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2875U - 车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2875U
CN215212875U CN202120309986.6U CN202120309986U CN215212875U CN 215212875 U CN215212875 U CN 215212875U CN 202120309986 U CN202120309986 U CN 202120309986U CN 215212875 U CN215212875 U CN 215212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ch
lock
lever
full
initial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099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地代所清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2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28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缩短释放动作所需的时间的车用门锁装置。车用门锁装置(20)具有:能够向将闩锁(31)保持在半锁定位置或者全锁定位置的初始位置和允许闩锁(31)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解除位置移动的卡爪(33);向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由此使闩锁(31)向全锁定位置移动的关闭杆(53);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使卡爪(33)向解除位置移动的打开杆;以及构成为在闩锁(31)位于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由此使打开杆(55)向动作位置移动,在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使打开杆(55)向动作位置移动的驱动力切换机构(60)。

Description

车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用门锁装置具有通过从中立位置朝向关闭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而将闩锁机构切换为全锁定状态,通过从中立位置朝向释放位置下另一个方向旋转而将闩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动作杆。根据这样的车用门锁装置,切换驱动动作杆的一个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由此能够进行将闩锁机构切换为全锁定状态的关闭动作和将闩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释放动作。
在动作杆的关闭位置与释放位置从中立位置位于相互相反的一侧的结构中,在使动作杆从关闭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时,存在旋转部件因惯性而没有在中立位置停止,向比中立位置靠释放位置侧移动的担忧。而且,若动作杆从中立位置向释放位置侧移动,则存在车门成为能够开闭的状态的担忧。在专利文献1中,将车门不被切换为能够开闭的状态的中立区域设置于关闭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在该中立区域内设置有中立位置。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在使旋转部件从关闭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时,即使旋转部件通过中立位置,但只要在中立区域内停止,则闩锁机构也不被切换为释放状态。
然而,在将具有规定的大小的中立区域设置于关闭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且中立位置位于中立区域内的结构中,中立位置与释放位置的距离变大。因此,旋转部件从中立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所需的时间变长。即、释放动作所需的时间变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918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通过一个驱动力源进行关闭动作与释放动作的车用门锁装置中,实现释放动作所需的时间的缩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用门锁装置具有:
闩锁,其能够向车门能够向打开位置移动的解锁位置、通过保持设置于车体的撞击器而将车门保持在全闭位置的全锁定位置、以及位于上述解锁位置与上述全锁定位置之间并保持上述撞击器由此将车门保持在半闭位置的半锁定位置移动;
卡爪,其构成为能够向初始位置和解除位置移动,若位于上述初始位置则与上述闩锁卡合而将上述闩锁保持在上述半锁定位置或者上述全锁定位置,若位于上述解除位置则与上述闩锁的卡合被解除而允许上述闩锁向上述解锁位置的移动;
闩锁切换部件(关闭杆),其构成为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半锁定位置则其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若上述闩锁位于全锁定位置则其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从上述半锁定对应位置向上述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由此使上述闩锁从上述半锁定位置向上述全锁定位置移动;
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其构成为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使上述卡爪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
旋转部件,其构成为通过驱动力源(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向初始位置、第一位置、以及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二位置旋转移动,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从上述初始位置向规定的一个方向旋转了的位置;以及
驱动力切换机构,其构成为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由此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半锁定位置或者上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即使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也不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并且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超过上述第二位置而向上述第一位置旋转移动由此使上述闩锁切换部件(关闭杆)向上述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旋转部件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从初始位置观察而被设置于同一侧。即、关闭动作(将闩锁机构从半锁定状态切换为全锁定状态的动作)和释放动作(将闩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的动作)时的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相同。而且,将旋转部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从初始位置观察而设置于同一侧,由此在关闭动作结束后使旋转部件从第一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旋转部件不会“通过初始位置而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也可以不设置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的中立区域,所以能够缩短初始位置与第二位置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释放动作时的旋转部件的移动量(旋转角度),所以能够缩短释放动作所需的时间。
上述驱动力切换机构也可以构成为具有:
第一部件(齿条),其构成为与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联动而直线移动;
第二部件(连杆部件),其构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齿条)能够相对移动的安装,能够与上述第一部件(齿条)一起直线移动;以及
第三部件(滑动部件),其构成为相对于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能够相对移动安装,能够与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一体地向上述初始位置和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并且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解锁位置或者上述半锁定位置则其位于退避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上述第二部件(连杆部件)的上述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外侧的位置,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则其位于可卡合位置,所述可卡合位置是上述第二部件(连杆部件)的上述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位置。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部件(齿条)与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旋转移动联动而进行直线移动,由此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齿条)的上述第二部件(连杆部件)按压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而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
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半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使上述第一部件(齿条)与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旋转联动而进行直线移动,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齿条)的上述第二部件(连杆部件)也不按压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而不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驱动力切换机构还具有:
第四部件(锁定杆),其构成为与上述闩锁切换部件(关闭杆)的移动联动而移动,从而使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移动,
若上述闩锁切换部件(关闭杆)位于上述解锁对应位置或者上述半锁定对应位置,则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位于上述退避位置,上述闩锁切换部件(关闭杆)位于上述全锁定对应位置,由此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位于上述可卡合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该情况下,在上述第四部件(锁定杆)设置凸轮槽,
在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设置与上述凸轮槽卡合的凸轮从动件,
上述第四部件(锁定杆)移动由此上述第三部件(滑动部件)相对于上述卡爪切换部件(打开杆)相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门的结构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车门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闩锁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5是表示闩锁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闩锁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7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7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8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8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9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9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0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0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1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1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2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2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3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3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4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4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5A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图15B是表示驱动力切换机构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车门,11…车体,12…撞击器,20…门锁装置,21…啮合部,30…闩锁机构,31…闩锁,33…卡爪,40…促动器部,50…闩锁机构切换部,51…电动马达,53…关闭杆,55…打开杆,60…驱动力切换机构,61…旋转部件,63…齿条,64…连杆部件,68…滑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用门锁装置简称为“门锁装置”。
图1以及图2是表示应用门锁装置20的车门10的结构例的示意图。此外,图1是车门10的侧视图,是从车内侧观察的图。图2是车门10的后端部附近的剖视图,是图1的I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车门10,其前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体11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旋转,能够向堵塞形成于车体11的侧面的开口部的关闭位置(包含完全被关闭的全闭位置、和成为所谓的“半门”的状态的半闭位置)和不堵塞该开口部的打开位置移动。
车门10具备构成其下半部的车门主体部101、以及设置于其上半部的车门窗框107。车门主体部101具备构成外侧面的外板102、固定于外板102的内侧面的内板103、以及固定于内板103的内侧面且构成车门主体部101的内侧面的树脂制的装饰件104。另外,相对于车门10能够旋转地分别在外板102安装有外侧车门把手105、在装饰件104安装有内侧车门把手106。外侧车门把手105与内侧车门把手106分别旋转从而能够向初始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并通过施力部件被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如图2所示,门锁装置20位于车门10的内部(外板102与内板103之间)。门锁装置20的一部分在车门10的后端部向外部露出。而且,门锁装置20通过螺钉等固定机构而固定于内板103。另外,在车体11安装有撞击器12。
图3是表示门锁装置20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门锁装置20具有啮合部21和促动器部40。啮合部21具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啮合部体211、由金属形成的底板212以及闩锁机构30。啮合部体211和底板212是啮合部21的框体。闩锁机构30构成为能够切换为将车门10保持在关闭位置的锁定状态(保持在全关闭位置的全锁定状态、以及保持在半关闭位置的半锁定状态)、以及使车门10能够向打开位置移动的解锁状态。
促动器部40具有促动器部主体41、外壳42、以及闩锁机构切换部50。促动器部主体41与外壳42是促动器部40的框体。此外,促动器部主体41与外壳42的结构没有被特别限定。闩锁机构切换部50构成为通过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能够切换闩锁机构30的状态。
图4~图6是表示闩锁机构30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此外,图4表示解锁状态,图5表示半锁定状态,图6表示全锁定状态。如图4~图6所示,闩锁机构30具有闩锁31、卡爪33以及块杆35。
闩锁31由金属形成。闩锁31具有全闩锁爪311、半闩锁爪312、撞击器保持槽313以及关闭杆卡合部314。闩锁31配置于啮合部体211与底板212之间,经由闩锁支承轴32相对于啮合部体211以及底板212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全闩锁爪311与半闩锁爪312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卡爪33卡合脱离。撞击器保持槽313构成为能够插拔设置于车体11的撞击器12。此外,全闩锁爪311、半闩锁爪312以及撞击器保持槽313的结构没有被特别限定,能够应用以往公知的各种结构。
闩锁31能够向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有时也称为“释放位置”)、图5所示的半锁定位置、以及图6所示的全锁定位置旋转移动。解锁位置是能够与设置于车体11的撞击器12卡合脱离的位置,是车门10成为能够打开的状态(能够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状态)的位置。此外,解锁位置是闩锁31的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一端的位置。半锁定位置与全锁定位置是通过与撞击器12卡合(保持使撞击器12进入了撞击器保持槽313的状态)而将车门10保持在关闭位置的位置。半锁定位置是从解锁位置旋转了规定的角度的位置(在图2~图4中从解锁位置向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了的位置)。全锁定位置是从半锁定位置进一步旋转了规定的角度的位置。而且,闩锁31通过省略图示的闩锁复位弹簧而总是被朝向解锁位置施力。
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卡合脱离。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例如具有向闩锁31的旋转移动的轨迹的圆周方向突出的突起状的结构。此外,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只要是能够与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相互卡合脱离自如地推压的结构即可,并不限定具体的形状。
卡爪33与闩锁31相同配置于啮合部体211与底板212之间,经由卡爪支承轴34相对于啮合部体211以及底板212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卡爪33具有能够与闩锁31的全闩锁爪311及半闩锁爪312的各个卡合脱离的卡合部331。卡爪33能够向图5和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与图4所示的解除位置旋转移动。初始位置是能够与闩锁31的半闩锁爪312及全闩锁爪311卡合的位置。换言之,卡爪33的初始位置是卡爪33的卡合部331位于闩锁31的全闩锁爪311与半闩锁爪312的旋转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进入到旋转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位置。解除位置是卡爪33不与闩锁31卡合的位置。换言之,卡爪33的解除位置是卡爪33退避到闩锁31的全闩锁爪311和半闩锁爪312的旋转移动的轨迹外的位置。而且,卡爪33通过省略图示的卡爪复位弹簧而总是被向初始位置施力。
块杆35相对于啮合部体211以及底板212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能够向初始位置与动作位置旋转移动。此外,图4~图6示出了块杆35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而且,块杆35构成为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旋转移动,由此使卡爪33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在图4~图6中,块杆35从初始位置向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由此按压卡爪33,使卡爪33向图4~图6中的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由此,卡爪33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并且,块杆35通过省略图示的块杆弹簧的作用力而总是被向初始位置施力。此外,在块杆35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不限制卡爪33的移动。即、在块杆35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卡爪33克服卡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由此能够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
在车门10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闩锁31通过闩锁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被保持在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该状态是闩锁机构30的解锁状态。若车门10从打开位置朝向半关闭位置以及全关闭位置移动,则设置于车体11的撞击器12与闩锁31接触。若车门10从图4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朝向半关闭位置以及全关闭位置移动,则闩锁31被撞击器12按压而朝向图5所示的半锁定位置移动。此时,卡爪33被闩锁31按压,克服卡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
如图5所示,若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则卡爪33通过卡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解除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而且,闩锁31的半闩锁爪312与卡爪33的卡合部331卡合。因此,闩锁31的从半锁定位置朝向解锁位置的移动被限制。即、车门10被保持在半关闭位置。在该情况下的闩锁机构30的状态是半锁定状态。
若车门10进一步朝向全关闭位置移动,则闩锁31被撞击器12按压而朝向图6所示的全锁定位置移动。此时,卡爪33被闩锁31按压,克服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而且,若闩锁31位于全锁定位置,则卡爪33通过卡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解除位置出初始位置移动。而且,闩锁31的全闩锁爪311成为与卡爪33的卡合部331卡合的状态。因此,闩锁31从全锁定位置朝向半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的移动被限制。即、车门10被保持在全关闭位置。该情况下的闩锁机构30的状态是全锁定状态。
图7A~图15B是表示闩锁机构切换部50的结构例与动作的图。另外,图7B、图8B、图9B、图10B、图11B、图12B、图13B、图14B以及图15B分别是放大表示图7A、图8A、图9A、图10A、图11A、图12A、图13A、图14A以及图15A的锁定杆67以及滑动部件68的附近的图。此外,在图7A~图15B中,为了容易理解部件彼此的关系,省略了一部分的线。如上述图所示,闩锁机构切换部50具有作为闩锁切换部件的例子的关闭杆53、作为卡爪切换部件的例子的打开杆55、电动马达51(省略图示)、以及驱动力切换机构60。关闭杆53、打开杆55、电动马达51以及驱动力切换机构60组装于作为促动器部40的框体的促动器部主体41。
关闭杆53经由关闭杆支承轴54和托架57(参照图3)而相对于促动器部主体4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关闭杆53能够向“解锁对应位置”、“半锁定对应位置”及“全锁定对应位置”旋转移动。解锁对应位置是闩锁31位于解锁位置时的关闭杆53的位置,是关闭杆53的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一端的位置。半锁定对应位置是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时的关闭杆53的位置,是解锁对应位置与全锁定对应位置之间的位置。全锁定对应位置是闩锁31位于全锁定位置时的关闭杆53的位置,是关闭杆53的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另一端的位置。
而且,关闭杆53通过关闭杆弹簧58,总是被朝向全锁定对应位置施力,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总是与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接触。因此,关闭杆53的位置与闩锁31的位置与上述的关系一一对应。此外,关闭杆弹簧58只要构成为能够总是将关闭杆53朝向全锁定对应位置施力即可,并不限定具体的结构。关闭杆弹簧58例如能够应用在两端具有臂的扭转螺旋弹簧。而且,将扭转螺旋弹簧的螺旋状的部分安装于关闭杆支承轴54的外周,一个臂与关闭杆53卡合,另一个臂与促动器部主体41或者托架57卡合。
关闭杆53具有闩锁卡合部531、被按压部532和锁定杆卡合部533。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构成为能够与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卡合脱离,位于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的旋转移动的轨迹的内侧。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构成为在关闭杆53从解锁对应位置或者半锁定对应位置向全锁定对应位置旋转移动时,按压位于解锁位置或者半锁定位置的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而且,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与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接触而按压,由此能够使闩锁31从解锁位置或者半锁定位置向全锁定位置移动。另一方面,若闩锁31从全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则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被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按压,而关闭杆53向解锁对应位置移动。
此外,关闭杆弹簧58的作用力小于闩锁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因此,若闩锁31通过闩锁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全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则关闭杆53克服关闭杆弹簧58的作用力而从全锁定对应位置向解锁对应位置移动。
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卡合脱离。例如,被按压部532具有向与关闭杆支承轴54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与关闭杆53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状的结构。而且,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位于后述的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此外,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只要能够与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卡合脱离即可,并不限定具体的结构。
关闭杆53的锁定杆卡合部533与后述的锁定杆67的关闭杆卡合部675卡合。在该锁定杆卡合部533设置有例如在与关闭杆支承轴54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贯通,关闭杆53的旋转移动的轨迹的径向(以关闭杆支承轴54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法)长的长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闭杆53在关闭杆支承轴54的轴线方向视图中具有大致“L”字形状。而且,在与“L”字的一个前端对应的位置设置闩锁卡合部531,在与“L”字的弯曲部对应的位置设置被按压部532,在与“L”字的另一个前端对应的位置设置锁定杆卡合部533。并且,在闩锁卡合部531与被按压部532之间的位置,经由关闭杆支承轴54而相对于促动器部主体4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打开杆55经由打开杆支承轴56以及托架57,相对于促动器部主体4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换言之,能够以打开杆支承轴56为中心而振动子状地摆动)。此外,打开杆55被支承为能够与后述的锁定杆67同轴地旋转。打开杆55能够向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旋转移动。图7A~图13B、图15A以及图15B表示打开杆55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图14A以及图14B表示打开杆55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
而且,打开杆55构成为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按压闩锁机构30的块杆35,使块杆3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若块杆35被打开杆55按压而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则与块杆35的动作联动而卡爪33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卡爪33与闩锁31的卡合被解除。而且,闩锁31通过闩锁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向解锁位置移动。
这样,打开杆5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将闩锁机构30从锁定状态(半锁定状态或者全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另外,块杆35通过块杆弹簧而被朝向初始位置施力,所以打开杆55通过经由块杆35而传递的块杆弹簧的作用力,总是被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电动马达51是用于切换闩锁机构30的状态的驱动力源。电动马达51只要能够输出正反两方向的旋转动力即可,并不限定具体的结构。
驱动力切换机构60构成为在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或者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切换为不将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向打开杆55传递的状态,在闩锁31位于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切换为能够将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向打开杆55传递的状态。
驱动力切换机构60具有:旋转部件61、作为第一部件的例子的齿条63、作为第二部件的例子的连杆部件64、作为第四部件的例子的锁定杆67、以及作为第三部件的例子的滑动部件68。
旋转部件61构成为经由旋转部件支承轴62和托架57,相对于促动器部主体4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电动马达51的旋转动力而旋转。例如,旋转部件61具有蜗轮613(参照图3),与设置于电动马达51的旋转轴的蜗杆52啮合。而且,旋转部件61能够从初始位置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旋转移动。初始位置是旋转部件61的能够旋转的范围的一端的位置。第一位置是从初始位置向规定的一个方向旋转了的位置,是旋转部件61的能够旋转的范围的另一端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初始位置向规定的一个方向旋转了的位置,是初始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从初始位置观察而位于同一侧,距离初始位置的距离(旋转角度)不同。而且,从初始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距离(旋转角度)小于从初始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距离。
旋转部件61旋转由此使齿条63以能够直线移动的方式与齿条63卡合。具体而言,旋转部件61具有齿条卡合部611,该齿条卡合部611与齿条63卡合。齿条卡合部611具有从旋转中心向径向延伸突出的棒状的形状。而且,在齿条卡合部611设置在与旋转部件61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贯通,在旋转部件61的径向长的长孔612。
齿条63是长条棒状的部件。齿条63相对于促动器部主体41被支承为能够直线往复移动。此外,齿条63的长度方向与齿条63的直线往复移动的方向平行。齿条63直线移动,由此能够向初始位置、释放开始位置、释放结束位置、关闭开始位置以及关闭结束位置移动。初始位置是能够直线往复移动的范围的一端的位置,关闭结束位置是能够直线往复移动的范围的另一端的位置。而且,从初始位置侧按释放开始位置、释放结束位、关闭开始位置、关闭结束位置的顺序进行排列。关于齿条63的各位置将在后述。
在齿条6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与旋转部件61的齿条卡合部611卡合的旋转部件卡合部631。例如,齿条63的旋转部件卡合部631是向与旋转部件支承轴62的轴线(旋转部件61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突起。而且,齿条63的旋转部件卡合部631进入到旋转部件61的齿条卡合部611的长孔612。因此,若旋转部件61旋转,则齿条63直线移动。而且,齿条63的初始位置是与旋转部件61的初始位置对应的位置,若旋转部件61位于初始位置则齿条63位于初始位置。齿条63的释放结束位置是与旋转部件61的第二位置对应的位置,若旋转部件61位于第二位置则齿条63位于释放结束位置。齿条63的关闭结束位置是与旋转部件61的第一位置对应的位置,若旋转部件61位于第一位置则齿条63位于关闭结束位置。
在齿条6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设置旋转部件卡合部63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关闭杆按压部633。关闭杆按压部633构成为能够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卡合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条6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是关闭杆按压部633。在齿条63位于从初始位置到释放结束位置之间的情况下(即、旋转部件61位于从初始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的情况下),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与关闭杆53的位置无关,不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接触而分离。
在关闭杆53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的情况下,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在释放结束位置与关闭结束位置的中间的规定的位置上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接触。该位置是齿条63的关闭开始位置。即、齿条63的关闭开始位置位于与释放结束位置相比靠近关闭结束位置的一侧。
若齿条63从关闭开始位置向关闭结束位置移动(即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超过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则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按压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由此,关闭杆53向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即、若齿条63位于关闭结束位置则(若旋转部件61位于第一位置),则关闭杆53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这样,齿条63构成为从关闭开始位置向关闭结束位置移动,由此使关闭杆53从半锁定对应位置向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
连杆部件64是长条棒状的部件。连杆部件6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基端部)经由连杆部件支承轴65相对于齿条63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连杆部件6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前端部)设置导销642。该导销642松弛插入设置于齿条63的引导槽634。此外,设置于该齿条63的引导槽634具有以连杆部件支承轴65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形状。因此,连杆部件64能够以连杆部件支承轴65为中心相对于齿条63以振动子状摆动。
而且在连杆部件6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滑动部件卡合部641。滑动部件卡合部641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滑动部件68卡合脱离。例如,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是朝向连杆部件64的前端侧(与连杆部件支承轴65相反的一侧)的面。
连杆部件64相对于齿条63相对地旋转移动,由此能够向图7A~图8B以及图11A~图15B所示的初始位置、和图9A~图10B所示的退避位置移动。而且,连杆部件64通过连杆部件弹簧66而总是被朝向初始位置施力。例如,在齿条63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限位器,连杆部件64通过连杆部件弹簧66的作用力而与该限位器抵接从而被定位在初始位置。另外,连杆部件64能够通过向远离限位器的方向移动而向退避位置移动。此外,连杆部件64的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将在后述。
锁定杆67经由打开杆支承轴56以及托架57而相对于促动器部主体4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锁定杆67能够与打开杆55同轴地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打开杆55独立地旋转。而且,锁定杆67构成为与关闭杆53的旋转联动地旋转。具体而言,锁定杆67具有向与打开杆支承轴56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状的关闭杆卡合部675,该关闭杆卡合部675进入设置于关闭杆53的锁定杆卡合部533的长孔。此外,将关闭杆53位于解锁对应位置时的锁定杆67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将关闭杆53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时的锁定杆67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将关闭杆53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时的锁定杆67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
而且在锁定杆67设置凸轮槽671。该凸轮槽671具有第一部分672、第二部分673及第三部分674。第一部分672和第二部分673以与打开杆支承轴56(即锁定杆67的旋转中心)同轴的圆弧状延伸。第一部分672和第二部分673距离打开杆支承轴56的中心的距离相互不同。具体而言,第一部分672的一方设置于比第二部分673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第三部分674构成为设置于第一部分672与第二部分673之间,连结第一部分672与第二部分673。
滑动部件68在打开杆55的长度方向(打开杆55的旋转移动的轨迹的径向)上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于打开杆55。但是,滑动部件68无法相对于打开杆55沿以打开杆支承轴56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相对移动,以打开杆支承轴56为中心而与打开杆55一体地旋转。因此,滑动部件68能够与打开杆55一起向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移动。
滑动部件68具有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和凸轮从动件682。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和该凸轮从动件682设置于远离打开杆支承轴56的中心线的位置。而且,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和该凸轮从动件682具有在与打开杆支承轴56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并且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的突起状的结构。此外,在图7A~图15B中,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向纸面近前侧突出,凸轮从动件682向纸面里侧突出。而且,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进入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因此,滑动部件68与锁定杆67的旋转联动,相对于打开杆55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地直线移动。
具体而言,若锁定杆67位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则(即若关闭杆53位于解锁对应位置或者半锁定对应位置),则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位于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的第一部分672。另一方面,若锁定杆67位于第三位置则(即若关闭杆53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则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位于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
凸轮槽671的第一部分672和第二部分673距离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同,所以通过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位于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的第一部分672还是位于第二部分673,而滑动部件68相对于打开杆55的相对位置、即距离打开杆支承轴56的距离不同。而且,在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位于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的情况下,与其位于第一部分672的情况比较,接近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轮从动件682位于凸轮槽671的第一部分672时的滑动部件68的位置称为“退避位置”,将凸轮从动件682位于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时的滑动部件68的位置称为“可卡合位置”。
这里,对连杆部件64与滑动部件68的关系进行说明。连杆部件64能够以连杆部件支承轴65为中心而旋转移动(换言之,能够以振动子状摆动)。具体而言,连杆部件64能够向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与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接近的方向以及离开的方向旋转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杆部件64的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两端的位置中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远离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的一侧的端的位置称为连杆部件64的初始位置。
滑动部件68的退避位置是与位于初始位置的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相比,更远离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的位置。而且,在滑动部件68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即使齿条63从初始位置向释放开始位置(后述)移动,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也不与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接触。滑动部件68的可卡合位置是比滑动部件68的退避位置更靠近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的一侧的位置。具体而言,滑动部件68的可卡合位置是连杆部件64位于初始位置时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位置。此外,换言之,连杆部件64的初始位置是在滑动部件68位于可卡合位置的情况下,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能够与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卡合的位置。因此,在滑动部件68位于可卡合位置的情况下,若齿条63从初始位置向释放开始位置移动,则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与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接触。此外,齿条63的释放开始位置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是在连杆部件64与齿条63一起从初始位置朝向关闭结束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与位于初始位置的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接触的位置。
连杆部件64的退避位置是比连杆部件64的初始位置更靠近打开杆支承轴56的一侧的位置,是被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按压并移动了的位置。即如图7A~图15B所示,在连杆部件64的侧面(称为朝向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侧的面)设置有台阶,在台阶部设置滑动部件卡合部641。而且,连杆部件64的侧面中的、比滑动部件卡合部641靠基端侧(与连杆部件支承轴65接近的一侧)的部分与比滑动部件卡合部641靠前端侧(与导销642接近的一侧)的部分比较,设置于远离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打开杆支承轴56)的位置。因此,若连杆部件64位于初始位置,则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因齿条63的位置而干涉连杆部件64。在该情况下,连杆部件64从初始位置向与打开杆55的旋转中心接近的一侧的位置亦即退避位置移动,由此滑动部件68能够向可卡合位置移动。这样,连杆部件64的退避位置是比连杆部件64的初始位置更靠近打开杆支承轴56的一侧的位置。此外,连杆部件64的具体的退避位置基于与滑动部件68的关系而决定。另外,连杆部件64的侧面中的、比滑动部件卡合部641靠前端侧的部分设置于不与位于可卡合位置的滑动部件68接触的位置。
这样,若关闭杆53位于解锁对应位置或者半锁定对应位置,则滑动部件68位于不与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卡合的退避位置。另一方面,若关闭杆53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则滑动部件68位于能够与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卡合的可卡合位置。
并且,门锁装置20具有检测闩锁31的位置的省略图示的锁定位置传感器、和驱动电动马达51的马达驱动器。车辆具有作为控制门锁装置20的动作的控制机构的车门ECU13、以及用于使门锁装置20进行后述的释放动作的操作部件亦即释放开关。车门ECU13是具有CPU、ROM及RAM的计算机。在计算机的ROM预先储存有用于控制门锁装置20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的CPU从ROM读出并执行该计算机程序。由此控制门锁装置20。另外,车门ECU13、设置于门锁装置20的锁定位置传感器、马达驱动器以及释放开关经由CAN(Controller Area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而连接。因此,车门ECU13能够得到由锁定位置传感器执行的闩锁31的位置的检测结果以及释放开关的操作,并且能够通过控制马达驱动器来驱动电动马达51。
此外,门锁装置20具有用于通过由使用者进行的外侧车门把手105或者内侧车门把手106的手动操作而将闩锁机构30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操作机构。例如,在操作机构构成为在进行使车门10的外侧车门把手105或者内侧车门把手106从初始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的操作的情况下,将外侧车门把手105或者内侧车门把手106的动作向闩锁机构30的卡爪33传递,由此使卡爪33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此外,操作机构的结构没有被特别限定,能够应用公知的各种结构。
(门锁装置的动作)
(关闭动作)
接着,对门锁装置20的动作进行说明。关闭动作是利用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使闩锁机构30从图5所示的半锁定状态切换为图6所示的全锁定状态的动作。此外,图7A~图9B表示关闭动作。在关闭动作开始前,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旋转部件61和齿条63分别位于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关闭杆53通过关闭杆弹簧58的作用力,而位于图7A和图7B所示的半锁定对应位置。
而且,如图7A和图7B所示,若关闭杆53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则与关闭杆53卡合的锁定杆67位于第二位置,与锁定杆67卡合的滑动部件68位于退避位置。因此,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位于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外侧。并且,若齿条63位于初始位置,并且关闭杆53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则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不接触而以规定的距离分离。
车门ECU13在由锁定位置传感器检测出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以门锁装置20进行关闭动作的方式控制电动马达51。具体而言,车门ECU13使电动马达51动作而使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向第一位置旋转移动。
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状态下,若电动马达51动作而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朝向第一位置旋转移动(在图7A以及图7B中,若向逆时针的方向旋转移动),则齿条63与连杆部件64一体地直线移动。此外,在图7A和图7B中,齿条63与连杆部件64一体地向上侧移动。而且,若旋转部件61超过第二位置而齿条63位于图8A和图8B所示的关闭开始位置,则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接触。
若旋转部件61从图8A和图8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则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按压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图9A和图9B表示旋转部件61位于第一位置,齿条63位于关闭结束位置的状态。若旋转部件61向第一位置移动,则关闭杆53从半锁定对应位置向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按压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由此,闩锁31从图5所示的半锁定位置向图6所示的全锁定位置移动。因此,闩锁机构30被从半锁定状态切换为全锁定状态。若旋转部件61位于第一位置,则车门ECU13使电动马达51停止。由此,关闭动作结束。
此外,在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朝向第一位置旋转过程中,在位于初始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情况下,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不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接触而分离。因此,在关闭动作时,即使旋转部件61位于初始位置与第一位置的中间的第二位置,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也不按压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而且,若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超过第二位置而向第一位置移动,则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按压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关闭杆53从半锁定对应位置向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这样,驱动力切换机构60构成为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超过第二位置而向第一位置旋转移动,由此使关闭杆53向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
此外,如图7A~图8B所示,在关闭杆53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的情况下,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位于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外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齿条63从初始位置向关闭开始位置移动,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也不与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接触。而且,滑动部件68不按压连杆部件64,所以打开杆55不从初始位置移动。具体而言,打开杆55通过块杆弹簧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为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
这样,若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则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不被向打开杆55传递,所以闩锁机构30未被切换为解锁状态。即、驱动力切换机构60构成为在闩锁机构30处于半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不将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向打开杆55传递。此外,即使在闩锁31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也不被向打开杆55传递。因此,此外驱动力切换机构60在闩锁机构30即使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也不将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向打开杆55传递。
若关闭杆53从半锁定对应位置(参照图7A~图8B)向全锁定对应位置(参照图9A和图9B)移动,则与关闭杆53的移动联动,锁定杆67从第二位置(参照图7A~图8B)向第三位置(参照图9A和图9B)移动。因此,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从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的第一部分672通过第三部分674向第二部分673移动。其结果是,滑动部件68从退避位置(参照图7A~图8B)向可卡合位置(参照图9A和图9B)移动。
另外,在齿条63位于关闭结束位置的情况下,若滑动部件68从退避位置向可卡合位置移动,则连杆部件64被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按压而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这样,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按压连杆部件64而使其向退避位置移动,由此滑动部件68能够连杆部件64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位置亦即可卡合位置移动。
此外,打开杆55的长度方向与齿条63以及连杆部件64的直线移动的方向交叉。而且,在打开杆支承轴56的轴线方向视图中,打开杆55的一部分与连杆部件64的一部分相互重叠。因此,滑动部件68沿打开杆55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由此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能够向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与外侧移动。
此外,在关闭动作的执行中,若滑动部件68从退避位置向可卡合位置移动,则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按压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打开杆5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因此,在关闭动作的执行中,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不按压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所以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构成为在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移动到不与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卡合的位置之后(换言之,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向比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更靠近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的一侧移动之后),之后使滑动部件68向可卡合位置移动。
(恢复动作)
恢复动作是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状态亦即关闭动作结束后,使旋转部件61向初始位置移动的动作。图10A~图12B表示恢复动作。车门ECU13在关闭动作结束后,以门锁装置20进行恢复动作的方式控制电动马达51。具体而言,车门ECU13控制电动马达51使旋转部件61向与关闭动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使旋转部件61从第一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若旋转部件61通过电动马达51的旋转动力从第一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移动,则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齿条63朝向初始位置移动,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离开。此外,在关闭动结束后,闩锁31被保持在全锁定位置,所以关闭杆53被关闭杆弹簧58的作用力保持在全锁定对应位置。因此,锁定杆67被保持在第三位置,而且滑动部件68被保持在可卡合位置。即、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被保持为进入位于初始位置时的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的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状态。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若齿条63从第一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移动,则在第一位置与初始位置的中间的位置,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通过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而且,连杆部件64利用连杆部件弹簧66的作用力而从退避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而且,如图12A和图12B所示,若旋转部件61位于初始位置,则齿条63位于初始位置。若旋转部件61位于初始位置,则车门ECU13使电动马达51的驱动停止。由此恢复动作结束。在恢复动作结束后,关闭杆53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连杆部件64位于初始位置,滑动部件68位于可卡合位置。
(释放动作)
释放动作是通过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使闩锁机构30从全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动作。车门ECU13在车门10位于全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即闩锁机构30处于全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若检测出有释放开关的操作,则以门锁装置20进行释放动作的方式控制电动马达51。具体而言,车门ECU13控制马达驱动器使电动马达51动作,使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从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状态(旋转部件61和齿条63位于初始位置,关闭杆53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的状态)开始释放动作。图13A~图15B表示释放动作。若旋转部件61通过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从图12A所示的初始位置朝向第二位置开始旋转,则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与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接触。如上所述,该位置是齿条63的释放开始位置。此外,释放开始位置位于比上述关闭开始位置更靠近初始位置的一侧。
若旋转部件61进一步旋转而位于第二位置,则齿条63位于释放结束位置。图14A和图14B表示旋转部件61位于第二位置,齿条63位于释放结束位置的状态。在齿条63向释放结束位置移动时,连杆部件64的滑动部件卡合部641按压滑动部件68的连杆部件卡合部681,滑动部件68与打开杆55一体地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而且,打开杆5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使闩锁机构30的块杆3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卡爪33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因此,闩锁31的全闩锁爪311与卡爪33的卡合部331的卡合被解除,闩锁31通过闩锁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全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即、闩锁机构30被从锁定状态(全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释放状态)。
此外,若打开杆5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旋转移动,则滑动部件68也与打开杆一起旋转移动。因此,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相对于锁定杆67相对移动。但是,即使滑动部件68相对于锁定杆67相对移动,凸轮从动件682也被保持为位于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的状态。锁定杆67的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具有以打开杆支承轴56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形状,所以滑动部件68不相对于打开杆55相对移动,滑动部件68被保持在可卡合位置。此外,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的长度(圆弧的圆周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在打开杆5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时,滑动部件68的凸轮从动件682不脱离凸轮槽671的第二部分673的尺寸。
若闩锁31从全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则关闭杆53的闩锁卡合部531被闩锁31的关闭杆卡合部314按压,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关闭杆53向解锁对应位置移动。而且,锁定杆67与关闭杆53向解锁对应位置的移动联动而向第三位置移动,滑动部件68与锁定杆67的移动联动而从可卡合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若滑动部件68向退避位置移动,则连杆部件64与滑动部件68的卡合被解除,打开杆55被块杆35按压而向初始位置移动。
此外,齿条63的释放开始位置以及释放结束位置位于比关闭开始位置靠近初始位置的一侧。即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即使通过齿条63向释放结束位置移动而闩锁31向解锁位置移动,齿条63的关闭杆按压部633也不与关闭杆53的被按压部532接触。这样,使旋转部件61的从初始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距离小于从初始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距离,由此能够使打开杆55向动作位置移动而齿条63与关闭杆53不干涉。
若旋转部件61位于第二位置,则车门ECU13使电动马达51停止。然后,车门ECU13控制电动马达51,使旋转部件61从第二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由此,释放动作结束。这样,车门ECU13在释放动作中,虽使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但没有使其向比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位置的一侧移动。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关闭动作和释放动作的旋转部件61的旋转方向是相同的。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在关闭动作和释放动作中旋转部件6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结构比较,能够缩短释放动作所需的时间。即、在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的在关闭动作与释放动作中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结构中,在关闭位置(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位置对应)与释放位置(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位置对应)之间设置中立位置(与本实施方式的初始位置对应)。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使旋转部件从关闭位置向中立位置恢复的情况下,必须设置中立区域并且将中立位置与释放位置设置于以某种程度分离的位置,以便旋转部件不因惯性等而向释放位置移动。因此,从中立位置到释放位置的距离变大,旋转部件从中立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所需的时间变长。
与此相对,门锁装置20的驱动力切换机构60构成为在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旋转部件61从初始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也不向打开杆55传递驱动力(不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而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从初始位置观察而被设置于同一侧。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从初始位置观察而被设置于同一侧,由此在关闭动作结束后的恢复动作中,在旋转部件61从第一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旋转部件不会“通过初始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也可以不设置中立区域,所以能够缩短初始位置与第二位置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释放动作时的旋转部件的移动量(旋转角度),所以能够缩短释放动作所需的时间。
以上,虽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就能够进行各种改变,它们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闩锁机构30并不限于上述结构。闩锁机构30只要下述那样的构成即可,即、具有能够向解锁位置、半锁定位置及全锁定位置旋转移动的闩锁31,若闩锁31位于解锁位置则车门10成为能够打开的状态(闩锁31与撞击器12能够卡合脱离的状态),若闩锁31位于半锁定位置或者全锁定位置则车门10被保持在关闭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闩锁切换部件的例子示出了关闭杆53,作为卡爪切换部件的例子示出了打开杆55,但闩锁切换部件并不限于关闭杆,卡爪切换部件并不限于打开杆55。总而言之,只要闩锁切换部件是能够使闩锁31从解锁位置向全锁定位置移动的部件即可。卡爪切换部件只要是能够使卡爪33从初始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的部件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闩锁机构30具有块杆35,打开杆55使闩锁机构30的块杆35移动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打开杆55直接使闩锁机构30的卡爪33移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打开杆55经由块杆35以外的部件而使卡爪33移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门锁装置20具有与卡爪33联动的部件,打开杆55使该部件移动的结构。总之,只要打开杆55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将闩锁机构30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电动马达51的旋转轴安装蜗杆52,旋转部件61具有蜗轮613的结构,但由于将旋转动力从电动马达51向旋转部件61传递的机构并不限于蜗杆52和蜗轮613的组合。总之,只要能够通过电动马达51的旋转动力使旋转部件61沿正反两方向旋转即可。
另外,并不限定托架57的结构。并且,促动器部40也可以不具有托架57。

Claims (4)

1.一种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闩锁,其能够向车门能够向打开位置移动的解锁位置、通过保持设置于车体的撞击器而将车门保持在全闭位置的全锁定位置、以及位于上述解锁位置与上述全锁定位置之间并通过保持上述撞击器而将车门保持在半闭位置的半锁定位置移动;
卡爪,其构成为能够向初始位置和解除位置移动,位于上述初始位置由此与上述闩锁卡合而将上述闩锁保持在上述半锁定位置或者上述全锁定位置,位于上述解除位置由此与上述闩锁的卡合被解除而允许上述闩锁向上述解锁位置的移动;
闩锁切换部件,其构成为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半锁定位置则其位于半锁定对应位置,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则其位于全锁定对应位置,从上述半锁定对应位置向上述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由此使上述闩锁从上述半锁定位置向上述全锁定位置移动;
卡爪切换部件,其构成为通过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而使上述卡爪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
旋转部件,其构成为通过驱动力源的驱动力,向初始位置、第一位置、以及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第二位置旋转移动,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从上述初始位置向规定的一个方向旋转了的位置;以及
驱动力切换机构,其构成为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由此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半锁定位置或者上述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即使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也不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并且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超过上述第二位置而向上述第一位置旋转移动由此使上述闩锁切换部件向上述全锁定对应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力切换机构具有:
第一部件,其构成为与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联动而直线移动;
第二部件,其构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安装,能够与上述第一部件一起直线移动;以及
第三部件,其构成为相对于上述卡爪切换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安装,能够与上述卡爪切换部件一体地向上述初始位置和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并且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解锁位置或者上述半锁定位置则其位于退避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外侧的位置,若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则其位于可卡合位置,所述可卡合位置是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直线移动的轨迹的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旋转移动联动而进行上述直线移动,由此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第二部件按压上述第三部件而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
在上述闩锁位于上述半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使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旋转联动而进行上述直线移动,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第二部件也不按压上述第三部件而不使上述卡爪切换部件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
上述驱动力切换机构还具有:
第四部件,其构成为与上述闩锁切换部件的移动联动而移动,从而使上述第三部件移动,
若上述闩锁切换部件位于上述半锁定对应位置,则上述第三部件位于上述退避位置,上述闩锁切换部件位于上述全锁定对应位置,由此上述第三部件位于上述可卡合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
在上述第四部件设置凸轮槽,
在上述第三部件设置与上述凸轮槽卡合的凸轮从动件,
上述第四部件移动由此上述第三部件相对于上述卡爪切换部件相对移动。
CN202120309986.6U 2020-02-05 2021-02-03 车用门锁装置 Active CN2152128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7593 2020-02-05
JP2020017593A JP2021123933A (ja) 2020-02-05 2020-02-05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2875U true CN215212875U (zh) 2021-12-17

Family

ID=77458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09986.6U Active CN215212875U (zh) 2020-02-05 2021-02-03 车用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23933A (zh)
CN (1) CN21521287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23933A (ja) 2021-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2204B2 (en) Door actuating apparatus
US8146965B2 (e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TWI304109B (zh)
CN108979366B (zh) 车辆的行李箱盖锁栓组件
JPH0711826A (ja) スーパーロック機構付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140139502A (ko) 차량 도어 록, 그리고 록킹 메커니즘을 전기적으로 작동시키는 방법
JP2002081250A (ja) 動力クローズ機構付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安全装置
EP2792829A2 (en) Vehicle door latch system
JP2007506879A (ja) 車両の扉又は揺動蓋用の錠
JPH11223059A (ja) 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JP2002339625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15212875U (zh) 车用门锁装置
JP3232251B2 (ja) 扉体の施解錠装置
US11598128B2 (en) Flush handle device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door latch
WO2011071914A2 (en) Vehicle door latch
GB2453017A (en)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double locking
EP2913463B1 (en) Vehicle door latch apparatus
US11486174B2 (en) Vehicular door lock device
GB2457680A (en) A latch arrangement for an automotive door
CN109072641B (zh) 门关闭装置
JP4354304B2 (ja) ドア閉鎖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装置
US6575505B1 (en) Latch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87542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832234B2 (ja) 車両用オート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21055493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