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1583U -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1583U
CN215361583U CN202120644521.6U CN202120644521U CN215361583U CN 215361583 U CN215361583 U CN 215361583U CN 202120644521 U CN202120644521 U CN 202120644521U CN 215361583 U CN215361583 U CN 215361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front suspension
stabilizer bar
welding assembly
c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45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超
伊黎
方文华
刘捷
彭友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eifang Lingyun Suspending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 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 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 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206445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1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1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1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该前悬置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对称安装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两端的左前悬置装置和右前悬置装置;右前悬置装置包括前悬翻转支座总成、前悬下支架总成、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摆臂总成以及高度阀总成;前悬翻转支座总成铰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和前悬下支架总成铰接;摆臂总成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固接,后端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铰接;高度阀总成的顶端固连于摆臂总成,底端固连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上述前悬置装置能够在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小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重卡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主要载重汽车均采用带有螺旋弹簧、空气弹簧或橡胶衬套的前悬置装置,通过前悬置装置能够衰减由车架传递到驾驶室的震动,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但是,由于驾驶室用于安装前悬置装置的空间比较紧张,因此,仍需对前悬置装置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减小体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该前悬置装置能够在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小体积。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该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安装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一端的左前悬置装置以及安装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另一端的右前悬置装置;所述左前悬置装置与所述右前悬置装置为对称结构;所述右前悬置装置包括前悬翻转支座总成、前悬下支架总成、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摆臂总成以及高度阀总成;
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用于与驾驶室的底板纵梁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铰接连接;
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和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均用于与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顶端铰接连接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底端铰接连接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
所述摆臂总成的前端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铰接连接;
所述高度阀总成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摆臂总成,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
在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之间、以及所述摆臂总成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之间均安装有橡胶衬套。
更进一步地,所述高度阀总成设置有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连通的气管,用于通过调节所述高度阀总成的高度阀拉杆长度控制所述驾驶室在平衡位置的高度。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底端设置有导向销;
所述摆臂总成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销对应的导向孔;
所述导向销与所述导向孔之间插接配合,用于在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与所述摆臂总成进行装配进行导向定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顶端设置有翻转限位,所述翻转限位用于在所述驾驶室翻转时支撑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起到翻转保护作用。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设置有下限位结构,所述下限位结构与所述摆臂总成抵接,用于限制所述驾驶室向下移动且控制所述驾驶室的行程范围。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的第一螺栓和垫片安装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顶端套设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垫片将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限位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
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底端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和螺母铰接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吊环,顶端的吊环套设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底端的吊环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安装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摆臂总成的前端通过第三螺栓连接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后端通过第四螺栓和螺母连接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摆臂总成的前端面设置有螺纹孔,后端设置有穿孔;
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一一对应的通孔;
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设置有与所述穿孔对应的安装孔;
所述第三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后与对应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所述第四螺栓穿过对应的安装孔和穿孔后与螺母螺纹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结构简单,零部件工作可靠,节省空间,寿命长,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强,能够衰减各方向传来的振动能量,并具有限位功能,具有良好的舒适性,能够在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小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2-左前悬置装置,3-右前悬置装置,4-前悬翻转支座总成,5-前悬下支架总成,6-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7-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8-摆臂总成,9-高度阀总成,10-橡胶衬套,11-导向销,12-导向孔,13-翻转限位,14-第一螺栓,15-垫片,16-第二螺栓,17-螺母,18-吊环,19-第三螺栓,20-第四螺栓,21-螺纹孔,2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该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安装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一端的左前悬置装置2以及安装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另一端的右前悬置装置3,左前悬置装置2与右前悬置装置3为对称结构,即,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两端安装有结构对称的左前悬置装置2与右前悬置装置3,左前悬置装置2与右前悬置装置3结构相同且左右对称安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图1中页面左侧为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右端且安装有右前悬置装置3,页面右侧为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左端且安装有左前悬置装置2;右前悬置装置3包括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前悬下支架总成5、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摆臂总成8以及高度阀总成9;同理,左前悬置装置2也包括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前悬下支架总成5、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摆臂总成8以及高度阀总成9;
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用于与驾驶室的底板纵梁(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并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端部铰接连接;右前悬置装置3的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铰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右端,左前悬置装置2的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铰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左端;
前悬下支架总成5和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均用于与车架(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前悬下支架总成5和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并且通过前悬下支架总成5和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固定安装于车架,从而将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支承于车架;
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的顶端铰接连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底端铰接连接于前悬下支架总成5;在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安装有一个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铰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和前悬下支架总成5之间,通过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能够对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进行减振和缓冲,使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处于浮动状态;
摆臂总成8的前端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固定连接,后端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铰接连接;在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摆臂总成8,通过摆臂总成8实现对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支承;
高度阀总成9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摆臂总成8,底端固定连接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在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安装有一个高度阀总成9,并且高度阀总成9安装于摆臂总成8和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之间;
在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之间、以及摆臂总成8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之间均安装有橡胶衬套10,通过橡胶衬套10可以衰减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之间、以及摆臂总成8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之间的振动传递,能够提高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还可以采用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刚度的橡胶衬套,从而进一步提高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
采用上述结构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各部件结构简单,且各部件之间安装结构紧凑,零部件工作可靠,节省空间,寿命长,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强,能够衰减各方向传来的振动能量,并具有限位功能,具有良好的舒适性,能够在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小体积。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高度阀总成9设置有与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连通的气管(图中未示出),用于通过调节高度阀总成9的高度阀拉杆长度控制驾驶室在平衡位置的高度。
如图2结构所示,在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底端设置有导向销11;摆臂总成8设置有与导向销11对应的导向孔12;导向销11与导向孔12之间插接配合,用于在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与摆臂总成8进行装配进行导向定位。
通过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导向销11与摆臂总成8的导向孔12之间的插接配合,能够方便摆臂总成8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与之间的定位和装配,从而降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与摆臂总成8之间的装配难度,并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2结构所示,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顶端设置有翻转限位13,翻转限位13用于在驾驶室翻转时支撑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起到翻转保护作用。
如图2结构所示,前悬下支架总成5设置有下限位结构23,下限位结构23与摆臂总成8抵接,用于限制驾驶室向下移动且控制驾驶室的行程范围。
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前悬翻转支座总成4通过螺纹连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端部的第一螺栓14和垫片15安装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的顶端套设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端部,并通过第一螺栓14和垫片15将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限位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的底端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16和螺母17铰接于前悬下支架总成5。
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7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吊环18,顶端的吊环18套设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端部,底端的吊环18通过第二螺栓16安装于前悬下支架总成5。
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摆臂总成8的前端通过第三螺栓19连接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后端通过第四螺栓20和螺母17连接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摆臂总成8的前端面设置有螺纹孔21,如图2结构所示,摆臂总成8的前端面设置有三个螺纹孔21,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设置有与三个螺纹孔21一一对应的三个通孔22;三个第三螺栓19分别穿过通孔22后与对应的螺纹孔21螺纹连接,通过三个第三螺栓19将摆臂总成8固定安装于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1的端部;摆臂总成8的后端设置有用于穿设第四螺栓2的穿孔(图中未示出),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设置有与穿孔对应的安装孔,第四螺栓20穿过对应的安装孔和穿孔后与螺母17螺纹连接,通过第四螺栓20和螺母17的螺纹连接将摆臂总成8的后端铰接于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6。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安装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一端的左前悬置装置以及安装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另一端的右前悬置装置;所述左前悬置装置与所述右前悬置装置为对称结构;所述右前悬置装置包括前悬翻转支座总成、前悬下支架总成、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摆臂总成以及高度阀总成;
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用于与驾驶室的底板纵梁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铰接连接;
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和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均用于与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顶端铰接连接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底端铰接连接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
所述摆臂总成的前端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铰接连接;
所述高度阀总成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摆臂总成,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
在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之间、以及所述摆臂总成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之间均安装有橡胶衬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阀总成设置有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连通的气管,用于通过调节所述高度阀总成的高度阀拉杆长度控制所述驾驶室在平衡位置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底端设置有导向销;
所述摆臂总成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销对应的导向孔;
所述导向销与所述导向孔之间插接配合,用于在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与所述摆臂总成进行装配进行导向定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顶端设置有翻转限位,所述翻转限位用于在所述驾驶室翻转时支撑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起到翻转保护作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设置有下限位结构,所述下限位结构与所述摆臂总成抵接,用于限制所述驾驶室向下移动且控制所述驾驶室的行程范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翻转支座总成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的第一螺栓和垫片安装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顶端套设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和垫片将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限位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
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底端通过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和螺母铰接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吊环,顶端的吊环套设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的端部,底端的吊环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安装于所述前悬下支架总成。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总成的前端通过第三螺栓连接于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后端通过第四螺栓和螺母连接于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总成的前端面设置有螺纹孔,后端设置有穿孔;
所述横向稳定杆焊接总成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一一对应的通孔;
所述前悬后支撑焊接总成设置有与所述穿孔对应的安装孔;
所述第三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后与对应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所述第四螺栓穿过对应的安装孔和穿孔后与螺母螺纹连接。
CN202120644521.6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Active CN215361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4521.6U CN21536158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4521.6U CN21536158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1583U true CN215361583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5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4521.6U Active CN21536158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15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0559A (zh) * 2022-05-17 2022-07-15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商用车全浮驾驶室前悬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0559A (zh) * 2022-05-17 2022-07-15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商用车全浮驾驶室前悬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91659B (zh) 空气悬架系统
CN215361583U (zh) 一种浮动式稳定杆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CN108706055B (zh) 一种重卡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及汽车
CN201023405Y (zh) 一种汽车下控制臂总成
CN2823017Y (zh) 轿车的后悬架系统
CN114750559A (zh) 商用车全浮驾驶室前悬结构
CN211106827U (zh) 一种轻量化欧式半挂车空气悬架系统
CN112429089B (zh) 高度集成防爆炸冲击车架结构、集成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12046763U (zh) 一种半挂车用轻量化美式空气悬架系统
CN210526681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四点悬浮式前悬置系统
KR100264649B1 (ko) 자동차용 맥퍼어슨식 독립현가현가장치
CN209938759U (zh) 一种中型卡车驾驶室悬置
CN2860990Y (zh) 三轮摩托车车架
CN112549891A (zh) 一种轻型挂车空气悬架系统
CN208469965U (zh) 一种驾驶室前悬置装置
CN201105770Y (zh) 翻转驾驶室前悬置支撑减振装置
CN110406343B (zh) 一种用作空气弹簧辅助气室的空心稳定杆
CN114684280B (zh) 一种商用车全浮式驾驶室后悬装置
CN220923808U (zh) 一种变速箱悬置支架
CN219214642U (zh) 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悬架系统
CN214776202U (zh) 一种驾驶室限位拉杆
CN214930162U (zh) 一种经济型中卡驾驶室全浮悬架
CN217145562U (zh)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的钢板弹簧安装支座
CN217099589U (zh) 一种机器人车体悬挂系统
CN217804215U (zh) 一种重卡空气弹簧后悬架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8

Address after: 101407 Beijing city Huairou District Yanqi Yanq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No. 16 North Street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EIFANG LINGYUN SUSPENDING SYSTEM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2 Huaishuling No.4 hospital,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NORTH 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