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6489U -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56489U
CN216056489U CN202121203785.4U CN202121203785U CN216056489U CN 216056489 U CN216056489 U CN 216056489U CN 202121203785 U CN202121203785 U CN 202121203785U CN 216056489 U CN216056489 U CN 216056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bushing
circumferential
axial
magnetic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037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植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037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56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56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56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电机的磁环组件包括:磁环,磁环的内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衬套,衬套为非导磁衬套,衬套的内周形成有轴孔,衬套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和第二周向限位部,第二轴向限位部与第一轴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配合,第二周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周向限位配合。由此,通过将衬套外周的第二轴向限位部和第二周向限位部分别与磁环的内周的第一轴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限位配合,可以使衬套稳定牢固地设置于磁环的内周,再通过将衬套设置成非导磁衬套,可以使衬套起到隔磁的作用,从而可以提升磁环组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将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磁环套设在电机的转轴上,导磁磁环可以起到阻抗的作用,可以防止外界杂乱的信号干扰电机的正常工作,可以提升电机的性能。
在现有技术中,当电机出现漏磁时,仅仅由导磁材料制成的磁环将无法限制电机的漏磁,这样会导致能够参与有效工作的磁通减少,从而降低电机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机的磁环组件,该电机的磁环组件结构可靠,并且具有隔磁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包括:磁环,所述磁环的内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衬套,所述衬套为非导磁衬套,所述衬套的内周形成有轴孔,所述衬套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和第二周向限位部,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配合,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周向限位配合。
由此,通过将衬套外周的第二轴向限位部与磁环内周的第一轴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配合,可以使第二轴向限位部和第一轴向限位部限制衬套相对磁环的轴向位移,将衬套外的第二周向限位部与磁环内周的第一周向限位部周向限位配合,可以使第二周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限制衬套相对磁环的周向位移,如此,可以保证衬套稳定牢固地设置于磁环的内周。
进一步地,再通过将衬套设置成非导磁衬套,非导磁衬套可以起到隔磁的效果,从而可以使衬套限制电机的漏磁,可以增加电机的有效工作磁通量,进而可以提升电机的性能,如此,磁环组件不仅具有阻抗的效果,还可以起到限制电机漏磁的作用,可以提升磁环组件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中的一个为环形的限位凹槽,另一个为环形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限位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凹槽中填充有粘接胶,所述粘接胶粘接所述限位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齿,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齿,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齿和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齿分别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磁环和所述衬套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组合结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磁环包括磁环部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置于所述磁环部的内侧,所述过渡部的内周设置有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所述衬套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主体部的内周形成有所述轴孔,所述连接部的外周设置有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磁环部与所述过渡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磁环部与所述过渡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包括:机壳;转轴,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垫圈,所述垫圈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对应在所述转轴的一端;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转轴的所述一端;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轴承包括内圈;以上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所述衬套设置于所述转轴且与所述转轴同步转动,所述衬套的端面止抵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背离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还包括:齿轮,所述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轴肩,所述轴肩位于所述衬套背离所述第二轴承的一侧且与所述衬套间隔设置,所述齿轮设置于所述转轴且端面止抵在所述轴肩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磁环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磁环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电机;1001-机壳;
100-磁环组件;
10-磁环;11-第一轴向限位部;12-第一周向限位部;13-磁环部;14-过渡部;
20-衬套;21-轴孔;22-第二轴向限位部;23-第二周向限位部;24-主体部;25-连接部;26-加强筋;27-定位凹槽;28-磁场区域;
30-转轴;301-轴肩;31-垫圈;32-第一轴承;33-第二轴承;331-内圈;34-齿轮;40-转子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该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电机1000。
结合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可以主要包括:磁环10和衬套20,磁环10的内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一周向限位部12,衬套20为非导磁衬套20,衬套20的内周形成有轴孔21,衬套20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22和第二周向限位部23,第二轴向限位部22与第一轴向限位部11轴向限位配合,第二周向限位部23和第一周向限位部12周向限位配合。
具体地,通过将磁环10内周的第一轴向限位部11与衬套20外周的第二轴向限位部22进行轴向限位配合,可以使衬套20设置于磁环10的内周,并且使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限制磁环10相对衬套20的轴向位移,再通过将衬套20外周的第二周向限位部23与磁环10内周的第一周向限位部12进行周向限位配合,可以使第二周向限位部23和第一周向限位部12限制衬套20相对磁环10的周向位移,如此设置,可以使衬套20稳定牢固地设置在磁环10的内周,并且当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衬套20发生相对磁环10的周向运动或者轴向运动,这样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衬套20设置于磁环10的内周,衬套20的内周形成有轴孔21,如此,当将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设置在电机1000中后,可以使转轴30穿设衬套20的轴孔21,由于衬套20为非导磁衬套20,即转轴30在进行高速转动时,衬套20可以起到隔磁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轴孔21中的转轴30漏磁,从而可以在电机1000其他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参与工作的磁通量上升,进而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可靠性,以及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性能。
另外,由于磁环10位于衬套20的外周,磁环10仍然可以起到阻抗的作用,仍然可以将外界杂乱的信号阻断,防止外界杂乱的信号干扰电机1000的正常工作,这样可以使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不仅具有隔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阻抗的作用,这样可以优化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可靠性。
由此,通过将衬套20外周的第二轴向限位部22与磁环10内周的第一轴向限位部11轴向限位配合,可以使第二轴向限位部22和第一轴向限位部11限制衬套20相对磁环10的轴向位移,将衬套20外周的第二周向限位部23与磁环10内周的第一周向限位部12周向限位配合,可以使第二周向限位部23和第一周向限位部12限制衬套20相对磁环10的周向位移,如此,可以保证衬套20稳定牢固地设置于磁环10的内周。
进一步地,再通过将衬套20设置成非导磁衬套20,非导磁衬套20可以起到隔磁的效果,从而可以使衬套20限制电机1000的漏磁,可以增加电机1000的有效工作磁通量,进而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性能,如此,磁环组件100不仅具有阻抗的效果,还可以起到限制电机1000漏磁的作用,可以提升磁环组件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2所示,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中的一个为环形限位凹槽,另一个为环形限位凸起,环形限位凹槽与环形限位凸起限位配合。具体地,通过将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中的一个设置为环形限位凹槽,另一个设置为环形限位凸起,在衬套20与磁环10进行安装设置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环形限位凸起伸入环形限位凹槽中,使两者进行限位配合,当衬套20受到相对磁环10轴向上的力时,环形的限位凸起可以与环形的限位凹槽的顶壁或者底壁相互抵接,从而限制衬套20进行相对磁环10进行轴向位移。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限位配合难度,可以简化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组装生产,而且可以提升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的限位配合的可靠性与可靠性。
另外,由于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均为环形,并且分别在磁环10和衬套20的周向延伸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轴向限位部11与第二轴向限位部22相互接触的面积更大,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轴向限位部11与第二轴向限位部22轴向限位的强度,可以提升衬套20相对磁环10的轴向最大受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限位凹槽中填充有粘接胶,粘接胶粘接限位凸起,也就是说,在限位凸起伸入限位凹槽中后,可以使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进行轴向的抵接,从而使两者的配合限制磁环10与衬套20的轴向位移,但是,由于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没有设计相应结构进行径向上的限位,所以磁环10易发生径向远离衬套20的位移,从而导致磁环10与衬套20分离。
因此,在限位凸起伸入限位凹槽中后,可以向限位凹槽中填充粘接胶,粘接胶可以将限位凸起粘接固定在限位凹槽中,这样不仅可以限制磁环10相对衬套20径向上的位移,而且还可以在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的顶壁或者底壁相对抵接,限制衬套20相对磁环10轴向上的位移的前提下,进一步地提升衬套20相对磁环10轴向上的稳定性与牢固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3所示,第一周向限位部12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齿,第二周向限位部23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齿,多个第一限位齿和多个第二限位齿分别啮合。具体地,第一限位齿设置于磁环10的内周,并且沿磁环10的内周周向延伸设置,第二限位齿设置于衬套20的外周,并且沿衬套20的外周周向延伸设置,将第一限位齿与第二限位齿周向相互啮合限位,当衬套20受到周向上的力,并且相对磁环10产生周向的位移趋势时,第一限位齿与第二限位齿的周向啮合可以限制衬套20相对磁环10进行位移,从而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可靠性。
另外,第一周向限位部12与第一轴向限位部11需要间隔设置,第二周向限位部23与第二轴向限位部22也需要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防止第一周向限位部12与第一轴向限位部11相互干涉,第二周向限位部23与第二周向限位部23相互干涉,导致第一周向限位部12与第二周向限位部23、以及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进行限位时的不稳定。
还有,第一周向限位部12与第二周向限位部23的限位配合、以及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的限位配合还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即当第一周向限位部12与第二周向限位部23进行限位配合后,以及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二轴向限位部22进行限位配合后,衬套20相对磁环10便能够处于正确的位置,无需再进行后续的位置调整,这样可以提升磁环10与衬套20安装设置的准确性与速度。
进一步地,磁环10和衬套20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组合结构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磁环10与衬套20之间的稳定性与牢固性,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整体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简化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的生产流程,即无需将磁环10与衬套20单独生产制造出来后,再进行组装固定,可以提升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生产制造的效率。
结合图2所示,磁环10可以主要包括磁环部13和过渡部14,过渡部14设置于磁环部13的内侧,过渡部14的内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一周向限位部12,衬套20可以主要包括主体部24和连接部25,连接部25设置于主体部24的外侧,主体部24的内周形成有轴孔21,连接部25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22和第二周向限位部23。具体地,主体部24的内周设置有轴孔21,在将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设置于电机1000上后,电机1000的转轴30穿设轴孔21,主体部24可以对电机1000起到隔磁的作用,磁环部13需要对电机1000起到阻抗的效果。
因此,通过将过渡部14设置在磁环部13的内侧,并且将第一轴向限位部11和第一周向限位部12设置在过渡部14上,将连接部25设置于主体部24的外侧,并且将第二轴向限位部22和第二周向限位部23设置在连接部25上,如此,主体部24与磁环部13上没有开设相应限位的结构,可以在保证磁环10与衬套20之间的稳定性与牢固性的前提下,提升磁环10的磁环部13与衬套20的主体部24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2所示,磁环部13与过渡部14之间设置有加强筋26,加强筋26为多个,多个加强筋26周向间隔分布在磁环部13与过渡部14之间。具体地,由于磁环部13相对过渡部14弯折设置,所以通过在磁环部13与过渡部14之间周向设置多个加强筋26,并且使多个加强筋26在磁环部13与过渡部14之间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可以提升磁环部13与过渡部14之间的稳定性与牢固性,可以防止磁环部13在受到径向外力的情况下发生形变,或者发生断裂,这样可以提升磁环10的可靠性。其中,加强筋26可以为5个。
结合图3所示,磁环10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凹槽27。具体地,由于磁环10需要安装设置在电机1000上,为了快速准确地使磁环10相对电机1000中的转子铁芯40处于正确的位置,可以在磁环10的轴向端面上开设定位凹槽27,在将磁环10安装设置在电机1000中的过程中,可以将磁环10的轴向端面上的定位凹槽27与转子铁芯40上相应部件进行对位,在定位凹槽27与转子铁芯40上相应部件相对设置后,磁环10便可以处于电机1000的正确位置上,这样可以提升磁环10安装设置在电机1000中的准确性与效率。
另外,磁环10上还设置有多个磁场区域28,多个磁场区域28在磁环10的周向上均匀间隔分布,多个磁场区域28按照N、S级交替设置。其中,磁场区域28可以为10个。
结合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0可以主要包括:机壳1001、转轴30、垫圈31、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和上述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其中,将转轴30、垫圈31和第一轴承32均设置在机壳1001内,垫圈31和第一轴承32均设置在转轴30的一端上,垫圈31位于第一轴承32与机壳1001之间,当转轴30受到轴向的力时,垫圈31可以对第一轴承32和转轴30的一端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可以使保护转轴30以及第一轴承32,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机1000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将第二轴承33设置于转轴30的另一端,第二轴承33包括内圈331,衬套20设置于转轴30,并且与转轴30同步转动,衬套20的端面止抵在第二轴承33的内圈331背离第一轴承32的端面上。具体地,将第二轴承33套设在转轴30上后,再将衬套20设置于转轴30上,并且使衬套20的端面止抵在第二轴承33的内圈331背离第一轴承32的端面,转轴30上设置有相对外周凸起的部分,将第二轴承33的内圈331靠近第一轴承32的端面设置于转轴30相对外周凸起的部分,由于衬套20端面的止抵挤压作用,可以使第二轴承33的内圈331靠近第一轴承32的端面与转轴30相对外周凸起的部分抵接紧密,可以提升第二轴承33在转轴3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其中,转轴30的一端可以为转轴30的下端,转轴30的另一端可以为转轴30的上端。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电机1000还可以主要包括:齿轮34,转轴30的另一端设置有轴肩301,轴肩301位于衬套20背离第二轴承33的一侧,并且与衬套20间隔设置,齿轮34设置于转轴30,并且端面止抵在轴肩301上。具体地,将齿轮34设在转轴30另一端的轴肩301上,可以提升齿轮34在转轴3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可以防止齿轮34在转轴30上发生靠近转轴30一端的滑动位移,可以提升齿轮34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轴肩301位于衬套20背离第二轴承33的一侧,并且与衬套20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防止衬套20与轴肩301相互干涉,导致衬套20或轴肩301发生磨损。
另外,在齿轮34高速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轴承33与转轴30会受到轴向分力,由于衬套20对轴第二承具有止抵挤压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第二轴承33与转轴30进行轴向位移,这样可以提升电机1000运行的可靠性。还有,由于衬套20对第二轴承33的止抵挤压作用,转轴30将不会进行轴向位移,从而可以降低转轴30的一端挤压撞击垫圈31的频率,进而可以提升垫圈31的使用寿命。
还有,需要将转轴30材质的热膨胀系数设置地与衬套20材质的热膨胀系数相等,如此,在转轴30高速转动产生大量热量时,可以防止转轴30与衬套20的热膨胀形变程度不一,降低衬套20与转轴30的过盈配合的效果,从而降低电机1000的磁环组件100在转轴3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以及降低衬套20对第二轴承33的止抵挤压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环,所述磁环的内周设置有第一轴向限位部和第一周向限位部;
衬套,所述衬套为非导磁衬套,所述衬套的内周形成有轴孔,所述衬套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轴向限位部和第二周向限位部,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配合,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周向限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中的一个为环形的限位凹槽,另一个为环形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限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中填充有粘接胶,所述粘接胶粘接所述限位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齿,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齿,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齿和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齿分别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环和所述衬套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组合结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环包括磁环部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置于所述磁环部的内侧,所述过渡部的内周设置有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周向限位部;
所述衬套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所述主体部的内周形成有所述轴孔,所述连接部的外周设置有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环部与所述过渡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磁环部与所述过渡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环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凹槽。
9.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转轴,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机壳内;
垫圈,所述垫圈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对应在所述转轴的一端;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转轴的所述一端;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轴承包括内圈;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的磁环组件,所述衬套设置于所述转轴且与所述转轴同步转动,所述衬套的端面止抵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背离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齿轮,所述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轴肩,所述轴肩位于所述衬套背离所述第二轴承的一侧且与所述衬套间隔设置,所述齿轮设置于所述转轴且端面止抵在所述轴肩上。
CN202121203785.4U 2021-05-31 2021-05-31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Active CN216056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3785.4U CN216056489U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3785.4U CN216056489U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56489U true CN216056489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5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03785.4U Active CN216056489U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564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25314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KR100905902B1 (ko) 자동차 연료펌프용 bldc 모터의 회전자 구조
JP4837334B2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子
US20040189137A1 (en) Armatu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05122594B (zh) 制造磁阻电动机的转子的方法
KR20100111865A (ko) 리니어 스텝모터
JP4812787B2 (ja) ポンプ用電動機の回転子及びポンプ用電動機及びポンプ及びポンプ用電動機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CN102244425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US20040155550A1 (en) Armature having teeth
CN110535265B (zh) 电机转子
WO2011096050A1 (ja) ステータコア
US20070014677A1 (en) Pump
CN111769666A (zh) 转子组件和具有它的电机
CN216056489U (zh) 电机的磁环组件和电机
EP2055823B1 (en) Wash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769665B (zh) 减振转子组件和具有它的电机
CN212536099U (zh) 泵装置
CN111884370B (zh) 一种转子组件和电机
CN111884369B (zh) 转子组件和电机
KR101836526B1 (ko) 환경 차량의 모터 회전자 어셈블리
CN220368531U (zh) 转子总成、电机和车辆
EP4422004A1 (en) Slip ring device for motor
WO2021253767A1 (zh) 转子组件和具有它的电机
JP3324362B2 (ja) 電動機
CN218276226U (zh) 转子组件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9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Hefei BYD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