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3063U -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3063U
CN215373063U CN202121840875.4U CN202121840875U CN215373063U CN 215373063 U CN215373063 U CN 215373063U CN 202121840875 U CN202121840875 U CN 202121840875U CN 215373063 U CN215373063 U CN 215373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horizontal
buffer structure
ai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408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智祥
张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408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30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3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30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卧式储液器包括壳体、挡板、吸气管和至少一个缓冲结构;壳体具有腔体;挡板设置于腔体内,且将腔体隔成储液腔和出气腔,挡板上端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气道;吸气管设置于壳体的一侧,且吸气管的进气端位于出气腔内;缓冲结构设置于挡板上端或壳体内壁;在垂直于壳体轴向的平面上,缓冲结构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吸气管的进气端的投影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缓冲结构,使得缓冲结构能够阻挡储液腔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有效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储液器作为压缩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主要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等作用。例如,针对卧式压缩机,由于卧式压缩机相对立式压缩机的高度更低,而被广泛应用于冷藏车、房车、驻车卡车等有高度限制的车载领域中。由于车内空调器要兼顾制冷以及制热的效果,因此,为了满足车内空调需求,通常需要冲注较多制冷剂,故还需采用卧式压缩机内的卧式储液器来用于存储该制冷剂,卧式储液器能够满足较大储液量,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作。
相关技术中,对于用于卧式压缩机的卧式储液器,在该卧式储液器内通常会设置有挡板以及吸气管,所采用的挡板通常用于隔离卧式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以防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当卧式压缩机应用于车载领域时,由于车在启停时动作较大,此时的挡板将难以阻挡卧式储液器内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容易导致液态冷媒涌入吸气管内,进一步导致与卧式储液器连接的压缩机构产生液压缩,可靠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卧式储液器,能够有效防止卧式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卧式储液器的卧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卧式压缩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其包括壳体、挡板、吸气管和至少一个缓冲结构;壳体具有腔体;挡板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将所述腔体隔成储液腔和出气腔,所述挡板上端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气道;吸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吸气管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出气腔内;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端或所述壳体内壁;在垂直于所述壳体轴向的平面上,所述缓冲结构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吸气管的进气端的投影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卧式储液器内设置缓冲结构,使得缓冲结构能够阻挡储液腔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有效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端时,所述缓冲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气端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挡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的至少部分外轮廓设置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主体部和翻折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挡板上端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翻折部连接,且所述翻折部朝向所述储液腔弯折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挡板上端之间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缓冲结构位于所述出气腔内,所述缓冲结构远离所述挡板的一端到所述挡板的距离大于所述进气端到所述挡板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结构设置有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卧式储液器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且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储液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卧式储液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能够有效防止卧式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减少卧式压缩机产生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卧式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能够有效防止卧式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的右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的主视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的右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缓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的主视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的主视剖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缓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的部分主视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卧式储液器100、壳体110、储液腔111、出气腔112、气道113、挡板120、回油孔121、吸气管130、进气端131、出油孔132、缓冲结构140、主体部141、翻折部142、进气管150、出气端151、过滤网160;
卧式压缩机200、压缩机构2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词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将卧式储液器安装于卧式压缩机时,通常是将卧式储液器横置放置。而针对该用于卧式压缩机的卧式储液器而言,在该卧式储液器的壳体内,通常会设置有挡板以及吸气管。从空调器系统中的蒸发器所流出的液态冷媒将进入到卧式储液器的壳体内,而吸气管的第一出气端连通至卧式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吸气管的进气端则从卧式储液器的壳体底部向上伸入到卧式储液器的壳体内。所设置的挡板,能够将卧式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与吸气管进行隔离,以防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内,导致卧式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产生液压缩。然而,当该卧式压缩机应用于车载领域时,由于车在启停时动作较大,此时的挡板将难以阻挡卧式储液器内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容易导致液态冷媒涌入吸气管内,进一步导致与卧式储液器连接的压缩机构产生液压缩,造成可靠性较低。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储液器100、卧式压缩机200及空调器,为了防止车在启动或者刹停时由于动作较大导致卧式储液器100内的液态冷媒直接涌入吸气管130内,本实用新型设置缓冲结构140。所设置的缓冲结构140,其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缓冲结构140能够在车启停过程中,阻挡住涌向吸气管130的液态冷媒,有效减少压缩机构210发生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储液器100,卧式储液器100包括有壳体110、挡板120、吸气管130以及缓冲结构140。在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内,设置有腔体,该腔体可以为中空的腔体。在该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中,设置有挡板120以及缓冲结构140。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一侧设置有吸气管130,吸气管130一部分位于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内,另一部分位于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外,即本实施例的吸气管130一端为进气端131,另一端为第一出气端,吸气管130的第一出气端连通至卧式压缩机200中的压缩机构210,而进气端131则从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的底部,向上伸入到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内,以使得进气端131位于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内。可以理解的是,挡板120可以设置在远离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一侧,即设置在靠近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相对的另一侧,例如靠近液态冷媒的入口处设置。又例如,可以将挡板120设置在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的中部。所设置的挡板120,能够将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分隔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储液腔111,主要用于存储液态冷媒,另一部分作为出气腔112,主要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如气态冷媒传输至吸气管130,使得气态冷媒经吸气管130能够回流至卧式压缩机200中的压缩机构210内,保证压缩机构210的正常运作。故本实施例的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可以设置在出气腔112内。
可以理解的是,腔体内形成有气道113,即储液腔111以及出气腔112之间形成有气道113,以便于气态冷媒在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内进行流通,使得气态冷媒最终经吸气管130输出至卧式储液器100外。故该气道113可以形成于挡板120的上端与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的内壁之间,以便于气体的流通。
当存在外部因素,例如汽车启停时,或者空调器系统本身产生的液态冷媒量较大,使得液态冷媒在空调管路压力作用下,从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中的液态冷媒的入口处快速涌入时,由于液态冷媒主要存储在储液腔111内,上述的外部因素将致使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的流动速度突然加快,而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将撞击在挡板120上。为了防止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冲击到挡板120上时,因挡板120无法完全阻挡住该快速涌动的液态冷媒,而导致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进一步导致液态冷媒对压缩机构210造成异常冲击,本实施例则在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内设置缓冲结构140,缓冲结构140设置为至少一个。
可以理解的是,以卧式储液器100设置有一个缓冲结构140时,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设置的缓冲结构140,能够有效阻挡因上述外部因素造成的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
具体地,可以在挡板120的上端设置缓冲结构140,或者,可以在壳体110的内壁上设置缓冲结构140。可以理解的是,缓冲结构140设置于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内,此时的缓冲结构140在垂直于壳体110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是位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的投影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缓冲结构140中至少部分的高度,设置于大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的高度。即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110轴向方向上,缓冲结构140与进气端131之间上下错位设置等。
例如,可以在挡板120的上端设置缓冲结构140,以使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冲击到挡板120时,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住部分液态冷媒,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回流至储液腔111内,以防止液态冷媒涌进出气腔112内的吸气管130中。
又或者,可以在壳体110的内壁上设置缓冲结构140。如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缓冲结构140设置在储液腔111内,且靠近挡板120的上端一侧设置,当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冲击到挡板120上时,由于缓冲结构140设置在靠近挡板120的上端的一侧,因此,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住该液态冷媒,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回流至储液腔111内,以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中。如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缓冲结构140设置在出气腔112内,且靠近挡板120的上端一侧设置,当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冲击到挡板120上时,由于缓冲结构140设置在靠近挡板120的上端的一侧,因此,当液态冷媒从挡板120的上端涌入到出气腔112时,所设置的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住该液态冷媒,以对涌入出气腔112中的液态冷媒起到缓冲作用,从而有效避免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另一实施例中,缓冲结构140位于挡板120与吸气管130之间,且缓冲结构140靠近挡板120设置。
通过在壳体110的内壁上设置缓冲结构140,并将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的上端相邻设置,由于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的上端之间具有间隙,因此,气道113可以在缓冲结构140、挡板120的上端、以及壳体110的内壁之间形成,从而保证气态冷媒的正常流通。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100,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卧式储液器100内设置缓冲结构140,使得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进入吸气管130内,有效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挡板120的上端设置缓冲结构140,此时的缓冲结构140的高度大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的高度。通过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缓冲结构140整体高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从而在挡板120与缓冲结构140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加强对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的阻挡作用,有效防止液态冷媒涌入吸气管130内。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9,可以在挡板120的上端倾斜设置有缓冲结构140。该缓冲结构140设置于出气腔112内,且位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在壳体110轴向方向上,缓冲结构140远离挡板120的一端超过进气端131。即设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表示缓冲结构140远离挡板120的一端到挡板120的距离,第二距离表示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远离挡板120一侧到挡板120的距离。
具体参照图9,此时的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上端之间是呈锐角设置的,且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缓冲结构140的高度大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的高度。又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上端之间是垂直连接的,即呈直角设置,且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且缓冲结构140高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缓冲结构140遮盖住进气端131,当液态冷媒涌向挡板120的上端时,涌出的液态冷媒能够经缓冲结构140的阻挡,而沿缓冲结构140的一端流入出气腔112中,从而以防液态冷媒进入进气端131。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上端之间呈钝角设置,且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缓冲结构140高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缓冲结构140在遮盖住进气端131的同时,能够阻挡涌向缓冲结构140的液态冷媒,使得液态冷媒经缓冲结构140的阻挡后顺流回至储液腔111内,从而以防液态冷媒进入进气端131。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7、图8,可以在挡板120的上端设置有缓冲结构140。缓冲结构140包括有两部分,一部分设置为主体部141,另一部分设置为翻折部142。其中,缓冲结构140的主体部141的一侧与挡板120的上端连接,翻折部142的一侧与主体部141相对一侧的另一侧连接,而翻折部142的另一侧朝向储液腔111弯折设置。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液态冷媒涌向挡板120的上端时,能够被缓冲结构140中弯折设置的翻折部142所阻挡,而使液态冷媒被阻挡后涌回储液腔111内,从而有效防止液态冷媒进入进气端131。
参照图1、图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卧式储液器100通常横置放置,且卧式储液器100通常设置为圆柱体,为了能够有效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腔体内的缓冲结构140设置为:在垂直于壳体110轴向的平面上,缓冲结构140的投影位于进气端131的投影的上方。通过如此设置,使得当液态冷媒涌向挡板120的上端时,通过该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住位于挡板120上端的液态冷媒,使得液态冷媒被缓冲结构140阻挡后,能够回流至储液腔111,或者从挡板120上端除缓冲结构140之外的位置进入出气腔112内,以实现对液态冷媒的阻挡。
具体地,参照图1、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位于同一平面,此时缓冲结构140也设置于挡板120的上端,且所设置的缓冲结构140的高度,需要高于吸气管130的进气端131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缓冲结构140与壳体110的内壁之间仍可以形成气道113,在实现对液态冷媒的阻挡效果的同时,也能保证气态冷媒的正常流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垂直于壳体110轴向的平面上,缓冲结构140的投影能够位于进气端131的投影的上方,除此之外,缓冲结构140可以设置在挡板120的上端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在挡板120的上端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通过设置缓冲结构140的高度高于进气端131的高度,使得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冲击到挡板120时,能够直接被挡板120的上端的缓冲结构140阻挡,此时,液态冷媒能够回流至储液腔111,或者从挡板120上端除缓冲结构140之外的位置进入出气腔112内,以防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中,缓冲效果较好。
参照图3,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卧式储液器100通常设置为圆柱体,因此,本实施例的缓冲结构140中,可以设置其至少部分的外轮廓为弧形。具体地,缓冲结构140的弧形外轮廓可以朝向壳体110的内壁设置。例如,可以设置该缓冲结构140的弧形外轮廓与壳体110内壁的弧形形状相匹配,且缓冲结构140的弧形外轮廓与壳体110的内壁之间可以设有空隙,该空隙可以用作气道113以便于气态冷媒的流通。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结构140可以设置为半圆形。具体地,在挡板120的上端设置缓冲结构140时,半圆形的缓冲结构140的直径边与挡板120的上端边缘进行连接,而半圆形的缓冲结构140的弧形外轮廓则相对壳体110的内壁设置。通过将缓冲结构140设置成半圆形,能够增大挡板120的面积,从而增大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与挡板1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得缓冲结构140能够对液态冷媒起到缓冲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半圆形的缓冲结构140可以设置在挡板120的上端的中部,此时挡板120的上端的两侧分别与半圆形的缓冲结构140之间形成凹部,该凹部也可以作为气道113以便于气态冷媒的流通,而缓冲结构140的最高点与挡板120的上端的两侧之间,将形成高度差。可以理解的是,当储液腔111内的液态冷媒冲击到挡板120时,位于挡板120的上端中部的缓冲结构140能够阻挡部分液态冷媒,使得该部分液态冷媒回流至储液腔111。由于缓冲结构140与挡板120的上端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即使快速流动的液态冷媒涌向挡板120的上端,位于较高处的缓冲结构140也能阻挡住部分液态冷媒,另一部分液态冷媒则涌向挡板120的上端的两侧,从而进入出气腔112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平行壳体110轴向的第一竖直面中,至少存在一个第二竖直面均能够穿过缓冲结构140、进气端131,使得缓冲结构140能够对液态冷媒起到阻挡作用,以防液态冷媒进入进气端131,有效减少压缩机构210内的液压缩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结构140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矩形、扇形、三角形、圆形等等,而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结构140和挡板120之间,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设置缓冲结构140、挡板120为一体成型,能够便于挡板120或缓冲结构140的生产加工,也便于将挡板120和缓冲结构140直接安装于腔体内,提高安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一体成型的挡板120和缓冲结构140,可以采用热轧钢板(SPHC)或一般用冷轧碳钢薄板及钢带(SPCC)等材料制成。采用SPHC或SPCC制成的挡板120,能够易于焊接,便于将挡板120安装于卧式储液器100的腔体内,提高焊接效率。
参照图4至图6,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在壳体110内壁设置缓冲结构140,此时,缓冲结构140在垂直于壳体110的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有部分位于进气端131的投影的上方。例如,缓冲结构140设置于出气腔112时,缓冲结构140位于挡板120和吸气管130之间,通过设置缓冲结构140中的至少部分高于进气端131,能够使得缓冲结构140阻挡住涌向出气腔112内的液态冷媒,从而有效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提高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结构140可以设置为多个。设置多个缓冲结构140时,能够加强对液态冷媒的阻挡作用,从而加强可靠性,有效减少液压缩情况。例如,在挡板120上端间隔设置多个缓冲结构140;或者在壳体110内壁靠近进气端131的边缘外侧位置,依次设置多个缓冲结构140,该缓冲结构140位于挡板120与进气端131之间,以加强阻挡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液态冷媒是从卧式储液器100的入口处进入的,例如,可以在卧式储液器100的壳体110远离吸气管130的另一侧设置液态冷媒的入口。空调器系统中的蒸发器所流出的气态冷媒和/或液态冷媒可以从液态冷媒的入口处进入。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在壳体110远离吸气管130的另一侧设置进气管150,该进气管150的一端,即第一进气端连接空调器系统中的蒸发器;而进气管150的另一端,即出气端151则穿设于液态冷媒的入口且延伸至储液腔111内部,此时进气管150的出气端151设置于储液腔111内。进气管150、气道113、吸气管130之间,能够形成气态冷媒的循环通道,以保证空调器正常运作。
可以理解的是,挡板120的高度通常设置高于进气管150的出气端151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卧式压缩机200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油量来保证卧式压缩机200内各部件的润滑效果,而卧式压缩机200在排气时会带出润滑油。故由气态冷媒、液态冷媒以及该润滑油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将从空调器系统中的蒸发器回流至卧式压缩机200中的卧式储液器100内。参照图2或图6,本实施例在储液腔111内设置有过滤网160,过滤网160位于进气管150与挡板120之间。所设置的过滤网160,便于过滤该混合物中的杂质,以防杂质进入到卧式压缩机200中的压缩机构210内,影响压缩机构210的使用寿命。
之后,经过过滤的混合物将流至挡板120,由于混合物中的润滑油细粒将聚集并跌落积存在壳体110内壁的底部,故参照图2、图3或图6,本实施例在挡板120上设置回油孔121,该回油孔121靠近挡板120下端设置,并且在吸气管130上设有与回油孔121相对应的出油孔132。由于润滑油的密度比液态冷媒的密度大,因此润滑油会与液态冷媒分层并且位于液态冷媒的下方,通过设置回油孔121,使得润滑油在储液腔111内积聚后,润滑油能够从回油孔121处流出以穿过挡板120,并经吸气管130中的出油孔132流入吸气管130内,以保证润滑油最终可以回到卧式压缩机200中的压缩机构210内,避免压缩机构210缺油影响正常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出油孔132的大小可以设定为能够允许少量的润滑油通过,以便于润滑油流入压缩机构210内。因此,所设置的出油孔132不会对压缩机构210造成液压缩。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200,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卧式储液器100。参照图10,可以理解的是,卧式压缩机200还可以包括压缩机构210,卧式储液器100通过吸气管130与压缩机构210进行连接,以便于将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构210内,保证卧式压缩机200的正常运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200,能够有效防止卧式储液器100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能够有效防止卧式储液器100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130内,减少液压缩的情况,提高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腔体;
挡板,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将所述腔体隔成储液腔和出气腔,所述挡板上端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气道;
吸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吸气管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出气腔内;
至少一个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端或所述壳体内壁;在垂直于所述壳体轴向的平面上,所述缓冲结构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吸气管的进气端的投影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端时,所述缓冲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气端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挡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的至少部分外轮廓设置为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主体部和翻折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挡板上端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翻折部连接,且所述翻折部朝向所述储液腔弯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与所述挡板上端之间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缓冲结构位于所述出气腔内,所述缓冲结构远离所述挡板的一端到所述挡板的距离大于所述进气端到所述挡板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设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卧式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储液器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且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储液腔内。
9.一种卧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卧式储液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卧式压缩机。
CN202121840875.4U 2021-08-06 2021-08-06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3730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40875.4U CN215373063U (zh) 2021-08-06 2021-08-06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40875.4U CN215373063U (zh) 2021-08-06 2021-08-06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3063U true CN215373063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40875.4U Active CN215373063U (zh) 2021-08-06 2021-08-06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30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9599B (zh) 一种吸气消音器及压缩机
EP1586834A1 (en) Receiver tank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heat exchanger with the receiver tank, and condensation device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CN101655092B (zh) 压缩机
CN215373063U (zh) 卧式储液器、卧式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01440809A (zh) 用于卧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KR20120136163A (ko) 차량용 스크롤 압축기
WO2023109505A1 (zh) 储液器及制冷设备
CN218325274U (zh) 电动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CN113357127B (zh) 一种吸气消音器、压缩机和调温设备
JP200108281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15111820A (zh) 一种储液器
CN218325284U (zh) 壳体部件、电动压缩机、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09856035U (zh) 油气分离组件及涡旋压缩机
JP4513241B2 (ja) 減圧装置
CN210292453U (zh) 一种储液器
CN216745050U (zh) 储液器
CN111810407A (zh) 压缩机的油气分离结构、压缩机及空调
CN218760423U (zh) 电动压缩机、空调系统和车辆
CN218936737U (zh) 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气液分离器
CN110671844A (zh) 一种空调系统用储液器
CN220435020U (zh) 压缩机顶盖及涡旋压缩机
CN117307491A (zh) 壳体部件、电动压缩机、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2360192U (zh) 压缩机的油气分离结构、压缩机及空调
CN219711754U (zh)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5176227U (zh) 一种储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