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87197U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87197U
CN215687197U CN202121789450.5U CN202121789450U CN215687197U CN 215687197 U CN215687197 U CN 215687197U CN 202121789450 U CN202121789450 U CN 202121789450U CN 215687197 U CN215687197 U CN 215687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channel
flow
channel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894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苏荣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894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871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87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871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公开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安装于主机的搅拌杯组件,主机包括电机组件和罩设于电机组件的导风罩,电机组件包括定子和转子,主机具有形成于导风罩与定子之间的第一排风通道、形成于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第二排风通道、和与第一排风通道、第二排风通道分别连通的进风腔,进风腔与第一排风通道的连通处具有能够引导部分气流至第二排风通道的导流部。通过导流部对气流的导向作用,使得部分气流借助导流部引流至第二排风通道内,进而增强对转子组件的散热效果,满足转子散热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加工机作为一种粉碎效率高的厨房用具深受用户喜爱。
现有的食品加工机,其主机设有电机组件和罩设于电机组件的导风罩,导风罩与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散热通道,其中,电机组件包括定子、转子和电机支架,在食品加工机工作时,电机组件带动设置在其下方的扇叶转动,由于导风罩与电机支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从外界进入散热通道的气流会快速从该间隙流过,通过该间隙的气流会进入导风罩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往下移动,最终从出风口排至外界,从而实现电机组件的散热。
虽然上述散热结构能够使定子快速散热,但无法对转子进行有效散热,而转子作为电机组件内部能够动作的组件,其产热更多且无法固定温度保护器来使其降温,导致电机组件的散热效果不佳,可能会有定子温度低、转子温度高的异常情况出现,不利于食品加工机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以使气流能够流向转子,进而增强转子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安装于主机的搅拌杯组件,主机包括电机组件和罩设于电机组件的导风罩,电机组件包括定子和转子,主机具有形成于导风罩与定子之间的第一排风通道、形成于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第二排风通道、和与第一排风通道、第二排风通道分别连通的进风腔,进风腔与第一排风通道的连通处具有能够引导部分气流至第二排风通道的导流部。
导流部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依靠导流部对气流的流动路径进行一部分的限制,使得气流更容易进入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的第二排风通道。现有的散热结构,致使大部分气流直接通过导风罩与定子之间的间隙排出外界,而无法满足对转子的散热需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部对气流的导向作用,使得部分气流借助导流部引流至第二排风通道内,进而增强对转子组件的散热效果,满足转子散热的需求。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流部在进风腔与第一排风通道的连通处径向延伸,以遮挡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
导流部对第一排风通道有径向遮挡的效果,以减小进入第一排风通道的气流流量,而更多的气流借助导流部能够进入第二排风通道内。由于在食品加工机工作时,转子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因而产热较高,且由于转子处在运转状态,无法通过固定温度保护器的方式来实现降温散热,因此通过导流部使更多的气流流入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的第二排风通道,能够解决转子的散热需求,提高了对转子的散热效果,并且能够根据电机组件内部结构的散热需求来分配气流的流量,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流部与导风罩之间具有进风间隙,进风间隙能够引导部分气流流向受导流部遮挡的第一排风通道进口的位置;
主机包括上壳体和安装于上壳体的电机支架,上壳体与电机支架之间具有进风通道,进风通道能够引导气流沿导流部表面流向靠近第二排风通道进口的位置。
进风间隙作为辅助通道,使得少部分气流能够通过进风间隙进入第一排风通道,保证了第一排风通道内的气流流量,进而确保了导风罩与定子之间的散热效果;气流在进风腔内的主要流通路径是通过进风通道来实现的,通过上壳体与电机支架之间形成的进风通道,使大部分气流避绕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而通过进风通道引导气流沿导流部表面流向靠近第二排风通道进口的位置,以优先确保对散热需求更高的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进风间隙的径向截面面积为S1,进风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为S2,S2:S1满足5:1~20:1。
通过限定进风通道与进风间隙的径向截面面积之比,以控制进入二者的气流流量大小,使得进风通道作为气流主要流经的通道,而进风间隙作为辅助的气流通道。若S2:S1低于5:1,会导致流量分流效果不明显;若S2:S1高于20:1,适配于电机支架、导风罩等结构尺寸的大小,导致进风间隙的口径尺寸过于小,无法保证其辅助进气的功能,并且气流经过可能会伴随哨音的产生。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流部包括设置在导风罩的第一挡筋和设置于电机支架的第二挡筋,第一挡筋与第二挡筋水平错位以在进风间隙形成变径段。
水平错位的第一挡筋和第二挡筋形成变径段,变径段对通过进风间隙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阻碍了气流通过导风罩与导流部之间的进风间隙直接进入第一排风通道,促使进风腔内更多的气流通过上壳体与电机支架之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导向导流部,并通过导流部的引导作用使更多的气流进入第二排风通道,进而保证了对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流部具有引导气流自进风通道向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变向的导流面。
导流面对气流起到了换向引导的作用,进风通道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面的引导汇聚起来,并根据导流部的分流作用流向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避免了气流分散而导致的损失能量,增强了气流的流动效率。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流面、电机组件转轴间的径向距离r1与第二排风通道、电机组件转轴间的径向距离r2满足,r1≤r2。
限制r1≤r2,使流出进风通道的气流介于第二排风通道沿径向的内侧,便于气流优先进入第二排风通道,保证对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全部落入导流部。
增大导流部对第一排风通道进口的遮挡面积,限制进入第一排风通道的流量,并且增强导流部对气流向第二排风通道的引导作用,使更多的气流流入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的第二排风通道,能够解决转子的散热需求,提高了对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向下延伸设置环绕部分导风罩的环筋,环筋与导风罩之间形成进风腔内的导风通道。
通过环筋和导风罩对主机内部的周向包围,在进风腔内形成了导风通道,导风通道能够引导气流流向,使气流流向导流部并通过导流部分流,确保气流的流向规律,保证了散热的可靠性。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环筋的下端面低于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
电机组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噪声,噪声会通过其用于排风散热的通道向外界传递,为降低噪声,在导风罩的外周设置环筋,环筋的下端面低于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使得在第一排风通道进口排出的噪声能够碰撞环筋的内壁而造成反射,进而增加噪声传播的路径,在反射的过程中降低噪声的能量,以实现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机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区域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
1-主机,11-电机组件,111-定子,112-转子,113-电机支架,114-转轴,12-导风罩,13-第一排风通道,14-第二排风通道,15-进风腔,16-导流部,161-第一挡筋,162-第二挡筋,163-变径段,164-导流面,17-进风间隙,18-进风通道,19-上壳体,191-环筋;
2-搅拌杯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采用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1和安装于主机1的搅拌杯组件2,主机1包括电机组件11和罩设于电机组件11的导风罩12,电机组件11包括定子111和转子112,主机1具有形成于导风罩12与定子111之间的第一排风通道13、形成于定子111与转子112之间的第二排风通道14、和与第一排风通道13、第二排风通道14分别连通的进风腔15,进风腔15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连通处具有能够引导部分气流至第二排风通道14的导流部1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食品加工机,主机1的壳体围成进风腔15,在电机组件11的外围设置导风罩12,导风罩12和定子111间形成与进风腔15连通的第一排风通道13,气流流入第一排风通道13以负责对定子111表面进行散热,电机组件11的定子111与转子112之间还形成有与进风腔15连通的第二排风通道14,流入第二排风通道14内的气流主要负责带走转子112表面的热量,以使转子112得到快速降温。
现有食品加工机主机内部的散热结构,大部分气流直接直接通过导风罩与定子之间的间隙排出外界,仅实现对定子表面的散热,而气流很难到达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因此无法满足对转子的散热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进风腔15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连通处设置导流部16,导流部16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依靠导流部16对气流的流动路径进行一部分的限制,使得气流更容易进入转子112与定子111之间形成的第二排风通道14,部分气流借助导流部16引流至第二排风通道14内,进而增强对转子112组件的散热效果,满足转子112散热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导流部16与第一排风通道13内气流流量的关系不做具体限制,在一种实施例下,导流部16仅对气流产生向第二排风通道14内引流的效果,对气流向第一排风通道13的流动不做阻碍作用,在另一种实施例下,导流部16除了对气流产生向第二排风通道14内引流的效果,还对气流进入第一排风通道13产生阻碍效果,使得气流在导流部16出现分流,更多流量的气流能够进入到第二进风通道18内,以增强对转子112的散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导流部16在进风腔15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连通处径向延伸,以遮挡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
如图2和图3所示,导流部16在进风腔15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连通处径向延伸,对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有径向遮挡的效果,以减小进入第一排风通道13的气流流量,而更多的气流借助导流部16能够进入第二排风通道14内。由于在食品加工机工作时,转子112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因而产热较高,且由于转子112处在运转状态,无法通过固定温度保护器的方式来实现降温散热,因此通过导流部16使更多的气流流入转子112与定子111之间形成的第二排风通道14,能够解决转子112的散热需求,提高了对转子112的散热效果,并且能够根据电机组件11内部结构的散热需求来分配气流的流量,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遮挡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做出如下阐释:在一种对“遮挡”的定义方式下,导流部16直接接触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并在进口处径向延伸,以使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口径减小,进而达到对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遮挡的效果;在另一种对“遮挡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的定义方式下,如图3所示,导流部16不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直接接触,而是设置在进口的同一轴向位置,并且导流部16沿轴的投影覆盖部分或全部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这种方式不缩减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的口径,导流部16相当于设置在进风腔15与第一排风通道13连通的路径上,以对气流的路径进行引导和改变,进而实现导流部16对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的遮挡。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导流部16与导风罩12之间具有进风间隙17,进风间隙17能够引导部分气流流向受导流部16遮挡的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的位置;
主机1包括上壳体19和安装于上壳体19的电机支架113,上壳体19与电机支架113之间具有进风通道18,进风通道18能够引导气流沿导流部16表面流向靠近第二排风通道14进口的位置。
由于导流部16对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的遮挡,会影响第一排风通道13内的气流流量,甚至影响到对定子111的散热效果,为了确保导风罩12与定子111之间的第一排风通道13有足够的气流用于散热,在导流部16与导风罩12之间开设进风间隙17(图3中的虚线箭头方向为气流流经进风间隙17的一种路径),进风间隙17作为辅助通道,使得少部分气流能够通过进风间隙17进入第一排风通道13,保证了第一排风通道13内的气流流量,进而确保了导风罩12与定子111之间的散热效果。
为引导气流能够作用于导流部16,在上壳体19与电机支架113之间开设进风通道18(图3中的实线箭头方向为气流流经进风通道18的一种路径),进风通道18作为进风腔15内气流的主要流通路径,使大部分气流避绕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而通过进风通道18引导气流沿导流部16表面流向靠近第二排风通道14进口的位置,以优先确保对散热需求更高的转子112的散热效果。通过进风通道18配以进风间隙17的导风结构,同时确保了电机组件11的定子111和转子11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进风间隙17的径向截面面积为S1,进风通道18的径向截面面积为S2,S2:S1满足5:1~20:1。
通过限定进风通道18与进风间隙17的径向截面面积之比,以控制进入二者的气流流量大小,使得进风通道18作为气流主要流经的通道,而进风间隙17作为辅助的气流通道。优选地,取S2:S1=10:1,该比例下,保证了进风通道18内充足的通气量,且进风间隙17辅助进气,也能够输送少量气流,进而使整体的散热效果高效且均衡。若S2:S1低于5:1,会导致气流流量分流效果不明显;若S2:S1高于20:1,适配于电机支架113、导风罩12等结构尺寸的大小,导致进风间隙17的口径尺寸过于小,无法保证其辅助进气的功能,并且气流经过可能会伴随哨音的产生。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流部16包括设置在导风罩12的第一挡筋161和设置于电机支架113的第二挡筋162,第一挡筋161与第二挡筋162水平错位以在进风间隙17形成变径段163。
导风罩12的上端向上延伸设置第一挡筋161,电机支架113对应设置与第一挡筋161水平错位的第二挡筋162,第一挡筋161和第二挡筋162形成变径段163,变径段163对通过进风间隙17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阻碍了气流通过导风罩12与导流部16之间的进风间隙17直接进入第一排风通道13,促使进风腔15内更多的气流通过上壳体19与电机支架113之间形成的进风通道18导向导流部16,并通过导流部16的引导作用使更多的气流进入第二排风通道14,进而保证了对转子11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流部16具有引导气流自进风通道18向第一排风通道13和第二排风通道14变向的导流面164。
设置于电机支架113的导流部16在第一排风通道13和第二排风通道14的上方径向延伸,导流部16的上表面和电机支架113的上表面共同与上壳体19形成进风通道18,并且,为了使进风通道18的气流导向第一排风通道13和第二排风通道14,导流部16在进风通道18的末端设置导流面164,导流面164对气流起到了换向引导的作用,进风通道18内的气流经过导流面164的引导汇聚起来,并根据导流部16的分流作用流向第一排风通道13和第二排风通道14,避免了气流分散而导致的损失能量,增强了气流的流动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导流面164的形态不做限定,如图3所示,导流面164垂直于导流部16的上表面设置;在区别于图3的一种实施例下,导流部16向第二排风通道14的进口呈倾斜角度设置,以增强对气流向第二排风通道14的引导效果。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流面164、电机组件11转轴114间的径向距离r1与第二排风通道14、电机组件11转轴114间的径向距离r2满足,r1≤r2。
导流面164、电机组件11转轴114间的径向距离r1小于等于第二排风通道14、电机组件11转轴114间的径向距离r2,使得导流面164相对于第二排风通道14更靠近电机组件11的转轴114,进而使得流出进风通道18的气流介于第二排风通道14沿径向的内侧,气流在压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并优先进入第二排风通道14内,以保证对转子112的散热效果,并且,在第二排风通道14外侧的第一排风通道13也会接收到气流,以确保导风罩12与定子111之间的散热。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全部落入导流部16。
由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全部落入导流部16,导流部16对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的遮挡面积得到增大,进而限制进入第一排风通道13的流量,并且增强导流部16对气流向第二排风通道14的引导作用,使更多的气流流入转子112与定子111之间形成的第二排风通道14,能够解决转子112的散热需求,提高了对转子11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主机1包括上壳体19,上壳体19向下延伸设置环绕部分导风罩12的环筋191,环筋191与导风罩12之间形成进风腔15内的导风通道。
在轴向设置的环筋191和导风罩12之间形成进风腔15内的导风通道,导风通道分别与进风间隙17和进风通道18连通,通过导风通道对气流的引导,以使气流规则地流入进风通道18,进入进风通道18的气流再能够通过导流部16进入第二排风通道14和第一排风通道13,使得进风腔15内气流的流向规律,避免在气流扩散途中能量的过渡损失,保证了散热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环筋191的下端面低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
电机组件11在工作时会产生噪声,噪声会通过其用于排风散热的通道向外界传递,为降低噪声,在导风罩12的外周设置环筋191,环筋191的下端面低于第一排风通道13的进口,使得在第一排风通道13进口排出的噪声能够碰撞环筋191的内壁而造成反射,进而增加噪声传播的路径,在反射的过程中降低噪声的能量,以实现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安装于所述主机的搅拌杯组件,所述主机包括电机组件和罩设于所述电机组件的导风罩,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定子和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具有形成于所述导风罩与所述定子之间的第一排风通道、形成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的第二排风通道、和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第二排风通道分别连通的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连通处具有能够引导部分气流至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导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在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连通处径向延伸,以遮挡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导风罩之间具有进风间隙,所述进风间隙能够引导部分气流流向受所述导流部遮挡的所述第一排风通道进口的位置;
所述主机包括上壳体和安装于所述上壳体的电机支架,所述上壳体与所述电机支架之间具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能够引导气流沿所述导流部表面流向靠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进口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间隙的径向截面面积为S1,所述进风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为S2,S2:S1满足5:1~20: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罩的第一挡筋和设置于所述电机支架的第二挡筋,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二挡筋水平错位以在所述进风间隙形成变径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具有引导气流自所述进风通道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变向的导流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所述电机组件转轴间的径向距离r1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电机组件转轴间的径向距离r2满足,r1≤r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全部落入所述导流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向下延伸设置环绕部分所述导风罩的环筋,所述环筋与所述导风罩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内的导风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筋的下端面低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进口。
CN202121789450.5U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Active CN2156871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89450.5U CN215687197U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89450.5U CN215687197U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87197U true CN215687197U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91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89450.5U Active CN215687197U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871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206978A1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空气炸锅
CN110250990A (zh) 一种高速吸尘器马达
CN113027819A (zh) 一种磁悬浮离心鼓风机主动式风冷系统及风冷方法
CN21568719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0662977U (zh) 一种侧吸式吸油烟机
CN219372164U (zh)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无刷电机
CN110186082B (zh) 一种侧吸式吸油烟机
CN210115125U (zh) 一种具有风冷装置的碎纸机
US20180271345A1 (en) Steam cleaner
CN211183621U (zh) 一种电机外壳的降噪散热结构
CN211093779U (zh) 一种高速吸尘器马达
CN114109869A (zh) 一种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家电
CN220141494U (zh) 一种降低主机排风噪音的食品加工机
CN215601165U (zh) 一种无刷电机
CN21143250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8279358U (zh) 一种空气炸烹饪设备
CN220917229U (zh)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9962664U (zh) 一种减小排风噪音的食品加工机
CN210697310U (zh) 食品加工机基座及食品加工机
CN218093488U (zh) 集成风机模块、集成灶
CN213850282U (zh) 主机稳定的食品加工机
CN219940419U (zh) 一种改善电机散热效果的食品加工机
CN220917254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769616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155346U (zh) 破壁机的降噪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