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44783U - 一种防倾三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倾三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44783U
CN215944783U CN202122692044.3U CN202122692044U CN215944783U CN 215944783 U CN215944783 U CN 215944783U CN 202122692044 U CN202122692044 U CN 202122692044U CN 215944783 U CN215944783 U CN 215944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elastic
tricycle
frame
rear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920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ongzunfangy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ongzunfangy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ongzunfangy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ongzunfangy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920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44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44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44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倾三轮车,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一种防倾三轮车包括车架、前驱动组件、后驱动组件和第一防倾组件;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均设于车架下方,第一防倾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均倾斜设于后驱动组件和车架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位于后驱动组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此三轮车可以防止三轮车转弯时发生侧翻,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使三轮车行驶更稳定,驾驶人员更舒适。

Description

一种防倾三轮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倾三轮车。
背景技术
电动三轮车以其适用性强,机动灵活,维护简单,维修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灵活地穿行于狭小的马路间。电动三轮车具有倒车开关,可以方便的实现倒顺行驶功能,这在道路狭窄的胡同、小巷非常实用,无论行驶停车均非常方便。广泛应用于家庭、城乡、个体出租、厂区、矿区、环卫、社区保洁等短途运输领域。
现有的电动三轮车在转弯时,由于其离心力的作用,使得三轮车容易发生侧翻,导致驾驶人员受到伤害,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转弯时仍然告诉行驶,很容易导致三轮发生侧翻,导致驾驶人员受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倾三轮车,可以防止三轮车转弯时发生侧翻,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使三轮车行驶更稳定,驾驶人员更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倾三轮车,包括车架、前驱动组件、后驱动组件和第一防倾组件;上述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均设于上述车架下方,上述第一防倾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上述第一弹性组件和上述第二弹性组件均倾斜设于上述后驱动组件和上述车架之间,且上述第一弹性组件和上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位于上述后驱动组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弹性组件下部位于上述第一弹性组件上部左侧,上述第二弹性组件下部位于上述第二弹性组件上部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弹性组件和上述第二弹性组件关于上述后驱动组件中垂线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减振器,上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减振器,上述第一减振器和上述第二减振器均设于上述后驱动组件和上述车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差速器,上述后驱动组件包括左车轮、右车轮、轮轴和驱动组件,上述轮轴设于上述左车轮和上述右车轮之间,上述差速器设于上述轮轴上,上述差速器与上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防倾组件,上述第二防倾组件与上述后驱动组件连接,上述第二防倾组件位于上述后驱动组件后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防倾组件包括刚性杆,上述刚性杆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后驱动组件的左右两端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刚性杆为U型结构,且上述刚性杆水平设于上述后驱动组件的后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防倾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组件和第四弹性组件,上述第三弹性组件和上述第四弹性组件均设于上述刚性杆和上述车架之间,且上述第三弹性组件和上述第四弹性组件分别位于上述车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弹性组件包括第三减振器,上述第四弹性组件包括第四减振器,上述第三减振器和上述第四减振器均设于上述刚性杆和上述车架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一种防倾三轮车,包括车架、前驱动组件、后驱动组件和第一防倾组件;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均设于车架下方,第一防倾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均倾斜设于后驱动组件和车架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位于后驱动组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车架、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组成三轮车,前驱动组件和后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整个三轮车前进;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倾斜设于后驱动组件和车架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位于后驱动组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三轮车在转弯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对车架的作用力,从而使车架的翻转角度相对于不具有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三轮车来说翻转角度更小,从而达不到三轮车翻转所需要的条件,避免三轮车在转弯时发生侧翻,而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倾斜设置,使得三轮车在转弯时,车架对于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作用力不是垂直的,从而很难压缩或者拉伸其对应的第一弹性组件或者第二弹性组件,从而车架不容易发生翻转,进一步避免三轮车转弯时,车架翻转角度过大,发生侧翻问题的出现,很好的保证了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也具有减振功能,在三轮车在坑洼的路面行驶时,起到减振作用,保证驾驶人员内的舒适感;同时还能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使三轮车稳定行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标:1-车架,11-连接杆,2-前驱动组件,3-后驱动组件,31-左车轮,32-右车轮,33-轮轴,4-第一弹性组件,5-第二弹性组件,6-差速器, 7-刚性杆,8-第三弹性组件,9-第四弹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倾三轮车,包括车架1、前驱动组件2、后驱动组件3和第一防倾组件;上述前驱动组件2和后驱动组件3均设于上述车架1下方,上述第一防倾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上述第一弹性组件4和上述第二弹性组件5均倾斜设于上述后驱动组件3和上述车架1之间,且上述第一弹性组件4和上述第二弹性组件5分别位于上述后驱动组件3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车架1、前驱动组件2和后驱动组件3组成三轮车,前驱动组件2和后驱动组件3用于驱动整个三轮车前进;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倾斜设于后驱动组件3和车架1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4 和第二弹性组件5分别位于后驱动组件3中垂线的左右两侧,三轮车在转弯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的对车架1的作用力,从而使车架的翻转角度相对于不具有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的三轮车来说翻转角度更小,从而达不到三轮车翻转所需要的条件,避免三轮车在转弯时发生侧翻,而且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倾斜设置,使得三轮车在转弯时,车架对于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的作用力不是垂直的,从而很难压缩或者拉伸其对应的第一弹性组件4或者第二弹性组件5,从而车架不容易发生翻转,进一步避免三轮车转弯时,车架翻转角度过大,发生侧翻问题的出现,很好的保证了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也具有减振功能,在三轮车在坑洼的路面行驶时,起到减振作用,保证驾驶人员内的舒适感;同时还能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使三轮车稳定行驶。
三轮车左转弯时,右车轮32会翻转,同时带动右侧车架1翻转,右车轮32翻转过程中,会受到第二弹性组件5斜向下的作用力,即向下挤压右车轮32,右侧车架1翻转过程中,左侧车架1会受到第一弹性组件4的推力作用,从而使得整个车架1翻转角度很小,甚至不翻转,从而避免三轮车发生侧翻;三轮车右转弯时,左车轮31会翻转,同时带动左侧车架1翻转,左车轮31翻转过程中,会受到第一弹性组件4斜向下的作用力,即向下挤压左车轮31,左侧车架1翻转过程中,右侧车架1会受到第二弹性组件5的推力作用,从而使得整个车架1翻转角度很小,甚至不翻转,从而避免三轮车发生侧翻。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弹性组件4下部位于上述第一弹性组件4下部左侧,上述第二弹性组件5下部位于上述第二弹性组件5 右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组件4从左到右倾斜向上设置,第二弹性组件5由右向左倾斜向下设置,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与车架1的连接点位于车架1的中心附近处,使得车架1转动时,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直接抑制车架1的中心转动,并且第一弹性组件4 和第二弹性组件5位于后驱动组件3的两端部,能很好的抑制两车轮向上转动,抑制三轮车侧翻效果更好,从而可以更好的避免三轮车转弯时,发生侧翻的情况出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弹性组件4和上述第二弹性组件5关于上述后驱动组件3中垂线对称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对称设置,其抑制车架1转动的效果更好,同时也更方便安装。
具体的,车架1上具有一根连接杆11,连接杆11位于车架1左右对称轴处,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分别与连接杆1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连接,使得车架1转动时,共同抑制连接杆11的转动,抑制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弹性组件4包括第一减振器,上述第二弹性组件5包括第二减振器,上述第一减振器和上述第二减振器均设于上述后驱动组件3和上述车架1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器为现有结构,第二减振器也为现有机构,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既能很好的实现拉力和推力作用,在三轮车转弯时,防止三轮车的侧翻,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且减振效果好。
具体的,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均为筒式减振器,且结构一样,筒式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车架1与车轮相对运动,而活塞在缸筒内往复移动时,减振器内的油液在通过阀上窄小的孔隙于两相互隔离的内腔间往复流动,由于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及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了阻尼力,从而将车身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被油液和壳体吸收,然后散入大气;减振效果好,技术成熟,可替换性好。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差速器6,上述后驱动组件3包括左车轮31、右车轮32、轮轴33和驱动组件,上述轮轴33设于上述左车轮31和上述右车轮32之间,上述差速器6设于上述轮轴 33上,上述差速器6与上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具体的,前驱动组件2为现有技术,即前轮和与前轮配合的前轮驱动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差速器6,差速器6设于轮轴33,驱动组件通过差速器6与轮轴33传动连接,差速器6可以降低两个后轮之间的转速差,配合第一防倾组件进一步提升车辆的防倾功能。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驱动组件包括供能装置、转动组件和齿轮组,上述供能装置、上述转动组件和上述齿轮组均设于上述车架1 上,上述供能装置与上述转动组件电性连接,上述转动组件的输出端与上述齿轮组传动连接,上述齿轮组的输出端与上述差速器6传动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能装置为转动组件提供能量来源,转动组件通过齿轮组带动差速器6转动,差速器6带动轮轴33转动,从而带动两个后轮转动,从而驱动三轮车前进,结构简单。
具体的,供能装置为蓄电池,蓄电池可以采用市售任意一种同类产品,采用市售产品作为蓄电池,成本低廉,电能输出稳定,可替换性强。
具体的,转动组件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可以采用市售任意一种电机,采用市售产品作为驱动电机,成本低廉,动力输出稳定可靠,可替换性强。
具体的,齿轮组可以采用市售任意一种同类产品,例如多个直齿轮、锥齿轮或者其结合构成的齿轮组,根据需要,可自行组装使用人员需要的齿轮组。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防倾组件,上述第二防倾组件与上述后驱动组件3连接,上述第二防倾组件位于上述后驱动组件3后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倾组件设于后驱动组件3,与第一防倾组件配合,可以在三轮车转弯时,更进一步的防止三轮车的侧翻,且第二防倾组件设于后驱动组件3后方,可以平衡整个三轮车的重量,使之均匀分布,不易侧翻。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防倾组件包括刚性杆7,上述刚性杆7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后驱动组件3的左右两端部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刚性杆7的两端与上述后驱动组件3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即刚性杆7的一端连接处靠近左车轮31,另一端连接处靠近右车轮32,在三轮车左转弯时,右车轮32向上转动,而左车轮31不会转动,由于刚性杆7的扭力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右车轮32向上转动的角度,使得右车轮32转动角度不大,一定程度的防止三轮车侧翻;同理三轮车右转弯时,由于刚性杆7的扭力作用,也能很好的抑制左车轮31向上转动的角度,使得右车轮32转动角度不大,一定程度的防止三轮车侧翻,很好的保证了驾驶人员的生命健康。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刚性杆7为U型结构,且上述刚性杆7水平设于上述后驱动组件3的后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U型刚性杆7一方面连接方便,另一方面刚性好,且刚性杆7水平设置,在三轮车转弯时,能很好的抑制两侧车轮向上转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防倾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组件8和第四弹性组件9,上述第三弹性组件8和上述第四弹性组件9均设于上述刚性杆7和上述车架1之间,且上述第三弹性组件8和上述第四弹性组件9分别位于上述车架1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组件8和第四弹性组件9,第三弹性组件 8和第四弹性组件9一方面起到减振作用,同时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其行驶更稳定,如遇到泥泞道路,可以防止打滑,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那样的作用,防止三轮车侧翻的作用,其作用原理与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一样。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三弹性组件8包括第三减振器,上述第四弹性组件9包括第四减振器,上述第三减振器和上述第四减振器均设于上述刚性杆7和上述车架1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减振器为现有结构,第四减振器也为现有机构,第三减振器和第四减振器既能很好的实现拉力和推力作用,在三轮车转弯时,防止三轮车的侧翻,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且减振效果好。
具体的,第三减振器和第四减振器均为筒式减振器,且结构一样,筒式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车架1与车轮相对运动,而活塞在缸筒内往复移动时,减振器内的油液在通过阀上窄小的孔隙于两相互隔离的内腔间往复流动,由于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及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了阻尼力,从而将车身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被油液和壳体吸收,然后散入大气;减振效果好,技术成熟,可替换性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倾三轮车,包括车架1、前驱动组件2、后驱动组件3和第一防倾组件;前驱动组件2和后驱动组件 3均设于车架1下方,第一防倾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均倾斜设于后驱动组件3和车架1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分别位于后驱动组件3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车架1、前驱动组件2和后驱动组件3组成三轮车,前驱动组件2和后驱动组件3用于驱动整个三轮车前进;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 倾斜设于后驱动组件3和车架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 分别位于后驱动组件3中垂线的左右两侧,三轮车在转弯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的对车架1的作用力,从而使车架的翻转角度相对于不具有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的三轮车来说翻转角度更小,从而达不到三轮车翻转所需要的条件,避免三轮车在转弯时发生侧翻,而且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倾斜设置,使得三轮车在转弯时,车架对于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的作用力不是垂直的,从而很难压缩或者拉伸其对应的第一弹性组件4或者第二弹性组件5,从而车架不容易发生翻转,进一步避免三轮车转弯时,车架翻转角度过大,发生侧翻问题的出现,很好的保证了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第一弹性组件4和第二弹性组件5也具有减振功能,在三轮车在坑洼的路面行驶时,起到减振作用,保证驾驶人员内的舒适感;同时还能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使三轮车稳定行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前驱动组件、后驱动组件和第一防倾组件;所述前驱动组件和所述后驱动组件均设于所述车架下方,所述第一防倾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均倾斜设于所述后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后驱动组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下部位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上部左侧,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下部位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上部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关于所述后驱动组件中垂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减振器,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减振器,所述第一减振器和所述第二减振器均设于所述后驱动组件和所述车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差速器,所述后驱动组件包括左车轮、右车轮、轮轴和驱动组件,所述轮轴设于所述左车轮和所述右车轮之间,所述差速器设于所述轮轴上,所述差速器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防倾组件,所述第二防倾组件与所述后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防倾组件位于所述后驱动组件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倾组件包括刚性杆,所述刚性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驱动组件的左右两端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杆为U型结构,且所述刚性杆水平设于所述后驱动组件的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倾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组件和第四弹性组件,所述第三弹性组件和所述第四弹性组件均设于所述刚性杆和所述车架之间,且所述第三弹性组件和所述第四弹性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车架中垂线的左右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防倾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组件包括第三减振器,所述第四弹性组件包括第四减振器,所述第三减振器和所述第四减振器均设于所述刚性杆和所述车架之间。
CN202122692044.3U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防倾三轮车 Active CN215944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2044.3U CN215944783U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防倾三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2044.3U CN215944783U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防倾三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44783U true CN215944783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411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92044.3U Active CN215944783U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防倾三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447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1888B (zh) 摇臂旋转驱动机构和无人平台车
CN201604689U (zh) 独立悬挂减震可侧倾式机动车
CN110077465B (zh) 一种可调式电动农用车辆底盘
CN215944783U (zh) 一种防倾三轮车
CN202264851U (zh) 一种防侧翻后置式三轮车
CN113147972A (zh) 一种双驱动电动三轮车
CN201484108U (zh) 独立悬挂减震可侧倾式机动车
CN211417489U (zh) 倒三轮的前双轮自回正平衡总成通用版可变形装置
CN103538679B (zh) 一种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脚踏车
JP3162127U (ja) 独立懸架効果を有する2車輪傾斜機構
CN203806065U (zh) 一种四轮全地形自行车
CN201154749Y (zh) 转弯侧倾式机动车
CN2564440Y (zh) 整体摆杆前桥齿轮齿条转向总成
CN207156876U (zh) 汽车前轮悬挂装置
CN207311694U (zh) 通过脚轮转向的自行车
CN203666395U (zh) 多功能车
CN2484245Y (zh) 一种带前轮悬吊减震机构的电动代步车
CN202130540U (zh) 一种三轮车车架
CN202574527U (zh) 一种三轮电动车的独立悬架装置
EP1566158B1 (en) Small-sized electric vehicle
CN1038995C (zh) 一种机动车辆的总体布置设计
CN110539834A (zh) 倒三轮的前双轮自回正平衡总成通用版可变形装置
CN214267848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
CN210591395U (zh) 车桥轮边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2267714U (zh) 一种小型四轮电瓶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