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13641U -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13641U
CN217013641U CN202121393759.2U CN202121393759U CN217013641U CN 217013641 U CN217013641 U CN 217013641U CN 202121393759 U CN202121393759 U CN 202121393759U CN 217013641 U CN217013641 U CN 2170136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eat insulation
flow guide
cooking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937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红艳
曾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bozhic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bozhi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bozhic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bozhi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937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136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13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136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隔热结构包括隔热组件与引流件,隔热组件包括隔热罩、连接件及防护罩,隔热罩与外壳之间具有第一导流腔,连接件具有气孔,防护罩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第一防护板与连接件、外壳之间形成第二导流腔,第二防护板与隔热罩之间形成第三导流腔,气流从第一导流腔的后端进入并向前端流动,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腔并排出,所述气流从第三导流腔的前端向后端流动并排出;烹饪装置包括上述的隔热结构。隔热罩与防护罩起到对外壳、锅体的防护作用,防止人体直接碰触,引流件所产生的气流能够对外壳、隔热罩、防护罩散热,降低烹饪装置靠近人体区域的温度,降低烫伤风险。

Description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烹饪装置提供了一种健康、便捷的烹饪方式,解放了使用者的双手,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相关标准中对烹饪装置翻炒的均匀度、油烟量、温度进行了规定,为避免烹饪过程中烹饪装置烫伤人体,烹饪装置中靠近人体区域的温度不能过高,相关技术中,烹饪装置单纯通过在外壳设置隔热棉进行隔热,锅体炉腔内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发,烹饪装置的外壳仍呈高温状态,烹饪装置仍具有烫伤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隔热结构,能够有效降低烹饪装置的温度,降低人体烫伤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烹饪隔热结构的烹饪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隔热结构,包括:
锅体与外壳,所述锅体包括锅身、锅圈与锅颈,所述锅身与所述锅圈分别连接于所述锅颈的两端,所述锅颈的内侧形成锅口,所述锅身容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锅圈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
隔热组件,包括隔热罩、连接件及防护罩,所述隔热罩套设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外壳的前端,另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外壳的后端,以在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一导流腔,所述连接件具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导流腔连通;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隔热罩的前端,所述防护罩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位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壳的前端,并与所述连接件、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二防护板位于所述隔热罩的外侧,并与所述隔热罩之间形成第三导流腔,所述第一导流腔、所述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三导流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防护板靠近所述锅体的一端与所述锅体之间具有导流口;
引流件,安装于所述连接件,用于产生气流并使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一导流腔的后端进入并向前端流动,其中,部分所述气流经过所述第二导流腔并从所述导流口处排出,部分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三导流腔的前端向后端流动并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隔热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隔热结构,一方面通过设置隔热罩与防护罩,隔热罩与防护罩起到对外壳、锅体的防护作用,防止人体直接碰触;另一方面,设置引流件,引流件所产生的气流能够在第一导流腔、第二导流腔、第三导流腔内流动,实现外壳、隔热罩、防护罩的有效散热,从而降低烹饪装置靠近人体区域的温度,降低烫伤风险,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锅身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炉膛,所述炉膛与所述第二导流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导流罩环绕于所述锅颈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护板靠近所述锅体的一端与所述导流罩形成所述导流口,所述导流口与所述第二导流腔连通,沿所述外壳的后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前端的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导流罩向远离所述锅颈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锅颈与所述导流罩之间形成散热口,沿所述外壳的后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前端的方向上,所述锅圈向远离所述锅颈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导流板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弯折,所述第二导流板朝远离所述锅颈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前端,或者,所述第二导流板与部分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前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防护板,和/或,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与所述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套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内容置有隔热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锅体设置,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位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支撑体套设于所述锅体,所述支撑体的内侧与所述锅体的表面接触,所述支撑体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壳体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包括上述的烹饪隔热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通过设置烹饪隔热结构,可以实现对烹饪装置的隔热,降低烹饪装置的温度以及人体烫伤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烹饪隔热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烹饪隔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烹饪隔热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部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烹饪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锅体100,锅身110,锅圈120,锅颈130,锅口131,炉膛140;外壳200,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隔热腔230,支撑体240,限位板250,第一后壳260,第二后壳270;隔热组件300,隔热罩310,防护罩320,第一防护板321,开口3211,第二防护板322,连接件330,气孔331,通孔332,第一导流腔340,第二导流腔350,第三导流腔360,支撑柱370,导流罩380,导流口381,第一导流板382,第二导流板383,散热口384;引流件400;基座500;驱动组件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隔热结构,用于对烹饪装置进行隔热。参照图1与图2,烹饪隔热结构包括锅体100与外壳200,外壳200用于安装及容纳锅体100,锅体100内放置进行烹饪的食物,锅体100具有锅身110与锅圈120,锅圈120与锅身110的连接处形成锅颈130,锅颈130的内侧具有锅口131,锅身110位于外壳200内部,锅圈120位于外壳200的外部,锅颈130部分的内径小于锅身110的内径,可以避免锅身110内的食物掉落,烹饪过程中的锅体100具有高温,外壳200使其内部的锅体100与外部隔绝,一方面,避免锅体100直接接触外部环境,导致周围温度过高,有烫伤风险,另一方面,对锅体100隔热,避免锅体100散热过快,影响烹饪温度。
参照图1至图4,烹饪隔热结构还包括隔热组件300,隔热组件300包括隔热罩310、防护罩320与连接件330,隔热罩310套设于外壳200的外部,连接件330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连接件3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隔热罩310与外壳200的前端,另一连接件3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隔热罩310与外壳200的后端,隔热罩310与外壳200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第一导流腔340,两个连接件330均具有气孔331,气孔331与第一导流腔340连通,气流能够通过气孔331进出第一导流腔340;锅体100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至外壳200,导致外壳200的温度较高,若外壳200直接裸露于外部空间内,高温的外壳200烫伤人体的风险较大,隔热罩310可以遮挡外壳200,起到防护作用。
防护罩320罩设于隔热罩310的前端,防护罩320能够对外壳200的前端进行防护,避免外壳200前端烫伤人体。防护罩3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防护板321与第二防护板322,第一防护板321位于连接件330与外壳200的前端,第一防护板321与连接件330、外壳200之间具有间隙,第一防护板321与连接件330、外壳200之间形成第二导流腔350,第二防护板322位于隔热罩310的外侧,第二防护板322与隔热罩31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防护板322与隔热罩310之间形成第三导流腔360,第一导流腔340通过前端连接件330的气孔331与第二导流腔350连通,以及与第三导流腔360连通,第一防护板321靠近锅体100的一端与锅体100之间具有导流口381,导流口381与第二导流腔350连通。
烹饪隔热结构还包括引流件400,安装于连接件330上,引流件400用于产生气流,引流件400可选择为风机等。引流件400所产生的气流从第一导流腔340的后端流入,从第一导流腔340的前端流出,经过气孔331流入第二导流腔350,部分气流直接通过第二导流腔350从导流口381处排出,部分气流从第二导流腔350流入第三导流腔360后,再由第三导流腔360的前端流向后端,最终从第三导流腔360的后端排出。
首先,外壳200所散发的热量一部分从侧部传递至第一导流腔340,一部分从连接件330处传递至第二导流腔350,在第一导流腔340内流动的气流带走第一导流腔340内的热量,对隔热罩310以及外壳200的侧部进行降温,在第二导流腔350流动的气流带走第二导流腔350的热量,对第一防护板321、连接件330及外壳200的前端进行降温,并且锅体100对应第二导流腔350的区域,同样向外部散热,从第二导流腔350内流出的气流,可以带走该部分的锅体100所散发的热量,并从导流口381排出,实现对该区域锅体100的降温;其次,第二导流腔350内的部分气流流动至第三导流腔360内,带走第三导流腔360内的热量,以进一步对隔热罩310的前端以及第二防护板322进行降温。
由于锅体100在烹饪过程中,其前端更靠近人体,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设置隔热罩310与防护罩320,隔热罩310与防护罩320起到对外壳200、锅体100的防护作用,防止人体直接碰触;另一方面,设置引流件400,引流件400所产生的气流能够在第一导流腔340、第二导流腔350、第三导流腔360内流动,实现外壳200、隔热罩310、防护罩320的有效散热,从而降低烹饪装置靠近人体区域的温度,降低烫伤风险,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端是指,外壳200、隔热罩310、连接件330等靠近锅体100的锅口的一端;上述的后端是指,外壳200、隔热罩310、连接件330等远离锅体100的锅口的一端。另外,本文中的“前端”、“后端”指示单纯用于指代某一部件相对另一部件的方位,或者某一部件中自身某结构所在的位置,两个部件之间可以直接连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连接、或者二者之间存在间隙。
另外,引流件400可以对应安装于连接件330上的气孔331处,外部空气能够直接在引流件400的引流作用下进入第一导流腔340,以及从第一导流腔340进入第二导流腔350;或者在位于后端的连接件330上设置通孔332,引流件400安装于通孔332处,外部空气可以同时通过后端连接件330上的气孔331与通孔332进入第一导流腔340,并从前端连接件330上的气孔331进入第二导流腔350,以增大进入隔热结构内的空气量,提高散热效果。
并且,连接件330可以设置为板状,并在板状结构上开设多个气孔331;在起到连接隔热罩310与外壳200的前提下,引流件330也可以设置为网格状,或者由多个柱状件并排设置形成的栅栏式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流件400安装于后端的连接件330上,因隔热结构的后端无需设置防护结构,因此,连接件330为引流件400提供了充足的安装空间,并且连接件330上具有气孔331,便于外部空气进入第一导流腔340;相比于引流件400安装于前端的连接件330,则可以减小第二导流腔350的空间占用,保证影响导流、散热效果。
隔热罩310、防护罩320与外壳200均可设置为截面一致的形状,如隔热罩310、防护罩320与外壳200均呈圆柱状,以便于加工以及相互定位、装配;隔热罩310、防护罩320与外壳200还可设置为截面不同的形状,如,外壳200的截面呈圆形,隔热罩310与防护罩320的截面呈矩形,此设置方式使连接件330在边角处具有较为充足的安装区域供引流件400进行安装,提高了引流件400的安装便利度,可以在设置于后端的连接件330的边角处开设通孔332,引流件400安装于通孔332处,外部空气在引流件400的驱动下通过通孔332进入第一导流腔340内,引流件400的引流效率高。
进一步的,连接件330上设置有多个气孔331,多个气孔331可以在连接件330上围设一圈,第一导流腔34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不同的气孔331进入第二导流腔350内,气流的进入量及流动效率高,以进一步优化隔热结构的散热效果。
第一防护板321与第二防护板322采用注塑或冲压的方式一体成型,或者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的形式一体连接。第一防护板321应具有开口3211,使第二导流腔350内的气流流出,并且该开口3211可以供部分锅体100伸出,避免锅体100内的食物掉落至装置内部,增加清理难度;第二防护板322覆盖部分的隔热罩310,第二防护板322的一端与第一防护板321连接,另一端朝向隔热罩310的后端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防护板322的后端应与引流件40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避免由于第三导流腔360的出口过于靠近引流件400,使温度较高的气流被引流件400引入第一导流腔340内,影响外壳200的降温以及散热。
隔热组件300还包括支撑柱370,支撑柱370用于连接连接件330与防护罩320,或者连接隔热罩310与防护罩320,以实现防护罩320、连接件330、隔热罩310的相互组装。支撑柱370可以位于第三导流腔360内,支撑柱370的两端分别连接隔热罩310的外壁与第二防护板322;支撑柱370可以位于第二导流腔350内,支撑柱370的两端分别连接连接件330与第一防护板321,或者支撑柱370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壳200的前端与第一防护板321。支撑柱370可以是螺纹紧固件,也可以是与连接件330、防护罩320或隔热罩310上一体连接的柱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外壳200的内壁与锅体120的外壁之间形成炉膛140,炉膛140与第二导流腔350连通,烹饪过程中炉膛140内部产生高温烟气,烟气向外流动至第二导流腔350,并与第二导流腔350内的空气混合,以对排出的烟气进行降温,避免高温烟气直接排出,烫伤人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200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板250,限位板250位于第一防护板321的后方,限位板250、连接件330共同与第一防护板321之间限定出第二导流腔350,限位板250的内侧与锅体110之间具有间隙,炉膛140通过该间隙与第二导流腔350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5,隔热组件300还包括导流罩380,导流罩380连接于外壳200的前端,导流罩380环绕于锅颈120的外侧,第一防护板321靠近锅体100的一端与导流罩380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导流口381,导流口381与第二导流腔350连通,第二导流腔350内的气流可以从导流口381处排出。由于锅体100的前端更靠近人体,设置导流罩380可以避免从导流口381排出的气流直接扑向人体,具体的,沿外壳200的后端朝向外壳200的前端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导流罩380向远离锅口的方向延伸,因此从导流口381排出的气流,在导流罩380的导向作用下,向远离锅口131的方向流动,以避免人体接触从导流口381处排出的热气流,并且导流罩380遮挡从导流口381排出的气流,避免气流从锅颈120与第一防护板321之间的间隙流入至炉膛140内。
导流罩380可以设置为直板状,或者弯折状。直板状的导流罩380,其一端连接外壳200,另一端朝远离锅体100的方向延伸;弯折状的导流罩380,包括第一导流板382与第二导流板383,第一导流板382的两端分别与外壳200、第二导流板383连接,第二导流板383相对于第一导流板382弯折,使第一导流板382与第二导流板383互呈一定角度,第二导流板383朝远离锅体100的方向延伸,由于外壳200的前端连通至第二导流腔350,因此第二导流腔350内的气流能够在第一导流板382的导向作用下流向第二导流板383,第一导流板382起到对第二导流腔350内的气流进行导向和缓冲的作用,避免气流直接冲击第一导流板382,使第一导流板382碰撞第一防护板321或者锅体100。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罩380位于第一防护板321的开口3211内,并位于锅体100的外侧,因此导流罩380可以阻挡从导流口381内排出的气流冲击锅体100,降低锅体100烹饪过程中的晃动。
进一步的,锅颈130与导流罩380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散热口384,并且沿外壳200的后端朝向外壳200的前端的方向上,部分锅圈120朝向远离锅颈130的方向延伸;锅颈130处以及锅圈120处所散发的热量,同样可在导流罩380的导向作用下,沿远离锅口131的方向流动,并且该部分热量能够被从导流口381处排出的气流带走,从而降低锅圈120与锅颈130处的温度,并且使热气流远离人体。
需要说明的是,炉膛140内的高温烟气可以排出至散热口384内,并在导流罩380的导流作用下向上流动,避免烟气损伤人体;另外,锅颈130所散发的热量以及高温烟气所散发的热量,使导流罩380的温度升高,由于导流罩380对第二导流腔350排出的气流进行导向,第二导流腔350内的气流流动过程中带走导流罩380所散发的热量,以对导流罩380进行降温,降低烟气以及锅颈130散发的热量对导流罩380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82与第二导流板383的连接处与锅颈130的位置对应,一方面,导流罩380的形状与锅颈130的形状契合,避免锅体100与导流罩380相互干涉,另一方面,导流罩380能够同时对导流口381与散热口384内的排出的热量进行导向,使该两部分的热量同时向远离锅口131的方向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隔热装置使用时,为避免锅体100内的食物散落,锅体100的锅口131应斜向上设置;由于锅圈120从第一防护板321的开口处伸出,锅圈120可进一步防止食物掉落,锅圈120仍会向外散发热量,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383位于第一防护板321的前端,或者第二导流板383与部分的第一导流板382位于第一防护板321的前端,该设置可以使第一导流板382覆盖部分的锅圈120,从而导流罩380能够兼顾锅圈120与锅颈130处所散发的热量的导流。
外壳200包括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套接,二者之间具有隔热腔230,隔热腔230内设置有隔热棉,用于对锅体100进行隔热,使锅体100保持烹饪所需的高温,并降低锅体100向外壳200的散热。隔热棉可以选用玻纤棉、玻璃棉等。
外壳200内设置有用于对锅体100进行支撑、固定的支撑体240,可以降低锅体100在烹饪过程中的晃动。具体的,第一壳体210相对于第二壳体220更靠近锅体100,第一壳体210与锅体100之间的空间为炉膛140,炉膛140内具有高温烟气,支撑体240位于炉膛140内,支撑体240套设于锅体100的外部,支撑体240的外侧对第一壳体210的外壁进行限位,减小第一壳体210的晃动;支撑体240可以设置为隔热棉,降低炉膛140内的烟气传递至外壳200的热量,对炉膛140进行保温,另外,支撑体240的内侧与锅体100的外侧之间具有间隙,炉膛140内的烟气可以经由该间隙排出至散热口384,并在第一导流板382与第二导流板383的导流作用下,沿锅圈120向上流动。
第一壳体210的内侧设置有两个限位板250,限位板250可以对支撑体240进行限位,支撑体240位于两个限位板250之间,两个限位板250对支撑体240进行限位,避免支撑体240前后晃动,支撑体240和限位板250均与锅体110之间具有间隙,使炉膛140内的烟气从该间隙排出。两个限位板250可以与第一壳体210一体连接,或者限位板250以粘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壳体210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位于外壳200前端的限位板250,其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导流罩380与连接件330,限位板250可以与导流罩380一体连接,限位板250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与连接件330固定连接,该设置方式,在限位板250能够对支撑体240限位的前提下,节省了与外壳200与导流罩380之间的组装流程。
外壳200还包括第一后壳260与第二后壳270,第一后壳260连接于第一壳体210的后端,第二后壳270连接于第二壳体220的后端,第一后壳260与第二后壳270之间同样设置有隔热棉,隔热棉可以对炉膛140的后侧进行隔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后壳270可以与位于后端的连接件330一体连接,即第二外壳200与引流件400可共用一个板件进行安装,从而减少隔热结构内需组装的构件数量,并且节省了材料成本。
参照图1与图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上述的烹饪隔热结构,以实现对烹饪装置的隔热,降低烹饪装置的温度以及人体烫伤风险。
烹饪装置还包括基座500,基座500用于安装隔热罩310与外壳200,外壳200的后端安装有驱动组件600,驱动组件600包括驱动件与搅拌件,搅拌件伸入至锅体100内部,驱动件用于驱动搅拌件运动,使搅拌件对锅体100内的食物进行搅拌、翻炒。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与外壳,所述锅体包括锅身、锅圈与锅颈,所述锅身与所述锅圈分别连接于所述锅颈的两端,所述锅颈的内侧形成锅口,所述锅身容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锅圈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
隔热组件,包括隔热罩、连接件及防护罩,所述隔热罩套设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外壳的前端,另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外壳的后端,以在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一导流腔,所述连接件具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导流腔连通;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隔热罩的前端,所述防护罩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位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壳的前端,并与所述连接件、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二防护板位于所述隔热罩的外侧,并与所述隔热罩之间形成第三导流腔,所述第一导流腔、所述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三导流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防护板靠近所述锅体的一端与所述锅体之间具有导流口;
引流件,安装于所述连接件,用于产生气流并使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一导流腔的后端进入并向前端流动,其中,部分所述气流经过所述第二导流腔并从所述导流口处排出,部分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三导流腔的前端向后端流动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身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炉膛,所述炉膛与所述第二导流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导流罩环绕于所述锅颈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护板靠近所述锅体的一端与所述导流罩形成所述导流口,所述导流口与所述第二导流腔连通,沿所述外壳的后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前端的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导流罩向远离所述锅颈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颈与所述导流罩之间形成散热口,沿所述外壳的后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前端的方向上,所述锅圈向远离所述锅颈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导流板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弯折,所述第二导流板朝远离所述锅颈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前端,或者,所述第二导流板与部分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防护板,和/或,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与所述外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套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内容置有隔热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锅体设置,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位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支撑体套设于所述锅体,所述支撑体的内侧与所述锅体的表面接触,所述支撑体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壳体接触。
10.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隔热结构。
CN202121393759.2U 2021-06-22 2021-06-22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Active CN2170136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93759.2U CN217013641U (zh) 2021-06-22 2021-06-22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93759.2U CN217013641U (zh) 2021-06-22 2021-06-22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13641U true CN217013641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09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93759.2U Active CN217013641U (zh) 2021-06-22 2021-06-22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136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88164B1 (ko) 조리장치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20192746U (zh) 烹饪设备
CN217013641U (zh)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CN210801292U (zh) 可快速散热的集成灶
KR101878048B1 (ko) 쿡탑을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CN113273902A (zh)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CN21226117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211324471U (zh) 一种微波烧烤机
CN112361397B (zh) 烹饪设备及烹饪系统
CN11513723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3208455A (zh) 一种空气炸锅
JP393182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6775903U (zh) 电路板散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8269180U (zh) 集成灶
CN210631098U (zh) 一种电牛扒炉
CN220546158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83847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8791892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9863485U (zh) 一种电烤机
CN213630565U (zh) 烹饪器具
CN220937769U (zh) 空气炸锅
CN219656152U (zh) 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