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378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7378U
CN215637378U CN202122200726.8U CN202122200726U CN215637378U CN 215637378 U CN215637378 U CN 215637378U CN 202122200726 U CN202122200726 U CN 202122200726U CN 215637378 U CN215637378 U CN 215637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heat dissipation
side wall
cooking applianc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007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谷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007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7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7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73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壳体、散热风机和至少两个加热件;壳体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散热风机和至少两个加热件均设置于容置腔内;且至少两个加热件在容置腔内间隔设置;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上壳体上形成有朝下壳体延伸的筋板,筋板围成导风通道,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导风通道连通;至少两个加热件设置在下壳体上,散热风机设置在上壳体上,散热风机的排风口与导风通道连通,加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导风通道内。能够增强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防止加热件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指通过加热的方式将食物原材料加工成熟食的厨房器具。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烹饪器具包括有电陶炉、电磁炉等。
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一般包括底壳和面板,面板盖合在底壳上,面板和底壳共同围合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包括诸如加热件、散热风机和电源板在内的各类电子器件。加热件可以为线圈盘或发热盘,用于对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散热风机通过产生散热气流对容置腔内的各类电子器件进行散热,以保证烹饪器具稳定工作。电源板用于调节加热件、散热风机等各类电子器件的工作模式。
然而,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内的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不佳,降低了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能够增强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防止烹饪器具中包括加热件在内的各电子元件的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散热风机和至少两个加热件;所述壳体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至少两个加热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至少两个加热件在所述容置腔内间隔设置;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上壳体上形成有朝所述下壳体延伸的筋板,所述筋板围成导风通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
所述至少两个加热件设置在下壳体上,所述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散热风机的至少部分排风口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加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顺着导风通道有序流向加热件,使散热气流能更充分地与加热件进行接触换热,从而增强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防止加热件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外,由于散热风机和筋板均位于上壳体,在装配烹饪器具时,可预先将散热风机安装在上壳体上,并使散热风机的排风口与导风通道连通,再将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对合即可完成装配,装配过程较为简单。并且,还避免了下壳体上的结构对散热风机安装位置的影响,消除了散热风机与导风通道之间因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合安装所产生的装配误差,提高了散热风机的与上壳体之间的位置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上壳体具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在所述下壳体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加热件在所述下壳体上的投影,所述加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口内。
安装口为加热件的装配口,安装口在下壳体上的投影覆盖加热件在下壳体上的投影,使得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合时,加热件能够穿过安装口与上壳体的面板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罩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壳体;
或者,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罩与所述上壳体卡接。
这样,能减少散热风机与上壳体的装配步骤,提高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筋板与所述上壳体一体成型。
这样,能够方便筋板的加工,提高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上壳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共同围合成上壳体的外周侧壁,从而在壳体内形成容置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散热风机包括第一散热风机,所述第一散热风机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处的拐角。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由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处的拐角吹向加热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入风口连通;
所述进风口覆盖所述第一入风口在所述下壳体上的投影。
这样,相当于进风口的面积大于等于第一入风口的面积,从而使进风口的进风量大于等于第一入风口的进风量,保证有充足的空气由第一入风口进入到容置腔内,以满足第一散热风机对吸入空气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第一散热风机的产风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口的边缘处的第一筋板,所述第一筋板上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排风口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安装口共同形成部分所述导风通道。
第一筋板上的第一缺口作为通向导风通道内的气流入口,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排风口的部分区域朝向第一缺口,使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能够很方便的经第一排风口吹向第一缺口,并通过第一缺口进入到由第一缺口和安装口共同形成的部分导风通道内,这些散热气流再与安装口内的加热件接触换热,从而带走加热件上的热量,使加热件的温度降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
发热件为位于容置腔内的发热电子器件。将发热件设置在导风通道内,使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顺着导风通道流向发热件,并与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从而对发热件进行散热,防止发热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或烧坏,能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第一筋板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与所述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区;
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排风口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第一安装区形成部分导风通道,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内。
这样,位于第一筋板和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安装区形成部分导风通道,发热件位于第一安装区内,即位于该部分导风通道内,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排风口的部分区域朝向第一安装区,即朝向该部分导风通道。该部分导风通道与放置有加热件的那部分导风通道被第一筋板隔开,一方面使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的一部分能够有针对性的流入第一安装区并与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流入安装口与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后的热气流流入第一安装区内,避免这些热气流对发热件的散热造成不良影响,能够起到保护发热件的作用,放置发热件因温度过高而烧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第一筋板上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相互间隔,所述第二缺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区和位于所述安装口处的所述导风通道。
由于加热件的温度通常要大于发热件的温度,故将第一筋板上的第二缺口作为位于第一安装区处的导风通道的气流出口,使与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后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二缺口流入位于安装口处的导风通道,并再用于与加热件进行接触。
这样,既能重复利用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对发热件、加热件进行充分散热,又能防止与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后的热气流流入第一安装区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口的边缘处的第二筋板,所述第二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筋板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筋板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第二筋板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筋板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二安装区与所述安装口通过所述第二筋板分隔;
所述第二安装区内设置有电控件。
这样,第二筋板起到隔热的作用,通过第二筋板将第二安装区与安装口分隔,以防止与安装口内的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后的热气流进入到第二安装区,避免电控件受到这些热气流的影响而温度升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口的边缘处的第三筋板,所述第三筋板靠近所述第四侧壁设置,且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三筋板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三安装区;
所述第三安装区内设置有连接导线。
第三安装区用于放置连接导线,使连接导线的在容置腔内的排布更加井然有序,也方便了容置腔内连接导线的走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第三筋板与所述第一筋板的第二端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筋板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区和位于所述安装口处的所述导风通道。
第三缺口作为通向第三安装区内的气流入口,使位于安装口处的导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经过第三缺口流入第三安装区,并与第三安装区内的连接导线进行接触换热,从而降低连接导线的温度,避免连接导线因过热而烧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内的第四筋板,所述第四筋板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排风口,所述第四筋板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发热件延伸。
这样,第四筋板与第一筋板之间能够形成由第一散热风机的第一排风口通向发热件的部分导风通道,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的一部分会经过该部分导风通道流向发热件,并与发热件进行接触换热,使发热件能够得到更快的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部分所述第四侧壁上;
所述第四筋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的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导风通道之间;
所述第三筋板在所述第四侧壁上的投影与位于所述第四侧壁上的所述出风口互不重叠。
这样,第四筋板间隔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的出风口和导风通道之间,能够使流向发热件的散热气流不会由第一侧壁上的出风口流失。第三筋板在第四侧壁上的投影与位于第四侧壁上的出风口互不重叠,能够避免第四侧壁对流向第四侧壁上的出风口的热气流的阻挡,使热气流能顺畅地由四侧壁上的出风口流出容置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散热风机包括第二散热风机,所述第二散热风机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处的拐角;
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第二排风口的部分朝向所述安装口,所述第二散热风机的第二排风口的其余部分朝向所述第四侧壁上的所述出风口。
这样,第二散热风机与第一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能分别由两个加热件的两侧吹向两个加热件,使两个加热件都能得到充分的散热,避免加热件过热或因温度过高而烧坏。此外,第二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还能引导并加速导风通道内的热空气从出风口排出,减少热空气在导风通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导风通道内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安装口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口边缘为弧形,弧形的所述安装口的口边缘的曲率与所述加热件的圆弧形外周的曲率相适配;
所述第一筋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筋板连接在弧形的所述安装口的口边缘处。
这样,能够使加热件的圆弧形外周与安装口以及第一筋板更加适配,使烹饪器具在装配时,加热件能够更方便的定位到安装口内,并减少第一筋板与加热件的装配误差。另外,弧形板第一筋板也能使导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更加平滑顺畅,减少气流的动能损失。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所述筋板的高度为3.5mm-23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筋板具有足够的高度以起到导风的作用,又不至于因筋板太高而使烹饪器具的厚度增大。
和/或,所述第一缺口的深度为15mm-20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一缺口能够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供散热气流通过,又不至于引入过多的散热气流进入位于安装口的散热通道内而造成散热气流过剩。
和/或,所述第二缺口的深度为8mm-11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二缺口能够有足够的出风面积供第一安装区内的气流进入到位于安装口处的导风通道内,又不至于使位于安装口处的导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向第一安装区。
和/或,所述第三缺口的深度为18mm-22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三缺口能够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供散热气流通过,又不至于引入过多的散热气流进入第三安装区内而造成第三安装区内的散热气流过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含一个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不含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含两个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0a-进风口;
10b-出风口; 11-上壳体;
11a-安装口; 11b-第一安装区;
11c-第二安装区; 11d-第三安装区;
111-面板; 112-中框;
112a-第一侧壁; 112b-第二侧壁;
112c-第三侧壁; 112d-第四侧壁;
113-支撑板; 114a-第一筋板;
114b-第二筋板; 114c-第三筋板;
114d-第四筋板; 115a-第一缺口;
115b-第二缺口; 115c-第三缺口;
12-下壳体; 20-第一散热风机;
21-第一入风口; 22-第一排风口;
30-第二散热风机; 31-第二入风口;
32-第二排风口; 40-加热件;
50-发热件; 60-电控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散热风机在运行时产生的散热气流由散热风机的出风口送出后在容置腔内处于无序流动的状态,散热气流难以充分用于对容置腔内的加热件进行散热,导致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不佳,降低了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的容置腔内设置有由筋板围成的导风通道,加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该导风通道内。通过将散热风机的排风口与该导风通道连通,使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顺着导风通道有序流动,并更充分地与加热件接触换热,从而增强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的使用状态图;图5是图4的俯视示意图。
参见图1-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10、散热风机和两个加热件40。
壳体10为烹饪器具的外壳,壳体10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内的空间用于容纳加热件40、散热风机等电子器件。
散热风机和两个加热件40均设置于容置腔内,两个加热件40在容置腔内间隔设置。两个加热件40连接在下壳体12上,散热风机连接在上壳体11上。散热风机在运行时产生散热气流,散热气流与容置腔内的加热件40等电子器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容置腔内的加热件40等电子器件进行散热。其中,散热风机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是多个,散热风机的具体数量根据容置腔内加热件40的运行功率等具体设置。
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进风口10a为流入容置腔内的空气的入口,出风口10b为由容置腔内流出的空气的出口。上壳体11上形成有朝向下壳体12延伸的筋板,筋板围成导风通道,加热件40位于导风通道内。散热风机的排风口以及壳体10上的进风口10a、出风口10b均与导风通道连通。
烹饪器具在工作时,常温空气经过壳体10上的进风口10a流入容置腔内,散热风机吸入容置腔内的空气并将空气加速成散热气流,散热气流由散热风机的排风口送出并通过导风通道导向加热件40,使散热气流与加热件40接触换热,以带走加热件40上的热量,使加热件40的温度降低,经换热后升温的散热气流再顺着导风通道由壳体10上的出风口10b排向容置腔外。
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顺着导风通道有序流向加热件40,使散热气流能更充分地与加热件40进行接触换热,从而增强散热风机的散热效果,防止加热件40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外,由于散热风机和筋板均位于上壳体11,在装配烹饪器具时,可预先将散热风机安装在上壳体11上,并使散热风机的排风口22与导风通道连通,再将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对合即可完成装配,装配过程较为简单。并且,还避免了下壳体12上的结构对散热风机安装位置的影响,消除了散热风机与导风通道之间因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对合安装所产生的装配误差,提高了散热风机的与上壳体11之间的位置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还可以为电陶炉,当烹饪器具为电磁炉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加热件40为线圈盘,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加热;当烹饪器具为电陶炉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加热件40为发热盘,电陶炉则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散热风机的风机罩可一体成型于上壳体11,在装配散热风机时只需将电机、叶片等安装在风机罩上即可完成装配。或者,也可在散热风机的风机罩上以及上壳体11上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卡合的卡接件(未示出),在装配散热风机时,将风机罩上的卡接件与上壳体11上的卡接件相卡接即可完成装配。这样,能减少散热风机与上壳体11的装配步骤,提高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
当然,也可通过在散热风机的风机罩和上壳体11上开螺栓孔,通过螺栓组件固定散热风机与上壳体11的螺纹孔,从将散热风机装配在上壳体11上。
参见图2-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壳体11包括面板111和中框112,中框112的上端面具有支撑板113,面板111连接在支撑板113的上。支撑板113的上具有安装口11a,安装口11a在下壳体12上的投影覆盖加热件40在下壳体12上的投影,加热件40的部分位于安装口11a内。
安装口11a为加热件40的装配口,安装口11a在下壳体12上的投影覆盖加热件40在下壳体12上的投影,使得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对合时,加热件40能够穿过安装口11a与上壳体11的面板111抵接。
另外,安装口11a对应的是加热件40的装配位置,在装配烹饪器具时,通过观察加热件40与安装口11a的相对位置能够方便的判断加热件40的是否安装准确,从而简化烹饪器具的装配。
参见图2-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发热件50,发热件50位于容置腔内,且发热件50位于导风通道内。发热件50为位于容置腔内的发热电子器件,例如电源板等。将发热件50设置在导风通道内,使散热风机产生的散热气流顺着导风通道流向发热件50,并与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从而对发热件50进行散热,防止发热件50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或烧坏,能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不含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俯视示意图。
参见图3、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壳体11包括第一侧壁112a、第二侧壁112b、第三侧壁112c和第四侧壁112d。第一侧壁112a、第二侧壁112b、第三侧壁112c和第四侧壁112d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中框112。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风机包括第一散热风机20,第一散热风机20位于第一侧壁112a与第二侧壁112b连接处的拐角。第一散热风机20产生的散热气流顺着导风通道有序流向加热件40,使散热气流能更充分地与加热件40进行接触换热,从而增强第一散热风机20的散热效果,防止加热件40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进风口10a设置在下壳体12上,进风口10a与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入风口21连通。烹饪器具周围的常温空气由下壳体12上的进风口10a进入到容置腔内,并且进风口10a与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入风口21连通,使这些空气能快速的被吸入第一散热风机20,提高第一散热风机20的产风效率。
为了满足第一散热风机20对吸入空气量的需求,进风口10a覆盖第一入风口21在下壳体12上的投影。相当于进风口10a的面积大于等于第一入风口21的面积,从而使进风口10a的进风量大于等于第一入风口21的进风量,保证有充足的空气由第一入风口21进入到容置腔内,以满足第一散热风机20对吸入空气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第一散热风机20的产风效率。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筋板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筋板包括设置在安装口11a的边缘处的第一筋板114a,第一筋板114a上设置有第一缺口115a,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的部分区域朝向第一缺口115a,第一缺口115a和安装口11a共同形成部分导风通道。
第一筋板114a上的第一缺口115a作为通向导风通道内的气流入口,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的部分区域朝向第一缺口115a,使第一散热风机20产生的散热气流能够很方便的经第一排风口22吹向第一缺口115a,并通过第一缺口115a进入到由第一缺口115a和安装口11a共同形成的部分导风通道内,这些散热气流再与安装口11a内的加热件40接触换热,从而带走加热件40上的热量,使加热件40的温度降低。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筋板114a靠近第一侧壁112a设置,且与第一侧壁112a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筋板114a和第一侧壁112a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区11b。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的部分区域朝向第一安装区11b,第一安装区11b形成部分导风通道,发热件50位于第一安装区11b内。
发热件50为位于容置腔内的发热电子器件,例如电源板等。一般而言,发热件50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相比加热件40要更容易烧坏。故位于第一筋板114a和第一侧壁112a之间的第一安装区11b形成部分导风通道,发热件50位于第一安装区11b内,即位于该部分导风通道内,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的部分区域朝向第一安装区11b,即朝向该部分导风通道。该部分导风通道与放置有加热件40的那部分导风通道被第一筋板114a隔开,一方面使第一散热风机20产生的散热气流的一部分能够有针对性的流入第一安装区11b并与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流入安装口11a与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后的热气流流入第一安装区11b内,避免这些热气流对发热件50的散热造成不良影响,能够起到保护发热件50的作用,放置发热件50因温度过高而烧坏。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筋板114a上设置有第二缺口115b,第一缺口115a和第二缺口115b相互间隔,第二缺口115b连通第一安装区11b和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
由于加热件40的用途是对放置在烹饪器具上的锅具等进行加热,而包括电源板在内的发热件50的用途是对加热件40进行控制等,因此加热件40通常是烹饪器具中功率消耗最大的电子器件,故加热件40的温度通常要大于发热件50的温度。因此,将第一筋板114a上的第二缺口115b作为位于第一安装区11b处的导风通道的气流出口,使与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后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二缺口115b流入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并再用于与加热件40进行接触。
这样,既能重复利用第一散热风机20产生的散热气流对发热件50、加热件40进行充分散热,又能防止与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后的热气流流入第一安装区11b内。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筋板包括设置在安装口11a的边缘处的第二筋板114b,第二筋板114b连接在第一筋板114a的第一端。第二筋板114b靠近第二侧壁112b设置,第二筋板114b和第二侧壁112b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筋板114b和第二侧壁112b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区11c,第二安装区11c与安装口11a通过第二筋板114b分隔,第二安装区11c内设置有电控件60。
电控件60为位于容置腔内的显示操作面板111等发热量小的电子器件。第二筋板114b与第二侧壁112b之间形成的第二安装区11c内用于放置电控件60,第二筋板114b起到隔热的作用,通过第二筋板114b将第二安装区11c与安装口11a分隔,以防止与安装口11a内的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后的热气流进入到第二安装区11c,避免电控件60受到这些热气流的影响而温度升高。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筋板包括设置在安装口11a的边缘处的第三筋板114c,第三筋板114c靠近第四侧壁112d设置,且与第四侧壁112d之间具有第三间距,第三筋板114c和第四侧壁112d之间形成有第三安装区11d,第三安装区11d内设置有连接导线。
连接导线为与加热板连接的供电电路。第三筋板114c与第四侧壁112d之间形成的第三安装区11d用于放置该连接导线,使连接导线的在容置腔内的排布更加井然有序,也方便了容置腔内连接导线的走线。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筋板114c与第一筋板114a的第二端间隔设置,且与第一筋板114a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三缺口115c,第三缺口115c连通第三安装区11d和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
第三缺口115c作为通向第三安装区11d内的气流入口,使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经过第三缺口115c流入第三安装区11d,并与第三安装区11d内的连接导线进行接触换热,从而降低连接导线的温度,避免连接导线因过热而烧坏。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筋板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区11b内的第四筋板114d,第四筋板114d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第四筋板114d的第二端朝向发热件50延伸。
第四筋板114d与第一筋板114a之间能够形成由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通向发热件50的部分导风通道,第一散热风机20产生的散热气流的一部分经过该部分导风通道流向发热件50并与发热件50进行接触换热,使发热件50能够得到更快的散热。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出风口10b位于第一侧壁112a、第三侧壁112c和部分第四侧壁112d上,第四筋板114d间隔设置在第一侧壁112a上的出风口10b和导风通道之间,能够使流向发热件50的散热气流不会由第一侧壁112a上的出风口10b流失。第三筋板114c在第四侧壁112d上的投影与位于第四侧壁112d上的出风口10b互不重叠,能够避免第四侧壁112d对流向第四侧壁112d上的出风口10b的热气流的阻挡,使热气流能顺畅地由四侧壁上的出风口10b流出容置腔。
参见图4-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安装口11a的靠近第一侧壁112a的口边缘为弧形,弧形的安装口11a的口边缘的曲率与加热件40的圆弧形外周的曲率相适配。第一筋板114a为弧形板,第一筋板114a连接在弧形的安装口11a的口边缘处。
这样,能够使加热件40的圆弧形外周与安装口11a以及第一筋板114a更加适配,使烹饪器具在装配时,加热件40能够更方便的定位到安装口11a内,并减少第一筋板114a与加热件40的装配误差。另外,弧形板第一筋板114a也能使导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更加平滑顺畅,减少气流的动能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中,筋板的高度为3.5mm-23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筋板具有足够的高度以起到导风的作用,又不至于因筋板太高而使烹饪器具的厚度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筋板的高度为3.5mm-23mm,其中筋板的高度可以是3.5mm、10mm、13.5mm、18mm、23mm。当筋板的高度小于3.5mm时,筋板不能起到导风的作用,散热气流无法沿导风通道流动;当筋板的高度大于23mm时,会增大烹饪器具的厚度,使烹饪器具的过厚,不便于烹饪器具的放置和收纳。
第一缺口115a的深度为15mm-20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一缺口115a能够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供散热气流通过,又不至于引入过多的散热气流进入位于安装口11a的散热通道内而造成散热气流过剩。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缺口115a的深度为15mm-20mm,其中第一缺口115a的高度可以是15mm、17mm、20mm,优选17mm。当第一缺口115a的高度小于15mm时,第一缺口115a的进风面积太小而不能供足够的散热气流通过,造成对加热件40的散热效果不佳;当第一缺口115a的高度大于20mm时,第一缺口115a的进风面积太大,引起过多的散热气流进入位于安装口11a的散热通道内,使得散热气流过剩而产生浪费。
第二缺口115b的深度为8mm-11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二缺口115b能够有足够的出风面积供第一安装区11b内的气流进入到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内,又不至于使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向第一安装区11b。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缺口115b的深度为8mm-11mm,其中第二缺口115b的高度可以是8mm、9.5mm、11mm,优选9.5mm。当第二缺口115b的高度小于8mm时,第二缺口115b的出风面积过小,导致第一安装区11b内的气流不能及时的流入到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内;当第二缺口115b的高度大于11mm时,第二缺口115b的出风面积过大,位于安装口11a处的导风通道内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一安装区11b,而导致第一安装区11b内发热件50的散热无法保证。
第三缺口115c的深度为18mm-22mm,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三缺口115c能够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供散热气流通过,又不至于引入过多的散热气流进入第三安装区11d内而造成第三安装区11d内的散热气流过剩。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缺口115c的深度为18mm-22mm,其中第三缺口115c的高度可以是18mm、20.5mm、22mm,优选20.5mm。当第二缺口115b的高度小于18mm时,第三缺口115c的进风面积太小而不能供足够的散热气流进入到第三安装区11d,造成对连接导线的散热效果不佳,当第三缺口115c的高度大于22mm时,第三缺口115c的进风面积太大,引起过多的散热气流进入第三安装区11d内,使得第三安装区11d内的散热气流过剩而产生浪费。
实施例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上壳体(含两个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俯视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中的烹饪器具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上壳体11上还设置有第二散热风机30。
参见图8和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风机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机30,第二散热风机30设置在上壳体11上。
具体的,第二散热风机30位于第二侧壁112b与第三侧壁112c连接处的拐角。第二散热风机30的第二排风口32的部分朝向安装口11a,第二散热风机30产生的部分散热气流由安装口11a进入导风通道,并顺着导风通道流向两个加热件40。该部分散热气流与第一散热风机20产生的散热气流分别由两个加热件40的两侧吹向两个加热件40,能分别针对与之靠近的加热件40进行散热,使两个加热件40都能得到充分的散热,避免加热件40过热或因温度过高而烧坏。第二散热风机30的第二排风口32的其余部分朝向第四侧壁112d上的出风口10b,由这部分第二排风口32排出的散热气流能引导并加速导风通道内的热空气从出风口10b排出,减少热空气在导风通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导风通道内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见图10所示,下壳体12上设有两个进风口10a,两个进风口10a分别对应连通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入风口21以及第二散热风机30的第二入风口31。以保证第一散热风机20、第二散热风机30的空气吸入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散热风机和至少两个加热件(40);所述壳体(10)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至少两个加热件(40)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至少两个加热件(40)在所述容置腔内间隔设置;
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所述上壳体(11)上形成有朝所述下壳体(12)延伸的筋板,所述筋板围成导风通道,所述进风口(10a)和所述出风口(10b)均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
所述至少两个加热件(40)设置在下壳体(12)上,所述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上,所述散热风机的至少部分排风口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加热件(4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具有安装口(11a),所述安装口(11a)在所述下壳体(12)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加热件(40)在所述下壳体(12)上的投影,所述加热件(4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口(11a)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罩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壳体(11);
或者,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罩与所述上壳体(1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与所述上壳体(11)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112a)、第二侧壁(112b)、第三侧壁(112c)和第四侧壁(112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包括第一散热风机(20),所述第一散热风机(20)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2a)与所述第二侧壁(112b)连接处的拐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0a)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2)上,所述进风口(10a)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入风口(21)连通;
所述进风口(10a)覆盖所述第一入风口(21)在所述下壳体(12)上的投影。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的安装口(11a)的边缘处的第一筋板(114a),所述第一筋板(114a)上设置有第一缺口(115a),所述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缺口(115a),所述第一缺口(115a)和所述安装口(11a)共同形成部分所述导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热件(50),所述发热件(50)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发热件(50)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板(114a)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2a)设置,且与所述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筋板(114a)和所述第一侧壁(112a)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区(11b);
所述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区(11b),所述第一安装区(11b)形成部分导风通道,所述发热件(50)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区(11b)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板(114a)上设置有第二缺口(115b),所述第一缺口(115a)和所述第二缺口(115b)相互间隔,所述第二缺口(115b)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区(11b)和位于所述安装口(11a)处的所述导风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口(11a)的边缘处的第二筋板(114b),所述第二筋板(114b)连接在所述第一筋板(114a)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筋板(114b)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12b)设置,所述第二筋板(114b)和所述第二侧壁(112b)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筋板(114b)和所述第二侧壁(112b)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区(11c),所述第二安装区(11c)与所述安装口(11a)通过所述第二筋板(114b)分隔;
所述第二安装区(11c)内设置有电控件(6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口(11a)的边缘处的第三筋板(114c),所述第三筋板(114c)靠近所述第四侧壁(112d)设置,且与所述第四侧壁(112d)之间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三筋板(114c)和所述第四侧壁(112d)之间形成有第三安装区(11d);
所述第三安装区(11d)内设置有连接导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筋板(114c)与所述第一筋板(114a)的第二端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筋板(114a)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三缺口(115c),所述第三缺口(115c)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区(11d)和位于所述安装口(11a)处的所述导风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11b)内的第四筋板(114d),所述第四筋板(114d)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散热风机(20)的第一排风口(22),所述第四筋板(114d)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发热件(50)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0b)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2a)、所述第三侧壁(112c)和部分所述第四侧壁(112d)上;
所述第四筋板(114d)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12a)上的所述出风口(10b)和所述导风通道之间;
所述第三筋板(114c)在所述第四侧壁(112d)上的投影与位于所述第四侧壁(112d)上的所述出风口(10b)互不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包括第二散热风机(30),所述第二散热风机(30)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12b)与所述第三侧壁(112c)连接处的拐角;
所述第二散热风机(30)的第二排风口(32)的部分朝向所述安装口(11a),所述第二散热风机(30)的第二排风口(32)的其余部分朝向所述第四侧壁(112d)上的所述出风口(10b)。
18.根据权利要求8-17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11a)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2a)的口边缘为弧形,弧形的所述安装口(11a)的口边缘的曲率与所述加热件(40)的圆弧形外周的曲率相适配;
所述第一筋板(114a)为弧形板,所述第一筋板(114a)连接在弧形的所述安装口(11a)的口边缘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的高度为3.5mm-23mm;和/或,所述第一缺口(115a)的深度为15mm-20mm;和/或,所述第二缺口(115b)的深度为8mm-11mm;和/或,所述第三缺口(115c)的深度为18mm-22mm。
CN202122200726.8U 2021-09-13 2021-09-13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637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00726.8U CN215637378U (zh) 2021-09-13 2021-09-13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00726.8U CN215637378U (zh) 2021-09-13 2021-09-13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7378U true CN215637378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15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00726.8U Active CN215637378U (zh) 2021-09-13 2021-09-13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73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2169B2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having act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 and air circulating system having such electrical apparatus
JP361310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14764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530240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20060151471A1 (en) Cooking apparatus
JP201002740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67056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5637378U (zh) 烹饪器具
CN218162922U (zh) 电磁加热设备
CN110754931A (zh) 一种烹饪器具
JP485063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882911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22063309A1 (zh)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346439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JP402060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5863566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15929665U (zh) 烹饪器具
JP2002031353A (ja) 加熱調理器
JP402093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11018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58384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JP3922290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7178608U (zh) 一种新型电磁炉
CN211748958U (zh)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CN217274309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