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1136U -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 Google Patents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1136U
TWM621136U TW110210104U TW110210104U TWM621136U TW M621136 U TWM621136 U TW M621136U TW 110210104 U TW110210104 U TW 110210104U TW 110210104 U TW110210104 U TW 110210104U TW M621136 U TWM621136 U TW M62113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d
actuating
angle
fixe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0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季達
侯志達
何炘浩
仲強 奚
Original Assignee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福州明芳汽車部件工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福州明芳汽車部件工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10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1136U/zh
Publication of TWM621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1136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包括:一底座、一連桿結構、一帶動結構以及一尾翼。連桿結構包含彼此轉動連接的固定桿和複數作動桿,固定桿固定於底座;帶動結構對應連桿結構設置且包含驅動元件和受到驅動元件驅動的複數傳動件,驅動元件經由各傳動件帶動各作動桿相對於固定桿擺動;尾翼固定於各作動桿之一而經由跟隨擺動來調整角度。各作動桿經由帶動結構帶動而共同伏低或撐高,尾翼經由跟隨各作動桿伏低和撐高而分別對底座蓋合和相對於底座掀開一角度。藉此,可達成讓尾翼依使用需求來調整角度的效果:欲使用時掀開一角度,不使用時則蓋合。

Description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本新型與擾流翼有關,特別是指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關於擾流翼,主要藉由氣流通過翼片時的下壓力道而提升高速行駛車輛的安定性,進而增加安全性。
現行機車若只是街道版機車而非賽道版機車,都不會在車身設計擾流翼,現行街道版機車若為了增加行車安全而想要增設擾流翼時,都須使用者自行額外加裝。
街道版機車雖能自行加裝擾流翼來增加行車安全性,然而須自行加裝的現有擾流翼都是固定不動的,導致無論是在高速行駛或是在塞車時,擾流翼都很高調的在車身上展開。以塞車而言,將會在車陣中受到來自車旁他人的一陣側目。
此外,本新型創作人還發現,即使設計出可將擾流翼收合的結構,但由於擾流翼僅只收合並未隱藏,導致易遭有心人破壞、拆拔或盜取。
本新型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能藉由特殊設計的連桿結構和特殊設計的帶動結構,以讓尾翼可依使用需求來調整角度:欲使用時掀開一角度,不使用時則蓋合。
本新型的目的之二在於提供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還能藉由特殊設計的底座和尾翼,以在不使用時,還能進一步讓底座和尾翼彼此對應組合成原有的車尾扶手而產生隱藏效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連桿結構,該連桿結構包含彼此可轉動地連接的一固定桿和複數作動桿,該固定桿固定於該底座;一帶動結構,對應該連桿結構設置且包含一驅動元件和受到該驅動元件驅動的複數傳動件,該驅動元件經由各該傳動件帶動各該作動桿相對於該固定桿擺動;以及一尾翼,固定於各該作動桿的其中之一而經由跟隨擺動來調整角度;其中,各該作動桿經由該帶動結構帶動而選擇性共同伏低和撐高,該尾翼經由跟隨各該作動桿伏低和撐高而分別對該底座蓋合和相對於該底座掀開一角度。
本新型還提供另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包括:一底座,具有一開口;至少一連桿結構,該連桿結構包含彼此可轉動地連接的一固定桿和複數作動桿,該固定桿固定於該底座;一帶動結構,對應該連桿結構設置且包含一驅動元件和受到該驅動元件驅動的複數傳動件,該驅動元件經由各該傳動件帶動各該作動桿相對於該固定桿擺動;以及一尾翼,能對應該開口位置蓋合於該底座而共同組合成一車尾扶手,該尾翼固定於各該作動桿的其中之一而經由跟隨擺動來調整角度;其中,各該作動桿經由該帶動結構帶動而選擇性共同伏低和撐高,該尾翼經由跟隨各該作動桿伏低和撐高而分別對該底座蓋合和相對於該底座掀開一角度。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新型具有以下功效:能讓尾翼依使用需求來調整角度:欲使用時掀開一角度,不使用時則蓋合;還能在不使用時,進一步讓底座和尾翼彼此對應組合成原有的車尾扶手而產生隱藏效果。
有關本新型的詳細說明和技術內容,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新型。
如圖1至圖8以及圖13所示,本新型提供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為機車專用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以下簡稱:擾流尾翼裝置)100,包括:一車尾扶手1、至少一連桿結構3以及一帶動結構5。
車尾扶手1為配置於街道版機車M(參圖13所示)的車尾的標準配備。為了讓車尾扶手1兼具有擾流功能,特別將車尾扶手1予以一分為二設計而包含一底座11和一尾翼12,較佳還包含一障板13。其中,能彼此對應組合成車尾扶手1的底座11與尾翼12之間係如圖7所示形成有一容置空間A,底座11則還具有一開口110,且這開口110與容置空間A相連通。需說明的是,尾翼12係能對應開口110位置蓋合於底座11上。
連桿結構3的數量可為一個(圖中未示),也可為兩個以上,於本實施例中係如圖1和圖2所示設置為一對(兩個),但為便於說明,以下將以一個連桿結構3為例進行說明。
連桿結構3包含彼此可轉動地連接的一固定桿30和複數作動桿。作動桿的數量可為兩支,也可為兩支以上,只要能搭配固定桿30共同組合成可彼此連動的連桿結構3即可,於本實施例中則以多數作動桿為例進行說明而包含:一第一作動桿31、一第二作動桿32和一第三作動桿33,固定桿30、第一作動桿31、第二作動桿32和第三作動桿33係如圖3和圖4所示可轉動地彼此圍繞狀連接。固定桿30則固定於底座11,如此即能以外力帶動各作動桿(31、32、33)相對於固定桿30擺動。至於第三作動桿33係固定於尾翼12,以使尾翼12得能跟隨第三作動桿33擺動,因此能據此調整尾翼12相對於車尾扶手1的角度。
需說明的是,在設置有二連桿結構3的情況下,如圖2所示,二固定桿30之間還可連接有一連接件36,二第三作動桿33之間也可連接有一連接件37,以藉由此二連接件36、37分別固定於底座11和尾翼12上。
帶動結構5係對應連桿結構3設置於任意處,只要能讓帶動結構5據以帶動連桿結構3動作即可,於本實施例中則是將帶動結構5固定於底座11,具體而言則是將連桿結構3和帶動結構5皆容置於前述容置空間A內且皆固定於底座11。
帶動結構5包含一驅動元件50和受到驅動元件50驅動的複數傳動件。傳動件的數量可為兩個,也可為兩個以上,只要能將驅動元件50的動力傳遞給連桿結構3即可,例如可以包含一平移傳動件53和至少一旋轉傳動件(51、52),於本實施例中則以多數傳動件為例進行說明而包含:一第一旋轉傳動件51、一第二旋轉傳動件52和前述平移傳動件53。
其中,驅動元件50具有一驅動軸501(見圖2),第一旋轉傳動件51設置(例如固定套設)或形成於驅動軸501而能跟隨驅動軸501旋轉。第二旋轉傳動件52則可轉動地設置於第一旋轉傳動件51與平移傳動件53之間而傳遞驅動元件50的動力。第二旋轉傳動件52可為任何能以旋轉方式傳遞動力的構件,於本實施例中則以一減速齒輪組為例進行說明,減速齒輪組包含多數齒輪,例如包含彼此同軸串接且直徑彼此相異的一第一齒輪521和一第二齒輪522;如此一來,前述第一旋轉傳動件51係可為一蝸輪齒輪且與第一齒輪521囓接,前述平移傳動件53則可為一齒條且與第二齒輪522囓接。
藉此,如圖5至圖8並搭配圖3所示,當驅動元件50朝一方向旋轉時,將帶動平移傳動件53朝一方向平移,以利用此平移而帶動第一作動桿31相對於固定桿30擺動,並讓第一作動桿31利用此擺動而連帶帶動第二、三作動桿32、33如圖3所示伏低,尾翼12則藉由跟隨第三作動桿33擺動而如圖5至圖8所示與底座11彼此對應組合。
反之,如圖9至圖13並搭配圖4所示,當驅動元件50朝相反方向旋轉時,將帶動平移傳動件53朝相反方向平移,以利用此反向平移而帶動第一作動桿31相對於固定桿30反向擺動,並讓第一作動桿31利用此反向擺動而連帶帶動第二、三作動桿32、33如圖4所示撐高,尾翼12則藉由跟隨第三作動桿33擺動而如圖9至圖13所示相對於底座11掀開一角度。當然,隨著驅動元件50的驅動程度,即能夠調整尾翼12相對於底座11掀開的角度。
因此,本新型藉由特殊設計的連桿結構3和特殊設計的帶動結構5,以達成:尾翼12相對於底座11掀開的角度可自由調整的效果(欲增加行車安全性而需掀開尾翼12時)以及底座11和尾翼12可彼此對應組合成原有的車尾扶手1的隱藏效果(不需使用尾翼12時)。前者可在欲使用時才掀開、不使用時則蓋合,後者則能在蓋合時讓底座11和尾翼12回復成原有的車尾扶手1而隱藏本車其實設置有擾流尾翼的事實。
較佳而言,連桿結構3還可包含有一受動桿(或第四作動桿)35。前述第一作動桿31與固定桿30之間的轉動連接處係設置有一轉軸S,轉軸S除了活動穿插於固定桿30,還固接於第一作動桿31和受動桿35,使第一作動桿31和受動桿35彼此連動。如此一來,前述帶動結構5的平移傳動件53即能改為帶動受動桿35;當受動桿35受到帶動而擺動時,將會連動第一作動桿31相對於固定桿30擺動。具體來說,受動桿35開設有一長槽351,前述平移傳動件53則凸具有對應長槽351伸入的一撥桿531,使平移傳動件53能利用撥桿531來撥動受動桿35擺動。
需說明的是,在設置有二連桿結構3的情況下,如圖2所示,二連桿結構3的轉軸S係共同連接而形成單一一支轉軸S,所以只要帶動結構5帶動其中之一連桿結構3撐高、伏低,就能經由轉軸S而讓二連桿結構3同步連動。
為使平移傳動件53的平移更為穩定且精準,帶動結構5較佳還可包含有一導引架54。導引架54固定於底座11上,平移傳動件53則滑接於導引架54,以利用導引架54的導引而提升平移傳動件53的平移穩定度和精準度。
為使尾翼12掀開後的車尾扶手1不致於露出結構而不甚雅觀,如圖1、圖7、圖10和圖11所示,車尾扶手1還可增設一障板13,障板13對應前述開口110位置遮蓋於底座11上,以利用障板13遮蔽不好露出的結構,例如:帶動結構5、轉軸S、受動桿35和連接件36。當然,障板13需開設破口(未標示元件符號)以供一部分的傳動桿如圖10所示那樣外露。
值得說明的是,如圖10所示,底座11具有一第一對合周緣111,尾翼12具有一第二對合周緣121,第一、二對合周緣111、121彼此完全對應。因此,當尾翼12對應開口110位置蓋合於底座11上時,由於第一、二對合周緣111、121係彼此完全對應接合,因此使底座11和尾翼12能毫無破破綻地彼此對應組合成原有的車尾扶手1。
綜上所述,本新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確可達到預期的使用目的,並解決現有的缺失,完全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爰依專利法提出申請,敬請詳查並賜准本案專利,以保障新型創作人之權利。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新型之專利範圍,舉凡運用本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於本新型之權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100:擾流尾翼裝置 1:車尾扶手 11:底座 111:第一對合周緣 110:開口 12:尾翼 121:第二對合周緣 13:障板 3:連桿結構 30:固定桿 31:第一作動桿 32:第二作動桿 33:第三作動桿 35:受動桿 351:長槽 36,37:連接件 5:帶動結構 50:驅動元件 501:驅動軸 51:第一旋轉傳動件 52:第二旋轉傳動件 521:第一齒輪 522:第二齒輪 53:平移傳動件 531:撥桿 54:導引架 A:容置空間 M:機車 S:轉軸
圖1 為本新型擾流尾翼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2 為本新型依據圖1的局部放大圖。
圖3 為本新型中之連桿結構於伏低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4 為本新型中之連桿結構於撐高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5 為本新型擾流尾翼裝置的立體組合圖(尾翼撐高前)。
圖6 為本新型擾流尾翼裝置於俯視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7 為本新型依據圖6中之7-7剖面示意圖。
圖8 為本新型依據圖6中之8-8剖面示意圖。
圖9 為本新型擾流尾翼裝置於俯視時的剖面示意圖(尾翼撐高後)。
圖10 為本新型擾流尾翼裝置於尾翼撐高後的立體圖。
圖11 為本新型依據圖9中之11-11剖面示意圖。
圖12 為本新型依據圖9中之12-12剖面示意圖。
圖13 為本新型擾流尾翼裝置安裝於機車尾部的側視示意圖。
100:擾流尾翼裝置
1:車尾扶手
11:底座
110:開口
12:尾翼
13:障板
3:連桿結構
31:第一作動桿
32:第二作動桿
33:第三作動桿
36,37:連接件
5:帶動結構
50:驅動元件
53:平移傳動件

Claims (19)

  1. 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包括: 一底座,具有一開口; 至少一連桿結構,該連桿結構包含彼此可轉動地連接的一固定桿和複數作動桿,該固定桿固定於該底座; 一帶動結構,對應該連桿結構設置且包含一驅動元件和受到該驅動元件驅動的複數傳動件,該驅動元件經由各該傳動件帶動各該作動桿相對於該固定桿擺動;以及 一尾翼,能對應該開口位置蓋合於該底座而共同組合成一車尾扶手,該尾翼固定於各該作動桿的其中之一而經由跟隨擺動來調整角度; 其中,各該作動桿經由該帶動結構帶動而選擇性共同伏低和撐高,該尾翼經由跟隨各該作動桿伏低和撐高而分別對該底座蓋合和相對於該底座掀開一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車尾扶手具有一容置空間,該開口連通於該容置空間,該至少一連桿結構和該帶動結構皆容置於該容置空間內。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固定桿和該複數作動桿係彼此圍繞狀連接。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複數作動桿的其中另一係為一第一作動桿,該第一作動桿可轉動地連接於該固定桿且受到該帶動結構帶動。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連桿結構還包含一受動桿,各該作動桿的其中另一係為一第一作動桿,該第一作動桿可轉動地連接於該固定桿且於彼此連接處設置有一轉軸,該轉軸活動穿插於該固定桿,且該轉軸固定於該第一作動桿和該受動桿,該受動桿經由受到該帶動結構帶動而連動該第一作動桿相對於該固定桿擺動。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複數作動桿包含一第一作動桿、一第二作動桿和一第三作動桿,該固定桿、該第一作動桿、該第二作動桿和該第三作動桿係彼此圍繞狀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之連桿結構設置為二個,該帶動結構帶動該連桿結構擺動,該尾翼固定於各該連桿結構中的其中之一該作動桿上而跟隨擺動。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複數傳動件包含一平移傳動件和至少一旋轉傳動件,該驅動元件具有一驅動軸,該旋轉傳動件設置於該驅動軸而跟隨該驅動軸旋轉,該平移傳動件經由受到該旋轉傳動件帶動而相對於該固定桿平移,且該平移傳動件經由平移而帶動各該作動桿擺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之旋轉傳動件設置為二個且包含一第一旋轉傳動件和一第二旋轉傳動件,該第一旋轉傳動件固定套設於該驅動軸,該第二旋轉傳動件則設置於該第一旋轉傳動件與該平移傳動件之間而傳遞該驅動元件的動力。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帶動結構還包括一導引架,該平移傳動件滑接於該導引架且受到該導引架的導引而平移。
  11. 一種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包括: 一底座; 至少一連桿結構,該連桿結構包含彼此可轉動地連接的一固定桿和複數作動桿,該固定桿固定於該底座; 一帶動結構,對應該連桿結構設置且包含一驅動元件和受到該驅動元件驅動的複數傳動件,該驅動元件經由各該傳動件帶動各該作動桿相對於該固定桿擺動;以及 一尾翼,固定於各該作動桿的其中之一而經由跟隨擺動來調整角度; 其中,各該作動桿經由該帶動結構帶動而選擇性共同伏低和撐高,該尾翼經由跟隨各該作動桿伏低和撐高而分別對該底座蓋合和相對於該底座掀開一角度。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固定桿和該複數作動桿係彼此圍繞狀連接。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複數作動桿的其中另一係為一第一作動桿,該第一作動桿可轉動地連接於該固定桿且受到該帶動結構帶動。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連桿結構還包含一受動桿,各該作動桿的其中另一係為一第一作動桿,該第一作動桿可轉動地連接於該固定桿且於彼此連接處設置有一轉軸,該轉軸活動穿插於該固定桿,且該轉軸固定於該第一作動桿和該受動桿,該受動桿經由受到該帶動結構帶動而連動該第一作動桿相對於該固定桿擺動。
  15.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複數作動桿包含一第一作動桿、一第二作動桿和一第三作動桿,該固定桿、該第一作動桿、該第二作動桿和該第三作動桿係彼此圍繞狀連接。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之連桿結構設置為二個,該帶動結構帶動該連桿結構擺動,該尾翼固定於各該連桿結構中的其中之一該作動桿上而跟隨擺動。
  1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複數傳動件包含一平移傳動件和至少一旋轉傳動件,該驅動元件具有一驅動軸,該旋轉傳動件設置於該驅動軸而跟隨該驅動軸旋轉,該平移傳動件經由受到該旋轉傳動件帶動而相對於該固定桿平移,且該平移傳動件經由平移而帶動各該作動桿擺動。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之旋轉傳動件設置為二個且包含一第一旋轉傳動件和一第二旋轉傳動件,該第一旋轉傳動件固定套設於該驅動軸,該第二旋轉傳動件則設置於該第一旋轉傳動件與該平移傳動件之間而傳遞該驅動元件的動力。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其中該帶動結構還包括一導引架,該平移傳動件滑接於該導引架且受到該導引架的導引而平移。
TW110210104U 2021-08-26 2021-08-26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TWM621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0104U TWM621136U (zh) 2021-08-26 2021-08-26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0104U TWM621136U (zh) 2021-08-26 2021-08-26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1136U true TWM621136U (zh) 2021-12-11

Family

ID=80680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0104U TWM621136U (zh) 2021-08-26 2021-08-26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1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7795B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EP2371603A1 (en) Movable grille shutter for vehicle
JP2016088505A (ja) 車両用ドアスライダー装置
TWM621136U (zh) 機車的角度可調型擾流尾翼裝置
CN202745621U (zh) 一种具较佳气密性的推拉窗
CN215851634U (zh) 摩托车的角度可调型扰流尾翼装置
CN102003129A (zh) 一种双轨道多功能窗
JP2005090215A (ja) ドアガラスレギュレーターアセンブリ
CN206264762U (zh) 一种锁止结构及汽车
CN206035108U (zh) 滑盖自动关闭的电子锁
CN106882327A (zh) 一种便于开闭移门的安全型船舶驾驶室结构
CN206144350U (zh) 电动门窗致动机构
CN2853536Y (zh) 一种铁路客车折叠门
CN207088950U (zh) 一种具有剪刀门的童车
TWM617767U (zh) 電動推桿及應用該電動推桿的電動推窗
WO2022247278A1 (zh) 一种新型隐藏式液压合页
JP2000291329A (ja)
NO20050358D0 (no) Barnesikring med dobbel luftestilling for svingarmbeslag
CN201097286Y (zh) 硬盘抽取盒
CN104653034B (zh) 一种具有垂直扇式开关门及开关锁功能的自动多扇门
CN212105625U (zh) 一种节能型防火窗
CN203475950U (zh) 一种锁闭机构
CN220979230U (zh) 一种便捷全开三联轴式消防箱暗门结构
CN111058706A (zh) 一种防踢脚安全式铝碳门
CN203989850U (zh) 一种车门可控制开合的玩具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