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48024U - 冲击电钻 - Google Patents

冲击电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48024U
CN215848024U CN202121737442.6U CN202121737442U CN215848024U CN 215848024 U CN215848024 U CN 215848024U CN 202121737442 U CN202121737442 U CN 202121737442U CN 215848024 U CN215848024 U CN 215848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long arm
ratchet wheel
output shaf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374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席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374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48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48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48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击电钻,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传动组件及由传动组件驱动的冲击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容纳冲击组件的环形侧壁。所述冲击组件包括输出轴及套设于输出轴的动棘轮与静棘轮,所述动棘轮固定连接于输出轴,所述静棘轮固定于环形侧壁的内壁,即输出轴带动动棘轮相对于静棘轮运动。所述冲击组件包括套设于输出轴的转换推钮与复位弹簧,所述转换推钮设有轴向固定于输出轴上的环状部及自环状部向外延伸的长臂,所述长臂转动以使冲击组件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复位弹簧设有位于前端的上抵接部,所述上抵接部抵靠于长臂的侧边。该复位弹簧的设置,在不增加新的零件和未改变环形侧壁的外形体积的条件下,能可靠的实现其复位功能。

Description

冲击电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良好复位功能的冲击电钻。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小型电钻增加有冲击功能,且为了加大冲击效果,电钻的冲击棘轮的齿数通常不小于15个,并且随着冲击棘轮的齿数越多,其外径就会变得越大;由于冲击棘轮中静棘轮是放置于前齿轮箱体内,这就要求前齿轮箱体的体积非常紧凑。现有技术中实现电钻的冲击功能和非冲击功能的相互转换,其中一个重要的零件就是复位弹簧,其所起的作用就是复位;该复位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复位弹簧的上靠脚抵靠在转换推钮的短凸台上,并对转换推钮产生预压力,即复位推力。
然而,受前齿轮箱体的外径限制,转换推钮的短凸台的长度较短,从而导致了复位弹簧的上靠脚外径不能做大,这样两者的接触长度就会减小;同时,为了保证可靠的接触,就必须对复位弹簧的上靠脚的尺寸公差有严格的要求,当上靠脚的外径超过了转换推钮的短凸台的可接触长度,复位弹簧的复位功能就会失效,从而无法提供给转换推钮相应的复位扭矩。如果复位弹簧的复位功能不可靠或失效,就会直接导致冲击功能和非冲击功能相互转换的失效。因此在狭窄的空间内,如何设计该复位弹簧,以可靠地实现其复位功能,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冲击电钻,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复位弹簧的冲击电钻,该复位弹簧能可靠的实现其复位功能,保证冲击组件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击电钻,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的传动组件及由所述传动组件驱动的冲击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齿轮箱壳体及自所述齿轮箱壳体的前端面向前延伸的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设有自前端面向后凹陷的容置腔。所述冲击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包括沿轴向延伸的输出轴及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动棘轮与静棘轮,所述动棘轮固定连接于所述输出轴且与所述输出轴共同运动,所述静棘轮固定于所述环形侧壁的内壁,即所述输出轴带动所述动棘轮相对于所述静棘轮运动。所述冲击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转换推钮与复位弹簧,所述转换推钮设有轴向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环状部及自所述环状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长臂,所述长臂转动以使所述冲击组件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静棘轮与所述转换推钮之间且设有位于后端的下抵接部与位于前端的上抵接部,所述下抵接部抵靠于所述静棘轮,而所述上抵接部抵靠于所述长臂的侧边。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长臂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长臂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组件处于非冲击状态,所述长臂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组件处于冲击状态。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冲击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环状部前端的轴承,所述转换推钮设有自所述环状部的外周向前凸伸的数个凸伸部,所述凸伸部夹持固定于所述轴承的外周,即所述转换推钮通过所述轴承轴向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长臂自其中一个所述凸伸部的前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上述凸伸部还设有自后端沿周向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长臂在周向上错位设置。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上抵接部设有沿轴向向前延伸的第一抵接部及自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末端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抵靠于所述突出部的侧边,且所述第二抵接部抵靠于所述长臂的侧边。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静棘轮设有自外周向前凸伸的数个挡止臂,所述挡止臂对应于所述凸伸部设置,且所述下抵接部抵靠于其中一个所述挡止臂的侧边。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冲击组件处于非冲击状态时,所述挡止臂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凸伸部的后端面;所述冲击组件处于冲击状态时,所述挡止臂与所述凸伸部错位,此时所述动棘轮与所述静棘轮具有相对的轴向运动而啮合。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冲击电钻包括套设于所述环形侧壁外周的调节套,所述调节套设有径向向内凸伸的凸台,所述冲击组件由非冲击状态切换为冲击状态时,所述凸台抵靠于所述长臂远离所述上抵接部的另一侧边,并抵推所述长臂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所述长臂通过所述上抵接部带动所述复位弹簧一起运动,以向所述复位弹簧施加一复位推力。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冲击组件由冲击状态切换为非冲击状态时,所述凸台与所述长臂脱离,所述复位弹簧通过复位推力抵推所述长臂,以使所述长臂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环形侧壁设有位于周向上的缺口,所述缺口向前贯穿所述环形侧壁的前端面且连通所述容置腔,所述长臂自所述容置腔延伸穿出所述缺口,所述长臂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长臂远离所述上抵接部的另一侧边抵靠于所述缺口的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转换推钮设有轴向固定于输出轴上的环状部及自环状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长臂,所述长臂转动以使冲击组件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复位弹簧位于静棘轮与转换推钮之间且设有位于后端的下抵接部与位于前端的上抵接部,所述下抵接部抵靠于静棘轮,而所述上抵接部抵靠于长臂的侧边。该复位弹簧的设置,在不增加新的零件和未改变环形侧壁的外形体积的条件下,能可靠的实现其复位功能,既保证了冲击组件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的切换,又节约了成本。同时,所述上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部抵靠于转换推钮的突出部的侧边,且所述上抵接部的第二抵接部抵靠于转换推钮的长臂的侧边,保证了复位弹簧与转换推钮的双面接触;当复位弹簧的上抵接部的外径超过了转换推扭的突出部的接触面时,其复位功能依旧有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冲击电钻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冲击电钻中输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输出结构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输出结构中冲击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输出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输出结构去除压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输出结构中冲击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00、冲击电钻10、壳体11、主体部12、握持部13、操作按钮20、电池包30、传动组件31、齿轮箱壳体32、环形侧壁320、容置腔321、缺口40、冲击组件41、输出轴411、前轴承412、后轴承42、动棘轮43、静棘轮431、挡止臂44、转换推钮440、轴承441、环状部442、长臂443、凸伸部444、突出部45、复位弹簧451、上抵接部452、下抵接部453、第一抵接部454、第二抵接部50、扭力调节机构51、扭力螺母52、扭力弹簧53、扭力垫片54、扭力压板55、螺钉60、调节要61、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下述的“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冲击电钻100,其以旋转切削为主,兼有依靠使用者的推力产生冲击力的冲击机构,用于砖、砌块及轻质墙等材料上钻孔的电动工具。所述冲击电钻100包括壳体10、位于壳体10内的电机(未图示)、连接于电机的传动组件30、由传动组件30驱动的冲击组件40、连接于传动组件30的扭力调节机构50及调节套60。所述电机通过传动组件30驱动冲击组件40运转。
所述壳体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主体部11及连接于主体部11下方的握持部12,所述电机、传动组件30、冲击组件40均容纳于主体部11内。所述握持部12用于使用者操作时的握持且设有操作按钮13,所述操作按钮13供使用者操作以控制冲击电钻100的工作启停。所述冲击电钻100还包括连接于握持部12下端的电池包20,所述电池包20用于对冲击电钻100进行电力供应。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传动组件30包括位于电机前端的齿轮箱壳体31、自齿轮箱壳体31的前端面向前延伸的环形侧壁32及位于齿轮箱壳体31内的行星轮系机构33。所述电机向前延伸入齿轮箱壳体31内且与行星轮系机构33相啮合,从而驱动行星轮系机构33运转。所述环形侧壁32与齿轮箱壳体31的前端面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320,用以容纳冲击组件40。
所述冲击组件4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输出轴41及套设于输出轴41上的动棘轮42、静棘轮43、转换推钮44与复位弹簧45,所述输出轴41部分收容于容置腔320内。所述输出轴41具有分别位于其轴向两端的前轴承411与后轴承412,所述输出轴41通过前轴承411与后轴承412轴向固定于环形侧壁32的内壁上且可相对于环形侧壁32旋转。所述输出轴41向后延伸入齿轮箱壳体31内且连接于行星轮系机构33,所述电机通过行星轮系机构33驱动输出轴41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棘轮42与静棘轮43在轴向上位于前轴承411与后轴承412之间。所述动棘轮42固定连接于输出轴41上,以与输出轴41共同运动,所述静棘轮43固定于环形侧壁32邻近于齿轮箱壳体31前端面的内壁上,即所述输出轴41可带动动棘轮42相对于静棘轮43运动。所述转换推钮44在轴向上位于动棘轮42与前轴承411之间且轴向固定于输出轴41上。
结合图6至图7所示,所述转换推钮44设有轴向固定于输出轴41上的环状部441、自环状部44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长臂442及自环状部441的外周向前凸伸的数个凸伸部443。所述冲击组件40包括套设于输出轴41上且位于环状部441前端的轴承440,所述凸伸部443夹持固定于轴承440的外周,即所述转换推钮44通过轴承440轴向固定于输出轴41上。
所述长臂442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长臂442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组件40处于非冲击状态,所述长臂44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组件40处于冲击状态,即所述长臂442转动以使所述冲击组件40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复位弹簧45位于静棘轮43与转换推钮44之间且设有位于后端的下抵接部452与位于前端的上抵接部451,所述下抵接部452抵靠于静棘轮43,而所述上抵接部451抵靠于长臂442的侧边。所述复位弹簧45的设置,在不增加新的零件和未改变环形侧壁32的外形体积的条件下,能可靠的实现其复位功能。
具体地,所述长臂442自其中一个凸伸部443的前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上述凸伸部443还设有自后端沿周向延伸的突出部444,所述突出部444与长臂44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环形侧壁32设有位于周向上的缺口321,所述缺口321向前贯穿环形侧壁32的前端面且连通容置腔320,所述长臂442自容置腔320延伸穿出缺口321;所述长臂442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长臂442远离上抵接部451的另一侧边抵靠于缺口321的内壁。
所述复位弹簧45的上抵接部451设有沿轴向向前延伸的第一抵接部453及自第一抵接部453的末端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抵接部454,所述第一抵接部453抵靠于突出部444的侧边,且所述第二抵接部454抵靠于长臂442的侧边;其保证了复位弹簧45与转换推钮44的双面接触;当复位弹簧45的上抵接部451的外径超过了转换推扭44的突出部444的接触面时,其复位功能依旧有效。
同时,所述静棘轮43设有自外周向前凸伸的数个挡止臂431,所述挡止臂431对应于凸伸部443设置,且所述下抵接部452抵靠于其中一个挡止臂431的侧边。所述冲击组件40处于非冲击状态时,所述挡止臂431的前端面抵接于凸伸部443的后端面;所述冲击组件40处于冲击状态时,所述挡止臂431与凸伸部443错位,此时所述动棘轮42与静棘轮43具有相对的轴向运动而啮合。
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扭力调节机构50套设于环形侧壁32的外周且包括自前向后依次套设于环形侧壁32的外周上的扭力螺母51、扭力弹簧52与扭力垫片53。所述扭力螺母51具有内螺纹,所述环形侧壁32具有外螺纹,所述扭力螺母51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而具有相对于环形侧壁32的轴向移动。所述扭力垫片53抵靠于齿轮箱壳体31的前端面,所述扭力弹簧52的轴向两端分别抵靠于扭力螺母51与扭力垫片53,所述扭力螺母51通过扭力弹簧52调节施加于扭力垫片53上的扭力大小。
所述扭力调节机构50还包括贴合于环形侧壁32的前端面的扭力压板54,所述扭力压板54通过螺钉55固定于环形侧壁32的前端面,以挡止于扭力螺母51的前端,从而防止扭力螺母51向前的过度移动。所述调节套60套设于环形侧壁32外周且进一步的套设于扭力螺母51、扭力弹簧52与扭力垫片53的外侧,所述扭力螺母51固定连接于调节套60的内侧,所述调节套60通过扭力螺母51调节施加于扭力垫片53上的扭力大小。
所述调节套60设有径向向内凸伸的凸台61,所述冲击组件40由非冲击状态切换为冲击状态时,所述凸台61抵靠于长臂442远离上抵接部451的另一侧边,并抵推长臂44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所述长臂442通过上抵接部451带动复位弹簧45一起运动,以向所述复位弹簧45施加一复位推力。所述冲击组件40由冲击状态切换为非冲击状态时,所述凸台61与长臂442脱离,所述复位弹簧45通过复位推力抵推长臂442,以使所述长臂442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此时所述动棘轮42被轴向固定,是以所述动棘轮42与静棘轮43之间无相对的轴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转换推钮44设有轴向固定于输出轴41上的环状部441及自环状部44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长臂442,所述长臂442转动以使冲击组件40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复位弹簧45位于静棘轮43与转换推钮44之间且设有位于后端的下抵接部452与位于前端的上抵接部451,所述下抵接部452抵靠于静棘轮43,而所述上抵接部451抵靠于长臂442的侧边。该复位弹簧45的设置,在不增加新的零件和未改变环形侧壁32的外形体积的条件下,能可靠的实现其复位功能,既保证了冲击组件40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的切换,又节约了成本。同时,所述上抵接部451的第一抵接部453抵靠于转换推钮44的突出部444的侧边,且所述上抵接部451的第二抵接部454抵靠于转换推钮44的长臂442的侧边,保证了复位弹簧45与转换推钮44的双面接触;当复位弹簧45的上抵接部451的外径超过了转换推扭44的突出部444的接触面时,其复位功能依旧有效。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冲击电钻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冲击电钻,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的传动组件及由所述传动组件驱动的冲击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机的齿轮箱壳体及自所述齿轮箱壳体的前端面向前延伸的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设有自前端面向后凹陷的容置腔,所述冲击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包括沿轴向延伸的输出轴及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动棘轮与静棘轮,所述动棘轮固定连接于所述输出轴且与所述输出轴共同运动,所述静棘轮固定于所述环形侧壁的内壁,即所述输出轴带动所述动棘轮相对于所述静棘轮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转换推钮与复位弹簧,所述转换推钮设有轴向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环状部及自所述环状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长臂,所述长臂转动以使所述冲击组件在非冲击状态与冲击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静棘轮与所述转换推钮之间且设有位于后端的下抵接部与位于前端的上抵接部,所述下抵接部抵靠于所述静棘轮,而所述上抵接部抵靠于所述长臂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长臂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组件处于非冲击状态,所述长臂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组件处于冲击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且位于所述环状部前端的轴承,所述转换推钮设有自所述环状部的外周向前凸伸的数个凸伸部,所述凸伸部夹持固定于所述轴承的外周,即所述转换推钮通过所述轴承轴向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自其中一个所述凸伸部的前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上述凸伸部还设有自后端沿周向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长臂在周向上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抵接部设有沿轴向向前延伸的第一抵接部及自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末端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抵靠于所述突出部的侧边,且所述第二抵接部抵靠于所述长臂的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棘轮设有自外周向前凸伸的数个挡止臂,所述挡止臂对应于所述凸伸部设置,且所述下抵接部抵靠于其中一个所述挡止臂的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组件处于非冲击状态时,所述挡止臂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凸伸部的后端面;所述冲击组件处于冲击状态时,所述挡止臂与所述凸伸部错位,此时所述动棘轮与所述静棘轮具有相对的轴向运动而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电钻包括套设于所述环形侧壁外周的调节套,所述调节套设有径向向内凸伸的凸台,所述冲击组件由非冲击状态切换为冲击状态时,所述凸台抵靠于所述长臂远离所述上抵接部的另一侧边,并抵推所述长臂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所述长臂通过所述上抵接部带动所述复位弹簧一起运动,以向所述复位弹簧施加一复位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组件由冲击状态切换为非冲击状态时,所述凸台与所述长臂脱离,所述复位弹簧通过复位推力抵推所述长臂,以使所述长臂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设有位于周向上的缺口,所述缺口向前贯穿所述环形侧壁的前端面且连通所述容置腔,所述长臂自所述容置腔延伸穿出所述缺口,所述长臂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长臂远离所述上抵接部的另一侧边抵靠于所述缺口的内壁。
CN202121737442.6U 2021-07-28 2021-07-28 冲击电钻 Active CN215848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7442.6U CN215848024U (zh) 2021-07-28 2021-07-28 冲击电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7442.6U CN215848024U (zh) 2021-07-28 2021-07-28 冲击电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48024U true CN215848024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2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37442.6U Active CN215848024U (zh) 2021-07-28 2021-07-28 冲击电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48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4839B2 (en) Impact driver having an external mechanism which operation mode can be selectively switched between impact and drill modes
US7798245B2 (en) Multi-mode drill with an electronic switching arrangement
US7854274B2 (en) Multi-mode drill and transmission sub-assembly including a gear case cover supporting biasing
US7762349B2 (en) Multi-speed drill and transmission with low gear only clutch
EP2103390B1 (en) Impact wrench with switching member for selecting a drill mode or an impact mode
US7735575B2 (en) Hammer drill with hard hammer support structure
JPH05253854A (ja) バッテリー式スクリュードライバー
WO2013020485A1 (zh) 动力工具及用于该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WO2006029574A1 (fr) Outil a percer electrique
CN114714301A (zh) 冲击工具
CN215848024U (zh) 冲击电钻
CN201179649Y (zh) 一种电动工具
CN220762521U (zh) 具有齿轮组件的动力工具
JP5888505B2 (ja) 締め付け工具
CN218397961U (zh) 冲击电钻
CN215510891U (zh) 电动工具
CN211053606U (zh) 冲击电钻
JP2014161947A (ja) 動力工具
CN112792790A (zh) 一种安全脱扣离合器及电锤
CN210819416U (zh) 一种安全脱扣离合器及电锤
CN217890811U (zh) 电动扳手
CN112576638A (zh) 电动工具
CN113858134A (zh) 扭力输出工具
WO2024024682A1 (ja) 作業機
CN112720367A (zh) 手持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