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19481U -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19481U
CN215319481U CN202121836733.0U CN202121836733U CN215319481U CN 215319481 U CN215319481 U CN 215319481U CN 202121836733 U CN202121836733 U CN 202121836733U CN 215319481 U CN215319481 U CN 215319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production line
curing
die
st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67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杨
卿智忠
方传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any Kuaierju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19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19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reating or working the shaped or preshaped articles
    • B28B11/24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reating or working the shaped or preshaped articles for curing, setting or hardening
    • B28B11/245Curing concret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5/00General 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plant ; Industrial outlines or plant instal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Post-Treatments, Processing, Supply, Discharge, And Other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包括:养护工位;流转生产线,设置在养护工位的侧部,流转生产线包括多个生产工位,多个生产工位沿模台流转方向设置;横向驱动模块,设置在至少部分沿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横向驱动模块适于驱动模台沿横向流转;纵向驱动模块,设置在至少部分沿纵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纵向驱动模块适于驱动模台沿纵向流转;底座,养护工位、流转生产线、横向驱动模块和纵向驱动模块全部或者部分设置在底座上。上述结构使得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各工位呈横纵结构进行布置,进而使得各个工位之间的设置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并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Description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构件(又称PC预制构件)指在施工现场实施安装前已制作完成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一般常见的有预制混凝土楼盖板、桥梁用混凝土箱梁、工业厂房用预制混凝土屋架梁、涵洞框构、地基处理用预制混凝土桩等等。混凝土预制构件相对于现场浇筑混凝土相比,具有生产安全系数高、生产质量容易控制、加快建筑工程进度等诸多优点。
传统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大致包括清理、划线、涂油、布模、布料振捣、养护、脱模等工位。上述各个工位依次相邻设置,呈直线型布置。这种布置方式使得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占用很大的空间,不利于生产线的紧凑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占用空间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包括:养护工位;流转生产线,设置在养护工位的侧部,流转生产线包括多个生产工位,多个生产工位沿模台流转方向设置;横向驱动模块,设置在至少部分沿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横向驱动模块适于驱动模台沿横向流转;纵向驱动模块,设置在至少部分沿纵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纵向驱动模块适于驱动模台沿纵向流转;底座,养护工位、流转生产线、横向驱动模块和纵向驱动模块全部或者部分设置在底座上。
可选地,横向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安装梁,以及设置在第一安装梁上的第一行走轮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
可选地,纵向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安装梁,以及设置在第二安装梁上的第二行走轮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
可选地,第一行走轮结构和第一驱动结构可升降地设置在第一安装梁上,和/或,第二行走轮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可升降地设置在第二安装梁上。
可选地,流转生产线包括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沿生产线的流转方向设置,混凝土预制构件还包括吊运设备,吊运设备的行进轨迹覆盖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
可选地,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分别为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布料振捣工位。
可选地,流转生产线还包括相邻设置的两个抹光工位,两个抹光工位设置在养护工位的远离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的一侧。
可选地,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分别为第一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赶平工位,流转生产线还包括布料振捣工位、布料工位、第二脱边模工位以及第三脱边模工位,其中,布料振捣工位与赶平工位相邻设置,布料工位与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相邻设置,第二脱边模工位与第一脱边模工位相邻设置,第三脱边模工位与模台侧翻清理工位相邻设置。
可选地,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分别为第一脱边模工位、模台清理工位、第二脱边模工位以及模台侧翻工位,流转生产线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支边模工位、钢筋预埋及涂油工位、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布料振捣工位、赶平工位、第一静养拉毛工位、第二静养拉毛工位以及抹光工位,其中,支边模工位与模台清理工位相邻设置。
可选地,养护工位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养护窑和第二养护窑,以及设置在第一养护窑和第二养护窑之间的提升机,其中,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位于第一养护窑和/或第二养护窑的开口的一侧。
可选地,提升机上设置有辅助工位,辅助工位包括抹光或者拉毛工位。
可选地,第一养护窑和第二养护窑均为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第一养护窑和多个第二养护窑并行设置,提升机能够在多个第一养护窑和多个第二养护窑之间流转。
可选地,养护工位包括养护窑以及提升机,养护窑为多个并且间隔设置,提升机能够在多个养护窑之间流转,其中,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与提升机分别位于多个养护窑的两侧;或者,提升机位于多个养护窑与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之间。
可选地,底座由多个承载座拼接形成,多个承载座之间通过相同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流转生产线设置在养护工位的侧部,并且流转生产线中的多个生产工位呈沿模台流转方向设置,模台通过横向驱动模块或者纵向驱动模块在不同的生产工位之间流转。上述结构使得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各工位呈横纵结构进行布置,进而使得各个工位之间的设置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并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将养护工位、流转生产线、横向驱动模块和纵向驱动模块设置在底座上,可以实现各工位和设备的快速安装组合以及扩展,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基础生产线而言具有安装时间短、成本低、搬迁方便的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占用空间大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一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横向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纵向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二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三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四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五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六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七的工位布置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实施例八的工位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养护工位;11、第一养护窑;12、第二养护窑;13、提升机;131、辅助工位;14、养护窑;20、流转生产线;201、第一工位;202、第二工位;203、第三工位;204、第四工位;205、抹光工位;206、布料振捣工位;207、布料工位;208、第二脱边模工位;209、第三脱边模工位;210、支边模工位;211、钢筋预埋及涂油工位;212、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 213、赶平工位;214、第一静养拉毛工位;215、第二静养拉毛工位;30、横向驱动模块;31、第一安装梁;32、第一行走轮结构;33、第一驱动结构;40、纵向驱动模块;41、第二安装梁;42、第二行走轮结构;43、第二驱动结构;50、底座;51、连接结构;60、吊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的“横向”和“纵向”为图1中所表明的方向。具体而言,纵向指的是模台在生产线流转时其长度方向,相应地,横向指的是模台在生产线流转时其宽度方向。当然,“横向”和“纵向”表示的是两个垂直的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确定“横向”和“纵向”所表示的具体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包括养护工位 10、流转生产线20、横向驱动模块30和纵向驱动模块40。其中,流转生产线20设置在养护工位10的侧部。流转生产线20包括多个生产工位,多个生产工位沿模台流转方向设置。横向驱动模块30设置在至少部分沿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横向驱动模块30适于驱动模台沿横向流转。纵向驱动模块40设置在至少部分沿纵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纵向驱动模块40适于驱动模台沿纵向流转。
利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流转生产线20设置在养护工位的侧部,并且流转生产线中的多个生产工位沿模台流转方向设置,模台通过横向驱动模块30或者纵向驱动模块40在不同的生产工位之间流转。上述结构使得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的各工位呈横纵结构进行布置,进而使得各个工位之间的设置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并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占用空间大的缺陷。
进一步地,流转生产线20可以采用各种循环方式实现生产线流转,例如采用直线型循环,环形循环等等。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生产工位为呈阵列状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多个生产工位呈阵列状设置”指的是,多个生产工位为具有行和列的排布方式。因此在多个生产工位中,两个生产工位可能是沿着横向位置相邻,或者沿着纵向位置相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横向驱动模块30设置在至少部分沿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指的是,在上述呈阵列状设置的多个生产工位中,可能存在多组沿着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对于上述多组沿着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而言,可以在每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均设置横向驱动模块30,或者仅在需要使模台进行横向流转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设置横向驱动模块30。
进一步地,上述的“纵向驱动模块40设置在至少部分沿纵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生产工位之间”的含义,与上述的横向驱动模块30的设置方式的含义相同,故不再赘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横向驱动模块30包括第一安装梁31,以及设置在第一安装梁31上的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第一驱动结构33。上述的第一行走轮结构32为行走轮,第一驱动结构33为驱动轮,驱动轮通过电机驱动转动。进一步地,驱动轮与模台的下表面接触,并且驱动轮转动时能够带动模台流转,行走轮与模台的下表面接触,进而使得模台的流转更加流畅,并减小阻力。优选地,行走轮为多个,多个行走轮沿着第一安装梁31的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梁3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每个第一安装梁31上均设置有行走轮,进而能够对模台的两侧进行支撑。上述的驱动轮可以仅设置在一个第一安装梁31上,或者在两个第一安装梁31上均设置有驱动轮。
如图3和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纵向驱动模块40包括第二安装梁41,以及设置在第二安装梁41上的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具体而言,纵向驱动模块40与上述的横向驱动模块30相比,除第二安装梁41和第一安装梁31的延伸方向不同外(二者垂直设置),其他结构相同,故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安装梁31和第二安装梁41采用钢基础并进行模块化设计,并且二者统一安装接口,方便在各个生产工位之间快速安装和拆卸,并调整模台在各个生产工位之间的流转方向。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可升降地设置在第二安装梁41上。具体而言,第二行走轮结构 42和第二驱动结构可以通过气缸、推杆等直线驱动机构进行驱动,进而使得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相对于第二安装梁41可以上下移动。结合图3至图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相对于第二安装梁41向下移动时,模台的下表面被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第一驱动结构33支撑(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 和模台的下表面具有间隙并分离),此时模台可以在横向驱动模块30上流转。相应地,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相对于第二安装梁41 向上移动时,模台的下表面被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支撑 (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第一驱动结构33和模台的下表面具有间隙并分离),此时模台可以在纵向驱动模块40上流转。因此,上述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的设置方式可以实现模台在横向驱动模块30和纵向驱动模块40之间进行切换。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以将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第一驱动结构33可升降地设置在第一安装梁31上,或者将第一行走轮结构32、第一驱动结构33、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均设置为可升降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还包括底座50,养护工位10、流转生产线20、横向驱动模块30和纵向驱动模块40全部或者部分设置在底座50上。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养护工位10、流转生产线20中的各生产工位、横向驱动模块30和纵向驱动模块40均为免(混凝土)基础结构,因此可以实现生产线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的生产线可以实现各工位和设备的快速安装组合以及扩展,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基础生产线而言具有安装时间短、成本低、搬迁方便的优点。
当然,也可以仅将流转生产线20中的一部分生产工位放置在底座50 上。同时,纵向驱动模块40也可以为普通的横移车、带底座的横移车或者 AGV车等等,当纵向驱动模块40为上述结构时,纵向驱动模块40也可以不设置在底座50上。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底座50由多个承载座拼接形成,多个承载座之间通过相同的连接结构51进行连接。具体而言,上述的养护工位10、多个生产工位、横向驱动模块30和纵向驱动模块40放置在承载座上。承载座之间通过相同的连接结构51进行连接,也即承载座之间安装接口统一,可以根据生产线中工位和设备的数量进行快速扩展和快速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51为连接孔,连接孔设置有两列,每列包括三个连接孔。相邻的承载座对接后,六个连接孔对齐并通过螺栓进行紧固,从而实现承载座的快速扩展和安装。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连接结构51的具体形式进行改变。
进一步地,上述的底座50可以为基墩,或者为由横纵钢梁拼接形成的框架,或者为钢基础板材等等。当然,当生产线地面的强度符合要求时,也可以将各个工位和设备直接放置于地面上。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流转生产线20包括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呈矩阵状设置(也即沿着生产线的流转方向),混凝土预制构件还包括吊运设备60,吊运设备60的行进轨迹覆盖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
具体而言,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 形成矩形结构,该四个工位用于设置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四个基础工位。进一步地,第一工位201和第二工位202之间,以及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之间通过横向驱动模块30连接,第二工位202和第三工位203之间通过纵向驱动模块40连接。吊运设备60可以进行多项工艺操作,包括布料、吊起构件、吊起钢筋等等。同时,吊运设备60的行进轨迹覆盖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也即四个工位共用一个吊运设备60,从而简化生产线的设备布置,降低生产线的建造成本。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分别为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布料振捣工位。
其中,从养护工位10养护完成的模台流转至脱边模工位,并在该工位将边模拆除。然后模台流转至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该工位设置有侧翻机,配合吊运设备60将成品预制构件脱模并流转至成品区,并且在该工位进行模台清理。然后模台流转至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在该工位进行边模安装,并配合吊运设备60预埋钢筋。然后模台流转至布料振捣工位,在该工位进行配合吊运设备60进行混凝土布料,并且该工位设置有振动机构,振动结构使得模台振动并消除混凝土中的气泡,进而使得混凝土密实。最后,模台转运至养护工位10内,并持续进行流水线式的循环生产。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养护工位10配合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组成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基本生产单元,该基本单元中各工位设置紧凑,占用空间小,并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各个工位和设备为免基础结构,可以实现快速拼装扩展,并便于搬迁。
当然,上述的描述仅是对生产某种混凝土预制构件过程进行举例,上述的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并不局限于设置为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布料振捣工位。本领域技术与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种类不同,来适配性的选择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具体采用何种工位。各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养护工位1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养护窑11和第二养护窑12,以及设置在第一养护窑11和第二养护窑 12之间的提升机13,其中,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 和第四工位204位于第二养护窑12的开口的一侧。具体而言,第一养护窑 11和第二养护窑12均包括两个养护窑,也即养护工位10中包括四个养护窑。第一工位201设置在第二养护窑12的一个养护窑的开口处,第四工位 204设置在第二养护窑12的另一个养护窑的开口处,因此模台可以直接在第二养护窑12和流转生产线20之间进行流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养护窑的开口的一侧”指的是,养护窑的设置有窑门,并能够使模台流转入或者流转出养护窑的一侧。因此养护窑的开口的一侧可以指的是养护窑的入口侧,也可以指的是养护窑的出口侧。
进一步地,提升机13(或称堆垛机)用于将模台在四个养护窑之间进行流转,并且在养护窑的底部设置有流转通道,流转通道可以对模台进行暂存,或者便于模台在不同的工位之间流转。
当然,由于养护工位10呈对称结构,因此上述的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的位置也可以调整至第一养护窑 11的开口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提升机13上设置有辅助工位 131,辅助工位包括抹光或者拉毛工位。具体而言,提升机13的升降平台上可以进行一些工艺操作,也即提升机13的升降平台可以作为辅助工位 131。辅助工位131可以进行一些混凝土预养护后工艺,例如进行抹光或者拉毛工艺。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实施例二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流转生产线20中扩展设置了两个抹光工位205。具体而言,该两个抹光工位205设置在养护工位10的远离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的一侧。
从图6可以看到,两个抹光工位205相较于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 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而言,分别位于养护工位10的两侧。其中,一个抹光工位205设置在第一养护窑11中的一个养护窑的开口处;另一个抹光工位205设置在第一养护窑11中的另一个养护窑的开口处。两个抹光工位205之间通过纵向驱动模块40连接。
通过设置上述的抹光工位205,可以将抹光工艺在提升机13外部进行,从而减少提升机13上工艺设备的安装数量,提高提升机13的流转效率,并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实施例三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 的具体工位种类不同,并且在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 和第四工位204的外侧增设四个扩展工位。
具体而言,在实施例三中,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 和第四工位204分别为第一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赶平工位。流转生产线20还包括布料振捣工位206、布料工位207、第二脱边模工位208以及第三脱边模工位209,其中,布料振捣工位206与赶平工位相邻设置,布料工位207与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相邻设置,第二脱边模工位208与第一脱边模工位相邻设置,第三脱边模工位209与模台侧翻清理工位相邻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工位201、第四工位204、布料振捣工位206以及第二脱边模工位208位于同一纵向方向。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布料工位207以及第三脱边模工位209处于同一纵向方向,因此上述八个工位形成了矩阵结构。进一步地,第三工位203和布料工位207之间、第一工位 201和第二脱边模工位208之间,以及第二工位202和第三脱边模工位209之间通过纵向驱动模块40连接,布料振捣工位206和布料工位207之间,以及第二脱边模工位208和第三脱边模工位209之间通过横向驱动模块30 连接。
在实施例三中,通过增设多个工位,以利于形成空腔预制构件或者异形预制构件。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实施例四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在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第四工位204、以及养护工位外增设多个扩展工位,并形成包绕式布局。同时,第一工位 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第四工位204的具体工位种类不同。
具体而言,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 分别为第一脱边模工位、模台清理工位、第二脱边模工位以及模台侧翻工位。流转生产线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支边模工位210、钢筋预埋及涂油工位 211、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212,布料振捣工位206、赶平工位213、第一静养拉毛工位214、第二静养拉毛工位215以及抹光工位205,其中,支边模工位210与模台清理工位相邻设置。
具体而言,上述增设的八个工位环绕在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以及养护工位10的外侧,并且通过横向驱动模块30或者通过纵向驱动模块 40依次并单向连接。支边模工位210和第二工位202之间通过纵向驱动模块40连接。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 的连接方式为,第一工位201和第四工位204之间,以及第二工位202和第三工位203之间通过横向驱动模块30连接,第二工位202和第三工位203 之间通过纵向驱动模块40连接。
值得说明的是,实施例四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特别适用于空腔墙的生产。具体而言,实施例四中设置了两个用于布料的工位(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212,布料振捣工位206)。在生产空腔墙时,先在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212进行空腔墙的A面布料,并将钢筋笼压入A面。同时在钢筋笼上表面设置有收口快易网。然后模台流转至布料振捣工位206,在该工位进行空腔墙的B面布料,收口快易网能够将上下两层混凝土隔绝,并且收口快易网上的孔洞有助于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毛面。因此,实施例四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可以不设置翻转机,实现免翻转空腔墙生产,从而大大降低生产线的成本,减小生产线的占地面积。
优选地,上述的赶平工位213和抹光工位205为自动赶平工位和自动抹光工位。同时,上述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212和布料振捣工位206可以进行自动布料也可直接搅拌车布料。
以上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介绍了本申请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中流转生产线20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下述的实施例五至实施例八将介绍本申请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中养护工位10的不同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五
如图9所示,实施例五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养护工位10中第一养护窑11和第二养护窑1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多个。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养护窑11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养护窑12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养护窑11和多个第二养护窑12之间并行设置。提升机13能够在多个第一养护窑11和多个第二养护窑12之间流转,进而将模台流转至不同的第一养护窑11和第二养护窑12内。进一步地,提升机13的流转可以通过天轨或者地轨进行。
进一步地,实施例五中,流转生产线20设置在多个第一养护窑11和多个第二养护窑12中端部的位置。
实施例六
如图10所示,实施例六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五相比,区别在于,流转生产线20设置在多个第一养护窑11和多个第二养护窑12的中部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以及场地特点,来选择将养护工位10布置为实施例五或者实施例六的形式。
实施例七
如图11所示,实施例七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五相比,区别在于,养护工位10仅设置一列养护窑14。具体而言,养护窑 14为多个并且间隔设置,提升机13能够在多个养护窑14之间流转。
进一步地,流转生产线20中的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与提升机13分别位于多个养护窑14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提升机13的一侧未设置养护窑,因此该侧需要设置轨道对提升机13进行支撑。
实施例八
如图12所示,实施例八中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和上述的实施例七相比,区别在于,提升机13位于多个养护窑14与流转生产线20中的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之间。具体而言,由于提升机13上设置有提升平台,因此也可以使第一工位201和第四工位 204直接与提升机13的提升平台对接设置。
根据上述描述,本专利申请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具有以下优点:
1、生产线采用紧凑的流水线布局方式,作业分摊,作业时间均匀分配,提高生产效率;
2、钢基础的横向和纵向驱动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统一接口,方便快速安装及扩展;
3、吊运设备一机多用,可布料、吊构件、吊钢筋;
4、特别适合在搅拌站生产构件,可利用搅拌车直接布料;
5、通过设置不同的扩展工位,不仅可以快速生产叠合板,还可满足空腔构件等异形构件生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养护工位(10);
流转生产线(20),设置在所述养护工位(10)的侧部,所述流转生产线(20)包括多个生产工位,多个所述生产工位沿模台流转方向设置;
横向驱动模块(30),设置在至少部分沿横向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生产工位之间,所述横向驱动模块(30)适于驱动模台沿横向流转;
纵向驱动模块(40),设置在至少部分沿纵向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生产工位之间,所述纵向驱动模块(40)适于驱动模台沿纵向流转;
底座(50),所述养护工位(10)、所述流转生产线(20)、所述横向驱动模块(30)和所述纵向驱动模块(40)全部或部分设置在所述底座(5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驱动模块(30)包括第一安装梁(3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梁(31)上的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第一驱动结构(33),所述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3)适于驱动模台沿横向流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驱动模块(40)包括第二安装梁(4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梁(41)上的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第二驱动结构(43),所述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所述第二驱动结构(43)适于驱动模台沿纵向流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轮结构(32)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3)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梁(31)上,和/或,所述第二行走轮结构(42)和所述第二驱动结构(43)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梁(4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转生产线(20)包括第一工位(201)、第二工位(202)、第三工位(203)和第四工位(204),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沿生产线的流转方向设置,
所述混凝土预制构件还包括吊运设备(60),所述吊运设备(60)的行进轨迹覆盖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分别为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布料振捣工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转生产线(20)还包括相邻设置的两个抹光工位(205),两个所述抹光工位(205)设置在所述养护工位(10)的远离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分别为第一脱边模工位、模台侧翻及清理工位、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以及赶平工位,所述流转生产线还包括布料振捣工位(206)、布料工位(207)、第二脱边模工位(208)以及第三脱边模工位(209),
其中,所述布料振捣工位(206)与所述赶平工位相邻设置,所述布料工位(207)与所述支边模及钢筋布置工位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脱边模工位(208)与所述第一脱边模工位相邻设置,所述第三脱边模工位(209)与所述模台侧翻清理工位相邻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分别为第一脱边模工位、模台清理工位、第二脱边模工位以及模台侧翻工位,所述流转生产线(20)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支边模工位(210)、钢筋预埋及涂油工位(211)、布料及钢筋笼压入工位(212),布料振捣工位(206)、赶平工位(213)、第一静养拉毛工位(214)、第二静养拉毛工位(215)以及抹光工位(205),
其中,支边模工位(210)与模台清理工位相邻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护工位(1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养护窑(11)和第二养护窑(1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护窑(11)和所述第二养护窑(12)之间的提升机(13),其中,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位于所述第一养护窑(11)和/或所述第二养护窑(12)的开口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13)上设置有辅助工位(131),所述辅助工位包括抹光或者拉毛工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护窑(11)和所述第二养护窑(12)均为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养护窑(11)和多个所述第二养护窑(12)并行设置,所述提升机(13)能够在多个所述第一养护窑(11)和多个所述第二养护窑(12)之间流转。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护工位(10)包括养护窑(14)以及提升机(13),所述养护窑(14)为多个并且间隔设置,所述提升机(13)能够在多个养护窑(14)之间流转,其中,
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与所述提升机(13)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养护窑(14)的两侧;或者,
所述提升机(13)位于多个所述养护窑(14)与所述第一工位(201)、所述第二工位(202)、所述第三工位(203)和所述第四工位(204)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0)由多个承载座拼接形成,多个所述承载座之间通过相同的连接结构(51)进行连接。
CN202121836733.0U 2021-07-14 2021-08-06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Active CN2153194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3431 2021-07-14
CN2021216034319 2021-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19481U true CN215319481U (zh) 2021-12-28

Family

ID=782559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4060.6A Pending CN113580349A (zh) 2021-07-14 2021-08-06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N202121836733.0U Active CN215319481U (zh) 2021-07-14 2021-08-06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4060.6A Pending CN113580349A (zh) 2021-07-14 2021-08-06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58034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349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06822U (zh) 一种用于预制梁的移动台座模板系统及其施工场区
CN105459258B (zh) Pc构件生产线
CN111452208B (zh) 一种短线匹配法节段梁预制流水线
CN111186011A (zh) 一种叠合板梁工厂预制自动流水线布置结构及生产方法
CN109968516B (zh) 一种pc构件综合生产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CN111996916A (zh) 一种现浇箱梁一体化建造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CN110877405A (zh) 一种预制构件生产线
CN215319481U (zh)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N111604444B (zh) 一种用于节段梁预制的钢筋绑扎生产线
CN113290686A (zh)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系统
CN209903540U (zh) 模块化移动式pc生产线
CN112482317A (zh) 一种门槽二期混凝土自爬升滑模浇筑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3478633A (zh) 空腔墙的生产方法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N113787604B (zh) 预制楼梯流水式生产线
CN112356259B (zh) 一种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管桩自动化生产线
CN113021609B (zh)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装置
CN215038637U (zh) 提升机及具有其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装置
JP2709091B2 (ja) ユニツトフロアの製造、ストツク方法及び装置
CN217751989U (zh) 预制构件生产装置
CN106671262A (zh) 轨道式混凝土布料装置矩形及其布料方法
CN215038701U (zh) 楼梯自动化生产单元和楼梯自动化生产线
CN215618938U (zh) 翻转机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N214819438U (zh) 一种用于预制t型梁的自行式整体液压模板设备
CN217802375U (zh) 一种集约高效桁架楼承板生产线
CN215319532U (zh) 固定液压模板移动台车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