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53606U - 冲击电钻 - Google Patents

冲击电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53606U
CN211053606U CN201921673652.6U CN201921673652U CN211053606U CN 211053606 U CN211053606 U CN 211053606U CN 201921673652 U CN201921673652 U CN 201921673652U CN 211053606 U CN211053606 U CN 211053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mode switching
main shaft
switching piece
ratchet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736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海彬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ongcheng Too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736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53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53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53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击电钻,包括前壳体、主轴、静棘轮、动棘轮、环形支架、模式切换件及离合机构。主轴支撑于前壳体上且绕轴线旋转,静棘轮固定于前壳体中,动棘轮固定于主轴上且与主轴共同旋转,环形支架轴向固定于主轴上,模式切换件套设于前壳体上且相对于前壳体转动。前壳体设有连通内部和外部的通孔,模式切换件包括内槽孔及外槽孔,外槽孔与通孔对应设置,环形支架包括远离轴线延伸的凸起部及自凸起部朝向模式切换件延伸的卡持臂,卡持臂与内槽孔对应设置。冲击电钻使用方便、功能可靠,可有效解决跳挡问题,并具有三种档位功能且切换方便;模式切换件对三种档位进行分开控制,方便操作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冲击电钻使用的便利性与操作安全性。

Description

冲击电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电钻,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锤击机构的旋转式冲击电钻。
[背景技术]
目前的冲击钻通常具有几种工作模式,如电钻、螺丝批、冲击钻等。使用螺丝档时,必须将控制档位调整在螺丝档;此时,冲击钻会依据螺丝档扭力设定决定何时跳档,而跳档时冲击钻旋转马达持续转动,但螺丝起子保持静止状态,冲击钻无法输出最大扭力。当使用电钻档时,旋转马达和前端钻头一直保持相同动作,输出最大扭力,维持不跳档。使用冲击档时,除了保有原有电钻档功能外,将同时启动冲击机构提供冲击作用,能更有效率地对水泥墙或其它坚硬对象实施钻孔作业。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进行运作与调整,通常会在马达与前端配件之间设计冲击切换装置,以实现机械运作调整的需要。
传统的双杯式冲击切换装置一般包括齿轮箱前壳、穿设在齿轮箱前壳中的输出轴、设置在齿轮箱前壳顶部的扭力调节机构、套设于输出轴上的冲击机构、设置在齿轮箱前壳底部的减速机构、连接在扭力调节机构与减速机构之间的跳档机构,输出轴的底部与减速机构连接,齿轮箱前壳顶部凸设有螺纹柱,跳档机构一般采用切换跳档垫片来实现螺丝、电钻、冲击功能的切换。上述的冲击切换装置存在结构复杂,容易跳档的问题。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冲击电钻,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电钻,该冲击电钻的模式切换结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制造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击电钻,包括前壳体、主轴、静棘轮、动棘轮、环形支架、模式切换件及离合机构,所述静棘轮、动棘轮及环形支架套设于所述主轴上。所述主轴支撑于所述前壳体上且绕轴线旋转,所述静棘轮固定于所述前壳体中,所述动棘轮固定于所述主轴上且与所述主轴共同旋转,所述环形支架轴向固定于所述主轴上,所述模式切换件套设于所述前壳体上且相对于所述前壳体转动,所述离合机构用于限制所述主轴的转矩输出。所述前壳体设有连通内部和外部的通孔,所述模式切换件包括位于内圈的内槽孔及位于外圈的外槽孔,所述外槽孔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环形支架包括远离所述轴线延伸的凸起部及自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模式切换件延伸的卡持臂,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对应设置;所述离合机构包括容置于所述外槽孔的滚珠及容纳于所述通孔内的离合构件,所述滚珠与离合构件前后排布且邻接。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对准时,以允许所述主轴向后位移,此时所述卡持臂收容于所述内槽孔内,且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错位时,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错位时,所述通孔内的离合构件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后壁,此时所述离合机构被禁用;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相连通时,所述离合构件在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内轴向运动,此时所述离合机构被启用。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模式切换件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处于锤钻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处于螺丝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处于电钻档模式。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离合机构包括收容于所述前壳体内的内齿圈及自所述内齿圈的前端面向前凸伸的凸台,所述内齿圈位于所述离合构件后方且所述离合构件抵接所述内齿圈的前端面。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对准且接合,以允许所述主轴向后位移且允许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在所述主轴旋转的同时将锤打动作传递到所述主轴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错位,此时所述离合构件的前端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后壁,且所述离合构件的后端抵靠且卡住所述内齿圈的凸台,以防止所述内齿圈相对于所述前壳体旋转。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错位,此时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离合机构还包括垫圈与弹簧,所述垫圈贴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与所述滚珠,所述弹簧的前端连接于前壳体上且后端抵靠于所述垫圈,以对所述垫圈施加预紧力;当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相连通时,所述弹簧通过所述垫圈向后抵推所述滚珠与离合构件。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相连通,所述离合构件具有在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内的轴向运动,当所述内齿圈相对于所述前壳体旋转时,所述离合构件在所述通孔内轴向运动并跨越所述凸台。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错位且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同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错位,所述通孔内的离合构件抵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后壁,且所述离合构件的后端抵靠且卡住所述凸台,以防止所述内齿圈相对于所述前壳体旋转。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主轴上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支架前端的径向轴承及位于所述径向轴承前端的台阶部,所述冲击电钻设有套设于所述主轴上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径向轴承与所述台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台阶部而后端抵靠于所述径向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冲击电钻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可靠,有效解决跳挡问题,并具有三种档位功能且切换方便:当所述卡持臂与内槽孔对准且接合,所述通孔与外槽孔错位,且所述离合构件的前端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后壁时,此为锤钻档模式;当所述卡持臂与内槽孔错位,且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前壁,所述通孔与外槽孔相连通,且离合构件具有在通孔与外槽孔内的轴向运动时,此为螺丝档模式;所述卡持臂与内槽孔错位且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前壁,所述通孔与外槽孔错位,且所述离合构件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后壁时,此为电钻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对锤钻档、螺丝档与电钻档进行分开控制,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冲击电钻使用的便利性与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冲击电钻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冲击电钻中前端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冲击电钻的前端组件处于锤钻档模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前端组件处于螺丝档模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前端组件处于电钻档模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前端组件的局部组装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00、冲击电钻 101、输出组件 102、夹持装置 1、前壳体 10、通孔 11、套筒 12、环形件 14、纵向槽 2、主轴 21、径向轴承 22、台阶部 23、弹性件 24、台肩部 3、静棘轮 4、动棘轮 5、环形支架 50、内部滚道 51、凸起部 52、卡持臂 53、滚珠轴承 6、模式切换件 61、内槽孔 62、外槽孔 7、离合机构 71、滚珠 72、离合构件 73、内齿圈 74、凸台 75、垫圈 7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冲击电钻100,所述冲击电钻100包括位于前端的输出组件101及连接于输出组件101的夹持装置102,所述夹持装置102用于夹持固定刀具或钻头。结合图2及图3所示,所述输出组件101包括前壳体1、主轴2、静棘轮3、动棘轮4、环形支架5、模式切换件6及离合机构7,所述静棘轮3、动棘轮4及环形支架5自后向前依次套设于所述主轴2上。所述主轴2以传统的方式联接到夹持装置102,以旋转驱动刀具或钻头。
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主轴2由间隔设置的径向轴承21可旋转地支撑于前壳体1上,且所述主轴2绕其轴线旋转。所述静棘轮3固定于前壳体1中,且所述动棘轮4通过过盈配合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主轴2上,以与所述主轴2 共同旋转。结合图3所示,当所述冲击电钻100处于锤钻档操作时,所述动棘轮4可响应于主轴2的轴向向后位移而与静棘轮3接合。所述静棘轮3与动棘轮4均包括啮合齿,该啮合齿可响应于静棘轮3与动棘轮4之间的相对旋转而相对于彼此接合和滑动。当动棘轮4上的啮合齿在静棘轮3的啮合齿上方滑过时,该啮合齿的轮廓向主轴2传递往复运动(即“锤击”操作),从而协助钻孔操作。
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环形支架5与模式切换件6用于选择性地防止静棘轮3与动棘轮4彼此接合并因此防止锤击操作作用于主轴2上。所述环形支架5 轴向固定于所述主轴2上且设有具有内部滚道50及定位在滚道50和主轴2的台肩部24之间的滚珠轴承53,本实施方式中的滚珠轴承53由多个滚珠组合构成。所述环形支架5被台肩部24及动棘轮4大体轴向地限制到主轴2上。所述主轴2设有位于径向轴承21前端的台阶部22,所述冲击电钻100设有套设于主轴2上的弹性件23,所述弹性件23位于径向轴承21与台阶部22之间,且所述弹性件23的前端抵靠于台阶部22而后端抵靠于径向轴承21。由此可知,所述环形支架5可用以吸收在钻孔操作时施加到主轴2上的向后轴向载荷。
所述前壳体1设有连通内部和外部的通孔10,所述模式切换件6套设于前壳体1上且可相对于前壳体1转动,所述模式切换件6包括位于内圈的内槽孔 61及位于外圈的外槽孔62,所述外槽孔62与通孔10对应设置。所述环形支架 5包括远离轴线延伸的凸起部51及自凸起部51朝向模式切换件6延伸的卡持臂 52,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对应设置。由此,当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 对准时,以允许所述主轴2向后位移,此时所述卡持臂52收容于内槽孔61内,以便所述静棘轮3和动棘轮4接合。当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错位时,所述卡持臂5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2向后位移并因此防止所述静棘轮3和动棘轮4接合,且防止在主轴2旋转时将锤击操作传递到主轴2上。结合图6所示,所述前壳体1包括纵向槽14,所述环形支架5的凸起部51在其内滑动,从而防止所述环形支架5相对于前壳体1的旋转。
结合图4所示,所述离合机构7用于限制主轴2的转矩输出且包括容置于外槽孔62的滚珠71及容纳于通孔10内的离合构件72,所述滚珠71与离合构件72前后排布且邻接。取决于模式切换件6的旋转位置,所述滚珠71选择性地与离合构件72前对准。所述输出组件101包括位于主轴2后方且与连接于主轴2的行星轮系机构(未标号),所述行星轮系机构设有位于前壳体1内的内齿圈 73。所述内齿圈73的外周呈圆柱形,以使得内齿圈73能够选择性地在前壳体1 内内旋转。所述内齿圈73位于所述离合构件72后方且设有向自其前端面向前凸伸的凸台74,且所述离合构件72抵接所述内齿圈73的前端面与凸台7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合构件72包括圆柱形销柱和后滚珠,所述滚珠71、销柱和后滚珠在前后方向上依次排布,且所述离合构件72的后滚珠抵接所述内齿圈73 的前端面与凸台74。
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冲击电钻100还包括转矩调节机构,其可操作以允许所述冲击电钻100的用户调节离合机构7的转矩极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矩调节机构包括套筒11及调节环形件12,所述套筒11可相对于前壳体1旋转以调节主轴2能够施加到工件的转矩量。所述环形件12与套筒11以螺纹连接的方式接合,以使得所述套筒11和环形件12之间的相对旋转将轴向运动传递到环形件12上;本实施方式中的套筒11为扭力调节环,且环形件12为由扭力调节环驱动的调节螺母。所述离合机构7还包括垫圈75与弹簧76,所述弹簧 76的前端连接固定于前壳体1上且后端抵靠于垫圈75,以对垫圈75施加预紧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76被轴向地装在环形件12和垫圈75之间,所述垫圈75贴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前壁与滚珠71。所述环形件12的轴向运动调节弹簧76上的预加载荷,从而增加或减少由弹簧76施加到垫圈75上的轴向预紧力。
当内齿圈73相对于前壳体1固定时,转矩被传递到主轴2上。但是,当紧固件将高于预定阈值的反作用转矩(取决于套筒11的旋转位置)施加到主轴2上时,主轴2停止转动,由此将转矩从冲击电钻100的电机(未图示)传递到内齿圈73,以使得内齿圈73旋转。当内齿圈73旋转时,离合构件72向上骑跨到内齿圈73的凸台74上方,从而压缩弹簧76。弹簧76然后响应于离合构件72下降到凸台74上而回弹。所述弹簧76的预加载荷可通过旋转套筒11来调节,套筒11又根据印在套筒11上的数值使得环形件12以增量的方式移动。所述弹簧 76上的预加载荷越大,则在内齿圈73和前壳体1之间发生任何滑移之前可将更大的转矩传递到主轴2。
当离合构件72骑跨到内齿圈73的凸台74上方时,滚珠71和垫圈75也以相同的量远离内齿圈73移动。因此,如果上述任一组件被阻止远离内齿圈73 移动,则离合构件72抵靠内齿圈73的凸台74且卡住,而不被允许骑跨到凸台 74的上方,从而防止内齿圈73相对于前壳体部11旋转。藉此,来自电机的转矩不能从主轴2转递。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模式切换件6也用于选择性地禁用或启用冲击电钻100的离合机构7(即,包括上述的滚珠71、离合构件72、内齿圈73及弹簧76)。所述模式切换件6可被旋转,以使得所述通孔10与外槽孔62相连通,此时,所述滚珠71与离合构件72对准且所述离合构件72具有在通孔10与外槽孔62内的轴向运动,所述离合机构7被启用,并不被阻止滑移,从而允许转矩选择性地从主轴2转递到内齿圈73。所述模式切换件6也可被旋转,以使得所述通孔10与外槽孔62错位,此时所述滚珠71不与离合构件72对准且所述离合构件7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后壁,以使所述离合机构7被禁用。藉此,所述离合构件72抵靠内齿圈73的凸台74卡住并禁用离合机构7或防止其滑移,即防止内齿圈73相对于前壳体1旋转。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模式切换件6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所述模式切换件6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100处于锤钻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6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100处于螺丝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6在第三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100处于电钻档模式。
图3所示为冲击电钻100的锤钻档模式;在锤钻档模式下,所述卡持臂52 与所述内槽孔61对准且接合,以允许所述主轴2响应于工具钻头压靠在工件上而向后位移,且允许所述静棘轮3和所述动棘轮4接合,藉此在所述主轴2旋转的同时将锤击操作传递到主轴2上。同时,所述离合器机构7被禁用,所述通孔10与所述外槽孔62错位,此时所述离合构件72的前端抵靠于模式切换件 6的后壁,且所述离合构件72的后端抵靠且卡住内齿圈73的凸台74,以防止所述内齿圈73相对于前壳体1旋转或滑移。
图4所示为冲击电钻100的螺丝档模式;在螺丝档模式下,所述卡持臂52 与内槽孔61错位,此时所述卡持臂5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2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3和动棘轮4接合,从而防止在主轴2旋转时将锤击操作传递到主轴2上。同时,所述离合机构7被启用,所述通孔10 与外槽孔62相连通,所述离合构件72具有在通孔10与外槽孔62内的轴向运动,并且用户可通过旋转转矩调节机构的套筒11来调节离合机构7的转矩极限。
图5所示为冲击电钻100的电钻档模式,如在上述螺丝档模式那样,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错位,此时所述卡持臂5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2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3和动棘轮4接合,从而防止在主轴2旋转时将锤击操作传递到主轴2上。此外,所述通孔10与所述外槽孔62错位,此时所述离合构件72的前端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后壁,且所述离合构件72的后端抵靠且卡住内齿圈73的凸台74,以防止所述内齿圈73相对于前壳体1旋转或滑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冲击电钻100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可靠,有效解决跳挡问题,并具有三种档位功能且切换方便。当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对准且接合,所述通孔10与外槽孔62错位,且所述离合构件72的前端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后壁时,此为锤钻档模式;当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错位,且所述卡持臂5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前壁,所述通孔10与外槽孔62相连通,且离合构件72在通孔10与外槽孔62内轴向运动时,此为螺丝档模式;所述卡持臂52与内槽孔61错位且所述卡持臂5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的前壁,所述通孔10与外槽孔62错位,且所述通孔10内的离合构件72抵靠于模式切换件6 的后壁时,此为电钻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6对锤钻档、螺丝档与电钻档进行分开控制,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冲击电钻100使用的便利性与操作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一种冲击电钻的模式切换装置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冲击电钻,包括前壳体、主轴、静棘轮、动棘轮、环形支架、模式切换件及离合机构,所述静棘轮、动棘轮及环形支架套设于所述主轴上;所述主轴支撑于所述前壳体上且绕轴线旋转,所述静棘轮固定于所述前壳体中,所述动棘轮固定于所述主轴上且与所述主轴共同旋转,所述环形支架轴向固定于所述主轴上,所述模式切换件套设于所述前壳体上且相对于所述前壳体转动,所述离合机构用于限制所述主轴的转矩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设有连通内部和外部的通孔,所述模式切换件包括位于内圈的内槽孔及位于外圈的外槽孔,所述外槽孔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环形支架包括远离所述轴线延伸的凸起部及自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模式切换件延伸的卡持臂,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对应设置;所述离合机构包括容置于所述外槽孔的滚珠及容纳于所述通孔内离合构件,所述滚珠与离合构件前后排布且邻接;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对准时,以允许所述主轴向后位移,此时所述卡持臂收容于所述内槽孔内,且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错位时,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错位时,所述通孔内的离合构件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后壁,此时所述离合机构被禁用;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相连通时,所述离合构件在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内轴向运动,此时所述离合机构被启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处于锤钻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处于螺丝档模式,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冲击电钻处于电钻档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包括收容于所述前壳体内的内齿圈及自所述内齿圈的前端面向前凸伸的凸台,所述内齿圈位于所述离合构件后方且所述离合构件抵接所述内齿圈的前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对准且接合,以允许所述主轴向后位移且允许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在所述主轴旋转的同时将锤打动作传递到所述主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错位,此时所述离合构件的前端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后壁,且所述离合构件的后端抵靠且卡住所述内齿圈的凸台,以防止所述内齿圈相对于所述前壳体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错位,此时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还包括垫圈与弹簧,所述垫圈贴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与所述滚珠,所述弹簧的前端连接于前壳体上且后端抵靠于所述垫圈,以对所述垫圈施加预紧力;当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相连通时,所述弹簧通过所述垫圈向后抵推所述滚珠与离合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相连通,所述离合构件具有在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内的轴向运动,当所述内齿圈相对于所述前壳体旋转时,所述离合构件在所述通孔内轴向运动并跨越所述凸台。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卡持臂与所述内槽孔错位且所述卡持臂抵靠于模式切换件的前壁,以限制所述主轴向后位移并防止所述静棘轮和所述动棘轮接合;同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外槽孔错位,所述通孔内的离合构件抵靠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后壁,且所述离合构件的后端抵靠且卡住所述凸台,以防止所述内齿圈相对于所述前壳体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上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支架前端的径向轴承及位于所述径向轴承前端的台阶部,所述冲击电钻设有套设于所述主轴上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径向轴承与所述台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台阶部而后端抵靠于所述径向轴承。
CN201921673652.6U 2019-10-08 2019-10-08 冲击电钻 Active CN211053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3652.6U CN211053606U (zh) 2019-10-08 2019-10-08 冲击电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3652.6U CN211053606U (zh) 2019-10-08 2019-10-08 冲击电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53606U true CN211053606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9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73652.6U Active CN211053606U (zh) 2019-10-08 2019-10-08 冲击电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536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6393A (zh) * 2020-10-16 2021-02-02 武义县亚太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安全性电钻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6393A (zh) * 2020-10-16 2021-02-02 武义县亚太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安全性电钻
CN112296393B (zh) * 2020-10-16 2021-05-11 武义县亚太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安全性电钻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74294B1 (en) Impact driver
US11826892B2 (en) Hammer drill
US7410007B2 (en) Impact rotary tool with drill mode
US7131503B2 (en) Impact driver having a percussion application mechanism which operation mode can be selectively switched between percussion and non-percussion modes
US4763733A (en) Hammer drill with rotational lock
US7886841B2 (en) Power tool torque overload clutch
US6523658B2 (en) Clutch mechanism for use in rotary tools having screw-driving and drill modes
US20060213675A1 (en) Combination drill
EP1050381B1 (en) Impact rotary tool
US7712546B2 (en) Power tool having torque limiter
EP2508303B1 (en) Percussion driver drill
US20120318548A1 (en) Impact tool
WO2007027804A2 (en) Dead spindle chucking system with sliding sleeve
GB2424249A (en) Power tool with overload clutch mounted in cavity in gear-cog
US8790210B2 (en) Power tool with an automatic speed regulating device
CN211053606U (zh) 冲击电钻
US20230124236A1 (en) Screw-tightening tool
CN218397961U (zh) 冲击电钻
CN116171209A (zh) 多功能手持式电动工具
JP2010280029A (ja) オイルパルス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