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1880U -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71880U
CN215071880U CN202122699837.8U CN202122699837U CN215071880U CN 215071880 U CN215071880 U CN 215071880U CN 202122699837 U CN202122699837 U CN 202122699837U CN 215071880 U CN215071880 U CN 215071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wire
pads
phas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998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ji Baiw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ji Baiw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ji Baiw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ji Baiw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998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71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71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71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其中,引线转接件包括本体和设于本体的中性线焊盘、多个相线焊盘以及多个出线焊盘,中性线焊盘用于与绕组的中性线焊接,每个相线焊盘用于与对应的相线圈的引线焊接,多个相线焊盘、中性线焊盘在本体间隔设置,多个出线焊盘与多个相线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并电连接,多个出线焊盘用于与外接导线焊接,多个出线焊盘在本体间隔设置,相线圈引线分别与多个相线焊盘电连接,并通过多个出线焊盘、外接导线电连接至电机驱动电路,以使电机通过引线转接件连接电机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引线转接件,电机绕组的中性线可以焊接在中性线焊盘,不会占用绕组槽内或者电机轴向空间且引线连接可靠。

Description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星形接法的电机绕组的中性端连接在一起后,一般采用绝缘套包裹,并塞在绕组槽内或绕组下端,不仅占用绕组槽内或者电机轴向空间,还容易因虚焊、绝缘套破损引发品质风险。此外,现有绕组完成绕线后,引线直接引出或者与设于电机外面的导线焊接,前者当绕组的引线偏细时,容易断裂,存在可靠性风险,后者生产效率低,不利于实现自动化,而且焊点有断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引线转接件,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
中性线焊盘,所述中性线焊盘用于与绕组的中性线焊接,所述中性线为星形绕组的公共端连接线;
多个相线焊盘,每个所述相线焊盘用于与对应的相线圈引线焊接,所述多个相线焊盘、所述中性线焊盘在所述本体间隔设置;
多个出线焊盘,所述多个出线焊盘与所述多个相线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并电连接,所述多个出线焊盘用于与外接导线焊接,所述多个出线焊盘在所述本体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相线圈引线分别与所述多个相线焊盘电连接,并通过所述多个出线焊盘、外接导线电连接至电机驱动电路,以使所述电机通过引线转接件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定子组件,包括:
铁芯,所述铁芯包括环形轭和多个设于所述环形轭外侧壁的定子齿;
绕组,所述绕组采用星形接法缠绕于所述定子齿;
上述的引线转接件,所述引线转接件固定于所述铁芯轴向的一端,所述绕组的中性线与所述中性线焊盘焊接,所述绕组的相线圈引线与对应的所述相线焊盘焊接。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的电机,包括:
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包括底座和连接柱,所述电机座设有贯穿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柱的通孔;
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通孔;
转子,所述转子与所述转轴连接;
上述的定子组件,所述环形轭套设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引线转接件夹设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铁芯之间。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引线转接件,用于电机时,绕组的中性线可以焊接在中性线焊盘上,不用塞在绕组槽内或绕组下端,不会占用绕组槽内或者电机轴向空间。此外,引线转接件可以为相线圈的引线提出可靠的连接方式,利于实现生产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机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引线转接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引线转接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三相绕组在铁芯上星形接法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环形轭和连接柱的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环形轭和连接柱的另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引线转接件和底座的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图1至3、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机100,提出的电机100包括电机座10、转轴20、转子30以及定子组件40,电机座10设有通孔11,转轴20可转动穿设于通孔11,转子30安装于转轴20,定子组件40安装于电机座10。定子组件40包括铁芯41、绕组42以及引线转接件43,铁芯41安装于电机座10,绕组42采用星形接法缠绕于铁芯41,引线转接件43设于铁芯41轴向的一端,绕组42的中性线S以及绕组42的相线圈引线L与引线转接件43连接,引线转接件43通过外接导线200连接至电机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通过引线转接件43对引线L供电。其中,所述的中性线为星形绕组的公共端连接线。所述的相线圈引线L为星形绕组的任一相线圈的引出线。
本实施例提出的电机100,通过设置引线转接件43对绕组42的中性线S以及相线圈引线L进行转接,绕组42的中性线S可以连接在引线转接件43上,不用塞在绕组42槽内或绕组42下端,不会占用绕组42槽内或者电机100轴向空间。而且引线转接件43可以为相线圈引线L提出可靠的连接方式,利于实现生产的自动化。
如图4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转接件43包括本体431和设于本体431的中性线焊盘432、多个相线焊盘433以及多个出线焊盘434,中性线焊盘432用于与绕组42的中性线S焊接,每个相线焊盘433用于与对应的相线圈引线L焊接,中性线焊盘432、多个相线焊盘433在本体431间隔设置,多个出线焊盘434与多个相线焊盘433一一对应设置并电连接,多个出线焊盘434用于与外接导线200焊接,多个出线焊盘434在本体431间隔设置,其中,相线圈引线L分别与多个相线焊盘433电连接,并通过多个出线焊盘434、外接导线200电连接至电机驱动电路,以使电机通过引线转接件43连接电机驱动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性线焊盘432与多个相线焊盘433设置在本体431的同一侧,且彼此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线焊盘434与多个相线焊盘433设置在本体431的同一侧或相背两侧,多个出线焊盘434彼此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提出的绕组42为三相绕组,包括A相绕组42a、B相绕组42b和C相绕组42c。对应地,相线焊盘433的数量为三个,包括第一相线焊盘433a、第二相线焊盘433b和第三相线焊盘433c,A相绕组42A的相线圈引线L1与第一相线焊盘433a焊接,B相绕组42的相线圈引线L2与第二相线焊盘433b焊接,C相绕组42的相线圈引线L3与第三相线焊盘433c焊接。对应地,出线焊盘434的数量为三个,包括第一出线焊盘434a、第二出线焊盘434b和第三出线焊盘434c,第一出线焊盘434a与第一相线焊盘433a连接,第二出线焊盘434b与第二相线焊盘433b连接,第三出线焊盘434c与第三相线焊盘433c连接。当然,提出的绕组42为其他相数的绕组42时,对应地,相线焊盘433的数量和出线焊盘434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提出的引线转接件43,绕组42的中性线S可以焊接在中性线焊盘432上,不用塞在绕组42槽内或绕组42下端,不会占用绕组42槽内或者电机100轴向空间。此外,引线转接件43可以为相线圈引线L提出可靠的连接方式,利于实现生产的自动化。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包括绝缘件4311、第一导电件4312以及第二导电件4313,第一导电件4312嵌于绝缘件4311,绝缘件4311设有用于露出部分第一导电件4312以形成中性线焊盘432的第一缺口4314,第二导电件4313嵌于绝缘件4311,绝缘件4311设有用于露出第二导电件4313的两个部分以形成相线焊盘433和出线焊盘434的第二缺口4315和第三缺口4316。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4311、第一导电件4312以及第二导线件一体注塑成型。可选地,第一导电件4312和第二导电件4313可以由金属板冲压成型,例如采用铜板、铝板、铜铝合金板冲压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4312和第二导电件4313设有倒扣结构(图未示),倒扣结构使得第一导电件4312和第二导电件4313与绝缘件4311可以更好的结合,使得相线焊盘433和出线焊盘434不容易出现翘起的情况。当然,不局限于采用倒扣的方式,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导电件4312和第二导电件4313设置有过孔,绝缘件4311部分填充于过孔中,使得第一导电件4312和第二导电件4313与绝缘件4311结合的更好。
可以理解地,当提出的绕组42为三相绕组42时,第二导电件4313的数量为三个。
需要说明的是,引线转接件43不局限于采用上述的成型方式,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引线转接件43可以是电路板。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转接件43呈环形,引线转接件43的外侧壁设有固线槽435,固线槽435用于对搭接在相线焊盘433上的相线圈引线L进行预固定。组装时,相线圈引线L从引线转接件43的内侧引出,跨过相线焊盘433,然后卡进固线槽435,接着将相线圈引线L与相线焊盘433进行焊接。通过设置固线槽435,可以对相线圈引线L起到预固定的作用,方便后续焊接的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固线槽435不局限于设置在引线转接件43的外侧壁,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相线圈引线L是从引线转接件43的外侧引出,可以将固线槽435设置在引线转接件43的内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转接件43的内侧壁设有容线槽436,容线槽436用于容纳和引导相线圈引线L。避免相线圈引线L发生跑动,给后续焊接造成困难。由上述可知,固线槽435可以设于引线转接件43的内侧壁,当固线槽435设于引线转接件43的内侧壁时,容线槽436可以设置于引线转接件43的外侧壁。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铁芯41包括环形轭411和多个设于环形轭411外侧壁的定子齿412,绕组42采用星形接法缠绕于定子齿412,引线转接件43设于铁芯41轴向的一端,绕组42的中性线S与中性线焊盘432焊接,绕组42的相线圈引线L与对应的相线焊盘433焊接。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包括朝向铁芯41的第一表面M1,第一表面M1与铁芯41和绕组42间隔设置。以该设计方式,提出了中性线S和相线圈引线L的布线空间,可以避免中性线S和相线圈引线L接触到电机100的转子30、其他相线圈等,导致发生剐蹭或者短路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在第一表面M1设有支撑件437,支撑件437抵接铁芯41,使得第一表面M1与铁芯41和绕组42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上述的设置方式,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铁芯41朝向本体431的一侧设有支撑件437,支撑件437抵接本体431,使得第一表面M1与铁芯41和绕组42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在第一表面M1设有限位件438,限位件438至少部分嵌于铁芯41,限位件438用于限制铁芯41相对于本体431发生转动。避免出现铁芯41相对于本体431发生转动时对中性线S和相线圈引线L形成拉扯,导致中性线S和相线圈引线L出现断裂。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座10包括底座12和连接柱13,通孔11贯穿底座12和连接柱13,转子30与转轴20连接,环形轭411套设于连接柱13,引线转接件43夹设于底座12和铁芯4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局部过盈配合。
可选地,转子30还包括端盖31、围壁32和多个永磁体33,端盖31与转轴20连接,围壁32环绕于端盖31的周围,多个永磁体33环绕围壁32间隔设置,永磁体33与定子齿412相对。
通过设置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局部过盈配合,方便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的组装,此外,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过盈配合,使得永磁体33与定子齿412的位置相对固定,使得绕组42产生的磁场线能够完全地作用于永磁体33。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之间不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组装,在后续的组装工序中,例如在打胶工序中,可能出现环形轭411相对于连接柱13发生错位,导致永磁体33与定子齿412发生错位,那么定子齿412上绕组42产生的磁场部分不能作用于永磁体33,造成浪费。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轭411沿轴向包括第一端411a和与第一端411a相对的第二端411b,环形轭411的第一端411a与连接柱13过盈配合。
例如,连接柱13包括第一端13a和与第一端13a相对的第二端13b,连接柱13的第二端13b朝向连接柱13的第一端13a的方向为环形轭411的套设方向,环形轭411套设于连接柱13时,环形轭411的第一端411a与连接柱13的第一端13a相对应,环形轭411的第二端411b与连接柱13的第二端13b相对应。连接柱13的第二端13b具有较大外径,环形轭411在运行到连接柱13的第二端13b之前与连接柱13为间隙配合,直至环形轭411套设到连接柱13的第二端13b时,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过盈配合。
如图9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是环形轭411的第一端411a与连接柱13采用过盈配合,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环形轭411的第二端411b与连接柱13采用过盈配合。
例如,环形轭411的第一端411a具有较小内径,环形轭411在运行到环形轭411的第一端411a与连接柱13的第一端13a配合之前,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为间隙配合,直至环形轭411的第一端411a与连接柱13的第一端13a时,环形轭411与连接柱13过盈配合。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包括朝向底座12的第二表面M2,中性线焊盘432和相线焊盘433设于第二表面M2,第二表面M2与底座12间隔设置。以该设计方式,可以避免中性线S焊接到中性线焊盘432形成的凸起以及引线L焊接到相线焊盘433时形成的凸起触碰到底座12,导致出现短路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朝向第二表面M2的一侧设有台阶(图未示),台阶抵接本体,使得第二表面M2与底座12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上述的设置方式,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在第二表面M2设有凸出部(图未示),凸出部抵接底座12,使得第二表面M2与底座12间隔设置。
如图4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2包括环绕件122和多个连接件123,环绕件122环绕于连接柱13的外周并与连接柱13间隔设置,多个连接件123设于连接柱13和环绕件122之间,连接件123连接连接柱13和环绕件122,其中,本体431位于环绕件122内侧并与环绕件122间隔设置。以该设计方式,本体431的外侧壁与环绕件122之间留存间隙,给中性线S凸出本体431外侧壁的部分和相线圈引线L凸出本体431外侧壁的部分留出了容线空闲,避免中性线S凸出本体431外侧壁的部分和相线圈引线L凸出本体431外侧壁的部分接触到底座12,造成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431朝向底座12的一侧设有定位凸台439,底座12设有定位缺口124,定位凸台439嵌于定位缺口124,使得引线转接件43定位于底座12。以该设计方式,引线转接件43和电机座10之间位置固定,不会发生相对的转动,可以避免引线转接件43和电机座1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导致出现短路或者剐蹭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引线转接件43和底座12的定位不局限于采用上述的方式,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底座12和本体431中的一者设置定位孔,底座12和本体431中的另一者设置定位柱,本体431和底座12之间通过定位柱穿设于定位孔的方式形成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线焊盘434设于引线转接件43背对底座12的一侧并与定位凸台439相对,引线转接件43设有贯穿定位凸台439和本体431的穿线孔440,穿线孔440用于穿设外接导线200。以该设计方式,定位凸台439不仅可以起到上述的避免引线转接件43和电机座1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作用,还可以对外接导线200形成防护和固定作用,可以避免出现外接导线200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焊接处断裂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转接件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
中性线焊盘,所述中性线焊盘用于与绕组的中性线焊接,所述中性线为星形绕组的公共端连接线;
多个相线焊盘,每个所述相线焊盘用于与对应的相线圈引线焊接,所述多个相线焊盘、所述中性线焊盘在所述本体间隔设置;
多个出线焊盘,所述多个出线焊盘与所述多个相线焊盘一一对应设置并电连接,所述多个出线焊盘用于与外接导线焊接,所述多个出线焊盘在所述本体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相线圈引线分别与所述多个相线焊盘电连接,并通过所述多个出线焊盘、外接导线电连接至电机驱动电路,以使所述电机通过引线转接件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线焊盘与所述多个相线焊盘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同一侧,且彼此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出线焊盘与所述多个相线焊盘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同一侧或相背两侧,所述多个出线焊盘彼此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绝缘件:
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嵌于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有用于露出部分所述第一导电件以形成所述中性线焊盘的第一缺口;
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嵌于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有用于露出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两个部分以形成所述相线焊盘和所述出线焊盘的第二缺口和第三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转接件呈环形,所述引线转接件的内侧壁和所述引线转接件的外侧壁中的一者设有固线槽,所述固线槽用于对搭接在所述相线焊盘上的相线圈引线进行预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线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转接件的内侧壁和所述引线转接件的外侧壁中的一者设有容线槽,所述容线槽用于容纳和引导所述相线圈引线。
7.一种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铁芯,所述铁芯包括环形轭和多个设于所述环形轭外侧壁的定子齿;
绕组,所述绕组采用星形接法缠绕于所述定子齿;
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引线转接件,所述引线转接件固定于所述铁芯轴向的一端,所述绕组的中性线与所述中性线焊盘焊接,所述绕组的相线圈引线与对应的所述相线焊盘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朝向所述铁芯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铁芯和所述绕组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表面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抵接所述铁芯,使得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铁芯和所述绕组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表面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至少部分嵌于所述铁芯,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铁芯相对于所述本体发生转动。
1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包括底座和连接柱,所述电机座设有贯穿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柱的通孔;
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通孔;
转子,所述转子与所述转轴连接;
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所述环形轭套设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引线转接件夹设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铁芯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轭与所述连接柱局部过盈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轭沿轴向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环形轭的第一端或所述环形轭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柱过盈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朝向所述底座的第二表面,所述中性线焊盘和所述相线焊盘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座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设有台阶,所述台阶抵接所述本体,使得所述第二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座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二表面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抵接所述底座,使得所述第二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底座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环绕件,所述环绕件环绕于所述连接柱的外周并与所述连接柱间隔设置;
多个连接件,所述多个连接件设于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环绕件之间,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环绕件;
其中,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环绕件内侧并与所述环绕件间隔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底座设有定位缺口,所述定位凸台嵌于所述定位缺口,使得所述引线转接件定位于所述底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焊盘设于所述引线转接件背对所述底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定位凸台相对,所述引线转接件设有贯穿所述定位凸台和所述本体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用于穿设所述外接导线。
CN202122699837.8U 2021-11-05 2021-11-05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Active CN215071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9837.8U CN215071880U (zh) 2021-11-05 2021-11-05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9837.8U CN215071880U (zh) 2021-11-05 2021-11-05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71880U true CN215071880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18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99837.8U Active CN215071880U (zh) 2021-11-05 2021-11-05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718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88619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4941007B2 (ja) モータ
JP3696080B2 (ja) 回転電機
US7663277B2 (en) Inner-rotor-type brushless motor having built-in bus bar
CN108206598B (zh) 电机装置及其定子
US9270146B2 (en) Brushless motor
JP5734794B2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このステータ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WO2015097753A1 (ja) 回転電機
JP2010011690A (ja) 回転電機
JP2003189525A (ja) 回転電機
WO2014108942A1 (ja) 整流子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巻線の結線方法
JP2009118636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14103834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215071880U (zh) 用于绕组为星形接法的电机的引线转接件、定子组件及电机
JP4913538B2 (ja) 集中配電部品
EP2940836B1 (en) Rotating machine
JP2006180618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6165454B2 (ja) 回転電機
JP5622663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572282B (zh) 绕组定子结构、定子总成及盘式电机
JP6710317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7679257B2 (en) Planar commutator, rotor and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motor
JP6080964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00333397A (ja) 固定子
WO2019188132A1 (ja) 接合体及び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