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01767U - 卷对卷贴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对卷贴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01767U
CN216001767U CN202121842375.4U CN202121842375U CN216001767U CN 216001767 U CN216001767 U CN 216001767U CN 202121842375 U CN202121842375 U CN 202121842375U CN 216001767 U CN216001767 U CN 216001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roller
pressing roller
material belt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423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423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01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01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01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对卷贴合装置,包括第一放料机构、第二放料机构及贴合机构。贴合机构包括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在传递过程中可保持张紧。而且,由于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具有张力,且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具有包角支撑性。当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绕经第二压辊时,将形成向内的包覆力。在包覆力的作用下,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带实现初始贴合。而且,区别于辊压贴合,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在初始贴合的过程中并未受到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辊压,仅通过料带张力实现初始贴合,故能够保持张紧,从而能够有效排出两者之间的空气并避免产生褶皱。因此,上述卷对卷贴合装置能够显著改善卷对卷的贴合质量。

Description

卷对卷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卷对卷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产品,如燃料电池的加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卷对卷的连续贴合。通常采用的工艺是使用钢带采用连续辊压的方式复合。但是,由于卷料的质地较软,在辊压过程中容易产生褶皱以及长度的变化,从而导致贴合质量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贴合质量的卷对卷贴合装置。
一种卷对卷贴合装置,包括:
第一放料机构,用于放卷第一料带;
第二放料机构,用于放卷第二料带;及
贴合机构,包括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的延伸方向平行,且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存在间隙;
其中,所述第二料带能够穿过所述间隙并绕经所述第二压辊,所述第一料带能够依次绕经所述第一压辊及所述第二压辊并穿过所述间隙,所述第一料带绕经所述第一压辊后在所述第二压辊上与所述第二料带重叠并贴合,形成复合料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辊及所述第二压辊均为加热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绕经所述第一压辊的第一料带及绕经所述第二压辊的第二料带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弧形加热板及第二弧形加热板,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板及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板分别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压辊及所述第二压辊的外周,并分别用于对绕经所述第一压辊的第一料带及绕经所述第二压辊的第二料带加热,以激活所述第一料带及所述第二料带的粘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放料机构与所述第一压辊之间的第一换向辊,所述第一料带绕经所述第一换向辊并包络于所述第一压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放料机构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的第二换向辊,所述第二料带绕经所述第二换向辊并包络于所述第二压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机构还包括弹性辊,所述弹性辊能够将所述复合料带压持于所述第二压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贴合机构下游的保温机构及冷却辊,所述复合料带能够穿过所述保温机构并绕经所述冷却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辊的转速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抵持辊,所述抵持辊能够将绕经所述冷却辊的所述复合料带抵持于所述冷却辊的表面。
上述卷对卷贴合装置,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在传递过程中可保持张紧。而且,由于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具有张力,且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具有包角支撑性。当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绕经第二压辊时,将形成向内的包覆力。在包覆力的作用下,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带实现初始贴合。而且,区别于辊压贴合,第一料带及第二料带在初始贴合的过程中并未受到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辊压,仅通过料带张力实现初始贴合,故能够保持张紧,从而能够有效排出两者之间的空气并避免产生褶皱。因此,上述卷对卷贴合装置能够显著改善卷对卷的贴合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卷对卷贴合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卷对卷贴合装置100包括第一放料机构110、第二放料机构120及贴合机构130。
第一放料机构110用于放卷第一料带。第一放料机构110一般包括放卷轴及配套的过辊、张力调节组件等元件。第一料带10可以是单质料带,也可为复合料带。在燃料电池领域,第一料带10可以是边框料带。第一料带10可预先制备并存储于第一放料机构110,使用时由第一放料机构110直接进行放卷。此外,针对第一料带10为复合料带的情况,第一放料机构110也可实时进行第一料带10的制备并放卷。
第二放料机构120用于放卷第二料带20。其中,第二料带20与第一料带10可以是相同的料带,也可是不同的料带。第二放料机构120的结构一般与第一放料机构110的结构相同。经第一放料机构110及第二放料结构120放卷,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均能够被输送至贴合机构130。
贴合机构130包括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第一压辊131与第二压辊132的延伸方向平行,且第一压辊131与第二压辊132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均为主动辊。而且,第一压辊410与第二压辊420之间并不形成辊压通道。
其中,第二放料机构120输出的第二料带20能够穿过第一压辊131与第二压辊132之间的间隙并绕经第二压辊132。第一放料机构110输出的第一料带10能够依次绕经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并穿过第一压辊131与第二压辊132之间的间隙。第一料带10先与第一压辊131接触,随后离开第一压辊131再绕经第二压辊132。第一料带10并不直接与第二压辊132的表面接触,而是与绕经第二压辊132的第二料带20相接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卷对卷贴合装置100还包括位于第一放料机构110与第一压辊131之间的第一换向辊140,第一料带10绕经第一换向辊140并包络于第一压辊131。第一换向辊140能够弯曲第一料带10,从而增大第一料带10在第一压辊131上的包覆角度,以使第一料带10能够更可靠地绕设于第一压辊131上。
同样的,卷对卷贴合装置100还包括位于第二放料机构120与第二压辊132之间的第二换向辊150,第二料带20绕经第二换向辊150并包络于第二压辊132。第二换向辊150能够弯曲第二料带20,从而增大第二料带20在第二压辊132上的包覆角度,以使第二料带10能够更可靠地绕设于第一压辊131上。
进一步的,第一料带10绕经第一压辊131后,在在第二压辊132上与第二料带20重叠并贴合,形成复合料带30。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在传递过程中可保持张紧。而且,由于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具有张力,且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具有包角支撑性。当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绕经第二压辊132时,将形成向内的包覆力。在包覆力的作用下,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实现初始贴合。
在传统的采用辊压实现复合的工艺中,由于两个压辊的线速度之间会难以避免的存在误差,辊压时两个压辊的线速度的差异将产生剪切力,从而导致两个料带之间产生气泡及褶皱等。区别于传统的辊压贴合,贴合机构130进行初始贴合的过程中,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并未受到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1的辊压,仅通过料带张力实现初始贴合,故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能够保持张紧,并能够有效排出两者之间的空气并避免产生褶皱,从而改善贴合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机构130还包括弹性辊133,弹性辊133能够将复合料带30压持于第二压辊132。
具体的,弹性辊133可以是橡胶辊或硅胶辊。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在第二压辊132上进行预贴合后,两者之间的粘接力依然较弱。此时,通过弹性辊133的进一步辊压,能够增强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之间的粘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均为加热辊。为了使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可靠地贴合,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的表面一般预先形成有胶层,胶层可由热敏胶或压敏胶涂布形成。当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绕经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时,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可分别对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加热,以使其表面的胶层被激活,从而有助于使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实现更加可靠地贴合。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卷对卷贴合装置100还包括加热机构(图未标),加热机构用于对绕经第一压辊131的第一料带10及绕经第二压辊132的第二料带20加热。加热机构能够使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上的胶层被进一步激活,从而使得两者贴合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弧形加热板161及第二弧形加热板162,第一弧形加热板161及第二弧形加热板162分别间隔设于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的外周,并分别用于对绕经第一压辊131的第一料带10及绕经第二压辊132的第二料带加热20。
具体的,第一弧形加热板161及第二弧形加热板162均可以是弧形的陶瓷加热板。由于第一弧形加热板161与绕经第一压辊131的第一料带10的延伸方向一致,故采用第一弧形加热板161进行加热可使第一料带10受热更均匀。而且,第一弧形加热板161与第一压辊131配合可从内外两侧对第一料带10进行加热,故第一料带10表面的胶层能够被更加快速、均匀地激活。
同样的,第二弧形加热板162与第二压辊132配合,也可使第二料带20表面的胶层能够被更加快速、均匀地激活。如此,采用第一弧形加热板161及第二弧形加热板162进行加热,有助于进一步激活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的粘性从而改善两者的贴合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卷对卷贴合装置100还包括位于贴合机构130下游的保温机构170及冷却辊180,复合料带30能够穿过保温机构170并绕经冷却辊180。
复合料带30从贴合机构130输出时具有较高的温度,若温度急速降低可能会导致复合料带30中的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因收缩差异而分离或翘曲。通过设置保温机构170,能够使复合料带30在进入冷却辊180前保持温度的大致恒定。冷却辊180的辊面能够对复合料带30提供支撑,且有稳定的散热功率,从而使复合料带30逐渐冷却。同时,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在冷却辊180的表面能够进一步的压紧,从而能够保证贴合的质量。
具体的,冷却辊180一般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冷却辊180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复合料带30则沿S形路径依次绕经多个冷却辊180。在本实施例中,卷对卷贴合装置100还包括抵持辊190,抵持辊190能够将绕经冷却辊180的复合料带30抵持于冷却辊180的表面。抵持辊190能够避免复合料带30从冷却辊180脱离,并提供进一步的辊压力。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辊180的转速可调。通过调节冷却辊180的转速,可以对复合料带30通过冷却辊180的时间进行控制,从而对复合料带30冷却过程中的收缩长度实现有效地控制,以实现弯曲矫直。
上述卷对卷贴合装置100,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在传递过程中可保持张紧。而且,由于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具有张力,且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具有包角支撑性。当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绕经第二压辊132时,将形成向内的包覆力。在包覆力的作用下,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实现初始贴合。而且,区别于辊压贴合,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20带在初始贴合的过程中并未受到第一压辊131及第二压辊132的辊压,仅通过料带张力实现初始贴合,故能够保持张紧,从而能够有效排出两者之间的空气并避免产生褶皱。因此,上述卷对卷贴合装置100能够显著改善卷对卷的贴合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放料机构,用于放卷第一料带;
第二放料机构,用于放卷第二料带;及
贴合机构,包括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的延伸方向平行,且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存在间隙;
其中,所述第二料带能够穿过所述间隙并绕经所述第二压辊,所述第一料带能够依次绕经所述第一压辊及所述第二压辊并穿过所述间隙,所述第一料带绕经所述第一压辊后在所述第二压辊上与所述第二料带重叠并贴合,形成复合料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辊及所述第二压辊均为加热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用于对绕经所述第一压辊的第一料带及绕经所述第二压辊的第二料带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弧形加热板及第二弧形加热板,所述第一弧形加热板及所述第二弧形加热板分别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压辊及所述第二压辊的外周,并分别用于对绕经所述第一压辊的第一料带及绕经所述第二压辊的第二料带加热,以激活所述第一料带及所述第二料带的粘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放料机构与所述第一压辊之间的第一换向辊,所述第一料带绕经所述第一换向辊并包络于所述第一压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放料机构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的第二换向辊,所述第二料带绕经所述第二换向辊并包络于所述第二压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机构还包括弹性辊,所述弹性辊能够将所述复合料带压持于所述第二压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贴合机构下游的保温机构及冷却辊,所述复合料带能够穿过所述保温机构并绕经所述冷却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辊的转速可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对卷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抵持辊,所述抵持辊能够将绕经所述冷却辊的所述复合料带抵持于所述冷却辊的表面。
CN202121842375.4U 2021-08-06 2021-08-06 卷对卷贴合装置 Active CN216001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42375.4U CN216001767U (zh) 2021-08-06 2021-08-06 卷对卷贴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42375.4U CN216001767U (zh) 2021-08-06 2021-08-06 卷对卷贴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01767U true CN216001767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88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42375.4U Active CN216001767U (zh) 2021-08-06 2021-08-06 卷对卷贴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017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2277A (zh) * 2022-10-31 2023-01-24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膜电极制备设备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2277A (zh) * 2022-10-31 2023-01-24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膜电极制备设备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09374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KR101765773B1 (ko) 전지용 전극 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115380B2 (ja) 帯状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帯状電極切断装置
CN216001767U (zh) 卷对卷贴合装置
JP2010055922A (ja) 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5394588B1 (ja) ロールプレス設備
WO2023011012A1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EP3272686B1 (en) Slit band sheet coiling-tension applying device
CN206134704U (zh) 一种无主栅太阳能电池片用金属丝/膜复合机
CN115084443B (zh) 辊压装置和完成压密化的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CN215451466U (zh) 极片辊压装置和锂电池生产线
JP2019033041A (ja) 電極シート製造装置、電極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電極シート
JP7371478B2 (ja) ロール状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KR101810145B1 (ko) 이차전지 전극 프레싱 장치
CN112776391A (zh) 极片辊压除皱的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07140592U (zh) 薄片装订装置
CN114976163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及五合一成型方法
JPS5911497B2 (ja) 扁平な材料ウエブから巻き付けロ−ル体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879116B2 (ja) 電極用切断装置
JP2017004717A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装置用電極シートのプレス装置
CN210504967U (zh) 一种隔垫式无接触收卷装置
WO2005077764A1 (ja) 梱包方法および梱包装置
JP3539044B2 (ja) 帯状部材のホットプレス装置
CN219180551U (zh) 边框制造装置及膜电极制造装置
CN219017728U (zh) 叠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