件设置于所述滑动元件的一侧,并分别与两所述夹持元件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第一伸缩元件,所述第一伸缩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伸缩元件的第二端、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还包括:
第一转动元件,所述第一转动元件与所述安装元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元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打磨单元连接;
第二通孔元件,所述第二通孔元件贯穿所述安装元件设置;
第三限位元件,所述第三限位元件与所述第二通孔元件、所述固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与所述固定单元之间,并套设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转动单元包括:
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升降单元的上部;
第三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与所述第三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打磨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三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打磨单元在水平面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单元包括:
第二伸缩元件,所述第二伸缩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水平转动单元连接;
第四驱动元件,所述第四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伸缩元件的第二端;
打磨元件,所述打磨元件与所述第四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在所述第四驱动元件的作用下打磨锤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单元包括:
负压元件,所述负压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用于吸附所述打磨单元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
储存元件,所述储存元件与所述负压元件连接,用于储存所述负压单元吸附的粉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锤头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板单元,所述挡板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侧部,用于防止所述打磨单元打磨锤头产生的粉尘向外飞散。
CN202122649309.1U 2021-11-01 2021-11-01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Active CN2160668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49309.1U CN216066890U (zh) 2021-11-01 2021-11-01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49309.1U CN216066890U (zh) 2021-11-01 2021-11-01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66890U true CN216066890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43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49309.1U Active CN216066890U (zh) 2021-11-01 2021-11-01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668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26468B (zh) 方形工件打磨机
CN109531311A (zh) 一种钢板表面打磨装置
CN110142661A (zh) 一种玻璃加工用研磨装置
CN109366305A (zh) 一种模具制造用打磨装置
JP3172710U (ja) 手動研磨装置
CN216066890U (zh) 一种锤头打磨装置
CN108436764A (zh) 一种矩形管打磨装置
CN205497217U (zh) 一种五金零件加工用打磨装置
CN218081926U (zh) 一种硅透镜加工用抛光设备
CN213615768U (zh) 一种砂轮修饰机
CN210878971U (zh) 一种金属表面高速打磨装置
CN208528703U (zh) 一种圆形板打磨装置
CN207239879U (zh) 一种用于假肢打磨的支撑装置
CN219426474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机械加工用打磨装置
CN220128459U (zh) 紧固件加工抛光装置
CN220660201U (zh) 一种减震型地坪研磨机
CN103862338B (zh) 具有推杆式止动机构的角磨机
CN213615783U (zh) 一种塑料桶毛边处理装置
CN212095696U (zh) 一种镜头加工使用的设有回转机构的抛光机
CN218397439U (zh) 一种轴承壳加工装置
CN216802986U (zh) 一种多方位平面研磨机
CN219255007U (zh) 一种防磕碰的薄壁安装边机
CN208132705U (zh) 一种磨床工作台
CN217890592U (zh) 抛光多片加工装置
CN117245136B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加工的辅助切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