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31649U -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31649U
CN215531649U CN202121823898.4U CN202121823898U CN215531649U CN 215531649 U CN215531649 U CN 215531649U CN 202121823898 U CN202121823898 U CN 202121823898U CN 215531649 U CN215531649 U CN 215531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ramic
heating
ceramic layer
side wall
ceramic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389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红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ekvap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2389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31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31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31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其中,该发热结构包括:用于引导液体的陶瓷体,以及与所述陶瓷体接触且用于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的发热体,所述陶瓷体具有供液体进入的第一侧壁,以及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发热体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陶瓷体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一层用于储液的腔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较佳的储油和隔热效果,能够避免陶瓷体漏油以及提高陶瓷体的渗透率,还能够提升发热效率,提升雾化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雾化芯的发热结构主要由导油介质发热体组成,液体可以进入导油介质中国,通过导油介质直接导引液体,液体经发热体的加热后产生可被用户吸食的气溶胶。上述的导油介质主要为陶瓷。在在实际应用中采用陶瓷进行导引液体会存在以下问题:1、陶瓷材质较薄时液体存在易泄漏的问题;2、陶瓷较厚时陶瓷内部孔隙难以控制,存在导致液体渗透率不良等问题;3、陶瓷材质加热后导致雾化器整体发烫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对目前的发热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发热结构,包括:用于引导液体的陶瓷体,以及与所述陶瓷体接触且用于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的发热体,所述陶瓷体具有供液体进入的第一侧壁,以及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发热体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所述陶瓷体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一层用于储液的腔室。
其中,所述陶瓷体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分布的至少两层腔室,每一所述腔室沿所述陶瓷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且每一所述腔室内具有支撑所述腔室的相对内壁的至少一支撑结构。
其中,所述陶瓷体包括均呈筒状且分层套设的第一陶瓷层、第二陶瓷层及第三陶瓷层,所述第一陶瓷层与所述第二陶瓷层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陶瓷层与第三陶瓷层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支撑结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支撑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形成于所述第二陶瓷层外壁的凸点、凸台或凸筋,所述凸点、凸台或凸筋远离所述第二陶瓷层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陶瓷层的内壁;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形成于所述第三陶瓷层外壁的凸点、凸台或凸筋,所述凸点、凸台或凸筋远离所述第三陶瓷层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陶瓷层的内壁;
所述发热体为发热网,且所述发热网固设于所述第三陶瓷层的内壁。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二陶瓷层的外壁呈环状分布,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三陶瓷层的外壁呈环状分布。
其中,所述第三陶瓷层的一端径向向外延伸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陶瓷层及第二陶瓷层端部的支撑边缘。
其中,所述陶瓷体的截面呈方形、弧面形或平面型,且所述陶瓷体为多孔陶瓷。
其中,所述陶瓷体呈一体成型设置,所述陶瓷体中相邻层的所述腔室的支撑结构呈交错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储液仓、与所述储液仓相通的发热结构,以及与所述发热结构相通的吸嘴,所述储液仓用于为所述发热结构提供待雾化的液体,所述发热结构用于导引并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所述吸嘴用于引出气溶胶,所述发热结构为上述的发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陶瓷体及发热体,其中,陶瓷体内形成有至少一腔室,通过该腔室可以将陶瓷体分成多层,该腔室具有较佳的储油和隔热效果,能够避免雾化器烫手,便于把持;陶瓷体的多层结构能够避免陶瓷体漏油以及提高陶瓷体的渗透率;该陶瓷体的多层结构还能够减少热量传导,提升发热效率,提升雾化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陶瓷导引液体存在液体易泄漏或渗透率较差的问题,以及陶瓷发热导致雾化器整体发烫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发热结构,旨在解决采用陶瓷引导液体防止液体泄漏,提高液体的渗透率以及降低雾化器外部温度,便于把持。该发热结构的具体请结构请参照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发热结构包括陶瓷体(300,400,500)及发热体600。
具体的,上述的陶瓷体(300,400,500)用于引导液体,发热体600与所述陶瓷体(300,400,500)接触且用于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所述陶瓷体(300,400,500)具有供液体进入的第一侧壁,以及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发热体600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陶瓷体(300,400,500)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一层用于储液的腔室(420,520)。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陶瓷体(300,400,500)内形成有至少一层腔室(420,520),在实际的应用中,该腔室(420,520)可以是两层或两层以上。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腔室(420,520)沿陶瓷体(300,400,500)的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的方向重叠设置,也即,整个的陶瓷体(300,400,500)分成至少两层,两层陶瓷层的中间被腔室(420,520)所隔开。对于具有两层腔室(420,520)的陶瓷体(300,400,500),应用陶瓷体(300,400,500)引导液体时,液体由陶瓷体(300,400,500)的第一侧壁进入,液体依次通过第一腔室420、腔室壁、第二腔室520进入第二侧壁,最后通过第二侧壁上的发热体600雾化形成气溶胶。第一腔室420及第二腔室520均可以存储少量液体,加上,第一侧壁、腔室壁及第二侧壁均具有过滤功能,液体进入第一腔室420后,液体的表面张力与粘滞力将阻碍液体进入第二腔室520,该两层防护可减少储液仓内的液体,由于重力产生的油压或者储液仓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时导致的液体泄漏。第一侧壁、腔室壁及第二侧壁较薄,能够提高陶瓷体(300,400,500)的渗透率,有利于引导液体。此外,由于第一侧壁、腔室壁及第二侧壁隔开设置,第二侧壁上的发热体600加热时,通过上述的第一腔室420及第二腔室520可以可通过减少热量的传导流失,有效提高发热效果,同时腔室内的液体能够减少热量向雾化器传导,避免雾化器过热而不便把持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体(300,400,500)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分布的至少两层腔室(420,520),每一所述腔室(420,520)沿所述陶瓷体(300,400,500)的长度方向分布,且每一所述腔室(420,520)内具有支撑所述腔室(420,520)的相对内壁的至少一支撑结构(410,510)。
本实施例中,上述腔室的数量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多层腔室沿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分布,也即,多层腔室沿陶瓷体(300,400,500)导引液体的方向分层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陶瓷体(300,400,500)的渗透率及储油。考虑到陶瓷体(300,400,500)结构的稳定性,陶瓷体(300,400,500)的每一腔室设置有支撑结构(410,510),以支撑腔室(420,520)的相对内壁。支撑结构(410,510)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的,该雾化器包括具有出气口110的外罩110、与外罩110盖合的底座200,以及位于底座200与外罩110内的发热结构。该发热结构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发热结构。于本实施例而言,所述陶瓷体包括均呈筒状且分层套设的第一陶瓷层300、第二陶瓷层400及第三陶瓷层500,所述第一陶瓷层300与所述第二陶瓷层400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420,所述第二陶瓷层400与第三陶瓷层500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520;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腔室420的第一支撑结构410,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腔室520的第二支撑结构510。应当理解,上述的液体为烟油等。上述的第一陶瓷层300、第二陶瓷层400主要用于引导液体,避免液体泄漏。第三陶瓷层500用于加热雾化液体。通过设置多层,热量不会快速传导到外部陶瓷层,同时有利于提高内部陶瓷层热效率,还能够防止炸油,具有较佳的吸食口感。
具体的,由于上述的陶瓷体大致呈筒状,构成陶瓷体的第一陶瓷层300、第二陶瓷层400及第三陶瓷层500均呈筒状,且第一陶瓷层300位于外侧,第二陶瓷层400居中,第三陶瓷层500位于内侧,相邻的陶瓷层套设,以形成分层套置的陶瓷体。第一陶瓷层300与第二陶瓷层400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即为上述的第一腔室420。对应的第二陶瓷层400与第三陶瓷层500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520。上述的第一腔室420及第二腔室520为狭长的结构,为了提高陶瓷体的机械强度,第一腔室420内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410,第二腔室520内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510。通过第一支撑结构410及第二支撑结构510还能够使腔室的大小更稳定。
对于第一腔室420的形成而言,先在第一陶瓷层300的内壁形成凹槽,第一陶瓷层300与第二陶瓷层400套设时,第二陶瓷层400的外壁与第一陶瓷层300的凹槽构成第一腔室420。在一并列的方案中,先在第二陶瓷层400的外壁形成凹槽,第一陶瓷层300与第二陶瓷层400套设时,第二陶瓷层400的凹槽与第一陶瓷层300的内壁构成第一腔室420。第二腔室520与第一腔室420的结构相似。由于陶瓷体具有多层,通过设置陶瓷体的层数、材料、陶瓷厚度,以及陶瓷间间隙的大小可改变陶瓷体的渗透率,以及发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0为形成于所述第二陶瓷层400外壁的凸点、凸台或凸筋,所述凸点、凸台或凸筋远离所述第二陶瓷层400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陶瓷层300的内壁;所述第二支撑结构510为形成于所述第三陶瓷层500外壁的凸点、凸台或凸筋,所述凸点、凸台或凸筋远离所述第三陶瓷层500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陶瓷层400的内壁;所述发热体600为发热网,且所述发热网固设于所述第三陶瓷层500的内壁。
具体的,上述的第一支撑结构410及第二支撑结构510为凸点、凸台或凸筋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410沿所述第二陶瓷层400的外壁呈环状分布,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510沿所述第三陶瓷层500的外壁呈环状分布。陶瓷体可以灵活设置凸点、凸台及凸筋,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陶瓷体的机械强度。
其中,所述第三陶瓷层500的一端径向向外延伸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陶瓷层300及第二陶瓷层400端部的支撑边缘530,如此,使得陶瓷体的结构更紧凑。上述第三陶瓷层500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二环形凸筋540,以使第二腔室520形成封闭空间;对应的第二陶瓷层400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一环形凸筋430,以使第一腔室420形成封闭空间;该封闭的第一腔室420及第二腔室520能够避免液体泄漏。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的截面呈方形、弧面形或平面型,且所述陶瓷体为多孔陶瓷。陶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来设置,此处不作限定。上述的陶瓷体为多孔陶瓷,以方便对液体的引导。
请参照图4至图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雾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剖视图;图6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具体的,该雾化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储液仓200,盖合于储液仓200一端的底座300,盖合于所述储液仓200另一端的吸嘴100,位于所述储液仓200内的发热结构以及与发热结构电接触的电极600,底座300上形成进气口310以及供电极600伸出的通孔320,储液仓200内形成有与吸嘴100相通的出气通道210。该发热结构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发热结构。发热结构包括陶瓷体500及发热体400。其中,上述的陶瓷体500呈一体成型设置,所述陶瓷体500中相邻层的所述腔室510的支撑结构520呈交错设置。相邻层的所述腔室510之间形成有腔室壁,所述支撑结构520与腔室壁垂直,该支撑结构520为支撑柱、支撑台及支撑筋中任一种。陶瓷体500的第一侧壁靠近储液仓200设置,发热体400贴设于陶瓷体500的第二侧壁,以雾化陶瓷体500的第二侧壁的液体产生气溶胶。多个腔室510具有较佳的隔热效果,因而能够避免雾化器烫手的问题。此外,陶瓷体500内的液体逐层穿过第一侧壁、多个腔室壁及第二侧壁,每层壁的厚度均比较薄,有利于提高陶瓷体500的渗透率。所述储油仓200内形成有卡合底座300的凹槽220。为了方便对陶瓷体500的限位,所述凹槽220内形成有限位陶瓷体500的卡口23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雾化器,包括储液仓、与所述储液仓相通的发热结构,以及与所述发热结构相通的吸嘴,所述储液仓用于为所述发热结构提供待雾化的液体,所述发热结构用于导引并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所述吸嘴用于引出气溶胶,所述发热结构为上述的发热结构。发热结构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上述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本方案的雾化器采用了上述发热结构,故具有上述发热结构的所有优点和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器。该雾化器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上述的实施例。由于本方案的电子雾化装置采用了上述雾化器,故具有上述雾化器的所有优点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包括:用于引导液体的陶瓷体,以及与所述陶瓷体接触且用于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的发热体,所述陶瓷体具有供液体进入的第一侧壁,以及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发热体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所述陶瓷体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一层用于储液的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内形成有沿所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方向分布的至少两层腔室,每一所述腔室沿所述陶瓷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且每一所述腔室内具有支撑所述腔室的相对内壁的至少一支撑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包括均呈筒状且分层套设的第一陶瓷层、第二陶瓷层及第三陶瓷层,所述第一陶瓷层与所述第二陶瓷层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陶瓷层与第三陶瓷层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支撑结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支撑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形成于所述第二陶瓷层外壁的凸点、凸台或凸筋,所述凸点、凸台或凸筋远离所述第二陶瓷层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陶瓷层的内壁;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形成于所述第三陶瓷层外壁的凸点、凸台或凸筋,所述凸点、凸台或凸筋远离所述第三陶瓷层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陶瓷层的内壁;
所述发热体为发热网,且所述发热网固设于所述第三陶瓷层的内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二陶瓷层的外壁呈环状分布,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三陶瓷层的外壁呈环状分布。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陶瓷层的一端径向向外延伸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陶瓷层及第二陶瓷层端部的支撑边缘。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的截面呈方形、弧面形或平面型,且所述陶瓷体为多孔陶瓷。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呈一体成型设置,所述陶瓷体中相邻层的所述腔室的支撑结构呈交错设置。
9.一种雾化器,包括储液仓、与所述储液仓相通的发热结构,以及与所述发热结构相通的吸嘴,所述储液仓用于为所述发热结构提供待雾化的液体,所述发热结构用于导引并雾化液体产生气溶胶,所述吸嘴用于引出气溶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
CN202121823898.4U 2021-08-05 2021-08-05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5531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3898.4U CN215531649U (zh) 2021-08-05 2021-08-05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3898.4U CN215531649U (zh) 2021-08-05 2021-08-05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31649U true CN215531649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32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3898.4U Active CN215531649U (zh) 2021-08-05 2021-08-05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316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5885A (zh) * 2021-08-05 2021-11-09 深圳市基克纳科技有限公司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5885A (zh) * 2021-08-05 2021-11-09 深圳市基克纳科技有限公司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54897A1 (zh) 雾化组件和电子烟
CN215531649U (zh)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1109677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111109678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WO2024046133A1 (zh)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120749A1 (zh) 具有储液元件的气雾弹和气雾散发装置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5413828A (zh)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234530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CN21234530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113615885A (zh) 发热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1979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4386079U (zh) 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及用于雾化器的导液元件
WO2024036896A1 (zh) 气溶胶发生组件、机构、装置及设备
CN111374349A (zh) 储料仓、雾化器以及使用该雾化器的电子烟
WO2022222454A1 (zh) 一种气雾弹
US20230218000A1 (en) Atomizing structure,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216723117U (zh) 雾化器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5958346U (zh) 一种气雾弹
WO2022237174A1 (zh) 烟弹和具有它的电子烟
WO2023273508A1 (zh) 雾化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81985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21044277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221974A1 (zh) 一种气雾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