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1634U -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51634U CN215851634U CN202122136930.8U CN202122136930U CN215851634U CN 215851634 U CN215851634 U CN 215851634U CN 202122136930 U CN202122136930 U CN 202122136930U CN 215851634 U CN215851634 U CN 2158516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driving
- actuating
- angle
- t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包括:一底座、一连杆结构、一带动结构以及一尾翼。连杆结构包含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杆和复数作动杆,固定杆固定于底座;带动结构对应连杆结构设置且包含驱动组件和受到驱动组件驱动的复数传动件,驱动组件经由各传动件带动各作动杆相对于固定杆摆动;尾翼固定于各作动杆之一而经由跟随摆动来调整角度。各作动杆经由带动结构带动而共同伏低或撑高,尾翼经由跟随各作动杆伏低和撑高而分别对底座盖合和相对于底座掀开一角度。借此,可达成让尾翼依使用需求来调整角度的效果:欲使用时掀开一角度,不使用时则盖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扰流翼有关,特别是指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扰流翼,主要借由气流通过翼片时的下压力道而提升高速行驶车辆的安定性,进而增加安全性。
现行摩托车若只是街道版摩托车而非赛道版摩托车,都不会在车身设计扰流翼,现行街道版摩托车若为了增加行车安全而想要增设扰流翼时,都须使用者自行额外加装。
街道版摩托车虽能自行加装扰流翼来增加行车安全性,然而须自行加装的现有扰流翼都是固定不动的,导致无论是在高速行驶或是在塞车时,扰流翼都很高调的在车身上展开。以塞车而言,将会在车阵中受到来自车旁他人的一阵侧目。
此外,申请人还发现,即使设计出可将扰流翼收合的结构,但由于扰流翼仅只收合并未隐藏,导致易遭有心人破坏、拆拔或盗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能借由特殊设计的连杆结构和特殊设计的带动结构,以让尾翼可依使用需求来调整角度:欲使用时掀开一角度,不使用时则盖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还能借由特殊设计的底座和尾翼,以在不使用时,还能进一步让底座和尾翼彼此对应组合成原有的车尾扶手而产生隐藏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连杆结构,该连杆结构包含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的一固定杆和复数作动杆,该固定杆固定于该底座;一带动结构,对应该连杆结构设置且包含一驱动组件和受到该驱动组件驱动的复数传动件,该驱动组件经由各该传动件带动各该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以及一尾翼,固定于各该作动杆的其中之一而经由跟随摆动来调整角度;其中,各该作动杆经由该带动结构带动而选择性共同伏低和撑高,该尾翼经由跟随各该作动杆伏低和撑高而分别对该底座盖合和相对于该底座掀开一角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包括:一底座,具有一开口;至少一连杆结构,该连杆结构包含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的一固定杆和复数作动杆,该固定杆固定于该底座;一带动结构,对应该连杆结构设置且包含一驱动组件和受到该驱动组件驱动的复数传动件,该驱动组件经由各该传动件带动各该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以及一尾翼,能对应该开口位置盖合于该底座而共同组合成一车尾扶手,该尾翼固定于各该作动杆的其中之一而经由跟随摆动来调整角度;其中,各该作动杆经由该带动结构带动而选择性共同伏低和撑高,该尾翼经由跟随各该作动杆伏低和撑高而分别对该底座盖合和相对于该底座掀开一角度。
可选地,该车尾扶手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开口连通于该容置空间,该至少一连杆结构和该带动结构均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
可选地,该固定杆和各所述作动杆是彼此围绕状连接。
可选地,各所述作动杆的其中另一者为一第一作动杆,该第一作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固定杆且受到该带动结构带动。
可选地,该连杆结构还包含一受动杆,各该作动杆的其中另一者为一第一作动杆,该第一作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固定杆且于彼此连接处设置有一转轴,该转轴活动穿插于该固定杆,且该转轴固定于该第一作动杆和该受动杆,该受动杆经由受到该带动结构带动而连动该第一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
可选地,各所述作动杆包含一第一作动杆、一第二作动杆和一第三作动杆,该固定杆、该第一作动杆、该第二作动杆和该第三作动杆是彼此围绕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杆结构设置为二个,该带动结构带动该连杆结构摆动,该尾翼固定于各该连杆结构中的其中之一该作动杆上而跟随摆动。
可选地,各所述传动件包含一平移传动件和至少一旋转传动件,该驱动组件具有一驱动轴,该旋转传动件设置于该驱动轴而跟随该驱动轴旋转,该平移传动件经由受到该旋转传动件带动而相对于该固定杆平移,且该平移传动件经由平移而带动各该作动杆摆动。
可选地,所述旋转传动件设置为二个且包含一第一旋转传动件和一第二旋转传动件,该第一旋转传动件固定套设于该驱动轴,该第二旋转传动件则设置于该第一旋转传动件与该平移传动件之间而传递该驱动组件的动力。
可选地,该带动结构还包括一导引架,该平移传动件滑接于该导引架且受到该导引架的导引而平移。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能让尾翼依使用需求来调整角度:欲使用时掀开一角度,不使用时则盖合;还能在不使用时,进一步让底座和尾翼彼此对应组合成原有的车尾扶手而产生隐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扰流尾翼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结构于伏低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结构于撑高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扰流尾翼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尾翼撑高前)。
图6 为本实用新型扰流尾翼装置于俯视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中的7-7剖面示意图。
图8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中的8-8剖面示意图。
图9 为本实用新型扰流尾翼装置于俯视时的剖面示意图(尾翼撑高后)。
图10 为本实用新型扰流尾翼装置于尾翼撑高后的立体图。
图11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9中的11-11剖面示意图。
图12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9中的12-12剖面示意图。
图13 为本实用新型扰流尾翼装置安装于摩托车尾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
100:扰流尾翼装置1:车尾扶手11:底座111:第一对合周缘110:开口12:尾翼121:第二对合周缘13:障板3:连杆结构30:固定杆31:第一作动杆32:第二作动杆33:第三作动杆35:受动杆351:长槽36,37:连接件5:带动结构50:驱动组件501:驱动轴51:第一旋转传动件52:第二旋转传动件521:第一齿轮522:第二齿轮53:平移传动件531:拨杆54:导引架A:容置空间M:摩托车S: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8以及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为摩托车专用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以下简称:扰流尾翼装置)100,包括:一车尾扶手1、至少一连杆结构3以及一带动结构5。
车尾扶手1为配置于街道版摩托车M(参图13所示)的车尾的标准配备。为了让车尾扶手1兼具有扰流功能,特别将车尾扶手1予以一分为二设计而包含一底座11和一尾翼12,较佳还包含一障板13。其中,能彼此对应组合成车尾扶手1的底座11与尾翼12之间如图7所示形成有一容置空间A,底座11则还具有一开口110,且这开口110与容置空间A相连通。需说明的是,尾翼12能对应开口110位置盖合于底座11上。
连杆结构3的数量可为一个(图中未示),也可为两个以上,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为一对(两个),但为便于说明,以下将以一个连杆结构3为例进行说明。
连杆结构3包含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的一固定杆30和复数(即:至少2个)作动杆。作动杆的数量可为两支,也可为两支以上,只要能搭配固定杆30共同组合成可彼此连动的连杆结构3即可,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多数作动杆为例进行说明而包含:一第一作动杆31、一第二作动杆32和一第三作动杆33,固定杆30、第一作动杆31、第二作动杆32和第三作动杆33如图3和图4所示可转动地彼此围绕状连接。固定杆30则固定于底座11,如此即能以外力带动各作动杆31、32、33相对于固定杆30摆动。至于第三作动杆33固定于尾翼12,以使尾翼12得能跟随第三作动杆33摆动,因此能据此调整尾翼12相对于车尾扶手1的角度。
需说明的是,在设置有二连杆结构3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二固定杆30之间还可连接有一连接件36,二第三作动杆33之间也可连接有一连接件37,以借由此二连接件36、37分别固定于底座11和尾翼12上。
带动结构5对应连杆结构3设置于任意处,只要能让带动结构5据以带动连杆结构3动作即可,于本实施例中则是将带动结构5固定于底座11,具体而言则是将连杆结构3和带动结构5均容置于前述容置空间A内且均固定于底座11。
带动结构5包含一驱动组件50和受到驱动组件50驱动的复数传动件。传动件的数量可为两个,也可为两个以上,只要能将驱动组件50的动力传递给连杆结构3即可,例如可以包含一平移传动件53和至少一旋转传动件51、52,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多数传动件为例进行说明而包含:一第一旋转传动件51、一第二旋转传动件52和前述平移传动件53。
其中,驱动组件50具有一驱动轴501(见图2),第一旋转传动件51设置(例如固定套设)或形成于驱动轴501而能跟随驱动轴501旋转。第二旋转传动件52则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旋转传动件51与平移传动件53之间而传递驱动组件50的动力。第二旋转传动件52可为任何能以旋转方式传递动力的构件,于本实施例中则以一减速齿轮组为例进行说明,减速齿轮组包含多数齿轮,例如包含彼此同轴串接且直径彼此相异的一第一齿轮521和一第二齿轮522;如此一来,前述第一旋转传动件51可为一蜗轮齿轮且与第一齿轮521囓接,前述平移传动件53则可为一齿条且与第二齿轮522囓接。
借此,如图5至图8并搭配图3所示,当驱动组件50朝一方向旋转时,将带动平移传动件53朝一方向平移,以利用此平移而带动第一作动杆31相对于固定杆30摆动,并让第一作动杆31利用此摆动而连带带动第二、三作动杆32、33如图3所示伏低,尾翼12则借由跟随第三作动杆33摆动而如图5至图8所示与底座11彼此对应组合。
反之,如图9至图13并搭配图4所示,当驱动组件50朝相反方向旋转时,将带动平移传动件53朝相反方向平移,以利用此反向平移而带动第一作动杆31相对于固定杆30反向摆动,并让第一作动杆31利用此反向摆动而连带带动第二、三作动杆32、33如图4所示撑高,尾翼12则借由跟随第三作动杆33摆动而如图9至图13所示相对于底座11掀开一角度。当然,随着驱动组件50的驱动程度,即能够调整尾翼12相对于底座11掀开的角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借由特殊设计的连杆结构3和特殊设计的带动结构5,以达成:尾翼12相对于底座11掀开的角度可自由调整的效果(欲增加行车安全性而需掀开尾翼12时)以及底座11和尾翼12可彼此对应组合成原有的车尾扶手1的隐藏效果(不需使用尾翼12时)。前者可在欲使用时才掀开、不使用时则盖合,后者则能在盖合时让底座11和尾翼12回复成原有的车尾扶手1而隐藏本车其实设置有扰流尾翼的事实。
较佳而言,连杆结构3还可包含有一受动杆(或第四作动杆)35。前述第一作动杆31与固定杆30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一转轴S,转轴S除了活动穿插于固定杆30,还固接于第一作动杆31和受动杆35,使第一作动杆31和受动杆35彼此连动。如此一来,前述带动结构5的平移传动件53即能改为带动受动杆35;当受动杆35受到带动而摆动时,将会连动第一作动杆31相对于固定杆30摆动。具体来说,受动杆35开设有一长槽351,前述平移传动件53则凸具有对应长槽351伸入的一拨杆531,使平移传动件53能利用拨杆531来拨动受动杆35摆动。
需说明的是,在设置有二连杆结构3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二连杆结构3的转轴S共同连接而形成单一一支转轴S,所以只要带动结构5带动其中之一连杆结构3撑高、伏低,就能经由转轴S而让二连杆结构3同步连动。
为使平移传动件53的平移更为稳定且精准,带动结构5较佳还可包含有一导引架54。导引架54固定于底座11上,平移传动件53则滑接于导引架54,以利用导引架54的导引而提升平移传动件53的平移稳定度和精准度。
为使尾翼12掀开后的车尾扶手1不致于露出结构而不甚雅观,如图1、图7、图10和图11所示,车尾扶手1还可增设一障板13,障板13对应前述开口110位置遮盖于底座11上,以利用障板13遮蔽不好露出的结构,例如:带动结构5、转轴S、受动杆35和连接件36。当然,障板13需开设破口(未标示组件符号)以供一部分的传动杆如图10所示那样外露。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底座11具有一第一对合周缘111,尾翼12具有一第二对合周缘121,第一、二对合周缘111、121彼此完全对应。因此,当尾翼12对应开口110位置盖合于底座11上时,由于第一、二对合周缘111、121彼此完全对应接合,因此使底座11和尾翼12能毫无破破绽地彼此对应组合成原有的车尾扶手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具有一开口;
至少一连杆结构,该连杆结构包含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的一固定杆和复数作动杆,该固定杆固定于该底座;
一带动结构,对应该连杆结构设置且包含一驱动组件和受到该驱动组件驱动的复数传动件,该驱动组件经由各该传动件带动各该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以及
一尾翼,能对应该开口位置盖合于该底座而共同组合成一车尾扶手,该尾翼固定于各该作动杆的其中之一而经由跟随摆动来调整角度;
其中,各该作动杆经由该带动结构带动而选择性共同伏低和撑高,该尾翼经由跟随各该作动杆伏低和撑高而分别对该底座盖合和相对于该底座掀开一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尾扶手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开口连通于该容置空间,该至少一连杆结构和该带动结构均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杆和各所述作动杆是彼此围绕状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作动杆的其中另一者为一第一作动杆,该第一作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固定杆且受到该带动结构带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结构还包含一受动杆,各该作动杆的其中另一者为一第一作动杆,该第一作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固定杆且于彼此连接处设置有一转轴,该转轴活动穿插于该固定杆,且该转轴固定于该第一作动杆和该受动杆,该受动杆经由受到该带动结构带动而连动该第一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作动杆包含一第一作动杆、一第二作动杆和一第三作动杆,该固定杆、该第一作动杆、该第二作动杆和该第三作动杆是彼此围绕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结构设置为二个,该带动结构带动该连杆结构摆动,该尾翼固定于各该连杆结构中的其中之一该作动杆上而跟随摆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传动件包含一平移传动件和至少一旋转传动件,该驱动组件具有一驱动轴,该旋转传动件设置于该驱动轴而跟随该驱动轴旋转,该平移传动件经由受到该旋转传动件带动而相对于该固定杆平移,且该平移传动件经由平移而带动各该作动杆摆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传动件设置为二个且包含一第一旋转传动件和一第二旋转传动件,该第一旋转传动件固定套设于该驱动轴,该第二旋转传动件则设置于该第一旋转传动件与该平移传动件之间而传递该驱动组件的动力。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带动结构还包括一导引架,该平移传动件滑接于该导引架且受到该导引架的导引而平移。
11.一种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
至少一连杆结构,该连杆结构包含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的一固定杆和复数作动杆,该固定杆固定于该底座;
一带动结构,对应该连杆结构设置且包含一驱动组件和受到该驱动组件驱动的复数传动件,该驱动组件经由各该传动件带动各该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以及
一尾翼,固定于各该作动杆的其中之一而经由跟随摆动来调整角度;
其中,各该作动杆经由该带动结构带动而选择性共同伏低和撑高,该尾翼经由跟随各该作动杆伏低和撑高而分别对该底座盖合和相对于该底座掀开一角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杆和各所述作动杆是彼此围绕状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作动杆的其中另一者为一第一作动杆,该第一作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固定杆且受到该带动结构带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结构还包含一受动杆,各该作动杆的其中另一者为一第一作动杆,该第一作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固定杆且于彼此连接处设置有一转轴,该转轴活动穿插于该固定杆,且该转轴固定于该第一作动杆和该受动杆,该受动杆经由受到该带动结构带动而连动该第一作动杆相对于该固定杆摆动。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作动杆包含一第一作动杆、一第二作动杆和一第三作动杆,该固定杆、该第一作动杆、该第二作动杆和该第三作动杆是彼此围绕状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结构设置为二个,该带动结构带动该连杆结构摆动,该尾翼固定于各该连杆结构中的其中之一该作动杆上而跟随摆动。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传动件包含一平移传动件和至少一旋转传动件,该驱动组件具有一驱动轴,该旋转传动件设置于该驱动轴而跟随该驱动轴旋转,该平移传动件经由受到该旋转传动件带动而相对于该固定杆平移,且该平移传动件经由平移而带动各该作动杆摆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传动件设置为二个且包含一第一旋转传动件和一第二旋转传动件,该第一旋转传动件固定套设于该驱动轴,该第二旋转传动件则设置于该第一旋转传动件与该平移传动件之间而传递该驱动组件的动力。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带动结构还包括一导引架,该平移传动件滑接于该导引架且受到该导引架的导引而平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36930.8U CN215851634U (zh) | 2021-09-06 | 2021-09-06 |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36930.8U CN215851634U (zh) | 2021-09-06 | 2021-09-06 |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51634U true CN215851634U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246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3693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851634U (zh) | 2021-09-06 | 2021-09-06 |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516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48519A (zh) * | 2022-12-15 | 2023-03-28 |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尾翼及车辆 |
-
2021
- 2021-09-06 CN CN202122136930.8U patent/CN21585163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48519A (zh) * | 2022-12-15 | 2023-03-28 |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尾翼及车辆 |
CN115848519B (zh) * | 2022-12-15 | 2024-05-17 |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尾翼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459903U (zh) | 电子装置 | |
CN215851634U (zh) |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 |
AU2017298700B2 (en) | Folding scooter frame | |
US20040256885A1 (en) | Rear spoiler with motorized vertical and angle adjustability | |
JP6583685B2 (ja) | ドア開閉装置 | |
GB2490426A (en) | Toy vehicle steering mechanism | |
CN105059361B (zh) | 方向盘总成及汽车 | |
CN101104414A (zh) | 婴儿车关节 | |
WO2022007340A3 (zh) | 童车 | |
US11904975B2 (en) | Folding car for children | |
CN208867832U (zh) | 三角窗遮阳帘的帘布驱动装置 | |
CN100471742C (zh) | 双向折叠车 | |
CN106741447A (zh) | 一种折叠脚踏板 | |
JP2004536982A (ja) | ハンドル駆動機構を備えた開口部覆い装置 | |
CN210310154U (zh) | 车用上下车踏板装置的手动操作机构 | |
CN205113074U (zh) | 锁舌装置及汽车后排座椅 | |
CN208646941U (zh) | 带有联动关节锁定结构的可折叠童车 | |
TWM621136U (zh) |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 |
CN209176767U (zh) | 一种婴儿车 | |
CN209336913U (zh) | 折叠儿童车 | |
CN210345577U (zh) | 油烟机挡烟板的驱动机构及油烟机 | |
CN203267863U (zh) | 抽屉式杯托 | |
CN211765542U (zh) | 连杆折叠机构及可折叠、隐藏式无人驾驶座椅 | |
CN102053674B (zh) | 通风孔遮蔽装置 | |
CN205574033U (zh) | 一种传动折叠的婴儿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2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