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7164U - 微气泡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气泡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7164U
CN215937164U CN202121434464.5U CN202121434464U CN215937164U CN 215937164 U CN215937164 U CN 215937164U CN 202121434464 U CN202121434464 U CN 202121434464U CN 215937164 U CN215937164 U CN 215937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outlet
annular
wal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44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王成
刘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3446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71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7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71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微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外管体及都收容于容纳腔中的内管体、芯体和过滤网;外管体具有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一进气孔;内管体具有通道及分别与通道连通的第二进口、第二出口和第二进气孔,第二进口与第一进口连通;通道以直径逐渐增大的趋势自第二进口朝向第二出口延伸;局部芯体插装于通道中并与通道围合形成流道;芯体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流道与第一出口的通孔;第二进气孔连通第一进气孔和流道,过滤网设于第一出口上并覆盖第一出口,芯体背对内管体的端面与过滤网抵接。本微气泡发生装置结构简单、能实现自吸进气,且可获得高质量的微气泡水。

Description

微气泡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用水如沐浴用水、果蔬及餐具清洗用水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家庭用水无污染,而且还要求能实现深度清洁且具有抑菌杀菌的活性,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用水体验。为此,人们开发出了微气泡发生装置,将微气泡发生装置安装在水龙头、花洒等的出水端,可以使混有空气等气体的水形成微气泡水,当水中含有微气泡时,能够起到杀菌等效果,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用水体验。但是,目前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存在结构复杂,组装不方便,在进水端需要设置气体增压泵以将空气等气体压入水中以获得气液混合水,同时需要在较高的压力下才能将气液混合水转变成质量较好的微气泡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旨在至少解决现有微气泡发生装置结构复杂、拆装不方便、需对气体增压以将气体溶入水中且需在较高的压力下才能获得质量较好的微气泡水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微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外管体、内管体、芯体及过滤网;
外管体具有容纳腔、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一进气孔;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设于外管体的相对两端上且均与容纳腔连通;第一进气孔贯穿设于外管体的壁体上并与容纳腔连通;
内管体和芯体都安装于容纳腔内;内管体具有通道、第二进口、第二出口和第二进气孔;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设于内管体的相对两端且均与通道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一进口连通;通道以直径逐渐增大的趋势自第二进口朝向第二出口延伸;第二进气孔贯穿设于内管体的壁体上;
局部芯体自第二出口的一端插装于通道中,并与通道围合形成流道;芯体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流道与第一出口的通孔;第二进气孔连通第一进气孔和流道;
过滤网设于第一出口上并覆盖第一出口,芯体背对内管体的端面与过滤网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自第二进口至第二出口,流道的宽度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管体包括管主体和圆形板体,圆形板体设于与第一进口相对的端部且与管主体连接,第一出口为穿设于圆形板体上的贯穿孔;
第一进气孔穿设于管主体上;内管体之外壁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密封部和第二环形密封部,第二进气孔设于第一环形密封部和第二环形密封部之间;
或者,第一进气孔穿设于圆形板体上,内管体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密封部,第一环形密封部靠近第二进口的一端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密封部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凸台,由两个第一环形凸台与内管体的壁体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一安装槽;第二环形密封部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环形凸台,由两个第二环形凸台与内管体的壁体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二安装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管主体上设有用于将微气泡发生进行装置安装的连接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为外螺纹,外螺纹靠近第一进口的外壁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芯体包括环形基座和锥体,锥体自环形基座朝第二进口的方向延伸,由锥体的侧面与通道的壁面围合形成流道,环形基座上开设有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管体包括管主体和设于管主体一端的圆形板体,环形基座与圆形板体连接;环形基座包括环形中空框和多个分流部,多个分流部间隔设于环形中空框的内侧壁并朝向锥体的侧面延伸且与锥体连接,由环形中空框、锥体以及相邻的两个分流部围合形成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分流部朝向第二进口方向的端面都为凸向第二进口的弧形曲面;
和/或,锥体的侧面上凸设有多个定位凸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形基座背对内管体的端面与过滤网抵接;锥体的底面以及分流部朝向第一进口的端面与过滤网之间都具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主要包括外管体、内管体、芯体和过滤网,内管体和芯体都可拆卸地安装在外管体的容纳腔中,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外管体上设置第一进气孔、内管体上设置第二进气孔以及内管体的通道与芯体的锥体形成流道,第二进气孔连通第一进气孔和流道,且通道以直径逐渐增大的趋势自第二进口朝第二出口延伸,从第一进口流入的水随着通道的逐渐增大,水在较小的压力下即可释放压力,由于流道内的压力减小,从而可以从第二进气吸入气体,而吸入的气体直接与水混合,结合设置在第一出口处的过滤网的分割和束流作用下,即可形成颗粒均匀、尺寸小且数量多的微气泡,由此可获得高质量的微气泡水,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安装在家庭用水的出水端,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微气泡水,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的用水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外管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内管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芯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外管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内管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芯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微气泡发生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出水篦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微气泡发生装置;
10、流道;
11、外管体;110、容纳腔;111、管主体;1110、第一进口;1111、第一出口;1112、第一进气孔;1113;连接部;112、圆形板体;
12、内管体;120、通道;1201、第一壁面;1202、第二壁面;121、第二进口;122、第二出口;123、第二进气孔;124、第一环形密封部;1241、第一环形凸台;1242、第一安装槽;125、第二环形密封部;1251、第二环形凸台;1252、第二安装槽;126、第二纠偏凸台;
13、芯体;130、通孔;131、环形基座;1310、环形中空框;1311、分流部;132、锥体;1320、定位凸起;133、第一纠偏凸台;
14、过滤网;
15、第一环形密封圈;
16、第二环形密封圈;
17、进气阀;
18、出水篦子;181、圆形篦子主体;182、安装凸台;183、环形限位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
请参阅图1和图2,微气泡发生装置1包括外管体11、内管体12、芯体13和过滤网14。
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4,外管体11具有容纳腔110、第一进口1110、第一出口1111以及第一进气孔1112;第一进口1110和第一出口1111设在外管体11的相对两端,并且第一进口1110和第一出口1111都与容纳腔110连通;第一进气孔1112贯穿设于外管体11的壁体上,并与容纳腔110连通。
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5,内管体12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110中,内管体12具有通道120、第二进口121、第二出口122以及第二进气孔123;第二进口121和第二出口122设于内管体12的相对两端,并且第二进口121和第二出口122都和通道120连通,同时,第二进口121与第一进口1110连通,第二出口122与第一出口1111连通;通道120以直径逐渐增大的趋势自第二进口121朝向第二出口122的方向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气孔123的数量为多个,都自内管体12的外壁朝内管体12的内壁贯穿内管体12,从而使得通道120除了通过第二进口121、第二出口122与外部连通之外,还通过第二进气孔123与内管体12的外部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气孔123的中心轴与通道120的中心轴成角度,且以第二进口121至第二出口122的方向为正向,与第二进气孔123的中心轴共线的向量线和与通道120的中心轴共线的向量线的夹角大于0°且不大于90°。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贯穿内管体12之壁体的第二进气孔123可以不是直线孔,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孔,只要确保从第二进口121端流入通道120内的水,不会从第二进气孔123流出,即可。
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6,芯体13同样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110中,局部的芯体13自第二出口122的一端插装在通道120中,并与通道120围合成流道10。过滤网14设置在外管体11内,且设置在靠近第一出口1111的一端上并覆盖第一出口1111,芯体13背对内管体12的一端抵压在过滤网14上,过滤网14对第二出口122排出的气液混合水起到切割和束流的作用。由此,从外管体11上的第一进口1110端流入微气泡发生装置1的水经过第二进口121流入流道10,并且由于从第二进口121至第二出口122,流道10的宽度逐渐增大,流道10内的水压逐渐降低,使得流道10内的大气压力小于微气泡发生装置1外部的大气压力,空气等气体可以自发的从第一进气孔1112进入,并经第二进气孔123流入流道10中,并与水充分混合,在混合过程中还继续有释压的过程,在过滤网14的切割和束流下,从而产生颗粒均匀、尺寸小且数量多的微气泡,进而可以在第一出口1111处获得高质量的微气泡水。
请参阅图4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管体11包括管主体111以及圆形板体112,圆形板体112设于与第一进口1110相对的端部,并且与管主体111连接,第一出口1111的数量为多个,均为沿着容纳腔110之中心轴的方向贯穿设在圆形板体112上的贯穿孔。过滤网14铺设在圆形板体112朝向第一进口1110的表面上并覆盖第一出口1111,芯体13背对内管体12的一端抵压在过滤网14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管体11上设有连接部1113,连接部1113用于将微气泡发生装置1与水管等管体安装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13为外螺纹,并且外螺纹靠近第一进口1110的外壁设置,以便将微气泡发生装置1与水管等管体连接。当然,实现微气泡发生装置1与水管等管体相互连接的连接部1113,并不局限于螺纹,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连接结构,如也可以是卡扣结构或者焊接等。
请参阅图5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管体12的外壁上形成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和第二环形密封部125,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和第二环形密封部125间隔设置,第二进气孔123设于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和第二环形密封部125之间的部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密封部124靠近第二进口121的外壁体设置,第二环形密封部125靠近第二出口122的外壁体设置,从而可以将第一进气孔1112和第二进气孔123夹在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和第二环形密封部125之间,从而确保第一进气孔1112和第二进气孔123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凸台1241,两个第一环形凸台1241自内管体12的外壁体朝向外管体11凸设,由两个第一环形凸台1241与内管体12的壁体围合形成第一安装槽1242,第一安装槽1242用于第一环形密封圈15,以避免从第一进气孔1112进入的气体沿着外管体11和内管体12之间的缝隙流出。第二环形密封部12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环形凸台1251,两个第二环形凸台1251自内管体12的外壁体朝向外管体11凸设,由两个第二环形凸台1251与内管体12的壁体围合形成第二安装槽1252,第二安装槽1252用于安装第二环形密封圈16,以避免从第一进气孔1112进入的气体沿着外管体11和内管体12之间的缝隙流出。
请参阅图3、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道120具有第一直径,锥体132具有第二直径,从锥体132的顶点至锥体132的底面,第二直径逐渐增大,并且从第二进口121至第二出口122,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的差值逐渐增大,也即当垂直于外管体11的中心轴切割微气泡发生装置1时,得到的横截面中具有圆环,该圆环为流道10的横截面,从第二进口121至第二出口122,该圆环中外环之直径和内环之直径的差值逐渐增大。这样有利于流经流道10的气液混合水更加充分地释放压力,使得气液混合水在较小的压力下即可释放压力并形成均匀的微纳米气泡,从而获得含有微气泡的水。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道120具有第一壁面1201和第二壁面1202,第一壁面1201的一端与第二进口1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壁面1202的一端连接,第二壁面1202的另一端与第二出口122连接;第一壁面1201的切线与通道120的中心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壁面1202的切线与通道120的中心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为定值,自第二壁面1202与第一壁面1201连接的部位至与第二出口122连接的部位,形成的第二夹角逐渐增大,且第二夹角在第一夹角的基础上逐渐增大。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也可以逐渐增大,但第二夹角增大的幅度大于第一夹角增大的幅度,以进一步提高在较小压力下的释压效果。
请参阅图2、图3及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体13包括环形基座131和锥体132,锥体132设置在环形基座131上,且锥体132自环形基座131上朝第二进口121的方向延伸,锥体132的侧面与通道120的壁面之间具有间隔,由锥体132的侧面与通道120的壁面围合形成流道10,流道10用于通过气液混合液(如气液混合水),在环形基座131上开设有通孔130,通孔130用于连通流道10和第一出口1111。
请参阅图6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形基座131背对第一进口1110的一端抵压在过滤网14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形基座131包括环形中空框1310和多个分流部1311,多个分流部1311间隔设于环形中空框1310的内侧壁并朝向锥体132的侧面延伸且与锥体132连接,由环形中空框1310、锥体132以及相邻的两个分流部1311围合形成通孔1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分流部1311间隔均布在环形中空框1310的内侧壁上,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分流部1311在环形中空框1310的内侧壁上的分布也可以是呈非均匀间隔分布的状态。
请参阅图6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分流部1311都具有朝向第二进口121方向的端面和背对第二进口121方向的端面,朝向第二进口121方向的端面为凸向第二进口121的弧形曲面;而背对第二进口121方向的端面与过滤网14之间具有间距,以进一步为气液混合水释放压力提供更多的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环形基座131背对第一进口1110的一端抵压在过滤网14上时,具体是环形中空框1310背对第一进口1110的一端抵压在过滤网14上。
请参阅图6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锥体132的底面与过滤网14之间也具有间距,结合分流部1311与过滤网14之间的间距,可以共同为被分流部1311分割的液流提供整流空间,同时结合过滤网14的结构设置,使得微气泡水体达到更好的整流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锥体132的侧面上凸设有多个定位凸起1320,以用于将芯体13定位于通道120中,方便芯体13和内管体12组装。
请参阅2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气泡发生装置1还包括第一环形密封圈15和第二环形密封圈16,其中,第一环形密封圈15和第二环形密封圈16设于外管体11和内管体12之间,第一环形密封圈15和第二环形密封圈16相互间隔,第一进气孔1112设于外管体11之位于第一环形密封圈15和第二环形密封圈16之间的部位,第二进气孔123设于内管体12之位于第一环形密封圈15和第二环形密封圈16之间的部位,第一环形密封圈15和第二环形密封圈16用于对外管体11和内管体12进行密封,防止从第一进气孔1112进入容纳腔110的气体从外管体11和内管体12之间的缝隙里流出,同时为第一进气孔1112和第二进气孔123相互连通提供流通缝隙。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气泡发生装置1还包括进气阀17,进气阀17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进气孔1112上,以调控气体进入容纳腔110的流量和流速。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阀17为螺柱,将螺柱拧进第一进气孔1112中,螺柱和第一进气孔1112之间具有缝隙,空气等气体从螺柱和第一进气孔1112之间的缝隙流至第二进气孔123,从而可以调节自吸式进气的速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1可以安装在水龙头上或者安装在花洒等部位,以方便用户使用,在用水点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微气泡发生装置1后,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微气泡水,从而提高用户的用水体验。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7至图12以及图1至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进气孔1112设置的部位、内管体12之外壁以及芯体13之环形基座131的结构有所不同。在实施例一中,第一进气孔1112设置在管主体111上;内管体12的外壁上环设有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和第二环形密封部125;芯体13的环形基座131上没有设置有第一纠偏凸台133;内管体12的外壁上没有设置有第二纠偏凸台126。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1112设置在圆形板体112上,即第一进气孔1112沿着圆形板体112之中心轴的方向贯穿设在圆形板体112,从而实现从微气泡发生装置1的出水端进气;在环形基座131的外壁上环设有多个第一纠偏凸台133,通过第一纠偏凸台133,可以提高芯体13安装在外管体11的容纳腔110中时的安装精准度,使得芯体13尽可能与外管体11同轴设置,避免发生偏心;多个第一纠偏凸台133间隔设置,每个第一纠偏凸台133均自环形基座131的外壁朝向外管体11的内壁面延伸,相邻两个第一纠偏凸台133和外管体11的内壁面以及环形基座131的外壁围合形成供空气等气体通过的第一间隙(图中未标示);内管体12的外壁上环设有第一环形密封部124,并且第一环形密封部124靠近第二进口121的外壁设置;在内管体12的外壁上环设有多个第二纠偏凸台126,通过第二纠偏凸台126,可以提高内管体12安装在外管体11的容纳腔110中时的安装精准度,使得内管体12尽可能与外管体11同轴设置,避免发生偏心,也使得内管体12与芯体13尽可能同轴设置;并且多个第二纠偏凸台126间隔设置,每个第二纠偏凸台126均自内管体12的外壁面朝向外管体11的内壁面延伸,相邻两个第二纠偏凸台126和外管体11的内壁面以及内管体12的外壁面围合形成供气体通过的第二间隙(图中未标示),并且第二间隙与第一间隙连通,从而方便从第一进气孔1112进入的空气等气体依次流过第一间隙、第二间隙进入容纳腔110中,最终由第二进气孔123进入流道10。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1及其零部件的结构都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3至图15和图1至图6或者图7至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实施二的区别主要在于微气泡发生装置1是否包括出水篦子18,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微气泡发生装置1均不包括出水篦子18。而在本实施例中,微气泡发生装置1还包括出水篦子18,出水篦子18包括圆形篦子主体181、安装凸台182以及环形限位凸台183,其中,安装凸台182环设于圆形篦子主体181的外周,并且沿着圆形篦子主体181的径向方向凸设;环形限位凸台183设于安装凸台182的边缘,且沿圆形篦子主体181之中心轴朝向远离圆形篦子主体181的方向凸设,出水篦子18安装在第一出口1111处,并且圆形篦子主体181插设在第一出口1111中,安装凸台182抵接在圆形板体112之朝向第一进口1110的表面上,过滤网14安装在圆形篦子主体181之朝向第一进口1110的表面上,并且过滤网14的侧边缘与环形限位凸台183抵接,环形基座131之朝向第一出口1111的端部则同时抵接在环形限位凸台183和/或过滤网14上。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气泡发生装置1及其零部件的结构都可参照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内管体、芯体及过滤网;
所述外管体具有容纳腔、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设于所述外管体的相对两端上且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贯穿设于所述外管体的壁体上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所述内管体和所述芯体都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管体具有通道、第二进口、第二出口和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于所述内管体的相对两端且均与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通道以直径逐渐增大的趋势自所述第二进口朝向所述第二出口延伸;所述第二进气孔贯穿设于所述内管体的壁体上;
局部所述芯体自所述第二出口的一端插装于所述通道中,并与所述通道围合形成流道;所述芯体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的通孔;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流道;
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第一出口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芯体背对所述内管体的端面与所述过滤网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进口至所述第二出口,所述流道的宽度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包括管主体和圆形板体,所述圆形板体设于与所述第一进口相对的端部且与所述管主体连接,所述第一出口为穿设于所述圆形板体上的贯穿孔;
所述第一进气孔穿设于所述管主体上;所述内管体之外壁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密封部和第二环形密封部,所述第二进气孔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和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之间;
或者,所述第一进气孔穿设于所述圆形板体上,所述内管体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密封部,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靠近所述第二进口的一端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密封部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凸台,由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与所述内管体的壁体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环形密封部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环形凸台,由两个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与所述内管体的壁体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二安装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微气泡发生进行装置安装的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外螺纹,所述外螺纹靠近所述第一进口的外壁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环形基座和锥体,所述锥体自所述环形基座朝所述第二进口的方向延伸,由所述锥体的侧面与所述通道的壁面围合形成所述流道,所述环形基座上开设有所述通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包括管主体和设于所述管主体一端的圆形板体,所述环形基座与所述圆形板体连接;所述环形基座包括环形中空框和多个分流部,多个所述分流部间隔设于所述环形中空框的内侧壁并朝向所述锥体的侧面延伸且与所述锥体连接,由所述环形中空框、所述锥体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部围合形成所述通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第二进口方向的端面都为凸向所述第二进口的弧形曲面;
和/或,所述锥体的侧面上凸设有多个定位凸起。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基座背对所述内管体的端面与所述过滤网抵接;所述锥体的底面以及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第一进口的端面与所述过滤网之间都具有间距。
CN202121434464.5U 2021-06-25 2021-06-25 微气泡发生装置 Active CN215937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4464.5U CN215937164U (zh) 2021-06-25 2021-06-25 微气泡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4464.5U CN215937164U (zh) 2021-06-25 2021-06-25 微气泡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7164U true CN215937164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56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4464.5U Active CN215937164U (zh) 2021-06-25 2021-06-25 微气泡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71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3464B2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器
WO2019037470A1 (zh) 微气泡产生器
CN215166173U (zh) 一种微气泡起泡器
CN215937164U (zh) 微气泡发生装置
CN215784179U (zh) 花洒组件
CN214487434U (zh) 一种气水混合件、喷嘴及浴缸
CN115517567A (zh) 微气泡发生装置
CN215610617U (zh) 微气泡发生装置
TWI693964B (zh) 微氣泡產生器
US20220410190A1 (en) Microbubble-Producing Water Outlet Assembly
CN210753272U (zh) 一种微气泡花洒
US11433407B2 (en) Device for generating water with air bubbles
CN215901293U (zh) 混气机构及微纳米气泡水装置
CN211636050U (zh) 一种气泡水产生装置
CN212702519U (zh) 微纳米气泡花洒的进气结构
CN212702490U (zh) 微纳米气泡花洒
WO2020044847A1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装置
CN111167327A (zh) 一种气泡水产生装置
CN219898612U (zh) 一种起泡器
CN219196161U (zh) 一种泡沫发生器的集成管路接头及淋浴器
CN215463363U (zh) 一种微泡出水结构和出水装置
CN220469014U (zh) 一种具有刀片水出水龙头
WO2011108023A1 (ja) 水栓用泡沫水生成器
CN113248033B (zh) 微气泡产生模块
CN216605683U (zh) 一种防倒流泡沫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