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29171U -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29171U
CN214729171U CN202120561081.8U CN202120561081U CN214729171U CN 214729171 U CN214729171 U CN 214729171U CN 202120561081 U CN202120561081 U CN 202120561081U CN 214729171 U CN214729171 U CN 2147291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rain vehicle
cab
wind
filter scree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610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610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291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291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29171U/zh
Priority to US17/697,429 priority patent/US2022029753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包括:后背板,后背板在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上形成有主座椅区、间隔区和副座椅区,间隔区开设有风口,风口用于向后背板后侧的部件送风。由此,通过在后背板的主座椅区和副座椅区之间的间隔区上设置风口,可以使全地形车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风从驾驶室的后背板上的风口向后背板后侧的部件送风,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其他部件正常设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背板上的可用空间,不仅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而且还可以增加后背板后侧的风量。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地形车以其良好的通过性以及出众的驾驶乐趣慢慢得到人们的认可,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一般将动力总成设置在驾驶室的后侧,与动力总成协同工作的大多数部件也设置在驾驶室的后侧,由于驾驶室的后侧相对前侧的通风效果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力总成的工作,导致全地形车的性能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驾驶室,该全地形车的驾驶室的后背板上开设有风口,可以用于向后背板后侧的部件送风,可以增加吹向后背板后侧的风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包括:后背板,所述后背板在所述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上形成有主座椅区、间隔区和副座椅区,所述间隔区开设有风口,所述风口用于向所述后背板后侧的部件送风。
由此,通过在后背板的主座椅区和副座椅区之间的间隔区上设置风口,可以使全地形车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风从驾驶室的后背板上的风口向后背板后侧的部件送风,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其他部件正常设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背板上的可用空间,不仅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而且还可以增加后背板后侧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隔区上部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所述风口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口内设置有导风条,所述导风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风口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条包括:顶板部、前板部和底板部,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底板部间隔设置,所述前板部连接在所述顶板部的前端和所述底板部的前端之间,所述顶板部、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底板部之间形成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板部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前板部的长度方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的驾驶室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风口,所述过滤网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通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滤网的边缘设置有安装支脚,所述安装支脚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后背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背板在围绕所述风口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紧固件配合的安装座,所述安装支脚为多个且分别与安装座一一对应,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安装支脚后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以上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后背板的后侧且与所述风口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行车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全地形车;
10-驾驶室;
20-后背板;21-主座椅区;22-间隔区;23-副座椅区;24-风口;25-导风条;251-顶板部;252-前板部;2521-凹槽;253-底板部;254-空腔;26-安装座;
30-过滤网;31-通风孔;32-翻边;33-安装支脚;34-紧固件;
40-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室10,该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室10应用于全地形车100上,并且可以供用户驾驶与乘坐。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室10,包括:后背板20,后背板20位于驾驶室10的后部,其可以起到将驾驶室内的驾乘人员和全地形车100的后侧部件隔离开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驾乘人员受到后侧部件的工作影响,而且可以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如图2所示,后背板20在全地形车100的横向方向上形成有主座椅区21、间隔区22和副座椅区23,也就是说,间隔区22位于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之间,间隔区22可以起到间隔两个座椅区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得两个座椅能够隔离开,从而可以使得驾驶员和乘客互不干涉,可以保证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安全性。其中,主驾驶区21对应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区23对应副驾驶座椅,主驾驶区21和副驾驶区23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法规要求进行调整。
如图2所示,间隔区22开设有风口24,风口24用于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送风。具体地,在用户正常驾驶全地形车100时,驾驶室10内的主驾驶和副驾驶会乘坐驾驶员和乘客,即后背板20上的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的前侧将会被驾乘人员遮挡,通过在后背板20的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之间的间隔空间上设置间隔区22,并且在间隔区22上开设风口24,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后背板20上的可用空间,可以提升驾驶室10的空间利用率,而且即使驾乘人员将后背板20的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遮挡,也不会影响风口24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送风,这样可以保证通过风口向后背板20后侧送风的风量,从而可以使风口24更加可靠。
另外,全地形车100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全地形车100周围的风将加速地向驾驶室10后侧流动,这样便可以使通过风口24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流动的风的流速增加,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单位时间内流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的风的风量。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可以包括:动力总成、排气管和散热器等部件,这样部件可以有效利用全地形车100行驶过程中的风,从而可以通过快速流动的风带走热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可以保证部件的工作可靠性。
由此,通过在后背板20的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之间的间隔区22上设置风口24,可以使全地形车100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风从驾驶室10的后背板20上的风口24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送风,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其他部件正常设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背板20上的可用空间,不仅可以增加后背板20后侧的风量,而且还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
结合图2所示,间隔区22上部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风口24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具体地,由于用户乘坐在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上时,用户的手臂在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的两侧需要活动,可以理解地,用户的手臂在活动时,手臂在远离肩部的方向上,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为了防止用户手臂的活动遮挡住间隔区22的风口24,所以将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靠近间隔区22的一侧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设置地呈递增趋势,从而使得间隔区22上部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风口24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也呈递减趋势,这样可以使用户手臂的活动区域均处于主座椅区21和副座椅区23,而不会遮挡间隔区22和风口24的前侧区域,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保证通过间隔区22的风口24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送风的风量。而且,如此设置的间隔区22和风口24的形状相匹配,从而可以避免开设风口24对间隔区24的结构影响过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风口24内设置有导风条25,导风条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风口24的相对两侧,导风条25不仅可以对通过风口24的风进行导向,使风流向后背板20后侧的指定部件,可以防止风流向错误的方向或向其他方向扩散,而且经过导向条的导向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经过风口24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单位时间内向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送风的风量。另外,导风条25的设置还可以起到加强风口24结构强度的作用,可以避免风口24的结构过于脆弱出现破损。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导风条25可以主要包括:顶板部251、前板部252和底板部253,顶板部251和底板部253间隔设置,间隔方向为上下方向,前板部252连接在顶板部251的前端和底板部253的前端之间,顶板部251、前板部252和底板部253之间形成空腔254。具体地,将顶板部251和底板部253向风口24的前侧凸出间隔设置,并且将前板部252连接在顶板部251和底板部253前端的间隔空间中,这样可以使导风条25整体凸出于风口24,不仅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可以防止用户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其遮挡,而且还可以提升导风条25对风的导向的长度,可以防止风回流至后背板20的前侧,从而可以提升导风条25的效果。进一步地,顶板部251、前板部252和底板部253之间的空腔254可以降低导风条25的重量,从而不仅可以使导风条25更加轻量化,而且可以提升导风条25在风口24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结合图4所示,前板部252上形成有凹槽2521,凹槽2521的长度方向与前板部252的长度方向相同,当风经过风口24,撞击在前板部252上时,前板部252上的凹槽2521可以对风形成过渡缓冲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风撞击前板部252,导致风口24处发出噪音,从而可以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风噪。另外,凹槽2521的设置还可以有效加强前板部252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室10还可以主要包括:过滤网30,过滤网30设置于风口24,过滤网30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通风孔31。具体地,将过滤网30设置于风口24的后侧,可以使过滤网30将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与后背板20前侧隔开,这样可以防止后背板20前侧较大的异物与风一起通过风口24,撞击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使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受损,这样可以保证后背板20后侧部件的安全性,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口24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过滤网30上开设多个间隔分布的通风孔31,可以在保证过滤网30将风口24与后背板20前侧隔开的前提下,提升风口24的通风性,防止过滤网30阻隔或减慢风从风口24流至后背板20后侧的部件。其中,过滤网30可以全面分布有通风孔31,即在对应导风条25的部分也设置有通风孔31,这样通风孔31可以采用均匀分布的方式布置在过滤网30上,可以降低过滤网30的制造难度。或者,过滤网30可以局部分布有通风孔31,即在对应导风条25的部分未设置有通风孔31,这样通风孔31仅设置在对应导风条25之间的通风间隙中,这样可以提高过滤网30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2所示,过滤网30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32。具体地,通过在过滤网30的边缘处设置朝向风口24的翻边32,不仅可以提升过滤网30与风口24的边缘的密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从过滤网30与风口24的边缘处的泄露,而且还可以提升过滤网30在风口24处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结合图2所示,过滤网30的边缘设置有安装支脚33,安装支脚33可拆卸地安装于后背板20。具体地,通过在过滤网30的边缘设置安装支脚33,并且通过安装支脚33可拆卸地在后背板20的安装设置,可以使过滤网30可拆卸地与后背板20固定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过滤网30的安装或拆卸,而且由于安装支脚33的位置处在过滤网30的边缘处,这样可以防止安装支脚33的设置遮挡风口24,影响风口24的通风,可以进一步地保证风口24的通风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后背板20在围绕风口24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紧固件34配合的安装座26,安装支脚33为多个,并且多个安装支脚33分别与多个安装座26一一对应,紧固件34穿设安装支脚33后与安装座26固定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安装支脚33与安装座26一一对应,并且分别在安装支脚33与安装座26上开设相对应的安装孔,通过将紧固件34穿设安装孔,并且使紧固件34将安装支脚33与安装座26连接固定,可以使过滤网30稳定牢固地安装设置在后背板20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过滤网30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将多个安装支脚33和安装座26分别均匀分布在过滤网30和风口24的周向边缘处,可以使安装支脚33与安装座26的连接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过滤网30与风口24的连接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可以主要包括:上述全地形车100的驾驶室10和散热器40,散热器40设置于后背板20的后侧,并且与风口24相对设置,散热器40可以对全地形车100的动力总成进行散热,在散热器40对全地形车100进行散热后,散热器40自身的温度上升,将风口24与散热器40相对设置,这样从风口24处可以向散热器40排风,从而使风与散热器40进行换热,可以使散热器40的自身温度维持在合理的区域,进而可以使散热器40对发动机进行持续的散热,可以保证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动力总成可以包括发动机,也可以包括电动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背板,所述后背板在所述全地形车的横向方向上形成有主座椅区、间隔区和副座椅区,所述间隔区开设有风口,所述风口用于向所述后背板后侧的部件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上部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所述风口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内设置有导风条,所述导风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风口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条包括:顶板部、前板部和底板部,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底板部间隔设置,所述前板部连接在所述顶板部的前端和所述底板部的前端之间,所述顶板部、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底板部之间形成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部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前板部的长度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风口,所述过滤网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通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的边缘设置有安装支脚,所述安装支脚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后背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板在围绕所述风口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紧固件配合的安装座,所述安装支脚为多个且分别与安装座一一对应,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安装支脚后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
10.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室;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后背板的后侧且与所述风口相对设置。
CN202120561081.8U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Active CN2147291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1081.8U CN214729171U (zh)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US17/697,429 US20220297531A1 (en) 2021-03-18 2022-03-17 All-Terrain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1081.8U CN214729171U (zh)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29171U true CN214729171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94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61081.8U Active CN214729171U (zh) 2021-03-18 2021-03-18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291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729171U (zh) 全地形车的驾驶室和全地形车
JP457369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JP2000247261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205591996U (zh) 一种汽车排气管路隔热罩和汽车
CN218343651U (zh) 全地形车
JP3631423B2 (ja) 走行車両のボンネット
CN212861363U (zh) 一种抗压防撞格栅
CN215155275U (zh) 全地形车
JPS61146635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4728166U (zh) 全地形车
JPS59118529A (ja) 二輪車のラジエ−タ装置
US20220297531A1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113059993A (zh) 全地形车
CN107662657B (zh) 用于车辆的气动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2364980B1 (ko) 엔진룸의 고주파 소음 실내 유입 차단을 위한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히터 코어 파이프 고정용 소음 방지 장치
CN109050436B (zh) 一种发动机护板及机动车
CN217998247U (zh) 挖掘机导风框架结构
JP2002079957A (ja) ボンネット及びこの構成板材
JPH1111163A (ja) 車両の冷却風取入構造
CN213892268U (zh)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
CN215752671U (zh) 挡泥板组件以及汽车
CN213603038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大堂电子海报机
CN213175798U (zh) 一种易散热的u型后处理器装饰罩
JP2018122719A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下方構造
CN218522720U (zh) 冷却系统防止热风回流的挡风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