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7825U -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7825U
CN214887825U CN202120779065.6U CN202120779065U CN214887825U CN 214887825 U CN214887825 U CN 214887825U CN 202120779065 U CN202120779065 U CN 202120779065U CN 214887825 U CN214887825 U CN 214887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main
fluid channel
handle por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7906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虞海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Air Power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uf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uf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uf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7906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7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7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7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体通道装置,包括主体和手柄部,所述主体和手柄部的内部相互连通形成主流体通道,在所述手柄部的内部设有消音组件,在所述手柄部上设有多端面进入的流体进入组件,所述流体进入组件与所述消音组件相邻设置并且两者之间的临界面倾斜于所述主流体通道的方向,以此增加流体和所述消音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来保证有足够的所述流体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中;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增加流体进入量、减少流体流通噪音和增强流体流通速度等优点的发热结构,其解决了流体量不足和流体流通速度不够的问题,可以有效地优化流体的流通效果以及产品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吹风机,主要由手柄和主体组成,其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1、目前基于手柄进入的流体路径中,由于手柄体积有限、使用者抓握手柄时所形成的遮挡、以及手柄内需要设置流体滤网等原因,流体进入量往往收到极大的限制。
2、消音段的长度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降噪效果,受产品空间所限,消音段的流通距离往往较短,流通距离不足将使产品产生极大的噪音。
3、流体进入流通路径后,因手柄、电控段和发热段的流体流通方向所在轴线不一致,使流体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多重碰撞,从而减少流体速度与流通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流体通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上述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包括主体和手柄部,所述主体和手柄部的内部相互连通形成主流体通道,在所述手柄部的内部设有消音组件,在所述手柄部上设有多端面进入的流体进入组件,所述流体进入组件与所述消音组件相邻设置并且两者之间的临界面倾斜于所述主流体通道的方向,以此增加流体和所述消音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来保证有足够的所述流体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进入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流体进入元件、第一流体进入口以及第二流体进入口,所述流体进入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靠近所述手柄部的底部位置,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设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上并且位于所述手柄部的侧壁面处,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设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上并且位于所述手柄部的底面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进入元件上设有流通口,所述流通口远离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的一端设置,所述临界面与所述流通口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通口沿着所述流体进入元件外缘延伸,所述流通口包括第一开口段和第二开口段两部分,所述临界面与所述第一开口段重合并且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段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消音筒体和覆盖在所述消音筒体外围的消音材料,在所述消音筒体对应所述流通口的位置处设有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与所述临界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在所述消音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消音材料的凸起,所述消音材料的内壁上对应所述凸起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配合装配将所述消音材料固定在所述消音筒体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手柄部的内部安装有电机,在所述电机和所述手柄部之间设有硅胶套筒,所述硅胶套筒套接在所述电机的外部;在所述主体上设有中央流体通道,所述中央流体通道的轴心方向与流体流出的所述主体的方向重合,并贯穿所述主体;在所述主体内还设有用于加热所述主流体通道中的主流体的加热器以及PCB电路板,所述加热器和PCB电路板分别围绕所述中央流体通道设置,所述加热器设于所述PCB电路板的沿着流体流通方向的下游位置,所述PCB电路板设于所述电机的沿着流体流通方向的下游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手柄部上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用于感应所述流体进入元件是否安装在所述手柄部上,当所述流体进入元件与所述手柄部分离时,所述电机将无法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流体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主流体通道一和主流体通道二,所述主流体通道一设于所述主体内,所述主流体通道二设于所述手柄部内,所述主流体通道一大体垂直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二,所述主流体通道一的中心轴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的中心轴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主流体通道一的末端设有环形出风口和用于汇聚所述主流体的多级斜面,所述环形出风口和所述多级斜面共同作用将所述主流体汇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的入口处设有环形凹槽和磁体,所述环形凹槽位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一内并且用于安装磁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的出口处设有卡接环,所述卡接环为所述中央流体通道内壁的一部分,并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内壁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环状形态,凹陷处的边缘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的表面圆滑过渡,所述卡接环用于卡接外部流体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增加流体进入量、减少流体流通噪音和增强流体流通速度等优点的发热结构,其解决了流体量不足和流体流通速度不够的问题,可以有效地优化流体的流通效果以及产品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流体进入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流体进入元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流体进入元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消音筒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主体1、手柄部2、临界面3、流体进入元件4、第一流体进入口5、第二流体进入口6、消音筒体7、电机9、硅胶套筒10、中央流体通道11、加热器12、PCB电路板13、主流体通道一14、主流体通道二15、控制按钮16、流通口40、凸起70、穿孔71、延长部72、环形凹槽110、磁体111、卡接环112、环形出风口150、多级斜面151、第一开口段400、第二开口段40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流体通道装置,包括主体1和手柄部2,所述主体1和手柄部2的内部相互连通形成主流体通道,所述主流体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主流体通道一14和主流体通道二15,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设于所述主体1内,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设于所述手柄部2内,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大体垂直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体1上设有中央流体通道11,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轴心方向与流体流出的所述主体1的方向重合,并贯穿所述主体1,换言之,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的中心轴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中心轴重合。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呈现中间小、两端大的喇叭状,能够使所述主流体通道以外的流体穿过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后,与所述主流体一同流向,从而形成卷吸,实现流体量的增加。在所述主体1内还设有用于加热所述主流体通道中的主流体的加热器12以及PCB电路板13,所述加热器12和PCB电路板13分别围绕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设置并且相互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器12设于所述PCB电路板13的沿着流体流通方向的下游位置,所述PCB电路板13设于所述电机9的沿着流体流通方向的下游位置。在所述手柄部2的内部安装有电机9。至此,在所述电机9的作用下,由于所述电机9、所述加热器12和所述PCB电路板13均设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内,换言之,所述电机9、所述加热器12和所述PCB电路板13是处于同一腔体内的,主流体从所述电机9流出后,既有一部分流体直接进入所述加热器12,另外一部分流体流向所述PCB电路板13后再流向所述加热器12,以此实现对所述PCB电路板13的降温保护功能,同时也防止所述加热器12所产生的热量流向所述PCB电路板13,保证所述PCB电路板13能够在正常环境下工作。此外,所述手柄部2的侧壁上还设有控制按钮16,所述控制按钮16与所述PCB电路板13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9和所述手柄部2之间还设有硅胶套筒10,所述硅胶套筒10套接在所述电机9的外部,所述硅胶套筒10既起防震降噪的作用,同时也能消除所述电机9与所述手柄部2之间的装配公差,使所述电机9固定于所述手柄部2的内部,而不因所述手柄部2的公差而造成晃动。
如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所述手柄部2的内部设有消音组件,在所述手柄部2上设有多端面进入的流体进入组件,所述流体进入组件与所述消音组件相邻设置并且两者之间的临界面3倾斜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的方向,以此增加所述主流体和所述消音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来保证有足够的流体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中,并通过加长所述消音组件的消音距离来实现降噪。具体地,所述流体进入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流体进入元件4、第一流体进入口5以及第二流体进入口6,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可拆卸地安装安装在靠近所述手柄部2的底部位置,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5设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并且位于所述手柄部2的侧壁面处,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6设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并且位于所述手柄部2的底面处。所述电机9工作时,外界空气可以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5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6内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中,形成多端面的流体进入模式,使得外界空气能够从所述手柄部2的底部和侧壁位置同时进入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中并形成主流体,以免用户在抓握时遮挡所述主流体进入的面积,确保该吹电机有足够的流体进入量。当然了,在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5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6的位置处或者所述流通口40的位置处可以增设滤网或格栅,用以阻挡外界杂质跟随流体进入到吹风机内。所述滤网或格栅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活动打开的,并不应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可以通过扣接或卡接的方式可拆卸地嵌装在所述手柄部2上,可拆卸地安装的目的是便于用户清洗流体流通时囤积在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或滤网(或格栅)上的杂物。作为改进,所述手柄部2上可以增设有感应开关(图中未示出),所述感应开关用于感应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是否安装在所述手柄部2上,当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与所述手柄部2分离时,所述电机9将无法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开关为霍尔开关,该霍尔开关与所述PCB电路板13电性连接。为了对应所述霍尔开关,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对应所述霍尔开关的位置处设有磁体,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通过磁体吸附在所述手柄部2上。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通过霍尔开关判断其是否与主体分离。主体通电状态下,当流体进入装置与主体分离时,霍尔开关将检测出该分离状态,并向主体的控制系统传输信号,系统接收该信号后将禁止电机的运作并发出警报信号,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设有流通口40,所述流通口40远离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5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6的一端设置,所述临界面3与所述流通口40至少部分重合。具体地,所述流通口40沿着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外缘延伸,所述流通口40包括第一开口段400和第二开口段401两部分,所述第一开口段400和所述第二开口段401平滑地连接,以减少流体的阻力。所述临界面3与所述第一开口段400重合并且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段401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面提及的“所述第一开口段400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指的是所述第一开口段400是正对所述消音组件的,换言之是直接接触的,可以理解为是直接接触面。而上面提及的“所述第二开口段401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指的是所述第二开口段401不是正对所述消音组件的,从图7可知,所述第二开口段401是不正对所述消音组件的,换言之是间接接触的,可以理解为是非接触面。流体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经过所述流通口40后分为前后依次进入的两段流体,经过所述第一开口段400的流体首先进入到所述消音组件内,而经过所述第二开口段401的流体仅次于经过所述第一开口段400的流体再进入到所述消音组件内,也就是说,流体在直接接触面上流动的同时也在非接触面上流动,最终都会统一进入到所述消音组件内。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增加所述主流体与所述消音组件的接触面积,保证降噪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以保证流体能够有序地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中从而让足够的流体量顺利地进入到所述消音组件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8所示,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消音筒体7和覆盖在所述消音筒体7外围的消音材料(图中未示出),在所述消音筒体7对应所述流通口40的位置处设有延长部72,所述延长部72可以为弧形设置,并且与所述临界面3的倾斜方向相同,从而形成互补。该延长部72有效加长了整体的消音距离,并通过该方式延长了所述消音组件的消音段长度,实现增大流体进入量的同时,也保证了降噪的效果。在所述消音筒体7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消音材料的凸起70,所述消音材料的内壁上对应所述凸起70的位置处设有凹槽(图中未示出),所述凸起70和所述凹槽配合装配将所述消音材料固定在所述消音筒体7上。所述消音材料为柔性材料,优选为消音棉,所述消音棉通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凸起70的配合固定在所述消音筒体7的外壁上,实现所述消音材料的稳定和快速装配,减少所述消音材料意外脱落的风险。为了使得所述消音材料和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内的流体流之间能够接触,由此衰减噪音,在所述消音筒体7上开设有多个穿孔71,所述穿孔71围绕且至少部分地沿所述消音筒体7的长度延伸。所述消音材料减少在所述主流体通过所述电机9的运行而被抽吸进入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时产生的噪音。通过将所述消音材料布置在所述消音筒体7的后方,使得能够使用比所述消音材料直接地暴露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的情况更大的内衬材料厚度。这是因为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的直径是由所述手柄部2的内壁限定,该内壁将所述消音材料挤压进入所述手柄部2的内壁和所述消音筒体7之间的间隙中。所述消音材料的性能可被用于改善由产品产生的噪音的减轻,由所述电机9和进入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的流体流动产生的空气噪音通过所述消音材料进行衰减,起到显著降低噪音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的末端设有环形出风口150和用于汇聚所述主流体的多级斜面151,所述多级斜面151逐级地将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收窄,实现汇聚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级斜面151为二级的斜面,实现二段收窄汇聚的效果。所述环形出风口150设于所述多级斜面151的下游位置,所述环形出风口150和所述多级斜面151共同作用将所述主流体在距离所述环形出风口150 150mm~200mm的位置处汇聚。所述主流体经过所述加热器12后,将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150,在此过程中,由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设有所述多级斜面151,使被所述加热器12加热后的所述主流体流出所述环形出风口150后形成汇聚。所述主流体从所述环形出风口150流出之后,将在距离垂直于所述环形出风口150的外径圆环圆心的150mm至200mm位置处汇聚,实现集中和汇聚所述主流体的作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入口处设有环形凹槽110和磁体111,所述环形凹槽110位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内并且用于安装磁体111。所述磁体111用于吸附固定外部的装置。具体地,所述外部的装置可以是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可通过磁吸的方式吸附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流体进入端处,当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流体进入端靠近目标对象时,未被加热的外部流体将能对目标对象进行降温处理,随后再进入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除此之外,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出口处设有卡接环112,所述卡接环112为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内壁的一部分,并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内壁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环状形态,凹陷处的边缘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表面圆滑过渡,所述卡接环112用于卡接外部流体装置。流体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进入后,依次流经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近流入口内壁、近流入口的凹陷圆滑边缘、凹陷区域、近流出口的凹陷圆滑边缘、近流出口的内壁,尽可能地减少流体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之间的摩擦,保证流体能够平顺地流动。
使用时,通过所述电机9的运行被抽吸进入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的主流体的流体量增多,并通过具备更长消音距离的所述消音组件进行降噪,最后被所述加热器12所加热且从所述环形出风口150排出。该经处理的所述主流体导致外界流体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入口处被卷吸入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中。该外界流体在所述主体1的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出口处与经处理的所述主流体汇合。经处理的所述主流体作为环形流体排出所述环形出风口150和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因此,由所述电机9和所述加热器12处理后的所述主流体通过被卷吸的外界流体所增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手柄部(2),所述主体(1)和手柄部(2)的内部相互连通形成主流体通道,在所述手柄部(2)的内部设有消音组件,在所述手柄部(2)上设有多端面进入的流体进入组件,所述流体进入组件与所述消音组件相邻设置并且两者之间的临界面(3)倾斜于所述主流体通道的方向,以此增加流体和所述消音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来保证有足够的所述流体进入到所述主流体通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入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流体进入元件(4)、第一流体进入口(5)以及第二流体进入口(6),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可拆卸地安装在靠近所述手柄部(2)的底部位置,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5)设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并且位于所述手柄部(2)的侧壁面处,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6)设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并且位于所述手柄部(2)的底面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上设有流通口(40),所述流通口(40)远离所述第一流体进入口(5)和所述第二流体进入口(6)的一端设置,所述临界面(3)与所述流通口(40)至少部分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口(40)沿着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外缘延伸,所述流通口(40)包括第一开口段(400)和第二开口段(401)两部分,所述临界面(3)与所述第一开口段(400)重合并且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所述第二开口段(401)间接地与所述消音组件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消音筒体(7)和覆盖在所述消音筒体(7)外围的消音材料,在所述消音筒体(7)对应所述流通口(40)的位置处设有延长部(72),所述延长部(72)与所述临界面(3)的倾斜方向相同;在所述消音筒体(7)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消音材料的凸起(70),所述消音材料的内壁上对应所述凸起(70)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凸起(70)和所述凹槽配合装配将所述消音材料固定在所述消音筒体(7)上。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部(2)的内部安装有电机(9),在所述电机(9)和所述手柄部(2)之间设有硅胶套筒(10),所述硅胶套筒(10)套接在所述电机(9)的外部;在所述主体(1)上设有中央流体通道(11),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轴心方向与流体流出的所述主体(1)的方向重合,并贯穿所述主体(1);在所述主体(1)内还设有用于加热所述主流体通道中的主流体的加热器(12)以及PCB电路板(13),所述加热器(12)和PCB电路板(13)分别围绕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设置,所述加热器(12)设于所述PCB电路板(13)的沿着流体流通方向的下游位置,所述PCB电路板(13)设于所述电机(9)的沿着流体流通方向的下游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部(2)上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用于感应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是否安装在所述手柄部(2)上,当所述流体进入元件(4)与所述手柄部(2)分离时,所述电机(9)将无法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体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主流体通道一(14)和主流体通道二(15),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设于所述主体(1)内,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设于所述手柄部(2)内,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大体垂直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二(15),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的中心轴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中心轴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的末端设有环形出风口(150)和用于汇聚所述主流体的多级斜面(151),所述环形出风口(150)和所述多级斜面(151)共同作用将所述主流体汇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入口处设有环形凹槽(110)和磁体(111),所述环形凹槽(110)位于所述主流体通道一(14)内并且用于安装磁体(111)。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出口处设有卡接环(112),所述卡接环(112)为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内壁的一部分,并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内壁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环状形态,凹陷处的边缘与所述中央流体通道(11)的表面圆滑过渡,所述卡接环(112)用于卡接外部流体装置。
CN202120779065.6U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Active CN214887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9065.6U CN214887825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9065.6U CN214887825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7825U true CN214887825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887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79065.6U Active CN214887825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7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61762B2 (ja) ヘアドライヤー
KR101900840B1 (ko) 휴대용 기구
KR200471716Y1 (ko) 헤어 드라이어의 소음 감소 구조
US20220312925A1 (en) Amplification type hair dryer
CN213550237U (zh) 拆装方便的毛发干燥装置
CN214887825U (zh)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CN214630572U (zh) 一种电吹风
CN113007115A (zh) 一种流体通道装置
CN217976725U (zh) 风机和油烟机
WO2021047626A1 (zh) 手持式吹风机
US20210298444A1 (en) Hair dryer
US20240102489A1 (en) Air blower with functions of air compression, formation of air beam and heat dissipation of circuit board therein
CN212337736U (zh) 消音装置、风机组件以及抽油烟机
WO2017061236A1 (ja) 送風装置
JPH10257917A (ja)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114081258A (zh) 电吹风机
CN220308603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7487885U (zh) 高速吹风机
JP2017070335A (ja) 送風装置
KR20030024145A (ko) 공기조화기의 공기 흡입부 구조
CN220832218U (zh) 一种具有均流结构的吹风机
JPS638329Y2 (zh)
CN220384973U (zh) 一种便器盖、盖组件及便器
KR0123496Y1 (ko) 승용자동차의 플래넘 판넬 구조
CN212057526U (zh) 电加热模块、空气净化模块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8000, Unit 23A13, 23A/F, Jufu Center, No. 5 Tianning Road, Junlan Community,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Foshan Air Power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8000 room B220, first floor, building 9, No.83 Zhongxin Road, Shiwan Town Street, Chancheng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Sufe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