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83122U - 一种不粘电热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粘电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83122U
CN215383122U CN202121142754.2U CN202121142754U CN215383122U CN 215383122 U CN215383122 U CN 215383122U CN 202121142754 U CN202121142754 U CN 202121142754U CN 215383122 U CN215383122 U CN 215383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device
cooker
pot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427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吴艳华
郭小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427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83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83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83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粘电热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热锅做饭效率低或者需要配备设有不粘涂层内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不粘电热锅,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锅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锅的食材。

Description

一种不粘电热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粘电热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锅一般采用底部发热盘或IH线盘直接对内锅进行加热,底盘加热或IH加热做米饭时,由于加热内锅的热惯性,在米饭煮熟的过程中由于米饭的糊化,米饭会变得很粘,为了避免米饭粘在内锅上,一般在内锅的内壁上需要做不粘涂层,这样一来,便会造成制造成本的上升。为此现有技术中研发了一种水浴加热的电热锅,水浴加热能够使得内锅内的米饭受热更为均匀,温度处于110℃左右,所以内锅中的食材不容易粘锅,可以解决不粘的问题,然而由于水浴对锅体的加热温度在110℃以下,因此做饭效率很低,做饭时间比较长。
为此,需要研发一种既能提升做饭效率又不粘锅的电热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粘电热锅,能够有效提升做饭效率,且无需内锅设置不粘涂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粘电热锅,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锅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锅的食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并围绕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外侧,所述内锅具有内锅底壁和由所述内锅底壁边缘向上延伸的内锅侧壁,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面投影位于所述内锅底壁的水平面投影外侧。
更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处并支撑所述内锅底壁,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外锅的底壁底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的底壁局部下沉形成L型的支撑板,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的底壁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套设在所述定位凸台外侧。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焊接固定在所述外锅的底壁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外锅的侧壁外侧面上,所述内锅侧壁与所述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靠近所述外锅的底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环形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容水腔中注入一定的水,将内锅放入容水腔内,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锅,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容水腔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锅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锅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锅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水,进而实现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可实现对内锅的加热均匀性,加之水浴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100℃,以及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对内锅的底部同时进行控温,使内锅底部温度不超过120℃,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锅无需设置不粘涂层,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加热装置并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又能避免米饭粘锅;最后,在煮饭结束后,将容水腔中的水分煮干后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微烘,还能起到增香米饭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二加热装置不与内锅直接接触,因为可避免米饭温度升高而发生粘锅现象。
第一加热装置设于外锅的底壁上。如此设计,能够利用现有的加热装置形成第一加热装置,由此减少了对电热锅的改动。
第二加热装置设于外锅的底壁上并围绕在第一加热装置外侧,内锅具有内锅底壁和由内锅底壁边缘向上延伸的内锅侧壁,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面投影位于内锅底壁的水平面投影外侧。如此设计,即可使第二加热装置与内锅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容水腔内加水后,水能填充间隙,以使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水实现水浴加热。
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安装孔处并支撑内锅底壁,第二加热装置固定在外锅的底壁底面。第二加热装置固定在外锅的底壁底面可以实现隐藏效果,以避免影响外锅的外观以及与水接触后表面形成水垢,而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安装孔,可避免容水腔中的水经安装孔流入到外锅与电热锅外壳之间以影响内部电器元件的使用。
外锅的底壁局部下沉形成L型的支撑板,第一加热装置固定在支撑板上。如此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加热装置的安装高度,以降低整机的高度;同时,支撑板的设计,也增强了外锅底壁的结构强度。
外锅的底壁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台,第二加热装置套设在定位凸台外侧。如此设计,能够对第二加热装置进行径向定位,方便后期焊接固定。
第二加热装置焊接固定在外锅的底壁底面。如此设计,既能增强第二加热装置的安装可靠性,又能避免在外锅的底壁上开孔而设置匹配的密封件,由此减少了零部件。
第二加热装置靠近外锅的底部设置。如此设计,在容水腔内水量较少时,也能将自身热量传递给水,以实现水浴加热,避免了设置过高而无法将热量快速直接传递给水,导致水浴加热时间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电热锅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电热锅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电热锅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200、外锅;210、安装孔;220、定位凸台;230、支撑板;300、内锅;310、内锅底壁;320、内锅侧壁;400、第一加热装置;410、盘体;420、加热件;500、第二加热装置;600、间隙;700、密封圈;710、密封圈体;720、上密封环片;730、下密封环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粘电热锅,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锅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及蒸汽通过水传递给所述内锅的食材。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容水腔中注入一定的水,将内锅放入容水腔内,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锅,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容水腔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锅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锅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锅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水,进而实现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可实现对内锅的加热均匀性,加之水浴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100℃,以及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对内锅的底部同时进行控温,使内锅底部温度不超过120℃,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锅无需设置不粘涂层,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加热装置并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又能避免米饭粘锅;最后,在煮饭结束后,将容水腔中的水分煮干后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微烘,还能起到增香米饭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二加热装置不与内锅直接接触,因为可避免米饭温度升高而发生粘锅现象。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不粘电热锅,包括锅体和锅盖,而锅体包括外壳100、外锅200和内锅300,外锅200固定在外壳内,外锅200限定形成容水腔,内锅300放置在容水腔内,外锅200设有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第一加热装置400加热内锅300,第二加热装置500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内锅300与第二加热装置500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第二加热装置500的热量及蒸汽通过水传递给内锅300中的食材。
本实施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容水腔中注入一定的水,将内锅300放在容水腔内,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400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锅300,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容水腔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锅300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进而促使内锅300快速升温,加快内锅300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锅300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500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400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第二加热装置500的热量传递给水,进而实现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可实现对内锅300的加热均匀性,加之水浴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100℃,以及通过第一加热装置400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对内锅300的底壁同时进行控温,使内锅300底壁温度不超过120℃,即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锅300无需设置不粘涂层。综上可知,本优选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加热装置并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又能避免米饭粘锅;最后,在煮饭结束后,将容水腔中的水分煮干后通过第二加热装置500加热微烘,还能起到增香米饭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二加热装置500不与内锅300直接接触,因为可避免米饭温度升高而发生粘锅现象。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热装置400可为设于外锅底壁外侧的电磁线盘,通过电磁线盘对内锅300进行加热,也可为安装在外锅上并与内锅接触的加热装置,当第一加热装置400与内锅接触时,第一加热装置400设于外锅200的底壁上,第一加热装置400包括盘体410和设于盘体410底面的加热件420,加热件420为加热管或者电磁感应线圈,内锅300具有内锅底壁310和由内锅底壁310边缘向上延伸的内锅侧壁320,内锅底壁310与第一加热装置400的盘体410直接接触,如此设计,内锅300放置在外锅200中后,即可实现对内锅300加热,同时这样设计,还可使内锅侧壁320与外锅200侧壁之间形成安装间隙,以便于内锅300取放;另外,锅盖密封盖合在外锅200的锅沿上,内锅300的锅沿与锅盖之间存在流通间隙,这样在水浴加热时,水蒸气还可通过安装间隙和流通间隙进入内锅300内,实现顶部加热,由此保证了加热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壁设有安装孔210,盘体410密封固定在安装孔210处,并经安装孔210显露于容水腔内以支撑内锅底壁310,由此实现内锅底壁310与第一加热装置400的直接接触,进而保证了热传导效率;另外,盘体410密封固定在安装孔210处,还可避免容水腔中的水经安装孔210流入到外锅200与外壳100之间以影响内部电器元件的使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外锅底壁上设有下沉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内环侧围成所述安装孔210,盘体410贯穿安装孔210,环形凹槽与在盘体410之间夹装有密封圈700,环形凹槽实现了对密封圈700的预定位。
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加热装置400与外锅200底壁之间的密封性能,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700呈Z型,且包括一体加工成型的密封圈体710、上密封环片720和下密封环片730,密封圈体710夹装在环形凹槽侧壁与盘体410的外周侧之间,上密封环片720设于密封圈体710顶部外侧并压装在外锅200底壁上,下密封环片730设于密封圈体底部内侧,并夹装在环形凹槽底壁与盘体410的底面之间,以此实现多段密封,进而提升了盘体410与外锅200底壁之间密封防水性能。
为了减少第一加热装置400的安装高度,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壁局部下沉形成L型的支撑板230,支撑板230为环形,支撑板230包括自安装孔的孔壁向下延伸的竖向段和由竖向段向内折弯形成的水平段,盘体410通过螺钉固定在水平段上,由此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加热装置400的安装高度,以降低整机的高度;同时,支撑板230的设计,也增强了外锅200底壁的结构强度以及实现了对密封圈700的预定位。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降低外锅底壁的用料成本,外锅的底壁局部下沉形成多个周向间隔分布的支撑板。
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500设于外锅200的底壁上并围绕在第一加热装置400外侧,第二加热装置500为环形加热管或者环形发热片,优选为环形加热管,第二加热装置500的水平面投影位于内锅底壁310的水平面投影外侧,如此设计,即可使第二加热装置500与内锅侧壁320之间形成上述间隙600,待容水腔内加水后,水能填充间隙600,以使第二加热装置500的热量传递给水实现水浴加热。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加热装置500焊接固定在外锅200的底壁底面,如此一来,可将第二加热装置500隐藏起来,避免用户观察到而影响外锅200的外观,同时也避免了第二加热装置500固定在容水腔内时长时间与水接触而表面形成水垢的问题,由此降低了用户的清洗难度;最后,焊接固定的方式不仅能增强第二加热装置500的安装可靠性,又能避免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开孔而设置匹配的密封件,由此减少了零部件。
为了对第二加热装置500进行径向定位以方便后续焊接,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壁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台220,即环形凹槽的侧壁和底壁形成所述定位凸台220,第二加热装置500套设在定位凸台220外侧,如此能够对第二加热装置500进行径向定位,以方便后期焊接固定。
为了提升米饭的烹饪口感,外锅200的底壁上设有用于检测内锅300底部温度的底部温度传感器,锅盖上设有用于检测内锅内腔温度的顶部温度传感器,在煮饭前期,当顶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锅内腔温度达到50℃时,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500停止加热,待米饭吸水15分钟后,再次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大功率加热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同时大功率加热,以使内锅300温度继续升温,加热大概10分钟后,内锅300中看不到水分,此时进入煮饭后期,换成第二加热装置500大功率加热,以实现水浴加热。为了提升煮饭前期的做饭效率,在底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锅底部温度未达到120℃之前,还可控制第二加热装置500大功率加热,以缩短升温时间,当底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底部温度传感器达到120℃后,第二加热装置500转小功率加热,避免水蒸气太重。最后,在煮饭后期,为了使内锅300底部温度达到热平衡,第一加热装置400优选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小功率低于500W,而大功率高于500W。当然,为了进一步缩短煮饭时间,还可省去吸水阶段,即内锅内腔温度达到50℃后第一加热装置400不停止加热,由此实现快煮饭。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还可焊接固定在外锅的侧壁外侧面上,内锅侧壁与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如此第二加热装置能够将热量传递给间隙中的水,以实现水浴加热;为了在容水腔内水分较少时,也能实现水温的快速升高,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靠近外锅的底部设置,避免了设置过高而无法将热量快速直接传递给水,导致水浴加热时间长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还可设于外锅的内侧壁上,第一加热装置与内锅接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不粘电热锅,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锅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锅的食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并围绕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外侧,所述内锅具有内锅底壁和由所述内锅底壁边缘向上延伸的内锅侧壁,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面投影位于所述内锅底壁的水平面投影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处并支撑所述内锅底壁,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外锅的底壁底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局部下沉形成L型的支撑板,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套设在所述定位凸台外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焊接固定在所述外锅的底壁底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外锅的侧壁外侧面上,所述内锅侧壁与所述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靠近所述外锅的底部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不粘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环形加热管。
CN202121142754.2U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不粘电热锅 Active CN215383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42754.2U CN215383122U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不粘电热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42754.2U CN215383122U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不粘电热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83122U true CN215383122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77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42754.2U Active CN215383122U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不粘电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83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181564A1 (en) Multifunctional Cooking Pot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CN111281130A (zh) 提升蒸汽烹饪效果的蒸汽饭煲
CN115005669A (zh) 压力烹饪器具的烹饪控制方法
CN211483987U (zh) 烹饪器具
CN105982526A (zh) 电饭煲烹饪方法
CN215383122U (zh) 一种不粘电热锅
CN204764977U (zh) 带蜂窝状导热托盘的微型电饭煲
CN115399632B (zh) 一种电热锅的防粘锅烹饪方法
CN213721364U (zh) 一种电饭煲
CN204427780U (zh) 用于电热锅的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锅
CN210330269U (zh) 加热保温电子锅
CN216147790U (zh) 一种不粘电热锅
JP3082689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13621373U (zh) 均匀面加热保温罐
JP3063611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20069437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069439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720361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6221157U (zh)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KR200357125Y1 (ko) 전기압력보온밥솥
CN216416779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电饭煲
CN21459547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127574U (zh) 一种具有底部加热系统的空气炸锅
JP2003325323A (ja) 調理容器および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