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2458U -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22458U
CN214822458U CN202120247227.1U CN202120247227U CN214822458U CN 214822458 U CN214822458 U CN 214822458U CN 202120247227 U CN202120247227 U CN 202120247227U CN 214822458 U CN214822458 U CN 214822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joint
pump system
outlet en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472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文轩
崔尘
汪波
孙小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472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22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22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22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阀体结构的第一阀本体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第二阀体设置于第一阀体与第三阀体之间,第一阀本体设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及第四接头,第一阀体的进液端与第二阀体的出液端共用第一接头,第二阀体的进液端与第三阀体的进液端共用第二接头,第三阀体的出液端与第三接头连通,第一阀体的出液端与第四接头连通。将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集成布置后,借助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即可实现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之间的相互连接,借助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即可实现与外界的连通,能够减少连接管道的数量,便于后续进行维护,也降低了制冷剂泄漏的风险,还便于装配。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兴起,新能源汽车的数量日益增多。热泵系统因其优良的使用性能,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热泵系统中,为了保证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之间顺畅的流通,需要使用到电磁阀、单向阀、膨胀阀和干燥罐等部件,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管路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的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连接管路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的维护的问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阀体结构,包括第一阀本体,所述第一阀本体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三阀体之间,所述第一阀本体设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及第四接头,且所述第一阀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的出液端共用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二阀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阀体的进液端共用所述第二接头,所述第三阀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四接头连通。
上述实施例的阀体结构,通过将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集成在第一阀本体上,从而避免各个阀体之间散乱,结构更加紧凑,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并且,在第一阀本体上设置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及第四接头,从而利用第一接头即可将第一阀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的出液端进行连通,从而利用第二接头即可将第二阀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阀体的进液端进行连通;再利用第三接头将第三阀体的出液端与外界连通,利用第四接头将第一阀体的出液端与外界连通;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根据实际制冷需要在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之间流通;相比传统的需要借助多根连接管道将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相互进行连接的形式,将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集成布置后,只需借助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即可实现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之间的相互连接,再借助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即可实现与外界的连通,能够减少连接管道的数量,便于后续进行维护,也降低了制冷剂泄漏的风险,还便于装配。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结构还包括第二阀本体,所述第二阀本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第二阀本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本体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单向阀体、第二单向阀体、膨胀阀体及干燥体,所述第二阀本体设有第五接头、第六接头、第七接头及连通流道,所述第七接头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第五接头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第五接头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膨胀阀体的进液端及所述干燥体的出液端共用所述第六接头,所述膨胀阀体的出液端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液端共用所述第七接头,所述连通流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体的出液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及所述干燥体的进液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结构还包括热力膨胀阀,所述热力膨胀阀的进液端与所述第六接头的出口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体包括低压电磁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一高压电磁阀,所述第三阀体包括第二高压电磁阀。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所述的阀体结构。
上述实施例的热泵系统,使用时,利用集成化和模块化的第一阀本体和第二阀本体之间的相互连接配合,使得制冷剂在不同工作模式下选择合适的流通路径流通,减少了连接管道的数量,从而简化了热泵系统的布置结构,使得热泵系统布置的更加紧凑,同时,也减少了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降低了制冷剂发生泄漏的风险,降低了装配难度,还便于后续对热泵系统进行维护或更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相互连通的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且所述内部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一阀本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外部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二阀本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五接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进液端与所述第四接头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接头连通。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所述的热泵系统。
上述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的布置结构紧凑,连接点较少,装配难度低,利于后续进行维护或更换。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阀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阀体结构的第一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阀体结构的第一阀本体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阀体结构的第二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阀体结构的第二阀本体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阀体结构,110、第一阀本体,111、第一阀体,112、第二阀体,113、第三阀体,114、第一接头,115、第二接头,116、第三接头,117、第四接头,120、第二阀本体,121、第一单向阀体,122、第二单向阀体,123、膨胀阀体,124、干燥体,125、第五接头,126、第六接头,127、第七接头,128、连通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阀体结构100,包括第一阀本体110,第一阀本体11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及第三阀体113。第二阀体112设置于第一阀体111与第三阀体113之间。第一阀本体110设有第一接头114、第二接头115、第三接头116及第四接头117。第一阀体111的进液端与第二阀体112的出液端共用第一接头114。第二阀体112的进液端与第三阀体113的进液端共用第二接头115。第三阀体113的出液端与第三接头116连通。第一阀体111的出液端与第四接头117连通。
上述实施例的阀体结构100,通过将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和第三阀体113集成在第一阀本体110上,从而避免各个阀体之间散乱,结构更加紧凑,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并且,在第一阀本体110上设置第一接头114、第二接头115、第三接头116及第四接头117,从而利用第一接头114即可将第一阀体111的进液端与第二阀体112的出液端进行连通,从而利用第二接头115即可将第二阀体112的进液端与第三阀体113的进液端进行连通;再利用第三接头116将第三阀体113的出液端与外界连通,利用第四接头117将第一阀体111的出液端与外界连通;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根据实际制冷需要在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及第三阀体113之间流通;相比传统的需要借助多根连接管道将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及第三阀体113相互进行连接的形式,将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和第三阀体113集成布置后,只需借助第一接头114和第二接头115即可实现一阀体、第二阀体112及第三阀体113之间的相互连接,再借助第三接头116和第四接头117即可实现与外界的连通,能够减少连接管道的数量,便于后续进行维护,也降低了制冷剂泄漏的风险,还便于装配。
为了满足使用需要,第一阀体111可以是低压电磁阀,第二阀体112可以是第一高压电磁阀,第三阀体113可以是第二高压电磁阀。其中,低压电磁阀和高压电磁阀均可以是现有的满足热泵系统使用要求的电磁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阀本体110可以是块状结构或条状结构;通过在第一阀本体110上设置相应的供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和第三阀体113安装的安装部(安装部可以是安装孔的形式),从而将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及第三阀体113进行集成;通过在第一阀本体110的内部开设相应的流道,从而形成第一接头114、第二接头115、第三接头116及第四接头117;第一阀本体110能够实现模块化的生产与使用,降低了装配难度,便于后续进行维护或更换。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进一步地,阀体结构100还包括第二阀本体120。其中,第二阀本体120的进液端与第三接头116连通,第二阀本体120的出液端与第一接头114连通。如此,能够实现第一阀本体110与第二阀本体120的连通,使得制冷剂能够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在第一阀本体110和第二阀本体120之间流通。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具体地,第二阀本体12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单向阀体121、第二单向阀体122、膨胀阀体123及干燥体124。如此,将第一单向阀体121、第二单向阀体122、膨胀阀体123及干燥体124集成在第二阀本体120上,能够进行模块化的使用。其中,第二阀本体120设有第五接头125、第六接头126、第七接头127及连通流道128。并且,第七接头127与第一接头114连通,第五接头125的进液端与第三接头116连通,第五接头125的出液端与第一单向阀体121的进液端连通。如此,利用第五接头125和第七接头127即可实现第二阀本体120与第一阀本体110之间的相互连通,使得制冷剂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在第一阀本体110和第二阀本体120之间流通。膨胀阀体123的进液端及干燥体124的出液端共用第六接头126,膨胀阀体123的出液端及第二单向阀的进液端共用第七接头127。如此,利用第六接头126即可将膨胀阀体123的进液端及干燥体124的出液端进行连通,利用第七接头127即可将膨胀阀体123的出液端及第二单向阀的进液端进行连通,从而能够减少膨胀阀体123、干燥体124及第二单向阀之间的连接管道,便于后续进行维护,也降低了制冷剂泄漏的风险,还便于装配。连通流道128用于连通第一单向阀体121的出液端、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及干燥体124的进液端。如此,只需利用连通流道128即可实现第一单向阀体121的出液端、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及干燥体124的进液端之间的连通,省去了相应的连接管道,简化了结构,也便于后续进行维护,并降低了制冷剂泄漏的风险,还便于装配。
其中,干燥体124可以是现有的干燥罐结构。
其中,第二阀本体120可以是块状结构或条状结构;通过在第二阀本体120上设置相应的供第一单向阀体121、第二单向阀体122、膨胀阀体123及干燥体124安装的安装部(安装部可以是安装孔的形式),从而将第一单向阀体121、第二单向阀体122、膨胀阀体123及干燥体124进行集成;通过在第二阀本体120的内部开设相应的流道,从而形成第五接头125、第六接头126、第七接头127及连通流道128;第二阀本体120能够实现模块化的生产与使用,降低了装配难度,便于后续进行维护或更换。
更进一步地,阀体结构100还包括热力膨胀阀(未图示),热力膨胀阀的进液端与第六接头126的出口端连通。如此,利用热力膨胀阀能够对从第六接头126流出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而变为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
其中,利用第一阀本体110和第二阀本体120的组合,能够将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第三阀体113、第一单向阀体121、第二单向阀体122、膨胀阀体123及干燥体124之间的九根连接管路变为七个接头,将七个分散布置的零部件集成在两个模块上,不仅使得阀本体布置的更加紧凑,也减少了阀体之间的连接点,降低了制冷剂发生泄漏的风险,集成化和模块化的设置也便于后续进行维护或更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阀体结构100。
上述实施例的热泵系统,使用时,利用集成化和模块化的第一阀本体110和第二阀本体120之间的相互连接配合,使得制冷剂在不同工作模式下选择合适的流通路径流通,减少了连接管道的数量,从而简化了热泵系统的布置结构,使得热泵系统布置的更加紧凑,同时,也减少了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降低了制冷剂发生泄漏的风险,降低了装配难度,还便于后续对热泵系统进行维护或更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还包括相互连通的内部换热器(未图示)和外部换热器(未图示),且内部换热器靠近第一阀本体110设置并与第三接头116连通,外部换热器靠近第二阀本体120设置并与第五接头125连通。如此,第一阀本体110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三接头116流出,制冷剂依次经过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后通过第五接头125进入第二阀本体120内,从而实现制冷剂在第一阀本体110与第二阀本体120之间的流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未图示)。压缩机的进液端与第四接头117连通,压缩机的出液端与第二接头115连通。如此,制冷剂在第一阀本体110和第二阀本体120内流通后通过第四接头117进入压缩机内,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循环,使得制冷剂能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完成相应的制冷工作。
其中,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下工作时,第一阀体111、第三阀体113及膨胀阀体123关闭,制冷剂从压缩机的出液端流出,通过第二接头115进入第一阀本体110内,经过第二阀体112后通过第一接头114流出,再通过第七接头127流入第二阀本体120内,经过第二单向阀体122和连通流道128后进入干燥体124,最终通过第六接头126流出至热力膨胀阀。
其中,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工作时,第二阀体112关闭,制冷剂从压缩机的出液端流出,通过第二接头115进入第一阀本体110内,经过第三阀体113后通过第三接头116流出,再依次经过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后通过第五接头125进入第二阀本体120内,经过连通流道128后进入干燥体124,再通过第六接头126进入膨胀阀体123,接着经过第七接头127和第一接头114而再次进入第一阀本体110内,然后经过第一阀体111和第四接头117最终流入压缩机内。
其中,热泵系统在除湿模式下工作时,第一阀体111、第二阀体112及膨胀阀体123关闭,制冷剂从压缩机的出液端流出,通过第二接头115进入第一阀本体110内,经过第三阀体113后通过第三接头116流出,再经过内部换热器后通过第五接头125进入第二阀本体120内,经过连通流道128后进入干燥体124,再通过第六接头126流出至热力膨胀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热泵系统。
上述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的布置结构紧凑,连接点较少,装配难度低,利于后续进行维护或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阀本体,所述第一阀本体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及第三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三阀体之间,所述第一阀本体设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及第四接头,且所述第一阀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阀体的出液端共用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二阀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阀体的进液端共用所述第二接头,所述第三阀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四接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结构还包括第二阀本体,所述第二阀本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第二阀本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本体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单向阀体、第二单向阀体、膨胀阀体及干燥体,所述第二阀本体设有第五接头、第六接头、第七接头及连通流道,所述第七接头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第五接头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第五接头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膨胀阀体的进液端及所述干燥体的出液端共用所述第六接头,所述膨胀阀体的出液端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液端共用所述第七接头,所述连通流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体的出液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及所述干燥体的进液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结构还包括热力膨胀阀,所述热力膨胀阀的进液端与所述第六接头的出口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包括低压电磁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一高压电磁阀,所述第三阀体包括第二高压电磁阀。
7.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相互连通的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且所述内部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一阀本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所述外部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二阀本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五接头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进液端与所述第四接头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接头连通。
10.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CN202120247227.1U 2021-01-28 2021-01-28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Active CN214822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47227.1U CN214822458U (zh) 2021-01-28 2021-01-28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47227.1U CN214822458U (zh) 2021-01-28 2021-01-28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22458U true CN214822458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82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47227.1U Active CN214822458U (zh) 2021-01-28 2021-01-28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224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048260A1 (en) Vehicle Interior Heat Exchanger
CN112154297B (zh) 集成式液体空气冷却的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
US20230016310A1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expansion valves
CN210744096U (zh) 集成式电池换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13650528B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14822458U (zh) 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及阀体结构
CN112384393A (zh) 特用于电动车辆的紧凑型热交换器单元和空气调节模块
CN100356558C (zh) 液冷式电功率转换装置
CN113968116A (zh) 热管理组件
CN115366661B (zh) 歧管组件及热管理集成模块
JP2008190778A (ja) 水冷媒熱交換器
WO2021125590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heat exchangers
CN219066943U (zh) 电池液冷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6545651U (zh)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55521U (zh) 直流冷却结构及风冷油冷器
CN113188272B (zh) 换热组件、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19140872U (zh) 低地势热源的大高差供热系统
CN115447337A (zh) 集成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19551109U (zh) 一种换热器和烘干机
CN219634940U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770291U (zh)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CN217848086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回路及其车辆
CN218661236U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KR20130115137A (ko) 난방 시스템
CN218948877U (zh)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