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7610U - 移动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移动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7610U
CN215817610U CN202122102148.4U CN202122102148U CN215817610U CN 215817610 U CN215817610 U CN 215817610U CN 202122102148 U CN202122102148 U CN 202122102148U CN 215817610 U CN215817610 U CN 215817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casing
opening
power supply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021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021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7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7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7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储能电源,包括壳体、面板和固定件。其中,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装配开口,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内,且面板的外边缘和壳体的内壁相抵接。固定件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中,面板朝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用于在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时,和固定件卡接配合。面板的外边缘和壳体的内壁相抵接,这样能够防止面板脱出壳体,由于面板和壳体的装配无需使用到螺钉或螺栓,仅需将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并使得卡接结构和固定件卡接配合即可实现面板和壳体的装配,如此也较佳地简化了面板和壳体的装配工艺和流程,并也较佳地节省了面板和壳体的装配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移动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和家庭应急用电储备意识的提高,移动式的储能电源已逐渐成为了普通家庭以及社会单位的常备设备。移动式的储能电源的壳体上通常设置有显示面板及输入/输出接口板等板件。
现有技术中,上述的显示面板及输入/输出接口板等板件相对于壳体通常是螺钉装配,如此虽能够保证板件和壳体的连接牢固度,但也使得板件装配于壳体的过程较为繁琐,且也使得板件和壳体的装配连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储能电源,能够在使得板件和壳体具有较佳地连接牢固度的同时,也能够简化板件和壳体的装配过程,节省板件和壳体的装配连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储能电源,包括壳体、面板和固定件。其中,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装配开口,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内,且面板的外边缘和壳体的内壁相抵接。固定件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中,面板朝向内部空间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用于在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时,和固定件卡接配合。
可选地,面板的外边缘均形成有抵接筋条,抵接筋条用于抵接于壳体的内壁,且抵接筋条和面板的外边缘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用于和装配开口的开口边缘实现台阶定位。
可选地,面板的至少相对两侧的外边缘均形成有抵接筋条。
可选地,定义面板的一侧边缘为第一边缘,形成于第一边缘的抵接筋条的两端均形成有延伸段,两延伸段分别连接于面板的邻接于第一边缘的两边缘处,并均和壳体的内壁相抵接。
可选地,固定件开设有卡接腔,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卡勾,第一卡勾用于在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时,卡设于卡接腔内。
可选地,固定件的顶部形成有限位片,卡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卡勾,第二卡勾用于在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时,和限位片相勾接配合。
可选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用于连接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有装配空间,固定件位于装配空间内,并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底部;
第一壳体的一侧外壁形成有第一开口,第二壳体的同侧外壁形成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围合有装配开口。
可选地,第一卡勾包括连接部和卡接部,连接部和面板相连接,卡接部和连接部相连接,并朝向第二壳体的底部设置,卡接部用于在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时,伸入卡接腔内,并朝向第二壳体的底部运动,以卡设于卡接腔的腔壁上。
可选地,面板朝向壳体的一侧的相对两边缘均形成有卡接结构,固定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接结构分别和两个固定件卡接配合。
可选地,固定件为型材立柱。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其包括有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侧壁的面板。其中,面板嵌装于壳体侧壁开设有的装配开口处,如此便限制了面板在壳体侧壁上的移动。并且面板的外边缘和壳体的内壁相抵接,这样则能够防止面板脱出壳体,再使得面板的卡接结构和壳体内的固定件卡接配合,这样便实现了面板在装配开口处的固定,如此便较佳地提高了面板相对于壳体的装配稳固性。同时,由于面板和壳体的装配无需使用到螺钉或螺栓,仅需将面板嵌设于装配开口,并使得卡接结构和固定件卡接配合即可实现面板和壳体的装配,如此也较佳地简化了面板和壳体的装配工艺和流程,并也较佳地节省了面板和壳体的装配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移动储能电源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沿其高度方向的位于卡接结构处的局部剖切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装配开口12—第一壳体
13—第二壳体14—第一开口15—第二开口
20—面板21—卡接结构22—抵接筋条
23—台阶结构24—第一卡勾25—第二卡勾
30—固定件31—卡接腔32—限位片
40—电源主体221—延伸段241—连接部
242—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8,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便于读者更佳地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内容,以下对本申请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和英文缩写作出解释说明: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俗称“电池保姆”或“电池管家”,能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电池包的各个电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维护,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包的工作状态。
逆变板:是指在储能电源等设备内,负责将电池包输出的直流电转变为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的具有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的电路板模块。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
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
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
Mini LED,MiniLight-emitting Diode:次毫米发光二极管。
Micro LED,MicroLight-emitting Diode:是指以自发光的微米量级的LED为发光像素单元,将其组装到驱动面板上而形成的高密度LED显示阵列。
AC(Alternating Current)插头接口:交流电插头接口。
DC(Direct Current)插头接口:直流电插头接口。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和家庭应急用电储备意识的提高,移动式的储能电源能够在户外作业和旅行以及应急用电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其壳体上通常具有承担显示功能以及输入输出的面板。
出于提高面板和壳体的连接牢固度的目的,面板和壳体通常是螺钉或螺栓连接的。如此一方面会使得面板装配于壳体的过程较为繁琐,另一方面,由于会使用到较多的螺栓或螺钉,这样也会使得面板和壳体的装配连接成本较高。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储能电源,能够在使得板件和壳体具有较佳地连接牢固度的同时,也能够简化板件和壳体的装配过程,节省板件和壳体的装配连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储能电源是指能够满足对一个或多个用电设备同时供电,主要应用于户外作业及旅行等活动,或作为家庭和社会单位应急用电和移动用电储备的储能电源。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储能电源包括壳体10、面板20和固定件30。其中,壳体10内设置有电源主体40,面板20上设置有显示屏、输入和/或输出接口。电源主体40和面板20上的显示屏及接口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主体40包括电池包、和电池包电连接的转接板、BMS板和与BMS板电连接的逆变板及主控板等。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可以是LED显示屏、LCD显示屏或是OLED显示屏、AMOLED显示屏、Mini LED显示屏及Micro LED显示屏等。输入和/或输出接口可以包括AC插头接口或DC插头接口,接口类型可以是中规插头接口、美规插头接口、英规插头接口、欧规插头接口和或国际通用插头接口。输入和/或输出接口还可以包括XT60接口、12V点烟器车充接口和/或USB接口(包括Type-A、Type-B、Type-C或Micro USB)等。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的侧壁开设有装配开口11,面板20则嵌设于装配开口11内,且面板20的外边缘和壳体10的内壁相抵接,这样面板20便无法在壳体10的侧壁上活动,也无法脱出壳体10,从而能够实现对面板20的较佳限位。
更具体地,固定件30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面板20朝向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结构21,卡接结构21用于在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时,和固定件30卡接配合。通过卡接结构21和固定件30的卡接配合,以及装配缺口对面板20的限位,便能够使得面板20较为牢固地装配于壳体10上。
请参考图2和图3,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作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其包括有壳体10和设置于壳体10侧壁的面板20。其中,面板20嵌装于壳体10侧壁开设有的装配开口11处,如此便限制了面板20在壳体10侧壁上的移动。并且面板20的外边缘和壳体10的内壁相抵接,这样则能够防止面板20脱出壳体10,再使得面板20的卡接结构21和壳体10内的固定件30卡接配合,这样便实现了面板20在装配开口11处的固定,如此便较佳地提高了面板20相对于壳体10的装配稳固性。同时,由于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无需使用到螺钉或螺栓,仅需将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并使得卡接结构21和固定件30卡接配合即可实现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如此也较佳地简化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工艺和流程,并也较佳地节省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面板20的外边缘均形成有抵接筋条22,抵接筋条22用于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且抵接筋条22和面板20的外边缘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结构23,台阶结构23用于和装配开口11的开口边缘实现台阶定位。
具体地,通过设置抵接筋条22,这样抵接筋条22即可通过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而防止面板20脱出壳体10。而通过设置台阶结构23,这样台阶结构23和装配开口11的开口边缘相配合,一方面较佳地实现了面板20在装配开口11处的稳定限位和定位作用,有利于面板20的边缘和装配开口11的开口边缘平滑相接,也有利于面板20的外表面和壳体10的外表面能够处于同一平面,从而有利于提升移动储能电源的外部观看。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台阶结构23由抵接筋条22的表面和面板20的外边缘的侧面围设形成,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时,装配开口11的开口边缘和台阶结构23抵接配合,并受到台阶结构23的相互垂直的两表面(抵接筋条22的表面和面板20的外边缘的侧面)的约束定位作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面板20的至少相对两侧的外边缘均形成有抵接筋条22。具体地,通过使得面板20的至少相对两侧边缘形成由抵接筋条22,这样位于面板20相对两侧的两抵接筋条22便能够同时和装配开口11的开口边缘的相对两侧相抵接,如此可更佳地提高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处的稳定性。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两抵接筋条22可以分布于面板20的上下侧边缘或左右侧边缘。其中上下侧边缘是指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面板20的上下侧边缘。而左右侧边缘则是指沿壳体10的长度或是宽度方向,面板20的左右侧边缘。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定义面板20的一侧边缘为第一边缘,形成于第一边缘的抵接筋条22的两端均形成有延伸段221,两延伸段221分别连接于面板20的邻接于第一边缘的两边缘处,并均用于和壳体10的内壁相抵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段221为抵接筋条22两端的延长部分,其结构和抵接筋条22主体结构相同。通过设置两延伸段221,这样则相当于实现了抵接筋条22对面板20一侧边缘的包覆性设计,那么当两抵接筋条22是分别形成于面板20的上下侧边缘时,每一抵接筋条22的两延伸段221便相应地形成于面板20的左右边缘,如此两抵接筋条22所形成的台阶结构23便能够对面板20的上下侧和左右侧均实现相对于装配开口11的台阶定位,从而更佳地提升了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固定件30开设有卡接腔31,卡接结构21包括第一卡勾24,第一卡勾24用于在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时,卡设于卡接腔31内。具体地,卡接结构21在工作时,其第一卡勾24能够卡设于卡接腔31内,这样便实现了卡接结构21和固定件30的简单可靠地连接,如此一方面较佳地提升了面板20和壳体10相连接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卡接结构21和固定件30的卡接配合成本。
可选地,第一卡勾24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两个,卡接腔31的数量也相应为至少两个,且各第一卡勾24沿面板20的高度方向设置,如此通过每一第一卡勾24卡设于每一卡接腔31内,如此则能够更佳地提升了面板20和壳体10相连接的牢固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固定件30的顶部形成有限位片32,卡接结构21还包括第二卡勾25,第二卡勾25用于在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时,和限位片32相勾接配合。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卡接结构21除包括第一卡勾24外,还可包括第二卡勾25,第二卡勾25对应于固定件30顶部设有的限位片32设置,这样在第一卡勾24卡设于卡接腔31的同时,第二卡勾25也和限位片32相勾接配合,如此便更佳地提升了面板20和固定件30的连接牢固性,进而也更佳地提升了面板20设置于壳体10上的稳固性。
示例性地,第二卡勾25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上部,第一卡勾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勾24分别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中部和底部(沿移动储能电源高度方向而言),这样第二卡勾25和两个第一卡勾24的存在便使得显示面板20的上、中和下三部分均能够和固定件30牢固连接,从而一方面能够更佳地提升显示面板20和固定件30连接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第一卡勾24和第二卡勾25的数量处于合理范围内,实现对显示面板20和固定件30连接成本的较佳节省。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用于连接于第一壳体12的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围合形成有装配空间,固定件30位于装配空间内,并设置于第二壳体13的底部。
其中,第一壳体12的一侧外壁形成有第一开口14,第二壳体13的同侧外壁形成有第二开口15,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5围合有装配开口1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3的同侧外壁是指第二壳体13位于第一壳体12形成由第一开口14的一侧的外壁。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具体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可以是通过卡扣或螺栓相连接,并共同围合形成一个供电源主体40放置的装配空间。而通过使得壳体10为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的分体式结构,那么显示面板20在嵌设于第二壳体13的第二开口15后,第一壳体12即可装配于第二壳体13上,同时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5围合形成装配开口11,如此显示面板20即实现了嵌设于装配开口11处,由于显示面板20先和半开放的第二开口15相嵌合,再通过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5的围合,自然嵌设于第一开口14,也即嵌设于装配开口11内,这样便简化了显示面板20和装配开口11嵌设配合的难度,有利于显示面板20快速装配于壳体10上,也提高了移动储能电源的装配效率。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为移动储能电源的顶壳,第二壳体13则为移动储能电源的底壳。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卡勾24包括连接部241和卡接部242,连接部241和面板20相连接,卡接部242和连接部241相连接,并朝向第二壳体13的底部设置,卡接部242用于在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时,伸入卡接腔31内,并朝向第二壳体13的底部运动,以卡设于卡接腔31的腔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20在具体装配于壳体10的过程中,可以先嵌设于装配缺口的第二开口15内,同时面板20靠近固定件30,此时面板20的第一卡勾24的卡接部242伸入卡接腔31内后,操作者可推动面板20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卡接部242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卡设于卡接腔31的腔壁,而第二卡勾25也会同时向下运动,进而卡接于固定件30顶部的限位片32处,从而实现面板20和固定件30的牢固连接。如此,操作者仅需将面板20自上而下的插嵌于第二开口15处,在面板2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也能够使得第一卡勾24的卡接部242顺势卡接于卡接腔31内,同时第二卡勾25也能够顺势卡接于限位片32处,这样操作者仅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面板20和第二开口15的嵌设配合,以及面板20和固定件30的卡接配合,这样再盖上第一壳体12,即可完成面板20相对于壳体10的装配,从而较佳地降低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难度,也较佳地提高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面板20朝向壳体10的一侧的相对两边缘均形成有卡接结构21,固定件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接结构21分别和两个固定件30卡接配合。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面板20朝向壳体10的一侧的相对两边缘均设置卡接结构21,并相应地设置固定件30的数量,这样面板20的两侧均能够通过卡接结构21和固定件30的配合而实现和壳体10的牢固装配,如此也更佳地提高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牢固度。满足了移动储能电源在野外环境中作业时,面板20受到磕碰或冲击作用时,也能够稳固地连接于壳体10上。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定件30为型材立柱。具体地,通过将固定件30设定为型材立柱,这样一方面由于型材易于获取,且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固定件30的制造成本也能够得到较佳地节约,另一方面,由于型材表面较为平整,且内部为中空结构,如此也有利于在固定件30上开设卡接腔31的开口,同时也易于在固定件30内形成卡接腔3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储能电源,通过面板20嵌设于装配开口11,并使得卡接结构21和固定件30卡接配合即可实现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较佳地简化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工艺和流程,并也较佳地节省了面板20和壳体10的装配制造成本。
前述对本申请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申请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申请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装配开口;
面板,所述面板嵌设于所述装配开口内,且所述面板的外边缘和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接;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中,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内部空间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用于在所述面板嵌设于所述装配开口时,和所述固定件卡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外边缘均形成有抵接筋条,所述抵接筋条用于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且所述抵接筋条和所述面板的外边缘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用于和所述装配开口的开口边缘实现台阶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至少相对两侧的外边缘均形成有所述抵接筋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面板的一侧边缘为第一边缘,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缘的所述抵接筋条的两端均形成有延伸段,两所述延伸段分别连接于所述面板的邻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两边缘处,并均用于和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开设有卡接腔,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卡勾,所述第一卡勾用于在所述面板嵌设于所述装配开口时,卡设于所述卡接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顶部形成有限位片,所述卡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用于在所述面板嵌设于所述装配开口时,和所述限位片相勾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有装配空间,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外壁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同侧外壁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围合有所述装配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勾包括连接部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面板相连接,所述卡接部和所述连接部相连接,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设置,所述卡接部用于在所述面板嵌设于所述装配开口时,伸入所述卡接腔内,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运动,以卡设于所述卡接腔的腔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的相对两边缘均形成有所述卡接结构,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接结构分别和两个所述固定件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型材立柱。
CN202122102148.4U 2021-08-31 2021-08-31 移动储能电源 Active CN215817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2148.4U CN215817610U (zh) 2021-08-31 2021-08-31 移动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2148.4U CN215817610U (zh) 2021-08-31 2021-08-31 移动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7610U true CN215817610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4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02148.4U Active CN215817610U (zh) 2021-08-31 2021-08-31 移动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76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58802U (zh) 一种防尘车载逆变器
JP2017501551A (ja) 電源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5816479U (zh) 便携式储能电源
JP2017514265A (ja) 電源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5817610U (zh) 移动储能电源
CN217259908U (zh) 蓄电池安装结构和低速无人物流车
CN216015599U (zh) 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CN109802061B (zh) 一种汽车起停系统动力电池包
CN215818999U (zh) 户外储能电源
CN215989109U (zh) 蓄电池储能系统
CN217134579U (zh) 一种电池存储机箱
CN213565456U (zh) 一种bms管理系统安装结构及电池包
CN203557938U (zh) 带有电能存储装置和电力电子器件的机动车辆
CN215769409U (zh) 机箱及用于机车网络的输入输出信号装置
CN215299384U (zh) 插接件安装结构、电池包下壳体边梁和电池包下壳体
CN201438563U (zh) 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
CN214625275U (zh) 可拆卸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2571202U (zh) 安装座、连接支架以及拼装式套件
CN203273784U (zh) 一种led灯具驱动模组
CN114447505A (zh) 电池组以及用电装置
CN217009455U (zh) 标准bdu模块结构
CN216532099U (zh) 装配壳体及电池养护器
CN220492019U (zh) 电池系统
CN218731333U (zh) 盖体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892981U (zh) 固定支架和储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