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94883U - 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94883U CN215994883U CN202121469801.4U CN202121469801U CN215994883U CN 215994883 U CN215994883 U CN 215994883U CN 202121469801 U CN202121469801 U CN 202121469801U CN 215994883 U CN215994883 U CN 2159948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recess
- container body
- guide
- pro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该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盖装置。其中,容器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流体的内部空腔。盖装置可拆装地固定于容器主体的敞口端。盖装置的周向壁面和容器主体的周向壁面之一配备有至少两个突起部,盖装置的周向壁面和容器主体的周向壁面的另一个配备有能够卡接至少两个突起部的至少两个接合结构,使得盖装置能够可靠地固定在容器主体的敞口端。接合结构包括:形状和突起部能够紧密相配的凹陷部;第一引导部,第一引导部从盖装置的边缘朝凹陷部延伸,以将突起部朝凹陷部的方向引导;以及第二引导部,第二引导部从凹陷部延伸到盖装置的边缘,以将突起部引导离开凹陷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领域,其尤其适于用作婴幼儿的水杯、奶瓶等。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容器的盖子通常通过螺纹结构和对应的容器主体配合以实现密封作用。为了实现密封效果,盖子和容器主体中的一者设有密封衬垫,盖子和容器主体中的另一者设有在盖子和容器主体彼此接合时能够压迫密封衬垫的台阶面或柱面。由于制作工艺简单,该结构形式的容器被广泛地运用于盛放液体、浆状体、固体等各类物品中。
用户使用这类容器时需要双手操作,以便拧合容器或打开容器。喂养婴幼儿时,用户将难以保证可以解放双手以进行拧合或打开的操作。
还已知一种具有卡扣式结构的容器。该类容器的卡扣结构包括位于盖子的周向外缘的多个带有卡扣的可转动件,以及位于容器主体敞口端周向外缘的对应卡扣,对应卡扣和可转动件配合。在容器的横向方向上,盖子的卡扣相较于容器主体的对应卡扣朝外突出。该类型的容器用于实现密封的结构同样地具有对应的密封衬垫和台阶面或柱面。使用时,用户转动盖子的转动件,将卡扣卡合在容器主体的对应卡扣后,二者在容器的纵向方向上紧密抵接并压迫密封衬垫。
虽然这类具有卡扣式结构的容器允许用户通过单手对其进行打开和闭合的操作,然而,盖子上的可转动件在容器横向方向上向外突出。当用户将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容器放置在同时放置有其他物品的包中,包内的其他物品会随着用户的走动而移位,移位后的其他物品可
除此之外,用户在喂养婴幼儿的状态下可能因婴幼儿的各种哭闹动作等而无意识地松开容器,使其跌落在地面。受到撞击的容器的可转动件此时也存在发生转动的风险。这类情况下,容器同样存在发生液体外泄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根据现有技术的容器的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问题的容器。
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以下形式的一种容器来实现。该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盖装置。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流体的内部空腔。所述盖装置可拆装地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敞口端。所述盖装置的周向壁面和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向壁面之一配备有至少两个突起部,所述盖装置的周向壁面和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向壁面的另一个配备有能够卡接所述至少两个突起部的至少两个接合结构,使得盖装置能够可靠地固定在所述容器主体的敞口端。所述接合结构包括:
形状和所述突起部能够紧密相配的凹陷部,
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从盖装置的边缘朝所述凹陷部延伸,以将突起部朝所述凹陷部的方向引导;以及
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从凹陷部延伸到盖装置的边缘,以将突起部引导离开所述凹陷部。
基于第一引导部的引导作用,用户能够通过按压的方式通过单手操作而将盖装置固定在容器主体下;基于不同于第一引导部的第二引导部的导引作用,用户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将盖装置从容器上取出。当容器主体和盖装置彼此固定后,二者用于彼此固定的接合结构不会裸露,因此能够避免容器因外界物品移位或发生摔落而发生泄漏的风险。同时,盖装置还易于被固定在容器主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位置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引导部为从所述周向壁面的纵向端部延伸至所述凹陷部的螺旋槽。用户此时通过旋拧的方式将盖装置从容器主体上拆下。可以理解,这种形式的第二引导部可以保证盖装置在容器发生摔落、碰撞的意外情况下不易于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螺旋槽具有用于与所述突起部在横向上相互配合的螺旋底面,其中,所述螺旋底面的螺旋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形成有突棱。突棱更有利于防止盖装置相对于容器主体发生意外转动,使得容器具有更可靠的密封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螺旋底面包括由所述突棱分割的第一螺旋底面和第二螺旋底面,并且所述第一螺旋底面和 /或第二螺旋底面是斜面或曲面。
由于第一螺旋底面由位于凹陷部的第一端部朝位于突棱的第二端部逐渐朝突起部突出,盖装置相对于容器主体由第一端部朝第二端部方向转动的过程中会在突起部的压迫作用而发生强行的形状变化,这种形状变化将促使盖装置不易发生转动。基于此,即使当盖装置因各类外力作用而产生相对于容器主体转动的趋势时,盖装置能保持稳定状态。当突起部越过突棱后,螺旋槽与突起部的彼此压迫作用将急剧减弱,用户将易于将盖装置从容器主体上拆开。作为斜面或曲面形式的第二螺旋底面,其事实上也具有将凹陷部朝周向壁面的端部推移作用,使得突起部在第二螺旋底面的移动过程更为顺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螺旋槽具有与所述凹陷部对接的第一端部,所述螺旋槽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最小的宽度。第一端部处的较小宽度显然利于避免突起部从凹陷部脱离而进入螺旋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背离所述凹陷部的螺旋延伸方向上,所述螺旋槽的槽宽逐渐增大。在越过突棱后,逐渐增宽的第二螺旋面进一步利于突起部在第二螺旋底面的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第一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突起部背离所述周向壁面的顶部形成有和所述第一斜面形状配合的第二斜面,以利于在盖装置和容器主体接合的过程中和第一斜面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顶部沿所述盖装置的纵向方向与所述凹陷部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纵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部位于所述凹陷部的正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引导部是开设在盖装置的内壁上的导引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引槽的槽宽在远离所述凹陷部的纵向方向上逐渐增大。这种形式的导引槽使得用户容易将盖装置的第一引导部对准突起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装置中彼此接合的部分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构造,并且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装置中至少一个为用弹性材料制造的构件。多边形构造的周向壁面使得用户需要在盖装置/容器主体施加更大的力量,使得二者中的至少一个需要发生更为剧烈的形变才能促使容器主体和所述盖装置彼此脱离。可以理解,这种形式的容器更不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使得盖装置脱离容器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突起部的横截面基本上呈多边形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盖装置设有环形壁,并且盖装置的封闭端形成有用于接纳奶嘴或吸管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向壁面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位于所述盖装置的周向壁面的内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陷部是通孔或盲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凹陷部是盲孔时,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不小于所述突起部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凹陷部是通孔时,设有所述凹陷部的周向壁面的壁厚不小于所述突起部的厚度。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实施方式,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通过阅读下列的附图和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目的是所有这种额外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和本实用新型内容中,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并被所附权利要求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容器的部分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容器的部件的组装图;
图5是图1的局部A的放大图;
图6是图4的B-B’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4的容器的分解图;
图8是盖装置的环形壁的剖切断面图;
图9是沿图6的C-C’的剖视图,此时,凹陷部和突起部处于彼此对接的第一状态;
图10是参照图9方向的容器的剖视图,此时,凹陷部和突起部处于彼此开始脱离对接的第二状态;
图11是参照图9方向的容器的剖视图,此时,凹陷部和突起部处于彼此进一步脱离对接的第三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容器:100; 盖装置:10;
容器主体:20; 环形壁:12;
凹陷部(通孔):13; 奶嘴:14;
弯折部:15; 盖:16;
第一引导部(导引槽):17; 第二引导部(螺旋槽):18;
螺旋槽的第一螺旋底面:18A; 螺旋槽的突棱:18B;
螺旋槽的第二螺旋底面:18C;
螺旋槽的上侧面:19A; 螺旋槽的下侧面:19B;
突起部:21; 突起部的第二斜面:21A。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想到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述其他方式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以下的具体描述中,例如“上”、“下”、“内”、“外”等方向性的术语,参考附图中描述的方向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部件可被置于多种不同的方向,方向性的术语是用于示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性的。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纵”、“纵向”等是指容器处于平稳的放置状态下,容器或者其组成部分的竖直方向。容器的纵向方向的下端为容器的底部壁面,下端通常设有供液体或固体等进出的开口或吸管。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纵”、“纵向”等是指容器处于平稳的放置状态下,容器或者其组成部分中与横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参见图6或7,“纵”、“纵向”为附图中的YY’方向,“横”、“横向”为附图中的XX’方向。
参见图1-2,其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容器100 包括容器主体20和盖装置10。其中,容器主体20具有用于容纳流体 (如水、奶等)的内部空腔。
盖装置10可拆装地固定于容器主体20的敞口端。图1、2中所示的盖装置10由环形壁12、奶嘴14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环形壁12 的开口上沿以封闭奶嘴14的盖16组成。
参见图3并结合图1、2,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E1配备有图4 所示的4个或其他适合数量的多个突起部21。对应地,环形壁12的周向壁面E2配备有能够卡接上述突起部21的接合结构D,使得盖装置10能够可靠地固定在容器主体20的敞口端。
接合结构D具体地包括凹陷部13、第一引导部17和第二引导部 18等。凹陷部13具有和突起部21相互配合的形状。各个突起部21、凹陷部13沿容器100的周向均匀地布置。在突起部21落入凹陷部13 内后,二者相互紧密配合。在图1-3的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3形成为位于环形壁12的通孔形式。可理解的,凹陷部13还可以形成为位于环形壁12的盲孔(未示出)。
当凹陷部13是图1-2等示出的通孔13时,环形壁12的壁厚被设置成不小于突起部21的厚度,使得突起部21落座在通孔13时,突起部21能完全嵌入通孔13。优选地,环形壁12壁厚被设置成与突起部21的厚度相同。突起部21落座在通孔13时,突起部21不从容器100表面突出。
类似地,当凹陷部13是盲孔(未示出)时,凹陷部13的深度被设置成不小于突起部21的厚度,优选地,凹陷部13的深度略大于突起部21的厚度或与之相等。
图7示出了处于分解状态下的容器100的纵向YY’截面图,图8 示出了环形壁12的剖切断面图。参见图7、8并结合图1-3,第一引导部17从盖装置10的边缘朝凹陷部13延伸,以将突起部21朝凹陷部13的方向引导。第一引导部17位于凹陷部13的正下方。在上述附图中,第一引导部17是开设在盖装置10的内壁上的导引槽17。导引槽17包括在周向及纵向YY’延伸的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位于对应于图7的附图标记“17”所指的位置),以及与第一斜面相交且与第二引导部18隔开的第一侧面17A。第一侧面17A在纵向YY’及横向XX’上延伸。
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部17可以是仅由第一斜面形成。此时,第一斜面在环形壁12的内表面的下缘位置形成环形锥面。
对于具有导引槽17或斜面形式的第一引导部17的环形壁12,用户可以通过下压环形壁12的形式,使得薄壁形式的环形壁12和容器主体20上与环形壁12对接的部分(周向壁面)发生弹性变形,突起部21能够越过第一引导部17并随后利用弹性形变自动落座于凹陷部 13。
参见图3、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引导部17优选地被设置成使其顶部与凹陷部13在纵向YY’方向上彼此间隔,也即,第一引导部17与凹陷部13在环形壁12的内表面中形成由部分S1隔开的不连续表面。有益的是,在容器主体20因外界剧烈挤压而径向收缩变形的情况下,容器主体20和环形壁12也不会在纵向YY’上发生相对位移,使得容器100出现泄漏。具体而言,当容器100与外物一同放置在具有较小空间的包内,即便外物对容器主体20施加较大力量的挤压作用而使得突起部21在横向XX’上从凹陷部13脱离出来,除了人为因素外,外物此时难以在纵向YY’上移动而拉动环形壁12或容器主体20,使得二者彼此脱离。更具体地说,在横向XX’方向上,突起部21因周向壁面的受压变形而从凹陷部13移出后,参见图7,即便突起部21此时继续下移而移动到环形壁12中介于凹陷部13与第一引导部17之间的部分S1,发生大幅度变形的周向壁面(环形壁12 或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会使得环形壁12和容器主体20之间产生较大的压迫力,外物需要施加较大的拉力才能克服环形壁12和容器主体20之间摩擦力而继续拉动环形壁12、容器主体20。显然地,在无人拉动容器主体20或环形壁12的情况下,外物很难继续拉动环形壁12、容器主体20。
继续参见图7、8并结合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引导部 18从凹陷部13延伸到盖装置10的边缘。用户拆卸盖装置10(环形壁12)时,第二引导部18能够将突起部21引导离开凹陷部13。
参见图3、8,第二引导部18为从环形壁12的周向内壁面的纵向 YY’端部延伸至凹陷部13的螺旋槽18。各个螺旋槽18和各个凹陷部 13的位置一一对应。螺旋槽18具有有用于与突起部21的顶部抵接配合的螺旋底面,以及相对于螺旋底面的上侧面19A以及下侧面19B。在螺旋槽18与凹陷部13对接的位置处(第一端部),上侧面19A、下侧面19B分别与凹陷部13的顶部和底部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螺旋槽18中的“螺旋”的含义在于起到主要导向作用的螺旋槽18的上侧面19A是连续的螺旋盘旋形式。在上侧面19A是连续的螺旋盘旋面的情况下,对于下侧面 19B是或者不是连续的螺旋盘旋面的实施方式,螺旋槽18均被视为具备“螺旋”特性的螺旋槽18。例如,下侧面19B形成为分段且相互成角度的斜面组成。
在螺旋底面的螺旋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形成有突棱18B。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突棱18B是位于“中间位置”并不仅仅表示突棱 18B是螺旋底面在其螺旋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事实上,上述表述仅表示突棱18B脱离螺旋底面的两个端部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螺旋槽18的突棱18B位于靠近凹陷部13的端部处,其大致位于螺旋槽 18的螺旋长度的1/3、2/5等可选的位置处。
以突棱18B为界,螺旋底面被分成第一螺旋底面18A和第二螺旋底面18C。其中,第一螺旋底面18A位于靠近凹陷部13的一侧,第二螺旋底面18C则位于另一侧。第一螺旋底面18A形成为在螺旋槽的延伸方向上的斜面或曲面。斜面或曲面被定向成使得突起部21 进入第一螺旋底面18A后能够朝突棱18B移动。可选地,第二螺旋面也被设置为斜面或曲面形式,使得突起部21越过突棱18B后能够更顺畅地继续前移,环形壁12易于脱离容器主体20。
在螺旋槽18如上形式设置后,用户需要持续施加相对较大的旋转力方能促使突起部21脱离凹陷部13并继续沿第一螺旋底面18A前移越过突棱18B。在无人为施加的旋转力的作用下,环形壁12将难以脱离容器主体20。此外,基于突棱18B以及第一螺旋底面18A对突起部21的旋转阻碍作用,即便将螺旋底面的螺旋长度设置地较小,突棱18B以及第一螺旋底面18A也能保证其对突起部21的限位作用。更小螺旋长度的螺旋底面将有利于将环形壁12(盖装置10)的小型化,并且避免太大螺旋长度的螺旋底面会在周向上对第一引导部17 造成干涉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螺旋槽18具有与凹陷部 13对接的第一端部以及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螺旋槽18在第一端部具有最小的宽度。在该最小宽度处,螺旋槽18的上、下侧面 19B分别对齐凹陷部13的顶部和底部对齐。螺旋槽18与凹陷部13的对齐方式利于用户使用时方便地将凹陷部13引导到螺旋槽18。但同时,基于螺旋槽18在第一端部处的较小宽度,突起部21进入第一螺旋底面18A后将受到较小宽度尺寸的螺旋槽18更为明显的阻碍作用,显然地,突起部21在第一螺旋底面18A的前行将更加困难,这利于避免突起部21从凹陷部13意外脱离而在螺旋槽18前行。
优选地,在背离凹陷部13的螺旋延伸方向上,也即由螺旋槽18 的第一端部朝第二端部的方向上,螺旋槽18的槽宽逐渐增大。在越过突棱18B后,逐渐增宽的第二螺旋面进一步利于突起部21在第二螺旋底面18C的移动。
参见图3、5,其中图5示出了图3的局部E的放大图,突起部 21背离周向壁面的顶部形成有和第一斜面形状配合的第二斜面21A。在用户按压盖装置10的过程中,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21A彼此抵靠地滑移,并促使环形壁12或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发生形变。这种形式的突起部21和第一引导部17有利于在盖装置10和容器主体20 能够快速地接合。
进一步地,导引槽17的槽宽在远离凹陷部13的纵向YY’方向上逐渐增大。这种形式的导引槽17使得用户容易将盖装置10的第一引导部17对准突起部21。
参见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容器主体20 和盖装置10中彼此接合的部分的横截面为如上述图的四边形构造或具有其他数量的边的多边形构造。容器主体20和盖装置10中至少有一个是由诸如硬质塑料、钢质材料等弹性材料制成。
以下结合图9-11说明设置具有四边形等多边形构造的对接部分的构思,三角形、五边形等其他形式的多边形构造可参见四边形的示例理解。参见图9,在盖装置10(环形壁12)接合于容器100壁的初始状态,突起部21落座于凹陷部13中。凹陷部13对突起部21的限位作用,使得突起部21不随意移动。在该状态中,环形壁12的横向 XX’最大尺寸处(即四边形的对角处)与容器主体20的对应部分的横向XX’最大尺寸处彼此相对。同时,环形壁12的横向XX’最小尺寸处(即四边形的对边处)与容器主体20的对应部分的横向XX’最小尺寸处彼此相对。随后,用户沿图9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该装置,突起部21开始脱离凹陷部13并开始接触螺旋槽18的第一螺旋底面18A。环形壁12、容器主体20彼此对接的壁面开始发生形变。随着旋拧动作的继续,环形壁12的横向XX’最小尺寸处开始与容器主体20的横向XX’最大尺寸处彼此相对。容器主体20的横向XX’最大尺寸处会抵住环形壁12的横向XX’最小尺寸处,使其发生变形。相较于常规的圆形横截面形式的对接部分,在图1-3、9-11的这种容器100中,容器100由图9状态转动至图11状态,容器主体20或环形壁12会发生更明显的变形。可以理解,多边形构造的周向壁面使得用户需要在盖装置10/容器主体20施加更大的力量,使得二者中的至少一个需要发生更为剧烈的形变才能促使容器主体20和盖装置10彼此脱离。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特殊形式的接合结构,突起部21可被设定成本领域中常规的卡钩形式或圆柱形形式以外的其他构造,例如,突起部21具有如图5所示的心形,或三角形的多边形构造。此外,突起部21还可以设定为其他任意边数的多边形构造。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突起部21的“多边形”横截面构造的相邻边可通过圆弧进行过渡,使得突起部21和对应的凹陷部13在接合和脱离接合的过程中避免过度磨损。因此,“多边形”并不意味着必然含有由两个边组成的角部。
具有心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突起部21与具有对应形状凹陷部13 接合之后,二者形成多个接触面,这将有利于盖装置10和容器主体 20的稳固接合。
进一步参见图1-8,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盖装置10中的环形壁12,其顶部(即封闭端)形成有开口,开口由环形壁12的主体部分横向 XX’向内弯折的弯折部15形成。弯折部15具有固定奶嘴14的作用。此外,环形壁12的顶部还可替换地形成为用于接纳吸管的开口(未示出)。
参见图8,为了保证盖装置10和容器主体20对接固定后,容器 100的密封性能,环形壁12上接近弯折部15的位置处的内壁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密封垫的容纳槽S2。当环形壁12与容器主体20对接后,容器主体20的上缘会直接抵在位于容纳槽S2内的密封垫,从而保证容器的水密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说明以及附图1-11中仅仅示出了一种实施方式,也即突起部21位于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的外表面,且第一引导部17和第二引导部18位于盖装置10的周向壁面的内表面。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方案的实用新型构思可以理解其他等同的替代方式。例如,突起部21和凹陷部13的位置可以互换地在设在环形壁12、容器主体20上;突起部21可以替换地设在周向壁面的内表面,接合结构设在对应的周向壁面的外表面。在此不一一列举。
基于上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基于第一引导部17 的引导作用,用户能够通过按压的方式通过单手操作而将盖装置10 固定在容器主体20下;基于不同于第一引导部17的第二引导部18 的导引作用,用户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将盖装置10从容器100上取出。当容器主体20和盖装置10彼此固定后,二者用于彼此固定的接合结构不会裸露,因此能够避免容器100因外界物品移位或发生摔落而发生泄漏的风险。同时,盖装置10还易于被固定在容器主体20上。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得益于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认识到可将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结构的替代结构作为可行的替代实施方式,并且可将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式,它们同样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容器(100),其包括:
容器主体(20),所述容器主体(20)具有用于容纳流体的内部空腔;
盖装置(10),所述盖装置(10)可拆装地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20)的敞口端;
其特征在于,所述盖装置(10)的周向壁面和所述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之一配备有至少两个突起部(21),所述盖装置(10)的周向壁面和所述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的另一个配备有能够卡接所述至少两个突起部(21)的至少两个接合结构(D),使得盖装置(10)能够可靠地固定在所述容器主体(20)的敞口端,
其中,所述接合结构(D)包括:
形状和所述突起部(21)能够紧密相配的凹陷部(13);
第一引导部(17),所述第一引导部(17)从盖装置(10)的边缘朝所述凹陷部(13)延伸,以将突起部(21)朝所述凹陷部(13)的方向引导;以及
第二引导部(18),所述第二引导部(18)从凹陷部(13)延伸到盖装置(10)的边缘,以将突起部(21)引导离开所述凹陷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3)和所述第二引导部(18)的位置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18)为从所述周向壁面的纵向端部延伸至所述凹陷部(13)的螺旋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具有用于与所述突起部(21)在横向上相互配合的螺旋底面,其中,所述螺旋底面的螺旋延伸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形成有突棱(18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底面包括由所述突棱(18B)分割的第一螺旋底面(18A)和第二螺旋底面(18C),并且所述第一螺旋底面(18A)和/或第二螺旋底面(18C)是斜面或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具有与所述凹陷部(13)对接的第一端部,所述螺旋槽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最小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在背离所述凹陷部(13)的螺旋延伸方向上,所述螺旋槽的槽宽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17)包括第一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21)背离所述周向壁面的顶部形成有和所述第一斜面形状配合的第二斜面(21A),以利于在盖装置(10)和容器主体(20)接合的过程中和第一斜面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17)的顶部沿所述盖装置(10)的纵向方向与所述凹陷部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在纵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部(17)位于所述凹陷部(13)的正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17)是开设在盖装置(10)的内壁面上的导引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的槽宽在远离所述凹陷部(13)的纵向方向上逐渐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20)和所述盖装置(10)中彼此接合的部分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构造,并且所述容器主体(20)和所述盖装置(10)中至少一个为用弹性材料制造的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21)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构造。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装置(10)设有环形壁(12),并且盖装置(10)的封闭端形成有用于接纳奶嘴(14)或吸管的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21)位于所述容器主体(20)的周向壁面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引导部(17)和第二引导部(18)位于所述盖装置(10)的周向壁面的内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3)是通孔或盲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凹陷部(13)是盲孔时,所述凹陷部(13)的深度不小于所述突起部(21)的厚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凹陷部(13)是通孔时,设有所述凹陷部(13)的周向壁面的壁厚不小于所述突起部(21)的厚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69801.4U CN215994883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69801.4U CN215994883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94883U true CN215994883U (zh) | 2022-03-11 |
Family
ID=80590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69801.4U Active CN215994883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94883U (zh) |
-
2021
- 2021-06-30 CN CN202121469801.4U patent/CN2159948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705181A (en) | Safety cap for containers of liquids | |
US9629437B2 (en) | Cosmetic container | |
US20170027350A1 (en) | Lid for a drinking container and the drinking container | |
US20080179274A1 (en) | Seal and saver container | |
JP6851371B2 (ja) | 容器 | |
CN215994883U (zh) | 容器 | |
CN115531206A (zh) | 容器 | |
CA3020109C (en) | Open end container with improved seal | |
KR100407920B1 (ko) | 튜브형 용기의 마개 구조 | |
KR20140120237A (ko) | 저장용기 | |
PL172887B1 (pl) | Pojemnik zwlaszcza do smaru lub innej substancji o duzej lepkosci PL PL PL | |
KR200398918Y1 (ko) | 안전마개 | |
JP2019123557A (ja) | 液体注出キャップ | |
US20150158641A1 (en) | Cap structure for vessel | |
JP6526985B2 (ja) | 液体注出キャップ | |
CN210138041U (zh) | 液体容器 | |
CN113661126A (zh) | 流体制品分配器 | |
JP2512215Y2 (ja) | 容器の蓋体係止構造 | |
JP5352187B2 (ja) | 塗布具 | |
KR20210081661A (ko) | 진공 가능한 냄비용 뚜껑 | |
TWI764084B (zh) | 杯蓋 | |
JP2933492B2 (ja) | 容器口栓構造 | |
EP4431414A1 (en) | Cap unit with handle and capped container | |
JPH03275452A (ja) | 容器のための再使用可能な密封閉鎖装置 | |
JP5123908B2 (ja) | 塗布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