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5948U - 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45948U
CN214745948U CN202022736258.1U CN202022736258U CN214745948U CN 214745948 U CN214745948 U CN 214745948U CN 202022736258 U CN202022736258 U CN 202022736258U CN 214745948 U CN214745948 U CN 2147459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air duct
light
heated
measu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362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新建
张军歌
刘传兰
伍叔云
侯俊峰
王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362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459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459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459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透光面板、加热件、红外测温装置和隔热件。其中,透光面板用于承载待加热器具;加热件设于透光面板下方,用于加热待加热器具;红外测温装置设于透光面板下方,用于检测待加热器具的温度;隔热件设置于红外测温装置和加热件之间,形成有包围红外测温装置的隔热风道,隔热风道用于隔离加热件加热时产生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利用隔热风道内的气流达到隔离加热件加热时产生的热量的效果,另一方面减少红外测温装置本身温度的升高,提高红外测温装置的测温准确性。

Description

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家用电器中的烹饪装置,例如电磁加热装置、燃气灶等,常常需要利用红外测温装置对待加热器具进行温度测量。但在上述烹饪装置中,若长时间且大功率地利用加热件对待加热器具进行加热,此时加热件产生的热量会使得周围温度升高,甚至高于待加热器具自身的温度,造成测温时背景信号远大于待加热器具本身的红外信号,进而影响待加热器具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供一种新的烹饪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透光面板,用于承载待加热器具;加热件,设于所述透光面板下方,用于加热所述待加热器具;红外测温装置,设于透光面板下方,用于检测所述待加热器具的温度;隔热件,设置于所述红外测温装置和所述加热件之间,形成有包围所述红外测温装置的隔热风道,所述隔热风道用于隔离所述加热件加热时产生的热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热风道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透光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热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红外测温装置位于所述隔热风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热件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与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构成所述隔热风道;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靠近所述透光面板的一端;所述红外测温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与所述透光面板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热件还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面对所述隔热风道的所述出风口,所述红外测温装置位于所述出风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出风部扰动所述隔热风道内的气流自下而上流动至所述出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烹饪装置为电磁加热装置,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产生电磁场以加热所述待加热器具;所述加热件围设形成对应所述待加热器具底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槽,所述红外测温装置和所述隔热风道均位于所述中心槽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光面板能被第二波长范围及第三波长范围的红外线穿透;所述红外测温装置包括:温度检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透光面板下方的第二红外探测器,所述第二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长范围为第二波长范围,用于接收所述透光面板和所述待加热器具发出的所述第二波长范围的第二红外线;发热检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透光面板下方的红外发射件和第三红外探测器,所述红外发射件用于向所述待加热器具发射所述第三波长范围的第三红外线,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三红外线经所述待加热器具反射的第三反射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光面板不能被第一波长范围的红外线穿透;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透光面板下方的第一红外探测器,所述第一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长范围为所述第一波长范围,用于接收所述透光面板发出的所述第一波长范围的第一红外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和所述发热检测组件,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红外探测器接收所述第一红外线测出的第一红外信号,所述第二红外探测器接收所述第二红外线测出的第二红外信号,所述第三红外线的第三红外信号,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接收所述第三反射线测出的第三反射信号;以根据所述第三红外信号和所述第三反射信号计算所述待加热器具的反射率,并根据所述反射率、所述第一红外信号和所述第二红外信号计算所述待加热器具的温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光面板上对应所述第一红外探测器的第一探测区域与所述透光面板上对应所述第二红外探测器的第二探测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透光面板、加热件及红外测温装置,由于加热件长时间大功率加热时会造成红外测温装置周围环境及红外测温装置本身温度升高,影响红外测温装置的测温准确性,因此在红外测温装置和加热件之间设置隔热件,并通过隔热件形成包围红外测温装置的隔热风道,一方面利用隔热风道内的气流达到隔离加热件加热时产生的热量的效果,另一方面减少红外测温装置本身温度的升高,提高红外测温装置的测温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烹饪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烹饪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00-烹饪装置;1-透光面板;2-加热件;3-红外测温装置;4-待加热器具;5-隔热件;51-隔热风道;511-出风口;512-第一风道;513-第二风道;514-第三风道;6-第二红外探测器;7-红外发射件;8-第三红外探测器;9-第一红外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100,包括透光面板1、加热件2、红外测温装置3。其中,透光面板1用于承载待加热器具4,加热件2设于透光面板1下方,用于加热待加热器具4,红外测温装置3设于透光面板1下方,用于检测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通过透光面板1与红外测温装置3两者的配合,实现红外测温装置3测量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的目的。
然而,由于加热件2本身加热会向外辐射热量,造成红外测温装置 3周围环境温度及红外测温装置3本身温度升高,影响红外测温装置3 的测温准确性,这种情况在加热件2长时间大功率加热时更为明显。因此,为了提高红外测温装置3的测温准确性,减小加热件2产生的热量影响。本实用新型在红外测温装置3和加热件2之间设置隔热件5,并且,隔热件5形成有包围红外测温装置3的隔热风道51,通过在隔热风道51内通以气流,气流隔离加热件2加热时产生的热量对红外测温装置3的影响,另一方面减少红外测温装置3本身温度的升高,进而提高红外测温装置3的测温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测温装置3无法直接单独获得待加热器具4 的红外信号,而需要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获得待加热器具4、加热件2和透光面板1三者的辐射红外信号,此时想要准确地测量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就必须扣除掉透光面板1和加热件2两者的红外信号。此时由于加热件2长时间大功率加热,透光面板1和加热件2的温度会接近甚至超过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造成背景信号远大于待加热器具4本身的红外信号,很难准确扣除掉透光面板1和加热件2两者的红外信号,因此不仅需要如前文所述隔离加热件2本身对红外测温装置3的影响,而且也还需要尽量降低透光面板1的温度,进而减小背景信号,提高测温准确率。
由此,为了降低透光面板1的温度,隔热风道51的出风口511正对透光面板1,进而气流从隔热风道51的出风口511吹至透光面板1,对透光面板1进行降温,减小由于透光面板1温度升高引起测温准确率降低的影响。
关于隔热风道51的设置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实施方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隔热风道51沿上下方向延伸,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隔热风道5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隔热风道51内通以气流时,气流自下向上流动,红外测温装置3整个区域的温度都会降低,并且,隔热风道51的出风口511也进一步降低透光面板1的温度。但是,由于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隔热风道51内,气流流动时均会经过红外测温装置3,气流会对信号有一定的干扰影响,这就造成红外测温装置3 在测温时接收的红外信号会存在一定波动。此时,可以采用相关算法对红外测温装置3的测温结果进行处理,例如引入修正系数对测温结果进行修正优化,以减小气流对信号的影响。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件5也沿上下方向延伸,即与隔热件5形成的隔热风道51形状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件5也可不沿上下方向延伸,即不与其形成的隔热风道51形状相同,而采用其他形状,只要隔热件5形成的隔热风道51沿上下方向延伸,进而使隔热风道51内的气流也沿上下方向流动,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为了减小上一实施方式中气流对红外测温装置3结果的影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隔热件5形成有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和第三风道514,第一风道512和第二风道513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三风道514连通第一风道512 和第二风道513,以与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构成隔热风道51;出风口511形成于第一风道512和第二风道513靠近透光面板1的一端;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第三风道514与透光面板1之间的间隔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从第三风道514沿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向上流动至出风口511。相较于上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隔热风道51设置方式避免了隔热风道51内气流对信号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红外测温装置3的测温准确性。
另外,为了实现隔热风道51内的气流流动效果,隔热件还包括出风部(未图示),出风部的出风侧面对隔热风道51的出风口511,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出风部与出风口511之间。当出风部工作时,出风部扰动隔热风道51内的气流自下而上流动至出风口511。通过上述方式,利用出风部扰动气流在自下而上方向上的流动,以达到提高红外测温装置 3测温准确性的目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部为风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适用于多种烹饪装置100,例如上述烹饪装置100可以为电磁加热装置,也可以为燃气灶等,只要达到隔离加热件2产生的热量对红外测温装置3的影响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下通过电磁加热装置的例子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介绍:
当烹饪装置100为电磁加热装置时,加热件2为加热线圈。电磁加热装置是利用加热线圈产生交变电磁场,使得处于该交变电磁场中的待加热器具4因电磁感应内部产生涡流而主动发热,进而加热待加热器具 4。具体地,加热件2围设形成对应待加热器具4底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槽,红外测温装置3和隔热风道51均位于中心槽处。
在电磁加热装置中,一实施例中具体的测温设置方式为:透光面板 1能被第二波长范围及第三波长范围的红外线穿透。红外测温装置3包括温度检测组件和发热检测组件,温度检测组件包括设于透光面板1下方的第二红外探测器6,第二红外探测器6的响应波长范围为第二波长范围,用于接收透光面板1和待加热器具4发出的第二波长范围的第二红外线。
由于待加热器具4表面的发射率对测温精度影响较大,例如不锈钢材质的待加热器具4与黑色铁材质的待加热器具4的测温偏差可超过30 度,且实际加热过程中,待加热器具4表面的发射率是不确定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减少不同材质的待加热器具4自身表面的发射率影响,本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装置增加发热检测组件,包括设于透光面板1下方的红外发射件7和第三红外探测器8,红外发射件7用于向待加热器具4发射第三波长范围的第三红外线,第三红外探测器8用于接收第三红外线经待加热器具4反射的第三反射线。
由此,通过第二红外探测器6、红外发射件7及第三红外探测器8 的配合设置,实时检测待加热器具4表面的红外反射率,进而对待加热器具4进行温度测量时考虑其表面红外反射率的影响,以使本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装置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待加热器具4,且对不同材质的待加热器具4,检测精度的差异不会太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待加热器具4的上述反射率推算待加热器具4 表面的红外发射率的原理为:根据光学原理,对于金属材质的待加热器具4,其红外发射率等于红外吸收率,而红外吸收率与红外反射率相加等于1,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待加热器具4的反射率,继而计算出红外吸收率,最终计算出红外发射率。
进一步地,透光面板1不能被第一波长范围的红外线穿透;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透光面板1下方的第一红外探测器9,第一红外探测器9的响应波长范围为第一波长范围,用于接收透光面板1发出的第一波长范围的第一红外线。
由此,通过设置响应第一波长范围的第一红外探测器9及响应第二波长范围的第二红外探测器6,使得第一红外探测器9仅探测透光面板 1发出的第一红外线,第二红外探测器6探测透光面板1和待加热器具 4发出的第二红外线。因而,本实用新型在透光面板1和待加热器具4 的第二红外线的基础上,考虑透光面板1本身的第一红外线的辐射贡献,进而可获得待加热器具4本身所辐射的红外线,从而能够精准推算出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上述方式不仅保证了透光面板1的完整性,避免由于透光面板1完整性破坏后强度降低及渗水等问题,而且该方式避免了透光面板1的透明度、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高低、以及待加热器具4的导热性对测量温度精度的影响,实现了待加热器具4更精准的温度测量,且测温实时性好。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装置的测温偏差小于5℃,测温响应时间小于1s。
为了计算获得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温度检测组件和发热检测组件的控制器,用于获取第一红外探测器9接收第一红外线测出的第一红外信号,以及第二红外探测器6接收第二红外线测出的第二红外信号;以根据第一红外信号和第二红外信号计算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具体地,当控制器获取透光面板1发出的对应第一波长范围的第一红外信号后,可根据第一红外信号推算出透光面板1对应第二波长范围的对应红外信号。接着,在第二红外信号的基础上,扣除上一步中透光面板1对应第二波长范围的对应红外信号的辐射贡献,即可获得待加热器具4本身所辐射的红外线。最后,根据待加热器具4本身所辐射的红外线,可进一步获取待加热器具4的准确温度。除此之外,控制器还用于获取第三红外线的第三红外信号,以及第三红外探测器8接收第三反射线测出的第三反射信号。从而,根据第三红外信号和第三反射信号计算待加热器具4的反射率,并根据反射率、第一红外信号和第二红外信号计算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区别于控制器设于电磁加热装置内的方式,控制器还可以是云端服务器,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达到更精准的测温效果,避免由于透光面板1各部分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测温偏差,透光面板1上对应第一红外探测器9的第一探测区域与透光面板1上对应第二红外探测器6的第二探测区域至少部分重合。通过上述方式,保证了第一红外探测器9的第一探测区域及第二红外探测器6的第二探测区域尽量为透光面板1的同一区域范围,进而减少由于透光面板1各部分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测温偏差过大的影响。
其中,第一探测区域为第一红外探测器9以第一探测端为起点呈一定角度向透光面板1辐射对应的投影区域范围,第二探测区域为第二红外探测器6以第二探测端为起点呈一定角度向透光面板1辐射对应的投影区域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探测区域与第二探测区域的重叠面积越大,透光面板1各部分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测温偏差的影响越小;相反地,第一探测区域与第二探测区域的重叠面积越小,透光面板1各部分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测温偏差的影响越大。因此,理想情况下,当第一探测区域与第二探测区域完全重合时,测温偏差最小,测温效果最好。
另外,根据透光面板1的光谱特性,在一实施方式中,透光面板1 为玻璃面板,且第一波长范围为大于4μm,在此波长范围的红外线无法穿透透光面板1,所以第一红外探测器9的第一红外线均为透光面板1 本身的红外线;第二波长范围为大于3μm且小于4μm或小于3μm,在此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可以部分穿透透光面板1,所以第二红外探测器6 的第二红外线一部分为待加热器具4的红外线,一部分为透光面板1本身的红外线,还有一部分是加热件2的辐射。第三波长范围为小于1μm,在此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可达部分透过透光面板1,因此,当用红外发射件7发射此波长范围的红外线时候,其会穿过透光面板1射向待加热器具4并经反射后到达第三红外探测器8。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红外测温装置3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只要达到测量待加热器具4温度的效果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热件5形成包围红外测温装置3的隔热风道51,一方面利用隔热风道51内的气流达到隔离加热件2加热时产生的热量的效果,另一方面减少红外测温装置3本身温度的升高,提高红外测温装置3的测温准确性;同时,隔热风道51中出风口511的设置降低了透光面板1的温度,也进一步提高了红外测温装置3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100)包括:
透光面板(1),用于承载待加热器具(4);
加热件(2),设于所述透光面板(1)下方,用于加热所述待加热器具(4);
红外测温装置(3),设于透光面板(1)下方,用于检测所述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
隔热件(5),设置于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和所述加热件(2)之间,形成有包围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的隔热风道(51),所述隔热风道(51)用于隔离所述加热件(2)加热时产生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风道(51)的出风口(511)正对所述透光面板(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风道(51)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所述隔热风道(51)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5)形成有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和第三风道(514),所述第一风道(512)和所述第二风道(513)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风道(514)连通所述第一风道(512)和第二风道(513),以与所述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构成所述隔热风道(51);
所述出风口(511)形成于所述第一风道(512)和所述第二风道(513)靠近所述透光面板(1)的一端;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风道(512)、第二风道(513)、第三风道(514)与所述透光面板(1)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还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面对所述隔热风道(51)的所述出风口(511),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位于所述出风部与所述出风口(511)之间,所述出风部扰动所述隔热风道(51)内的气流自下而上流动至所述出风口(5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100)为电磁加热装置,所述加热件(2)为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产生电磁场以加热所述待加热器具(4);
所述加热件(2)围设形成对应所述待加热器具(4)底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槽,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和所述隔热风道(51)均位于所述中心槽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1)能被第二波长范围及第三波长范围的红外线穿透;所述红外测温装置(3)包括:
温度检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透光面板(1)下方的第二红外探测器(6),所述第二红外探测器(6)的响应波长范围为第二波长范围,用于接收所述透光面板(1)和所述待加热器具(4)发出的所述第二波长范围的第二红外线;
发热检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透光面板(1)下方的红外发射件(7)和第三红外探测器(8),所述红外发射件(7)用于向所述待加热器具(4)发射所述第三波长范围的第三红外线,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8)用于接收所述第三红外线经所述待加热器具(4)反射的第三反射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1)不能被第一波长范围的红外线穿透;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透光面板(1)下方的第三红外探测器(8),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8)的响应波长范围为所述第一波长范围,用于接收所述透光面板(1)发出的所述第一波长范围的第一红外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100)还包括:
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和所述发热检测组件,用于获取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8)接收所述第一红外线测出的第一红外信号,所述第二红外探测器(6)接收所述第二红外线测出的第二红外信号,所述第三红外线的第三红外信号,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8)接收所述第三反射线测出的第三反射信号;以根据所述第三红外信号和所述第三反射信号计算所述待加热器具(4)的反射率,并根据所述反射率、所述第一红外信号和所述第二红外信号计算所述待加热器具(4)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板(1)上对应所述第三红外探测器(8)的第一探测区域与所述透光面板(1)上对应所述第二红外探测器(6)的第二探测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CN202022736258.1U 2020-11-23 2020-11-23 烹饪装置 Active CN2147459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36258.1U CN214745948U (zh) 2020-11-23 2020-11-23 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36258.1U CN214745948U (zh) 2020-11-23 2020-11-23 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45948U true CN214745948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18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36258.1U Active CN214745948U (zh) 2020-11-23 2020-11-23 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459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207562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6225607B1 (en) Sensor-controlled cooktop with a sensor unit arranged below the cooktop plate
JP2006318925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4745948U (zh) 烹饪装置
JP572841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20471694U (zh) 基于红外热电堆阵列的测温组件、灶具
JP200917043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925960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077501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21253862A1 (zh) 电磁加热装置
JP200917675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7283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244999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45908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8302564A (zh)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JP731683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3403563U (zh) 电磁加热装置及温度检测组件
CN113825267B (zh) 电磁加热装置
JP586848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7726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038442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40080536A (ko) 적외선 온도센서가 구비된 전기레인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온도 측정방법
JP4375185B2 (ja) 多口加熱調理器
CN209300765U (zh) 烹饪装置
CN220958561U (zh) 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