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9695U -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9695U
CN215739695U CN202023329113.6U CN202023329113U CN215739695U CN 215739695 U CN215739695 U CN 215739695U CN 202023329113 U CN202023329113 U CN 202023329113U CN 215739695 U CN215739695 U CN 215739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th
sealing
proximal end
cavity
radial dim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291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超
肖本好
李郴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291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9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9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9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鞘管组件和输送装置。该鞘管组件包括鞘管及鞘管手柄,鞘管手柄包括中空的手柄主体、控制件及至少一个第一密封件;手柄主体的远端与鞘管的近端固定连接,手柄主体的近端设有与所述鞘管连通的密封腔;密封腔包括压缩腔和位于压缩腔近端的容纳腔,压缩腔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第一密封件设有通孔,且收容于容纳腔内;控制件的远端位于容纳腔内,且可向压缩腔的方向移动,并与压缩腔配合压缩第一密封件使通孔闭合,当通孔闭合时,第一密封件处于密封状态。该鞘管组件与原本穿设其中的鞘芯组件分离后仍具备良好的密封效果,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液流失。

Description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技术日趋进步,采用管腔支架治疗动脉瘤、动脉夹层疾病、血管狭窄等心血管病变的优势日显突出。
采用管腔支架治疗动脉瘤、动脉夹层疾病、血管狭窄等心血管病变时,需要利用输送装置将管腔支架植入至病变部位。目前输送装置主要由鞘芯、套设于鞘芯外的鞘管及与鞘管近端固定连接的鞘管手柄等部件构成。利用输送装置植入管腔支架的过程大致为:先将管腔支架压缩进鞘管与鞘芯之间的收容空间内;再进行血管穿刺,并利用导丝建立轨道;随后输送装置沿导丝将管腔支架输送到病变位置并通过鞘管手柄后撤鞘管以释放管腔支架的远端,再回撤鞘芯,实现管腔支架的完全释放;最后,撤出导丝及输送装置,完成管腔支架的植入。在完成管腔支架的植入后,通常还需注射造影剂以辅助判断植入效果,或对于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等具有分支血管的部位,若病变累及分支血管,往往还需在分支血管中再植入分支支架,又或者在植入分支支架后需导入球囊加固分支支架与其他支架之间的连接效果。不论是注射造影剂的过程还是植入分支支架或是导入球囊的过程,均带来其它器械再入路的过程,伴随着损伤血管和操作繁琐困难的问题。
若在完成管腔支架的释放后,将鞘管留存在人体内,保留原有的输送通道,则后续注射造影剂、导入球囊、植入分支支架等操作均可继续沿用该保留的输送通道,避免因重新建立输送通道造成的血管损伤、操作繁琐等问题。但现有的鞘管在鞘芯撤离后,均不具备良好的密封功能,无法有效的防止血液流失。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的鞘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鞘管组件,包括鞘管及鞘管手柄,所述鞘管手柄包括中空的手柄主体、控制件及至少一个第一密封件;所述鞘管的近端与所述手柄主体连接,所述手柄主体的近端设有与所述鞘管连通的密封腔;所述密封腔包括压缩腔和位于所述压缩腔近端的容纳腔,所述压缩腔的远端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压缩腔的近端尺寸;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通孔,且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件的远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密封件相较所述控制件远离所述鞘管组件的近端,所述控制件可向所述压缩腔的方向相对所述手柄主体移动,并与所述压缩腔配合压缩所述第一密封件使所述通孔闭合,当所述通孔闭合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处于密封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腔由所述手柄主体的部分压缩腔侧壁围合而成,所述压缩腔侧壁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包括圆弧形、锯齿形、阶梯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的远端设有第一孔,且所述第一孔的近端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孔的远端径向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腔的径向尺寸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由周向的第二侧壁围合而成,所述所述控制件的部分侧壁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包括圆弧形、锯齿形、阶梯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鞘管手柄还包括锁定结构,所述锁定结构用于保持或解除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密封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结构包括第一螺纹及与所述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设于所述手柄主体上,所述第二螺纹设于所述控制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在自然状态下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容纳腔的径向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的近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所述鞘管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二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位于近端的第一段、位于远端的第二段及连接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三段上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二孔中设有与所述第三螺纹配合的第四螺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轴向长度总和大于所述控制件的轴向长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鞘管组件,及穿设于所述鞘管组件内的鞘芯组件,所述鞘芯组件与所述鞘管组件可分离。
上述鞘管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压缩腔及控制件,可通过推动控制件向压缩腔方向移动,并配合压缩第一密封件,使第一密封件上的通孔闭合,以实现密封。当鞘管组件与原本穿设于鞘管组件内的鞘芯组件分离,且鞘管留存在人体内时,鞘管组件仍然具备良好的密封效果,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液流失,后续操作均可继续沿用该鞘管建立的输送通道,避免因重新建立输送通道造成的血管损伤、操作繁琐等问题;此外,由于压缩腔的远端径向尺寸大于压缩腔的近端尺寸,故第一密封件在被控制件及压缩腔压缩的过程中,压缩腔不仅可对第一密封件施加轴向的压力,还可对第一密封件施加径向的压力,使得控制件移动更短的距离即可使第一密封件的通孔闭合,提高了密封速度及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鞘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控制件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第二侧壁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侧壁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第一密封件的俯视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密封件的俯视图;
图8为又一实施例的第一密封件的俯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控制件主体远端的弧状边缘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的第二密封件及第二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定义“远端”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定义“近端”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鞘管组件100,包括鞘管110及鞘管手柄130,该鞘管110及鞘管手柄130同轴。
鞘管110为具有管腔的中空管状构件,由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用于在血管中建立输送通道。
鞘管手柄130包括手柄主体131、控制件133及至少一个第一密封件135。
手柄主体131的远端与鞘管110的近端固定连接,手柄主体131的近端设有与鞘管110连通的密封腔1311。在本实施例中,手柄主体131内还设有连通件1313,该连通件1313具有管状的内腔,且沿手柄主体131的中轴线延伸。连通件1313的远端与鞘管110的近端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如通过锁紧螺帽螺纹连接)、胶粘连接、卡合连接等。连通件1313的近端则与密封腔1311连接,且与密封腔1311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通件1313,不仅可连通鞘管110与密封腔1311,使其他器械(如鞘芯组件、造影导管、球囊导管等)可从密封腔1311穿入至鞘管110内,还可为其他器械进入鞘管110起到导向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省略连通件1313,通过手柄主体131内的空腔连通鞘管110与密封腔1311即可。当省略连通件1313时,鞘管110可通过上述举例的固定连接方式与手柄主体131固定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2,密封腔1311包括压缩腔1311A和容纳腔1311B。压缩腔1311A由手柄主体的部分侧壁压缩腔侧壁围合而成,将围合形成压缩腔1311A的内壁称为压缩腔侧壁1315。压缩腔侧壁1315的轴向截面(“轴向截面”是指与轴向平行的平面截取某一几何体所得的截面,下同)的轮廓线形状为圆弧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缩腔侧壁1315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还可以是锯齿形、阶梯形、直线形(即呈直线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压缩腔1311A的远端径向尺寸大于压缩腔1311A的近端尺寸。如压缩腔1311A的整体形状大致呈锥台形,其径向尺寸(或称径向宽度,下同)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压缩腔1311A的最大径向尺寸与最小径向尺寸之比为1.75~2,其最小径向尺寸与其轴向长度之比为2.3~8.5。
容纳腔1311B位于压缩腔1311A的近端,呈圆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呈其他任意形状),其任意位置的径向尺寸均大于或等于压缩腔1311A的最大径向尺寸。
第一密封件135收容于容纳腔1311B内,相较控制件133远离鞘管组件100的近端。第一密封件135整体呈立体环形,在其中间位置沿轴向设置有通孔1351。第一密封件135由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材料制成,例如硅胶、橡胶(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等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等。由于采用高弹性材料制成,故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发生弹性形变,在撤销外力作用时,可恢复原有的形状。
第一密封件135的横截面形状不受限制,可为圆形、多边形等,只需保证第一密封件135的外周适应容纳腔1311B的形状,且可被压缩实现周向上的密封效果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35在自然状态(即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为立体圆环形,其各个位置的外周径向尺寸基本保持一致,但总体小于容纳腔1311B的径向尺寸。具体地,容纳腔1311B的半径与第一密封件135的外周半径之差为0.05~0.01毫米。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容纳腔1311B和第一密封件135的横截面形状为不规则的形状,则可计算容纳腔1311B与通孔1351同轴时,容纳腔1311B与第一密封件135外周之间的间距为0.05~0.01毫米。由于第一密封件135外周的径向尺寸小于容纳腔1311B的径向尺寸,一方面,便于将第一密封件135装配至容纳腔1311B中;另一方面,当第一密封件135被控制件133的远端带动向压缩腔1311A的方向相对手柄主体131移动时,可减少容纳腔1311B的容纳腔侧壁(容纳腔1311B由手柄主体131的部分内壁围合而成,将围合形成容纳腔1311B的内壁称为容纳腔侧壁,图中未标出)对第一密封件135的摩擦,使第一密封件135在容纳腔1311B中更顺畅的移动,且可避免因容纳腔侧壁对第一密封件135的摩擦造成第一密封件135发生变形。
本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密封件135的外周径向尺寸(下称外径)与通孔1351的孔径之比为1.75~2,通孔1351的孔径与第一密封件135的厚度之比为0.85~1.8,第一密封件135的硬度为30HA~60HA,使得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均较佳。
请参阅图3,控制件133包括控制件主体1331,控制件主体1331的远端和近端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孔1333和第二孔1335。第一孔1333由控制件主体1331的部分内壁围合而成,以下将围合形成第一孔1333的内壁称为第一孔侧壁1333A,的容纳腔侧壁1333A围合而成,第一孔1333的近端径向尺寸小于第一孔1333的远端径向尺寸,例如,第一孔1333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容纳腔侧壁1333A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为直线形,即呈直线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腔侧壁1333A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还可为圆弧形(请参阅图4)、阶梯形(请参阅图5)、锯齿形,或其他任何适用的形状。
请再次参阅图2,控制件133的远端位于容纳腔1311B内,其远端的径向尺寸略小于容纳腔1311B的径向尺寸,以便其在容纳腔1311B内轴向移动。请同时参阅图3,当需要使第一密封件135密封时,可使控制件133向压缩腔1311A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密封件135的远端与压缩腔1311A的压缩腔侧壁1315抵接,且第一密封件135的近端与容纳腔侧壁1333A抵接。接着,控制件133继续向压缩腔1311A的方向移动,第一密封件135的两端分别受到压缩腔侧壁1315和容纳腔侧壁1333A的挤压,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通孔1351内径减小直至闭合,以实现密封。由于压缩腔1311A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且第一孔1333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增大。因此,压缩腔1311A和第一孔1333可对第一密封件135均匀施压,使第一密封件135稳定变形;此外,第一密封件135的两端不仅可受到轴向的压力,还可受到径向的压力,控制件133仅需移动较短的距离即可使第一密封件135的通孔1351闭合并实现密封,从而提高了密封速度及操作便捷性。
优选地,第一孔1333的最大径向尺寸与最小径向尺寸之比可为1.75~2,其最小径向尺寸与其轴向长度之比可为2.3~8.5,以进一步提高密封速度。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孔1333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也可保持一致,当第一孔1333的径向尺寸一致时,第一密封件135在被压缩腔侧壁1315和容纳腔侧壁1333A的挤压过程中,其远端仍然可受到轴向和径向的压力,而其近端也可受到轴向的压力,同样能一定程度的提高密封速度及操作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鞘管手柄130中还设有锁定结构137,用于保持或解除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状态。具体地,锁定结构137包括第一螺纹1371及与第一螺纹1371配合的第二螺纹1373,第一螺纹1371设于手柄主体131,第二螺纹1373设于控制件133。具体地,控制件133还包括端盖1337,端盖1337套设在控制件主体1331外,包括固定部1337A和操作部1337B。其中,固定部1337A自控制件主体1331径向向外延伸,其一端与控制件主体1331的近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操作部1337B的近端固定连接。操作部1337B自近端向远端方向延伸,其内壁与控制件主体1331的外壁之间形成夹腔,该夹腔近端封闭,远端具有开口,可将手柄主体131的近端收容于其中。手柄主体131近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螺纹1371,操作部1337B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螺纹1371配合的第二螺纹1373。操作者可向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端盖1337,以带动控制件主体1331向远端方向移动(也即向压缩腔1311A的方向移动),并与压缩腔1311A配合压缩第一密封件135直至通孔1351闭合,使第一密封件135由非密封状态转变为密封状态。第一螺纹1371和第二螺纹1373之间相互啮合,以将控制件133与手柄主体131之间锁止(也即使控制件133及手柄主体131之间不可发生相对移动),第一密封件135可继续保持密封状态。当需要在鞘管组件100中插入其他器械时,操作者可向第二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旋转端盖1337以带动控制件主体1331向近端移动,压缩腔1311A及控制件133的远端对第一密封件135的压力逐渐解除,使通孔1351打开,第一密封件135从密封状态转变为非密封状态。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锁止控制件133与手柄主体131,故不仅可使第一密封件135保持或解除密封状态,还可通过旋转端盖1337调整控制件133及压缩腔1311A对第一密封件135的压缩程度,进而调整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程度,此外,由于端盖1337套设在控制件主体1331外,故其径向尺寸较控制件133的径向尺寸更大,便于操作者进行旋转操作。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照图2,为了防止端盖1337脱落,还可在手柄主体131上设置止挡件1317,当操作部1337B的远端位于止挡件1317远端的一侧时,止挡件1317可限制操作部1337B的远端移动到止挡件1317的近端的一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省略上述端盖1337,将第一螺纹1371设置于手柄主体131近端的内壁(也即容纳腔侧壁)上,将第二螺纹1373设置于控制件主体1331的外壁上。第一螺纹1371与第二螺纹1373相互配合同样能实现保持和解除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状态的效果,且同样可调整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程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螺纹1371和第二螺纹1373可由相互配合的卡扣槽(图未示)及卡扣件(图未示)替代。卡扣槽设于手柄主体131,卡扣件设于控制件133;或者,卡扣槽设于控制件133,卡扣件设于手柄主体131。当第一密封件135处于密封状态时,将卡扣槽与卡扣件相互卡合,使控制件133与手柄主体131之间锁止,第一密封件135保持密封状态;当需要解除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状态时,将卡扣槽与卡扣件相互分离,使控制件133向近端移动,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状态即可解除。
请再次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手柄主体131上还设有与鞘管110、连通件1313及密封腔1311连通的连通管150,连通管150两端均设有开口,一端与连通件1313连接,另一端设有可控制其开口打开和闭合的阀门170(如三通阀等)。操作者可通过连通管150向鞘管组件100内注入液体或气体等注入物,以实现鞘管组件100的排水或排气功能。
本实施例的鞘管组件100在使用前可测试其密封性能,具体的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可参照如下示例:将鞘管110远端密封且使第一密封件135保持密封状态;打开连通管150上的阀门170,并通过连通管150向鞘管组件100内注入液体,直至鞘管组件100内的液体压强在38kPa~42kPa间;保持30秒后,观察第一密封件135是否漏液,若未泄漏液体,则认为鞘管组件100的密封性能合格;若第一密封件135存在漏液现象,则认为鞘管组件100的密封性能不合格。经测试,本实施例的鞘管组件100密封性能合格。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举例的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实施例2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第一密封件135呈两端小中间大的鼓形。具体地,第一密封件135包括近端区域、中间区域和远端区域。其近端区域外周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增大,其远端区域外周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请同时参阅图2、3,第一密封件135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其近端区域更易进入第一孔1333且与容纳腔侧壁1333A抵接,且其远端区域更易进入压缩腔1311A且与压缩腔侧壁1315抵接,以便于压缩腔侧壁1315和容纳腔侧壁1333A分别对远端区域及近端区域施以轴向和径向的压力,使近端区域与远端区域中通孔1351的闭合速度更快,进而提高了密封速度。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密封件135设计成一端较小的形状,同样可提高密封速度。例如,第一密封件135的近端区域外周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增大;或者,第一密封件135的远端区域外周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或者,第一密封件135整体呈锥台形,其外周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为了使近端区域与远端区域更易被径向压缩,还可在第一密封件135的中间区域上设置环形凹槽1352。
实施例3
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第一密封件135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内凹形状。由于第一密封件135的中间区域的径向尺寸较小,故其在被压缩的过程中,中间区域的应力较为集中,提高了中间区域中通孔1351的闭合速度,进而提高了密封速度。
实施例4
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基础上,控制件主体1331的远端经圆滑处理形成弧状边缘1331A。该弧状边缘1331A有利于第一密封件135(参阅图2)顺利的进入容纳腔侧壁1333A,且可防止控制件主体1331的远端对第一密封件135造成损坏。
实施例5
请参阅图10,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39,用于封堵第二孔1335。第二密封件139包括位于近端的第一段1391、位于远端的第二段1393,及连接第一段1391和第二段1393的第三段1395。第一段139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孔1335近端的径向尺寸,用于封堵第二孔1335的近端。第二段1393为锥形结构,其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以便于第二密封件139穿入第二孔1335中。第三段1395上设有第三螺纹1395A,且第二孔1335中设有与第三螺纹1395A适配的第四螺纹1335A。操作者可将第二密封件139穿入第二孔1335中,并旋转第二密封件139,使第三螺纹1395A和第四螺纹1335A啮合,达到密封效果。此外,当第二密封件139的第二段1393和第三段1395完全进入第二孔1335后,第一段1391可封堵第二孔1335的近端,可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139还包括贯穿第二密封件139的导丝孔(图未示)。该导丝孔沿第二密封件139的轴向延伸,用于容纳导丝。为了使导丝可顺利的穿过导丝孔,导丝孔的孔径应当稍大于导丝的直径。但导丝孔的孔径也不可过大,为保证第二密封件139的密封效果,导丝孔的孔径与导丝直径之间的差值不可大于0.02毫米。
请同时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139的第二段1393和第三段1395的轴向长度之和大于控制件133的轴向长度(以下简称长度L)。更优地,在自然状态下,长度L大于或等于控制件133的轴向长度与通孔1351的轴向长度之和。这使得第二密封件139可从第二孔1335穿入,且从第一孔1333穿出。当控制件133的远端移动到第一密封件135的近端时,第二密封件139的第二段1393的锥形结构可穿入第一密封件135的通孔1351中。当长度L大于控制件133的轴向长度与通孔1351的轴向长度之和时,第二密封件139的第二段1393的锥形结构可从通孔1351的远端穿出。在第一密封件135被压缩的过程中,可防止第一密封件135翻转变形;且因第二密封件139的第二段1393部分封堵第一密封件135的通孔1351,故仅需使通孔1351中未被封堵的部分闭合即可实现第一密封件135的密封。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密封件135中通孔1351的闭合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139与控制件主体133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仅限于基于第三螺纹1395A和第四螺纹1335A的螺纹连接方式,还可替换为如卡合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只要可实现第二密封件139与控制件主体1331之间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即可。
实施例6
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装置10,该输送装置10包括鞘管组件100及穿设于鞘管组件100内的鞘芯组件200。其中,鞘管组件100已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详述,故在此不再赘述。鞘芯组件200包括端头210(或称Tip头)、鞘芯230、推管250、推管手柄270及鞘芯手柄290。
鞘芯230为中空的管状构件,其远端与呈锥形的端头210连接,并与端头210一体成型,其近端与鞘芯手柄290连接。鞘芯230的管腔与端头210的内腔连通,一起作为导丝(图未示)的通道。请同时参阅图1、图2,推管250套设在鞘芯230之外,位于鞘管110与鞘芯230之间,推管250、鞘芯230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穿过控制件133的第二孔1335及第一孔1333、第一密封件135、连通件1313的内腔,且位于鞘管110内,端头210则从鞘管110的远端穿出。推管250的远端与端头210的近端之间留有环形的腔体,压缩后的管腔支架300可套在鞘芯230外,并收容该环形的腔体内。推管250的近端与推管手柄270连接。
在植入管腔支架300时,先将导丝插入人体内建立输送路径,再将导丝外露的近端插入端头210的内腔中,此时输送装置10可沿导丝将管腔支架300输送到释放部位。接着,通过鞘管手柄130带动鞘管110缓慢的向近端移动,以部分释放管腔支架300;确认定位准确后,通过控制件133使第一密封件135的通孔1351的孔径减小,以固定推管250(也即将推管250和鞘管手柄130之间锁定)。然后,通过鞘芯手柄290带动鞘芯230向近端方向移动,以完全释放管腔支架300。此时,若操作者需要继续将鞘管110留存在人体内,则可先通过控制件133使第一密封件135的通孔1351恢复原有孔径,以解除推管250和鞘管手柄130之间的锁定,并通过推管手柄270回撤鞘芯组件200,使鞘芯组件200与鞘管组件100分离,但仍然保留导丝在人体内。接着,通过控制件133使第一密封件135处于密封状态,同时也可通过第二密封件139使控制件133的近端密封,以防止血液流出。在使用第二密封件139时,可将导丝的远端插入第二密封件139的导丝孔,再用第二密封件139封堵第二孔1335。之后,操作者若要向鞘管组件100中插入其他器械(如造影导管、球囊导管、其他分支支架的输送器等),可将第二密封件139拆卸下来(若不使用第二密封件139可省略该步骤),再通过控制件133使第一密封件135解除密封状态;最后,向鞘管组件100中插入其他器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鞘管组件,包括鞘管及鞘管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手柄包括中空的手柄主体、控制件及至少一个第一密封件;所述鞘管的近端与所述手柄主体连接,所述手柄主体设有与所述鞘管连通的密封腔;所述密封腔包括压缩腔和位于所述压缩腔近端的容纳腔,所述压缩腔的远端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压缩腔的近端尺寸;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通孔,且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件的远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密封件相较所述控制件远离所述鞘管组件的近端,所述控制件可向所述压缩腔的方向相对所述手柄主体移动,并与所述压缩腔配合压缩所述第一密封件使所述通孔闭合,当所述通孔闭合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处于密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腔由所述手柄主体的部分内壁围合而成,所述压缩腔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包括圆弧形、锯齿形、阶梯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腔的径向尺寸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的远端设有第一孔,且所述第一孔的近端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孔的远端径向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由所述控制件的部分内壁围合而成,所述第一孔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形状包括圆弧形、锯齿形、阶梯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手柄还包括锁定结构,所述锁定结构用于保持或解除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密封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结构包括第一螺纹及与所述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设于所述手柄主体上,所述第二螺纹设于所述控制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在自然状态下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容纳腔的径向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的近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所述鞘管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二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位于近端的第一段、位于远端的第二段及连接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自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三段上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二孔中设有与所述第三螺纹配合的第四螺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轴向长度总和大于所述控制件的轴向长度。
13.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鞘管组件及穿设于所述鞘管组件内的鞘芯组件,所述鞘芯组件与所述鞘管组件可分离。
CN202023329113.6U 2020-12-30 2020-12-30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Active CN215739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9113.6U CN215739695U (zh) 2020-12-30 2020-12-30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9113.6U CN215739695U (zh) 2020-12-30 2020-12-30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9695U true CN215739695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70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29113.6U Active CN215739695U (zh) 2020-12-30 2020-12-30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969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1554A (zh) * 2022-05-10 2022-06-10 上海导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消融针及消融系统
CN115364337A (zh) * 2022-09-28 2022-11-22 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导管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1554A (zh) * 2022-05-10 2022-06-10 上海导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消融针及消融系统
CN115364337A (zh) * 2022-09-28 2022-11-22 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导管装置
CN115364337B (zh) * 2022-09-28 2023-06-30 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导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39695U (zh) 鞘管组件及输送装置
US686368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hemostasis promoting material to a blood vessel puncture site by fluid pressure
US10130347B2 (en) Hemostasis-enhanc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use
EP2578249B1 (en)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and access port of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US11413067B2 (en) Puncturing device and anchoring device
CN108697414B (zh) 利用带狭槽鞋状物实现有利压力分布的动脉切开术封闭设备
CA2796649C (en)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JP2007534439A (ja) 導入シーススタビライザ
US20230099654A1 (en) Splittable Sealing Modules for Insertion Assemblies of Rapidly Insertable Central Catheters and Methods Thereof
JPH0434416B2 (zh)
JP2000316986A (ja) Yコネクタ
JP2008000450A (ja) カテーテル用コネクタ
US8795165B2 (en) Pivoting dilator
CN114028689B (zh) 鲁尔连接件及使用该鲁尔连接件的微导管
WO2022156747A1 (zh) 深静脉穿刺组件及深静脉穿刺针套件
JP3611888B2 (ja) 医療用体内挿入具
CN110755185A (zh) 输送系统
WO2023042909A1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塞栓物装填済みカテーテル
JPH02950B2 (zh)
CN220124899U (zh) 支架装载鞘管
CN219440365U (zh) 导引器针和可快速插入式中心导管插入组件
WO2023054320A1 (ja) 医療器具およびデリバリーシステム
CN213465186U (zh) Ptcd穿刺通道封堵装置
CN219878201U (zh) 输送系统
JP2002000737A (ja) 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