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24214U - 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24214U
CN215624214U CN202121026710.3U CN202121026710U CN215624214U CN 215624214 U CN215624214 U CN 215624214U CN 202121026710 U CN202121026710 U CN 202121026710U CN 215624214 U CN215624214 U CN 215624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urn air
discharge
container
duc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267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建生
王忠连
李维佳
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267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242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24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24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Emptying Of Bunkers, Hoppers, And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集装箱包括箱体和第一回风管;箱体包括内部空间,以及具有排料通道的排料部,排料通道连通内部空间;第一回风管具有第一管通道,第一回风管的第一管端连接至排料部,以使第一管通道连通排料通道,第一回风管的第二管端连接至箱体,以使第一管通道连通内部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第一管通道连通排料通道和箱体的内部空间,这样,通过排料部排出箱体的内部空间内的粉料时,第一管通道可以将排料通道内的气体导流至箱体的内部空间内,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进而增加粉料在排料通道内的流量,此外,可以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流动至空气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escription

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集装箱。
背景技术
用于运输粉料的集装箱作为粉状货物的储运容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粉料经过长时间地运输颠簸时容易被压实,甚至结块。此外,一些粉料自身特性也容易导致其结块。被压实的粉料,以及结块的粉料的流动性均差。这样,在将储存于箱体内的粉料排出箱体时,这样被压实的粉料,或者结块的粉料都很难从排料口被排出。
为解决集装箱难于排出粉料的问题,可以在排料口处设置助流气碟。通过向助流气碟通入压力气体,以使助流气碟的碟盘震动,从而粉碎结块的粉料。震动的碟盘也可以松散被压实的粉料,从而加快粉料的排出。
排料口经过排料管连接至给料机,以使粉料被排至给料机。粉料经过给料机打压后被输送到料仓中存储。而向助流气碟通入压力气体,该压力气体会随着粉料一起进入排料口,进而依次经过排料管和给料机,这样压力气体会携带着粉尘由给料机流动至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此外,压力气体会随着粉料一起进入排料口,会减小排料口处的粉料的流量。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集装箱包括:
箱体,箱体包括内部空间,以及具有排料通道的排料部,排料通道连通内部空间;
第一回风管,第一回风管具有第一管通道,第一回风管的第一管端连接至排料部,以使第一管通道连通排料通道,第一回风管的第二管端连接至箱体,以使第一管通道连通内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第一管通道连通排料通道和箱体的内部空间,这样,通过排料部排出箱体的内部空间内的粉料时,第一管通道可以将排料通道内的气体导流至箱体的内部空间内,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进而增加粉料在排料通道内的流量,此外,可以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流动至空气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可选地,第一回风管可拆卸地连接至排料部和箱体,第一回风管的第一管通道从排料通道的上方连通至排料通道的上端。
可选地,第一回风管位于箱体的一端的外侧。
可选地,集装箱还包括具有第二管通道的第二回风管,第二回风管位于内部空间内,第二回风管的第三管端连接至第二管端,第二回风管的第四管端构成回风出口,回风出口和箱体的内端面之间存在间隔,以使第一管通道通过第二管通道连通内部空间。
可选地,排料通道位于箱体的下端,回风出口位于箱体的上端。
可选地,沿箱体的长度方向,排料通道位于箱体的一端,回风出口位于箱体的另一端。
可选地,第二回风管位于箱体的内顶面和内侧面之间的交线处,其中
第二回风管连接至箱体的内顶面,或者
第二回风管连接至箱体的内侧面。
可选地,集装箱还包括连接至箱体的管接头,第一回风管通过管接头至连接至第二回风管,管接头不凸出于箱体的外轮廓。
可选地,箱体具有箱内通道和回风出口,箱内通道位于底架、侧壁,以及顶壁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箱内通道通过回风出口连通内部空间,第一管通道连通箱内通道和排料通道。
可选地,排料部的部分构造为斗形结构,斗形结构不凸出于箱体的外轮廓,箱体在斗形结构处构成具有操作开口的操作空间,集装箱还包括:
出料门板,出料门板可开启地连接至箱体以开启或关闭操作开口;以及
助流气碟,助流气碟的碟盘设置至斗形结构的内表面,助流气碟用于连接至气源,以使碟盘震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料门板位于关闭位置;
图2为图1的集装箱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料门板位于开启位置;
图3为图1的集装箱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料门板位于开启位置,且未示出一个侧壁和顶壁;
图4为图3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的集装箱另一立体示意图,其中未示出一个侧壁、顶壁和出料门板;
图6为图1的集装箱再一立体示意图,其中未示出顶壁和出料门板;
图7为图6的主视图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7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1的集装箱的第二端壁被抬起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料门板位于开启位置;
图12为图11的集装箱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料门板位于开启位置,且未示出一个侧壁和顶壁;
图13为图12的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14为图12的F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 箱体 111: 第一端壁
112: 第二端壁 113: 侧壁
114: 凹槽 115: 操作空间
116: 排料部 117: 圆管结构
120: 回风结构 121: 第一回风管
122: 第二回风管 123: 管接头
124: 回风出口 130: 排料阀
140: 出料门板 150: 助流气碟
151: 碟盘 210: 箱体
211: 底板 212: 第二端壁
213: 侧壁 214: 箱内通道
215: 通风罩 216: 排料部
217: 内侧板 218: 第一侧壁开口
219: 第二侧壁开口 220: 侧壁通道
221: 第一回风管 222: 通风通道
223: 导流板 224: 回风出口
225: 底架通道 226: 竖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该集装箱可以用于运输粉料(粉状货物)。请参考图1至图10,该集装箱包括箱体110。箱体110具有底架、第一端壁111、第二端壁112、侧壁113,以及顶壁。底架、第一端壁111、第二端壁112、侧壁113,以及顶壁构造成大致长方体结构。
如图2至图7所示,箱体110具有内部空间和排料部116。排料部116具有和箱体11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排料通道。排料部116的部分构造为圆管结构117。圆管结构117具有圆管通道。圆管结构117的圆管通道构成排料通道的部分。集装箱还包括排料阀130。排料阀130连接至圆管结构117的远离后文的斗形结构的一端。打开排料阀130,即可使排料通道连通箱体110的外界环境。此时位于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内的粉料,可以经由排料部116的排料通道卸出集装箱。排料阀130可以通过排料管连接至给料机。由箱体110排出的粉料通过给料机加压后,被输送至料仓中存储。
沿箱体110的高度方向,排料部116连接至第一端壁111的下端。排料部116的排料通道位于箱体110的下端。这样,方便通过排料部116的排料通道排出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内的粉料。
优选地,排料部116的部分构造为斗形结构。沿箱体110的长度方向,斗形结构的小端位于大端的外侧,即小端更靠近箱体110的外界环境。该斗形结构的小端连接圆管结构117。该斗形结构可以大致相同于现有的用于运输粉料的集装箱的斗形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至图4所示,箱体110在斗形结构处构成操作空间115。操作空间115具有朝向箱体110的外部环境的操作开口。排料阀130位于操作空间115内。这样,排料部116和连接至排料部116的排料阀130均不凸出于箱体110的外形轮廓。由此,方便集装箱的运输。
请参考图2至图9,集装箱还包括回风结构120。回风结构120包括第一回风管121、第二回风管122与管接头123。
沿箱体110的长度方向,第一回风管121位于第一端壁111的外侧。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一管端(第一回风管121的下端)可以连接排料阀130。这样,第一回风管121通过排料阀130连接至排料部116的圆管结构117。第一回风管121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管通道。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一管通道连通至圆管结构117的圆管通道。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回风管的第一管端也可以直接连接排料部的圆管结构。
优选地,第一回风管121可拆卸地连接至箱体110和排料阀130。由此,在运输粉料时,可以拆下第一回风管121并保存,避免第一回风管121超出箱体110的外形轮廓,方便集装箱的运输。在需要排料时,将第一回风管121连接至排料阀130和管接头123,以便回风。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一管端连接至排料阀130的顶端。这样,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一管通道从圆管通道的上方连通至圆管通道的上端。由此,可以尽可能多地排出排料通道内的气体。
管接头123可以是现有技术的管接头,这里不再赘述。管接头123连接至箱体110的第一端壁111的上端。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二管端可拆卸地连接至管接头123,以通过管接头123连接至第二回风管122。
优选地,第一端壁111的上端具有朝向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凹陷的凹槽114。管接头123位于凹槽114内。这样,管接头123不凸出于箱体110的外形轮廓。由此,方便集装箱的运输。
第二回风管122位于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内。第二回风管122的第三管端连接至管接头123。这样第二回风管122通过管接头123连接至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二管端。第二回风管122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二管通道。第二回风管122的第四管端构成回风出口124。回风出口124和箱体110的内表面之间均在间隔,以使第二回风管122的第二管通道连通箱体110的内部空间。
第一回风管121的第一管通道通过管接头123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二回风管122的第二管通道。这样,第一管通道、管接头123的内部空间,以及第二管通道构成回风结构120的回风通道。回风通道连通至排料部116的排料通道。这样,排料通道通过回风通道连通至箱体110的内部空间。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通道连通排料通道和箱体110的内部空间,这样,通过排料部116排出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内的粉料时,第一管通道可以将排料通道内的气体导流至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内,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进而增加粉料在排料通道内的流量。此外,可以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流动至空气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如图3、图5至图7、图9与图10所示,沿箱体110的长度方向,第二回风管122可以由第一端壁111延伸至第二端壁112的附近。回风出口124和第二端壁112的内端面之间存在间隔。这样,回风出口124位于箱体110的第二端壁112处,以将排料部116内的气体导流至第二端壁112附近。由此,通过排料部116将粉料排出箱体110时,回风出口124不易被粉料堵塞。
沿箱体110的高度方向,回风出口124位于箱体110的内部空间的上端。由此,回风出口124不易被粉料堵塞。
请参考图9和图10,集装箱在排出粉料时,需要将箱体110的第二端壁112向上抬起预设角度α。这样,粉料在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排料阀130流出箱体110。此时,箱体110的内部空间的靠近第二端壁112的顶端的区域D内的粉料少。因此,使回风出口124位于箱体110的内部空间的上端,以及位于第二端壁112的附近,回风出口124位于上述区域D内。由此,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回风出口124被粉料堵塞。
优选地,沿箱体110的高度方向,第二回风管122位于箱体110的内顶面(顶壁的靠近箱体11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和内侧面(侧壁113的靠近箱体11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之间的交线处。由此,可以尽量减少第二回风管122阻挡粉料。
优选地,第二回风管122可以通过管连接件(管卡)连接至箱体110的内侧面。由此,第二回风管122的安装方便。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回风管可以连接至箱体的内顶面。
优选地,请参考图1至图3,以及图7至图8,集装箱还包括出料门板140和助流气碟150。出料门板140枢转连接至箱体110。出料门板140能够在开启操作开口的开启位置,以及关闭操作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由此,位于关闭位置的出料门板140可以保护位于操作空间115内的排料阀130。进一步优选地,出料门板140构造为对开门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助流气碟150可以是现有技术的助流气碟。助流气碟150的碟盘151贴合至斗形结构的内表面。助流气碟150可以通过气源管道连接至气源。这样,气源向助流气碟150通入压力气体,即可使助流气碟150的碟盘151震动,以粉碎结块或者被压实的粉料,加快卸出粉料。
优选地,集装箱还包括控制装置(未示出)、气源(未示出),以及气源管道。气源和气源管道可以设置于操作空间115内。气源通过气源管道连接至助流气碟150。控制装置连接至气源,以控制气源向助流气碟150通入压力气体(气体压强为预设压强的气体)或者停止通入压力气体。
请参考图9和图10,在需要排出箱体110内的粉料时,将箱体110的第二端壁112向上抬起预设角度α。这样,粉料在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排料阀130流出箱体110。在此过程中,控制装置控制气源向助流气碟150通入压力气体,以使助流气碟150的碟盘151震动,以粉碎结块或者被压实的粉料,从而加快粉料的卸出。箱体110内的气体,会随着粉料一起进入排料部116的排料通道内。此时,排料通道内气体可以通过回风结构120的回风通道流动至箱体110内,并流动至第二端壁112和顶壁的相交处。防止该气体携带着粉尘经过给料机流动至空气中,进而减少污染空气。此外,能够减少排料通道内的气体,进而增加粉料在排料部116内的流量。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中,回风结构包括第一回风管221。回风结构不包括第二回风管和管接头。
请参考图11至图14,底架具有底侧梁和位于底架上端的底板211。侧壁213包括多个竖梁226、内侧板217,以及外侧板。内侧板217位于外侧板的靠近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的一侧。竖梁226位于内侧板217和外侧板之间。多个竖梁226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竖梁226可以沿箱体210的高度方向延伸。竖梁226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和箱体210的高度方向垂直)可以构造成开口朝向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的C型结构。C型结构包括底边,以及两个平行设置的侧边。C型结构的侧边的自由端连接至内侧板217。这样,每个竖梁226和内侧板217均构成一个通道。
多个竖梁226中,和排料部216之间的距离最大的竖梁226和内侧板217构成侧壁通道220。也就是说,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侧壁通道220位于箱体210的远离排料部216的一端。这样,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后文的通风罩215和回风出口224均位于箱体210的远离排料部216的一端。由此,通过排料部216排出箱体210的内部空间内的散货时,可以避免散货进入回风出口224。
优选地,侧壁通道220沿箱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由此,侧壁通道220的结构简单。
如图11至图14所示,内侧板217设置有第一侧壁开口218和第二侧壁开口219。第一侧壁开口218和第二侧壁开口219均与侧壁通道220连通。第一侧壁开口218位于侧壁通道220的顶端。第二侧壁开口219位于侧壁通道220的底端。后文的回风出口224可以通过第一侧壁开口218连通侧壁通道220,底架通道225可以通过第二侧壁开口219连通侧壁通道220。
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侧壁通道220的中线、第一侧壁开口218的中线,以及第二侧壁开口219的中线大致重合。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第一侧壁开口218的尺寸和第二侧壁开口219的尺寸均小于或等于侧壁通道220的尺寸。由此,侧壁通道220内的气体不能经由第一侧壁开口218和第二侧壁开口219直接进入箱体210的内部空间,而需要通过回风出口224进入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请参考图14,箱体210还包括通风罩215。通风罩215可以为钣金件。通风罩215位于箱体210的内部空间内。通风罩215的部分连接至内侧板217的第一侧壁开口218处。通风罩215连接至顶侧梁的内侧面(沿箱体210的宽度方向,顶侧梁的靠近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以及内侧板217的内侧面(沿箱体210的宽度方向,内侧板217的靠近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这样通风罩215和侧壁213的内侧面(内侧板217的内侧面和顶侧梁的内侧面)构成回风出口224和通风通道222。通风通道222通过回风出口224连通箱体210的内部空间。通风通道222通过第一侧壁开口218连通侧壁通道220。
如图14所示,通风罩215位于顶侧梁处。通风罩215的顶端和顶侧梁的内侧面构成回风出口224。沿箱体210的高度方向,通风罩215的顶端低于顶侧梁的上表面。由此,通风罩215不会干涉顶壁,顶壁不会堵住回风出口224。
回风出口224位于顶侧梁处,可以有效避免箱体210的内部空间内的散货进入回风出口224。
通风罩215和内侧板217的连接处完全覆盖第一侧壁开口218。这样,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第一侧壁开口218的尺寸小于或等于通风罩215的和内侧板217的连接处的尺寸。沿箱体210的高度方向,第一侧壁开口218的尺寸小于或等于通风罩215的和内侧板217的连接处的尺寸。由此,侧壁通道220内的气体不能通过第一侧壁开口218直接进入箱体210的内部空间,而需要通过回风出口224进入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如图12和图13所示,箱体210还包括导流板223。导流板223可以是平板结构。导流板223沿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导流板223连接至内侧板217和底板211。这样导流板223所在的平面和底板21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第一角的角度大于90°。导流板223所在的平面和内侧板217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第二角的角度大于90°。第一角的开口和第二角的开口均朝向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由此,可以减少导流板223处的积料。
导流板223的一端连接至排料部216。导流板22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端壁212。第二端壁212、排料部216、导流板223、底板211、底侧梁,以及内侧板217构成底架通道225。底架通道225沿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底架通道225和第二侧壁开口219连通。底架通道225、第二侧壁开口219、侧壁通道220、第一侧壁开口218,以及通风通道222构成箱内通道214。箱内通道214通过回风出口224连通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第一回风管221的第二管端连接至排料部216。第一回风管221的第一管通道连通底架通道225。这样,第一回风管221的第一管通道和箱内通道214构成回风结构的回风通道。
通过第一回风管221将排料通道内的气体导流至箱体210的内部空间,可以有效避免箱体210的内外气压差过大,进而可以减少箱体210变形甚至损坏。
优选地,导流板223完全覆盖第二侧壁开口219。这样,沿箱体210的高度方向,第二侧壁开口219的尺寸小于或等于导流板223的尺寸。侧壁通道220和底架通道225内的气体不能通过第二侧壁开口219直接进入箱体210的内部空间,而需要通过回风出口224进入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导流板223位于底侧梁的内侧(沿箱体210的长度方向,底侧梁的靠近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的一侧)。由此,可以避免磕碰导流板223。
第二实施方式的侧壁通道220设置在侧壁213内,底架通道225设置在底架的侧部,这样在保证箱体整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不额外增加复杂的部件。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箱内通道也可以位于第一端壁、第二端壁、顶壁,以及底架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只要能够将排料通道内的气体导流至箱体的内部空间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设置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内部空间,以及具有排料通道的排料部,所述排料通道连通所述内部空间;
第一回风管,所述第一回风管具有第一管通道,所述第一回风管的第一管端连接至所述排料部,以使所述第一管通道连通所述排料通道,所述第一回风管的第二管端连接至所述箱体,以使所述第一管通道连通所述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管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排料部和所述箱体,所述第一回风管的所述第一管通道从所述排料通道的上方连通至所述排料通道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管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具有第二管通道的第二回风管,所述第二回风管位于所述内部空间内,所述第二回风管的第三管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管端,所述第二回风管的第四管端构成回风出口,所述回风出口和所述箱体的内端面之间存在间隔,以使所述第一管通道通过所述第二管通道连通所述内部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通道位于所述箱体的下端,所述回风出口位于所述箱体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所述排料通道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所述回风出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风管位于所述箱体的内顶面和内侧面之间的交线处,其中
所述第二回风管连接至所述箱体的所述内顶面,或者
所述第二回风管连接至所述箱体的所述内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连接至所述箱体的管接头,所述第一回风管通过所述管接头至连接至所述第二回风管,所述管接头不凸出于所述箱体的外轮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具有箱内通道和回风出口,所述箱内通道位于底架、侧壁,以及顶壁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所述箱内通道通过所述回风出口连通所述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管通道连通所述箱内通道和所述排料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部的部分构造为斗形结构,所述斗形结构不凸出于所述箱体的外轮廓,所述箱体在所述斗形结构处构成具有操作开口的操作空间,所述集装箱还包括:
出料门板,所述出料门板可开启地连接至所述箱体以开启或关闭所述操作开口;以及
助流气碟,所述助流气碟的碟盘设置至所述斗形结构的内表面,所述助流气碟用于连接至气源,以使所述碟盘震动。
CN202121026710.3U 2021-05-13 2021-05-13 集装箱 Active CN215624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6710.3U CN215624214U (zh) 2021-05-13 2021-05-13 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6710.3U CN215624214U (zh) 2021-05-13 2021-05-13 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24214U true CN215624214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3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26710.3U Active CN215624214U (zh) 2021-05-13 2021-05-13 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242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47228A (en) Dump truck or trailer with pneumatic conveyor
RU2390489C2 (ru) Загрузочно-разгруз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мкостей типа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бункеров и прочих заполняемых объемов
CA2558095C (en) Bulk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and portable loading apparatus thereof
JP4253378B2 (ja) 粉粒体受入装置
CN215624214U (zh) 集装箱
WO2020005480A1 (en) Truck with heat transfer system
CN107697484B (zh) 液体运输系统和内衬袋及使用方法
CN215400756U (zh) 粉粒物料运输罐体及粉粒物料运输车
CN212048826U (zh) 一种散货集装箱
CN214190562U (zh) 托盘箱
KR101416336B1 (ko) 곡물적재함의 하부배출장치
CN216036398U (zh) 一种两仓立式粉粒物料运输半挂车及其罐体结构
CN214929241U (zh) 一种运输车
CN213535927U (zh) 集装箱
CN213736748U (zh) 一种泥浆集装箱
CN112124741A (zh) 托盘箱
CN208602384U (zh) 一种运输颗粒物的汽车列车
CN112937404A (zh) 粉末状散料气力系统及运输车
US5553980A (en) Self propelled discharge mechanism for container liner
CN202642555U (zh) 散货罐箱
CN213535910U (zh) 集装箱
CN216334229U (zh) 一种粉罐车漏斗自带的气室流化装置
US20160001988A1 (en) Adhesive bin and method of storing and moving adhesive particulate to an adhesive melter
JP4223301B2 (ja) 粉粒体運搬装置の残留粉粒体排出機構
CN210735135U (zh) 散货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