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4619U -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4619U
CN215904619U CN202122586103.9U CN202122586103U CN215904619U CN 215904619 U CN215904619 U CN 215904619U CN 202122586103 U CN202122586103 U CN 202122586103U CN 215904619 U CN215904619 U CN 215904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vehicle
cab
longitudina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861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枫
杨彪
魏铭
贾晓峰
齐淼
秦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861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4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4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4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其中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包括稳定杆总成、对称设于稳定杆总成两端的两组悬置组件以及纵向减振器;悬置组件包括上托架、摆臂总成以及空气弹簧减振器:上托架的一端固定于稳定杆总成,另一端用于与车辆驾驶室纵梁相连接;摆臂总成的一端固定于稳定杆总成,另一端固定于摆臂支架,摆臂支架用于与车辆底盘相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一端固定于稳定杆总成,另一端固定于空气弹簧支架,空气弹簧支架用于与车辆底盘连接;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用于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

Description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底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驾乘人员对行驶过程中舒适性的需求越来越高,驾驶室悬置系统对整车舒适性有重要贡献。目前现有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主要由驾驶室托架及稳定杆、摆臂、摆臂支架、空气弹簧等零件组成,托架及稳定杆主要抵抗行驶中的驾驶室侧倾,空气弹簧主要过滤竖直方向的振动,目前常见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无法有效衰减前后方向的振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结构,旨在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包括稳定杆总成、对称设于所述稳定杆总成两端的两组悬置组件以及纵向减振器;
所述悬置组件包括:
上托架,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另一端用于与车辆驾驶室纵梁相连接;
摆臂总成,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另一端固定于摆臂支架,所述摆臂支架用于与车辆底盘相连接;以及
空气弹簧减振器,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另一端固定于空气弹簧支架,所述空气弹簧支架用于与车辆底盘连接;
所述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用于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
可选地,所述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总成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摆臂总成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纵向减振器与所述摆臂总成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由销轴连接。
可选地,所述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上托架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摆臂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纵向减振器与所述摆臂支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由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纵向减振器与所述摆臂支架连接的一端内嵌有衬套。
可选地,两组所述悬置组件中的任一组或两组均设有所述纵向减振器。
可选地,所述摆臂总成与摆臂支架连接的一端内嵌有衬套。
可选地,所述悬置组件还包括高度阀,其出气口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连接,进气口与整车气源连接,且所述高度阀还与所述摆臂支架连接,以调节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安装有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通过在驾驶室前悬置结构中设置稳定杆总成、上托架、摆臂总成、空气弹簧减振器以及纵向减振器,上托架和稳定杆总成主要用于抵抗车辆行驶中的驾驶室侧倾,空气弹簧主要用于衰减车辆竖直方向的振动。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驾驶室端固定连接,可抑制空气弹簧减振器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用于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从而降低前后方向的振动对驾驶室造成的颠簸,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相对于没有采用衰减车辆前后方向振动的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设置纵向减振器,可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同时纵向减振器与稳定杆总成、上托架、摆臂总成以及空气弹簧减振器等配合,同时衰减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竖直方向、侧向以及前后方向的振动,使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可衰减多方向的振动,在提高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的同时,也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驾驶室前悬置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驾驶室前悬置结构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稳定杆总成 230 摆臂支架
200 悬置组件 231 第二通孔
210 上托架 240 空气弹簧减振器
220 摆臂总成 250 空气弹簧支架
221 第一通孔 260 高度阀
222 销轴 300 纵向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驾乘人员对行驶过程中舒适性的需求越来越高,驾驶室悬置系统对整车舒适性有重要贡献。目前现有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主要由驾驶室托架及稳定杆、摆臂、摆臂支架、空气弹簧等零件组成,托架及稳定杆主要抵抗行驶中的驾驶室侧倾,空气弹簧主要过滤竖直方向的振动,目前常见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无法有效衰减前后方向的振动。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结构。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包括稳定杆总成100、对称设于稳定杆总成100两端的两组悬置组件200以及纵向减振器300。悬置组件200包括上托架210、摆臂总成220以及空气弹簧减振器240,其中,上托架210的一端固定于稳定杆总成100,另一端用于与车辆驾驶室纵梁相连接,上托架210与稳定杆总成100主要用于抵抗行驶过程中的驾驶室侧倾;摆臂总成220的一端固定于稳定杆总成100,另一端固定于摆臂支架230,摆臂支架230用于与车辆底盘相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240的一端固定于稳定杆总成100,另一端固定于空气弹簧支架250,空气弹簧支架250用于与车辆底盘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240主要用于衰减车辆竖直方向的振动。纵向减振器300的一端通过摆臂支架230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用于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通过在驾驶室前悬置结构中设置稳定杆总成100、上托架210、摆臂总成220、空气弹簧减振器240以及纵向减振器300,上托架210和稳定杆总成100主要用于抵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驾驶室侧倾,空气弹簧减振器240主要用于衰减车辆竖直方向的振动。纵向减振器300的一端通过摆臂支架230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驾驶室端固定连接,可抑制空气弹簧减振器240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用于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从而降低前后方向的振动对驾驶室造成的颠簸,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相对于没有采用衰减车辆前后方向振动的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设置纵向减振器300,可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同时纵向减振器300与稳定杆总成100、上托架210、摆臂总成220以及空气弹簧减振器240等配合,同时衰减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竖直方向、侧向以及前后方向的振动,使本申请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可衰减多方向的振动,在提高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的同时,也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安全性。
进一步地,纵向减振器300与车辆驾驶室端可以通过摆臂总成220连接,具体地,纵向减振器300的一端通过摆臂支架230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摆臂总成220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摆臂总成220上设有第一通孔221,纵向减振器300与摆臂总成220通过第一通孔221由销轴222连接。更具体的,为调整纵向减振器300与摆臂总成220之间的配合位置,使纵向减振器300和摆臂总成220通过销轴222连接,销轴222的大小可以根据纵向减振器300和摆臂总成220的相对位置设置,在此不对销轴222的大小做限制。通过摆臂总成220将纵向减振器300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如此,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振动时,该振动传递至纵向减振器300,纵向减振器300加速了前后方向的振动的衰减,避免了较大的前后方向的振动通过车辆底盘、摆臂总成220依次传递至驾驶室端,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从而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
更进一步地,纵向减振器300与车辆驾驶室端可以通过上托架210连接,具体地,纵向减振器300的一端通过摆臂支架230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上托架210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通过上托架210将纵向减振器300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如此,当车辆受到前后方向的振动时,该振动传递至纵向减振器300,纵向减振器300加速了前后方向的振动的衰减,避免了较大的前后方向的振动通过上托架210传递至驾驶室端,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从而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
进一步地,纵向减振器300与车辆底盘通过摆臂支架230固定连接,具体地,摆臂支架230上设有第二通孔231,纵向减振器300与摆臂支架230通过第二通孔231由螺栓连接。纵向减振器300与摆臂支架230连接的一端内嵌有衬套。纵向减振器300与摆臂支架230通过螺栓连接,将舒适性衬套过盈压入摆臂支架230与纵向减振器300连接的一端中,用于调整纵向减振器300和摆臂支架230的配合位置,通过优化舒适性衬套,将其结构设计为各向异性,使其各向刚度符合车辆的需求,以提高整车的平顺性,进而提高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
同时,摆臂总成220与摆臂支架230连接的一端内嵌有衬套。具体地,将舒适性衬套过盈压入摆臂支架230与摆臂总成220连接的一端中,用于调整摆臂总成220和摆臂支架230之间的配合位置,通过优化舒适性衬套,将其结构设计为各向异性,使其各项刚度符合车辆的需求,以提高整车的平顺性,进而提高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
进一步地,为提高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对前后方向的振动的衰减,两组悬置组件200中的任一组或两组均设有纵向减振器300。在本申请图中示出的方案,纵向减振器300设置于其中一组悬置组件200中,如此,相对于没有采用衰减车辆前后方向振动的现有技术,在两组悬置组件200中的一组或两组设有纵向减振器300,可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从而降低前后方向的振动对驾驶室造成的颠簸,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车舒适性。
进一步地,悬置组件200还包括高度阀260,其出气口与空气弹簧减振器240连接,进气口与整车气源连接,且高度阀260还与摆臂支架230连接,以调节空气弹簧减振器240的高度。具体地,高度阀260通过螺栓固定于摆臂支架230,进气口与整车气源连通,出气口与空气弹簧减振器240连通,在系统中通过识别驾驶室与车辆底盘的距离变化来实现充放气,从而调节空气弹簧减振器240的高度,进一步调节驾驶室与车辆底盘之间的距离趋于恒定的设计值。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驾驶室前悬置结构,该驾驶室前悬置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定杆总成、对称设于所述稳定杆总成两端的两组悬置组件以及纵向减振器;
所述悬置组件包括:
上托架,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另一端用于与车辆驾驶室纵梁相连接;
摆臂总成,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另一端固定于摆臂支架,所述摆臂支架用于与车辆底盘相连接;以及
空气弹簧减振器,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另一端固定于空气弹簧支架,所述空气弹簧支架用于与车辆底盘连接;
所述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用于衰减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总成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总成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纵向减振器与所述摆臂总成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由销轴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减振器的一端通过所述摆臂支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上托架与车辆驾驶室端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纵向减振器与所述摆臂支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由螺栓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减振器与所述摆臂支架连接的一端内嵌有衬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悬置组件中的任一组或两组均设有所述纵向减振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总成与摆臂支架连接的一端内嵌有衬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组件还包括高度阀,其出气口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连接,进气口与整车气源连接,且所述高度阀还与所述摆臂支架连接,以调节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的高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结构。
CN202122586103.9U 2021-10-26 2021-10-26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5904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86103.9U CN215904619U (zh) 2021-10-26 2021-10-26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86103.9U CN215904619U (zh) 2021-10-26 2021-10-26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4619U true CN215904619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313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86103.9U Active CN215904619U (zh) 2021-10-26 2021-10-26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46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3045A (zh) 组合弹簧补偿悬挂装置
KR20120057143A (ko) 자동차용 커플드 토션빔 액슬 타입 리어 현가장치
CN108706055B (zh) 一种重卡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及汽车
KR100320499B1 (ko) 자동차의전륜현가장치
CN104149569B (zh) 一种汽车悬架总成
CN215904619U (zh) 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和车辆
CN110143107B (zh) 一种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
CN202294136U (zh) 汽车的非独立悬架系统和汽车
CN201559498U (zh) 汽车的非独立悬架系统以及汽车
CN204674327U (zh) 组合弹簧补偿悬挂装置
CN202169855U (zh) 后桥总成
CN201172426Y (zh) 全浮式汽车驾驶室悬置系统
CN114750559A (zh) 商用车全浮驾驶室前悬结构
WO2020224326A1 (zh) 一种独立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CN103486174B (zh) 一种减震弹簧
CN202573700U (zh) 重型半挂牵引汽车空气悬架装置
CN216916074U (zh) 驾驶室后悬置结构及汽车
CN105667608A (zh) 一种双向减振型驾驶室后悬置装置
CN111572305A (zh) 一种扭力梁悬架
CN105216884A (zh) 一种滑块导向型驾驶室后悬置装置
CN201105770Y (zh) 翻转驾驶室前悬置支撑减振装置
CN110422023A (zh) 一种稳定型前独立悬架结构
CN220720763U (zh) 一种双横臂悬架系统
CN219277167U (zh) 一种用于电车的摆臂
CN213892085U (zh) 一种多连杆式后悬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1

Address after: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1760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