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5847U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5847U
CN215175847U CN202120537712.2U CN202120537712U CN215175847U CN 215175847 U CN215175847 U CN 215175847U CN 202120537712 U CN202120537712 U CN 202120537712U CN 215175847 U CN215175847 U CN 215175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ixing
exchange device
air
be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377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
皮明飞
霍仲芳
牛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377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5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5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5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供气风路、排气风路、热交换单元、以及过滤结构和固定座,过滤结构包括过滤部、折弯部和连接部,过滤部用于对经过过滤部的空气进行过滤;折弯部设于过滤部与固定座之间,用于调整过滤部与固定座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使过滤部与热交换单元平行设置;连接部设于折弯部与固定座之间,用于连接折弯部与固定座,实现固定座与过滤结构之间的拆装。通过上述过滤结构,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部与所述热交换单元的进风面始终保持平行,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装置的风量和效率。

Description

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中的新风换气机,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的热交换芯6、以及保护热交换芯6不受污染的室内过滤网13。当空气经过室内过滤网13时,空气中的灰尘等污染物将附着在室内过滤网13上。随着室内过滤网13上所附着的灰尘等污染物的增加,其压力损失(即压损)也随之增大,从而影响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因此,为确保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需要定期将室内过滤网13取出清洁。为便于取出室内过滤网13,通常将室内过滤网13可拆装地固定在壳体上,以便单独装卸室内过滤网13。
另外,为了确保热交换芯6的热交换效率,一般使热交换芯6的进风面与构成壳体的侧壁倾斜设置。并且,为了使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过滤网13导入至热交换芯6时,能够减少压损同时利用室内过滤网13更有效地集尘,室内过滤网13与热交换芯6的室内空气的进风面平行设置。因此,室内过滤网13安装至壳体上之后,与壳体形成的夹角应与热交换芯6进风面与壳体形成的夹角一致。当热交换芯6安装至壳体上,与壳体的侧壁形成的夹角出现偏差时,且室内过滤网13安装至壳体之后,可能与热交换芯6的进风面无法保持平行,这从而影响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在热交换芯6与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的夹角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安装室内过滤网13时易于出现室内过滤网13与热交换芯的进风面之间无法保持平行从而影响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能够与热交换芯保持平行的过滤结构的热交换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供气风路、排气风路和热交换单元,供气风路设于框体中,用于从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送风;排气风路设于框体中,用于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送风;热交换单元设于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的交叉位置,用于使供气风路中的空气与排气风路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其中,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和固定座,过滤结构设于热交换单元的上游侧,用于对进入排气风路或供气风路中的空气进行过滤;固定座设于框体中,用于将过滤结构固定于框体中;其中,过滤结构包括过滤部、折弯部和连接部,过滤部用于对经过过滤部的空气进行过滤;折弯部设于过滤部与固定座之间,用于调整过滤部与固定座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使过滤部与热交换单元平行设置;连接部设于折弯部与固定座之间,用于连接折弯部与固定座,实现固定座与过滤结构之间的拆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折弯部包括折弯部上表面和折弯部下表面,折弯部上表面从折弯部的迎风侧向其背风侧凸设;以及折弯部下表面对应折弯部上表面,远离折弯部的迎风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折弯部上表面为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折弯部的迎风侧的曲面;折弯部下表面为平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座包括固定曲部和固定侧壁,固定曲部具有一从固定座的背风侧向其迎风侧凸出的外固定曲面,以形成固定座的固定槽;固定侧壁位于固定曲部上远离折弯部的一端、并向固定曲部的背风侧突出延伸;其中,固定槽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固定座的背风侧,且固定槽形成一朝向背风侧的固定开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包括连接曲部和连接侧壁,连接曲部,具有一从连接部的背风侧向其迎风侧凸出的内连接曲面,以形成连接部的连接槽;连接侧壁位于连接曲部上远离折弯部的一端、并向连接曲部的背风侧突出延伸;其中,连接槽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连接部的背风侧,且连接槽形成一朝向背风侧的连接开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内连接曲面位于外固定曲面的外周侧、并与固定座对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凸设于连接侧壁上、并面向折弯部一侧,用于将固定座限位于连接槽中,其中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壁,第一限位壁从连接侧壁向折弯部一侧突出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件还包括第二限位壁,第二限位壁位于第一限位壁上、远离连接侧壁的一端,第二限位壁沿连接开口向内连接曲面一侧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限位壁与内连接曲面之间的距离a大于固定侧壁的高度h;第二限位壁与连接侧壁之间的距离b大于固定侧壁的厚度w。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限位壁包括延伸端面,延伸端面设置于第一限位壁上、远离连接侧壁的一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还包括连接体,连接体为从连接曲部上靠近折弯部的一端向折弯部一侧延伸,并与折弯部相连接的片状结构;固定座还包括固定体,固定体为从固定曲部上靠近折弯部的一端向折弯部一侧延伸的片状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还包括把手,把手从连接侧壁上远离折弯部的一侧向远离折弯部一侧突出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槽的两端为开放性端口,固定座与连接槽的内连接曲面滑动贴合,实现过滤结构与固定座的之间的拆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沿固定座设置至少两个过滤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折弯部为韧性结构。
(三)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供气风路、排气风路、热交换单元、以及过滤结构和固定座,过滤结构包括过滤部、折弯部和连接部,过滤部用于对经过过滤部的空气进行过滤;折弯部设于过滤部与固定座之间,用于调整过滤部与固定座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使过滤部与热交换单元平行设置;连接部设于折弯部与固定座之间,用于连接折弯部与固定座,实现固定座与过滤结构之间的拆装。通过上述过滤结构,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部与所述热交换单元的进风面始终保持平行,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装置的风量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装置的室内过滤网13与热交换芯6的结构关系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A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单元和过滤结构的一结构关系图;
图3B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单元和过滤结构的另一结构关系图;
图4A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结构和固定座的一结构关系图;
图4B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结构和固定座的另一结构关系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结构和固定座的安装结构侧视图;
图6A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对应图5所示区域A的过滤结构的局部结构侧视图;
图6B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对应图5所示区域A的过滤结构和固定座的安装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固定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8A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8B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过滤结构与固定座进行组装的立体结构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对应图5所示区域A的过滤结构的安装结构侧视图。
<现有技术>
热交换芯6,室内过滤网13;
<本公开实施例>
1过滤结构,2固定座,3框体,4热交换单元,5供气过滤网,6进风腔分隔板,7出风腔分隔板
11过滤部,12折弯部,13连接部
121折弯部上表面,122折弯部下表面
131连接曲部,132连接侧壁,133限位件,134连接体,135把手
1301连接第一端,1302连接第二端
1331第一限位壁,1332第二限位壁
21固定曲部,22固定侧壁,23固定体
2101固定第一端,2102固定第二端
31顶板,32底板,33进风侧板,34出风侧板,35室外侧板
321底部检修口
41排气进风面,42排气出风面,43供气进风面,44供气出风面
61内部检修口
FG供气风路,FP排气风路
c1固定槽,c2连接槽,
k1固定开口,k2连接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这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他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他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代替特征来代替。并且,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为解决上述在热交换芯6与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的夹角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安装室内过滤网13时易于出现室内过滤网13与热交换芯的进风面之间无法保持平行从而影响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能够与热交换芯保持平行的过滤结构的热交换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3、供气风路FG、排气风路FP和热交换单元4,供气风路FG设于框体3中,用于从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送风;排气风路FP设于框体3中,用于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送风;热交换单元4设于供气风路FG与排气风路FP的交叉位置,用于使供气风路FG中的空气与排气风路FP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其中,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过滤结构1和固定座2,过滤结构1设于热交换单元4的上游侧,用于对进入排气风路FP或供气风路FG中的空气进行过滤;固定座2设于框体3中,用于将过滤结构1固定于框体3中;其中,过滤结构1包括过滤部11、折弯部12和连接部13,过滤部11用于对经过过滤部11的空气进行过滤,对该空气中的去除对象物进行去除;折弯部12设于过滤部11与固定座2之间,用于调整过滤部11与固定座12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使过滤部11与热交换单元4平行设置;连接部13设于折弯部12与固定座2之间,用于连接折弯部12与固定座2,实现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之间的拆装。
如图2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其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可以安装于天花板上,具体可以安装于天花板和墙体之间的空间,并设置于天花板背向室内空间的背面上。
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3,设置于框体3内部的供气风路FG、排气风路FP、热交换单元4、过滤结构1以及固定座2。
框体3具体可以包括顶板31、底板32、进风侧板33、出风侧板34和室外侧板35。其中,在安装在天花板的状态下,底板32与天花板背面相对设置,顶板31与底板32相对设置,室外侧板35和室内侧板(室内侧板被室外侧板遮挡住,未标出室内侧板)连接顶板31和底板32且彼此相对设置,进风侧板33和出风侧板34连接顶板31和底板32且彼此相对设置。
室内侧板包括:连接室内的回风口(回风口位于室内侧板侧,室内侧板被室外侧板35遮挡住,所以未标出回风口)和连接室内的送风口(送风口位于室内侧板侧,室内侧板被室外侧板35遮挡住,所以未标出送风口),回风口用于引导室内的空气进入热交换装置的排气风路FP,送风口用于引导供风风路FG的空气进入室内。
室外侧板35包括:连接室外的新风口OA和连接室外的排风口EA,新风口OA用于引导室外的空气进入热交换装置的供风风路FG,排风口EA用于引导排风风路FP的空气排出到室外。
回风口和新风口OA相向设置与进风侧板33的一侧,送风口和排风口EA相向设置与出风侧板34的一侧。
如图2-图3B所示,热交换单元4具体可以包括排气进风面41、排气出风面42、供气进风面43以及供气出风面44。
排气进风面41和排气出风面42相对设置于排气风路FP中,其中,排气进风面41可以作为热交换单元4在排气风路FP的进风面,排气出风面42可以作为交换单元4在排气风路FP的出风面。
供气进风面43和供气出风面44相对设置于供气风路FG中,其中供气进风面43可以作为热交换单元4在供气风路FG的进风面,供气出风面44可以作为交换单元4在供气风路FG的出风面。
如图2-图3B所示,热交换单元4可以是一横置于热交换装置框体3内部,并与出风侧板34和进风侧板33相互平行的四棱柱结构,其中排气进风面41和排气出风面42分别连接供气进风面43和供气出风面44。
具体地,热交换单元4可以以上下两条棱边分别连接顶板31、底板32,并与进风侧板33和出风侧板34配合将框体3内部空间分隔成进风腔和出风腔。
进风腔具体可以由供气进风面43、排气进风面41、进风侧板33以及顶板31和底板32围设。
出风腔具体可以由供气出风面44、排气出风面42、出风侧板34以及顶板31和底板32围设。
此外,如图2-图3B所示,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进风腔分隔板6和出风腔分隔板7。
进风腔分隔板6从供气进风面43和排气进风面41之间连接至进风侧板33,将进风腔分隔成与供气进风面43相连的供气进风腔和与排气进风面41相连的排气进风腔。
出风腔分隔板7从供气出风面44和排气出风面42之间连接至出风侧板35,将出风腔分隔成与供气出风面44相连的供气出风腔和与排气出风面42相连的排气出风腔。
其中,供气进风腔由供气进风面43、进风腔分隔板6、底板32和进风侧板33围设;排气进风腔由排气进风面41、进风腔分隔板6、顶板31和进风侧板33围设。
供气出风腔由供气出风面44、出风腔分隔板7、顶板31和出风侧板34围设;排气出风腔由排气出风面42、出风腔分隔板7、底板32和出风侧板34围设。
供气风路FG可以由新风口OA、供气进风腔、供气出风腔和送风口形成,同时供气风路FG经过热交换单元4内部。
排气风路FP可以由回风口、排气进风腔、排气出风腔和排风口EA形成,同时排气风路FP也经过热交换单元4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供气风路FG和排气风路FP在热交换单元4内部相交但不互通,即热交换单元4对应于二者的交叉位置设置。
过滤结构1可以设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的上游侧,即设置于排气风路FP中热交换单元4的迎风侧。
固定座2可以设于排气进风腔中的进风腔分隔板6上,与过滤结构1相连,以将过滤结构1安装于排气进风面41的上游侧。
框体3内部还可以设置供气过滤网5、底部检修口321以及内部检修口61。
供气过滤网5设于供气进风腔内,连接在进风腔分隔板6和底板32,用于对自新风口OA进入供气进风腔的空气进行过滤,并引导被过滤的空气进入热交换单元4的供气进风面43。
底部检修口321,设于底板32上并对应于供气过滤网5附近的位置,通过底部检修口321可以实现供气过滤网5的检修拆装等操作。
内部检修口61,设于进风腔分隔板6上对应于过滤结构1附近的位置,通过底部检修口321和内部检修口61可以实现过滤结构1的检修拆装等操作。其中,内部检修口61的尺寸小于底部检修口的尺寸。
以上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整体构造设计,下面针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过滤结构1和固定座2,结合上述热交换装置的整体构造,对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2-图9所示,过滤结构1包括过滤部11、折弯部12和连接部13。
过滤部11可以为由多个片状过滤网呈网格状排布形成的网格框架结构,每个过滤网可以为矩形片状,使得框架的网格可以为矩形网格。具体地,将过滤网固定于矩形网格状框架中,通过该过滤部11对经过过滤部11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去除该空气中所包含的去除对象物。
折弯部12可以从过滤部11的一边缘往过滤部11的外周侧延伸形成的弯折结构。该折弯部12可以实现对过滤部11在不同角度的弯折或展平,用于调整过滤部11与固定座2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
连接部13可以从折弯部12的延伸端边缘往折弯部12的外周侧延伸形成,该连接部13的延伸端与固定座2连接,实现折弯部12与固定座2的连接,即实现连接过滤结构1与固定座2。其中,连接部13具有可拆装结构,可以确保过滤结构1和固定座2之间的拆装实现。
如图3A-图5所示,在过滤结构1和固定座2的安装状态下,固定座2在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的上游侧,也即固定座2设置于排气进风腔中,设置于进风腔分隔板6上。过滤结构1连接于固定座2,通过调整过滤部11与进风腔分隔板6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与进风腔分隔板6所在的平面形成的固定夹角角度相同,从而使得过滤部11可以平行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设置在排气进风腔中。具体地,过滤部11的主体可以贴合设置于所述排气进风面41上。其中,过滤部11的形状与排气进风面41的形状可以相吻合,以及连接部13的窄边尺寸大小等于固定座2与热交换单元4之间的最小间距大小,使过滤部11紧贴合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确保排气进风面41不受未经过过滤空气的污染。其中,如图5所示,连接部13的窄边尺寸为连接曲部131与连接体134之间的连接边至折弯部12的长边的距离,具体可以理解为连接体134垂直于固定座2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此外,如3A、图5所示,固定座2与热交换单元4之间的最小间距为固定曲部21和固定体23之间的连接边至排气进风面41的下侧边的距离,该距离用于容置连接体134。
通过上述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本技术的过滤结构1具有折弯部12,过滤部11可以与该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保持平行,并紧贴合于热交换单元4位于排气风路FP中的排气进风面41,从而可以对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不受未过滤空气的污染进行加强保护,进一步提高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防止其受到影响。
如图3A和图3B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沿固定座2设置至少两个过滤结构1。具体地,可以沿固定座2并排设置至少两个过滤结构1,且各个过滤结构1之间不会发生相互重叠,以实现过滤结构1的模块化以便于拆装,同时确保热交换装置对回风空气优良的过滤效果,而且借此也可以保证进风腔分隔板6开设的内部检修口61和底板32开设的底部检修口321尺寸更小,进一步可以保证天花板上的装置检修口尺寸更小,使得安装设置不会影响室内天花板的整体美观。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总可以同时设置至少两个过滤结构1,当安装至少两个过滤结构1时,通过内部检修口61先将第一个过滤结构1安装在固定座2后,将该第一个过滤结构1沿着固定座2滑动至远离内部检修口61的一端,之后可以再安装第二个过滤结构1,如此反复,即可以完成多个过滤结构1与固定座2的安装。与安装顺序相反,即可以完成多个过滤结构1与固定座2之间的拆卸,具体不作赘述。
因此,对于热交换装置中的热交换单元4,在沿固定座2的滑动方向上设置更多过滤结构1时,相当于将个整体过滤单元(多个过滤结构1并排构成)的宽度一分为多,则实际上是对每个过滤结构1的宽度尺寸进行缩小,进而可以减小内部检修口61检口的尺寸,有利于增加进风腔分隔板6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从底部检修口321通过内部检修口61对过滤结构1进行检修时,即使天花板里侧空间狭窄,以及热交换装置的框体3内部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也可以较为方便地拆装过滤结构1。
如图3A-图5和图8A-图8B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折弯部12包括折弯部上表面121和折弯部下表面122,折弯部上表面121从折弯部12的迎风侧向其背风侧凸设;以及折弯部下表面122对应折弯部12上表面,远离折弯部12的迎风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折弯部上表面121为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折弯部12的迎风侧的曲面;折弯部下表面122为平面。
折弯部上表面121从相对过滤部11所在的排气风路FP中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凸出,也即折弯部12是从过滤部11的迎风侧向背风侧凹设的凹陷结构,可以将折弯部12的凹陷结构的中心点的中心线作为转轴,以任意角度对过滤结构1进行弯折,从而可以调整过滤部11与连接部13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操作极为简单,夹角易于成型。
折弯部上表面121可以为曲面,且折弯部上表面121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折弯部12的迎风侧,比如折弯部上表面121所构成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开口朝向排气风路FP的上游侧的半圆。同时,与折弯部上表面121相配合,折弯部下表面122可以是平面。
因此,当将折弯部12反复弯折调整过滤部11与连接部13所在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角度时,曲面可以使得弯折受力较为均匀,减少受力不均造成断裂的情况,增加反复折弯的次数,提高使用寿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A和图4B所示虚线为固定座2的固定体23所在的平面,当过滤部11与固定座2之间发生折弯时,过滤部11所在平面与固定座2所处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折弯部12为韧性结构。
该折弯部12可以是韧性材料形成的弯折结构,以期在将过滤结构1固定于固定座2时,折弯部12具有一定的展平回复的反弹力,并借助该该反弹力,使得过滤部11能够紧贴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不需要再设置其他配合结构,从而在简单的结构基础上,达到稳定固定过滤结构1的效果。具体地,韧性材料的选择可以是聚丙烯(由丙烯聚合而制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材料等,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2-图5、图6B、图7和图8B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座2包括固定曲部21和固定侧壁22,固定曲部21具有一从固定座2的背风侧向其迎风侧凸出的外固定曲面,以形成固定座的固定槽c1;固定侧壁22位于固定曲部21上远离折弯部12的一端、并向固定曲部21的背风侧突出延伸;其中,固定槽c1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固定座2的背风侧,且固定槽c1形成一朝向背风侧的固定开口k1。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13包括连接曲部131和连接侧壁132,连接曲部131具有一从连接部13的背风侧向其迎风侧凸出的内连接曲面,以形成连接部的连接槽c2;连接侧壁132位于连接曲部131上远离折弯部12的一端、并向连接曲部131的背风侧突出延伸;其中,连接槽c2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连接部13的背风侧,且连接槽c2形成一朝向背风侧的连接开口k2。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内连接曲面位于外固定曲面的外周侧、并与固定座2对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13还包括连接体134,连接体134为从连接曲部131上靠近折弯部12的一端向折弯部12一侧延伸,并与折弯部12相连接的片状结构;固定座2还包括固定体23,固定体23为从固定曲部21上靠近折弯部12的一端向折弯部12一侧延伸的片状结构。
固定座2固定于排气进风腔中的进风腔分隔板6上,所述固定体23为向折弯部12侧延伸形成的板状结构。相比没有延伸的固定体23,可以通过固定槽c1将固定座2更加稳定地固定于排气进风腔中的进风腔分隔板6上。当调整过滤部11与固定座2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时,由于连接体134为向折弯部12侧延伸形成的板状结构,过滤部11与固定曲部21之间能够相距一定距离,相比没有延伸的连接体134,可以增加过滤部11与固定座2各自所在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角度的大小范围,从而可以扩大不同的热交换单元4在热交换装置中使用的范围。
如图5-图9所示,在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的安装状态上下,连接开口k2的开口方向与固定开口k1的开口方向相同,均朝向过滤结构1所在排气风路FP中的下游侧,即朝向过滤结构1的背风侧。
连接曲部131的内连接曲面可以贴合于固定曲部21的外固定曲面。连接曲部131的内连接曲面和固定曲部21的外固定曲面可以是相互配合的曲状表面,在安装过滤结构1时,过滤结构1的连接曲部131的内连接曲面沿着固定曲部21的外固定曲面从固定座2横向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使连接槽c2扣设于固定槽c1的外周侧;当自固定座2上对过滤结构1进行拆卸时,将连接曲部131的内连接曲面沿着固定曲部21的外固定曲面从固定座横向的另一端向其反向端移动,使得过滤结构1的连接曲部131与固定曲部21发生脱离。连接曲部131沿着固定曲部21移动能够平滑,拆装方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还包括限位件133,限位件133凸设于连接侧壁132上、并面向折弯部12一侧,用于将固定座2限位于连接槽c2中,其中限位件133包括第一限位壁1331和第二限位壁1332,第一限位壁1331从连接侧壁132向折弯部12一侧突出延伸;第二限位壁1332位于第一限位壁1331上、远离连接侧壁132的一端,第二限位壁1332沿连接开口k2向内连接曲面一侧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限位壁1331与内连接曲面之间的距离a大于固定侧壁22的高度h;第二限位壁1332与连接侧壁132之间的距离b大于固定侧壁的厚度w。
限位件133设置于连接侧壁132上,其第二限位壁1332形成于第一限位壁1331上远离连接侧壁132的顶端,且第二限位壁1332的延伸方向朝向该连接部13的迎风侧,使得第二限位壁1332作为侧壁、第一限位壁1331作为底壁形成一开口方向朝向连接部13的迎风侧的槽,该槽的开口方向与连接开口k2的方向相反。因此,在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进行固定安装时,第一限位壁1331可以限制连接部13在固定座2上作上下和左右的移动,确保连接部13只能使得过滤结构1沿固定座2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
如图6B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限位壁1332与连接侧壁132之间的距离为b,以及固定侧壁22的厚度为w,且b>w。因此,当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安装固定时,固定槽c1的固定侧壁22可以位于第一限位壁1331和连接曲部131之间,以限制连接部13往连接侧壁132方向上的移动,即左右移动。
如图6B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壁1331与连接曲部131之间的距离为a,以及固定侧壁22的高度为h,且a>h。因此,当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安装固定时,固定槽c1的固定侧壁22可以位于该限位件133的第二限位壁1332和第一限位壁1331以及连接侧壁132之间形成的槽的内部,以限制连接部13在过滤部11的上游侧方向上的移动,即上下移动。
此外,第一限位壁1331上具有一自连接开口k2向连接槽c2内部倾斜的下斜面,可以在节省结构材料使用量的情况下,确保第一连接臂1331的结构强度。
如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连接部13还包括限位件133,限位件133凸设于连接侧壁132上、并面向折弯部12一侧,用于将固定座2限位于连接槽c2中,其中限位件133包括第一限位壁1331,第一限位壁1331从连接侧壁132向折弯部12一侧突出延伸;其中,第一限位壁1331包括延伸端面m1,延伸端面m1设置于第一限位壁1331上、远离连接侧壁132的一端。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限位件133也可以在不具有第二限位壁1332的情况下,通过连接部13的连接曲部131与固定座2的固定曲部21的曲状配合实现限位,从而确保连接部13不会出现沿固定座2的左右横向方向上的移动,防止具有第二限位壁1332的情况下,第二限位壁1332发生断裂的情况。其中,通过延伸端面m1作为第一限位壁1331的下斜面对应的上斜面的结构设置,可以确保第一限位壁1331的整体结构强度,防止第一限位壁1331发生断裂等情况。
如图6A、图6B、图8A和图8B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部13还包括把手135,把手135从连接侧壁132上远离折弯部12的一侧向远离折弯部12一侧突出延伸。
把手135向远离折弯部12一侧突出延伸于连接侧壁132之外形成,以便于手工抓握把持,实现对过滤结构1和固定座2之间的简单有效的拆装。
具体地,在将过滤结构1安装于固定座2上时,首先将固定座2沿进风腔分隔板6与热交换单元4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行固定,之后,对把手135施加自把手背风侧向其迎风侧的外力,使得把手135带到连接侧壁132发生一定的轻微变形,进而扩大限位件133的第一限位壁1331上的槽的开口,使得过滤结构1的连接侧壁132的第一限位壁1331可以卡合在固定座2的固定侧壁22的下方固定开口k1的边缘,进而在把手135的外力消失后,借助连接侧壁132与连接曲部131之间产生的反弹力,使得限位件133的第一限位壁1331将固定座2的固定侧壁22卡合住,第一限位壁1331的上表面与固定侧壁22的下端抵接,连接侧壁132朝向固定座2的内表面与固定侧壁22朝向连接侧壁132的外表面贴合,同时使得内连接曲面和外固定曲面贴合,即完成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之间的安装固定。相反,当把手135再次受到自把手背风侧向其迎风侧的外力时,进一步对连接侧壁132施加自固定侧壁22向把手135方向的外力时,可以使得固定座2与过滤结构1之间的脱离拆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连接槽c2的两端为开放性端口,固定座2与连接槽c2的内连接曲面滑动贴合,实现过滤结构1与固定座2的之间的拆装。
如图8A和图8B所示,固定座2的固定槽c1以及连接部13的连接槽c2均为贯通的开口,也即固定座2的固定第一端2101和固定第二端2102没有其他限位或遮挡结构,连接曲部131的连接第一端1301和连接第二端1302没有其他限位或遮挡结构。因此,连接槽c2可以容纳与之形状匹配的固定座2,并沿固定座2的长度方向相对固定座2滑动,进而可以在固定第一端2101至固定第二端2102的方向上滑动过滤结构1,实现并排设置至少两个过滤结构1,完成至少两个过滤结构1与固定座2之间的安装或拆卸。
相对于现有技术,当热交换单元4安装至框体3上,且其排气进风面41与框体3的进风腔分隔板6之间形成的夹角出现了偏差,该角度发生变化时,过滤部11可以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保持平行,并紧贴合于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从而可以对保护热交换单元4的排气进风面41不受灰尘等污染物的污染进行加强,提高热交换装置的风量或效率,防止其受到影响。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框体;
供气风路,设于所述框体中,用于从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送风;
排气风路,设于所述框体中,用于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送风;
热交换单元,用于使所述供气风路中的空气与所述排气风路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过滤结构,设于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上游侧,用于对进入所述排气风路或供气风路中的空气进行过滤;
固定座,设于所述框体中,用于将所述过滤结构固定于所述框体中;
其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
过滤部,用于对经过所述过滤部的空气进行过滤;
折弯部,设于所述过滤部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用于调整所述过滤部与所述固定座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使所述过滤部与所述热交换单元平行设置;
连接部,设于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固定座,实现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过滤结构之间的拆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包括:
折弯部上表面,从所述折弯部的迎风侧向其背风侧凸设;以及
折弯部下表面,对应所述折弯部上表面,远离所述折弯部的迎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部上表面为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所述折弯部的迎风侧的曲面;
所述折弯部下表面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
固定曲部,具有一从所述固定座的背风侧向其迎风侧凸出的外固定曲面,以形成所述固定座的固定槽;
固定侧壁,位于所述固定曲部上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并向所述固定曲部的背风侧突出延伸;
其中,所述固定槽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所述固定座的背风侧,且所述固定槽形成一朝向所述背风侧的固定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连接曲部,具有一从所述连接部的背风侧向其迎风侧凸出的内连接曲面,以形成所述连接部的连接槽;
连接侧壁,位于所述连接曲部上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并向所述连接曲部的背风侧突出延伸;
其中,所述连接槽的剖面形状的圆心位于所述连接部的背风侧,且所述连接槽形成一朝向所述背风侧的连接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曲面位于所述外固定曲面的外周侧、并与所述固定座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
限位件,凸设于所述连接侧壁上、并面向所述折弯部一侧,用于将所述固定座限位于所述连接槽中,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
第一限位壁,从所述连接侧壁向所述折弯部一侧突出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还包括:
第二限位壁,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壁上、远离所述连接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壁沿所述连接开口向所述内连接曲面一侧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壁包括:
延伸端面,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壁上、远离所述连接侧壁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内连接曲面之间的距离a大于所述固定侧壁的高度h;
所述第二限位壁与所述连接侧壁之间的距离b大于所述固定侧壁的厚度w。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还包括:
连接体,为从所述连接曲部上靠近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向所述折弯部一侧延伸,并与所述折弯部相连接的片状结构;
所述固定座还包括:
固定体,为从所述固定曲部上靠近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向所述折弯部一侧延伸的片状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
把手,从所述连接侧壁上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折弯部一侧突出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槽的两端为开放性端口,
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连接槽的内连接曲面滑动贴合,实现所述过滤结构与所述固定座的之间的拆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固定座设置至少两个所述过滤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为韧性结构。
CN202120537712.2U 2021-03-15 2021-03-15 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215175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37712.2U CN215175847U (zh) 2021-03-15 2021-03-15 热交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37712.2U CN215175847U (zh) 2021-03-15 2021-03-15 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5847U true CN215175847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15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37712.2U Active CN215175847U (zh) 2021-03-15 2021-03-15 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5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52928B (zh) 空调
EP1041351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5175847U (zh) 热交换装置
CN211781482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07429939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CN210399176U (zh) 一种立柜式空调
US7147049B2 (en) Heat exchanger of ventilating system
CN212930254U (zh) 天花嵌入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2091061B1 (ko) 복수 개의 회전식 열교환기를 포함한 환기장치
JP200131153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20157824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140005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405066B (zh) 空调机室内机
CN214536473U (zh) 空调器
CN217235979U (zh) 一种过滤风沙的装置及其形成的空调器
CN208012010U (zh) 空气温度调节模块、空气机
CN21789999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781354U (zh) 空调器
CN218955030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834874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290495U (zh) 一种空调机壳体和空调机
CN207262629U (zh) 一种换气装置
CN20867131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20017688U (zh) 支架组件、空气净化机构及空调器
CN212961907U (zh) 一种模块化安装的厨房新风机及厨房补风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