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27426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27426U
CN215127426U CN202121188808.9U CN202121188808U CN215127426U CN 215127426 U CN215127426 U CN 215127426U CN 202121188808 U CN202121188808 U CN 202121188808U CN 215127426 U CN215127426 U CN 215127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side wall
cooking appliance
heat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88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888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27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27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27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位于第二侧壁的外周;锅体,能够放置于本体内,并位于第二侧壁的顶部;其中,锅体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散热腔,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口,散热口连通于散热腔。本实用新型对散热口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实现了散热口的隐藏式设计,避免使用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并且保证了气流在散热口处的过流效果,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在使用的温升较高,需要足够有效的散热口来实现散热,以避免烹饪器具内部电控部件损坏。相关技术中,在烹饪器具的底盘直接开设有散热口来实现散热,散热口一般直接裸露于烹饪器具的外表面,会影响整体的美观程度。
相关技术中,在散热口处设置有百叶窗等遮挡部件,但百叶窗等遮挡部件会在散热口处阻碍空气流通,降低散热效果,并且会增加烹饪器具的零件数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位于第二侧壁的外周;锅体,能够放置于本体内,并位于第二侧壁的顶部;其中,锅体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散热腔,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口,散热口连通于散热腔。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本体和锅体。其中,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并且第一侧壁设置在第二侧壁的外周。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锅体可以放置在本体内,并处于第二侧壁的顶部;此时,锅体与本体之间形成有散热腔,散热腔可用于烹饪器具的散热,以避免烹饪器具内电控部件损坏。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在本体的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口,并保证散热口与散热腔和外部环境相连通。这样,在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体所产生的热量会释放到散热腔内,散热腔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口流到散热腔的外部。与此同时,散热腔外部的冷空气可经过散热口进入到散热腔内,进一步降低散热腔内的温度。如此往复循环,实现了散热腔内热空气与散热腔外冷空气的对流交换,可极大程度上降低散热腔内的温度,实现烹饪器具的有效散热,避免烹饪器具内电控部件损坏。
并且,本申请将散热口设置在第二侧壁上,保证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底部无法观察到散热口;并且,第二侧壁的外部设置有第一侧壁,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周侧也同样无法观察到散热口。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保证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的情况下,实现了散热口的隐藏式设计,避免散热口影响烹饪器具的整体美观性。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对散热口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保证了散热口的隐藏式设计,进而无需额外设置百叶窗等遮挡部件。这样,一方面可减少烹饪器具的零件数量,进而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散热口不会被遮挡部件遮挡,保证了散热口的敞开设计,进而保证了散热腔内气体可顺畅通过散热口流向外部,保证外部空气了顺畅通过散热口流向换热腔内部,降低散热口处的风阻,进一步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散热口设置在第二侧壁上,实现了散热口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避免使用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保证了气流在散热口处的过流效果,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座体,设置于壳体内,位于壳体的底部,座体包括第二侧壁;锅体能够放置于壳体内,并支撑在座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壳体和座体。其中,座体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壳体的底部;锅体可放置在壳体内,并可支撑在座体的顶部。此外,壳体包括上述第一侧壁,座体包括第二侧壁。这样,保证了第二侧壁位于第一侧壁的内侧,并且保证了第一侧壁低于锅体设置,并可直接在锅体与壳体的第一侧壁之间形成上述散热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还包括:第三侧壁,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并与壳体相连接;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具有间隔,间隔连通于散热腔和散热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还包括第三侧壁。其中,第三侧壁设置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并可与壳体相连接。此外,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具有间隔,这个间隔与散热腔相连通,散热口设置在第二侧壁上,进而使得散热口与这个间隔相连通,保证了散热口通过间隔与散热腔相连通。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座体与壳体之间稳定的连接关系,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之间可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保证了散热口与散热腔之间相连通。
特别地,在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体所产生的热量会释放到散热腔内,散热腔内的热量流向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的间隔,而后从散热口流到散热腔的外部。与此同时,散热腔外部的冷空气可经过散热口进入到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的间隔,而后流向散热腔,实现了烹饪器具的高效降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间隔位于散热腔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间隔位于散热腔的底部。这样,散热腔内的热空气可直接从散热腔的底部排出,外部的冷空气可从散热腔的底部进入到散热腔内,这样保证了散热腔内热空气与散热腔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较短,可提升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进而极大程度上提升热空气与冷空气的对流换热效果,实现烹饪器具的高效换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口连通于间隔朝向座体中心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口连通于间隔朝向座体中心的一侧。也即,散热口设置在座体的第二侧壁,并且与间隔朝向座体中心的一侧相连通,保证了散热口开设在整个座体的内侧,实现了散热口的隐藏式设计,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侧方和底部都无法看到散热口,进而避免额外设置遮挡部件,同时保证了热空气和冷空气在散热口处的对流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还包括:底壁,连接于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位于散热腔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还包括底壁。其中,底壁连接到座体的第二侧壁的底部和第三侧壁底部,并且位于散热腔的底部。此外,座体的底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共同限定出了上述间隔,也即保证了间隔位于散热腔的正下方,保证了与间隔相连通的散热口位于散热腔的正下方。这样,实现了换热距离的最短化设计,保证了散热腔内热空气是散热腔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较短,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侧壁到锅体的中心的距离,大于锅体的侧壁到锅体的中心。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锅体安装到本体内后,第二侧壁到锅体的中心的距离大于锅体的侧壁到锅体的中心。也即,在锅体安装到本体内后,第二侧壁与锅体的侧壁在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保证了第二侧壁位于锅体与第一侧壁之间的散热腔的正下方,保证了设置在第二侧壁上的散热口位于散热腔的正下方,实现了散热腔内热空气是散热腔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的最短化设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侧壁到第一侧壁的距离,小于锅体的侧壁到第一侧壁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锅体安装到本体内后,第二侧壁到第一侧壁的距离小于锅体的侧壁到第一侧壁的距离。也即,在锅体安装到本体内后,第二侧壁与锅体的侧壁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保证了第二侧壁位于锅体与第一侧壁之间的散热腔的正下方,保证了设置在第二侧壁上的散热口位于散热腔的正下方,实现了散热腔内热空气是散热腔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的最短化设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热腔为环形腔室,环形腔室位于锅体的外周。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腔为环形腔室。其中,换热腔室围设在锅体的外周,使得锅体在周向上均可将热量释放到散热腔内,极大程度上扩大了锅体的散热面积,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口沿本体的周侧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口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散热口沿本体的周向分布,并且可以是均匀分布。这样,散热腔可通过多个散热口与外部环境相连通,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散热腔的对流面积,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并且,多个散热口沿本体的周向分布,保证了散热腔在周向上均匀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呈环形,座体设置于壳体围成的区域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呈环形。其中,座体设置在壳体所围合出的区域内,并且位于该区域的底部。这样,在使用烹饪器具的过程中,可同样将锅体放置在壳体所围合出的区域内,并且通过座体来支撑锅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的底部高于或平齐于壳体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的底部高于或平齐于壳体的底部。也即,保证座体的底壁要高于或平齐于壳体的底部设置,保证第二侧壁高于或平齐于壳体的底部设置,实现了座体的嵌入式设计。这样,用户无法从烹饪器具的侧方和底部观察到第二侧壁,更无法观察到设置在第二侧壁上的散热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还包括:安装部,设置于第二侧壁上,并朝向座体的中心延伸;锅体能够支撑于安装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还包括安装部。其中,安装部设置在第二侧壁上,并且朝向座体的中心延伸,保证安装部与第三侧壁位于第二侧壁的两侧。此外,当锅体放置在座体上时,直接将锅体放置在安装部上,以通过安装部支撑锅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的中心设置有开口,锅体可放置于开口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的中心设置有开口。其中,开口具有设置在安装部的中心。当锅体放置在安装部时,因为开口的设置保证了一部分锅体了裸露于座体的底部,保证锅体与下方加热装置相接触,进而保证了加热装置有效为锅体供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采用整体式的本体,并直接在本体上设置上述散热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座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座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壳体和座体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配合实现连接。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采用分体式结构,并分别制造上述壳体和座体,同时在座体上设置有散热口。这样,在装配完成后,保证了设置在座体上的散热口与散热腔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口横向贯穿于第二侧壁;或散热口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贯穿于第二侧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口可以横向贯穿于第二侧壁,也可以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贯穿于第二侧壁。这样,保证了散热口的开口方向并非是竖直分布的,也即保证了用户无法从烹饪器具的底部观察到散热口,实现了散热口的隐藏式设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为塑料壳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可采用塑料壳体,便于制造,并在在壳体上设置有花纹图案等,以提升烹饪器具的美观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于本体内,并可用于为锅体供热;盖体,盖设于本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和盖体。其中,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内,并且设置在底壁的下方,加热装置在运行时为锅体供热,以烹饪锅体内的食物。此外,盖体可盖设在本体上,避免烹饪器具运行时锅体内热量流失,同时可在烹饪器具运行或不运行时避免外部灰尘等杂质掉落到锅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烹饪器具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中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本体,104第一侧壁,106第二侧壁,108锅体,110散热腔,112壳体,114座体,116第三侧壁,118间隔,120底壁,122安装部,124开口,126散热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102和锅体108。
其中,如图4所示,本体10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104和第二侧壁106,并且第一侧壁104设置在第二侧壁106的外周。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锅体108可以放置在本体102内,并处于第二侧壁106的顶部;此时,锅体108与本体102之间形成有散热腔110,散热腔110可用于烹饪器具的散热,以避免烹饪器具内电控部件损坏。
特别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本体102的第二侧壁106上设置有散热口126,并保证散热口126与散热腔110和外部环境相连通。这样,如图4所示,在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体108所产生的热量会释放到散热腔110内,散热腔110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口126流到散热腔110的外部。与此同时,散热腔110外部的冷空气可经过散热口126进入到散热腔110内,进一步降低散热腔110内的温度。如此往复循环,实现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与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对流交换,可极大程度上降低散热腔110内的温度,实现烹饪器具的有效散热,避免烹饪器具内电控部件损坏。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将散热口126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保证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底部无法观察到散热口126;并且,如图2所示,第二侧壁106的外部设置有第一侧壁104,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周侧也同样无法观察到散热口126。因此,本实施例在保证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的情况下,实现了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避免散热口126影响烹饪器具的整体美观性。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对散热口126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保证了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进而无需额外设置百叶窗等遮挡部件。这样,一方面可减少烹饪器具的零件数量,进而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散热口126不会被遮挡部件遮挡,保证了散热口126的敞开设计,进而保证了散热腔110内气体可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外部,保证外部空气了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换热腔内部,降低散热口126处的风阻,进一步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因此,本实施例将散热口126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实现了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避免使用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保证了气流在散热口126处的过流效果,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散热口126可以横向贯穿于第二侧壁106,也可以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贯穿于第二侧壁106。这样,保证了散热口126的开口124方向并非是竖直分布的,也即保证了用户无法从烹饪器具的底部观察到散热口126,实现了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体102包括壳体112和座体114。其中,座体114设置在壳体112内,并位于壳体112的底部;锅体108可放置在壳体112内,并可支撑在座体114的顶部。此外,壳体112包括上述第一侧壁104,座体114包括第二侧壁106。这样,保证了第二侧壁106位于第一侧壁104的内侧,并且保证了第一侧壁104低于锅体108设置,并可直接在锅体108与壳体112的第一侧壁104之间形成上述散热腔110。
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12和座体114可采用分体式结构,壳体112和座体114也可采用结构。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具有如实施例一提出的烹饪器具的全部有益效果,可实现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避免使用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保证了气流在散热口126处的过流效果,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4所示,座体114还包括第三侧壁116。其中,第三侧壁116设置在第一侧壁104和第二侧壁106之间,并可与壳体112相连接。此外,第二侧壁106与第三侧壁116之间具有间隔118,这个间隔118与散热腔110相连通,散热口126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进而使得散热口126与这个间隔118相连通,保证了散热口126通过间隔118与散热腔110相连通。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座体114与壳体112之间稳定的连接关系,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二侧壁106与第一侧壁104之间可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保证了散热口126与散热腔110之间相连通。
特别地,在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体108所产生的热量会释放到散热腔110内,散热腔110内的热量流向第二侧壁106与第三侧壁116之间的间隔118,而后从散热口126流到散热腔110的外部。与此同时,散热腔110外部的冷空气可经过散热口126进入到第二侧壁106与第三侧壁116之间的间隔118,而后流向散热腔110,实现了烹饪器具的高效降温。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间隔118位于散热腔110的底部。这样,散热腔110内的热空气可直接从散热腔110的底部排出,外部的冷空气可从散热腔110的底部进入到散热腔110内,这样保证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与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较短,可提升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进而极大程度上提升热空气与冷空气的对流换热效果,实现烹饪器具的高效换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口126连通于间隔118朝向座体114中心的一侧。也即,散热口126设置在座体114的第二侧壁106,并且与间隔118朝向座体114中心的一侧相连通,保证了散热口126开设在整个座体114的内侧,实现了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侧方和底部都无法看到散热口126,进而避免额外设置遮挡部件,同时保证了热空气和冷空气在散热口126处的对流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座体114还包括底壁120。其中,底壁120连接到座体114的第二侧壁106的底部和第三侧壁116底部,并且位于散热腔110的底部。此外,座体114的底壁120、第二侧壁106和第三侧壁116共同限定出了上述间隔118,也即保证了间隔118位于散热腔110的正下方,保证了与间隔118相连通的散热口126位于散热腔110的正下方。这样,实现了换热距离的最短化设计,保证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是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较短,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具有如实施例一提出的烹饪器具的全部有益效果,可实现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避免使用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保证了气流在散热口126处的过流效果,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在锅体108安装到本体102内后,第二侧壁106到锅体108的中心的距离大于锅体108的侧壁到锅体108的中心。也即,在锅体108安装到本体102内后,第二侧壁106与锅体108的侧壁在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保证了第二侧壁106位于锅体108与第一侧壁104之间的散热腔110的正下方,保证了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的散热口126位于散热腔110的正下方,实现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是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的最短化设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锅体108安装到本体102内后,第二侧壁106到第一侧壁104的距离小于锅体108的侧壁到第一侧壁104的距离。也即,在锅体108安装到本体102内后,第二侧壁106与锅体108的侧壁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保证了第二侧壁106位于锅体108与第一侧壁104之间的散热腔110的正下方,保证了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的散热口126位于散热腔110的正下方,实现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是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的最短化设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具有如实施例一提出的烹饪器具的全部有益效果,可实现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一方面避免使用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保证了气流在散热口126处的过流效果,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散热腔110为环形腔室。其中,换热腔室围设在锅体108的外周,使得锅体108在周向上均可将热量释放到散热腔110内,极大程度上扩大了锅体108的散热面积,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散热口126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散热口126沿本体102的周向分布,并且可以是均匀分布。这样,散热腔110可通过多个散热口126与外部环境相连通,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散热腔110的对流面积,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并且,多个散热口126沿本体102的周向分布,保证了散热腔110在周向上均匀的散热效果。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112呈环形。其中,座体114设置在壳体112所围合出的区域内,并且位于该区域的底部。这样,在使用烹饪器具的过程中,可同样将锅体108放置在壳体112所围合出的区域内,并且通过座体114来支撑锅体108。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座体114的底部高于或平齐于壳体112的底部。也即,保证座体114的底壁120要高于或平齐于壳体112的底部设置,保证第二侧壁106高于或平齐于壳体112的底部设置,实现了座体114的嵌入式设计。这样,用户无法从烹饪器具的侧方和底部观察到第二侧壁106,更无法观察到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的散热口126。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座体114还包括安装部122。其中,安装部122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并且朝向座体114的中心延伸,保证安装部122与第三侧壁116位于第二侧壁106的两侧。此外,当锅体108放置在座体114上时,直接将锅体108放置在安装部122上,以通过安装部122支撑锅体108。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座体114的中心设置有开口124。其中,开口124具有设置在安装部122的中心。当锅体108放置在安装部122时,因为开口124的设置保证了一部分锅体108了裸露于座体114的底部,保证锅体108与下方加热装置相接触,进而保证了加热装置有效为锅体108供热。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和盖体(图中未示出)。其中,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102内,并且设置在底壁120的下方,加热装置在运行时为锅体108供热,以烹饪锅体108内的食物。此外,盖体可盖设在本体102上,避免烹饪器具运行时锅体108内热量流失,同时可在烹饪器具运行或不运行时避免外部灰尘等杂质掉落到锅体108内。
在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壳体112可采用塑料壳体,便于制造,并在在壳体112上设置有花纹图案等,以提升烹饪器具的美观性。
具体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可以采用加热管、也可采用电磁加热件,在此并不做出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
具体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可以集成设置在本体102上,加热装置也可采用加热平台,用户可将本体102和锅体108放置在加热平台上进行加热。
具体实施例中,座体114与壳体1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图中未示出这一实施例)。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采用整体式的本体102,并直接在本体102上设置上述散热口126。
具体实施例中,座体114与壳体11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座体114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图中未示出),壳体11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图中未示出),壳体112和座体114通过第一安装部122和第二安装部122的配合实现连接。这样,座体114与壳体112在装配完成后,保证了设置在座体114上的散热口126与散热腔110相连通。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卡扣和卡槽,也可以是两个配合使用的卡钩,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还可以是螺钉孔,进而通过螺钉将座体114和壳体112连接到一起,在此并不做出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压力锅等,在此并不做出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体102和锅体108。其中,如图4所示,本体102包括间隔118设置的第一侧壁104和第二侧壁106,并且第一侧壁104设置在第二侧壁106的外周。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锅体108可以放置在本体102内,并处于第二侧壁106的顶部;此时,锅体108与本体102之间形成有散热腔110,散热腔110可用于烹饪器具的散热。此外,本体102的第二侧壁106上设置有散热口126,并保证散热口126与散热腔110和外部环境相连通。在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体108所产生的热量会释放到散热腔110内,散热腔110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口126流到散热腔110的外部。
特别地,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口126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保证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底部无法观察到散热口126;并且,第二侧壁106的外部设置有第一侧壁104,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周侧也同样无法观察到散热口126,进而无需在散热口126处设置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可减少烹饪器具的零件数量,保证了散热口126的敞开设计,保证外部空气了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换热腔内部,降低散热口126处的风阻,进一步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体102包括壳体112和座体114。座体114设置在壳体112内,并位于壳体112的底部;锅体108可放置在壳体112内,并可支撑在座体114的顶部;此外,壳体112包括上述第一侧壁104,座体114包括第二侧壁106。此外,如图4所示,座体114还包括第三侧壁116,第三侧壁116设置在第一侧壁104和第二侧壁106之间,第三侧壁116可与壳体112相连接,第二侧壁106与第三侧壁116之间具有间隔118,这个间隔118与散热腔110相连通。这样,保证了散热口126通过间隔118连通到散热腔110。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间隔118位于散热腔110的底部,保证散热腔110内热空气是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较短,实现烹饪器具的高效换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散热口126连通于间隔118朝向座体114中心的一侧,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侧方和底部都无法看到散热口126。此外,座体114还包括底壁120,底壁120连接到座体114的第二侧壁106的底部和第三侧壁116底部,并且位于散热腔110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锅体108安装到本体102内后,第二侧壁106到锅体108的中心的距离大于锅体108的侧壁到锅体108的中心,第二侧壁106到第一侧壁104的距离小于锅体108的侧壁到第一侧壁104的距离。这样,保证了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的散热口126位于散热腔110的正下方,实现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是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的最短化设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散热腔110为环形腔室,并围设在锅体108的外周。散热口12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口126沿本体102的周向分布。座体114的底部高于或平齐于壳体112的底部。座体114还包括安装部122,安装部122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并且朝向座体114的中心延伸,当锅体108放置在座体114上时,直接将锅体108放置在安装部122上,以通过安装部122支撑锅体108。如图5所示,座体114的中心设置有开口124,锅体108放置在安装部122时,因为开口124的设置保证了一部分锅体108了裸露于座体114的底部,保证锅体108与下方加热装置相接触,进而保证了加热装置有效为锅体108供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和盖体,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102内,并且设置在底壁120的下方,盖体可盖设在本体102。
相关技术中,大功率IH加热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温升较高,需要足够有效的散热口来实现散热、相关技术中在底盘上直接开设有散热口126来实现散热,为避免散热口会影响整体的美观程度,通常在散热口126处设置有百叶窗等遮挡部件。但百叶窗等遮挡部件会在散热口126处阻碍空气流通,降低散热效果。
因此,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将座体114设置在壳体112内部,并保证座体114隐藏在壳体112内部;而后,在座体114内侧的第二侧壁106上开设有散热口126,使得散热口126与锅体108和壳体112的第一侧壁104之间的散热腔110相连通,实现散热。特别地,如图4所示,散热口126横向贯穿于第二侧壁106,或者是散热口126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贯穿于第二侧壁106。
这样,从烹饪器具的底部看,座体114为一个完整的结构,用户也不会看到散热口126。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无需额外设置百叶窗等遮挡部件,一方面可减小烹饪器具的零件数量,进而实现了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另一方面可保证散热口126不会被遮挡部件遮挡,保证了散热口126的敞开设计,进而保证了散热腔110内气体可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外部,保证外部空气了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换热腔内部,降低散热口126处的风阻,进一步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此外,如图4所示,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散热腔110内的空气为主要传热介子,本实用新型将散热口126设置在散热腔110的正下方。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散热腔110内的空气被加热,并从底部的散热口126流到散热腔110的外部;与此同时,散热腔110外部的冷空气从散热口126流进散热腔110内,进而降低了散热腔110内的温度,实现烹饪器具的散热。并且,散热腔110内的热空气可从散热腔110的底部直接流出,而外部冷空气可从散热腔110的底部直接进入到散热腔110内,保证了冷空气与热空气的流动距离较短,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因此,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将散热口126设置在第二侧壁106上,使得用户从烹饪器具的周侧也同样无法观察到散热口126,实现了散热口126的隐藏式设计,进而无需在散热口126处设计百叶窗等遮挡部件,可减小烹饪器具的零件数量,实现烹饪器具的简化设计;更重要的是,可保证散热口126的敞开设计,保证散热腔110内气体可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外部,保证外部空气了顺畅通过散热口126流向换热腔内部,降低散热口126处的风阻,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换热效率。
并且,如图4所示,保证散热口126位于散热腔110的正下方,实现了散热腔110内热空气是散热腔110外冷空气的换热路径的最短化设计,进而提升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周;
锅体,能够放置于所述本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部;
其中,所述锅体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散热腔,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连通于所述散热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所述第一侧壁;
座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座体包括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锅体能够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支撑在所述座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包括:
第三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并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连通于所述散热腔和所述散热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位于所述散热腔的底部;和/或
所述散热口连通于所述间隔朝向所述座体中心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包括:
底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位于所述散热腔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壁到所述锅体的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锅体的侧壁到所述锅体的中心;和/或,
所述第二侧壁到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锅体的侧壁到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腔为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位于所述锅体的外周;和/或
所述散热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口沿所述本体的周侧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包括:
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并朝向所述座体的中心延伸;
开口,设置于所述座体的中心,所述锅体可放置于所述开口上。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体与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或
所述座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口横向贯穿于所述第二侧壁、或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贯穿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或
所述壳体为塑料壳体。
CN202121188808.9U 2021-05-31 2021-05-31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127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8808.9U CN215127426U (zh) 2021-05-31 2021-05-31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8808.9U CN215127426U (zh) 2021-05-31 2021-05-31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27426U true CN215127426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4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8808.9U Active CN215127426U (zh) 2021-05-31 2021-05-31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27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4931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20192746U (zh) 烹饪设备
CN215127426U (zh) 烹饪器具
CN217959758U (zh) 空气炸锅
CN112741489A (zh) 烹饪器具
CN218162922U (zh) 电磁加热设备
CN217408547U (zh) 空气炸锅
CN216416808U (zh) 一种微蒸烤箱用散热结构及微蒸烤箱
CN214387230U (zh) 微蒸烤装置
CN216317057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基座和烹饪器具
CN217013641U (zh)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CN210951418U (zh) 电磁炉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113907619A (zh) 底座组件及烹饪装置
CN11320845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9863485U (zh) 一种电烤机
CN112493876A (zh) 微蒸烤装置
CN216924486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电磁炉烤箱集成灶
CN221229227U (zh) 一种管道送风式空气炸锅
CN216364780U (zh) 底座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18791892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408639U (zh) 烹饪器具
CN217161729U (zh) 烹饪电器及其风道组件
CN220832760U (zh) 空气炸锅
CN2158384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