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3637U - 料架和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料架和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3637U
CN215363637U CN202120898176.9U CN202120898176U CN215363637U CN 215363637 U CN215363637 U CN 215363637U CN 202120898176 U CN202120898176 U CN 202120898176U CN 215363637 U CN215363637 U CN 215363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ack
layer
inner frame
lif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981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靖
徐学友
蒋荣辉
王博
潘安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981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3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3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36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料架和生产线,该料架包括进料架、第一提升机构、运输机构、第二提升机构、取料架、支撑架和回收架;其中,进料架上设置有进料层和回料层;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外框架、第一内框架及第一驱动件,第一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一运输层及第一回收层;运输机构与第一外框架固定连接,运输机构包括第一运输架及第二运输架;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外框架、第二内框架及第二驱动件,第二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二运输层;回收架的第一端与第二外框架活动连接,回收架的第二端通过牵引件与第二内框架底部连接。该料架将物料的输送机回收集于一体,大大地降低生产人员走动搬运的困难,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料架和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料架和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产线(例如车辆、电子、塑料制品等)在生产半成品或成品时,需要向该生产线上提供物料。目前,所采用的简易料架上线,无法满足作业空间位置,工作人员也需要频繁弯腰来拿取物料,并对拿取的物料进行托举作业,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且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料架和生产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简易料架导致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料架,所述料架包括:
进料架,所述进料架上设置有进料层及位于所述进料层下方的回料层;
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外框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框架内的第一内框架以及与所述第一内框架连接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一运输层及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层下方的第一回收层;
运输机构,与所述第一外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运输机构包括第一运输架及位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下方的第二运输架;
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外框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外框架内的第二内框架及与所述第二内框架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二运输层,所述第二内框架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使所述第二运输层相对于第二外框架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所述第一运输架对接;
取料架,具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第二运输层与所述第一运输架对接以将所述第一运输架上物料转移至所述第二运输层上后,在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继续相对于第二外框架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所述入料口对接;
支撑架,与所述取料架对接,以接收所要回收的物料;
回收架,所述回收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外框架活动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二运输架对接,所述回收架的第二端通过牵引件与第二内框架的底部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运输架沿着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朝向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向下倾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运输架的倾斜角度为10-30°。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上方安装有第一阻挡器,所述第一阻挡器靠近所述第二提升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运输架上的运输通道,以允许每次通过一件物料。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运输架沿着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朝向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向下倾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案,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运输架的上方安装由第二阻挡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牵引件为绳索或绳。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气缸或电机;
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气缸或电机。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滑块;
所述第二内框架上设置有第二滑块。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气缸或电机;
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气缸或电机。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生产线,所述生产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料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架,包括进料架、第一提升机构、运输机构、第二提升机构、取料架、支撑架和回收架;其中,所述进料架上设置有进料层和回料层;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外框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框架内的第一内框架以及与所述第一内框架连接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一运输层及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层下方的第一回收层;运输机构与所述第一外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运输机构包括第一运输架及位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下方的第二运输架;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外框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外框架内的第二内框架及与所述第二内框架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二运输层,所述第二内框架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使所述第二运输层相对于第二外框架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所述第一运输架对接;取料架具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第二运输层与所述第一运输架对接以将所述第一运输架上物料转移至所述第二运输层上后,在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继续相对于第二外框架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所述入料口对接;支撑架与所述取料架对接,以接收所要回收的物料;回收架所述回收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外框架活动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二运输架对接,所述回收架的第二端通过牵引件与第二内框架的底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料架将物料的输送机回收集于一体,大大地降低生产人员走动搬运的困难,还可以直接消除弯腰取件的动作和减少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架和生产线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案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料架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料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料架中第二提升机构和取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料架:
11-进料架;
12-第一提升机构;
121-第一外框架;
122-第一内框架;
1221-第一运输层;
1222-第一回收层;
123-第一驱动件;
13-运输机构;
131-第一运输架;
132-第一阻挡器;
133-第二运输架;
134-第二阻挡器;
14-第二提升机构;
141-第二外框架;
142-第二内框架;
1421-第二运输层;
143-第二驱动件;
15-取料架;
16-支撑架;
17-回收架;
171-牵引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案采用递进的方案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件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案”、“一些实施方案”、“示意性实施方案”、“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案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油箱一个实施方案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案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案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有的生产线(例如车辆、电子、塑料制品等)在生产半成品或成品时,需要向该生产线上提供物料。目前,所采用的简易料架上线,无法满足作业空间位置,工作人员也需要频繁弯腰来拿取物料,并对拿取的物料进行托举作业,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且工作效率低。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简易料架导致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料架,该料架通过第一提升机构将进料架上的物料进行提升,将其运输至运输机构上,再通过运输机构转运至第二提升机构上,第二提升机构带动物料继续上升,达到高处的取料位,实现物料的供给。该料架可以降低生产人员走动搬运的困难,还可以直接消除弯腰取件的动作和减少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料架,该料架10包括进料架11、第一提升机构12、运输机构13、第二提升机构14、取料架15、支撑架16和回收架17。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进料架11上设置有进料层及位于该进料层下方的回料层,物料(例如装有零部件的箱体)通过该进料层进入料架10中,回收物料通过回料层进入到料架10中。具体的,进料架11 由四根立柱及多根横梁构成,其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装横梁的高度,实现进料层和回料层高度的可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提升机构12包括第一外框架121、安装在第一外框架121内的第一内框架122以及与第一内框架122连接的第一驱动件123,其中,第一驱动件123与第一内框架122的顶部连接,以带动第一内框架122相对于第一外框架121沿着竖直方向移动。此外,第一内框架122内设置有第一运输层1221和第一回收层1222,该第一运输层1221 用于运输进料层上的物料,第一回收层1222用于承载回收物料。
具体的,第一内框架122在第一驱动件123的带动下使第一运输层1221 和第一回收层1222相对于第一外框架121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进料层和回料层对接,此时,物料转移到第一运输层1221上,回收物料会转移到第一回收层1222上。在转移过程中,工作人员不需要频繁弯腰取件,且劳动强度也会大大下降。
为了进一步降低工作人员走动搬运的困难,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料架10上包括了运输机构13,运输机构13的一端与第一外框架121固定连接,通过运输机构13可以避免工作人员走动搬运,并且还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具体的,该运输机构13包括了第一运输架131及用于运输回收物料的第二运输架133。在物料转运的过程中,第一运输层1221与进料层对接,以将进料层上的物料转移至第一运输层1221后,第一运输层1221在第一驱动件 123的带动下继续相对于第一外框架121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至与第一运输架131对接,而第一运输层1221上物料会流入到第一运输架131上,并继续沿着其输送通道进行输送。此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扰,就可以实现一定距离的输送。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第一运输架131上的物料能够有序的输送,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运输架13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阻挡器132,通过第一阻挡器132可以打开或关闭第一运输架131上运输通道,并且打开的运输通道,每次允许一件物料通过,这样可以防止多件物料堆叠在一块,导致运输通道堵塞。
此外,还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运输架131沿着从第一提升机构12朝向第二提升机构14向下倾斜,这样可以有利于物料的运输。甚至还可以依靠物料本身的重力,沿着第一运输架131上的倾斜运输通道向下移动,这样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运输架131向下倾斜的角度范围为10-30°,对于具体的倾斜角度需要根据所运输物料的重量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运输架131向下倾斜的角度可以但不局限于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29°、30°。
第二运输架133位于第一运输架131的下方,以运输回收的物料。为了保证第二运输架133上的回收物料能够有序输送至第一回收层1222上,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运输架13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阻挡器134,通过第二阻挡器134可以打开或关闭第二运输架133上运输通道,并且打开的运输通道,每次允许一件回收物料通过,这样可以防止多件回收物料堆叠在一块,导致运输通道堵塞。
此外,还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运输架133沿着从第二提升机构14朝向第一提升机构12向下倾斜,这样可以有利于回收物料的运输。甚至还可以依靠回收物料本身的重力,沿着第二运输架133上的倾斜运输通道向下移动,这样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运输架133向下倾斜的角度范围为10-30°,对于具体的倾斜角度需要根据所运输物料的重量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运输架133向下倾斜的角度可以但不局限于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29°、30°。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方案中,为了能够将低处的物料运输至高处,料架10还包括第二提升机构14,通过第二提升机构14能够将处于低处的进料架11上的物料运输至高处。
具体的,第二提升机构14包括第二外框架141、安装在第二外框架141 内的第二内框架142及与第二内框架142连接的第二驱动件143。其中,第二驱动件143与第二内框架142的顶部连接,以带动第二内框架142相对于第二外框架141沿着竖直方向移动。此外,第二内框架142内设置有第二运输层1421,第二内框架142在第二驱动件143的带动下,使其内的第二运输层1421相对于第二外框架141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第一运输架131对接,从而将第一运输架131的物料转移至第二运输层1421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拿取物料,料架10还包括取料架15,该取料架15具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承载着物料的第二运输层1421在第二驱动件143的带动下,继续沿着第二外框架141的竖直方向上升,直至与取料架15上的入料口对接。对接后,第二运输层1421上物料从入料口进入到取料架15上,工作人员从取料架15上的出料口拿取物料,从而实现物料的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对于第一驱动件123和第二驱动件143并没有特殊的限制,只要能够带动第一内框架122和第二内框架142沿着竖直方式移动即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驱动件123可以为气缸或电机,第二驱动件143也可以为气缸或电机,对于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为了降低第一内框架122和第二内框架14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阻力,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内框架122上设置有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可以第一外框架121上竖直滑动,从而第一内框架122在第一驱动件123和第一滑块的带动下,沿着第一外框架121的竖直方向移动。
同样的,第二内框架142上设置有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可以在第二外框架141上竖直滑动,从而第二内框架142在第二驱动件143和第二滑块的带动下,沿着第二外框架141的竖直方向移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料架10还包括支撑架16,与取料架15对接,以接收所要回收的物料。可以理解的是,从取料架15上拿取零部件后,未利用的废料会放置在支撑架上进行回收。
为了将回收的物料运输至第二运输架133上,在支撑架16和第二运输架 133之间设置了回收架17,该回收架17的第一端与第二外框架141活动连接,并且连接处能够与第二运输架133对接,回收架17的第二端通过牵引件171 与第二内框架142的底部连接,以通过第二驱动件143带动第二内框架142,使回收架17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至与支撑架16对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运输层1421与取料架15上的入料口对接时,此时的回收架17可能与支撑架16对接,也可能在支撑架16的下方或上方。若回收架17在支撑架16的下方,则控制第二驱动件143带动第二内框架142 继续上升,使第二内框架142下方的回收架17与支撑架16对接;若回收架 17在支撑架16的上方,则控制第二驱动件143带动第二内框架142做竖直向下移动,使回收架17与支撑架16对接。
在回收架17与支撑架16对接后,回收架17会沿着从支撑架16朝向第二运输架133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回收物料的输送。此时,回收架17的倾斜角度可以为20-60°,在这个倾斜角度内,可以不需要借助外力的辅助,就可以依靠回收物料的重量自动向下移动至第二运输132上。对于其具体的倾斜角度需要根据回收物料的重量进行选择。
示例性的,回收架17的倾斜角度可以但不局限于为20°、21°、22°、23°、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52°、53°、54°、55°、56°、57°、58°、59°、6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牵引件171可以为绳索、绳、链条、线。
实施例2
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生产线,所述生产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案中的料架10。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产线包括上述料架,因此,该生产线能够大大的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或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体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件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互相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件分或者全件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架包括:
进料架,所述进料架上设置有进料层及位于所述进料层下方的回料层;
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外框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框架内的第一内框架以及与所述第一内框架连接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一运输层及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层下方的第一回收层;
运输机构,与所述第一外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运输机构包括第一运输架及位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下方的第二运输架;
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外框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外框架内的第二内框架及与所述第二内框架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内框架内设置有第二运输层,所述第二内框架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使所述第二运输层相对于第二外框架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所述第一运输架对接;
取料架,具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第二运输层与所述第一运输架对接以将所述第一运输架上物料转移至所述第二运输层上后,在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继续相对于第二外框架沿竖直向上方向移动,以与所述入料口对接;
支撑架,与所述取料架对接,以接收所要回收的物料;
回收架,所述回收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外框架活动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二运输架对接,所述回收架的第二端通过牵引件与第二内框架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架沿着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朝向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向下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倾斜角度为10-3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上方安装有第一阻挡器,所述第一阻挡器靠近所述第二提升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运输架上的运输通道,以允许每次通过一件物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输架沿着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朝向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输架的上方安装由第二阻挡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为绳索或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气缸或电机;
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气缸或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滑块;
所述第二内框架上设置有第二滑块。
10.一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线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料架。
CN202120898176.9U 2021-04-28 2021-04-28 料架和生产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363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98176.9U CN215363637U (zh) 2021-04-28 2021-04-28 料架和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98176.9U CN215363637U (zh) 2021-04-28 2021-04-28 料架和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3637U true CN215363637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8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9817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363637U (zh) 2021-04-28 2021-04-28 料架和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3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9150B2 (ja) 自動倉庫システム及び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CN212668243U (zh) 板材封边生产线用上料输送装置
CN110683269A (zh) 仓储系统
WO2019214377A1 (zh) 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CN217147748U (zh) 一种托盘上料机构
CN110844441A (zh) 一种自动化存储的智能立体仓库
CN211894664U (zh) 一种自动化存储的智能立体仓库
CN214568857U (zh) 一种多料盘自动上料机
CN213923177U (zh) 一种具有自动叠盘收料结构的双料仓装置
CN215363637U (zh) 料架和生产线
CN112079127B (zh) 一种基于分离式agv输送的锂电池生产设备
CN211768039U (zh) 仓储系统
CN220033322U (zh) 一种料盘堆叠上下料装置
CN113306985A (zh) 料架和生产线
CN115140576B (zh) 糖化系统
CN213923178U (zh) 一种具有工件自动识别结构的升降双料仓
CN210192704U (zh) 圆柱电芯料斗强制下料与接料机构
CN113120492A (zh) 一种可双侧堆垛货物的自动化立体仓库
CN209905657U (zh) 编组站及包含其的装卸系统
CN210393021U (zh) 一种多层变节距托料轨道
CN210393020U (zh) 半导体料板装卸中转站
CN215363137U (zh) 双向运输的料架和生产线
CN219078123U (zh) 一种货箱转运仓储机
CN219652113U (zh) 一种双工位托盘自动上下料装置
CN219098102U (zh) 物料转运设备及物流运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