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2250U -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2250U
CN215172250U CN202120350141.1U CN202120350141U CN215172250U CN 215172250 U CN215172250 U CN 215172250U CN 202120350141 U CN202120350141 U CN 202120350141U CN 215172250 U CN215172250 U CN 215172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irflow
hole
valve assembl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01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501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2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2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2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气阀组件后,抵顶部推抵阀芯沿活动腔的第一方向移动,从而连通气阀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与气流驱动组件的第二气流通道,进而使得气流驱动组件可以向气阀组件内输入气体或从气阀组件内抽出气体。气流驱动组件远离气阀组件过程中,阀芯能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在阀芯与抵顶部分离后,封堵活动腔与第一气流通、或活动腔与通孔之间的气道,使得气阀组件保持常闭状态。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或远离气阀组件即可选择地与气阀组件连通或分离,动作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Description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化生产线上,载具用于在转运、加工工件过程中承载工件。为将工件固定于载具上,同时避免损伤工件,可以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具体地,载具具有空腔,载具的侧壁设置有多个吸附孔洞,吸附孔洞一端与空腔连通,另一端在载具的承载表面侧敞开。工作时,将工件放置于承载表面上,载具的空腔与抽真空装置连通,在抽真空装置作用下,载具的空腔保持一定的真空度,以使得工件在吸附孔洞处被吸附于载具上。
载具与抽真空装置连通、分离的动作复杂,不利于自动化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简化气阀组件与气流驱动组件连通、分离的动作,从而利于自动化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阀组件,气阀组件包括:
壳体单元,壳体单元具有第一气流通道以及活动腔,壳体单元侧壁设有通孔,第一气流通道、活动腔以及通孔依次连通;
阀芯,阀芯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活动腔中,阀芯能在气流驱动组件的抵顶部接近壳体单元后、被抵顶部推抵而沿活动腔的第一方向移动,以连通第一气流通道、活动腔、通孔以及气流驱动组件的第二气流通道,以及能在气流驱动组件远离壳体单元过程中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在阀芯与抵顶部分离后,阀芯封堵活动腔与第一气流通道、或活动腔与通孔之间的气道。
进一步地,气阀组件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弹性抵顶于阀芯和壳体单元之间,用于在阀芯活动行程中始终对阀芯施加一朝向通孔的弹力,以在气流驱动组件远离壳体单元过程中驱动阀芯滑动至通孔一端,并封堵通孔。
进一步地,阀芯朝向通孔一端是推顶端,推顶端用于在气流驱动组件接近壳体单元后、被抵顶部推抵而远离通孔,以打开通孔。
进一步地,活动腔的腔径以及阀芯的直径均大于通孔的孔径,以形成活动腔与通孔之间位置的环状阶梯,环状阶梯朝向活动腔一侧的阶梯面凸设有第一环状密封件,阀芯朝向通孔一端的端面能在阀芯与抵顶部分离后压紧第一环状密封件,以封堵活动腔与通孔之间的气道。
进一步地,壳体单元包括:
结构主体,结构主体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一端在结构主体一外侧敞开;
阀壳,阀壳内形成活动腔和通孔,活动腔一端在阀壳一外侧敞开,另一端与通孔一端连通,通孔另一端在阀壳另一外侧敞开;
其中,阀壳与结构主体固定连接,且阀壳敞开活动腔的一外侧与结构主体敞开第一气流通道的一外侧贴合,使得第一气流通道与活动腔连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流驱动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包括:
通气单元,通气单元具有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用于连通气阀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
抵顶部,抵顶部设置于通气单元,且位于第二气流通道内,用于在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气阀组件后,推抵气阀组件的阀芯移动。
进一步地,通气单元包括:
安装座,安装座具有通气孔,通气孔的一端在安装座的一外侧敞开,另一端用于与气流驱动元件连通,气流驱动元件用于产生真空环境;
吸盘,吸盘具有弹性,设置于安装座,吸盘的空腔与通气孔的一端连通以共同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抵顶部设置于吸盘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输送系统,输送系统包括上述的气阀组件以及气流驱动组件。
进一步地,输送系统包括:
第一导向元件,第一导向元件用于引导气阀组件在第一预定路径移动;
第一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气流驱动组件在第二预定路径移动,第二预定路径与第一预定路径平行并间隔。
进一步地,气阀组件的壳体单元的外壁面设置有凹槽;
气流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器以及固设于第三驱动器的驱动端的插接件,第三驱动器用于驱动插接件插入或退出气阀组件的凹槽。
进一步地,气流驱动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一对;
输送系统包括:第四驱动器,第四驱动器用于驱动至少一对气流驱动组件在气阀组件的两侧接近或远离气阀组件,以使得气流驱动组件的第二气流通道与气阀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气阀组件过程中,抵顶部推抵阀芯沿活动腔的第一方向移动,从而连通气阀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与气流驱动组件的第二气流通道,进而使得气流驱动组件可以向气阀组件内输入气体或从气阀组件内抽出气体。气流驱动组件远离气阀组件过程中,阀芯能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在阀芯与抵顶部分离后,封堵活动腔与第一气流通、或活动腔与通孔之间的气道,使得气阀组件保持常闭状态。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或远离气阀组件即可选择地与气阀组件连通或分离,动作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气阀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仅示出了阀壳部分;
图4是图1中气流驱动组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4中通气单元的剖视图(包含了抵顶部);
图7是图6中安装座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左视图;
图9是图1中气流驱动组件与气阀组件连接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三中气流驱动组件与气阀组件连接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四中气阀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B-B剖视图。
图中,
100a、100b 气阀组件
200a、200b、200c、200d 气流驱动组件
1 壳体单元
2 通气单元
3 第二气流通道
11 结构主体
111 第一气流通道
111a、111b、111c 通气孔
112 沉孔槽
12 阀壳
121 通孔
122 活动腔
123 第一环形槽
124 阶梯面
125 第二环形槽
13 阀芯
14 弹性件
15 第二环状密封件
16 第一环状密封件
17 密封塞
18 吸盘
19 安装座
191 通气孔
192 螺纹孔
193 安装部
20 抵顶部
21 固定座
22 第二导向元件
23 第二驱动器
24 第一限位件
25 第二限位件
26 第三驱动器
27 第一导向元件
271 轨道
28 第一驱动器
29 阀芯
291 阀芯主体
292 凸出部
30 壳体单元
301 第一气流通道
302 活动腔
303 通孔
31 阀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输送系统包括第一导向元件27、气阀组件100a、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第一驱动器28、第三驱动器26以及插接件(图不可见)。
第一导向元件27包括轨道271和滑块(图不可见)。轨道271在第一预定路径延伸(在图1中Y向延伸)。在对应第一预定路径间隔设置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滑块滑动配合于轨道271上,能够在轨道271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两个第一导向元件27中的轨道271平行设置。
第一驱动器28可以为电机丝杠螺母组或电缸。第一驱动器28可以在第二预定路径搬运物件,第二预定路径与第一预定路径平行。第一驱动器28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一导向元件27背向另一个第一导向元件27的一侧。
气阀组件100a设置于第一导向元件27中的滑块上,在第一导向元件27的引导下,能在第一预定路径往复移动。
图2是图1中气阀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2中放大了阀芯13与阀壳12之间的间隙,以便于观察。
如图1和图2所示,气阀组件100a包括壳体单元1、第一环状密封件16、阀芯13以及弹性件14。壳体单元1包括结构主体11、密封塞17、阀壳12以及第二环状密封件15。
如图1所示,结构主体11固设于第一导向元件27的滑块上。结构主体11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11,第一气流通道111一端在结构主体11一外侧敞开。具体地,第一气流通道111包括相互连通的通气孔111a、111b、111c。通气孔111a在Y向贯穿结构主体11。通气孔111b在X向贯穿结构主体11,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塞17封堵。通气孔111c在结构主体11的背向第一导向元件27的一侧表面敞开。该结构的第一气流通道111方便加工。
如图2所示,结构主体11在对应通气孔111a的端部设置有沉孔槽112。第一气流通道111在沉孔槽112处敞开。
如图2所示,阀壳12内形成活动腔122和通孔121。活动腔122一端(图2中的左端)在阀壳12一外侧(图2中的左侧)敞开,活动腔122另一端(图2中的右端)与通孔121一端连通,通孔121另一端在阀壳12另一外侧(图2中的右侧)敞开。阀壳12设置于沉孔槽112中,与结构主体11固定连接,且阀壳12敞开活动腔122的一外侧与结构主体11敞开第一气流通道111的一外侧贴合,使得第一气流通道111与活动腔122连通。
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仅示出了阀壳12部分。如图3所示,活动腔122以及通孔121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活动腔122的腔径大于通孔121的孔径,具体指:在X向,活动腔122的一相对侧壁的间距L1大于通孔121的一相对侧壁的间距L2;在Z向,活动腔122的另一相对侧壁的间距L3大于通孔121的另一相对侧壁的间距L4。
如图2和图3所示,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位置形成环状阶梯。该环状阶梯朝向活动腔122一侧的阶梯面124上设有第一环形槽123。第一环形槽123环设于通孔121外。
如图2所示,阀壳12敞开活动腔122的一外侧(图2中的左侧)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环形槽125,第二环形槽125环设于活动腔122外。
第二环状密封件15卡设于第二环形槽125内,并凸出于阀壳12敞开活动腔122的一外侧的侧面。第二环状密封件15具有弹性,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第二环状密封件15夹设于阀壳12敞开活动腔122的一外侧与结构主体11敞开第一气流通道111的一外侧之间,可以密封第一气流通道111与活动腔122之间的接合处。
如图2所示,第一环状密封件16卡设于第一环形槽123内,并凸出于阶梯面124。第一环状密封件16具有弹性,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
如图2所示,阀芯13活动设置于活动腔122中。具体地,阀芯13的形状与活动腔122相匹配,与阀壳12滑动配合,能够在Y向的正、反方向相对阀壳12往复移动。阀芯13的直径大于通孔121的孔径,具体指:在同一方向,阀芯13的相对侧壁的间距大于通孔121的相对侧壁的间距。阀芯13与活动腔122的侧壁间具有间隙,能够供气流流通。
弹性件14弹性抵顶于阀芯13和壳体单元1之间,用于对阀芯13施加一朝向通孔121的弹力,在该弹力的驱动下,阀芯13朝向通孔121一端的端面压紧第一环状密封件16,能够封堵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的气道。弹性件14可以为弹簧。
如图1所示,气流驱动组件200a设置于第一驱动器28的驱动端,在第一驱动器28的驱动下沿第二预定路径往复移动。气流驱动组件200b、200c分别设置于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且位于两个第一导向元件27背向第一驱动器28的一侧,位置不可移动,例如,固定于地面。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可移动,具体结构相同,下文以气流驱动组件200a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图4是图1中气流驱动组件200a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气流驱动组件200a包括固定座21、第二导向元件22、通气单元2、抵顶部20、第二驱动器23、第一限位件24、第二限位件25以及气流驱动元件(图未示)。
如图1所示,固定座21固定于第一驱动器28的驱动端。如图4和图5所示,通气单元2通过第二导向元件22安装于固定座21上,以在第二导向元件22的引导下相对固定座21往复移动。第二导向元件22可以为线性导轨。
图6是图4中通气单元2的剖视图(包含了抵顶部20)。
如图6所示,通气单元2包括安装座19以及吸盘18。在别的实施方式中,通气单元2也可以为一个一体结构。
图7是图6中安装座19的主视图。图8是图7的左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座19一侧具有安装部193。在安装部193上设置有螺纹孔192。安装座19还具有通气孔191,通气孔191一端在安装座19的安装部193的一侧敞开,另一端在安装座19的另一侧敞开。
如图6所示,吸盘18套设于安装部193外,通过安装部193固定于安装座19上。吸盘18围设于通气孔191的一端外,吸盘18的空腔与通气孔191共同形成第二气流通道3。吸盘18具有弹性,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
如图6所示,抵顶部20凸设于安装座19,位于第二气流通道3内。具体地,抵顶部20大体上呈杆状,通过螺纹孔192与安装部193螺纹连接。可替代地,抵顶部20也可以插接于安装部193上。抵顶部20大体上位于吸盘18的中央。
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器23的主体设置于固定座21上,其驱动端固定连接于通气单元2,以驱动通气单元2移动。具体地,第二驱动器23的驱动端固定连接于安装座19。第二驱动器23可以为气缸。
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件24固设于固定座21上,并对应通气单元2的移动路径设置。第二限位件25固设于通气单元2上。具体地,第二限位件25固设于安装座19上。
气流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气流流动,可以为真空泵。气流驱动元件与第二气流通道3连通。具体地,气流驱动元件与安装座19的通气孔191的另一端(图7所示的端部)连通。
如图1所示,第三驱动器26设置于第一驱动器28的驱动端。插接件固设于第三驱动器26的驱动端。气阀组件100a朝向第一驱动器28一侧设置有凹槽(图未示),例如,该凹槽可以设置于结构主体11上,该凹槽的形状与插接件相匹配。第三驱动器26用于驱动插接件在Y向的正、反向往复移动,以插入或退出凹槽。在别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26也可以驱动插接件在Z向的正、反向往复移动。
气阀组件100a可以为真空载具,用于承载、固定待加工的产品。如图1所示,气阀组件100a能够携带产品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移动,以对产品进行不同的加工。通常,气阀组件100a在移动过程中与负压源断开,靠其第一气流通道111内形成的真空环境吸附产品。但当气阀组件100a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移动时间较长,或其密封性不好时,真空环境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无法牢固地吸附产品。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可以在气阀组件100a移动过程中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使得气阀组件100a始终可以牢固地吸附产品。
下面参考图1,描述输送系统的工作过程:
在第一工位处,气流驱动组件200b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
第一驱动器28动作,驱动气流驱动组件200a移动至第一工位。
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此时,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同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
气流驱动组件200b与气阀组件100a分离。气阀组件100a的第一气流通道111在朝向气流驱动组件200b的一端与外界隔离。此时,仅气流驱动组件200a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
第三驱动器26驱动插接件插入气阀组件100a的凹槽中。该步骤可以与上述的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步骤同步进行,或者,在上述的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步骤之前进行。
第一驱动器28动作,通过插接件将驱动力传递至气阀组件100a,从而带动气阀组件100a移动至第二工位。在移动过程中,气流驱动组件200a始终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使得气阀组件100a在移动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真空度。
气阀组件100a移动至第二工位后,气流驱动组件200c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此时,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c同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
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分离。气阀组件100a的第一气流通道111在朝向气流驱动组件200a的一端与外界隔离。此时,仅气流驱动组件200c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
第三驱动器26驱动插接件退出气阀组件100a的凹槽中。该步骤也可以与上述的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分离步骤同步进行,或者,在上述的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分离步骤之前进行。
至此,完成将气阀组件100a由第一工位传送至第二工位的操作。
图9是图1中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连接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下面参照图1和图9,介绍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并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的动作过程。气流驱动组件200b、200c可参照气流驱动组件200a。
第三驱动器26动作,驱动安装座19朝向气阀组件100a移动,移动过程中,吸盘18贴附于阀壳12对应通孔121处的外壁面,使得吸盘18的空腔与通孔121连通,之后,抵顶部贯穿通孔121,推抵阀芯13。阀芯13朝向通孔121一端是推顶端,推顶端承受抵顶部20的推抵,使得阀芯13沿活动腔122的第一方向D1移动、远离通孔121,从而贯通第一气流通道111、活动腔122、通孔121以及气流驱动组件200a。然后气流驱动元件动作,进行抽气,使得气阀组件100a保持一定的真空度。图9中第一气流通道111内的箭头显示了气流方向。在安装座19移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一限位件24和第二限位件25相抵触,以阻止安装座19继续移动,从而可以控制吸盘18的变形量,使其与阀壳12的外壁面保持较好的密封性。
气流驱动组件200a与气阀组件100a分离的动作过程如下:
气流驱动元件停止抽气。第三驱动器26动作,驱动安装座19背向气阀组件100a移动,阀芯13在弹性件14的驱动下,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移动,以封堵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的气道。
上述输送系统的工作过程的描述中,以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对气阀组件100a抽真空为例进行了介绍,但本申请的输送系统的应用不局限于此,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也可以向气阀组件100a内输入气体。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
输送系统包括气阀组件100a以及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气阀组件100a包括壳体单元1和阀芯13。壳体单元1具有第一气流通道111以及活动腔122,壳体单元1侧壁设有通孔121,第一气流通道111、活动腔122以及通孔121依次连通。阀芯13的活动设置于活动腔122中。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包括通气单元2及抵顶部20。通气单元2具有第二气流通道3。抵顶部20位于第二气流通道3内。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接近气阀组件100a的壳体单元1后,抵顶部20推抵阀芯13,使得阀芯13沿活动腔122的第一方向D1移动,从而连通第一气流通道111与第二气流通道3,即连通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与气阀组件100a,进而使得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可以向气阀组件100a内输入气体或从气阀组件100a内抽出气体。抵顶部20远离时,阀芯13能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移动,封堵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的气道,使得气阀组件100a保持常闭状态。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接近或远离气阀组件100a即可选择地与气阀组件100a连通或分离,动作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气阀组件100a包括弹性件14,弹性件14弹性抵顶于阀芯13和壳体单元1之间,用于在阀芯13活动行程中始终对阀芯13施加一朝向通孔121的弹力,以在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远离壳体单元1过程中驱动阀芯13滑动至通孔121一端,并封堵通孔121。由此,不论阀芯13移动任一位置,均可以确保阀芯13可以及时复位。另外,弹性件14对阀芯13施加的弹力稳定,可以保证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密封性。
活动腔122的腔径以及阀芯13的直径均大于通孔121的孔径,以形成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位置的环状阶梯,环状阶梯朝向活动腔122一侧的阶梯面124凸设有第一环状密封件16。阀芯13朝向通孔121一端的端面能在阀芯13与抵顶部20分离后压紧第一环状密封件16,以封堵活动腔122与通孔121之间的气道。由此,可以保证封堵效果,避免漏气。
活动腔122的腔径大于通孔121和第一气流通道111的孔径,若壳体单元1为一体结构,活动腔122不便于加工。本实施方式中,壳体单元1包括结构主体11以及阀壳12。结构主体11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11,第一气流通道111一端在结构主体11一外侧敞开。阀壳12内形成活动腔122和通孔121,活动腔122一端在阀壳12一外侧敞开,另一端与通孔121一端连通,通孔121另一端在阀壳12另一外侧敞开。其中,阀壳12与结构主体11固定连接,且阀壳12敞开活动腔122的一外侧与结构主体11敞开第一气流通道111的一外侧贴合,使得第一气流通道111与活动腔122连通。待结构主体11以及阀壳12分别加工完成后,再组装形成壳体单元1。阀壳12内形成活动腔122,且活动腔122一端在阀壳12一外侧敞开,相比于一体结构,更便于加工活动腔122。
结构主体11以及阀壳12通常具有较高的刚性,二者的贴合处会存在间隙,不利于密封。为此,壳体单元1还包括第二环状密封件15。第二环状密封件15夹设于阀壳12敞开活动腔122的一外侧与结构主体11敞开第一气流通道111的一外侧之间,以密封第一气流通道111与活动腔122之间的接合处。
通气单元2包括安装座19以及吸盘18。安装座19具有通气孔191,吸盘18固设于安装座19,吸盘18的空腔与通气孔191共同形成第二气流通道3。通过吸盘18扩大了第二气流通道3的用于与气阀组件100a贴合端的孔径,从而使得第二气流通道3更容易对准气阀组件100a的通孔121。吸盘18具有弹性。通气单元2可以先贴合气阀组件100a,使得第二气流通道3连通气阀组件100a的通孔121,再由抵顶部20推抵阀芯13,导通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3。由此,避免了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和气阀组件100a连通过程中,气阀组件100a的第一气流通道111与外界环境连通。
抵顶部20与安装座19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先将抵顶部20、安装座19分别制造后组装,相比于一体结构,更易于加工。另外,还便于更换不同规格的抵顶部20。
气流驱动组件200a、200b、200c还包括固定座21、第一限位件24以及第二限位件25。通气单元2活动连接于固定座21,以相对固定座21往复移动。第一限位件24固设于固定座21上,并对应通气单元2的移动路径设置。第二限位件25固设于通气单元2上,用于在通气单元2移动至预定位置处时,与第一限位件24相抵触。由此,可以控制通气单元2朝向气阀组件100a移动的距离。
输送系统还包括第一导向元件27以及第一驱动器28。第一导向元件27用于引导气阀组件100a在第一预定路径移动。第一驱动器28用于驱动气流驱动组件200a在第二预定路径移动,第二预定路径与第一预定路径平行并间隔。由此,气流驱动组件200a可以在气阀组件100a移动过程中与其连通。
气流驱动组件200a还包括第三驱动器26以及固设于第三驱动器26的驱动端的插接件,第三驱动器26用于驱动插接件插入或退出气阀组件100a的凹槽。由此,当插接件插入气阀组件100a的凹槽中后,第一驱动器28可以驱动气阀组件100a移动。
(实施方式二)
相比于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气阀组件可以在三维空间移动。
图10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方式一、中相同的部件采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重点介绍与实施方式一不同之处,其余部分可参考实施方式一。
如图10所示,输送系统包括一个气阀组件100b、两个气流驱动组件200d以及第四驱动器(图未示)。
气阀组件100b在图10中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通孔,在图10中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一对通孔。气阀组件100b的第一气流通道在每个通孔处均能够可选择地与气流驱动组件200d的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第四驱动器可以为机械手,能够驱动物体在三维空间移动。
气流驱动组件200d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一中的气流驱动组件200a结构相同。气流驱动组件200d设置于第四驱动器的驱动端。
使用时,第四驱动器分别驱动两个气流驱动组件200d从气阀组件100b的两侧夹紧气阀组件100b,以使得两个气流驱动组件200d分别与气阀组件100b连通,并带动气阀组件100b在三维空间移动,例如带动气阀组件100b旋转、上升等。
气流驱动组件200d的数量为也可以为两对、三对或更多对。每一对气流驱动组件200d可以对应设置一个第四驱动器。可以在每一工位设置一对气流驱动组件200d及一个第四驱动器,以在使得气阀组件100b在相邻两个工位之间移动。
(实施方式三)
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将实施方式一、二中的抵顶部安装至阀芯上。
图11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三中气流驱动组件与气阀组件连接状态的局部剖视图。与实施方式一、二中相同的部件采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重点介绍与实施方式一、二不同之处,其余部分可参考实施方式一、二。
如图11所示,阀芯29包括阀芯主体291以及凸出部292。阀芯主体291滑动配合于阀壳12。凸出部292凸设于阀芯主体291的朝向通孔121的一端,并贯穿通孔121。
安装座19通过安装部193与凸出部292相抵触,以推顶阀芯29。
(实施方式四)
相比于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气阀组件,以实现气流驱动组件远离时,阀芯能封堵活动腔与第一气流通道。
图12是本申请输送系统实施方式四中气阀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3是图12中的B-B剖视图。与实施方式一中相同的部件采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重点介绍与实施方式一不同之处,其余部分可参考实施方式一。
如图12和图13所示,气阀组件包括壳体单元30、阀芯31以及弹性件14。
壳体单元30为一体结构,具有第一气流通道301以及活动腔302。壳体单元31的侧壁设有通孔303。第一气流通道301、活动腔302以及通孔303依次连通。
阀芯31设置于活动腔302中,与壳体单元30滑动配合。阀芯31与活动腔302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阀芯31朝向通孔303的一端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缺口311。
弹性件14弹性抵顶于阀芯31与壳体单元30之间。
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时,阀芯31沿活动腔302的第一方向D1移动,缺口311移动至对应第一气流通道301位置处,第一气流通道301、缺口321、活动腔302、通孔303以及气流驱动组件依次连通。气流驱动组件远离时,在弹性件14的驱动下,阀芯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阀芯31的侧壁挡设于第一气流通道101的端部,以封堵活动腔302与第一气流通道301之间的气道。
本申请的其它可选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一至四中,为了使得气阀组件保持常闭状态,还可以使用继电器以替代弹性件。继电器通过磁力吸附阀芯,使得其始终保持朝向通孔一侧移动的趋势。
上述实施方式一、二、四中,抵顶部为驱动单元的一示例。上述实施方式三中,安装部为驱动单元的一示例。上述实施方式一至四中,驱动单元在接近气阀组件的过程中,推抵阀芯,使阀芯沿活动腔的第一方向移动。在别的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也可以采用非接触的方式驱动阀芯移动。例如,通过磁力、气流的冲击力等等。
上述实施方式一中的第三驱动器也可以取消,取消后,插接件直接设置于安装座上。插接件可以在第二驱动器的驱动下相对固定座往复移动,以插入或退出气阀组件的凹槽。

Claims (11)

1.一种气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具有第一气流通道以及活动腔,所述壳体单元侧壁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活动腔以及所述通孔依次连通;
阀芯,所述阀芯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所述活动腔中,所述阀芯能在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所述壳体单元后、被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的抵顶部推抵而沿所述活动腔的第一方向移动,以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活动腔、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的第二气流通道,以及能在所述气流驱动组件远离所述壳体单元过程中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在所述阀芯与所述抵顶部分离后,所述阀芯封堵所述活动腔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或所述活动腔与所述通孔之间的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抵顶于所述阀芯和所述壳体单元之间,用于在所述阀芯活动行程中始终对所述阀芯施加一朝向所述通孔的弹力,以在所述气流驱动组件远离所述壳体单元过程中驱动所述阀芯滑动至所述通孔一端,并封堵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阀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朝向所述通孔一端是推顶端,推顶端用于在所述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所述壳体单元后、被所述抵顶部推抵而远离所述通孔,以打开所述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腔的腔径以及所述阀芯的直径均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以形成所述活动腔与所述通孔之间位置的环状阶梯,所述环状阶梯朝向所述活动腔一侧的阶梯面凸设有第一环状密封件,所述阀芯朝向所述通孔一端的端面能在所述阀芯与所述抵顶部分离后压紧所述第一环状密封件,以封堵所述活动腔与所述通孔之间的气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单元包括:
结构主体,结构主体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一端在所述结构主体一外侧敞开;
阀壳,所述阀壳内形成所述活动腔和所述通孔,所述活动腔一端在所述阀壳一外侧敞开,另一端与所述通孔一端连通,所述通孔另一端在所述阀壳另一外侧敞开;
其中,所述阀壳与所述结构主体固定连接,且所述阀壳敞开所述活动腔的所述一外侧与所述结构主体敞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所述一外侧贴合,使得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活动腔连通。
6.一种气流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气单元,所述通气单元具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用于连通气阀组件的第一气流通道;
抵顶部,所述抵顶部设置于通气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用于在所述气流驱动组件接近所述气阀组件后,推抵所述气阀组件的阀芯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单元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具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一端在所述安装座的一外侧敞开,另一端用于与气流驱动元件连通,所述气流驱动元件用于产生真空环境;
吸盘,所述吸盘具有弹性,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吸盘的空腔与所述通气孔的所述一端连通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所述抵顶部设置于所述吸盘内。
8.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气阀组件以及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气流驱动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向元件,所述第一导向元件用于引导所述气阀组件在第一预定路径移动;
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在第二预定路径移动,所述第二预定路径与所述第一预定路径平行并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组件的所述壳体单元的外壁面设置有凹槽;
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器以及固设于所述第三驱动器的驱动端的插接件,所述第三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插入或退出所述气阀组件的所述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一对;
所述输送系统包括:第四驱动器,所述第四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至少一对气流驱动组件在所述气阀组件的两侧接近或远离所述气阀组件,以使得所述气流驱动组件的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气阀组件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或分离。
CN202120350141.1U 2021-02-07 2021-02-07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Active CN215172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0141.1U CN215172250U (zh) 2021-02-07 2021-02-07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0141.1U CN215172250U (zh) 2021-02-07 2021-02-07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2250U true CN215172250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10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0141.1U Active CN215172250U (zh) 2021-02-07 2021-02-07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2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51209B1 (ko) 그립퍼 자동 교환 장치
CN215172250U (zh) 气阀组件、气流驱动组件及输送系统
EP3680061A1 (en) Attachment tool
CN112249708A (zh) 真空吸附式输送生产线
CN213730601U (zh) 一种真空吸附固定模具
CN213770493U (zh) 真空吸附式输送生产线
CN215797025U (zh) 真空吸取治具
CN220637616U (zh) 固定治具
CN113199232A (zh) 一种柱塞泵星型圈与垫片自动装配装置
CN113531140B (zh) 大流量气体阀
WO2023286674A1 (ja) 圧縮空気供給装置
WO2023002850A1 (ja) 圧縮空気供給装置
CN220980005U (zh) 一种气动往复气缸
CN211315438U (zh) 真空接头及真空系统
CN218878691U (zh) 吸附机构
CN111048356A (zh) 继电器外壳组立装置
CN218285360U (zh) 吸料压料装置及装配设备
CN220547900U (zh) 静压导轨装置及机床
CN216608134U (zh) 吸盘装置
CN214055050U (zh) 定位机构及加工设备
CN218136225U (zh) 冲压装置
CN220094359U (zh) 一种定位装置及载具
US20240183365A1 (en) Compressed Air Supply Device
CN219599269U (zh) 吸附机构及贴膜设备
CN220660905U (zh) 一种小零件吸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5

Address after: 214000 floor 2, building 1, No. 20, Xinxi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d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0 Xinxi Road,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uxi,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befor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