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89740U -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89740U
CN214689740U CN202023261640.8U CN202023261640U CN214689740U CN 214689740 U CN214689740 U CN 214689740U CN 202023261640 U CN202023261640 U CN 202023261640U CN 214689740 U CN214689740 U CN 214689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uckle
arm
linking arm
aluminum alloy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616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花蕊
张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Zhuche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Zhuche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Zhuche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ngd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616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89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89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89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包括设有轴承孔的转向节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向外延伸的连接臂、每个连接臂上均设有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部,相邻的所述连接臂之间通过加强壁互相连接,所述连接臂也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外缘相连接,从而使得所述转向节构成以所述转向节本体为底的碗形。该种转向节结构针对连接臂连接点相对于转向节本体力臂较大的一类转向节强度设计,使得转向节减重效果良好、又能提高强度,减重水平可达到52%以上。

Description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节,尤其涉及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轻量化,即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在燃油经济性法规不断收紧、电池价格仍居高不下的背景之下,轻量化已然成为传统内燃机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转向节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重要零部件,转向节一般包括设有轴承孔的转向节本体和自转向节本体向外延伸的连接臂。为了对转向节进行轻量化,大量转向节开始采用以铝合金材质代替钢材质。然而对于连接臂上连接点相对于轴承孔中心直线距离较大结构的铝合金转向节来说,连接臂或转向节本体受力时,因连接臂的连接点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力臂较长,在连接臂以及连接臂与转向节本体连接位置上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该类转向节的强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连接臂连接点相对于转向节本体的力臂较大的一类转向节提供一种减重效果良好、又能提高强度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包括设有轴承孔的转向节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向外延伸的连接臂、每个连接臂上均设有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部,相邻的所述连接臂之间通过加强壁互相连接,所述连接臂也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外缘相连接,从而使得所述转向节构成以所述转向节本体为底的碗形。
为了更好地将连接臂的连接部受到的力传递到位于转向节本体上的轮毂安装部,以及为了防止与轴承孔配合的传动轴跳动而与连接臂发生干涉,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臂的内侧具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由以所述轴承孔中心为圆心、自底部向顶部直径逐渐扩大的曲线段包络而成。
为了进一步减重,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臂的外侧设有减重腔。
为了提高连接臂强度的同时更好地减重,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臂的外侧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而与所述转向节本体连接的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分散成两股从而构成人字形。该种人字形的加强筋将连接臂受到的力进行了分散,从而减少应力集中,同时该种人字形的加强筋由于中部具有凹槽,也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
优选的,所述连接臂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控制连接臂、第二控制连接臂、稳定杆连接臂、第三控制连接臂,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与第三控制连接臂之间的转向节本体上设有卡钳安装耳,为了给卡钳留下安装位置,从而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与所述第三控制连接臂之间没有设置所述加强壁。
为了提高过渡连接位置的强度,在所述第三控制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过渡连接位置设有第一加强筋。
为了提高第三控制连接臂、稳定杆连接臂强度的同时更好地减重,所述第三控制连接臂、所述稳定杆连接臂的外侧分别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而与所述转向节本体连接的第三加强筋、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第四加强筋均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分散成两股从而构成人字形。
为了提高第一控制连接臂强度的同时更好地减重,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的内侧具有自连接部向底部延伸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的外侧设有第一减重腔,所述第一减重腔内与所述第二加强筋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减重槽。同时,该种第二加强筋和第一减重腔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一控制连接臂壁厚较为均匀,防止铸造热节的产生、提高铸造质量。
为了进一步减重,在所述第二控制连接臂的外侧设有第二减重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壁的设置使得转向节为碗形,该加强壁可以帮助分散位于连接臂、连接臂与转向节本体连接位置的应力,从而提高转向节的强度;并且碗形结构由于薄壁的加强壁增加了转向节的强度,可以设置更多的减重空腔,从而显著提高了轻量化效果,减重水平可达到5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转向节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转向节的另一个角度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转向节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转向节的另一个角度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4所示,下文方位以图1为基准,该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包括设有轴承孔12的转向节本体1,以及自转向节本体向外延伸的连接臂、每个连接臂上均设有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部,相邻的连接臂之间通过加强壁2互相连接,连接臂也与转向节本体1的外缘相连接,从而使得转向节构成以转向节本体1为底的碗形。加强壁2的包络面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常规的CAE分析结果确定。
本实施例的连接臂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控制连接臂3、第二控制连接臂4、稳定杆连接臂5、第三控制连接臂6,第一控制连接臂3与第三控制连接臂6之间的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卡钳安装耳11,为了给卡钳留下安装位置,从而第一控制连接臂3与第三控制连接臂6之间没有设置加强壁2。本实施例的卡钳安装耳11间隔设有两个。
为了提高过渡连接位置的强度,在第三控制连接臂6与转向节本体1的过渡连接位置设有第一加强筋61,该第一加强筋61的纵截面基本呈圆角三角形。
为了更好地将连接臂的连接部受到的力传递到位于转向节本体上的轮毂安装部,以及为了防止与轴承孔12配合的传动轴跳动而与连接臂发生干涉,至少一个连接臂的内侧具有第一曲面51,第一曲面51由以轴承孔12中心为圆心、自底部向顶部直径逐渐扩大的曲线段包络而成。本实施例的第一曲面是按照传动轴跳动最大包络面设计的。本实施例由于稳定杆连接臂5较为靠近轴承孔12的轴线,可能会发生干涉,所以仅有稳定杆连接臂5具有该种第一曲面51,若其他连接臂也具有与轴产生干涉的风险也可以设置该种类型曲面。本实施例的稳定杆连接臂5的顶端的中部还设有第二减重槽52,该第二减重槽52的两端分别在内、外两侧均自顶端向底端延伸。
为了进一步减重,至少一个连接臂的外侧设有减重腔。本实施例第一控制连接臂3的内侧具有自连接部向底部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1,第一控制连接臂3的外侧设有第一减重腔32,第一减重腔32内与第二加强筋3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减重槽33。本实施例的第二控制连接臂4的外侧也设有第二减重腔41。本实用新型的减重腔均设置于应力较小的位置。
为了提高连接臂强度的同时更好地减重,至少一个连接臂的外侧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而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加强筋,且加强筋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分散成两股从而构成人字形。该种人字形的加强筋将连接臂的受到的力进行了分散,从而减少应力集中,同时该种人字形的加强筋由于中部具有凹槽,也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本实施例第三控制连接臂6、稳定杆连接臂5均设有该种人字形加强筋,分别为第三加强筋62、第四加强筋53。
本实施例的铝合金转向节约为3.9kg,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该种铸钢转向节减重水平可达到52%以上。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包括设有轴承孔(12)的转向节本体(1),以及自所述本体向外延伸的连接臂、每个连接臂上均设有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连接臂之间通过加强壁(2)互相连接,所述连接臂也与所述转向节本体(1)的外缘相连接,从而使得所述转向节构成以所述转向节本体(1)为底的碗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臂的内侧具有第一曲面(51),所述第一曲面(51)由以所述轴承孔(12)中心为圆心、自底部向顶部直径逐渐扩大的曲线段包络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臂的外侧设有减重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臂的外侧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而与所述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分散成两股从而构成人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控制连接臂(3)、第二控制连接臂(4)、稳定杆连接臂(5)、第三控制连接臂(6),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3)与第三控制连接臂(6)之间的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卡钳安装耳(11),从而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3)与所述第三控制连接臂(6)之间没有设置所述加强壁(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控制连接臂(6)与所述转向节本体(1)的过渡连接位置设有第一加强筋(6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连接臂(6)、所述稳定杆连接臂(5)的外侧分别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而与所述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第三加强筋(62)、第四加强筋(53),所述第三加强筋(62)、第四加强筋(53)均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分散成两股从而构成人字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3)的内侧具有自连接部向底部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1),所述第一控制连接臂(3)的外侧设有第一减重腔(32),所述第一减重腔(32)内与所述第二加强筋(3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减重槽(3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连接臂(4)的外侧设有第二减重腔(41)。
CN202023261640.8U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Active CN214689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61640.8U CN214689740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61640.8U CN214689740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89740U true CN214689740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6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61640.8U Active CN214689740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89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3018B2 (en) Rear swinging fork for a motorcycle
JP2523436B2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ナックルアセンブリ
CN214689740U (zh)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转向节结构
JP6323462B2 (ja) レシプロ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軸
CN201347940Y (zh) 一种六缸发动机曲轴
CN216923044U (zh) 一种轻量化飞轮壳
CN110617268A (zh) 一种发动机曲轴及车辆
CN202926857U (zh) 一种微型汽车发动机轻量化曲轴
CN112502807B (zh) 一种发动机及车辆
JP4946583B2 (ja) 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
US6485183B1 (en) Plain bearing for connecting rods
CN209852415U (zh) 一种应用于麦弗逊式悬架的铝合金转向节
CN208664875U (zh) 一种汽车扭转梁及安装结构
CN203516426U (zh) 一种曲轴结构
WO2016021201A1 (ja) レシプロ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軸
CN208057670U (zh) 一种发动机曲轴及发动机
CN211468101U (zh) 一种轻量化客车悬架片扭杆结构
CN220391338U (zh) 一种轻量化汽车转向节
JPH0736181Y2 (ja) 鋳鉄クランク軸
CN218817550U (zh) 一种轻量化的发动机曲轴强化结构
CN210218614U (zh) 一种曲轴皮带轮-减振器一体化结构
CN221049410U (zh) 轻量化托架总成
CN218702585U (zh) 横向空心稳定杆用钢管及用其制成的汽车稳定杆
JP4267250B2 (ja) プーリ
CN215170402U (zh) 一种气缸体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